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特点

合集下载

藏族民俗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民俗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民俗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民族概况藏族是指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

藏族民居由于是居住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所以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碉房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碉房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墙仍保持竖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的结构与依山而建的特点避开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的特点受藏民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碉房的形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

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所以帐房的这种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了牧区群众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

因此,帐房的形成也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的。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藏式特色民居建筑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自东汉时就有存在。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

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这种民居建筑注重蓄热、保温、防风性能,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一般分两层。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在建筑形式上,又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尽管各地的碉房形态和规模各异,但仍有很多辨识度极高的共性,比如石木、土木的材质,敦实方正的外形,黄白底色点缀黑、红、蓝、黄、绿等色彩……
藏族的碉房庄重内敛,但绝不乏味。

房檐上五色的彩绘,屋顶飘扬的经幡和风马旗,不失明艳又恰到好处。

火、云、天、土、水,红、白、蓝、黄、绿,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天地万物,用彩绘点缀在碉楼的窗檐和门楣上。

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产生的影响。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西藏民居的建筑特点

西藏民居的建筑特点
• 2、窗的特点:藏式窗户总体来说具 有比较小的特点,一栋古建筑的窗户 高为60厘米,宽为40厘米。但不挂不 是楼层还是平房都有一个共同点:南 面窗户相对宽敞一些。更有特点的事 房屋东南角上设“拐角窗”,是为了 阳光从两个面照射进来,这类建筑形 式一般出现在宫殿和寺庙里。
布达拉白宫西日光殿正门
•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太阳的日照温度是非常重要,房屋都采用 正面朝向太阳的建筑形式。
二、西藏民居与村庄的选址
• 西藏居民选址都会选和农田相近的 地方,便于耕种,因为西藏还是比 较重视农业发展的
• 选址最好是朝东西方向的山谷河流 也朝东西方向流淌。
• 西藏民居选址具有避风的特点,在 西藏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依山坐落 的村庄。
• 采用梁柱结构的形式
• 柱梁檩的结构设计具有人性化的特 点
哲蚌寺
布达拉红宫
五、西藏民居的门窗特点
• 1、门的特点:历史上已经定型的藏 式建筑的房门高度存在稍微偏矮的状 况,低的一般有1.5米,高一点的也只 有1.7米,就连寺院的大经堂正门高度 也只有1.8米左右。举世闻名的布达拉 白宫西日光殿的正门,实际洞口尺寸 也只有1.6米高。门矮是为了防御入室 者的侵犯。
四、西藏居民的结构特点
• 藏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可以说是木结 构,起主要的三种构建为柱、梁、 檩三个
• 木结构的步骤比较容易,它的结构 模式是诸多梁柱合并而成的。如拉 萨哲蚌寺。
• 层 建筑十一梁柱结构建造。这种能够 建造大面积的建筑物和高层式建筑 的梁柱结构式藏式建筑的特点之一
• 水源充足是一座形成的第一条件 • 居民选址要具备燃料条件,在村庄
四周或者更远的地方是否有森林等 可燃物拾取的地方,对老百姓的生 活有直接关系。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

川西藏族民居价值特征及民宿发展现状1.文化传承:川西藏族民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藏族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建筑特点:川西藏族民居建筑均采用石木结构,屋顶布满绿草,形状如同一座小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

它融合了当地的气候、地形和风土人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生态环保特点。

3.艺术价值:川西藏族民居在建筑设计、雕刻工艺、壁画装饰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每一座藏族民居都是工匠们的艰辛劳作和智慧结晶,建筑师们借助雕刻技艺和装饰手法,使每一栋民居都成为了艺术品。

4.社区风貌:川西藏族民居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各种房屋,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风貌。

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庆祝节日,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川西藏民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结合:川西藏民居的发展注重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的结合。

民宿经营者会为游客提供一些藏民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习俗体验,同时也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川西藏民宿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民宿的数量增加,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需要差异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

另一方面,一些民宿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政策支持和标准化管理:为了规范川西藏民宿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协会加强了对民宿的管理和政策支持。

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民宿的监管,确保民宿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总之,川西藏族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特征,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民宿形式。

通过发展民宿,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民宿的发展还需要注重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藏族民居特色

藏族民居特色
藏族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
• 图片显示藏族
建筑以红色和 白色为主色调, 与环境达成完 美结合,清新 亮丽,又不失 豪华,庄重, 和严谨。加上 民族特色雕刻 与装饰,让建 筑独具一格.
• 藏族农区城镇
人多垒石建房, 房屋平顶多窗, 造型及色泽质 朴,具有浓厚 的民族特色房 屋一般高三层, 通常都贴*高坎, 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 尺形、“凹” 字形或“回” 字形。木梁柱 承重,土墙围 护。土墙为夯 筑
• 藏族建筑装饰色彩鲜艳,多样,这与当地的
宗教文化,名族风俗,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 系.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 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 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图片欣赏
• 在色彩方面,藏
族最重视白、红 两色 .这与藏族 的宗教信昂和生 活环境有直接联 系。在涂料的使 用上,红色只能 用在护法神殿和 灵塔殿的外墙上 生活、居住性的 建筑外墙,只能 用白色,以体现 它的吉祥、温和、 善良的本性。
• 藏族的寺庙建筑
以土木石结构相 结合,以木结构 为主大经堂为三 层建筑,墙体用 块石砌成,厚而 窗子小,给人非 常浑厚稳定的感 觉。由于寺院一 般都依傍坡台而 建,所以建筑物 显得很高大。底 层用朱红色棱柱, 柱头部分雕刻立 体图案,上面托 着粗大替木。在 墙体上方,多用 棕红色的饰带, 上面缀上鎏金淤 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 金金幢,上有风 铃,房顶正面中 间是金法轮,两 面为护法兽。
• 白色在这里的
建筑中得到充 分的体现,属 于嘉绒藏族的 丹巴人用石头 垒起房屋,墙 外用石灰抹上 了他们热爱的 白色,红色部 分是木头红色 屋檐上,房梁 截面白色小点 的出现平衡了 整体那个沉重 的红色,但铝 合金窗户的出 现给这种崩空 带来了一种时 代的烙印。

西藏人居文化

西藏人居文化

空间格局
由于气候,环境,历史,宗教信仰的原因,西藏民居建筑 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河谷平原分布,河谷平原分布 二、依山而建。 藏东多为山区,河谷面积稀少,一般民用建筑沿河岸两侧自由 散落分布,多为简陋土胚房 藏南地势低洼,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大规模的建造提供了充 分的自然条件。
由于绝大多数藏民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寺庙绝不可少, 民居多围绕寺庙而建,形成自然的聚落,从一个或多个 中心向外扩张。小则村庄,大则乡镇、城市,它与民 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民居一样,聚落也是一定 民族文化系统的产物,各民族因其文化观念的差异可 形成不同形态的聚落。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一般与宗教、 贸易、生产等因素相关,而藏族民居聚落的形成、分 布与宗教的关系更密切。凡有寺院的地方,其周围必 形成民居聚落;寺院历史越悠久,规模越大,其周围 的聚落也越庞大。
西藏人居文化
刘正楠 1104030097
西藏传统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房、确房、干阑式建筑等。 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多在3米以下:墙壁下厚上薄,门 窗小,结构稳固;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
建筑样式
干阑式Leabharlann 确房建筑用料大多就地取材。西藏的东、南部木材丰富,一般用 原木或木板造房;西北部牧民则用牛毛编织帐房;盛产石 材的地方则确房居多。
1111
帐房 帐房俗称帐篷,是牧区最普遍而吉老的一种居住形式。 根据放牧方式和季节不同,又有冬帐房、夏帐房之分。冬帐房 一般用木棍作框架,上覆辑牛毛织成的毡子,能经高原风雪的 侵袭
Title
碉房
碉房的外墙大多用石砌。石墙有明显的收分,门和窗口都很小,通风和采光较差。平顶,外形厚重、稳 固。一般2-3层,底层是牲畜圈及贮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注层或3层。山区确房一般都傍山 修建,外形呈阶梯形。屋顶常被用来晾晒谷物。

藏族传统建筑探访西藏特色的建筑艺术

藏族传统建筑探访西藏特色的建筑艺术

藏族传统建筑探访西藏特色的建筑艺术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藏族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闻名,值得一探究竟。

一、藏族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藏族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在历史上,藏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因此他们建造的房屋需要能够抵御极端的自然环境。

此外,宗教信仰也对藏族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族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藏族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其稳定牢固的结构。

传统藏族房屋的墙壁采用了土砖或者是石块建造,以确保能够抵挡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强风和大雪。

此外,这些建筑一般是一层的,以适应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藏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会精心选择建筑位置,以确保与周围的山脉、河流和湖泊相互协调。

此外,建筑物的外观也会采用大量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设计元素,如采用天然材料、手工雕刻和彩绘等。

三、藏族寺庙建筑藏族寺庙是藏族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些寺庙通常位于山区或广阔的草原上,具有壮观的外观和宏伟的规模。

在设计上,藏族寺庙结合了佛教教义和当地的建筑传统。

例如,寺庙中的大殿通常建于整个建筑的中央位置,供奉着佛像和经书。

此外,寺庙的外墙常常用金色和五彩斑斓的彩绘进行装饰,以表达对佛教信仰的敬意。

四、藏族民居藏族人民的日常住所被称为“嘎”(ga)。

这些房屋通常由石头、土坯和木材建造而成,外观简朴,但非常坚固。

为了适应高原的严寒气候,屋顶大多是倾斜的,并有宽大的檐口,以保护房屋免受暴风雨和大雪的侵袭。

藏族民居内部布局以实用性为主,通常包括一个供人居住的主房间和一个用于储藏的堆房间。

而家庭的藏族成员会沿着内墙排列,以便保持温暖和亲密感。

五、新时期的藏族建筑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藏族建筑也在西藏出现。

这些建筑结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现代化的便利性。

藏族民居特点

藏族民居特点
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
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特色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特色

青海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有哪些特色青海,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

其中,藏式民居更是青海文化的瑰宝,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青海,探寻那些最值得一游的藏式民居,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一、建筑风格青海的藏式民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一格,融合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其外观通常以厚实的石墙和木质结构为主,房屋多为平顶,这不仅有利于抵御高原寒冷的气候,还便于晾晒农作物。

石墙的堆砌整齐而坚固,给人一种稳重厚实的感觉。

房屋的门窗装饰精美,常常雕刻着各种富有宗教寓意的图案,如八宝图案、六字真言等。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二、布局结构藏式民居的布局结构合理而实用。

一般来说,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圈养牲畜和储存杂物,上层则是居住空间。

进入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客厅,这里是家庭聚会和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

客厅的墙壁上挂着精美的唐卡,展示着藏族的艺术文化。

卧室通常布置得温馨舒适,床铺多为木质,铺上厚实的被褥。

厨房则配备有传统的炉灶,用于烹饪美味的藏族美食。

三、装饰特色在装饰方面,藏式民居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地面多铺设着手工编织的藏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墙壁上挂着各种藏族传统的装饰品,如牦牛头骨、铜制的法器等,这些物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房梁和屋顶上也常常悬挂着五彩的经幡,微风吹过,经幡飘动,仿佛在向神灵传递着人们的祝福和祈愿。

四、色彩运用藏式民居在色彩运用上大胆而鲜明。

房屋的外墙多以白色为主,象征着纯洁和神圣。

门窗则采用鲜艳的色彩,如红色、蓝色、黄色等,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室内的装饰色彩同样丰富,红色的地毯、蓝色的窗帘、黄色的靠垫,相互搭配,营造出温馨而热烈的氛围。

五、文化内涵青海的藏式民居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藏族文化的载体。

它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对家庭的重视。

民族风情:藏族建筑特点

民族风情:藏族建筑特点

民居: 藏族农区城镇⼈多垒⽯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般分为布料和⽜⽑帐篷两种,有⽅形和椭圆形,迁移⽅便,结实耐⽤。

德钦藏族的“⼟库房” ⼟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门要对林⽊茂盛的⾼⼭,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般⾼三层,通常都贴*⾼坎,错⼀层布置。

平⾯形式为⾓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梁柱承重,⼟墙围护。

⼟墙为夯筑,*外⼀侧有明显收分。

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尺等于45⾄47厘⽶)。

因此,⼟库房就以9尺╳9尺的⽅格作为建筑平⾯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个规范的系列。

层⾼⼀般为:⼀层8.5尺;⼆层9.5尺;三层7.5⾄8尺。

楼⾯、屋⾯均以⼟填实,厚度在4⼨⾄1⼨之间。

每户均在⼆楼设存放粮⾷的粮仓⼀处或两处。

并且,粮仓⼀律⽤井⼲式结构,认为井⼲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最为安全。

该井⼲式粮仓显露在外墙⾯上,增加了外墙⾯⾊泽和质感的对⽐变化。

在⾊彩⽅⾯,藏族最重视⽩、红两⾊。

这与藏族的宗教信昂和⽣活环境有直接联系。

在涂料的使⽤上,红⾊只能⽤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这是古时候杀⽣,⽤热⾎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来的。

⽣活、居住性的建筑外墙,只能⽤⽩⾊,以体现它的吉祥、温和、善良的本性。

寺庙: 藏族的寺庙建筑以⼟⽊⽯结构相结合,以⽊结构为主。

⼤经堂为三层建筑,墙体⽤块⽯砌成,厚⽽窗⼦⼩,给⼈⾮常浑厚稳定的感觉。

由于寺院⼀般都依傍坡台⽽建,所以建筑物显得很⾼⼤。

底层⽤朱红⾊棱柱,柱头部分雕刻⽴体图案,上⾯托着粗⼤替⽊。

在墙体上⽅,多⽤棕红⾊的饰带,上⾯缀上鎏⾦淤铜镜等装饰物。

房檐四周竖有镀⾦⾦幢,上有风铃,房顶正⾯中间是⾦*,两⾯为护法兽。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其中的藏族民居堪称传统建筑的瑰宝。

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长期生活的产物,其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生计方式、气候特点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藏族民居主要采用石木结构,追求简约稳固的建造方式。

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寒冷的高原气候,同时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其次,藏族民居常见的特征是平顶的建筑形式。

平顶设计既能够在冬季储存厚厚的积雪,增强保暖能力,也能够在夏季带来凉爽的通风效果。

另外,藏族民居外立面通常采用独特的白色墙壁涂料,以及精美的图案和装饰物。

这些装饰物往往具有宗教意义,通过它们传达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最后,藏族民居在内部空间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房屋内部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家庭区、牲畜区和作坊区。

这种布局不仅保护了家庭的隐私,还满足了牧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藏族民居的文化意义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显示出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藏居民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充满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观念。

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建造旨在对抗高寒环境和强烈的风雪等自然灾害,同时保护环境,与自然相互依存。

其次,藏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图案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图案的绘制多采用佛教和本土宗教的符号,代表着人们虔诚的信仰和对神圣的崇敬。

另外,藏族民居内部布局的合理性展示了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

家庭区域的独立与分隔保护了家庭成员的隐私,牲畜区和作坊区的存在展示了牧民和手工艺人的劳动和创造力。

最后,藏族民居作为藏族人民文化的代表,被视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民居藏族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达拉宫的藏族民居

布达拉宫的藏族民居

布达拉宫的藏族民居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

作为藏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布达拉宫在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民居特点、建筑构造和文化内涵。

一、布达拉宫的历史背景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吐蕃王朝在西藏建立后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宫殿建筑群位于拉萨河南岸的红山上,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布达拉宫是唐代、明代和清代历代帝王前往西藏的居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建筑。

二、藏族民居特点作为典型的藏族民居,布达拉宫融合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宫殿建筑的形式。

首先,布达拉宫采用了高地式布局,能够抵御西藏的严寒气候。

其次,宫殿建筑采用石木结构,外墙砌筑坚实,内部采用木构架和巨大的飞檐,形成了独特的藏式风格。

此外,布达拉宫还融入了汉族建筑和印度佛教的元素,展现了藏文化的多元性。

三、建筑构造布达拉宫共有13层,高达117米。

整个建筑分为白居和红宫两部分,以金顶为标志。

白居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官方居住地,红宫则是进行宗教活动以及政务办公的场所。

布达拉宫的大殿、佛堂和经堂等建筑按照寺庙的规制进行布局,形成了宁静肃穆的氛围。

同时,布达拉宫内部还珍藏着大量的佛像、经书和文物,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文化内涵布达拉宫既是藏族民居的代表,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

在藏民族的信仰中,布达拉宫是神圣而纯洁的地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信教者和游客来此朝拜和参观。

布达拉宫举世闻名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成为西藏自治区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布达拉宫还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藏族人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总结:布达拉宫作为藏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宫殿式建筑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布达拉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西藏自治区的象征和骄傲,展示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后代人了解和研究藏族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参考。

西藏传统建筑导则

西藏传统建筑导则

西藏传统建筑导则
西藏传统建筑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藏区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下面是关于西藏传统建筑的导则:
一、建筑风格特点:
1. 建筑高度低矮,多为两至三层,建筑外墙呈现淡黄色或白色,使用轻质的夯土或泥坯砌筑。

2. 建筑整体采用封闭式结构,门窗少而小,主要用于通风采光,外部突出的边角多为圆形或方形。

3. 屋檐或者窗户房明显加宽,意在增加室内光线及对冷热空气的隔绝。

4. 建筑风格偏向古典主义,主要采用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进行装饰。

二、建筑功能划分:
1. 住宅建筑:包括居民住宅和寺庙僧舍,住宅建筑根据寻常时期和重要节日两种状态进行划分。

2. 寺庙建筑:形制多为寺廊、佛殿、雄伟的宫殿式建筑。

3. 宗教建筑:多为夹于峡谷或山间的寺庙、神庙等,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4. 山洞建筑:常见于峡谷、险峻山路等地,让建筑物顺应自然地形,将建筑与自然融合为一。

三、建筑材料选择:
1. 建筑结构材料多为夯土或石块,墙体采用夯土砌筑,屋顶采用木质结构,瓦面多为金黄色琉璃瓦。

2. 室内装饰多采用漆画、唐卡、挂毯等装饰品,色彩鲜艳,富有藏式独特的装饰艺术。

3. 屋内家具多为低矮式,常用材料为竹或软木,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以上是关于西藏传统建筑的导则,西藏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藏人是否有特定的传统房屋建造规划?

藏人是否有特定的传统房屋建造规划?

藏人是否有特定的传统房屋建造规划?一、流动居住方式的影响藏民族自古以来主要过着游牧生活,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传统建筑规划。

传统上,藏人并不注重居住地的永久性,而是采用了流动居住的方式,根据季节和牧畜需求不断迁徙,为自己搭建简易的藏式帐篷。

二、藏式民居的特点然而,藏式民居作为藏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自然也不容忽视。

藏式民居在形式上多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和风格,常由三层或三层以上的建筑组成。

底层一般作为牲畜住所和存放农具等物品的地方,中层则是起居和储藏的空间,而顶层则是厨房和休息的场所。

同时,藏式民居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常常将房屋建造于河边或山脚下,使人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三、借鉴佛教传统思想的影响作为藏族人民信奉的主要宗教,佛教对藏式民居也有一定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强调慈悲、平等和智慧,这种思想也通过建筑体现在藏式民居中。

比如,藏式民居前常常有一个宽敞的院子,以供家庭成员和朋友聚集、交往。

同时,建筑中的精心雕刻和彩绘,也展示了藏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四、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藏族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流动居住方式,转而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和现代化住房。

这也导致了传统建筑技术的逐渐衰落和传统房屋建造规划的淡化。

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人群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方式和规划,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藏人的传统建筑虽然没有严格的建造规划,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方式确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居住方式的流动性,藏式民居的特点和借鉴佛教传统思想的影响,都是藏人传统房屋建造的特定要素。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藏式民居的文化价值,也成为了当前亟待面对的问题。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藏族的建筑有什么特色生活中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民族的人来自的地方都有不同,区域性的不同气候特点也有不同,在建筑居住形式上都会有不同,针对少数民族中的藏族看,他们的建筑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特色呢?藏族建筑上的风格有哪些特点呢?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关于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吧!藏族建筑特色与风格介绍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

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

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藏族民居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青藏高原上的藏区,藏族人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住宅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宗教信仰的中心。

藏族民居主要分为土木结构的宗教建筑、蒙古包和藏式家庭住宅。

首先来说说宗教建筑。

在藏族地区,寺庙是藏族人民信仰的核心,也是宗教活动和学习的地方。

寺庙建筑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大部分寺庙是采用土木结构建造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土石,寺庙的屋顶多是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

在建筑结构上,寺庙通常由几个殿堂组成,每个殿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供奉佛像的殿堂、经堂、念珠堂等。

寺庙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壁画、雕塑等艺术手法被广泛运用,以表达藏民对佛教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其次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藏族牧民的传统住宅,采用圆顶和柔韧的材料建造,以适应严寒的气候。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是羊毛毡和木材。

羊毛毡具有保温性能,能够在冬季保持居民的温暖。

蒙古包内部通常划分为不同区域,一面是居住的区域,另一面是牲畜的区域。

藏族牧民依靠牧畜为生,蒙古包不仅是他们的住所,也是他们牲畜的庇护所。

最后是藏式家庭住宅。

藏式家庭住宅是藏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它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外墙使用石灰和泥土抹灰以保温和美化,屋顶覆盖着木瓦或石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藏式家庭住宅以宗教信仰为核心,住宅内通常设有供奉佛像的神龛,居民在此进行祭拜和念经。

住宅内部一般分为厨房、起居室和卧室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并且装饰风格鲜明,壁画、挂毯等藏族传统艺术瑰宝常常被用来装点家居环境。

总的来说,藏族民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无论是宗教建筑、蒙古包还是藏式家庭住宅,它们都承载着藏族民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这些民居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藏族文化和宗教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反映出藏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视和执着。

藏式建筑风格的神秘色彩

藏式建筑风格的神秘色彩

藏式建筑风格的神秘色彩藏式建筑,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秘的色彩,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种建筑风格源于西藏高原,以其雄伟壮观、神秘莫测的特点,成为了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藏式建筑的特点、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三个方面,探讨藏式建筑风格的神秘魅力。

一、藏式建筑的特点藏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多采用平顶、长方形、阶梯形等简单几何图形。

建筑的外观多以白色、灰色、红色等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感觉。

藏式建筑的屋顶多采用三角形或半圆形的设计,给人一种神秘而又稳重的感觉。

同时,藏式建筑的窗户多采用拱形或半圆形的设计,给人一种开阔明亮的感觉。

此外,藏式建筑的装饰也独具特色,如窗棂、门楣、墙面等地方,多采用莲花、海螺、金鱼等吉祥图案,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二、文化内涵藏式建筑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藏族文化中,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体现。

藏式建筑所蕴含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元素,使得每一座藏式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拉萨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圣之地,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象征。

三、神秘色彩藏式建筑的神秘色彩是其独具魅力的一大特点。

这种神秘色彩源于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藏族文化中,藏式建筑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神灵的居所。

在藏族人民的心中,每一座藏式建筑都可能隐藏着神灵的存在。

因此,在藏族地区,人们对于建筑的选择和建造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此外,藏式建筑的神秘色彩还源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

例如,藏式建筑的屋顶多采用三角形或半圆形的设计,这种设计在藏族文化中被视为是神鹰展翅的象征,寓意着保护和庇佑。

而藏式建筑的窗棂、门楣、墙面等地方的吉祥图案,如莲花、海螺、金鱼等,这些图案在藏族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

作为西藏的象征,布达拉宫不仅是宗教殿堂,也是藏族传统民居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风格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

一、建筑结构布达拉宫作为藏族传统民居的典范,其建筑结构体现了藏族民居的特点。

布达拉宫呈现出宏伟壮丽的外观,采用了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

宫殿主体建筑分为红白两部分,红宫为宗教活动场所,白宫为政务办公区。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山顶上,各个楼层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阶梯状的布局。

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多选用石头和木材,尤其是白宫部分更多地使用了木材。

宫殿的外墙经过精雕细琢,雕刻着各种传统图案和宗教文化元素,展现了藏族建筑独特的工艺和美学观念。

二、装饰风格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在装饰风格上体现了浓厚的藏族文化特色。

在宫殿的内部,墙壁上涂绘着色彩斑斓的壁画,描绘着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壁画的内容包含了对佛教的虔诚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宫殿内还摆放着丰富多样的佛像和宗教器物,散发着神圣庄严的气息。

宫殿的屋顶上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金光闪闪,给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华丽。

屋顶的边缘和檐口处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和动物形象,展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设计和艺术才华。

三、居住环境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民居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宫殿内部设有广阔的宫廷和庭院,以及供人休憩的室内空间。

宫殿的住宅区域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房间之间通过长廊相连,形成一个独特的院落结构。

宫殿内的床铺、桌椅和家具等都采用了藏族传统的制作工艺,经过精心打造。

宫殿内还配置了供暖设备和照明设备,为居住者提供温暖舒适的居住条件。

除了宫殿内部的居住环境,布达拉宫所在的拉萨市也是一个充满了藏族传统民居的地方。

在拉萨市的街区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藏式民居,这些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外观雄伟庄重,内部装饰着丰富多彩的壁画和纹饰。

这些藏族传统民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宗教的尊崇,传承了古老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

藏族建筑风格

藏族建筑风格

藏族建筑风格藏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的边缘,他们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融入了独特的宗教和文化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藏族建筑风格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藏族建筑以“轴线对称”和“横轴短,纵轴长”的规划布局为主要特点。

整体建筑结构往往呈现封闭的形态,以保护居民免受严寒和强风的侵袭。

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土坯、木材和石头,这些材料在高原地区易得,并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藏族建筑常见的形式包括藏式寺庙、宫堡和民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藏式寺庙,也被称为拉萨建筑或宗教建筑。

寺庙通常由多个建筑物组成,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群。

寺庙的外墙多采用白色或者红色的涂料进行装饰,给人以庄重和神圣的感觉。

寺庙内部则常常有复杂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

除了寺庙,藏族宫堡也吸引了人们的瞩目。

宫堡作为藏族土司的住所和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宫堡建筑通常坐落在山岗之上,以便于防御,并且能够俯瞰整个村庄的景色。

宫堡的建筑风格浓郁,常常采用高耸的四角楼阁和华丽的雕刻装饰。

在宫堡内部,常常有宽敞的庭院和精致的内部布局,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富裕和地位。

除了寺庙和宫堡,藏族民居也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藏族民居通常是由多个房间构成的,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

在外部,民居的外墙常常涂有白色或者红色的装饰,窗户则较小且极少采用玻璃,以防止寒冷的风进入房间。

室内的装饰则简单而实用,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唐卡和经幡等,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意。

藏族建筑的风格和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适应高原的环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宗教,建筑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

建筑的形态、色彩和装饰都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每当我们走进一座藏族建筑,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能够体验到藏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藏族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二、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平面布置逐层向后退缩,下层屋顶构成上一层的晒台。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
一、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 ,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