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政治考点解析实践及其作用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4) 考点06 实践
必修4生活与哲学考点六实践考纲导学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同于认识世界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客观的。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与动物的本能的、无目的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即实践是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即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注意: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凡是认识均来源于实践。
但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原因: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因: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②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③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政治高中实践的知识点总结
政治高中实践的知识点总结一、政治高中实践概述政治高中实践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政治高中实践包括政治实践活动、政治参与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到许多理论知识无法教导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政治高中实践的具体内容1. 政治实践活动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高中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模拟政治活动、政治演讲比赛、政治知识竞赛等内容。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政治参与意识。
2. 政治参与实践政治参与实践是政治高中实践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参与学校的社团组织、学生会、社会实践团队等内容。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高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参观政治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等内容。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政治机构的运作方式和社会运行机制,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三、政治高中实践的意义政治高中实践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高中实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政治高中实践的实施策略为了更好地开展政治高中实践,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比如制定完善的实践活动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等措施,以提高政治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五、政治高中实践的评价标准政治高中实践的评价标准是政治高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评价标准,可以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政治高中实践水平。
新高考政治原理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政治原理知识点归纳新高考政治科目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生活1. 国家与社会:了解国家的基本含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
2. 公民与政府:掌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政府的职责与作用。
3. 政治参与: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途径,如选举、监督等。
4. 政治制度:熟悉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5. 政治文化: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二、经济生活1. 市场经济: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2. 国家宏观调控:了解国家如何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4. 经济全球化: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文化生活1. 文化多样性: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文化传承与创新:掌握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
四、哲学生活1.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 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 认识论:了解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五、法律生活1. 法律基础: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基本原则。
2. 宪法:熟悉宪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内容。
3. 民法: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 刑法: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罪名。
六、国际关系1.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了解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我国的外交政策:掌握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
3. 国际组织:熟悉主要国际组织的作用和我国在其中的地位。
结束语新高考政治科目的知识点归纳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和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梳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运行、文化发展、哲学思想、法律制度以及国际关系,为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哲学常识 第八课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课件 大纲人教版
[演练2] (2010·嘉兴模拟)从哲学上看,下边漫画《君子
动口不动手》旨在告诉人们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解析:本题属于漫画题,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和理 解能力。通过分析漫画可知,画中人认识到“浪费水 可耻”,但没有把这种认识付诸实践,因此告诉人们 应该用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 选C。A、B、D都不符合题意。
①内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 ②理解:其一,实践是 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其二,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 客观对象 的变化。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②有 意识 、有目的的 能动性的活动。 ③ 社会性历史性 的活动。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 ,对人类社
(3)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国情,发展低碳经济,体现 了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扩展、 向前推移。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只有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必然选择。
1.中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 践是不存在的。而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的认识指导下 的实践。
(3)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 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 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动,才是实践。
政治新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政治新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政治新高考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它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政治新高考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政治学基础1. 国家与政府:国家的定义、功能和政府的组成形式。
2. 政治制度: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制度、共和制等。
3.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用。
4. 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意义。
政治思想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2.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比较。
3. 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国际政治1.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
2. 国际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3. 外交政策: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
3.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政治改革与发展1.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施策略。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意义和实践。
3. 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政治伦理1. 政治道德:政治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问题。
2. 权力监督:权力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 反腐败斗争:反腐败的重要性和实施措施。
政治法律1. 宪法:宪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内容。
2. 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特点。
3. 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维护。
总结政治新高考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理解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政治素养,为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政治下册实践及其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及其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
理解: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道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道理。
运用:联系社会现象举出事例说明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并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重点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难点问题,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议论、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排[复习提问]师: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答: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师: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生答: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
特别是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来理解本书要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很有益〕[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时。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讲授新课]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师: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的是什么?生: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作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把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高三政治复习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三政治复习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学科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中学生学习和复习的重点之一。
在高三政治复习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文将探讨高三政治复习的重点内容,并分析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一、政治学科的重点理论复习1.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是政治学科的基础,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纲领、组织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等。
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需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特点以及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3.国家体制与政府机构国家体制与政府机构是政治学科中重要的内容,包括宪法、国家机构、地方政府等。
理解和掌握国家体制与政府机构对于理解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4.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方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方略是政治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1.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阅读相关政治论著、学术研究和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政治理论,还要结合社会实践来深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模拟政治会议等,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讨论与总结相结合在进行政治学科的复习过程中,组织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活动,通过相互讨论与总结,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思维导图与笔记相结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复杂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梳理,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
同时,制作详细的笔记,细化理论知识的关键点,方便复习和回顾。
三、学习方法的注意事项1.合理规划学习时间高三学生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够进行适当的复习和巩固。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实践及其特征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追求真理:相关高中政治知识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理解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践
高二政治学问点:实践
一、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一切活动。
〔一〕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有确定的客观对象,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对社会进展的作用;
1、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展起着确定性作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这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3、科学试验是在生产进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何进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它事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作用集中表如今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猎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实践对生疏的确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生疏论的基本观点。
〕
1、实践是生疏的来源;
2、实践是生疏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生疏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生疏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在实践中熬炼成才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地制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物的制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进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宝的制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坚决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
1、要信任群众;
2、信任群众才能依靠群众;
3、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生疏力量,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高考政治新课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政治新课本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政治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新课本中,政治知识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对高考政治新课本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三、经济生活与经济制度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 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
四、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1. 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政治制度。
3. 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五、文化生活与文化建设1.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1. 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2. 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 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生态文明建设1.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考政治政治实践知识点导读2023
高考政治政治实践知识点导读2023政治实践是高考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高考政治政治实践知识点,本文提供了2023年高考政治实践知识点导读。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考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政治实践的相关概念、要点和实践项目,为高考政治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知识点一:政治实践概述政治实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对政治规律、政治制度等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活动。
它是政治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政治素质和政治意识。
政治实践可以分为社会实践和学校实践两种形式,包括参与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模拟选举等。
知识点二:政治实践的重要性政治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政治规律和制度的理解,培养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同时,政治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三:政治实践项目政治实践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实践项目: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环保行动等,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学校实践项目: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模拟选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政治观察实践:对国家政治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如选举、政府工作报告等,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分析能力。
4. 政治研究实践:对特定的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论文写作,如政治文化、政治哲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知识点四:政治实践的要求政治实践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一些要求:1. 加强学习:政治实践需要建立在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之上,因此考生要加强对政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 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注重参与和实践,考生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2021年高考政治哲学常识:实践和实际的关系
【高中政治】2021年高考政治哲学常识:实践和实际的关系2021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政治中哲学和经济学常识是一大重点也是难点,高考频道整理高考政治哲学的疑难问题解答,帮助大家突破哲学难关。
高考政治哲学难点解析:实践和实际的关系如何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或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我国现阶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是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那些环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及其作用●考点突破1.全面理解实践概念(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实践”的含义:第一,实践是一种活动。
第二,实践的主体是人,只为人所特有。
是“人们”,不是“个人”,体现“社会性”。
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质的不同。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是先天本能活动。
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
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
第四,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
为此,人们改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①什么是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实践的客观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活动。
实践的物质性是指实践作为客观存在的活动,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不是纯主观、纯精神性的活动。
②为什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同时,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的对象,归根到底也不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种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所以,由具有客观性的实践的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即体现了认识论中渗透着唯物主义思想。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①这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自发地、无意识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而言的。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
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为什么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③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实践独有的本质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从实践的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运动等都具有这一特征。
实践的第三个特征,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也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因而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只能是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
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坚持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的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①这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成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言的。
②什么是实践的社会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
③什么是实践的历史性?实践的历史性,即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④实践三个特征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
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两个特征结合起来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3.实践的第一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1)二者是有区别的:第一,第一个特征强调指的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第二个特征强调指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它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
第二,坚持第一个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第二个特征,则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2)二者是有联系的:第一,实践的两个特征是统一的,互相渗透的。
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客观手段、对象都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第二,两个特征结合起来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不能用这一特征否定另一特征。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4.实践和实际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相对应的概念不同。
实际又叫客观实际,属于业已存在的东西,它相对于主观愿望而言。
实践属于物质性活动,相对于认识而言。
③外延和地位不同。
实际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实践的对象,是人们办事情的出发点。
实践是人们在某些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全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2)联系:①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
实际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其现实意义。
②二者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认识或改造世界的目的。
●误区警示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而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性,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世界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
实践只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指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
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真题再现例题(2009·上海单科,22,不定项,3分)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 ( ) A.客观的物质活动 B.纯粹主观的活动C.自觉能动的活动D.社会历史的活动点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B不选。
抗击流感的实践活动,其行为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通力合作的活动,因此A、C、D入选●考点突破1.正确理解实践的形式(1)实践的形式是非常复杂的。
其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2)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全体”的实践活动。
第一,生产实践,也叫生产劳动、生产斗争,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它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等。
第三,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它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其他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其余的两种基本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2.正确理解教育活动、艺术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的内容异常丰富,形式广泛复杂。
它不仅包括那些直接引起事物变革的活动,也包括那些间接引起事物变革的活动。
教育活动、艺术活动有它的复杂性,在这些活动中,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些活动是不是直接引起了事物的变革,需要具体分析,但它们间接地对变革客观世界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因而都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就教师而言,他从事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
学生就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对象,教师的教育活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
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还要使用许多物质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