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82cd6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7.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280c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5.png)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高一学生作为历史的学习者,需要掌握历史必修一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古代史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教科书》上第一章的内容是“开篇说历史”。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2.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主要介绍了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金石时代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3. 第三章“文明:从城邦到帝国”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4. 第四章“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等,并对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史1. 第五章“从礼制到法制的转变”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礼制与法制的演变过程,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 第六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秦皇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等。
3.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礼乐制度等。
4. 第八章“秦汉文化的特征”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包括兵马俑、汉代小说等。
第三部分:世界古代史1. 第九章“希腊的城邦文明”主要介绍了希腊的城邦文明,包括雅典的民主政治、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等。
2. 第十章“罗马帝国的兴衰”主要介绍了罗马帝国的兴衰过程,包括罗马的军事制度、罗马法等。
3. 第十一章“印度教、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主要介绍了印度教、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过程和影响。
4. 第十二章“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主要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以及伊斯兰教对欧洲和亚洲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各个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更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272e68b307e87101f69631.png)
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逐点夯实)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4、郡县制度: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85617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d.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是中国历史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以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第一、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人类最早的祖先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北京猿人。
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远古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一系列历史时期,并且是中国近代史的延续。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古学的研究。
第二、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主要有三个地区,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三峡地区。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最早的华北地区是从石器时代开始进入农业社会,而黄河、杭州湾之间的长江流域则是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以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而三峡地区是中国古代两大文明的结合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主要以三峡文化和人和文化为代表。
第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五千年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几乎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形象。
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同时,中华民族也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的关键是对于文化、语言、宗教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第四、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这些事件和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中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周朝的建立和分裂、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和辉煌、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封建制度、元朝的统治以及明朝的建立等。
另外,中国古代历史还涉及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道家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等。
这些事件和现象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c30d17271fe910ef02df84c.png)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一)1、英法關係(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
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制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裏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8)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畫援助,加入北約。
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二)1、反法同盟(1)1793年春,英國糾合普、奧、意、西等國以法國處死路易十六為藉口,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
1898年,英國組織第二次反法同盟。
拿破崙帝國時期,英、俄、奧等國又先後組織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對法戰爭。
(2)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後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1)組織演變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倡議,俄、普、奧三國成立“神聖同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138b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3.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知识点一: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
- 了解世界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论
- 了解主要的历史文献和史料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
-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
- 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重要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知识点三:东方古代文明
-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掌握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四: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
- 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起源和影响
- 掌握古希腊城邦制度、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了解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政治、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五:印度古代文明
- 了解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掌握、等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 了解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六:古代非洲文明
- 了解非洲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掌握埃及文明和非洲其他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 了解非洲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七:新发现与新发展
- 了解历史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动态
- 掌握新发展对历史认识的影响和启示
- 了解历史研究的前沿领域和趋势
以上便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ba8a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f.png)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胡惟庸案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明宣宗——票拟批红 (发展)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2.特点简速密3.职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c9e07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6c.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 .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政治制度〔1 〕禅让制:历史上把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它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形式。
〔2〕王位世袭制①建立:禹死后,其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利由“传贤” 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制确立。
②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③方式: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④影响:“家天下” 的场面逐渐形成。
〔3〕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稳固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伯和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领袖,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政治制度。
〔3〕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上图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 和“家” 严密结合;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0de62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c.pn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总结(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mdash;mdash;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2658b5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3.png)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1. 中国古代史的概述
- 汉朝的兴亡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的统一政权
- 宋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的中国
- 金朝的分裂和灭亡
- 忽必烈的中兴及元朝统治
-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元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
- 元朝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
3. 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 封建社会的内外部矛盾
- 农民起义与封建统治
- 宋代社会的特点
- 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 农民战争与封建统治
4.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替
- 靖康之变与南宋的建立
- 元朝的统一政权
- 明朝的建立和发展
- 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 清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
5. 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与变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
- 西汉王朝的兴亡
- 东汉王朝的兴亡
- 三国时期的争霸
- 隋唐王朝的兴衰
6.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
- 的传入与影响
- 唐诗的繁荣与创作特点
- 唐宋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 元明清文化的特点与成就
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超全总结,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概述、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的中国、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更替、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与变革,以及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与发展。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你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助于你在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时进行参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5e9e9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e.png)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及其作用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 法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的意义3. 汉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 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问题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世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均田制的实施与影响- 魏晋风流与政治文化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 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特点6.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变法与政治改革-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政治结构 - 元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7.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东厂西厂 - 清朝的满汉融合政策- 康乾盛世的政治特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 农民阶级的地位与作用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与特点- 商业的繁荣与市场体系- 商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与可能性 - 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4. 货币与税收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 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演变-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经典的编纂与传播- 儒家思想在政治与社会中的作用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法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贡献3. 科技与发明- 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 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4.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小说的发展- 绘画、雕塑、建筑的艺术成就 - 文化交流与融合5. 宗教与哲学-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道教的形成与影响- 宗教与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四、古代中国的外交与边疆1. 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 朝贡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与和平2. 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边疆政策的演变- 边疆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民族关系与边疆稳定以上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新
![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新](https://img.taocdn.com/s3/m/a63268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9.png)
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新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了解历史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现实的基础。
在高一的历史学习中,人教版新教材是我们的主要课本。
下面将介绍高一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史研究和探索1. 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需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包括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等。
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真相,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2.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按朝代划分,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特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以采集、狩猎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简单,人们还处于野蛮状态。
2. 奴隶社会的起源和特点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形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奴隶制是其特征之一。
奴隶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深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封建社会与王朝的更替1.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落封建社会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形态。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兴盛和衰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王朝的更替与历史发展变革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是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化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化艺术家,他们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影响中国古代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有广泛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与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1. 希腊古代城邦的发展与特点希腊古代城邦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之一,它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0cd47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4.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2.城邦殖民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30843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2.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旧石器时代1.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起源于约2.5万年前,经历了晚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持续到约公元前7000年,构成两大新石器文化的典型标志。
2. 旧石器时代的行为构成了早期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猎杀动物、采集植物、使用火以及制作工具。
3. 旧石器时代的具体特征表现在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社群的安全感方面。
即使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已经具备了搭建设基地、管理物资和解决冲突等社会组织能力。
4. 旧石器时代为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了原始根基,因此科学家把它称为“文明的发源地”。
二、新石器时代1.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紧接着旧石器时代出现的重要历史时期,从大约7000年前开始,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构成以虞商殷周五大文明的发展时期。
2. 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见证了古代中国大熊猫非常活跃的生态面貌,以及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形式、文明文化及工业的兴起等。
3.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以汉文化为主,重要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宗教、道德、哲学、科技农业等方面。
4.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刀削面、勺子、挑战、织布机等一系列新工具,并发展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科技。
五、夏商周三代及其政治文化1. 从大约公元前2000-1600年的夏商周三代开始,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文明起源。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达到高峰的时期。
2. 夏季和秦季文化紧密相连,像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文化统一,而殷周文化对夏季文化的影响最突出。
3.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最早一次出现统一政权的时代,分别是春秋时期的春秋战国、秦统一至汉王朝。
4. 夏商周之间的政治文化特点表现在统一政权体系的形成,还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学、书法、建筑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1500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3b483f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0.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1500字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第一章: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演进1. 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出现- 人类起源:进化论和革命论的观点- 文明的出现: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和劳动工具的进步2. 旧石器时代- 定居生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居住在山洞或简单的棚屋中- 器物制作:石器制作,如石斧、石刀等3.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农牧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 社会分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出现- 文化发展:文字的出现,如中国的甲骨文和埃及的象形文字4. 洪荒传说与城市文明- 洪荒传说:如中国的伏羲、女娲等传说- 城市文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城第二章:古代国家的诞生与较量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早期城邦-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和特点- 早期城邦:乌尔、拉加什等城邦的兴起和发展2. 法老王国与古埃及文明- 法老王国的兴起和统一- 古埃及文明:建筑、文字和宗教等方面的特点3. 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古印度- 城市文明和种姓制度- 阿育王及其统治4. 古希腊与城邦文化- 希腊城邦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希腊哲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5. 古罗马与斯巴达文明-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和军事精神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创造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公元前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 中华文明的特点:文字、农业和青铜器2. 奴隶社会与夏、商、周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出现和特点- 夏、商、周三代的兴起和发展3. 中华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和诸侯国的兴起- 中华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政治制度4. 秦朝与秦始皇-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秦始皇的统一和对外扩张5. 汉朝与汉武帝-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汉武帝的扩张和对外关系第四章:南亚的种族交融与东南亚的海洋文明1. 南亚次大陆的种族交融- 阿育王和他的帝国- 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2. 印度教与佛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和特点- 佛教的创立和教义3. 东南亚的海洋文明- 吕宋王国和爪哇王国的兴起- 马六甲王国的繁荣第五章:西亚、地中海世界- 古代西亚的兴起与发展- 斯巴达、雅典的兴起与跌宕起伏- 亚历山大大帝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 古罗马的兴起与扩张- 地中海文明的传播与融合第六章:古代中国的交通与通商1. 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 商贸交流:陆上商道、水上交通和驿站的建设 -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融合2. 中国古代对外通商-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 对外贸易的方式和商品:丝绸、茶叶、瓷器等3.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封闭政策和开放政策的转变- 明代的海禁政策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各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落、交通与通商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高一人教版知识点必考
![历史高一人教版知识点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2a903ab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1.png)
历史高一人教版知识点必考历史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宝库,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了解必考的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按照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的内容,综合整理出历史高一人教版知识点的必考内容。
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 女真族、犬戎的侵入及西周的衰亡3.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争霸4. 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治及秦法的实施5.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6. 帝国主义与先秦的关系二、思想文化的转折与纷争1. 春秋时期的学术思想及诸子百家2. 秦汉的儒、法、墨三家思想3.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盛行与佛教的传播4. 儒家的复兴与唐儒的主张5. 宋代理学、朱子学的兴起与发展6. 元代的理学、陶渊明7. 三教合一、纲常道德三、近代史的开篇1. 近代中国四大民主革命的影响及其主要内容2.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外交史3.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反侵略斗争4. 辛亥革命与共和国初期5.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6.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北伐战争7.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国共内战四、对外关系的演变1. 抗日战争及其背景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3. 解放战争与建立新中国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发展5. 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调整6. 中印战争与中越战争7. 中美关系的发展五、社会主义的建设1. 社会主义改造与政治体制的建立2.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3. 农业集体化及三大改造运动4. 社会主义的工商业改造与农村经济改革5. 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建设6. 对外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六、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发展1. 改革开放及其背景2. 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3. 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外交政策的调整4. 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5.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思潮与文化建设6.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上是历史高一人教版知识点必考的概要,这些历史知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和应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5fb7ae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b.png)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曲折而艰辛。
详细描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此后,中国开 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意志帝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皇帝掌握实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
0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 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 理都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的颁布
法国大革命为共和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权宣言》强调了人权、自由、平等原 则。
1875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马关条约》,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完整word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a3923cb9e31433239689380.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f75f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d.png)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王位世袭制。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王位世袭制在商朝时发展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内容: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也以嫡长子世代继承诸侯之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同样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卿大夫之位,其余诸子为士。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 内容。
- 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67832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8.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一、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1. 人类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2.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文字的发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城市文明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其主要城市国家的特点和贡献- 古埃及文明以及其主要城市国家的特点和贡献4.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印度古代社会的分工和阶级5.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演变- 古代中国的文字、科技、文化及其贡献二、古代帝国时代的兴起与发展1. 秦帝国的统一-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设成就- 秦始皇统一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政策2. 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政策- 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政策3.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发展- 共和制度下罗马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 帝国制度下罗马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4. 印度的古代帝国- 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 印度古代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5. 古代帝国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古代帝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三、商贸与交流的发展1. 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途经地和终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2. 海上丝绸之路- 蓬莱航线的开通及其对海上贸易的影响- 槟榔之路的开通及其对海上贸易的影响3.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外交往来及其影响- 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渴求和贸易4. 东亚文化交流- 东亚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佛教的传入与东亚文化的传播四、古代思想与文化的变革1. 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思想的起源地点和时间- 古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2.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3. 道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道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4. 墨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墨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5. 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多元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五、奴隶社会的灭亡与封建社会的兴起1. 奴隶制度的灭亡-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及其造成的灭亡- 奴隶制度灭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封建社会的兴起- 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特点及其形成和演变- 封建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一夫多妻制的形成与封建家族的兴盛- 一夫多妻制的起源和发展- 封建家族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及其特点4. 封建等级制度与社会分工-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分工的特点和影响六、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1.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其影响- 古代农业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 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古代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冶铜、冶铁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与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在农业、冶金、纺织等方面的贡献4. 古代中国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古代中国文化的兴盛和交流综上所述,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古代帝国时代的兴起与发展、商贸与交流的发展、古代思想与文化的变革、奴隶社会的灭亡与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等主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四、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背景:疆域空前扩大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一、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
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
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
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十二铜表法》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
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查士丁尼法典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革命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大宪章》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1、目的:限制王权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责任内阁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英国君主立宪制三、美国政府的建立: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
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四、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联邦宪法1、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3、原则:A联邦制原则。
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联邦制度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两党政治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B、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1860年攻入北京。
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