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入门书籍介绍(转帖)
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解读
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解读
《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是明代儒家李润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该书以佛教的唯识学说为基础,融入儒家的思想,探讨了人与物、心与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
在《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中,李润首先借用佛教的唯识学说,提出了一种世界观的思考方式,即将宇宙视为一种依缘起般若的现象。
他认为,一切事物均是依赖于因缘而产生的,而人的一切行为则是依赖于外界环境和内心的因缘而产生的。
他以佛经所称的六典、五蕴、十二处等概念对人的身心进行分类和解释,揭示了人类心理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其次,《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对心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李润主张,人类的心境是由外界刺激与个体内心的因缘联系产生的,而人的行为则是通过心的影响而产生的。
他以“心即境,境即心”来概括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心境的研究,他揭示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外界环境。
此外,在《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中,李润还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同样受到因果和命运的支配,但也具有自由意志。
他强调人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通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的观察和理解,可以实现相互成长和共同进步。
总结起来,《李润生成唯识论述记》以佛教的唯识学说为基础,结合儒家的思想,解读了人与物、心与境的关系,并探讨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性和行为,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入门唯识基础书单
入门唯识基础书单唯识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心识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和掌握唯识的基础概念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一份入门唯识基础书单,供大家参考。
一、《中观论》《中观论》是古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佛教唯识学派的经典之一。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唯识学派的核心理论,包括识与境、缘起理论等内容。
阅读《中观论》可以帮助初学者建立起对唯识理论的基本认识。
二、《入唯识脑神经》《入唯识脑神经》是佛教学者慧能所著的一本现代唯识学入门书籍。
该书通过结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唯识学派的基本理论。
阅读《入唯识脑神经》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唯识学派的观点,并将其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
三、《唯识导论》《唯识导论》是佛教学者釋智顗所著的一本入门唯识学导论。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唯识学派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通过阅读《唯识导论》,初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唯识学派的观点,并掌握其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唯识学概论》《唯识学概论》是佛教学者釋智显所著的一本唯识学概论。
该书详细介绍了唯识学派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
通过阅读《唯识学概论》,初学者可以了解唯识学派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唯识心理学》《唯识心理学》是佛教学者釋智照所著的一本唯识学心理学著作。
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唯识学派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探讨了心识与事物的关系。
通过阅读《唯识心理学》,初学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唯识学派的心理学观点,以及其对人类心智活动的影响。
以上是一份入门唯识基础书单,这些书籍涵盖了唯识学派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学习资料。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书籍,逐步深入学习和理解唯识学派的思想。
唯识学研习纲要
第一讲唯识学与印度佛教一、“唯识”的指向(一)唯识之识……vijn~apti(二)八识之识……vijn~a^na二、唯识学与瑜伽行派(一)唯识学(二)瑜伽行派(三)慈氏学(四)法相学三、关于印度佛教的分期四、印度佛教不同时期的主线佛陀的佛教 ……… 觉悟智慧 原始佛教 ………… 四谛十二因缘部派佛教 ………… 阿毗达磨 ……… 对法 初期大乘 ………… 般若 ……… 缘起性空 中期大乘 ………… 唯识 赖耶缘起 业感缘起 晚期大乘 ………… 密教化五、唯识学派解决的问题物质 …… 实有 …… 性空 …… 缘起 真实 …… 虚幻 轮回业果第二讲 唯识学的基本任务一、以认识身心世界为起点(一)对身的认识 (二)对心的认识(三)对世界的认知扶尘根(浮尘根)净色根现 代 生 理 学小千世界 …… 须弥山、日月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 界结构科 学佛 法科学佛 法心 理 学 心 理 结构(四)佛法与现代科学认识身心世界的差异二、以净化身心世界为方向(一)生命的榜样(二)改变生命的流向六凡 —— 染污 —— 虚妄分别 四圣 —— 清净 —— 无分别智 (三)改变生命的希望 转染 ……… 成净 转识 ……… 成智三、以遵循五位渐进为阶梯(一)生命净化的时间 三大阿僧祇与成佛(二)生命净化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科 学 …… 重 外 佛 法 …… 重 内(三)渐修与顿悟四、以成就圆满生命为目标(一)佛身与佛土的殊胜佛土………清净庄严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三身(三)四智前五识成所作智第六意识……………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大圆镜智第三讲唯识学派的成立一、唯识学派成立的背景(一)部派佛教在教理上的分歧(1)法之有无实有与假有(2)我体之有无补特伽罗无我与轮回(3)心性染污与清净(二)中观学派的演化二、唯识学派成立的基础大众部……………根本识大众部《阿笈摩经》中说:“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依止故。
唯识学入门书籍介绍(转帖)
唯识学入门书籍介绍(转帖)基本的典籍:1.《解深密经》(这个有演培法师的讲解,谈锡永的导读,慈氏学论坛上有大千的讲解录音,直接看圆测疏太难了)2.《百法明门论》(这个有很多资料的,比如李英武、智敏上师等都有讲解)3.《摄大乘论》(这个有韩镜清的讲解、刚晓法师的讲解、印顺法师的讲解等)4.《唯识二十论》(这个有刚晓法师的讲解、李润生的讲解、于凌波的讲解等)5.《唯识三十颂》(这个有济群法师的讲解《认识与存在》、有李润生《唯识三十颂导读》,还有于凌波的讲解、日本人的讲解等)6.《辨中边论》(这个有济群法师的讲解《真理与谬误》、韩镜清藏译的释等)7.《成唯识论》(这个有中华书局出版的韩廷杰《成唯识论校释》,台湾于凌波的讲解,上海大学林国良的讲解等)8.《八识规矩颂》(这个资料太多了)这些看完,基本上对唯识就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了。
另外,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看窥基法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唯识二十论述记等。
《瑜伽师地论》这个大部头一般人是没法啃了,但有空可以看看真实义品。
《显扬圣教论》等也不写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楞伽经》也有不少讲解。
弥勒菩萨的《弥勒五论》西北大学出版社已合在一起出版,但无讲解。
五论中《辨中边论》上面我已经写了,其他的论,《大乘庄严经论》有《大乘经庄严论宝鬘疏》(藏译的,有点难哦),《现观庄严论》有能海法师的讲解(《小品般若经导读》一书中也有该论内容的讲解),《辨法法性论》有印顺的讲解,《宝性论》的资料好像现在不多如果想找本入门的书,推荐:1.《唯识无境——佛教唯识观》,杨维中,宗教文化出版社(这书很通俗,但前面有段和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不伦不类的)2.《唯识宗略述》,释如意,巴蜀书社(这书行文稍微有点深,校对实在太马虎了,有不少错字)3.《唯识要义》杨白衣(这个比较早了)另外,黄忏华《佛教各宗大义》中关于唯识的部分讲的也很详细,黄是学唯识的我觉得李润生的《唯识三十颂导读》非常好,你可以买来当概论读。
唯识学习方法
学习唯识必读书目
宗性法师
唯识入门:(一年)
《百法明门论》世亲
《百法略解》窥基
《百法忠疏》义忠
《五蕴论》
《广五蕴论》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
《八识规矩颂释论》王恩洋
一、唯识佛法原始理念(一年)《解深密经》(《藏要》本)
《解深密经疏》圆测(主)
《解深密经注》欧阳渐集注(辅)《解深密经语体释》演培(参)
※重新认识圆测(参考《圆测大师之研究》)
二、唯识佛法中期理念(二年)《摄大乘论》无著玄奘译(主)《摄大乘论·世亲释》玄奘译(主)《摄大乘论·无性释》玄奘译(辅)《摄大乘论讲录》太虚(辅)
《摄大乘论疏》王恩洋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参)
《辨中边论》无著
《辨中边论述记》窥基(主)
《显扬圣教论》无著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韩清净
三、唯识佛法晚期理念(二年)《唯识二十论》世亲
《唯识二十论述记》窥基(主)
《唯识二十论疏》王恩洋(辅)
《成唯识论》玄奘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主)
《成唯识论疏》圆测(参)
《安慧〈唯识三十论〉原典译注》霍韬晦(参)。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成唯识论》是中国唯识学派著名代表慧觉所著的唯识理论著作,被誉为唯识学派的经典之作。
它系统阐述了唯识学派的核心思想和学说,对于理解唯识学派的结构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成唯识论》初读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首先,《成唯识论》主要探讨了唯识学派的核心概念,唯识。
唯识学派认为,“唯”是指唯心主义,强调心识的主体性和内在性;“识”是指知觉、认识,强调心识的能动性和活动性。
唯识学派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心识所构成的,并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自身心识的活动,可以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
在对唯识的理解上,慧觉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结构,即识量、识境和识分。
首先是识量,指的是心识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慧觉认为,心识是无边无际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活动,可以涵盖宇宙间的一切。
其次是识境,指的是心识的对象。
慧觉认为,心识可以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对象,包括外界的物质事物和内心的感受、想法等。
慧觉提出了“心外境”和“心内境”的概念,指的是外界的事物和内心的活动。
他认为,外境和内境都是心识的构成要素,不能断言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加真实或者重要。
最后是识分,指的是心识在认识对象时的分辨和区分。
慧觉认为,心识具有辨别事物的能力,可以识别和判别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他将识分分为“观分”和“说分”两个层次,观分指的是心识直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说分指的是心识通过语言和概念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描述。
慧觉认为,观分和说分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将它们分离开来看待。
总体而言,慧觉对唯识的理解是一种精细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试图探索心识活动的本质和机制,并通过这种观察来寻找真实性与智慧。
他强调了心识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活动性,认为心识无处不在,可以认识一切存在。
他把心识的广泛性、对象性和分辩性作为解释心识的重要维度,同时,他强调了“唯识无差别”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心识的分形,没有差异和隔阂。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深奥,读者在初次阅读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唯识学
第七识,末那识。就是一个执著于自我的识体,它的作用是恒番思量,它会执著于第八识,阿赖耶识所见到、所听到的,它会以为是[我],产生我执。所以末那识又名[我爱执识]意即它执著于第八识一切法的种子都视为[我],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什么?阿赖耶梵文名为alaya是[藏]、[库藏]储存之意,故又名[藏识]。这第八识,阿赖耶识有如电脑的记忆库一样,会储存所有资料包括过去一生中所有善、恶、业力的资料。
第二位就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树(Nagarjuna)菩萨,大乘佛教由他提倡发扬,可说是光芒万丈,他的学说大有超乎释迦牟尼佛的气概,他可说是印度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因此他把佛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论著中有甚多是说明唯识之理。
再来就是无著(Asanga)、世亲(Vasubandnu)两兄弟,他们生于公元三一0~~三四0年之间,一开始他们是从小乘有部出家,后来再宏扬大乘佛学的。他们提倡法相唯识,无著从《瑜珈师地论》起才开始有了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八识——阿赖耶识之说。后来世亲又统摄大乘论,并以《百法明门论》为其纲要,才创下了那不朽之作——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所以建立唯识学派,就是世亲菩萨。到这时期唯识学的思想与组织系统才算完成。当时的名流学者无不钻研其著述,成了一种新学说,即有力的学派。在印度哲学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真是风靡一时,日后有很多的知名人士学者研究唯识学,后来在中国初唐时期由玄奘大师留学东归,自印度引进唯识学,并在中国广为流传至今,这就是唯恐天下不乱识学整个发展的过程。
刘洙源先生唯识学讲义
刘洙源先⽣唯识学讲义唯识学讲义刘洙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 册页91-227 刘洙源先⽣略历4⼀、唯识学之缘起5⼆、唯识学之渊源5三、唯识学之宗派6四、唯识学西⼟东⽅之后师师承7五、唯识学之显晦8六、唯识学之宗趣10七、唯识学之名义10三能变及能变⼆种11初能变即第⼋识11三相11初三位12次五位13种⼦六义13熏习之义17所熏能熏17所熏四义17能熏四义19⽣熏之别22⼼分四义22四⼼分四师异说23总以喻明27三量28真似之分31⼋识三量分别32三境(相分之分别)33三境之体36本识变义36转变、变现、变似之义37 识变⼆种38因缘变38分别变38能熏所熏之⼼分39缘三类境之差别41第⼋不缘42第⼋定缘何法42假实分别43⾃变共变44变他根依处46⽆⾊何名变46本识相应47五受分别48五所不同本识49 三性四法50种⼦三性分别52 本识有⽆间断53 灭不灭之异53因果法喻53诸法差别54证衄挂妎54⼆能变即第七识55 释名出体55第七所依56第七所缘57王所分别59料简所缘61⾃性⾏相61三量假实分别62 第七染俱63第七余俱64第七受俱66三性分别66第七界地66分位⾏相67引教证有第七67据理证有第七68共不共义69四句分别69恒⾏不共有四义70⽴第七识之义70三能变即前六识71六种差别71以何为根?72根以何为义?72第六何故独名意识?72 依境得名73根境皆是识变74⾃在位诸根互⽤74⾃性⾏相75⾃相共相76前五缘境及三量分别76 第六缘境分别78法处⾊之种类79五种总为三门80法识了⼀切法82前五缘境之义82前五是现量之故83前五具业84前五六相84意识缘境多少及境重分别85 六识所具分别86三种分别86七种分别86⼗种分别87⼋识所具分别88⼋识各具分别88现起分位89⼋识具缘多少90五⽆⼼位91⽆⼼⼆定92料简五位92⼆定同别93五⼼轮义93六识三性94六识相应94六识受俱95刘洙源先⽣略历先⽣名复礼。
唯识简介二
唯识简介二唯识简介(净常)2.唯识简介(二)上一期我们说到唯识学在推求万法之由来时,提出了「万法唯识变」之宗旨。
万法是所变,识是能变。
今再进一步推求:「此能变识之由来为何?」答曰:「识原于性」,谓此能变识,乃由本性而来。
此一本性,在众生曰佛性,在万法曰法性,法性、佛性皆是本性之异名。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谓一切众生之本性,原来都是灵灵觉觉,清净光明,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的。
只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被妄想、执着所覆盖故,遂不能证到这个本性,因而永远在昏暗长夜中讨生活,在迷惑颠倒中过日子!这个蒙上重重的无明烦恼之本性,即叫做「识」。
当本性从真起妄,由觉转迷的初动之相,称为「本识」,亦即是第八识,而前七识,复由本识之所转生,因此前七识,也叫做「转识」。
所以,唯识学之要旨,今可用一言以蔽之,即「变」而已矣!本性迷了,初变为本识,再由本识转变为前七转识,合此八识而变现出林林总总之宇宙万法来。
这种「识变」万法的情形,今简介如下:唯识学家以为这能变的八个识,可分为三种次第说明之,即「三能变」,谓初能变,指第八识;二能变,指第七识;三能变指前六识。
三能变之意义是说: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能变识」合作之力,才能生起与存在。
性─○↓ ○ ○/∣ /识─○─○── ○ ────○\∣ \↑ ↑ ○ ○↑ ↑ ↑一变二变三变这八个识虽然都可以叫做「能变」,但其中有二种差别:一、因能变─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诸识及一切法之种子(此即是因),各能转变生起现行果法,叫「因能变」。
二、果能变─诸识由第八识中之种子,转变生起现行果法之后,复由八个识之自体分(此即是果)能变现出能缘之见分,及所缘之相分,叫「果能变」。
由上所述,可知:严格说起来,真正具有能变功能的,唯有第八识而已,因为不但一切外境,是由第八识中之种子所变现,即前七转识,也是由第八识中之种子所变现的。
因此,若说前七转识为「能变」者,也不过是所变中之能变而已!唯有第八识是真正能变,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正是第八识特殊之功能!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第八识能够变现根身、器界呢?」其原因就是在第八识中含藏有两类不同的种子,所谓「共相种」与「不共相种」。
(转载)吴信如老居士讲唯识学四分三类
(转载)吴信如⽼居⼠讲唯识学四分三类因为阿赖耶识有四分。
唯识学讲四分,我这⾥说多⼀点。
就是每个识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证分、证⾃证分。
这个分很难讲,不容易说清楚。
我简单讲⼀讲:相分:⼀件事情是什么情况,它的本质、形式等都是相分,它是认识的对象,是客体。
见分:就是对相分的认识,对这个相分的形式、相状情况能够认识了解,我们叫见分,也就是认识主体的作⽤。
⾃证分:你怎么知道见分(主体)对相分(客体)能够理解了呢?证明所见的相分是不错的,这叫⾃证分。
证⾃证分:你这个⾃证分正不正确呢,⼜有⼀个东西证明它,叫证⾃证分。
我打个⽐⽅,不⼀定恰当,只能类⽐⼀下,便于⼤家了解。
⽐如说做个⼩买卖,开个⼩百货店,店⾥有的百货就⽐⽅为相分。
店⾥雇的店员伙计来营业,伙计要了解货的来源,了解货的性能,怎么使⽤,怎买卖呀,这个伙计就可以⽐⽅为见分。
雇佣伙计的⽼板- 93 -就是⾃证分,因为这个⽼板既懂得货物的情况,⼜了解伙计的情况,知道伙计是哪⾥⼈,怎么来的,⼯作做得怎么样等等,都清楚,所以这⽼板⽐⽅为⾃证分。
那么什么是证⾃证分呢?就是⽼板娘(众笑),⽼板的⽼婆,因为她熟悉⽼板,⽼板经⼿的她都明⽩,可以证明他,所以叫证⾃证分。
这是打个⽐⽅,作为类⽐,了解⼀下这个意思。
四分很难讲,当时在印度有的主张⼀分,就是⼀个相分,没有见分什么的。
有的主张两分,⼀个相分,⼀个见分,没有⾃证分这些。
到了戒贤的时候,四分说盛⾏。
另外⽞奘回来讲唯识,是兼收并蓄,讲四分。
所以国内后来讲法相,也讲四分。
四分是从主观上来讲的,从客观上来讲是三类境,把客观的环境分为三类:独影境、性境、带质境。
关于三类境,我也打个⽐⽅来说明。
⽐如说,中国的黄⼭黄河、长江长城,这是有⾸歌唱的嘛,黄⼭美得很,有⼀个说法“黄⼭归来不看⼭”,看了黄⼭以后不要看其它的⼭了。
你没去过黄⼭,但是你听到⼈家说黄⼭如何美如何美,你看了书上好多诗好多词,赞美黄⼭如何美,于是乎你脑⼦⾥就想象出⼀个黄⼭的景象,那个想象的境界就叫做独影境。
理解唯识学的起点(内附经典)
理解唯识学的起点(内附经典)理解唯识学的起点昨天在梳理论藏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有佛经原文。
开始查经藏目录没有这部经,以为从论藏中又发现了一部经,可以在经藏中增加一部了,很是高兴。
今早发现此经是《大宝积经》第41会,弥勒菩萨问八法会。
还是不能增加。
此经只有3纸,但其中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我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全部唯识学的起点。
“彌勒!云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般若波羅蜜?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覺知,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唯有大苦聚集。
彌勒!此法無故此法無,此法滅故此法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唯有大苦聚集滅。
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般若波羅蜜。
”提到般若人们都觉得很高深很玄妙,而此经讲的很明白很平易:“如实觉知十二缘起”就是般若波罗蜜。
虽然只是短短一段,但把十二缘起和般若打通了,把小乘和大乘打通了,般若落到了实处,十二缘起则显现出甚深的意义。
此经对弥勒菩萨说,提示和唯识学有关。
唯识学讲唯识无境,其常用名相与十二缘起有很多重叠。
我在学习唯识学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唯识学就是对十二缘起的详细解释。
此经又明确说“觉知十二缘起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详细解释十二缘起的唯识学就是在解释般若波罗蜜。
唯识与般若是完全统一的,是一不是二。
“觉知十二缘起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是总原则。
唯识学是这个总原则的展开,通过详解十二缘起而显示般若波罗蜜。
这是理解唯识学的起点。
经典:弥勒菩萨所问经附:弥勒菩萨所问经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十千人等。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以少法問於如來、應、正遍知。
唯识学要义
距离、光线、……
————自识种子 意识的根是什么?——末那识 ………………
认识产生的亲因缘是什么?
1,它是不为人知的深层意识,保留着经验生活
三、有增减:能熏之法可增可减,可摄植习气。
这主要是区别于已经觉悟的佛,佛是没有增减 的,否则就不完满了。不能说佛还要学习,想 法每天在改变。所以佛的‚思想‛没有‚发展‛ 一说,只有‚应机说法‛之说。 四、与所熏处相和合:义同于所熏之第四义。 也就是说得和所熏不即不离。
此四义为七转识及心所具,故称为能熏。
‘种子’与‘现行’的关系是‘所熏’与‘能
熏’之间的依存关系,也正是第八识与七识之 间的依存关系︰第八识是‘所熏’,前七识是 ‘能熏’。 关于‚熏习‛的几个比喻:熏香、染布、读书、 贪行……
唯识论者论证︰只有第八识才能是‘所熏’。
前七识是‚能熏‛。
成为所熏的条件:所熏四义
成为能熏的条件:能熏四义
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
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 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 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 一些僧人也不远恨里,负笈前来。在佛教上该 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 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 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 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 知识。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是称作‚宝 海‛、‚宝增‛、‚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 为珍宝。12世纪末,该寺为入侵的穆斯林所毁, 后遂湮没无闻。
活跃的、主动的、可以清楚观察到的是前六识
,这被称为‚现行之识‛。(第七识不会被清 楚观察到,也被归于现行之识。此处暂略。) 沉静的、被动的、潜在的、不能被清楚观察到 的是第八识(种子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 异熟识、心)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唯识学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强调一切事物的唯识性,即一切现象皆为心所生。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是对唯识学经典的详细解释与阐述。
本书通过对佛教唯识学的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对唯识学的系统性理解和领悟。
本文旨在概述《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的概述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是对唯识学经典的全面、系统的解读,旨在阐明佛教唯识学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本书主要包括唯识学概述、唯识的基本原理、唯识学派的代表作品等内容。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理论阐释和注释,作者对唯识学的思想内涵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本书还对唯识学在佛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读者全面了解唯识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的主要思想1.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唯识学强调一切事物皆为心所生,认为万法唯心,世间一切现象仅是人类心灵的投射和反映。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八识、六度、因缘、无我等,这些概念是理解唯识学派思想的基础。
2. 唯识学的观点与论证唯识学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探讨人类心灵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唯识学指出,人类心灵具有八个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而这八个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论证,唯识学对人的心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剖析。
3. 唯识学的实践与应用唯识学派不仅止于理论的阐述,更加重视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修行实践中。
《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对唯识学的实践方法和修行路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为读者提供了实际应用的指导和借鉴。
三、《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的贡献1. 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通过对佛教唯识学经典的全面解读,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参考资料。
该书对唯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经典、核心思想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解释,为学者们深入研究唯识学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唯识新的意识科学
在探讨意识的本质时,书中摘录了这样一段话:“意识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超越了物质和能量的范畴,是宇宙中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存在。”这段话 提醒我们,意识可能是宇宙中最为独特和复杂的现象之一,它值得我们更深入 地去研究和理解。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用的修行方法,如“通过冥想可以训练我们的意识,使其 更加清晰、稳定和专注。”这些方法结合了唯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改善内心状态、提升自我认知的有效途径。
在唯识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 核心理论。包括八识、五蕴、三无性等内容,以及唯识学如何解释人的意识活 动和认知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唯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意识科学的研究现状部分,作者概述了现代科学对意识的研究进展,包括神 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了 解当前意识科学的研究水平和主要研究方向。
在唯识学与意识科学的交汇点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唯识学与意识科学之间的 共通点和互补性。通过对比两者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揭示了唯识学在现代 意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唯识学与意识科 学之间的关系。
在唯识新的意识科学的应用与展望部分,作者探讨了如何将唯识新的意识科学 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包括教育、心理治疗、认知提 升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唯识新的意识科学在实际应 用中的潜力和价值。
内容摘要
通过深入探讨唯识学与现代意识科学的交融,本书不仅揭示了唯识学在现代科学背景下的独特价 值和意义,还为我们理解人类意识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 唯识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意识世界的奥秘。
精彩摘录
唯识学习方法
唯识学习方法
学习唯识必读书目
宗性法师
唯识入门:(一年)
《百法明门论》世亲
《百法略解》窥基
《百法忠疏》义忠
《五蕴论》
《广五蕴论》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
《八识规矩颂释论》王恩洋
一、唯识佛法原始理念(一年)《解深密经》(《藏要》本)
《解深密经疏》圆测(主)
《解深密经注》欧阳渐集注(辅)《解深密经语体释》演培(参)※重新认识圆测(参考《圆测大师之研究》)
二、唯识佛法中期理念(二年)《摄大乘论》无著玄奘译(主)《摄大乘论·世亲释》玄奘译(主)《摄大乘论·无性释》玄奘译(辅)《摄大乘论讲录》太虚(辅)
《摄大乘论疏》王恩洋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参)
《辨中边论》无著
《辨中边论述记》窥基(主)
《显扬圣教论》无著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韩清净
三、唯识佛法晚期理念(二年)《唯识二十论》世亲
《唯识二十论述记》窥基(主)
《唯识二十论疏》王恩洋(辅)
《成唯识论》玄奘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主)
《成唯识论疏》圆测(参)
《安慧〈唯识三十论〉原典译注》霍韬晦(参)。
唯识基础 百法
唯识基础百法
《唯识基础》是现代佛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该书以百法为框架,从五蕴、六根、六尘等基本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唯识学的缘起、宗派、思想渊源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唯识基础》强调了五蕴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它们是构成人类身心的基础元素。
其中,色指的是身体形态,包括身体、器官、组织等;受指的是感觉和情感,包括快乐、痛苦、厌恶等;想指的是思考和想象,包括思维过程和想象能力;行指的是行为和意志,包括行为动机和决定过程;识则指的是意识和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认识和意识状态。
其次,《唯识基础》介绍了六根和六尘的概念。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官,它们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
而六尘则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方面的对象,它们是刺激六根的外界因素。
通过这些概念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外界信息和内在感受之间的关系。
此外,《唯识基础》还探讨了唯识学的宗派思想和渊源。
唯识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宗派和学说。
例如,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等都是重要的分支。
《唯识基础》对这些宗派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宗派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总的来说,《唯识基础》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唯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唯识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
因此,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唯识学的读者来说,《唯识基础》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
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唯识学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将就唯识思想理论的源流与发展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尽管《阿含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唯识的概念,但它却是唯识思想的渊源所在。
业感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规律。
在十二因缘中,“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是作为生命的果报体而存在。
“识”不仅在入胎时有主导的作用,在每一期生命中,也具有执受有情色身的作用。
任何生命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主体的心识,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
有情生命由业所感,而业又是由心所造,一切以心识为本,有情的杂染和清净都是以心为转移。
尽管《阿含经》只谈到了六识,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六识并不能说明心理的一切,因为前六识有间断的时候。
要说明三世流转,就必须承认在第六意识之外,还有更微细的心识,可以说它就是阿赖耶识的前身。
此外,《阿含经》中讲到了“四食”,其中“思食”和“识食”都包含着唯识思想的潜流,因为他们对于有情生命的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部派佛教大约在佛灭后120年开始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即上座部与大众部,其中上座部又分为分别说部、犊子部和说一切有部等。
相对来说,上座部对唯识学的影响要大于大众部,尤其是上座部中的说一切有部。
上座部谈到了九种心,其中“有分心”指的是平静无念的心,大众部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根本识。
经量部是说一切有部的重要一支,它建立了“一味蕴”,也叫“胜义补加特罗”,即细心识,用它来说明有情生命的流转以及人的记忆与经验。
经部提到了“种子”与“熏习”,认为色法、心法各有种子,彼此互相熏习,这显然与唯识学的思想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学入门书籍介绍(转帖)
基本的典籍:
1.《解深密经》(这个有演培法师的讲解,谈锡永的导读,慈氏学论坛上有大千的讲解录音,直接看圆测疏太难了)
2.《百法明门论》(这个有很多资料的,比如李英武、智敏上师等都有讲解)
3.《摄大乘论》(这个有韩镜清的讲解、刚晓法师的讲解、印顺法师的讲解等)
4.《唯识二十论》(这个有刚晓法师的讲解、李润生的讲解、于凌波的讲解等)
5.《唯识三十颂》(这个有济群法师的讲解《认识与存在》、有李润生《唯识三十颂导读》,还有于凌波的讲解、日本人的讲解等)
6.《辨中边论》(这个有济群法师的讲解《真理与谬误》、韩镜清藏译的释等)
7.《成唯识论》(这个有中华书局出版的韩廷杰《成唯识论校释》,台湾于凌波的讲解,上海大学林国良的讲解等)
8.《八识规矩颂》(这个资料太多了)
这些看完,基本上对唯识就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了。
另外,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看窥基法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唯识二十论述记等。
《瑜伽师地论》这个大部头一般人是没法啃了,但有空可以看看真实义品。
《显扬圣教论》等也不写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楞伽经》也有不少讲解。
弥勒菩萨的《弥勒五论》西北大学出版社已合在一起出版,但无讲解。
五论中《辨中边论》上面我已经写了,其他的论,《大乘庄严经论》有《大乘经庄严论宝鬘疏》(藏译的,有点难哦),《现观庄严论》有能海法师的讲解(《小品般若经导读》一书中也有该论内容的讲解),《辨法法性论》有印顺的讲解,《宝性论》的资料好像现在不多
如果想找本入门的书,推荐:
1.《唯识无境——佛教唯识观》,杨维中,宗教文化出版社(这书很通俗,但前面有段和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不伦不类的)
2.《唯识宗略述》,释如意,巴蜀书社(这书行文稍微有点深,校对实在太马虎了,有不少错字)
3.《唯识要义》杨白衣(这个比较早了)
另外,黄忏华《佛教各宗大义》中关于唯识的部分讲的也很详细,黄是学唯识的
我觉得李润生的《唯识三十颂导读》非常好,你可以买来当概论读。
像太虚法师的《法相唯识学》有点太深了
学唯识,《百法明门论》是基础,一定要掌握
陈那论师的《观所缘缘论》、《大乘掌珍论》等都短小精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