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 综合复习
高二政治下册文化生活第七课课时复习训练题(有答案)
高二政治下册文化生活第七课课时复习训练题(有答案)文化生活第七课检测题一、选择题 1.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水》写到,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
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
这段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③ 2.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如果大连承办2009年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这一盛会,将把中国航海日办成航海、海洋、造船、渔业、海防等涉海行业共同的节日,办成宣传普及海洋航海知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全民族文化盛会,推动我国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物质基础④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灾情就是命令”,一声令下,十万子弟兵从四面八方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到灾区,立即奔赴第一线。
汶川大地震后,最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以坚强不屈的品格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这一精神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 A.团结统一精神 B.爱好和平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4.2008年7月1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天水第三届女娲文化论坛在秦安秦融宾馆召开。
女娲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其所代表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和合精神,也激励和感染着一代代娲皇子孙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政治必修二复习课件第七课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地位:
2、特点和优势:①②③ 3、内容: ①根本政治制度: ②政党制度: ③民族政策: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p83
×
× × ×
×
1.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2.我国具有“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 特点 3.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5.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6.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7.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8.宗教信仰自由就是宗教自由。 9.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政府不应干预宗教活动 10.宗教已经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11.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政策 的内容之一。
第七课 第一框p72
1、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 (表现;含义) 平等 政 治 基 础
p73-p75
各民族共同 繁荣
(含义;原因)
民族 团结(含义;重要性)
三项原则: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第七课 第二框p76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 2、含义:(前提;范围;如何自治) 3、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 4、自治机关:(不包括司法机关) 5、核心内容:自治权(含义;法律依据;内容) 6、原因:①②③ 7、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p76
8、优越性:(①②③④)
p78
1、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2、我国的宗教政策
⑴ ⑵ ⑶ ⑷
p80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邪教的含义;本质)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p80
3、必要性
⑴ 符合宗教自身规律和特点; ⑵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⑶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综合测试及答案】 高二政治课本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综合测试及答案】高二政治课本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这本书中的第七课主要讲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综合测试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测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C1、20世纪初,被誉为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体现了A.爱国主义精神B.集体主义精神C.伟大的民族精神D.奉献精神A2、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作用表现在①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指导中国前进方向的决定力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B3、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爱好和平B.爱国主义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C4、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
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放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
这里“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A.集体主义精神B.勤劳勇敢精神C.团结统一的精神D.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D5、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C.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D6、2008年9月27日16时23分,“神舟”7号载入飞船成功着陆,三名宇在经历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后,重新踏上祖国的大地,证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体现了的载人航天精神。
A.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讲求科学“三老四严”C.万众一心,众志成诚,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D.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贡献 A7、今年春节旅游市场十分红火,新兴的旅游方式受到追捧,多样的旅游活动令人愉快,其中,革命圣地井冈山推出反映民族精神的系列红色旅游更是亮点频闪,吸引了四海宾朋。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测试题及答案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综合练习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由于雷锋精神中存在着丰富的友爱与互助的因子,展示着亮丽的人性之美,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雷锋精神之所以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凋谢,就在于它()
A.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
B.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D.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几年前经济管理、励志类图书在社科类书籍中的销售仅占20%左右,目前已激增至40%业内人士分析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需求的刺激,经济的发展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学习、追求成功。
这就告诉我们()
A.理想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否定
B.理想不可能脱离当。
高二政治课件第七课会考复习 人教版
消费品就会卖不出, 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 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 不前进了。
消费 反作 用于 生产
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劳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树 立 正 确 的 消 费 观
(消费的重要性)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适度消费 正确的消费观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含义
吃、穿、住、用、 行的消费 娱乐自身、发展提 高自身的消费 各种服务性消费 满足人们生存所必 不可少的消费 满足自身发展和 个性需要的消费 满足人们享 受的消费
举例说明
吃、穿、住、 用、行 听音乐、受教 育、旅游 理发、洗、染、 修理、医疗 吃、穿、住、用、 理发、洗澡 看书、上学、 进修 打保龄球、享 受高级化装品
三、对外贸易的顺差与逆差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出超(顺差) 入超(逆差)
有利 不利
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贸易平衡
一个国家是否出口越多越好?
(1)出口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是外汇收入的 主要来源,可保证进口。 (2)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 (3)过度出口必然会对国内需求有影响,在国内生产不 能相应扩大情况下会抑制国内需求的满足。 (4)对外出口要具体分析,进口如果以技术设备为主, 有利经济发展,出口如果以初级产品为主,会丧失国 内深加工的机会,对国内其他产业推动力较小。
总之,出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 出口越多越好。
四、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
进口 对 外 贸 易
出口
关 系
出口是外贸的基础, 是进口的保证
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 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政治第七课重点
政治第七课重点框一:2、实行分配制度的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2)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3)为什么个人消费品要实行按劳分配?①原因(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②意义(重要性)对劳动者: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对社会:有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对历史: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问答题)●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框二:②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3、怎样实现公平(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注:重要举措的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另一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如何实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通过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高中政治 第七课生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的职责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为什么? 国情、 贡献、 阶级根源
3、怎么样? (1)公民 (2)国家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民族平等 1、内容 (2)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原因 2、关系 ——三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 政治 基础 民族团结 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 物质保证 ——含义、原因、表现 ——含义、原因
政治生活
国家性质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的职能 党的领导地位、执政方式、 人大制度、政党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等 国家宏观调控、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个人科学文化修养与 思想道德修养等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规 律具有客观性 辩证法 ——联系(整体与部分),发展,矛盾具 有特殊性,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内容、 2、原因、 3、措施 1、内容 2、关系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是什么? ——含义 1、必然性 (二)为什么? 2、优越性 (一)制定依据 (二)政策内容 (三)科学态度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第七课第三节第三框在奋斗中实现理想.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三节第三框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第七课第三节第三框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明确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会对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来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能结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分析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能归纳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并借助一些案例进行启发探究学习,设计连贯性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有效落实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实际出发来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好高骛远的心态,养成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学风,认识到实现理想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注重从自身做起,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践行。
教学重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的实现要通过艰苦奋斗。
教学难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活动导入: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也就没有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你是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呢?活动:请同学们将自己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写在一张纸上。
(要求写的要具体一些)展示:这里有一篇网上发布的一名小学生的“理想”。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作文里、日记里也曾有着和这名小学生同样美好的愿望,请将你那时的理想写出来。
请把写在纸上的不同阶段的人生理想做一下对比,你的心中还执着地固守着你原有的理想吗?为什么理想会有所变化呢?(设问)学生回答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想要贴近现实。
教师总结:社会存在与社会的辨证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也应如此,引到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上来。
进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讨论理想、梦想、幻想、空想四个概念的不同。
教师归纳:理想、梦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当理想或者梦想的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在艰苦奋斗的情况下,理想、梦想就会得以实现,理想、梦想就转化为了现实。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7
在此,我也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呢?每个人心中肯定对未来都有一幅美好的蓝图,请你用三、两句话,写在一张纸上,题目就叫“我的理想”,署不署名随你意,唯一的要求便是要真实。
(设计此问题和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理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边有的放矢地讲理想有关内容收集资料)
(学生写完后,教师当时收上来)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
7.3.1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重点】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难点】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理想的概念;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的概念、理想的类型;
理解: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的指举了理想的分类,不同时代的不同理想等事实,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基本观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
⑶觉悟方面:
①本课是集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并要落实到行动上。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板书)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板书)
1,理想的含义(板书)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理想的方向是指向未来的,因而它排斥过去和现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理想既不是回忆,也区别于现实。
②既然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因而它排斥幻想、空想。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认真思考。
导入新课:
1911年,周恩来进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在课堂上严肃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中有的回答:“为光耀门媚而读书,” 有的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答:“为家父而读书。”12岁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倔起而读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已有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知识点是构成政治必修二内容的基本要素,那么高中学生在学习第七课的时候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第一节知识点一、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民族团结。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高二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概括
高二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概括学会积累,持之以恒。
通过课堂上老师的举例,课下收集的时政热点,做习题时的不断积累,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习中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二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概括1⒈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⒉我国政府的职能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即政治职能。
A保卫保护;B 保障;C打击。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经济职能。
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文化职能。
宣传科学理论,提高两个素质;发展各项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⑷加强社会建设。
政府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我国政府的作用是管理与服务。
⒊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⑴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⑵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表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⑴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
⑵意义:①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⒋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⑴为什么必要性:①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③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正建设,增强政府的;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⑵怎么办要求: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高二政治下(7、8)
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1.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是怎样的?(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有哪些?)其中最基本的社会成员是哪个?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包括:主权国家(最基本)和国际组织2.主权国家的构成具备的基本要素、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主权国家必须具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基本要素;而地区则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
4.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5.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履行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6.什么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和任务,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常设性议事机构。
7.国际组织的类型,以及其不同的划分标准①按主体构成划分: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林匹克、国际学生联合会)②按性质划分:政治性的国际组织(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经济性的国际组织(西非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兼政治性和经济性军事性的国际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③按活动区域划分:世界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④按目的和任务划分:综合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专门性的国际组织9.国际关系的含义,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11.国际关系的形式(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12.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①从本质上看,国家利益是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不同利益是冲突的根源)②军事安全因素③经济因素(占据主导地位)1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4.国家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竞争中合作,既竞争又合作,是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15.联合国的含义和宗旨含义: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考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2023-12-21
罗浮中学 饶银海
5
c 【典例2】 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下列事例正确体
现法的这两种职能的是( )
序号
事例
法的职能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 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政治职能
②
国家安全局破获向国外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 谍案,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2023-12-21
罗浮中学 饶银海
11
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3-12-21
罗浮中学 饶银海
13
【 典 例 5】2020 年 12 月 , 中 共 中 央 印 发 了 《 法 治 社 会 建 设 实 施 纲 要 (2020—2025年)》,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对
C 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
意义。国家之所以加强法治建设是因为( ) ①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自觉接受监督 ②法治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我国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公民各项权利 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
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3分)
2023-12-21
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第七课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知识点※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高中政治选修二第七课 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一、立足职场有法宝㈠法律保护劳动者1.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①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②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③为了实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我国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这些劳动法律、法规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关链接】为实现宪法赋予的劳动权利制定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
2.制定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的意义这些劳动法律、法规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3.劳动法⑴调整的关系: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
⑵劳动者①含义: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
②条件: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为童工)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⑴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①地位: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②意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劳动法就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③内涵: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
【特别提醒】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 综合复习
高二政治下册第七课综合复习★考点精析【例1】(1999·广东·选择题Ⅰ)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解答】C【点评】该题考查的是人生观方面的知识,雨果的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物质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同时强调了理想对人生活的意义。
题中A、B、D项是从不同的角度谈理想,没有完整和准确反映题干的内容。
故不能选。
解答此题,不少考生受定势思维影响,看到题干中“理想”一字,就想当然地把C项排除。
而在A、B、D中选择,导致误选。
【例2】(2003·全国·选择题Ⅰ)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
”这句话说明 (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解答】B【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最后的设问“这句话说明”。
“这句话”是指雷锋在日记中写的一句话。
雷锋的这句话以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比喻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此可判断B项是最佳答案。
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例3】(2000·广东·选择题Ⅰ)两位民警为抢救违规穿越铁路遇险的人而不幸牺牲,被救者却逃之夭夭。
在这一事例中,两位民警的行为体现了 (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C.精神价值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觉遵守纪律【解答】A【点评】该题是一道说明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含义的理解与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综合复习★考点精析【例1】(1999·广东·选择题Ⅰ)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解答】C【点评】该题考查的是人生观方面的知识,雨果的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物质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同时强调了理想对人生活的意义。
题中A、B、D项是从不同的角度谈理想,没有完整和准确反映题干的内容。
故不能选。
解答此题,不少考生受定势思维影响,看到题干中“理想”一字,就想当然地把C项排除。
而在A、B、D中选择,导致误选。
【例2】(2003·全国·选择题Ⅰ)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
”这句话说明 (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解答】B【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最后的设问“这句话说明”。
“这句话”是指雷锋在日记中写的一句话。
雷锋的这句话以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比喻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此可判断B项是最佳答案。
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例3】(2000·广东·选择题Ⅰ)两位民警为抢救违规穿越铁路遇险的人而不幸牺牲,被救者却逃之夭夭。
在这一事例中,两位民警的行为体现了 (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C.精神价值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觉遵守纪律【解答】A【点评】该题是一道说明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含义的理解与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题中民警为了他人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命,其行为体现了人生价值的第一个方面,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所以A项正确。
B、C、D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能表达出题干的意思,故舍去。
【例4】(2004 ·广西·选择题Ⅰ)广州某医院护士长叶欣,在“非典”袭来时临危不惧,哪里危险献出现在哪里,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病患者的生命,受到人们的敬仰。
这说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A.临危不惧,敢于牺牲B.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C.对社会做出贡献D.受到人们的敬仰【解答】C【点评】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有关内容。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叶欣在“非典”袭来之时临危不惧,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病患者的生命,正体现了这一点。
C项正确,A、B、D项都不准确。
本题考查基本知识点,认真审题不难做出选择。
【例5】(2000·全国·选择题Ⅱ)曾是共和国伐木功臣的马永顺,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上山植树,决心不让“红松的故乡”失去诗情画意。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小兴安岭造就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永顺林”,成为造林英雄。
他的行为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A.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 B.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C.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D.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解答】ABC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该题的A、B、C项都是正确的,熟悉书本知识的人都能轻易选出A、B、C项,本题的关键在D项。
马永顺过去曾是伐木功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成了造林英雄,马永顺这一前一后的变化都是对社会作出的贡敲,但其行为的方式不同,原因就在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D项也应入选。
【例6】(1998·全国·选择题Ⅱ) 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整,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
”这意味着()A.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B.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存在矛盾C.为人类造福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D.为人类造福需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解答】AC【点评】该题考查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人类幸福是指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我们自身的完整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及满足,自我价值,个人对社会作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的索取即实现自我价值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为人类造福能够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故选AC。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充满着矛盾,故舍B。
D不合题意,也舍去。
【例7】(2001·河南·简答题)“将自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得到的收入,用于自己的合理消费和社会公益事业,既能显示生活的潇洒,又能体现人生的意义”。
简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解答】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1)主张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主张将自己的劳动收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个人的合理消费,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点评】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个人的活动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自己用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既用于个人消费,又回报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上述内容体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既……又……”字眼说明其合理性,一方面从自我的满足即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说明,另一方面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社会价值的实现上说明。
这两方面同时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单从一个方面理解,就会出现片面性。
【例8】(2003·上海春季·简答题)在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党和国家总是尽最大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这过程中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对上述内容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答】(1)党和国家组织抗灾救险,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
(2)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献身的精神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
【点评】该题主要针对当前重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这一热点而命题。
跨度较大,既有政治常识的内容,又有哲学常识的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把所学基本理论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回答该题关键是要审清题干。
题干中有两个有效信息,一是党和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二是有人为国献身。
设问要求谈认识,这就要答清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做,有人为此献身值不值。
【例9】(2003·上海·简答题)4月下旬,上海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一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假设你的一位同学居住在该居民楼内,他因不能到学校上课而对隔离产生了抵触情绪。
现在需要你通过电话说服他安心接受医学观察,请写出你准备劝导他的通话内容要点。
【解答】(1)①政府部门防治“非典”体现了国家政权行使其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等国家职能,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依法治国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政府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医学观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③公民应遵守法律规定,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2)通话要点应包括:①从法律角度指出:应履行接受隔离、防治“非典”的法定义务。
②从道德角度指出:应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注:考生如在谈话要点中,询问同学近况,表达问候,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等情感交流方面的内容,可给予加分;建议同学做好心理调整,可给予加分。
)【点评】此题通过“非典”这一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考查学生运用依法治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教育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分析说明类题目主要是从事件中找出所体现的道理。
回答第(1)问时关键是要注意其中的两个主体,一是国家,这就要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依法治国的角度答题;二是居民,这就要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角度答题。
回答第(2)问一要从强制性的角度去说服他,二要从道德的角度去说服他。
【例10】(2001·全国·辨析题)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节省下来的数万元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
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只是心安理得地花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所以不仅从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信都不写。
辨析: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解答】(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
【点评】此题先设置背景,然后辨析,这样使辨析有了具体的参照和限制,答案组织上就不可漫无边际,是将一般的辨析限制到具体情景之中的辨析题。
这实际上是降低了辨析题的难度,有了具体背景就使学生有了着手和切入的依据,因此,又避免了脱离教材的漫谈式的辨析。
该题的前提和立论是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说的,是道德活动评价的出发点,只要把握住这一点,这道题就容易多了。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答案多元、不惟一是开放性试题的本质特征。
答案多元并非只限于“方法”、“原因”的多元,它还包括试题所要求的“结论”、“结果”的多元。
【例11】(2002·全国·论述题)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困山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小学教师,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农村孩子的身上。
有人认为这是在做“傻事”,她却说:“我就是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在农家孩子中间,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谈谈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解答】(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
(2)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它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3)在对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