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名著阅读(二)含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名著阅读(二)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fa6b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7.png)
51.文学常识填空。
(1)吴敬梓的《》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范进中举》是其中著名选段。
(2)《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觉得子路负米、等做法还能效仿,但对、等故事不但不明白,甚至心生反感。
【答案】(1)《儒林外史》。
(2)陆绩怀橘;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示谦称的一项是()A.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答案】A5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共蝉娟”里的“蝉娟”指月亮。
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
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答案】A【解析】“曦和”非月亮的别称。
5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D.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答案】A【解析】“河阳”指黄河北岸;“汉阴”指汉水南岸。
55.下列文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e42b3f48d7c1c708a145dc.png)
14 故乡同步练习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的偶像..②么?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e6d1110661ed9ad51f3dd.png)
[标签:标题]篇一:《故乡》复习题及答案故乡学习目的:1、初步赏析文学作品,感受其中形象,赏析精彩的语言。
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读课文84——86节,回下面的问题: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
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文55——61节,回下面的问题:1.选段出自《故乡》,这篇文章选自小说集《》,作者是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
(2分)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厚障壁”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
(3分)3.选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同时运用了肖像、()、()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中年闰土()的生活状况与迟钝的精神状态。
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dfc94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c.png)
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13题。
(8分)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4分)13.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分析】本诗写的是诗人早晨归来,经过树林时见到的景色。
通过写风、远山、树影、鱼、花、黄莺等,表现了景物静谧而美好的特点,颈联和尾联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
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体会它在诗歌中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笼”是笼罩的意思,“远山笼宿雾”写出远山被雾霭笼罩、萦绕的朦胧之美。
“影”在这里是投影的意思,“高树影朝晖”写出晨光映照,树叶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的景象。
这两个词语均简洁、形象、富有表现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诗人从花丛中走过,朝露沾衣,惊飞了黄莺,“似相恼”将黄莺人格化,显示其可爱特点。
“含啭傍人飞”写其叫声动听。
尾联写鸟怨人来,实际表现出作者早晨经过树林的愉悦之情。
答案:(1)笼,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影,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的明暗交错的立体美。
(2)①写出了黄莺的娇小轻盈、俏皮可爱,叫声婉转动听。
②通过写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译文:春天的早晨很安静,风轻悄悄的',诗人带着酒意归来。
远山被雾霭笼罩,朦朦胧胧;晨光映照,树的影子投射在地面。
饮马时惊动了水中的鱼,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了衣服。
黄莺好像埋怨有人来而恼怒,围绕着人不断地鸣叫。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7f7102f46527d3250ce00e.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这首酬谢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
(意思对即可)4.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5.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6.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这种说法不正确,诗人虽有对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之情。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41c712d5bbfd0a7856735d.png)
故乡》练习题一:基础巩固题基础巩固题1、给下列字注音晦()楞檐()捏()猹()胯()祀()弶()毡()匾()秕()鹁鸪()獾()讯()髀()愕()嗤()瑟()颧()噤()黛()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打折腿恐吓行走折断惊吓商行商品打折3、解释加点的字阴晦寓所愕然苏生嗤笑瑟索隔膜惶恐寒噤恣睢4、作家作品填空鲁迅,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_ 。
_____ 年9月25日生于_____ 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卒于 ____________ 。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现代著名的 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
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1918年5 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_________ 》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
从1918 年到1926 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两个小说集,《野草》、《 ____________ 》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
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
5、填空:小说以时间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_ 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下面《故乡》片段,完成7—10 题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姚琬昱《窗是故乡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姚琬昱《窗是故乡明》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171705fc4ffe473368ab92.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是故乡明姚琬昱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
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
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
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
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
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
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
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
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
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
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
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
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
”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
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
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
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
文学类文本张抗抗《故乡在远方》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张抗抗《故乡在远方》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735ed84a7302768f99395f.png)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
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aea914f7ec4afe04a1dfc7.png)
14 故乡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②么?的偶像..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ee2b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a.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依据教材的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作者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故乡、家庭的情感认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
4.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主人公心理变化重点词汇和短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不少于200字描述你对故乡的印象。
分析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对故乡的印象描述(略)主人公心理变化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故乡的变化时,由最初的期待、激动,逐渐转变为失望、困惑。
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充分,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往年真题)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往年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55e62d05087632301212c0.png)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往年真题)一、课内阅读。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1.课文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院中望月、河边寻月、眼睛见月三个部分。
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了月亮。
于是作者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得出了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
文学类文本《走过村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2023学年河南南阳高一上12月)
![文学类文本《走过村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2023学年河南南阳高一上12月)](https://img.taocdn.com/s3/m/b9e5a91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9.png)
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过村庄胡启涌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
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
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
我无数次走过这里,书写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
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
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
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
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
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
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
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
曾经奔忙在田土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
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
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
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ddb55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a.png)
14 故乡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②么?的偶像..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118bc6cfc789eb172dc8f8.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四)读下面文本,完成15-18题。
(17分)怀念我的父亲赵丽宏①一个月前,父亲突然去世。
我赶到父亲身边时,他平静地躺着,脸上似乎略带微笑,就像睡着了一样。
②父亲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他的脸上总是含着宽厚的微笑。
记忆深刻的是,我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
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③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
父亲送我去学校报到。
那时父亲还年轻,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
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很远的学校里过寄宿生活,我不禁有些害怕和紧张。
父亲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
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
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离开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
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没有几天,天气突然变冷,我没有棉袄,差点没冻死。
”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
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
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
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④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文化革命”中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
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车站。
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
快分手时,他才呐呐说:“你自己当心了。
有空常写信回家。
”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
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五课《故乡》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五课《故乡》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7d8f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b.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五课《故乡》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凸颧骨( ) 愕然( )嗤笑( )惘然( )潺潺( )恣睢( )二、选择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春天应该不会再度失约了,期待中的阳光一定像你恬.(tián)静的笑容,温暖而又明媚,慵懒而又活泼,驱散心里的每一处潮湿和阴悔..。
B.清明节前夕,”代理扫墓”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专家解读清明祭祀..文化,直言“代理扫墓”滑稽.(jì)可笑。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cī)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D.现在越来越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隔膜..住了大自然,让我们远离了大自然。
这是一个让人愕.(è)然不已的事实。
3.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本文中的少年闰土。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①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和力量。
①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①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5.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8ed19c27d3240c8547eff0.png)
精选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50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使君贬连州刘长卿独过长沙去,谁堪此路愁。
秋风散千骑,寒雨泊孤舟。
贾谊辞明主,萧何识故侯。
汉廷当自召,湘水但空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分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B.在秋雨的寒意中,友人前往被贬之地任职,一路孤单,这种处境令人同情而感伤。
C.唐代诗人喜爱用“汉”来指“唐”,本诗中的“汉廷”,其实就是“唐廷”之意。
D.尾句以景结情,这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现手法相同。
2.第五、六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A2.用典。
诗人借贾谊表达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借萧何表达对友人终将被发现和重用的信心。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借景抒情”错误,应为“直抒胸臆”。
由“独过长沙去,谁堪此路愁”可知诗人送别李使君由长沙到连州去,自己内心的不舍和愁苦,直抒胸臆。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寻找诗句运用的手法,主要先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去分析表现手法。
五,六句“贾谊辞明主,萧何识故侯”即首先提到了汉文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
诗人用贾谊的典故,看到友人虽才华横溢,却不被重用的感伤和对友人的鼓励和赞赏。
接着提到萧何,他是汉沛县今属江苏人,与高祖于微时,从起兵,高祖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楚、汉相拒,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得不匮;高祖数亡山东而萧何常以尽心待之。
高祖即帝位,论功第一,便封为萧侯。
所以诗人借萧何来鼓励和劝勉友人,终有一天也会被发现。
所以此句用贾谊和萧何的典故,借贾谊表达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借萧何表达对友人终将被发现和重用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①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2017新部编版语文教材第12课《唐诗五首》练习及答案
![2017新部编版语文教材第12课《唐诗五首》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33823b58fb770bf78a5599.png)
古诗五首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望字意蕴丰富,“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B.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是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C.这首绝句引用了两个典故,中间两联对仗,首尾呼应。
D.“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1.【2012年江苏省徐州市】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2012年广西南宁市】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刘亮程《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2be9ddd3383c4bb4cd231.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刘亮程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
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
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还有你从未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基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
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
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您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
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您,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給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背痛交給您。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
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
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
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
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
故乡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
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
故乡在心灵里,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那些我们阅读过、影响过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文字中的故乡留在我们心中。
《故乡》原创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原创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34d4984e58fb770bf68a5501.png)
《故乡》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答案:B解析:分析各个选项,B项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不仅仅是因为冬天这个自然环境因素,文章更侧重的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即作者的心境悲凉。
故选B。
点评:这道题涉及到了文章的线索、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以及写法,需要学生对文章整体上深入理解。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答案: A解析:分析各项的词语。
A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运用的是正确的。
B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运用在这里不合适。
C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运用不正确。
D莘莘学子。
指众多的学生。
运用在这里也不正确。
故选A。
点评:首先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就是考虑成语感情色彩,然后是考虑语境的意思,这样容易判断出运用的是否正确。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近日,备受关注的“萧山十景”评选活动正式开场。
B.告诉我,哪一个才是我的故乡?我是从故乡走出,还是向故乡回归?C.考生如拿到印刷不完整,套色错位,有破损污染的答题卡,应立即找监考老师更换。
茹志鹃《故乡情》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茹志鹃《故乡情》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19a90bce2f0066f53322eb.png)
茹志鹃《故乡情》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情茹志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
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
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
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
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
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
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
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
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
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
哦,故乡。
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
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
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
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
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嗯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
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
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
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
刘亮程
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出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
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
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
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婆外公。
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
还有你从来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基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
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
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
您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您,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給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背痛交給您。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
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
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
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
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
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
故乡在身体里。
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
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
故乡在心灵里。
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那些我们阅读过,影响过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文字中的故乡留在我们心中。
比如,“锄禾日当午”。
这一句诗中包含了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
我们依旧扛着千年前的锄头,禾苗是千年前的品种,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我们喝的水、吃的五谷、呼吸的空气、脚跺的土地、头顶的天空,都是千万年不变的。
文学,就是在建立和感知这样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
在这里。
我们有父母兄弟姐妹,有爱情亲情,有仇很怨恨,有梦幻和幻灭,有生老病死但生生不息。
这就是文学中的人间。
这样一个千年不变的人心才是人世间最可靠的故乡。
过去数千年,生活的场景变了,居住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同、衣着和语言完全不同,但人们依旧像在千年前那样在爱,在恨,在生儿育女、、在歌唱、在
哭注、在快乐在忧伤、在生老病死、在做梦、在幻想。
人们外在的一切似乎都变了,但内在的心灵没有变。
人还是人,男人、女人、孩子、老人,而构成这一切不变的就是我所说的故乡。
我们心灵中有一个叫故乡的东西,她未曾改变。
(此文为2017年7月18日“书香木垒”西部作家班讲稿,有制改) 5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运用类比,点明家乡对作家写作的重要性。
B.作者刘亮程在文中举了自己写作《一个人的村庄》及《在新疆》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如何从家乡到故乡。
C.在作者看来“锄禾日当午”是完成了从家乡到故乡的转变,它包含着千万年不变的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
D.本文的语言索素淡、明澈,多用短句,使用朴素的语言把来自家乡的生命体验写得内涵丰饶,韵味独特。
59.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0.文章题目“文学一从家乡到故乡”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析“文学”怎样才能“从家乡到故乡”?
58.B
59.①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解说了家乡对于每个人的具体意义;②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和“你”对话,写出了每一个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传承了家乡的一切,延展范围,增加
亲切感。
60.①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一个家乡,要以家乡为出发点;②要写出家乡地理或文化的特点;③要把家乡写成文学中的人间,建立和感知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