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及对策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第一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浅析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和矫正
浅析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和矫正农村人群由于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了许多陋习。
使得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必须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加以重视,摒弃那些粗俗的、败坏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校园课堂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课堂上吃小食品,玩弄手机等等;吸烟、语言不文明,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考试作弊;不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
违反纪律后,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别人;有的同学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
损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
2.社会不良习惯:不遵守公共秩序,乘车时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在公路上打闹。
很多学生上网无节制,玩游戏、聊天、交友,甚至达到沉迷的地步,这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二.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学校教育的缺失:不注重学生在品德方面的培养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顽症。
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科学家,成为领导者,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废才,就是蠢才,就没有光宗耀祖,就是失败的人生。
学校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泛滥。
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被魔化成为学生赚取分数手段,让学生能够踏进大学校园的脚踏板。
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只不是一些过时了条条框框,老师的教学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也只能是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渗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判断一个学生的好与坏也只能是从学习的好坏来分辨了。
2.家庭教育的迷失: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农村社会封建迷信、各种形式的赌博、弄虚做假、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
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引言: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学生品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致。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生品德,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的不足1.1家庭教育观念单一:一些家庭仅关注学术成绩,忽视品德教育。
1.2家庭关爱不足:一些家庭因为工作忙碌,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呵护。
1.3家庭失衡:一些家庭缺少合理的家庭规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针对家庭教育不足的教育对策:1.1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学校应当引入家庭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1.2学校与家长合作: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共同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1.3学校和社会合作:学校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2.1教育理念不合理:一些学校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
2.2品德教育缺乏实质性内容:一些学校品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规范,缺乏实质内容和案例分析,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而缺乏体悟。
2.3师资力量不足: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品德教育教师,使得品德教育成为形式主义。
针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教育对策:2.1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品德评价纳入其中。
2.2开展有实质内容的品德教育:学校应加强品德教育的实际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情感,提供更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行为榜样。
2.3加强师资培养:学校应加强对品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品德水平。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3.1媒体的负面影响:一些媒体过度强调暴力、侵权等负面信息,影响学生对价值观的判断。
3.2同伴关系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在同伴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负责任、不正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浅谈农牧区初中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2012-10百花园地一、农牧区初中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1.主观因素(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
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比如某校2002级的扎西,他的父母从小就将他与他的哥哥(某校1997级学生,常考年级第一名,后就读于省内某大学)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扎西的自尊心增强了。
当他的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数落他时,他感到没面子,便与他的父亲动手打起来。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他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50名调查对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34个,愿意帮好朋友打架的占26个。
(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①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
有的家长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②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
③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方法欠缺,无能为力。
由于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的限制,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被孩子弄得哑口无言。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成因及纠正方略在和许多教师的交谈中常常听老师们说:“某某学生真难教!”“某某学生又打架了!”反映学生难教、成绩差、不好管、品德不良等的怨言。
这种怨言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
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我对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进行了归类:一、厌学型。
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只要会认几个字,会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
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积极性。
如逃学、迟到早退、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等。
二、浪荡型。
做事马虎,吊儿郎当,放荡不羁。
三、两面三刀型。
当着人一面,背着人一面。
做事狡猾、不诚实,不讲信用。
四、压抑型。
遇到挫折时和不快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
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消沉、低落。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甚至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五、破坏型。
一些学生的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好的后果。
这种学生常常以违反道德规范如说谎、骂人打架、破坏公物的方式和手段表现或发泄自己的心情,且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评价,对行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根据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分析出造成学生出现以上不良品德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每一天的气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生活习惯,家长对社会事物的评价等时刻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
但在农村环境中,家长们往往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家长本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
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有的家长长期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在家里摆起“道场”,招摇撞骗。
有的家长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
农村中大多数的轻壮年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叔婶婶代为管理。
家长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没有在身边进行教育、管理和帮助。
浅谈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不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不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不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部分不当和三者没有有效协调造成的。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
”这段话说明了家庭教育在教育学生成才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在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极其淡簿,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再加上有些家长教育水平缺乏、行为不当,这是造成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率的提高,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田已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从而使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远离家庭,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因长时间不在家,其在校上学的子女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惯,因而对这些小皇帝们、公主们的要求是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
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在和同学、老师或者其他人相处过程中还是采用在家里那一套,这就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引起不良品德的出现。
其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有此家长常年在外,偶而回来一次,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觉得多给些钱或者他要什么给什么,对子女的物质要求过分迁就,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从不与子女交心,对子女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
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或“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成人”等缺乏科学根据的育儿观念。
采用的是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育儿方法。
考试成绩不理想,拳打脚踢或者不闻不问,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
诸如破缺罐破摔、离家出走等,这些方法对子女成长极为不利,也易导致学生出现品德不良现象。
【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中学生德育工作指南
【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中学生德育工作指南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安康进展的基石。
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形式,而在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这个结合现在消失了断裂,德育重担根本都落在学校肩上,而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农村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的德育体系不完整,德育的气氛不浓,长期存在着一种畸形进展的现象,即“形式主义”和“说教”,其方法和形式非常单一。
学生的德育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德育常常用思想政治课来代替。
这就使得中学德育只停留在培育“社会主义建立者与接班人”这一宏观层面上,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
而且也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无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外表化和形式化。
甚至不少农村中学专业师资欠缺,局部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在学科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造成局部学生“高分缺德”。
2.家庭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考大学是以前广阔农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捷径,为此他们拼死也要供孩子读书,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有长进。
然而随着“铁饭碗”一个个被砸破,对于一局部家长来说,此路也好像成了绝路,又产生了“读书无用”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松懈自己、不思进取。
尤其近年来,农村渐渐富了起来,有的父母只贪图眼前利益,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任凭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
在经济大潮的剧烈冲击下,很多父母一心想着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思想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家教”了。
所以许多孩子耳濡目染,思想品德素养日渐下滑。
3.社会环境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近几年来,农村社会中原本和谐、友好的道德根底受到威逼,人们的根本思想理念发生变化。
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着农村孩子心理的安康进展。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与矫正策略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可能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不良行为、缺乏关爱和监督、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纪律不严,教师对学生行为缺乏约束力,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另外,欺凌行为和恶劣的同学关系也是一些中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3.同伴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他们的同伴圈子中有不良倾向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不良品行,比如吸烟、酗酒、旷课、违法等。
4.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品行。
比如,有些中学生为了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或违反规则。
5.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影响。
媒体中对于暴力、毒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渲染和宣传,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都会对中学生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
1.家庭教育:加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给予孩子关爱和监督,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和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和制定正面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中学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引导。
3.同伴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力很大。
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同学关系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中学生和积极向上的朋友交往,并将理想教育融入同伴关系中,共同传递和维护良好价值观。
4.培养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中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追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积极评价中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从而减少不良品行的发生。
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取得进步。
与此同时,农村初中德育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限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涉及到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学生素质等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对农村初中德育的改进有所帮助。
一、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1.德育内容过于单一在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只注重道德规范、公德心、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社会伦理、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发展。
这样一来,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会遭到极大的限制,也会导致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缺乏切实的参与和贡献。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缺乏专业化培训和支持,教育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均不足,从而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农村师资流失率也较高,这意味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很难得到持久的保障和发展。
3.学生接受能力不足相比于城市的学生,农村初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接受能力普遍稍弱。
这不仅影响了知识的传授和接纳,也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
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足,使得他们很难理解、学习和实践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如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公共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常识。
4.课堂氛围欠佳很多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授课过程中,课堂氛围常常不够活泼、生动和严肃,教学内容也比较枯燥。
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学生往往感到无趣、无意义,难以真正理解、体会和参与其中。
二、解决农村初中德育存在问题的对策1.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应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德育教育的全面性,使其既包括现代文化、科学精神和社会常识等多个方面,也包括个人素质、成长经验、人生价值、情感体验等广泛领域,以此综合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和素质。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了提高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为了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鼓励,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3、社会教育:社会应该为初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加强对不良思 想和价值观的打击和防范。同时,社会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我们下面通过一个实际 案例进行分析。
小明是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大声喧哗、交头接耳,甚至干扰其 他同学学习。此外,他还经常抄袭作业,考试时作弊,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小 明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对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了负面影 响。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目录
01 不良品德的成因
03 案例分析的重要时期,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实际教 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初中学生存在不良品德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 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及矫治对策,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素养。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快 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如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矫治对策
针对初中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可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提出具体的矫治对策。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小明的这些不良品德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和自身因素。 小明的家长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小明缺乏和管教。 同时,小明自己也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 修养。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不良品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治对策:
1、学校教育:老师可以与小明进行单独谈话,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和学习问题, 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他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同时,班级可以组 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 形成。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作者:荣斌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一、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体现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在:生活拖拉懒散,不讲究个人卫生,上厕所不用纸,乱喝生水,垃圾随手乱扔,鼻涕口水随地乱搓乱吐,文明礼貌用语欠佳,学习生活不求上进,以自我为中心不为别人着想的思想较严重。
二、农村中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1.家庭教育家长本身不讲究卫生,部分家庭尚没有厕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习惯,已经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理,近年来随“厕改”的全面覆盖和加大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建设,农民的爱美讲卫生的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但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留守儿童,隔代抚养3.社会环境现在的农村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特别是每逢节假日或红白喜事,大人们打牌赌博猜码喝酒,学生也不知不觉参与其中,使得染上社会上的一些恶习。
4.学校的教育多数学生都在村一级学校读小学,由于教师紧缺,存在一两个老师管七八拾个学生或一个老师管三四拾个学生的现象,老师基本上是全能型的,既负责上几个年级的课程又有负责学校的一切,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引导欠缺,使得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在家里和社会上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正。
三、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1.家庭教育方面在家长的问卷调查、交谈和研究中发现,由于落后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家长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很多家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外出务工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双方虽然留一人在家教育孩子,但家长自身教育方式方法的欠缺,把所有的一切和希望寄托于学校和老师,近年来农村教师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和师资严重不足,小学教育本身就不系统,甚至出现缺位的现象。
而孩子回到家,家长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乖不乖,忽视了孩子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致使学生在入初中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完成不认真、随意旷课迟到等现象较突出,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中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差、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父母离异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不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不良、同龄人错误观念的影响等都会引起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发生。
矫正措施:
1. 家庭教育: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有耐心地和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做好家庭教育。
2. 学校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中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提供机会: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成长潜能。
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
“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课题自申报审批以来,我们将其确定为全校的主线研究课题,以此课题研究来引领全校各项课题及广大师生的良好发展。
实践中我们融课堂、课外、家庭与社会教育三维教育于一体,广泛了解和调查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分析形成原因,研究矫正措施和方法,落实好常规管理和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矫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系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调查初中生各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的,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四百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看,我校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
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
(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显性不良行为。
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的行为等。
2、隐性不良行为。
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
(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性还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没有正确的走姿、坐姿和站相,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课间在厕所内吸烟,偷窃别人财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突出问题有:1、说谎中学生说谎中比较普遍的是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首先,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管、家庭成员间冲突等都会给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加强和改进。
家长应该放弃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积极的榜样。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善于沟通也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校教育是中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节。
一些中学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理念陈旧、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提供终身教育机会,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培训。
此外,学校还应该开展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品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社会影响也会对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的过度商业化、社会道德风险等都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示范作用,导致他们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提倡媒体伦理规范,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
同时,社会应该引导中学生接触和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提供健康的娱乐和社交平台,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解决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密切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和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给予中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他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言语、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关爱、教育不当、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2.同伴影响:中学生在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较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同伴之间存在不良行为的模仿和传递,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品德行为的诱导。
3.学校教育环境:一些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品德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培养了一些中学生的功利思想,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发展。
这种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行为。
4.心理问题:一些中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针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1.建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理念。
3.培养良好习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起床、整理书包、遵守纪律等,通过细致的引导让中学生懂得自律和规矩。
4.开展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5.培养社交能力: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有时是因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欠缺和不适应所导致的。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课程,向中学生传授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巧。
6.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学校和家庭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对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让他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进行矫正。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全面发展。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行浅释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表现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行浅释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觉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比方顽皮捣蛋、作业拖拉、吸烟酗酒、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这些都是中学生特殊是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需面对和思索、采纳措施解决的问题。
学生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是自不待言的,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需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少数中学生之所以会行成不良品德,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等多方因素造成的。
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笔者以为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缘于下四个方面:一、家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及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主因。
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是家庭,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训诲、品德典范都对子女产生干脆长久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安康成长。
溺爱娇纵的家庭使子女任性自私,高傲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急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怜悯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构造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暖和,形成孤僻冷漠、软弱乖戾性格。
全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中学生的特性心理开展中出现障碍。
假如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
二、就学生个体而言,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不良品德产生的内因。
由于学生的须要、爱好、志向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以不同的主观意识确定自己的行为。
少数学生由于根本须要,爱好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假设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
比方有的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标准制度的约束,无故旷课、课上吵闹,紧要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有的学生自我约束实力差,在校内外欺侮同学,存心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有的学生那么表现为私欲膨胀,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探析农村中学学困生不良品行的起因和对策
探析农村中学学困生不良品行的起因和对策当前教育体制随着社会改革而改革,这些改革对学校、家庭、学生触动很大,“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教育体制,在农村中犹如一响闷雷,令老师、家长一时难以适应。
家长、学生中固有的“读书出人头地”、“读书洗脚上田”的观念受到冲击,加之“不读书也能挣大钱”的不合理现象的辐射等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开始了动摇,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在农村广为流传,多数农民对子女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学校教育脱节,农村中学生出现较多问题:普遍存在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不良行为的积累,逐渐发展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
因此,如何改变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转化他们成为合格生,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本质、探其原因当前农村中学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品行主要表现有:1.上课精神不集中,不认真完成作业,厌学;2.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服从老师教育;3.吸烟打架,小偷小摸;4.经常逃学,到机室打机,骗家长、老师,夜不归宿;5.追求享受,攀比心理强;6.心理素质差,家长骂两句就离家出走。
笔者认为,导致学困生出现这些不良品行,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孩子成长,周围环境影响十分重要,古时“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现在很多家长有意无意人为地给孩子创设了不良的成长环境,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家里打麻将、赌博,随意播放一些暴力、色情影片,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怎能独善其身,不受感染呢?社会环境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社会腐败现象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他们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导致无心向学、品行渐差。
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更大,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劣质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
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简陋,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学校活动和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及对策
刘清国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优质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断提高。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中学生中尚存在的不良品德,只有找准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一代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我认为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外因和内因。
一、外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却失
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大量农村中学生的父母一人获两人进城务
工,把这批中学生交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管,不仅造成孩子父
爱、母爱的缺失,也使他们缺失应有的家庭教育。
(2)、家庭过于溺爱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不断深入人心,这一代农村中学生中有相当比
重的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内心深处和行为上都表现为对子女的百依百
顺、无微不至,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和小皇帝,导致这批中学生个人意
志膨胀。
(3)、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
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爱心助人等意识的教育;
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成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子女轻则训
斥辱骂,重则拳脚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
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畏惧、怨恨和反抗的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
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使教育的作用互相抵
消。
(4)、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
有的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因素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德育工作队伍效率低,实效差。
他们的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系列性和阶段性。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
有的教师唯我至上,缺少奉献服务意识,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出现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一些色情、抢劫凶杀的录像和书刊,带有色情、赌
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地下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屡禁不止,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另外,社会上的一些闲杂分子的引诱教唆,也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养成不良行为品质,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内因
1、是来自家庭、学校、同学和自身的学习压力大,而学习成绩不甚理想,
造成自己的理想和现实距离大,心理失衡;
2、是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上的问题,应试教育比重太大,教学缺乏新意,
学习没有愉快、成就感,造成学生心理失落,厌学。
3、是学生个性征因素,意志不坚,耐挫能力弱,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
以致思想行为偏激冲动,道德行为失范。
根据上述这些原因的研究分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加强教育,规范管理,正确引导,热情帮助,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并整合各种教育环境,以最大效果矫正青年学生不良的行为道德。
㈠由于学校是进行系统行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以学校为基础整合各种教育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协调公安、工商、文化、宣传等社会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1.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教育引导家长们认识到正确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懂得应该怎样教育子女,共商教育策略,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为他们的德育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净化社会环境。
协调公安、工商、文化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及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和整治,并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商贩,坚决取缔和清除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游戏光盘和淫秽书刊等,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3.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育。
⑴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从社会的价值观已趋向于多元化这一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围绕这种多元性,进行多式教育。
对学生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高于现实的人生观的理念去陶冶学生,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⑵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客观历史规律,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团员群体”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组织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
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或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
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英模、公安司法干警、校友、本校的离退休教师等,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⑶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
起始教育对中学生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和制度化,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各种不良品德行为的发生。
(4)、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同时,要开展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
由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人数有上升趋势,涉及的学生面大,依靠一个或几个人是不够的。
所以首先全体教师要行动起来,学习并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班主任结合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耐挫能力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心态。
任课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墙报和广播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心理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有专门教材,有专任教师和专门课时。
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个心理健康问题信箱,请专家定期对学生讲课辅导并解答有关问题或印刷介绍常见心理障碍的自我调节的材料等。
(5).班主任的态度和方法对预防和矫正学生行为道德失范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要确保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就要对学生,特别是品德不良学生要有耐心、有热心、有恒心、更要有爱心。
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只有班主任对他们付出真诚的感情,品德不良的同学才会愉快地接受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性。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道德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