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附答案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
要概括。

(4分)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
要赏析。

(4分)
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痛苦。

(每点2分)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
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
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

3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起句“转” “又”二字,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悲苦凄凉的感情基调。

B.“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

C.下片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报国理想。

D.这首词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4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这首词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请说说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期望?【答案】39.C 40.示例:希望青年勇担历史责任,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这是一首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其感情基调是激昂的,并非悲苦凄凉;B.“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不是“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D.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不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故选C。

4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九下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九下0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8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字词解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③斫去桂婆娑:传说月中有桂树。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砍。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内容描述: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俯视那魂牵梦绕的沦陷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

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

全诗赏析:词人想象力丰富,通过嫦娥的升华传话,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立志收复中原土地的政治理想。

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月到中秋,这良辰美景让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山河,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

词人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桂婆娑”寓意丰富,请写出。

(2分)(2)【思想感情分析】“被白发,欺人奈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 分)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第一组题目:(1)【词语理解】(2分)“桂婆娑”寓意丰富,既指挡住月光的阴影,也指带给人民黑暗的朝廷投降势力。

(2)【思想感情分析】(2分)白发日增,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1分)?这抒发词人感慨时间流逝、功业无成、白发已多的惆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1分)。

第二组题目:(1)【画面描绘】(2分)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

(1分)描绘了一幅月轮转动、万里清辉的中秋月明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水调歌头》《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

完成4~5题。

(6 分)[甲]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与青天明月对话,在对话小探讨人牛的意义,既白理趣,又有情趣。

B.乙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杜树等典故,使词的意蕴深刻、情感更加含蕾。

C.“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D.“乘风归去”“乘风好去”均表达了问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

5.两词中以“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一)(6 分)1. (3 分)D2. (3 分)甲词借怨月偏在别时圆,衬托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1分)乙词怨月凭空让人披白发,表达年华空逝的苦闷和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愤与痛苦。

(2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辛弃疾 阅读鉴赏 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辛弃疾 阅读鉴赏 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内容主旨: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被白发,欺人奈何?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解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解析】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3、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九年级《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九年级《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九年级《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理解性默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 ,飞镜又重磨。

2.把酒问姮娥:,?
3.乘风好去,,。

4. ,人道是,。

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
是::,
?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
是:,
,。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答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一轮秋影转金波
2.被白发,欺人奈何?
3.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4.斫去桂婆娑清光更多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7.被白发,欺人奈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背景】此词大概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训练及答案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训练及答案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
更多。

【注】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

姮蛾:即嫦娥,传说中的月
中仙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
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
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
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15.请赏析“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3 分)A(“金波”指月光的波动)
15.(6 分)(1)诗人运用想象,(2 分)想砍去月中摇曳的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

(2 分)(2)挡住月光的“桂婆。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太常引》,词牌名。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B.“金波”指月亮金色的光波,“飞镜又重磨”是说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这两句都采用借代的手法写出月的特点。

C.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E.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1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

(6分)14、 B D(B项“借代”错,应该为比喻。

D项“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错,这里应是我披着白发,我的白发不断地长,像在欺负我。

)15、“斫去”是砍掉的意思。

“婆娑”是指月宫桂树上摇晃的枝叶。

“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

(2分)“桂婆娑”这里采用借喻的手法,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2分)“斫去桂婆娑”既表达作者对南宋朝中议和派打击抗金志士,破坏恢复事业的憎恨,又表明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

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耐人寻味,也更有诗意。

(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原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习题】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4、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习题】
1、分析:A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在于“”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分析: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3、答: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
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4、答: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5、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