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浩然正气,并不是指气,而是正大刚直的气势。
无私无畏,才正大刚直。
浩然正气,是自我完善,正心的过程。
浩然正气,出自于孟子。
继承者,是文天祥。
历史上,对浩然正气的记载,只有这两处特别显眼。
《孟子·公孙丑上》与文天祥《正气歌》对浩然正气的描述,是一种致刚至阳,积极正面的气质。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
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
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
文天祥写的《正气歌》也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
在孟子与于文天祥眼中,人培养浩然正气需要正义和道德积累,却在天地间无处不在。
孟子之“浩然之气”
孟子之“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槏于心,则绥也”。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有两大特征:“至大”和“至刚”。
“至大”是对个体形体渺小的超越;“至刚”则是对个体意志懦弱的超越。
人生在世,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瞬息万变的社会,常常会感到个体的渺小与卑微,这种情感积淀于人的心理结构中,就会形成人们的自卑意识。
西方基督教中的原罪观念及对上帝的贊美,中国古代对人格神的膜拜和祭祀,无不是人类自卑意识的外化。
孟子这种养“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修炼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从而彻底摆脱人类深层意识的自卑感,成为一个无所畏惧的“大丈夫(孟子语)”。
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世上最大最有力量的“神仙”就是天地宇宙,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格化的“神仙”,那些在人们心中诚惶诚恐的各类“神灵”,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自我规范的人类自我之镜。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本辑内容《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先做到不动心如果孟子在齐国受到重用,担任卿相,进而辅佐齐王称霸称王于天下,那么孟子会动心吗?亦即孟子会以此而自得自满,甚至享受富贵荣华吗?这是学生对孟子的提问(《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回答很清楚,“我四十不动心”。
这话使我们想到孔子的“四十而不惑”。
学生接着请问:不动心有方法吗?孟子于是介绍了三种勇敢。
意思是:一个人要能抵抗诱惑,必须先有坚定的立场,知道自己所在乎的是什么。
这即是勇敢的体现。
第一种勇敢的代表是北宫黝。
他的表现有如无所畏惧的刺客: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像在公共场所被鞭打一样。
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
把刺杀大国君主看成刺杀平凡小民一样。
毫不畏惧诸侯,听到斥骂一定反击。
第二种勇敢的代表是孟施舍。
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如果衡量敌得过才前进,考虑可以胜才交战,那是畏惧众多军队的人。
我怎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第三种勇敢的代表是曾子所转述孔子的话:“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
”以上三种勇敢确实不同。
第一种“向外”展现强大的气势,第二种“向内”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不难分出高下。
人若只靠武功或蛮力,那么人外有人,并且年老体衰时就不堪一击了。
人若凭藉内在的信念,以高昂的士气来面对敌人,但无法预测敌人的情况如何,因为他们也许有更强的斗志与更大的决心啊!第三种是“向上”诉求人人心中共有的义理。
它超越了向外的气势与向内的意志,而是先自问是否言行合乎道义。
如果自己理屈,那么不管对方是谁,立即认错、道歉、改过,并重新走上正途;如果自己理直,那么就无所担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的不动心显然出于第三种勇敢。
他说:如果别人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我一定先反省自己是否“不仁、无礼、不忠”(没做好事,不守礼仪,没有尽力)。
养浩然正气 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
养浩然正气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2015.10以前读过的书中,很多都引述过《孟子》一书的内容。
在中学时,语文课上也学习过几篇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寡人之于国也”等著名篇章,让我一直对孟子心生敬仰,想了解这位被尊为“亚圣”的先哲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
多年以前在外地出差,购买《孟子》一书,但因工作繁忙,自己又缺乏毅力,尘封于书架。
从去年起,工作生活趋于稳定,遂将早已购买多年的《孟子》找出,利用工作之余,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认真研读了一遍,对不理解的文字、短句通过查词典、上网搜索含义,并用铅笔在一旁做好注释。
孟子的高尚思想,富有气势的文辞,旁征博引,感情充沛,让我为之折服。
《孟子》一书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十四个篇目。
而孟府的大堂前,清代世宗亲笔题写的“七篇贻矩”匾额,是指《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举止和处身立世的准则规矩。
书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人天性善、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等宝贵思想。
但是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养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
浩然之气出自“公孙丑”篇。
孟子生活的时代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各个诸侯国为了开疆拓土,亦或掠夺钱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孟子为拯救黎民于水火,济苍生于乱世,周游列国,极力劝说各国君主采用他的“仁政”主张,以实现其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是,孟子的理论却被司马迁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致使“仁政”在各诸侯国屡遭冷遇。
虽然司马子长对孟子尤为尊重,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可看出。
《列传》开头便是“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通仿,依照、依据)于利而行,多怨。
’白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意思就是司马迁每次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不免慨叹孟子思想的深邃。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
人的修养与浩然正气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孟子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中,让世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影响的莫过于“浩然正气”一说了。
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说:“我能辨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孟子进而解释道:“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很难说清楚的。
作为一种气,它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而不去妨害它,这样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用义与道来充实;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通过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孟子通过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培养浩然正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那么,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正气呢?做一个坚守儒家教义的人孟子所言之“气”,其“原料”完全来自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
一个人笃行儒家教义,靠的不是一两次自发的偶然行为,而是需要永不懈怠的终身努力。
因而,孟子的浩然正气说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的宗教。
孟子所构建的人学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儒学教义的人文化,亦即儒家学说的基本教义与“人”学相对应的体系化。
首先是对人心的定位。
孟子强调人要有纯真的赤子之心,也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失去“本心”,只有源于本心的“性”才是善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真正的君子,是不丧失其婴儿般纯真天性的人。
孟子认为,人只有守护好自身的善性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物联网}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物联网)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傅佩荣《浩然正气》壹、引言很多人均喜欢“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于世界上首先要有壹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仍要浩然。
“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于古代来说,代表水势甚大的样子,好像是壹种很大的气魄,这个正气当然代表壹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
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壹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
我们所谓的正气且不是指空气,是壹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壹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均知道人要呼吸,人生就是壹口气啊,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
这壹点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壹个非常简单的描述。
而于儒家里面,基本上这个气,孔子来说,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于壹起,血跟气。
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于三个阶段均要小心。
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
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察很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
他见到人只要有身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所以要特别小心。
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心里面就受到影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于孟子的时候讲到气,这个词很难了解,所以他别的地方提到壹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说壹下,他说壹个人不管再怎么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壹种夜气,夜气就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
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就是夜气了。
请问为什么这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壹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均知道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能够见,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经过壹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
《孟子》之浩然正气
《孟子》之浩然正气《孟子》之浩然正气沙月孟子是什么人?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资料记载: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由于孟子养气得法,虽历经磨难,但其寿依然高达84岁。
《孟子》是一本什么书?易中天说:“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并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篇目有七篇:(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
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谁是《孟子》一书的作者?《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孟子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作文一:《孟子的浩然之气》7600字浩然正气的孟子在中国二千多年前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战国乱世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孟轲﹙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孟子所创立的学说像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了历史的长夜,给人们带来一丝民主的光亮,它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刚正不阿的正气和对世俗保守势力的抗争的力量。
孟子的学说影响到当代中国和世界。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公元第三个千年的大门,然而,孟子提出的命题,诸如贫困、战争、人权、民主、民生、教育、环保等困扰人类的社会问题,至今仍需要人们还要像孟子一样继续努力地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说:"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
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
......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也说:"孟子学说的价值是一个很复杂而且值得深抠的领域,......目前,我们还不能了解他们所体现的内心世界。
"有的学者甚至说,孟子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伟君子形象留存于世界的,他是那个世界里最富有创新意义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与他同时代的欧洲哲学大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远远超过他们。
的确,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一生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并融于社会现实为己任,在各种矛盾中,他充满自信的喊出了五百年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为我们今天留下这些珍贵的激扬文字。
宣扬"仁政"思想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
为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提供了可能;为用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人的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主张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养一身浩然正气.修一颗平常之善心----读《孟子.孟子与公孙丑》片段有感(4)
养一身浩然正气.修一颗平常之善心----读《孟子.孟子与公孙丑》片段有感(4)一,【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译文】公孙丑问孟子道:“如果老师你做了齐国的卿相,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不管普佐君王成就霸业还是成就王业,都并不奇怪。
这样做的话,你会不会动心呢?”孟子回答说:“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
”二,【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我故曰,告子未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预助苗长矣!’其子趋而视之,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公孙丑问孟子道:“请问老师你擅长于哪一方面啊?”孟子回答说:“我善于辨析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就有点难说清楚了。
那种气,最博大,最刚强。
如果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也不伤害它,那么它就会充满上下四方。
那种气的形成,必须与正义和道德相结合;不是这样就没有气势。
那种气是由正义的长期积善所产生的,不是偶尔的善行所形成的。
要是做了一件有愧于心的事,那种气就会没有疲萎了。
所以我说,告子根本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气看成是心外之物了。
(我们必须把气看成是心内之物,)一定要用心去培养他,,不带有特别的功利目的,时时刻刻铭记住它,但不要急于事功人为地去培育它。
不要像一个宋国人那样。
宋国有一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而去把它拔高了一些,十分疲惫的回家去,对家里人说:‘今天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许多。
《孟子》精华15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精华15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潜心阅读,收获更大)我四十不动心。
——《孟子·公孙丑上》【大意】我从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
【感悟】孔子说:“四十不惑”,孟子说“四十不动心。
”不惑就是不动心。
很多人到了中年还是如无头苍蝇,了无人生目标,这就是惑。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应该考虑的事太多,正如郁达夫说的:“生非容易死非甘”,何必再为名利为难自己,做人不如少些算计,多些光明磊落;做事不如少些顾虑,多些坦荡自然。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大意】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理亏,哪怕面对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我能不害怕得心惊肉跳吗?相反,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面前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感悟】“虽千万人吾往矣”,并不是在描绘一种任侠的霸气,而是建立在理性和道义基础上的大勇。
这种勇气,跟李敖先生那种特立独行、百无禁忌,或者《天龙八部》里独闯聚贤庄的乔峰大侠那种快意恩仇、视死如归,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谓“有理不在声高”,站在公理正义一边的人,是道义上的强者,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所以能无所畏惧。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大意】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
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让气走向偏狭极端!”【感悟】不加约束、意气用事地只凭一身蛮力行事,只能是盲勇、小勇和血气之勇,所以孟子告诫人们要“持志”而不能“暴气”,“志”作为内在信念,应成为人们追求和固守的目标,对于“勇”这种“气”不可任意获取、操之过急或盲目助长,也不能目的性太强,而应当于立“志”、养“气”中长期培养。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光明磊落而变得固执己见,偏激狭隘,那就是“暴气”。
大丈夫之气是平和而坚韧,宽容而有原则的。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浩然之气”是他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
简要概述了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对其内容性质、修养方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现象进行了大致讨论,最终回归中国哲学史,对其意义进行了阐发。
标签:孟子;浩然之气;道德修养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面对战国时代七雄割据争霸天下的动荡不安和道、墨两家激烈的学术竞争,在继承孔子和稷下黄老学派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伦理道德气论思想——“浩然之气”说。
孟子该观点的提出,既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德意识修养之路,也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比崇高的伟大精神目标,供炎黄子孙世代瞻仰效仿。
一、“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来源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于“气”的思想,早在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国语·周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由此可见,关于“气”的论述最早当归为周代道统。
继周代道统之后,《易传》中的阴阳二气感应说、与古代卜筮活动相关的望气占气说等观点都为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观点中的“气”尚且局限在自然之气的范围内,还未达到精神的层面。
真正为孟子“浩然之气”说提供主要理论思想依据的是孔子的“血气三戒”说和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
《论语·季氏》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关“血气”的观点并不是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其性质也应归为自然之气一类。
但孔子针对于此观点阐发的通过人的理性去控制自然本性的思想,无疑为之加上了一层伦理道德的色彩,对孟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一向是学界公认的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直接来源。
[原创]谈《孟子》的浩然正气
[原创]谈《孟子》的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取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超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公孙丑说:“请问夫子你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呀,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得。
一但你的行为问心有愧,它就会缺乏力量了……。
”浩然正气是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
是奠定了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
有了它歪风邪气就不能侵蚀。
做人就能明辨事非,仁义为先;做事就能处于公心,不存私念;做官,就能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站得正、行得端,不行沽名钓誉之事,不做劳民伤财之事,不贪图虚假浮夸之功。
做人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做事堂堂正正、不偏不私,做官刚直不阿、两袖清风。
使自己无愧于天地正气,无愧于人间正道。
浩然正气是一种恬淡从容的心境,就是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看待眼前的一切,不已物喜,不已己悲,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固守恬淡从容的心境。
真正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沉得住气,宽得下心,干份内的事、干有利于造福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事、干有效的事。
在荣誉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事业面前保持一种使命感、责任感,遵循客观规律,不急于求成,用超越功利的境界,干出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伟业来。
孟子提现浩然正气的句子
孟子提现浩然正气的句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浩然正气”的概念,指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
正义的行为。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句子:1. “人之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
表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的品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正义和利益的区别。
君子是有道德情操的人,他们重视道义和公正,而小人则只追求自身利益,缺乏道德约束。
只有具备浩然正气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3. “为善最乐,终身无悔。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好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而且不会后悔。
只有坚持做好事,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
孟子的“浩然正气”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的品德修养
和正义行为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孟子八句格言浩然正气
孟子八句格言浩然正气
以下是《孟子》中的八句格言,体现了浩然正气:
1.仁者爱人,义者知礼。
2.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4.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些格言体现了孟子对于仁义、道德、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充满了浩然正气和坚定信念。
孟子浩然正气的理解
孟子浩然正气的理解
孟子所倡导的浩然正气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的体现,它强调了正义、道德和人性的高尚。
以下是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1. 正义和道德的坚守:浩然正气强调了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
孟子认为,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应该坚持正义,遵循道德准则,并在面对不公正和邪恶时敢于挺身而出。
2. 内心的善良和仁爱:浩然正气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仁爱。
孟子认为,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应该具备善良的品德,关爱他人,并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付出。
3. 精神的坚韧和不屈:浩然正气还包括精神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面对困难和挫折,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和困境。
4. 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浩然正气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
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还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浩然正气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道德、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要求。
浩然正气鼓励人们坚守正义、培养善良品德、具备坚韧精神,并对社会负起责任,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力量的象征。
大学语文孟子与浩然正气
❖ 孟子的论辩文往往是欲擒故纵,反 复诘问,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 设的结论中。妙设机巧,引人入彀。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三)孟子的“民本”思想(文章节选)
❖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 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 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
二、孟子的论辩艺术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 如之何?”
❖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孟子·告子下》
孟子·腾文公上(节选)
❖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的对话主 要在哪几个人中间展开?
❖ 君主用治理来换粮食,能是损害粮食吗?
❖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
❖ 从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 档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进步。
❖ 一、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 会大分工。
❖ 二、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进一 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傅佩荣《浩然正气》一、引言专门多人都喜爱“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第一要有一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还要浩然。
“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来讲,代表水势甚大的模样,看起来是一种专门大的气概,那个正气所以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
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一开头就讲“天地有正气”。
我们所谓的正气并不是指空气,是一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都明白人要呼吸,人一辈子确实是一口气啊,那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
这一点庄子讲得专门清晰,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一个专门简单的描述。
而在儒家里面,差不多上那个气,孔子来讲,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在一起,血跟气。
他讲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在三个时期都要小心。
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
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看专门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
他看到人只要有躯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因此要专门小心。
那个讲法是对的,我们也明白我们的躯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内心面就受到阻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躲开某些灾难。
在孟子的时候讲到气,那个词专门难了解,因此他别的地点提到一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讲一下,他讲一个人不管再如何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一种夜气,夜气确实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
平旦,旦确实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确实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确实是夜气了。
请咨询什么原因那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一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都明白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能够看,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通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翌日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
那你开始跟别人来往,接触之后接到各种信息,又开始勾心斗角,起心动念,又乱掉了。
通常人的生命有时候也专门无奈。
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白天又出去又不记得自己是谁,来来去去一辈子,一路下去,不明白自己一生在做什么,大部分时刻都稀里糊涂过去了。
少数人能够觉悟,确实是我培养我的夜气,让它不要失去。
他讲一个人再如何坏,他晚上睡觉早上起床的时候,依旧有夜气。
那个夜气跟一样好人是专门接近的,也是几稀,一点点,依旧有它的好处,然而重要的地点在哪里?你没有储存,你没有进展,你没有去培养修养,就没有用了,这专门惋惜。
二、孟子别于他人的特色因此后来学生就再请教老师讲,老师那你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孟子讲我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我知言,我了解别人讲话是如何一回事,我一听别人讲话就明白别人内心想什么,就明白别人什么情形,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念书的时候专门强调有始有终,《论语》最后一句话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你不懂得如何辨论别人讲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孟子那个地点他讲我知言,因此孔子在《论语》里面的最后一句话,你不了解辨论别人的言论你就不能了解那个人是什么情形。
孟子的特色确实是讲我确实是了解别人的言论,譬如讲你讲话有偏差,我明白你哪里有盲点,你讲话在闪耀其辞,我明白哪里是你的逆境,你讲话太过度了,我明白你有什么样的执着,孟子统统讲出来。
因此那个知言是接上《论语》,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检验。
第二步更难了,他讲我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我专门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学生听不懂,他讲请咨询老师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讲“难言也”,孟子口才那么好,第一次承认“难言也”,专门难讲。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谁听得懂?他先讲专门难讲得清晰,他讲这种气你用直,正直的直,代表真诚,来去培养他的话,不要损害他,不要阻碍他,他进展出来是至大至刚,最至大最坚强,能够充满在天地之间。
讲实在的,一个人最多也只是是七尺之躯吗,这么小的一个躯体,培养一种气,如何充满在天地之间呢?如何这种话谁听得懂?一个人把他的气培养出来,能够充满在天地之间,各位想想看,你先自由想象,这种话你是不是讲出来,话是要沟通,是要别人听懂,那你什么原因讲出话来别人听不懂呢?我刚才讲可能专门多人也听不懂,我的气培养出来又至大又至刚。
这两个词还好,你能够去讲你自己的一种心得,但如何样充满呢?如何样在天地之间,这时候你就要联想,当他讲我的气培养出来,充满在天地之间的时候,代表什么,我到任何地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差不多上我的家,一个人把他的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他活在世界专门安稳,他能够活在当下,活在那个地点,活在今天,咨询心无愧,他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受到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亏欠,这是他的浩然之气的意思。
因此我们听到孟子讲天地这两个字,不要想到上面天底下地,要想到天地之间确实是万物,确实是人间。
因此我们就要咨询,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修养,能够让他的正气使他在天地之间行走完全坦然悠闲,确实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坦荡荡”,从这边去想。
三、修炼“浩然正气”的秘笈浩然正气不是生下来就具备的,孟子有个学生请教他讲,老师,你看起来是有原则、有理想,假现在天齐王让你当宰相的话,你会可不能动心?学生直截了当咨询,老师会可不能动心?动心什么意思呢?齐王叫我当正相。
哎呀,快乐的睡不着觉,兴奋的不得了!别人一看就明白那个人要升官了,孟子讲可不能。
他讲我四十岁就不动心,我们也明白四十岁是一个关卡,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个关坎。
然而你孔子如此讲,孟子如此讲,我们一样人呢?我们看到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也明白我们是四十而大惑,所有人的咨询题统统在四十岁显现,往常都没什么咨询题,四十岁往常照着父母跟老师的安排跟指教,好好的念书、升学、就业、成家,到四十岁的时候什么都有了,开始显现咨询题,摸索人一辈子的咨询题,这一生到底如何一回事,开始困惑了,孔子能够四十而不惑,孟子能够四十而不动心,因此这确实是一种修炼的成果,因此学生就会讲,老师这种动心专门了不得吗?孟子讲不行,我比不上告子。
告子来了,因此我们上次提到告子讲一句话,他讲食色性也,我们还加以批判。
然而不要不记得,孟子公布承认,告子先我不动心,等因此告子在四十岁往常就不动心了。
那不动心好不行呢?不动心有两种,孟子就要辨论了,他讲告子不动心跟我不动心不一样,因为告子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
因此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压制的方法,叫做讲话讲不通,内心不要想,内心想不通不要动气。
压制最后变成木头人,我们今天叫植物人,所以植物人是生病了。
然而告子的方法确实是把他压制下来,我不动心,我什么情况都把他忍下来,这不是方法,这久了会生病的,活着也毫无乐趣。
因此孟子讲我跟告子不一样,如何不一样呢?他讲内心面想不通不要发脾气我赞成,然而如果讲话讲不通内心不要想,我不赞成。
人有理性,确实是要摸索,我今天跟你讲话讲不通,我就要想道理讲不清晰呢?再念书吧,再学习吧,再摸索。
因此孟子跟告子确实是前面这一段不一样,讲话讲不通我就要想清晰了,告子不是,全部压制。
因此这种不动心专门危险,孟子就不一样,到最后全部想通了,连司马迁也讲孟子到最后想通了,想通了就没有咨询题了。
他后面接着讲,把这种气培养的话,要配合两个字,第一叫做“义”,第二叫做“道”。
到现在为止我们明白孟子的方法了,孟子的方法确实是三个字,第一个用“直”来培养,第二个要配合“义”跟“道”,三个字。
1.“直”直那个字有时候专门难讲得清晰,如果你讲直确实是正义,直确实是正直的话,请咨询是谁在判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直,别人看来不一定。
因此你用直来培养,那个直一定要了解,从儒家孔子开始到孟子,他们的直都有两个意思,真诚而正直,没有真诚就谈不上正直,因此真诚是基础,孔子讲过“人之生也直,惘之生也幸而免”。
什么意思呢?他讲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应该好好真诚的过生活,如果你没有真诚,还能活下去的话,这是靠侥幸,才能够免于灾难,然而天下人大部分是侥幸,代表什么?你没有真诚,你还能活着,运气好。
因为你不真诚,你如何会走上正路呢?相反你真诚的话,人性向善,力量由内而发,走上正路,这是儒家差不多的观点。
因此直那个字,叫真诚而正直,否则你如何讲明?因为儒家常常批判,我到专门多地点去演讲的时候,专门多高校的学生专门能够摸索,常常就咨询讲,儒家看起来不太适合法制的社会。
什么原因?因为孔子讲过“爸爸偷羊,亲小孩替他隐瞒;亲小孩偷羊,爸爸替他隐瞒”,里面就有直,这看起来违反法律的,对不对?法律是应该人人平等,我父亲偷羊,我如何能够隐瞒呢,应该检举啊,因为被偷羊的那一家人不是专门悲伤吗?好不容易养的羊,被你偷走了,你亲小孩学了儒家就不去检举?法官咨询他你父亲偷羊吗?我不明白,大致没偷吧。
这一来如何坚持社会正义呢?这一来就有争辩?这时候如何办呢?提要了解儒家讲的直不是正义,他讲的是真诚作为基础,爸爸偷羊,亲小孩所以期望爸爸平安无事,如果法律查到的话,他所以同意法律制裁,这是没有咨询题的,然而他绝对可不能讲我爸爸偷羊,我来检举,不行。
因为你如此的话违反真诚的情感,因此儒家的直那个字,你不要只把它讲成社会正义,没有这么样的外在化,任何外在的善的行为,都要有内心的真诚做基础。
因此在摸索、在懂得儒家直那个字一定要记得真诚而正直,从真诚引出正直。
现在我们明白如何样培养浩然之气了,第一个用真诚的态度跟正直来培养如此的气。
譬如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互动的关系,你能够真诚的话,做任何事都真诚,讲任何话都真诚,久而久之就一种力量,那个气什么原因变得浩然呢?确实是力量。
气本来确实是呼吸而已,然而我讲话跟行动形成一种我的特色,叫做我的风格显现了,到任何地点差不多上真诚的去跟别人来往,久而久之,别人看到我就有一股正气过来了,一股力量过来。
我们要修炼,第一步就要真诚,自我要求正直,接着要配合“义”跟“道”。
2.“义”跟“道”“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义”是我那个人在那个情形下应该走的正路,差别就在那个地点。
因此道代替人一定要走在人之道上面,人不能忽略这一点。
我是人,我跟别人一样,都要走在行善的路上,因为人性是向善,因此我走在行善的路上。
请咨询你什么时候该如何做,叫做“义”,“义则,宜也”,宜确实是适宜的“宜”,因此宜那个字确实是恰到好处,确实是具有正当性。
别人如此做是对的,你如此不做不一定对?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例如讲你现在讲一句话,别人讲这句话是对的,我今天讲一句话就不对了。
什么原因?因为时机跟场合不一样,因此义最难在什么地点,确实是我要判定是否适当,这叫“义”。
我从前如此做是对的,今天如此做不见得对,因为环境变了,时代变了,我需要调整,这需要一种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