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诗

合集下载

禅境与诗境

禅境与诗境

禅境与诗境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结合,尤其融合吸收了老庄哲学,产生了初唐兴起到中晚唐全盛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把般若空观向泛神论发展,体现出全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面貌,并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深深影响着文学创作,这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禅宗对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诗人的人生态度、创作态度的影响体现到诗歌作品本身,如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和以禅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诗歌意蕴,以及在诗歌欣赏评论方面的以禅喻诗,等等。

禅与诗,有深层次的联系,二者是双向式的相互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禅宗对诗歌意境的影响作些探讨,意欲一窥禅境与诗境的相通契合处。

“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译为静虑。

《坛经》释为“外离相曰禅,内不乱为定”。

禅宗讲求对自身对外物应有禅定式的观照,才能“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禅定的过程是静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摒躁趋静,平和凝息,达到无我无物的超然境界,就是一种“心如朗月连天静,性似寒潭彻底清”的境界。

那些精研佛理或与禅僧们酬和往来的诗人们,在禅宗对空静的追求影响下,于诗作中表现了空寂或空灵的审美情趣。

可见,在禅境对诗境的渗透中,首先造成了平淡空寂艺术追求。

这一点,在以王维为首的一些山水诗人中表现尤为突出。

清人王士祯称“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王维有一首小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润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罕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独自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凋零,在开落之间没有欢乐悲哀,在刹那的生长中无始无终,因果相续,空寂之情,溢于言表。

禅宗讲求“对境无心”,“无住为本”,对一切境遇无悲无喜,不尘不染,心念不起,这首小诗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我们读不出诗人的感情何在,难怪胡应麟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诗薮·内编》)王维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的境界,特别是描摹了大自然的静态美,抒发出人们面对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感受,这是他抒情诗的一个成就。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禅诗

禅诗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晨钟入梦唤君眠,春至三门自在闲, 弹指伏毫本易事,案山清供眼前颠。
呈芙蓉楷禅师 悬崖撒手任纵横,大地虚空自坦平。 照壑辉岩不借月,庵头别有一帘明。
宋.道济和尚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李商隐诗选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寄碧岩道光法师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江宁夹口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半出岸沙枫欲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唐帛间以诗入禅的三种形态.

唐帛间以诗入禅的三种形态.

唐帛间以诗入禅的三种形态□ 高慎涛诗与禅原本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

诗属艺术,禅属宗教。

前者缘情,后者体道。

诗缘文字,禅离文字。

炽烈的诗情与宁静的道性本是难以相融,然而事实上诗与禅恰恰相互渗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诗禅互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而瑰丽的现象。

诗与禅、禅与诗的结合早在佛教传人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了。

东晋慧远有表达静虑之意的《游庐山诗》,支遁有赞佛咏怀的《四月八日赞佛诗》,鸠摩罗什有类似偈颂的《十喻诗》,直到唐代。

诗与禅、禅与诗才广泛结合。

文人中有精通禅理的王维、白居易诸人;僧人中有擅长诗作的寒山、拾得、齐己、贯休等。

自中唐开始,禅僧作偈越来越追求注重诗意的表达。

宋姚勉《赠俊上人诗序》曾云:“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

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

”以上可简约看出偈诗从汉到唐的流变。

尽管唐前已经有过诗禅合辙,但只是徒具诗的外表,骨子里还是道体。

真正有诗意的禅诗从中晚唐才开始大兴。

一、以诗入禅的形式之一——自创诗明禅六祖慧能《坛经》里面已经存有许多诗偈,神会语录里也记有一首五言律诗,虽有诗的形式,却无诗的韵味。

将这种情况加以改变的是慧能的弟子玄觉(665-713)。

永嘉玄觉禅师曾诣曹溪,与六祖晤,其语深契六祖。

六祖叹日:“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当时称之为“一宿觉”。

玄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中已经开始出现具有山水意境的诗化语言。

如:“入深山,住兰若,岑岑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囤寂安居实潇洒。

”真正的修行是直指人心,诗句表达了无修无证、立处皆真的观念。

另如:“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自性光明,犹如戒珠般圆润朗洁。

雾露云霞,都从自性本体中发出。

在诗意盎然的句子中,体现了法在万物、不假渐修的禅观。

初盛唐时期。

禅师的语言尚较少具有诗歌的韵味,象玄觉禅师上述山水化的语言,在《证道歌》中只是偶尔为之。

自中唐时期,禅师的语言开始大量诗化,这是偈颂与诗歌韵致结合的普遍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1
刘长卿:归路却看飞鸟外,
禅房空掩白云中。
钟:(暮钟,晚钟)寂静中回响,终
归于无。 常 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月:代表宁静脱俗,纤尘不染的禅境。
《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日影、落日:衬托静寂的禅境。
《鹿 柴》:返景入山林,复照青苔上。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尽在空中。”
——《坛经》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诗与禅(节选)
众说纷纭:
•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主张消极避世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禅与诗的关系。 2.了解禅境对诗境的影响。
禅,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
态。
佛性本有 生活即是禅 直觉思维

山居秋暝 王维
花 微 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思考感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诗200首暨赏析

禅诗200首暨赏析

禅诗200首暨赏析天地悠悠,禅机无限每天读几首,心湖从此波澜不惊!1、禅诗一百首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人们中国佛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内容、创作的群体以及诗歌的形式、题材、创作境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古代诗歌影响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80-01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即形成人们称之为的中国佛教。

从南北朝后,佛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汉文化主要思想支柱之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之,佛教也对中国传统诗歌带来了重要影响。

一、佛教中的时空观对诗歌的影响在我们所运用的语言中,其实有许多是来自佛教用语,比如"大千世界"、"劫难"、"地狱"、"刹那"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在时空概念上用的。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辽远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

把空间无限度地放大,让有情众生看到了摆脱生死轮回的美好希望。

在时间观念里,佛教认为宇宙中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它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世俗经验世界的时间概念。

随着佛典的翻译,佛教拥有的这些高维时空观念也进入了中国,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儒家文化长期压抑文学创作中自由表现的局面,激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佛教的微观时间概念如刹那、须臾、一瞬、瞬息等也被中古文人吸收到文学创作之中,如"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诗》,;"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三里生云雾,瞬息起冰雷"(萧纲《十空诗》第一首《如幻》。

禅诗的“禅味”与“诗味”.

禅诗的“禅味”与“诗味”.

禅诗的“禅味”与“诗味”.说到禅诗,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义。

禅,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

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

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禅的含义也在发展变化。

比如“禅”常与“定”连用,称为“禅定”。

定,乃梵文的意译,也译作“等持”。

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

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佛教宗派纷起,其中“禅宗”的崛起,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展开,这时的“禅”的含义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槃之妙心。

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主张“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这时的“禅”,从人心深处到大千世界,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而禅定的意境也更高一层,进入涅槃之境,达到人生永恒的解脱,这也是学佛参禅者所追求的最高“禅境”。

“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又向其他领域渗透,于是就有了禅与诗的结合。

参禅者(禅师或居士)把修习禅、理解禅的心得体会表现在诗歌里,这就是所谓的“禅诗”。

一禅诗的主要内容是“禅”,自然就是有了“禅味”之说,它所包括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直接宣扬佛法。

这是早期禅诗的主要特点。

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土,首先接受它的是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

这里的佛教思想往往与中国的老庄思想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尤其魏晋以来,谈玄之风盛行,僧徒与文人相互唱和,他们在诗中谈玄说佛,一时成为风气。

如张翼、康僧渊、支遁、慧远、陶渊明、谢灵运诸人,他们所写的禅诗其内容或直接宣扬佛法,或谈玄喻佛,禅味玄空,与唐以后的禅诗比较,可谓禅诗之滥觞。

二是诗中寓禅。

隋唐时候,禅发展到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以后,禅诗的内容也大大地丰富起来。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张佛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谓“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语)南宗禅更把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恶法善法、天堂地狱等宇宙万物、人间善恶,都归结到无限广大的自性清净心之中。

禅与诗

禅与诗

摘要禅与诗,本属宗教与文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二者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把握有着相通之处,都需要细腻的体验,直觉的把握,所以,二者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性。

本文就此展开。

关键词禅与诗悟般若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9-338-01禅与诗,本属宗教与文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二者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把握有着相通之处,都需要细腻的体验,直觉的把握,所以,二者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性。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历了千年曲折的历史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本土佛教——禅宗。

禅是佛教中国化后最符合中国雅俗情趣的学说,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分南北两派。

北宗倾向于义学,南宗更注重言论之外的观照和妙悟,讲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的禅思想主要表现为南禅的发展。

不限于义理的纠缠,而重内心之契,主张“以心传心”。

强调心的自足性,强调主体在当下一刹那的体悟,由悟使人从束缚中解脱,达到生命的澄明之境。

禅宗的思想基础是“般若性空”。

所谓“般若”,意思是“智慧”,所谓“空”,即“空虚”,就是用智慧去体悟世界,参悟万物。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众生受难,解脱“苦海”的唯一途径便是返观自性,自悟本心,霎那间心的自由与解脱的“悟”是禅的生命。

禅主张静虑,靠实际的修行去悟道,所侧重的佛理主要是一种无为和闲适、淡定、豁达的生活态度,与中国文人的情趣倒有暗合之处,所以它也得到了文人的赏识。

禅宗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思维方式,以可感之感传达不可感之感,是用精神深处的体悟去表达对于外物的观感。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用语言来指向的,语言是有遮蔽意义的,所以,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并非是真的世界。

六祖慧能云:“性即空寂。

”空才是世界的本原。

对于空,语言是无能为力的,说出来便已经失去了本真。

只有靠悟才能达到禅的境界,才有可能真正参透真。

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禅宗视语言为枷锁,是束缚人心的牢笼。

千首禅诗品析

千首禅诗品析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引 言前人有云:“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见袁行霈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与禅》)。

这是传统士大夫们对禅与诗关系的认识,如宋代韩驹在“赠赵伯鱼”的诗中说:学诗当初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再如宋代吴可,在其“学诗”中写道:学诗浑如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士大夫们学禅,往往是为了写诗,特别是为了写好诗,以期在文坛的竞争中跻身上流。

当然,也有不少投身佛门的士大夫中的居士,他们学佛参禅,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诗这一小技,而是为了参悟大道,以期在苦闷艰险的红尘中得到解脱、或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超人的智慧,使自己在红尘中超然自在。

在中国浩若烟海的诗作中,最令人钟爱的往往是隐士诗、田园诗、山水诗、游仙诗、哲理诗这样几类,并传统地把其归入禅诗的范畴。

虽不无道理,其中许多诗作的确也禅意盎然,但这毕竟只是士大夫们对禅的仰慕和追求,还谈不上就是禅的本身。

对出家修行的高僧而言,特别是那些见道的禅师们,则完全不同于士大夫。

禅师们与士大夫们的根本差别在于,禅师们是处于禅内,他们本身就体现着禅;而士大夫们是大多处于禅外,所表现的往往是对禅的仰慕和追求。

古人云:文以载道。

禅师们则是“诗以载道”,或“诗以说禅”。

在禅宗的灯录和众多禅师的语录中,那些诗偈不是为诗而写作,更不是为了以诗扬名而写作,而是作为传道的需要,作为说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而加以运用。

如上所述,许多士大夫参禅的目的是为了诗,而禅师们最初参禅的目的是为了道,仅就目的而言,就天地悬殊,无法类比了。

所以,在禅师们的诗中,也有隐居诗、田园诗、山林诗、哲理诗这一类的诗,但对禅师们而言,这不过是其佛性禅心“随缘而起”的,谈不上什么。

禅宗内注重的,往往是一些见道诗、开悟诗,还有一些颇为奇特的临终嘱法诗偈。

初中带禅的诗句

初中带禅的诗句

初中带禅的诗句什么是禅?禅,又称为“禅定”或“坐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专注,以达到超越生死、解脱烦恼的境地。

禅修的核心在于观察内心和外界事物,超越思维和言语的束缚,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

禅与诗禅修和诗歌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禅修能够培养人的专注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而这些品质对于创作诗歌非常重要。

禅诗常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的体悟和对自然世界的感受。

初中带禅的诗句示例以下是一些初中带有禅意的诗句示例:1.万物凝然一色中,禅心寂静无言躁。

2.断尘牵机不动摇,心如平湖无涟漪。

3.青山绿水映心灵,禅境深处寂无声。

4.心如止水宁静处,万象皆映绕心头。

5.世间万象迷幻游,禅心安住在如梦。

6.梅花枝头雪凝寒,禅心无染心自安。

7.岁月无声逝如风,禅心静观无欲望。

初中带禅的诗歌创作初中阶段是人的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带禅的诗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思考力和感知力,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带禅的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1. 观察与感受禅修的核心是观察和感受当下的存在。

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进行观察,如一朵花、一只鸟或一片云,感受其中的美和意义。

通过观察和感受,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2. 简洁明快的语言禅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著称,而这也是禅修的特点之一。

在创作诗歌时,学生应该尽量避免繁琐和冗长的表达,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悟。

3. 表达当下的存在禅修强调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而不是被过去或未来所困扰。

在创作诗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现实的事物和场景,表达自己对于当下存在的感知和领悟。

4. 自然与人性的融合禅诗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一面。

创作诗歌时,学生可以将自然的美与人性的思考相结合,表达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和体悟。

总结通过初中带禅的诗句和诗歌创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思考力和感知力,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禅修的观察和体悟可以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禅诗06-一百首

禅诗06-一百首

禅诗一百首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五祖演云诗)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寒山诗)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

(完整版)禅与诗

(完整版)禅与诗

禅与诗“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

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

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

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

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

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

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

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

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

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

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

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

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

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95品 评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柯 昱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同时指出,盛唐之诗为禅中上乘之品。

而盛唐诗人中,王维享有“诗佛”的美誉,其山水诗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

实际上,“以禅论诗”的真正核心在于“妙悟”,本文以王维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以“妙悟”作为切入口,论证“以禅论诗”的方法在诗歌鉴赏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歌美学著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在这部著作中,严羽提到“论诗如论禅”,开辟了以禅喻诗的论诗方式。

同时,严羽进行分级,将盛唐之诗列为禅中第一义,又将诗道的核心归于妙悟。

运用“以禅论诗”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鉴赏盛唐诗人王维所擅长的山水诗中的妙悟,人们可以一睹禅中第一义之风采。

分析诗中禅意,也是严羽诗论的一次实践尝试。

一、“以禅论诗”之争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说:“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严羽所述的“论诗如论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其中,一个主要争论为:严羽“以禅喻诗”是否必要,这直接关系到这个方法是否能成立的问题。

一些诗学学者认为,不必借禅为喻,甚至反对“以禅喻诗”,认为这种方法会阻碍诗的发展。

例如,与严羽处于同时期的刘克庄认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何君合二为一,余所不晓。

夫至言妙义,固不在于语言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96品 评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相反,一些诗家学者甚为推崇严羽的“以禅喻诗”,明代都穆《南濠诗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沧浪谓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最新诗与禅

最新诗与禅

诗与禅(节选)【梳理提要】1、填空(1) 诗与禅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2)诗和禅的沟通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3)以禅喻诗分为、、三种情况。

2、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禅宗在宋代确立以后,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在诗学中,“空静”是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审美心境,与禅学之“空”观有直接联系。

禅宗的“空”观使诗人的创作形成了空明灵幻的境界。

C、禅宗喜爱自然,“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耽禅的诗人们更爱自然,他们往往在遭受挫折后,对禅有了亲在的体验,对自然有了更多的钟情。

自然是禅与诗的栖息之地。

D、“返照”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所谓“顿悟”,即是对自身“佛性”的返照。

这对唐宋时期的士大夫有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中对于世界采取超然谛视的态度。

【思考探究】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此“道”即禅理、禅趣。

请对王维这首诗中的禅理、禅趣作简要的分析。

4、苏轼一生深受儒、道、佛的影响,许多作品满蕴着悠远、耐人寻味的禅趣,达到了“词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些作品无禅语而有禅意禅趣,寓禅理而不落形迹。

请从苏轼的作品中选择一首进行阅读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梳理提要】1、(1)相同点是: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不同点是:属于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归趣不同。

(2)以禅入诗,以禅喻诗(3)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诗2、A(禅宗确立的时代在唐代而不是宋代)【思考探究】3、(1)“诗眼”分别是“咽”,“冷”。

[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古典诗歌

[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古典诗歌

《[论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古典诗歌》摘要:与王维或较晚诗人,如李白、储光羲、韦应物、白居易、元稹等,他们诗也曾受到禅影响,仅仅是数量有多有少,程有深有浅罢了,[]殷晓燕《论严羽“以禅喻诗”审美寓》,《殷都学刊》, 99年5期,[3]曹久梅以禅诗,以诗悟禅――评〈国禅诗鉴赏辞〉》,《国图评论》,99年5期关键词禅宗古诗歌融合摘要丁禅产生那天起,就与诗结下了不缘国禅宗历史上,产生了量做禅诗诗僧,他们诗,往往发想奇特,引譬类,形象地表达抽象容,或充溢着生机盎然理趣玄机,或含育着无法言尽韵味,由禅入诗,或由诗入境,都可以到达“诗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切玉刀”境界或者是援禅入诗,或者借诗指禅,禅与诗结合,使得情景交融,营造出种出神入化境从而使禅诗艺术魅力达到品味醍醐、获得心灵愉悦;凸现静美、澄旷、寂悦美感享受汉魏以,由佛教传播和禅宗思想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占诗成雅趣,历代诗人以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似乎结下了不缘元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所言“诗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切玉刀”甚是禅是天竺语,全称禅那公元初随佛教起进入国,成东汉至南北朝期,而兴盛唐佛教从开始被视种仙术,到成了华化相当重要学术流派,终上升国人哲学体系很重要理论体系,禅定说和禅宗学功不可没“禅”汉语通常被理“思惟修”,亦名“静思虑”,其实,这都是人们提高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种通称,也是通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我修习方法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旨,修炼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用佛语说“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理而修者,是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乘禅若顿悟心,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具足,心即佛,毕竟无异,依而修者,是上乘禅,亦名如清净禅,亦名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是切三昧根若能念念修习,然渐得千三昧达摩门下,展相传者,是禅也达摩到,古诸所,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皆得功用”虽然诗歌属学艺术,禅属宗教,各分属不化层面,但是它们心观念却有相接近处朱光潜先生《诗论》指出“诗境界是从与空执著微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无数心灵继续复现,然而,却不是旧复现、古板复现,因它能够每欣赏者当当境特殊性格与情趣吸取新鲜生命诗境界刹那见终古,极限是无限”严羽《沧浪诗话》云“抵禅道惟妙悟,诗道也妙悟”因,禅是融合精神概念,是启迪思想审美境界识诗是美妙言辞,是精彩华诗可吟,诗可唱;诗以遣兴,诗以寄情,诗以言志,诗可以见其真禅可以“思惟修”,亦可“静思虑”,定坐可以调养身心,静思可以超越我狭隘我国古代禅诗型代表王梵志、王维等人作品,这种深远禅,像浮雕式,独具匠心刘杰先生《国学发展史》认,王维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组合”禅融诗始唐代当诗人产生广泛影响,也涌出现了很多擅长以禅入诗、诗表现禅理禅趣诗人王梵志(约590―660)、王维等是有名代表人物,其,王梵志成就高他诗见敦煌残卷,传世已非原貌,数量也不多,但影响甚,被称梵志体其诗,有五言,也有四言,多半类佛“偈”(印佛教段散简短韵结束语)其容多阐释佛教义,以浅近语言劝人善,如“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也进行因报应教育,如“布施无边福,生不少粮”等按梵志即信仰佛教而不出做比丘居士,因,有人把王梵志置唐诗僧首他格言诗受到王维赞赏唐期寒山子也写不少模仿梵志体诗唐(晚唐)、宋、元三代高僧;德禅偈,也是梵志诗变体甚至宋代理学诗也有仿作痕迹,二程、朱熹,特别是邵尧夫诗都可得到印证禅师诗,主要是实现了禅对诗渗透,诗表现他们对世界观察、思考和理,从而赋予诗以省功夫,以及由省带理趣这样,国诗固有冲和恬淡艺术风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批包括诗僧山水田诗人崛起并汇成诗派,是事出有因宋以降,凡是隐迹山林、托足岩阿诗人,他们作品有些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不食人烟火,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禅浸润直至近代,仍是如这类实例,随处皆有可见,禅与诗关系不仅由已久,实还是相当密切禅与诗融合,通常有三种方式种是以禅喻诗宋诗人严羽作《沧浪诗话》,把诗分汉魏晋盛唐、历以还、晚唐三等级,以比附禅宗乘、乘、声闻辟支三等级学诗,他主张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这正是禅宗“取法乎上”精义学诗方法上,他主张“妙悟”,并重诗境和韵味,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这也与禅宗重“顿悟”与妙造然相吻合《沧浪诗话》论诗,运用了禅理和禅语,而且成诗话特色,给世以启迪,并清代“神韵”、“性灵”说开先河,使得某些诗人作品也随而带有禅味了宋吴可有论诗作,其首曰“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浦团不计年直待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说明诗理与禅理有相通处学诗与参禅样,番竹榻蒲团修持功夫,便可超越雕琢句阶段而达到洞明透彻、纯乎然并运用如高境界另种禅与诗融合方式是以禅入诗,即直接引禅语入诗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匣何不鸣?若言声指头上,何不君指上听?”按诗《楞严》“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琴作乐器,声是固有,但若非手指拨动,终究发不出即禅所谓明镜台,仍须勤加拂拭也亦即上面提到省功夫,可以从以下两首著名佛偈略见斑神秀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勤拂拭,何处惹尘埃慧能佛偈菩提无树,明镜亦非台;无物,何处惹尘埃从神秀(南宗佛祖)提倡定修慧到慧能(北宗佛祖)提倡顿修慧,再到宗密,师从神会,调和南北宗,提出渐修顿悟这反映出禅宗由重视静坐定心向重视禅精神把握变禅定不是孤立,是和慧密切系,定有慧而形式上静坐不是根,不管行住坐卧都可以是禅这就形成了禅宗理论和实践上特色三种是禅思与诗境融合从禅与诗人终分析着眼,禅宗所专应该是如何道而终悟道而悟道那种高境界显示,从根上说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叙述,属不可说域,所谓“妙高峰上,不容商量”,含混不可得至不得已使用借助性语言则属“二山头,却容私会”,亦即可以使用诗语言而诗人把握却是艺术,而艺术价值全创造,他力图做到是如何将高峰建立化背景上万物、切体、外化而感受表述出禅机要借助诗语言表达,诗要表现极致也似乎就是禅追宋人所以把赏诗与参禅类比,是由他们看到了二者体性质、进入体程以及体验到体感受都有相似处体,原是哲学概念康德哲学就把存分体和现象两畴“体”,即存身真实、根实体;“现象”只是体表现,并非体身佛学,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无例外是假相国古人对学体看法,总说与法国现象们看法是致,认学体并不是那种外作品,因作品只不是传达作者某种精神观念工具,而不是观念身,真正称得上是学体应该是作传达那种观念天祥说“诗所以发性情和也,性情发,诗无声;性情既发,诗有声闷无声,诗精;宣有声,诗迹”(《山先生全集》卷九,《罗主簿鹗诗序》)诗体是种思维情感,者赏诗,当然也不能用常态思辨,而是只能用“体验”所谓“体验”,即是泯灭物我分别,然涵泳与诗所提供具体情境诗体是脱离语言,不可表达种“沉默”,所以当者达到欣赏极致,即以全部身心体会到诗人传达给他诗情,他然也会陷沉默,感到他体验无法以言语形容唐代诗人,王维受到禅宗思想影响比较深刻,反映到他山水诗往往包含深远禅对禅这特色,王维山水田诗曾有所反映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句“返景”,“复照”,看似写出静有动、动有静景,其实正拓展了诗境――返照,体现了禅极重视省功夫又如他“明月松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见,明月相照”等诗句,都含有浓重禅味,达物我两忘境界与王维或较晚诗人,如李白、储光羲、韦应物、白居易、元稹等,他们诗也曾受到禅影响,仅仅是数量有多有少,程有深有浅罢了到了宋代,以禅入诗,蔚风气诗人与高僧友,论诗谈禅,相切磋,相启发,诗情禅理,各臻其妙如苏轼与佛印交往,留下不少佳话苏门弟子如黄庭坚、陈师道等都曾结交方外友禅师工诗,诗人参禅,历久而不替,其流风余韵,直延续到清末如八指头陀、弘(李叔)、苏曼殊是近代诗僧佼佼者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禅诗是禅和诗结体产物,它出现,却给国诗入了新容,使高僧、德获得了新谈禅形式,使诗人获得了新艺术表现力,创造了新境、韵味,诗也更加多姿多彩,更加耐人寻味了因而,国诗歌发展史上,禅诗作用还是应当肯定当然,禅诗有也容易流枯燥,它谈理缺乏形象化手段,也往往会导致脱离现实生活,不,任何诗歌作品总免不了瑕瑜见,禅诗面效应当然也有,但毕竟是属二位唐宋诗,禅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席,但样也是诗别调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期禅诗致三万首以上禅与诗关系,元问《学诗七绝》说得“诗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切玉刀”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系以比兴诗寓禅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不立而又不离旨趣是致,因而能很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不背”、“不触”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理知,这就叫说而无矫,言满天下而无口不,禅诗“不落言诠”思维方式,对今天普通者而言,似乎会有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感觉其实,禅诗通运用佛教义理,尤其是禅宗特色理论与人生感悟,析禅诗所包含禅义佛理,阐明禅诗所蕴涵妙玄旨,还原禅诗所构建清景幽趣,归向禅诗所标指真如实相常常会使我们禅诗,也能品味醍醐,获得心灵愉悦禅作古代佛教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特别法门,对每人说都有着特别义那些出离俗德智高僧,他们所作禅诗多是指借诗指禅,以开悟诗、警示句、示法诗、述怀诗、辞世偈、禅门偈等抒发他们对禅理和对人生感悟禅虽然是种修行方法,但通禅定修炼,我们可以理禅是种人生哲学,是种超越我、回归我人生境界;更是种生命体悟,是种审美情趣和艺术境僧普荷有句话“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人禅俨然”这里,把禅思与诗境界通融了起诗人心获得感受,与禅者证性入禅感受所得到是样性质东西,只不禅师传达这种感受用是禅语,而诗人则用诗句,这也就是说,诗与禅体上是相只不,禅那里,更强调不是仅对美感受,而且是达到对真如体印证,它不是偶或遇心灵状态,而是永恒性显现作者简介朱俊海,学硕士,广西梧州学院系讲师,研究方向国古代学参考献[] 蒋述卓《古代诗论以禅论诗》,《广西师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年期[]殷晓燕《论严羽“以禅喻诗”审美寓》,《殷都学刊》, 99年5期[3]曹久梅以禅诗,以诗悟禅――评〈国禅诗鉴赏辞〉》,《国图评论》,99年5期。

高山仰止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

高山仰止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

第20.卷第.1期安康学院学报v o L20№l 2008年2月Journal of Ankang Univer sity Fe b.2008高山仰止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蔡秀敏,崔长国(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200444)摘要: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与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吏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

禅诗既是中国诗歌吏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块瑰宝。

关键词:禅诗;禅宗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4X(2008)0l一0044一03Probe into the Mediration P o e ms in ChinaC A I X i u m i n,C U I C han ggu o(College o/Socia l sc-'ience,Shanghai u n/vers/ly200444,Shangha/,Ch/na) Abstract:Meditat ionisa kindo freli gion;thepo emofi tisak ind o fl it era tu re,th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f the dee pme dita- tio n poemis a more special cult u r e phen om en o n in Chinas an ci en t re Ug i o n his t o ry,i t is a wo n d e r fu l w or k in C h i n a s a nci ent poem history.a t the same ti me it is a rarity in C h il m's ancient religion hist or y to o.T hi s t e x t rega rd d e e p med- itation poem of the ancient monk in C h i n a a s break t2tr oug h p oi nt a n d p r o b e into the ae st he廿c Zen Budd hi sm r e al m of a r t come to li g h t of poem of the d e e p med it a ti o n from sev e ra l kin ds o f typical deep med it a ti on poems filmier.K e y wo rd s:m e d i t a ti o n poem;meditation mo n k s禅是宗教,诗是文学。

说一说,诗与禅

说一说,诗与禅

说一说,诗与禅发布时间:2022-01-13T02:24:11.74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1期作者:张歌夏正权[导读]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的主题,或直说、或旁白、或浅显,总而言之,简简单单、直来直去;张歌夏正权指导教师湖北浠水县竹瓦镇王祠小学 438211摘要:长期以来,学生作文的主题,或直说、或旁白、或浅显,总而言之,简简单单、直来直去;没有耐人思索、咀嚼、回味的余地;他们的作文中心思想,一眼就能看穿、一句话就能概括,索然无趣(白开水),了无韵味,一句话没有诗意;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富有内涵,这正是我们一起需要探讨的话题,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作文富有诗意,这是我说课的目的。

关键词:诗就是禅,禅就是诗。

一、诗:诗论很多,我则倾向宋姜夔,《白石道人是说》:“诗贵含蓄。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山谷尤谨于此。

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这段姜夔的论点,“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很显然,姜夔的观点是,诗要有耐人思索、咀嚼、回味的余地;“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意思是诗要有想象、再创造的空间。

当下富有充满诗意的作家有刘庆邦、迟子建、史铁生等,特别是迟子建的作品,她的作品总是富有一种诗情画意,流露出淡淡的忧郁、也流露出欢欣、流露出长夜、也流露出黎明,如密云中露出一束阳光,给人一种温暖、温馨、甜蜜、美好的感受;如《踏着月光的行板》中,写了一对两地分居的恩爱夫妻,因都希望给对方惊喜,导致在中秋那天各自坐了四趟火车往返于两城,最终只能隔着相向而行的列车车窗,互相对望。

写得非常缠绵、哀叹;然而两人却心有灵犀,把美好的渴望、思念留在心底。

像《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亲亲土豆》等都充满着韵味,令人遐想。

在我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作文挺有诗味:一个收破烂的,在村庄里收破烂,一天,收到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婆媳二人,儿媳要处理家里的一些破铜乱铁,卖给收破烂的;收破烂的开口价:一块二毛钱一斤,然媳妇要一块五毛钱一斤,彼此两人讨价还价,争执不下,僵持半天;这时婆婆从中插嘴道:你们两个不用争执,不就你的、也不就她的,就我的一块钱一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与诗
“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

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

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

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

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

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

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

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

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

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

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

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

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

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

因为同样的一句话,把它平静的说出来和把它叹出来,其所传达的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

《诗经》中收录的很多诗,词尾都带有“兮”,这都是中国诗歌原始面貌的遗留。

感情活动的引发除了有外部契机,还有内部的契机,那就是内心的意念。

初唐的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前两句是写他想到自己生不逢时:所谓“前不见古人”,是说燕昭王那个时代已经从成为过去的历史,自己不可能见到了;所谓的“后不见来者”,是说自己也来不及见到后世的贤明之主。

西方有个说法: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和死,因为人总是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从这个世界上被夺走。

显然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传达的,就是自己登台时所发生的
这种悲怆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是在诗人心中所发生的生不逢时的意念活动的引发下产生的,故人写出了引发情感的意念契机,那么伴随着意念契机所产生的情感也就传达给读者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中,对一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大抵不做详细解说,他们往往只把好诗的句子抄给读者,告诉读者这句好,你若想的到它的好处,自己体验去。

这决不是笨拙。

而是明智。

唐僧惠明在大庾岭上问禅宗六祖慧能:“上来密语密意外,还要有密意否?”六祖答道:“若与汝说,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诗的最根本的“密意”也正是这样,它只能得之于返回照的自己之心,而非能得之于他人之口。

中国六朝时有一位诗人陶弘景,隐居在山中,别人不理解他在山中的乐趣,劝他到朝中做官,他写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

”诗味也正是这样一种“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的东西,它的好处是无法说出的。

相反的,滔滔不绝的大谈诗的好处,倒往往说明他没有得到诗的精髓。

这里用得到老子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曾经有一位和尚问惠林慈照禅师:当一个人体会到了道体而说不出来时,他像什么?禅师回答:他像哑巴吃蜜。

和尚又问:当一个人没有体会到道体,却谈的天花乱坠是,他像什么?禅师回答:他像鹦鹉叫人。

真正得到诗的本体的,可以说是哑巴吃蜜;而把诗的韵味好处谈的有声有色的,确实有点像鹦鹉叫人。

禅与诗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禅是一种寻求精神解放的方法,诗是表达人的感受意念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心理在阐释属于各自的理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