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与诗

“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因为同样的一句话,把它平静的说出来和把它叹出来,其所传达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诗经》中收录的很多诗,词尾都带有“兮”,这都是中国诗歌原始面貌的遗留。

感情活动的引发除了有外部契机,还有内部的契机,那就是内心的意念。初唐的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前两句是写他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所谓“前不见古人”,是说燕昭王那个时代已经从成为过去的历史,自己不可能见到了;所谓的“后不见来者”,是说自己也来不及见到后世的贤明之主。西方有个说法: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和死,因为人总是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从这个世界上被夺走。显然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就是自己登台时所发生的

这种悲怆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是在诗人心中所发生的生不逢时的意念活动的引发下产生的,故人写出了引发情感的意念契机,那么伴随着意念契机所产生的情感也就传达给读者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中,对一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大抵不做详细解说,他们往往只把好诗的句子抄给读者,告诉读者这句好,你若想的到它的好处,自己体验去。这决不是笨拙。而是明智。唐僧惠明在大庾岭上问禅宗六祖慧能:“上来密语密意外,还要有密意否?”六祖答道:“若与汝说,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诗的最根本的“密意”也正是这样,它只能得之于返回照的自己之心,而非能得之于他人之口。中国六朝时有一位诗人陶弘景,隐居在山中,别人不理解他在山中的乐趣,劝他到朝中做官,他写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诗味也正是这样一种“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的东西,它的好处是无法说出的。相反的,滔滔不绝的大谈诗的好处,倒往往说明他没有得到诗的精髓。这里用得到老子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曾经有一位和尚问惠林慈照禅师:当一个人体会到了道体而说不出来时,他像什么?禅师回答:他像哑巴吃蜜。和尚又问:当一个人没有体会到道体,却谈的天花乱坠是,他像什么?禅师回答:他像鹦鹉叫人。真正得到诗的本体的,可以说是哑巴吃蜜;而把诗的韵味好处谈的有声有色的,确实有点像鹦鹉叫人。

禅与诗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禅是一种寻求精神解放的方法,诗是表达人的感受意念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心理在阐释属于各自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