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发热-护理
发热健康评估
15:56
▪ 5.中等度发热的口腔温度范围在
➢ A.37.3~38℃
➢ B.38.1~39℃
➢ C.39.1~41℃
➢ D.41℃以上 ➢ E.以上都不是
B
整理ppt
25
单选题
▪ 6.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 A.弛张热 ➢ B.波状热 ➢ C.稽留热 ➢ D.间歇热 ➢ E.不规则热
15:56
C
整理ppt
整理ppt
2
基础知识导入新课
15:56
36~37℃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
≤37.0℃ ≤ 37.2℃ ≤ 37.7℃
整理ppt
3
【重点难点与教学要点】
15:56
● 重点:
1.发热的分度、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2.根据发热的临床表现提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医护合作性问 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 A.白细胞 ➢ B.细菌内毒素 ➢ C.血小板 ➢ D.红细胞中 ➢ E.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15:56
A
整理ppt
23
单选题
15:56
▪ 4.体温在39℃以上,且一天内波动大,达 2℃以上,此种热型称
➢ A.波状热
➢ B.不规则热
➢ C.弛张热 ➢ D.稽留热
C
➢ E.回归热
整理ppt
24
单选题
2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3 见于:布氏杆菌病
整理ppt
16
15:56
【注意事项】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 规则热 ▪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标题: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异常体温可能是某种健康问题的表现。
正确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体温的评估方法、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体温的评估方法1.1 使用体温计测量:口腔、腋下、肛门、额温等部位都可以测量体温,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测量。
1.2 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是目前常用的体温测量工具,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1.3 连续体温监测: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可以选择连续体温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患者体温变化。
二、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2.1 发热:感染、炎症、药物反应等都可能引起发热,需要及时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2.2 低体温:低体温可能是由于寒冷环境、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应及时保暖。
2.3 高热:高热可能是由于中暑、感染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3.1 发热护理:及时给予退热药物、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3.2 低体温护理:给予足够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调整室内温度等,避免进一步降低体温。
3.3 高热护理:及时就医治疗,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保持患者休息,注意补充水分。
四、异常体温的监测4.1 定时测量体温: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应定时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记录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体温的变化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
4.3 注意体温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异常体温的预防5.1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避免受凉等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
5.2 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
5.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进行早期干预。
结语: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
健康评估常见症状评估发热
编辑课件
15
间歇热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 高峰(39 ℃ 以上)后 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 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 交替出现。
➢ 临床意义:
• 疟疾
• 急性肾盂肾炎
编辑课件
16
波状热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 升达39℃或以上,持 续数天又下降至正常 水平,数天后又逐渐 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 临床意义: • 布氏杆菌病
编辑课件
17
回归热
➢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 升至39℃或以上,持 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数天后 又骤然升高,如此规 律性交替出现。
➢ 临床意义:
• 回归热
• 霍奇金病
编辑课件
18
不规则热
➢ 不规则热:体温变化 无一定规律。
➢ 临床意义: • 结核 • 癌性发热 • 风湿热
编辑课件
3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脑病变 ➢颅外病变 ➢全身性病变 ➢神经官能症
编辑课件
35
头痛---病因
(一) 颅内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 2.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
高血压脑病、 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 3.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寄生虫病 4.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
颅内血肿、 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偏头痛、丛集性头痛
编辑课件
36
头痛---病因
(二)颅外病变:
1.具有痛觉的脑神经(V.IX.X)和颈神经受刺激或挤压 、牵拉
2.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 4.头颈部肌肉收缩引起局部缺血 5、颅骨疾病:颅骨肿瘤、颅底凹入症
健康评估-发热-护理
保持环境舒适:降低室温、通风换气等
降低室温
减少衣物
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避免患 者过度出汗,有助于散热。
适当减少患者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 有助于散热。
通风换气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助 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减少感 染风险。
补充水分和营养
多饮水
鼓励患者多喝温水,有助于补充 体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加速
发热原因与分类方法
发热原因
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感 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分类方法
根据发热原因和持续时间,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 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包括肿瘤性发热、 药物性发热等。
常见发热类型及其特点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 窒息。
避免刺激因素
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避免过度搬动患 者,以免加重惊厥。
遵医嘱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控制惊厥发作。
心力衰竭
减轻心脏负担
合理安排患者休息与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激动和紧张。
控制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加重心脏负 担。
情绪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支持,减 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肠胃炎
调整饮食
提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 质食物,如稀饭、面条等,避免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肠道通畅
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肠道通 畅,避免便秘。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如腹泻、呕 吐等,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休息与活动
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 免过度劳累;同时鼓励患者进行
健康评估中发热的名词解释
健康评估中发热的名词解释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一直是健康评估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不仅仅是身体代谢的一种生理反应,也可能是身体某种异常状况的信号。
在进行健康评估时,发热的检测和解读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健康评估中发热的含义和影响。
1. 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即正常体温(通常为36.5°C至37.5°C)的升高。
体温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个体代谢率以及身体对病原体的应对能力。
在医学中,通常将体温超过38°C定义为发热。
2. 发热的生理机制发热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
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例如细胞因子),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
这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其提高体温设定点,从而引发发热。
3. 发热的类型发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持续性发热、间歇性发热、弛张型发热和复发型发热等。
持续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并保持在高位,间歇性发热则是体温在短期内交替升高和恢复正常。
弛张型发热则是温度波动范围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暂,而复发型发热则是周期性的发热。
4. 发热的原因和影响发热可以是多种身体状况的结果,如感染、炎症、药物反应、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感等。
发热还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改变心率、呼吸频率、酶活性、血液黏稠度等。
过长且高度升高的发热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并发症。
5. 发热的评估和处理在健康评估中,对于发热病人的评估是必要的。
医生会根据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测,影像学等综合手段来了解发热的原因。
处理发热则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也需关注患者的体液补充和休息,以促进康复。
总结起来,发热是健康评估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其定义为正常体温范围以上的升高。
健康评估: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内分泌及代谢障碍 3.抗原-抗体反应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COMPANY LOGO
外源性致热原
激活
白细胞
产生和释放
内源性致热原
COMPANY LOGO
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
预习案例
COMPANY LOGO
既往体健,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 输血史。个人史:生于原籍,居住条件可,否认疫水 接触史,无吸烟史。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一子, 其子及配偶皆体健。家族史:否认家族相关病史及其 他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104次/分, 呼吸22次/分,血压85/6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 好,身高175cm,体重80k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 心尖部心音低钝,心率104次/分。心电图示ST段压低 0.1mV,T波低平。
预习案例
COMPANY LOGO
1.根据上述病例此病人有什么主要症状? 2.如何对主要症状进行评估? 3.提出相关护理诊断。
第一节 发 热
主要内容
定义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要点 相关护理诊断
COMPANY LOGO
案例评析 思考与训练
定义
COMPANY LOGO
❖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直接作用下 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 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学习目标
COMPANY LOGO
1.了解各常见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各常见症状的概念及护理评估要点。 3.掌握各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 4.学会结合临床病例正确提出各症状的相关
健康评估发热实验报告
健康评估发热实验报告标题:健康评估发热实验报告引言: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体温来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体温是一个常见的健康指标,能够反映人体的代谢状态和免疫功能。
发热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之一,通过测量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进一步掌握个体的疾病发展情况。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电子体温计对参与者的体温进行测量,并分析数据以得出结论。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参与者:本次实验共选择了5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包括男性和女性。
2. 电子体温计:使用了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电子体温计。
3. 测量场所:实验在温度适宜的实验室进行。
实验步骤:1. 提前通知参与者,要求他们在实验前一天晚上有足够的休息。
2. 实验当天,提醒参与者避免剧烈运动、暴饮暴食等可能影响体温的因素。
3. 参与者在进入实验室后,先静坐10分钟以适应环境。
4. 实验者用电子体温计在参与者的嘴唇下方或腋下测量体温。
5. 测量完毕后,记录下体温数据,并告知参与者测量结果。
6. 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50名参与者的体温测量,我们得到以下数据:平均体温:37.0摄氏度最低体温:36.3摄氏度最高体温:37.6摄氏度标准差:0.2摄氏度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 参与者的体温平均值与正常体温值37摄氏度相近,表明参与者整体上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2. 体温标准差较小,说明参与者的体温变异性较低,体温较为稳定。
3. 测量的最低和最高体温值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讨论:本次实验通过测量参与者的体温,初步评估了他们的健康状况。
体温数据的稳定性说明参与者没有明显的发热现象,这可以进一步排除身体存在炎症、感染等疾病的可能性。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一个初步的体温评估实验,不能替代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健康检查。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更多的生理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个体健康评估结果。
结论:本次体温评估实验通过测量发热情况,初步评估了参与者的健康状况。
健康评估-常见症状发热课程思政案例
健康评估-常见症状发热课程思政案例健康评估常见症状2020~2021学年度第1学期教师课程思政课案例XXX:医学院授课教师:专业:护理科目:健康评估课题授课时间模块2任务一常见症状-发热第二周星期五5节课型一体化授课班级护理教学切入点发热的热型-间歇热-常见原因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症状的原因、临床表现,熟悉伴随症状及护理诊断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能收集常见症状的原因、临床表现素质目标: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XXX事迹介绍,拓展思路,鼓励学生励志成才、努力进步。
常见症状-发热的原因、临床表现能收集常见症状-发热的伴随症状。
首先通过课前考虑:XXX是谁?有何贡献?课中接纳案例导入、向学生介绍发热的原因、临床表现尤其是发热的过程、发热的分度及发热的热型、内容、方法伴随病症及护理诊断。
尤其是在讲解热型间歇热的临床意义是疟疾(提问:降低疟疾死亡率的是?),青蒿素-XXX【此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当意识。
】。
课后对相关的常识点进行考核【1.间歇热最多见的原因?(疟疾)2.XXX团队的贡献?(青蒿素)3.青蒿素的作用?(降低疟疾死亡率)】。
XXX,女,汉族,,药学家。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开展中国家的数百万讲授体会人的生命取得拉斯克奖和XXX"生命科学杰出成绩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发热健康评估方案
发热健康评估方案1. 引言发热是人体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发热可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准确评估发热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个发热健康评估方案。
2.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对发热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医生确定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也能帮助患者了解自己发热的情况及可能的病因。
3. 评估内容发热健康评估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病史询问医生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包括发病时间、发热程度、伴随症状等。
同时,还要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接触过可能的传染源,如感染疾病的患者、动物、人群等。
3.2 体格检查在发热患者的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进行测量,还要对患者的皮肤、咽喉、淋巴结等部位进行仔细观察。
发热患者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病因。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测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3.4 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还可以选择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帮助确认诊断。
3.5 病因诊断通过以上的各项评估内容,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评估方法针对发热患者的健康评估,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4.1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发热病史调查问卷,让患者填写相关信息,包括发病时间、发热程度、伴随症状等。
通过问卷可以收集到患者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评估提供参考。
4.2 口述访谈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口述访谈,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可能的暴露风险因素等。
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观察皮肤、咽喉、淋巴结等部位的异常情况。
4.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检查结果将对病因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健康评估第四章常见症状评估
一、病因与发生机制
1、呼吸系统疾病 (1)气道阻塞 (2)肺部病变; (3)胸廓及胸膜病变; (4)呼吸肌及神经病变。
上呼吸道阻塞 下呼吸道阻塞
2、循环系统疾病: 3、中毒性疾病; 4、血液系统疾病;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6、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1)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所致。
第五节 咯血
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的出血,血液随咳嗽由口腔咯出。
一、病因与发生机制
1、呼吸系统疾病
2、循环系统疾病
3、外伤
4、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 (2)急性感染性疾病 (3)其他 5、发生机制:主要由肺部感染等因素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壁侵蚀而破裂、血管瘤破裂等,
至正常。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 ℃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体温呈 波状起伏。
(6)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的交换。
四、护理评估要点
1、发热出现的具体时间、季节,起病的缓急,发热程度,是否进行过体温的测量和记录;呈持续 性还是间歇性;
发绀等。
三、护理评估要点
1、评估有无引起呼吸困难的相关病史或诱发因素; 2、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 3、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交流、运动的影响; 4、诊疗与护理经过。
四、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广泛病变导致有效呼吸面积减少等有关。 2、低效性呼吸型态:与上呼吸道梗阻、肺泡弹性减退、呼吸肌麻痹等因素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呼吸困难所致能量消耗增加和缺氧有关。
护理健康评估考试重点精选
健康评估一.名解1. 主诉:为病人感觉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即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的时间2.发热: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4.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之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感染等;5. 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分亦发生痛感6. 水肿: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致使全身或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原有的皮肤皱纹变浅或消失,甚至有液体渗出7.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重者可出现鼻翼扇动、张口呼吸、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8. 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重者高度气喘、面色青紫、大汗伴喘鸣音,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罗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9.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并经口排出者,包括大量咯血、血痰或痰中带血10. 发绀: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或血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所致的皮肤黏膜青紫,如舌、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等处较明显;当毛细血管内血液的脱氧血红蛋白绝对量超过50g /L时,即可出现发绀11. 呕血:是指因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和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的现象;12. 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因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色黑而称之;黑便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又称柏油便;13.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较平时增加,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和未消化的食物;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14.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15. 隐性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最高为μmol/L,血清胆红素在~μmol/L,虽高于正常,但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形黄疸,超过μmol/L时即可出现黄疸;16.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精神状态17. 谵妄:为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18. BMI:由于体重受身高影响较大,目前常用BMI衡量体重是否正常;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2我国成人BMI的正常范围为~2419. 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表情惊愕,眼裂增大,眼球突出,兴奋不安;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20.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21. 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病人;22. 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双目下视,两脚间距很宽,摇晃不稳,闭目时不能保持平衡;见于脊髓疾病;23. 慌张步态:起步困难,起步后小步急速前冲,身体前倾,越走越快,难以止步;见于帕金森病;24. 间歇性跛行: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病人被迫停止行进,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走动;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者;25.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大小不等,主要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特点为压迫痣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26. 肝掌:慢性肝病病人大小鱼际肌处发红,加压后褪色;蜘蛛痣与肝掌的发生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27. 落日现象:巨颅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见于脑积水;28. 麻疹黏膜斑:若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粘膜膜处出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早期的体征;29. 颈静脉怒张:若病人在坐位或半坐位时颈静脉明显充盈,提示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胸腔或腹腔压力增高;30. 胸骨角: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二肋软骨连接,为前胸壁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重要标志;31. 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方为肾和上输尿管所在区域;32.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加,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桶状,肋骨斜度变小,其与脊柱的夹角常大于45°,肋间隙增宽饱满,腹上角增大;见于肺气肿病人,亦可见于老年人或体型矮胖者;33. 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病人,因气流进入肺内不畅,吸气时肺内负压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常见于气管阻塞如气管肿瘤、气管异物等34.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一般为数秒,有时达5~30秒,如此周而复始;35. 抬举性心尖搏动:左心室肥大明显者,在心脏收缩时,触诊的手指可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为左心室肥厚的重要体征;36. 钟摆律:当心肌有严重病变时,第一心音失去原有低钝特征而与第二心音相似,且多有心率增快,致收缩期与舒张期时间几乎相等,听诊有如钟摆的“滴答”声,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心肌炎的重要体征;37. 蛙腹:大量腹腔积液者,仰卧位时液体因重力作用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外形宽而扁,变换体位时,腹形明显改变;38.舟状腹:全腹凹陷严重者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脊和耻骨联合显露,全腹形状呈舟状,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恶病质,亦可见于糖尿病、严重的甲亢、神经性畏食等;39.板状腹:急性胃肠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其特点是腹壁明显紧张,触之硬如木板;40.腹膜刺激征:腹膜炎病人腹肌紧张、压痛常与反跳痛并存;41.反甲:其特点是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带条纹;见于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等;42.杵状指:手指或足趾末端指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拱形隆起呈杵状;43.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刺激的表现;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常见的有颈部阻力、克氏征、布氏征;44.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45.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100mg/L46.“坏死型”Q波:47.期前收缩:是指在规则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48.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但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逐渐延长,直至再次QRS波群脱落,如此周而复始;二.简答1.水肿发生的机制,各举至少一例说明;P24①钠水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②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如局部炎症或过敏;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通常继发于低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⑤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或静脉栓塞;2.心源性、肾源型、肝源型水肿的临床特点比较;P24心源性水肿:见于右心衰竭,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伴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重者可发生全身水肿合并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肾源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初为晨起时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可发展为全身水肿,肾病综合者水肿显着,常为重度或中度,可伴有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肝源性水肿: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以腹腔积液为主要表现,也可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发展,但头面部和及上肢多无水肿;3.高渗性、低渗性脱水临床特点比较;P27①高渗性脱水:口渴明显,少尿、尿比重升高,脑细胞脱水,血容量下降较轻,较少发生休克,重度脱水时可出现脱水热、嗜睡、抽搐和昏迷;即口渴,尿少,脑细胞脱水②低渗性脱水:早起即有手足麻木、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低钠血症表现,口渴感不明显,尿比重下降;血容量不足出现早而明显,重度低钠血症可致脑细胞水肿而出现意识障碍;皮肤弹性明显下降、黏膜干燥、眼窝凹陷、婴幼儿囟门凹陷等脱水貌较明显;即口渴感不明显,休克,脱水征,脑细胞水肿;4.吸气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的鉴别;P28吸气性呼吸困难: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气管狭窄与阻塞;见于喉炎、喉水肿、喉癌、气管内异物;特点:吸气费力,时间明显延长,重者因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称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喘鸣 ;呼气性呼吸困难:机制: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或细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 ;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特点: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或缓慢,常伴哮鸣音;5.左心衰所致呼吸困难临床表现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P28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和肺泡弹性降低;其临床特点为:呼吸困难于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后减轻或缓解;仰卧位加重,坐位减轻;病情较重者常被迫取半卧位或端坐卧位;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病人多于熟睡中突感胸闷憋气,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有咳嗽,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减轻缓解;重者高度喘气、大汗伴哮鸣音,咯粉红色泡沫样痰,①窒息:是直接致死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大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中止,继之气促、胸闷、烦躁不安或紧张、惊恐、大汗淋漓、颜面青紫,重者意识障碍;常见于急性大咯血;②肺不张:多因血块堵塞支气管所致;表现为咯血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发绀‘呼吸音减弱或消失;③继发感染:因咯血后血液滞留于支气管所致;表现为咯血后发热、体温持续不退、咳嗽加剧,伴局部干、湿罗音;④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出现大咯血后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烦躁不安、少尿等;;常见于霍乱弧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②渗出性腹泻:粪便量少于分泌性腹泻,可有脓血或黏液,多伴有腹痛与发热,其中由小肠疾病所致者腹痛多位于脐周,结肠疾病所致者多位于下腹部,便后常可缓解,病变累及直肠者可有里急后重;常见于肠粘膜炎症、溃疡或浸润性病变;③渗透性腹泻、:粪便常含不消化食物、泡沫及恶臭,多不伴腹痛,禁食后腹泻可在24~48h后缓解;常见于口服泻剂、甘露醇;10.营养状态的分级;P63营养状态可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和肌肉的情况,结合年龄、身高和体重进行综合判断;临床上常用良好、中等、不良3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①良好:黏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好,皮下脂肪丰满,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②不良:皮肤黏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去哦凹陷,肩胛骨和髋骨嶙峋突出;③中等:介于良好与不良之间;11.扁桃体、甲状腺肿大分度; P81、84①扁桃体肿大分3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②甲状腺肿大分3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既能看出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12.干、湿性啰音的形成机制及听诊特点;P99⑴干啰音:1形成机制:由于气流通过狭窄或部分阻塞的气道发生湍流产生的声音;其病理基础为:①气管、支气管炎症使管壁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③管腔内异物或肿瘤部分阻塞;④管壁外肿大的淋巴结或纵隔肿瘤压迫;2听诊特点:吸气与呼气时均可闻及,以呼气时明显,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强度、性质和部位易改变,瞬间内数量可明显增减;临床意义:局限分布:局部支气管狭窄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异物;广泛分布:双侧肺部,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⑵湿啰音:1形成机制: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呼吸道内的稀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或脓液等,使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或由于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壁因分泌物黏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宛如水煮沸时冒泡音或用小官插入水中吹水的声响;2听诊特点:多出现于吸气相,也可出现于呼气早期,以吸气末比较明显,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化,大、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临床意义:湿啰音出现在局部,见于局部病变,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两肺底部湿啰音,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淤血、支气管肺炎;两肺满布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或严重支气管肺炎;13.期前收缩、房颤听诊特点;P107⑴期前收缩:在规则心率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①规则的节律中心音提前出现,其后有一较长间歇;②提前出现的心跳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有时甚至消失;③长间歇后出现的第一个心跳,第一心音减弱;⑵心房颤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①心室率绝对不规则;②第一心音强弱不等;③脉率少于心率,这种脉搏脱漏现象,称为脉搏短绌;14.移动性浊音检查手法及阳性的临床意义;P122腹腔积液的病人仰卧时,液体因重力作用积聚于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腹中部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呈浊音;改取侧卧位后,液体流向下侧腹部,肠管上浮,下侧腹部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若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游离腹腔积液达1000ml以上;征检查手法及阳性的临床意义;P127将左手掌平置于病人的右肋缘部位,拇指指腹以中等度压力勾压于右肋缘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胆囊点,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吸气时,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为Murphy征阳性;16.肌力的分级;P141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的收缩;1级:仅见肌肉轻微收缩,无肢体运动;2级:肢体可在床面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拮抗阻力;4级:能作拮抗阻力运动,但肌力有不同程度减弱;5级:正常肌力;17.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P368①P波规律出现,频率为60~100次/分钟,呈钝圆形,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②P-R间期~;③P-P间距固定,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18.室性、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P371-372⑴室性期前收缩①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前无P波或相关P波;②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间>,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③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⑵房性期前收缩①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不同;②P’-R间期>;③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④常伴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19.房颤心电图特点;P375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均不等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钟;②心室律绝对不规则;③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有时可伴有差异传导;。
健康评估题库-发热
发热一、填空题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7.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
②抗原-抗体反应。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
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⑥。
8.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②;③。
9.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10.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维持在达数天或周,24小时内波动,常见于、、。
二、判断题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4.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5.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1.发热(fever)2.稽留热(continued fever)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5.波状型(undulant fever)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四、选择题A型题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A.感染性发热疾病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田 @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
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 淋巴瘤、丝虫病等。
9/1/2013
小田 @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
9/1/2013
小田 @
• 5.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
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 霍奇金病
9/1/2013
小田 @
9/1/2013
小田 @
血液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释放
内源性致热源
9/1/2013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小田 @
(2)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白介素(IL-I)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 血-脑屏障 ↓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温阈)上升 ↓ 代谢增加(垂体内分泌因素) 骨骼肌阵缩(运动神经) ↓ 小田 @
分为三个阶段 (l)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
9/1/2013 小田 @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
(2)高热期:
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疟疾--持续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持续数天, 伤寒--数周。
临床表现: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呼吸 深快;出汗幵逐渐增多。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 围
超过2℃,体温最低仍高于正常水平以
9/1/2013 小田 @
9/1/2013
小田 @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9/1/2013
小田 @
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型态的影响
• 有无食欲与体重下降、脱水等营养与代谢型态的改变。 • 有无人知与感知型态的改变,如意识障碍、惊厥、精神错 乱等。
9/1/2013
小田 @
•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9/1/2013
9/1/2013
③ 组织坏死不细胞破坏如癌、溶血反应。
小田 @
2.非致热源性发热
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 损,如 颅脑外伤、出血、炎 症等;
9/1/2013
②产热过多的疾病,如
小田 @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 病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1/2013
小田 @
1.致热源性发热 —大多数 致热源:外源性 内源性
9/1/2013
小田 @
(1)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 多醣体成分、多核苷酸及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激活
小田 @
相关护理诊断
• • • • • 体温过高 体液不足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口腔粘膜改变 潜在并发症:惊厥 意识障碍
9/1/2013
小田 @
9/1/2013
小田 @
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 可持
9/1/2013 小田 @
9/1/2013
小田 @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
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
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 布氏杆菌病
9/1/2013
小田 @
温数值分别记彔在体温单上,将各体
9/1/2013 小田 @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 √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9/1/2013
体温维持在39~ 40℃以上,达数天或 小田 @
9/1/2013
小田 @
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的感染。
9/1/2013
小田 @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① 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 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 ② 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 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
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 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9/1/2013
小田 @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 织病、药物热等。
9/1/2013 小田 @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 常,或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 汗淋漓。
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9/1/2013
临床表现:汗多,皮肤潮湿。
小田 @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丌同时间测得的体
9/1/2013
通过交感神经
↓
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
↓
排汗停止
↓
9/1/2013
散热减少
小田 @
四.临床表现 ★
1.发热的分度√ 低热 中等度热
9/1/2013
37.3~38℃ 38.1~39℃ 39.1~41℃
小田 @
高热
2. 临床过程及特点
9/1/2013
36-37 ℃ 左右(腋下)
24小时内波动丌超过1℃。
1.下午较早晨稍高。 小田 @
生理变异:
3.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4.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5.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9/1/2013
小田 @
二.病因不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
(3)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等。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
以及慢
9/1/2013
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
小田 @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 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
高热无汗--发热的特点
6. 丌规则热
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9/1/2013
小田 @
9/1/2013
小田 @
六、护理评估要点
1.发热的特点: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 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
9/1/2013
9/1/2013 小田 @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 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多为低热,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 表现,属功能性发热性。
9/1/2013
小田 @
三.发生机制
正常:产热==散热。
发热:产热↑或散热↓。
第四章 第一节
发
热
( fever )
9/1/2013
小田 @
定义
★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称为发热。
9/1/2013 小田 @
一.正常体温不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一般为 生理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