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对画中纤夫的形象进行深 入分析,探讨他们所代表 的社会阶层和生活状态。
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讲解画作如何通过艺术手 法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状 况,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 考,激发学生对纤夫生 活和历史背景的兴趣。
情境模拟
模拟纤夫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
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 同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意 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 生分析,提高学生对作 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展示作品背景和纤夫的生活
场景。
实物展示
展示与纤夫生活相关的实物, 如船桨、纤绳等》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与拓展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伏尔加河上的 纤夫》的创作背景和 艺术价值。
掌握作品中的主题、 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
了解19世纪俄罗斯社 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 发展概况。
。
教学目标
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 感目标等。
教学内容
详细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包括课文的解读、重点和难点 的处理等。
教学评价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
价结果等。
拓展阅读与思考
教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世界著名油画欣赏课题:世界名画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课时:20分种教材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成名之作。
在19世纪80年代它反映了当时俄国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和俄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所带来的强烈震撼,以及了解当时俄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通过观察、了解、使学生体会画家通过这样一幅画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另外通过对整个画面构图、色彩的运用。
画家作画的整个过程以及画家当时的感受。
之后使学生热爱美术。
教学目的:1.认识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体会名画给人的不同感受和心灵震撼。
3.掌握画面的构图、色彩以及视觉传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画面给人的感受以及通过画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画面,掌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画面。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导阶段1、提问: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的油画杰作是谁的哪一幅画?答案: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三、世界名画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板书〉1、时代背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的油画杰作。
这幅画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品德的最初体现。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当时农民运动虽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因此呢,俄国劳动人民处在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的双重压制下。
农民过着非常痛苦非常贫穷的生活。
2、创作意图1869年,学生时代的列宾在一次野游中看到了使他吃惊的景象。
他看到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
他看到每个人都蓬首垢面,衣衫破烂的形象使他震撼。
这些纤夫沉重的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希望能够帮到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掌握8个词语2、欣赏世界名画,指导按顺序观察画面3、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二、教学重点图文对照,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出示油画,导入新课。
2、这是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
本文是根据1956年7月《文艺学习》杂志社发表油画时所写的'解说词改写的。
3、简介作者列宾(1844—1930)4、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懂的地方。
(2)谁来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得到最初印象)5、教师范读课文6、出示挂图,指导按顺序观察画面7、学习生字(1)以生字卡片认读(2)指导书写8、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听写词语:(2)指名分段读课文二、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段。
(1)出示纤夫们拉纤图(2)通过“逆风行使”这个词你想到什么?2: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这十一个纤夫的?(2)教师小结:A:作者从整幅画的位置角度一出人物,并此作为基本比照点。
如:‘领头的’B:作者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座新的比照点。
C:作者从人物间的关系的角度引出人物,以此作承接的比照点。
如:从位置关系引出‘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
3:学习第三段。
介绍当时俄国人民生活情况。
三、总结中心。
四、写作特点。
画面突出了极居中的4个形象,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五、名画鉴赏,领悟创作意图,体味感情。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关键句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背诵课文第1、2节。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
(2)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背景。
(3)学生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伏尔加河纤夫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2)通过研究、实践、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验纤夫辛勤劳动的场景,感受纤夫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
(2)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背景。
(3)学生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伏尔加河纤夫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2.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纤夫的劳动场景和心情。
(2)学生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纤夫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准备好绘画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
(2)学生讨论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背景。
3. 体验与感受:(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纤夫,体验纤夫的劳动场景和心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4. 创作与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创作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对伏尔加河纤夫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作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时间、流派等。
分析画作的主题、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学会欣赏俄罗斯巡回画派的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画作的内容和意义。
学会运用美术术语评价画作,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画作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者的辛勤和坚韧,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
认识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基本信息及其艺术特点。
学会欣赏现实主义绘画,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分析画作中的现实主义绘画技巧和艺术特色。
运用美术术语评价画作。
四、教学准备:准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或投影仪。
准备相关的美术术语卡片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或使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关注画作。
向学生介绍画作的作者伊利亚·列宾以及创作背景。
2. 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画作,注意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形象等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画作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者形象,以及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描绘。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观察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现实主义绘画的角度分析画作的特色和意义。
4. 评价欣赏:让学生运用美术术语评价画作,如构图、色彩、人物形象等。
引导学生关注画作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者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深度。
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所提升。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作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列宾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实践,尝试运用印象派技法表现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
2. 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历史背景和绘画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实践,运用印象派技法表现自己的情感。
难点:1. 学生如何准确地分析画作中的情感和主题。
2. 学生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绘画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作复制品或投影仪,以便学生观察。
2. 准备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
3.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颜料等,以便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了解印象派的基本特点。
2. 观察并思考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以便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 教师简要介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列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作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印象派画作的特点,如光影运用、色彩搭配等。
5. 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印象派技法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3. 学生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作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时间、流派等。
2. 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画作的主题、构图、色彩运用和人物形象等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画作中感受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分析,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画作中感受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高清图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作。
2. 基本信息了解:教师介绍画作的作者、创作时间、流派等基本信息。
3. 画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作的主题、构图、色彩运用和人物形象等特点,并进行讲解。
4. 作品背景介绍:教师讲解画作背后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画作中感受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画作,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3. 学生收集其他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现实主义绘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代表分享收集到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介绍作品的特点和作者的创作理念。
3. 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寻找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七、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画作中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
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3)学生能够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3)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地位。
(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3)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及其意义。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将作品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地位。
(2)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品中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段落,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5.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作品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2)学生完成后,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地位的掌握程度。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
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
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
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
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
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
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
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俄国画家列宾以及他的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画作的内容和意义。
(2)运用绘画技巧,尝试创作一幅以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伟大,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2)理解社会现实主义艺术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难点:深入分析画作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列宾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画家列宾和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俄罗斯大自然的壮美。
(2)教师简要介绍画家列宾及其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 欣赏画作:(1)引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了解画作的基本信息。
(2)分小组讨论,分析画面的空间布局、色彩运用和人物形象等特点。
3. 深入学习:(1)教师讲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幅以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2. 家庭作业:欣赏其他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劳动者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不同画家对劳动者的描绘手法和表现形式。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导语:夏季,大家都喜欢到海边旅游,到河边戏水。
大海、小河成了大家快乐的游乐场。
你能想象得到吗?一百多年前,在风景秀丽的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上,生活着这样的一群人。
大家请看(出示挂图)教学思路:1、图中画了哪些景物?画了什么人在干什么?通过什么能看出他们工作很辛苦?画了河、船、沙滩这些景物。
画了一群纤夫在拉纤。
河很宽很长,说明路途遥远;船很大没张帆,说明船是逆风而上。
黄沙陷脚,漫漫无边,而纤夫们躬身前行,很吃力,说明船上货物很多很重。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纤夫们很辛苦。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第一段概括介绍整个画面的景色,纤夫的劳动环境,以及纤夫的劳动情况。
描写顺序:由远及近,由景及人。
3、仔细观察油画,看看画上画了几个人?说出他们的穿着、动作、神情、心理各是怎样的?画了十一个人。
领头的老头:很穷。
衣着------包着头巾,打着补丁。
眼神,神情:漠然,没表情、麻木,很冷淡。
心理:路还长着,很有经验,不是很急切地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痛苦的生活。
他已明白,在这个社会中,他只能这样痛苦地生活。
所以,他的眼神是没有任何奢望的“漠然”。
发须浓密的中年人:身体强壮,很有力气,走在前面。
也许他现在还很精神,可是不久之后,他的身体和精神会变得怎样的?农民打扮的高个子。
动作:直着身子,衔着烟头-------不用力。
神情:没精打采地,很厌倦。
从神情上年,他对拉纤这种劳累的工作不感兴趣、不爱干、不想干。
从打扮上看,他是个破产农民,为了活下去,他又不得不干。
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动作:使着蛮劲儿向前拉。
神情:向上凝视的目光里充满了诅咒和抗议。
蛮劲狠劲,心里很不服气。
诅咒-----咒骂。
可见小伙子对这个社会是憎恶的,而且表现出出了反抗的情绪。
红上衣少年。
动作:拉一下肩膀上勒得发疼的纤绳。
红衣少年还无法适应不是他这个年龄应该做的工作。
想挣脱但无法挣脱得了的沉重负担。
有病的老头儿。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
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
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
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
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
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
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
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
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
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
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
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语,如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翟书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学文。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word文档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以及质疑、辩论、合作学习的能力。
3、了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增强反对压迫,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纤夫的形象体会人物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或投影器。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世界著名的油画,一起来欣赏一下,给邻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利用课件依次展示列宾的几幅名画。
)1、你觉得这些画怎么样?2、结合你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说说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可以从作者的构图、用色、线条、层次安排、绘画背景等方面进行。
)二、归纳问题,自读自悟1、同学们懂得可真不少!课前,老师也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请教过许多美术老师,并将方法简单地总结了一下,想不想知道?(屏幕显示方法提纲:1、时代背景;2、作品内容;3、表现形式)2、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时代背景。
第二是作品内容。
第三个方面是表现形式,也就是刚才大家谈到的作品的色彩、构图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演练一下。
(大屏幕展示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配乐解说)这幅画是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大约创作于1870-1873年间,现收藏于俄罗斯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用以上方法研究、鉴赏这一名画。
在我们独自研究之前,老师想提供一篇文学作品供大家参考。
这是吴达志先生为这幅画所写的解说词,题目就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0、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用词语“没精打采、凝视、疲惫、愤怒”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3、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图文对照,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
三、教学难点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分辨事物和联想四、手语准备:逆风纤夫漠然没精打采烟斗厌倦肌肉蛮劲诅咒年龄肤色相称重荷疲惫拭白皙愤怒驱赶沮丧残酷沙皇贱五、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可分别让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通过同伴相互讲解和老师指导,并加强用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的方法的方式学习理解,对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并通过用常用词语造句来巩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从看图入手,在看图的基础上,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并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看图——学文——激情。
因为课文讲述的是19世纪俄国的故事,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地点都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伏尔加河、彼得格勒、列宾、纤夫、沙皇、19世纪的俄国等。
六、教法1、以读代讲法抓住关键词语,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纤夫生活的艰辛以及列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2、“直观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七、学法采用“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八、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简单回答预习问题。
2.学会生字“逆、纤、肌、龄、肤”5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2)
课程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内容,理解其风格特色,艺术特点,掌握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其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进画家丰富的主观精神世界,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绘画作品的色彩、构图等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所表达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世界,运用其方法分析其他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教具课件、视频、图片、音频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悲惨世界开头的纤夫片段,引出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
介绍作者生平背景及伏尔加河、纤夫的基本概念。
2、形式分析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导学生观看作品,提问:该画的构图、色彩、氛围、人物?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平构图;天空多用淡绿、淡紫、暗棕色,沙滩多用暖黄色;氛围惨淡、低沉、压抑;有11个人物,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等各不相同。
纤夫们衣衫褴褛、步履沉重、艰难前行。
3、小组讨论:分别从人物的面部表情、外貌特征、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
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十一纤夫,每个形象各有特色。
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大多衣衫褴褛、步履沉重、艰难前行。
表情愁苦、惆怅、孤苦。
将画家对当时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不满体现的淋漓尽致。
4、小结作业4人一组,选择列宾其他作品中的一幅进行一次赏析,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呈现方法不限(ppt、诗歌、小剧场等)。
五、板书设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构图:水平构图色彩:淡绿、淡紫、暗棕色、暖黄色氛围:惨淡、低沉、压抑人物形象:衣衫褴褛、步履沉重、艰难前行表情:愁苦、惆怅、孤苦。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美术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画家的创作背景和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1. 欣赏和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艺术特点。
2. 了解画家列宾的创作背景和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作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情感。
2. 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 欣赏画作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注意观察画面的色彩、构图、人物形象等,引导学生了解画作的基本信息。
3. 了解画家教师简要介绍画家列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作。
4. 分析画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作的主题、人物情感、社会背景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画作。
5.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了解和欣赏程度。
2. 学生对画家列宾的了解和评价。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搜集其他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幅以劳动为主题的作品,表现自己对劳动者的敬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画作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是否满意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高清图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画家的生平介绍资料和其作品的样例。
4. 准备讨论交流的引导问题和学生的作业评价标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面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教案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六年级教案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
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
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
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
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
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
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
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
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
“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
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
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
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设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以及质疑、辩论、合作学习的能力。
3、了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增强反对压迫,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纤夫的形象体会人物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或投影器。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世界著名的油画,一起来欣赏一下,给邻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利用课件依次展示列宾的几幅名画。
)1、你觉得这些画怎么样?2、结合你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说说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可以从作者的构图、用色、线条、层次安排、绘画背景等方面进行。
)二、归纳问题,自读自悟1、同学们懂得可真不少!课前,老师也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请教过许多美术老师,并将方法简单地总结了一下,想不想知道?(屏幕显示方法提纲:1、时代背景;2、作品内容;3、表现形式)2、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时代背景。
第二是作品内容。
第三个方面是表现形式,也就是刚才大家谈到的作品的色彩、构图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演练一下。
(大屏幕展示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配乐解说)这幅画是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大约创作于1870-1873年间,现收藏于俄罗斯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用以上方法研究、鉴赏这一名画。
在我们独自研究之前,老师想提供一篇文学作品供大家参考。
这是吴达志先生为这幅画所写的解说词,题目就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设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凝视”“摆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人物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县准备:1.根据课文插图绘制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复习,观察图画,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听写:骏马、膘肥身健、坚韧有力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
二、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是100多年前俄国画家列宾创作的。
1870年夏天,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画了许多写生,1873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这幅油画写成的课文。
板书课题。
三、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船怎么样?(吃水很深,说明货物重。
)纤夫姿势怎样?(大多身子向前倾,说明都在使劲,一步一步向前非常吃力。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2)启发思考“逆风行驶”与“帆没有张起来”和纤夫的关系。
(逆风,不能张帆,必须由纤夫拉纤J“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与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大多身子向前倾”。
(3)“可见”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着用两个“可见”说明了什么?(“可见”可以想见。
连着用上两个“可见”,说明纤夫们负着重荷,流露出对纤夫的同情。
)(4)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观察。
(2)图文对照,深人体会。
按顺序观察、读、思、议每个纤夫。
重点抓住以下几个人物的神态。
观察领头的纤夫,读课文,理解“漠然”,思考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俄罗斯美术史上的地位。
(2)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深入剖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现实主义绘画的魅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民生的情感。
(3)领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俄罗斯美术史上的地位。
(2)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艺术特色。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准备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图片或课件,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相关内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义绘画,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伊利亚·列宾及其时代背景。
2. 作品欣赏:(1)让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述画面内容。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如纤夫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等。
3. 作品比较:(1)展示其他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如相近题材或风格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
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
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
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
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
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
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
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
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
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
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
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
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
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语,如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
翟书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学文。
学生观察这幅名画有三个困难:其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旧俄时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情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
其二,画家在这幅画里描绘了十一个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神态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学生所接触人物最多的看图学文。
如何观察众多的人物,学生缺乏办法。
其三,画家采用了背景跟前景对比的艺术手法,烘托主题思想,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鲜明。
这一点学生不会欣赏,难以理解。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的。
一、根据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看图学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先指导学生看图,在大体上弄清图意之后再学文。
教学这篇看图学文的时候,我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
在学生未接触图画之前,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结合学习这一段,很自然地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和这幅画的现实意义,然后再指导学生看图。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省去了介绍时代背景的过程。
二、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指导学生观察。
1.粗观
这幅画我是用幻灯配合指导观察的。
我先用强光在屏幕上打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整幅画清晰的画面,同时用字幕在旁边出示了以下思考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1)这幅画中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伏尔加河怎样?
(2)远处画了些什么,近处画了些什么?
(3)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一共有多少个?
(4)看了这幅画,你初步觉得反映了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对这幅画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细看
在学生初步了解画面内容之后,我接着用遮影法(用硬纸片
挡住幻灯中暂时不要学生观察的画面,以突出要观察的部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主体部分:十一个纤夫。
因为小学生所掌握的绘画知识少,还不能欣赏这幅名画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看书,两相对照,弄清形象。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我先典型引路,在屏幕上放映出领头的老头儿的形象,同时出示三道题指导学生观察。
(1)老头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课本上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特征?
(2)老头儿的神态、动作是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神态?
(3)从老头儿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一下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组织学生按照这些思考题边观察、边阅读、边想象、边讨论。
让学生明白,肩膀宽阔是这个老头儿的外貌特征,从他领头,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已经饱尝了纤夫生活的艰辛。
从他漠然的眼神里,可以知道,这个老人对他的这种苦难生活看不到尽头,对改变这种苦难生活不存在希望。
接着概括出观察人物画的方法:抓住外貌特征,抓住眼睛看神态,抓住神态和动作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然后,我按照画面的顺序,放映出一个一个的人物,让学生学习上面的方法举一反三,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在一起,把人物
的特征、神态、动作、心理活动都搞清楚,从而达到理解画面内容的目的。
最后,我要求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懂得,这幅画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
3.深思
这幅画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下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前景是冒烟的轮船、无帆的货船和一群在沙滩上拉着纤绳、拖着沉重步子、衣衫破旧的纤夫。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上的景物?在学生观察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个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画家这样摆布画面上的景物,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晴朗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告诉人们,俄罗斯的国土是美丽富饶的。
冒烟的轮船,是告诉人们在伏尔加河里靠水上运输可以不拉纤,而货船则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剥削廉价劳动力纤夫的象征。
无帆说明无风,纤夫们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衣着破旧表明其穷困,沉重的步子说明其疲劳,踏着沙滩烘托了画的主题。
学生明白了画家的构思之后,就能深刻地领会画的主题。
三、放手观察,努力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为了巩固和培养学生观察人物画的能力,在教完这篇课文之后,我选择了一幅雨花台群塑的由九人组成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观察,并根据这幅画模仿《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写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以巩固这一课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