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的演变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以下是这一课的重点笔记:
1.早期政治制度:介绍了从夏朝到西周的政治制度演变,重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制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其中包括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
3.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中央官制的调整。
例如,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4.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始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完善。
科举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官僚政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理解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必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一相制到多相制,反映了统治者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趋势。
答案:A2.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御史制度B.建立“中朝”机构C.设置刺史D.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了行政权解析:“中朝”的设置实际上剥夺了宰相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使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变为负责执行的“外朝”。
答案:B3.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当时,“中书门下”属于()A.枢密院长官驻地B.三司的行政衙门C.宰相的办公机构D.独立的监察机构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
答案:C4.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是的()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D5.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一前五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一、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禅让制——王位世袭制)2、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服从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分封对象:周武王把王畿意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在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4、(1)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3)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4)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5)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5、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6、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于诸侯来说士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领袖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7、西周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分封政治体系。
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二、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52张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门、门下和尚书三 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 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三省 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________的独尊。 (3)宋代:设中书门下、________(副宰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
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 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 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 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参考答案: 一、1.明太祖 二、1.雍正 易错易混提示 明朝的内阁首辅负责的事务与丞相相似,但丞相的权力更 大,有决策权,而内阁首辅对重大国家事务仅仅有参政的权 力,其意义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因此,内阁首辅不是丞 相。 封建君主专制 2.内阁制 (2)职权范围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答案】B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课堂巩固
必修一
专题1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1.(2011· 江苏省单科历史·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 思,造成了王国问题。
高中历史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世代 世官制 继承祖上的权位。 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 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①兴起于西汉时期。②演变:在魏晋 概况: 兴起于西汉时期。 演变: 南北朝时期, 即九品官人法。 南北朝时期,发展为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①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程 评价: 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都是以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问题思考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提示 (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 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成“中朝”与“外朝”。 中朝” 外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 唐代:三省六部制, 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 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3)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 中央对行省的控制: 等形式加以控制。 督,同时还采取 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 行省设置的意义 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 关系。
问题思考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地 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最后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 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 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 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 管理。 管理。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进步性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皇权得到加强
内阁 三足议鼎政立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皇权达到顶峰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二)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原因
① 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②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跪着,记下
嗻…
2、职能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养
心
军
殿
机
处
军机处与养心殿相距只有50米
执行、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侍从顾问
不能制约,君主专 制强化的产物
习题演练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 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 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 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二)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外景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二)军机处的设立
3、特点
除军机大臣和军机 章京外,没有可供 差遣的办事吏员。
(1)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二)军机处的设立
3、特点
皇帝
假如皇帝有份文件 要传到东莞知县的 手中,没有军机处 之前是怎样传达的?
3、雍正设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图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雍正设军机处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 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从材料中可 以看出军机 处的职能是 什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图
(2)内容
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 自主性和能动性丧失。
7、元朝:行省制
(1)行省制 (2)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3)特点: 辖区广大;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 集权)
(4)影响
①奠定后世行政版图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府
行政
同 中 书 门 下 平 章 事
军事 枢 密 院
三司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5、元朝: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户礼兵 刑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6、明朝:内阁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2)明成祖:形成内阁制度
4、隋朝
(1)废郡 (2)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5、唐朝 (1)机构:道—州—县 (2)变化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3)问题: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河朔三镇
6、宋朝
(1)机构:路—州—县
路 州(府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军 机 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军机处 司礼监
内 廷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祸祸亦
“
大 。 ”
小 ; 不 削 , 反 迟 ,
反 。 削 之 , 其 反 亟 ,
今 削 之 亦 反 , 不 削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哪朝解决的最好?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元:中书省制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孝悌 廉正
门第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 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了生产实用 性知识
作业: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 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掌军权)、三 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利,使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 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 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判断正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基础上的合理选择。
( ×)解析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暴政而非是郡县制,所以,汉初改变郡县制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吸收秦亡教训的合理选择。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措施有什么看法?答案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 3、 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部权尽归内阁”来自票参与拟
侍
机密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问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X(时期)
课堂设问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 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朱元 璋时设立的。开始时只是五品 官,侍立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明成祖即位后,殿阁大学士开 始参预决策,起草诏令,批答 奏章,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画 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是洪武十 六年文华殿大学士的形象。大 学士头戴乌纱帽,脚穿皂靴, 手执笏,毕恭毕敬地侍奉在皇 帝面前。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内阁首辅=宰相
性质 职权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必修1-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时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 现代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省道府县四级制 省行政区县三级制 省市县三级制
身为地方官员,张养浩难免要处理 很多地方事宜。有次本省有饥民暴动, 他相信不惊动中央自己亦可平息暴动, 于是他先在本省征兵壮大军事力量, 接着增加本省赋税增强经济实力。准 备掸压此事。 活动一:
相权变化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提拔“布衣”为相 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
趋势
说明皇权不 断加强,
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 相权不断削 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 弱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分散宰相权力
《元史· 张养浩列传》:张养浩字 希孟,济南人。幼有侠义……年方 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劝而 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荐为东平学正。
注:学正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
中国古代主要有哪些选拔人才的方式?
世官制
(先秦)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 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 )到陕 西赈灾。 A、郡令 B、州刺史 C、陕西省行台中丞
朝代 秦 汉 唐 宋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汉、唐、宋是怎么掣肘相权的?目的是什么?
汉武帝 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完美版)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
地”。
------《元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①历史原因:吸取唐朝实行节度使导致权力的分散国家动乱、北宋过分集权 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
五代建立者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xù ,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又有何影响?
北宋地方分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酎( zhòu )金夺爵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
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
半数。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创立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了察举制,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清实行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制度
科举制作用
积极:破除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促成读书风尚,提高社会学风; 严格的考试保证了一定的公平公正。
两种作用:
积极: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 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 经济建设;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 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上,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总:封建社会早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晚期 主要起消极作用。
明清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只 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西方内阁制是权力民主的象征,内阁总揽国 家行政大权。
军机处的设置
读读议议、回答:
1、清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是 什么? 2、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作用。
军机处的设置 1、原因:原而为设用置兵 。西 后北 来, 成防 为止 辅泄 助露皇军帝事处理机政密
三.监察体制的演变
秦:中央—御史大夫 郡—监御史 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 元:御史台(汉以后一直都存在) 明:都察院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因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古代监察 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的演变
1.世官制— 先秦盛行的一种官职世袭的制度
特点: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务的中枢机构。
2、职权:上传下达(无决策权)。
3、作用:提制,高标行志政着效君率主,进专一制步制加度强达了到君顶主峰专。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郡.县 西汉初:封国与郡县并行制 东汉末: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省.路.府.州.县,另有两个单列的行
政区划 明: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 清:省.道.府.县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 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 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 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 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 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 一落千丈。
明清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有何区别?
制约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消极: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 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 因之一。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大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 地主阶级的壮大(阶级基础) 法家思想(理论基础)
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 三大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朝: 内、外朝制度 六朝:三省体制形成 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 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北宋:设中书门下,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相权 元朝:一省两院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与皇帝;明成祖 设立内阁制 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内容及重点
列举从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皇帝好的了烦恼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君;权与相权 忠忠奸奸难难辩睡辨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官吏 难 选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腐污腐败败难治不治了;
最地 怕方地方难 造管反了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
小结: 1.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 3.人治远远高于法治;
皇帝
尚 侍常 书 令 中侍
丞御太 史 大
相夫尉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九卿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பைடு நூலகம்
皇帝(皇权至上)
中书省
制令决策
尚书省
执行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由军中国书大省事决12,策、、必集相体互宰牵然相制后制 ,始,互付为相尚补权书充一省,分颁避为布免三执权行臣大权独门下省审议复奏 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