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劝学》 教案

合集下载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案五篇

《劝学》教案五篇

《劝学》教案五篇《劝学》教案五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语】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介绍】《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实用】劝学教案3篇

【实用】劝学教案3篇

劝学教案【实用】劝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性本恶”→“明礼而化之”三、释题关键字:劝——何解?学——学什么?四、朗诵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怎样变?(比喻)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5、结构梳理: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1.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2.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绝强假望闻七、小结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单介绍荀子《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附板书设计:劝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劝学》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劝学》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劝学》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

(5分钟)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5分钟)(一)关键词句的翻译1、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3、积累成语:(2分钟)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劝学》教案范文10篇

《劝学》教案范文10篇

《劝学》教案范文10篇《劝学》教案范文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4、分角色朗读:① 先同桌练习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③ 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5、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质疑问难7、巩固拓展:① 试背课文(比赛)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8、作业《劝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劝学》教案(优秀4篇)

《劝学》教案(优秀4篇)

《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以往的教学除了落实文言文的字词句知识外,常把这篇文章当作典范的议论文来教学。

但是课文是一个节选部分,且所选的三段文字在原文中并不是连接在一起,把它当作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来教,总有些不妥之处。

通观荀子《劝学》全文,结合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教学目标,本设计以“积善成圣”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突出教材内容的人文性。

采用以人文理念为先导,以文言字词的落实为依托的方式来落实课文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

教学目的:一、了解荀子“积善成圣”的学说,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二、学习本文譬喻说理的手法和严谨的逻辑结构。

三、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知识。

四、明确文言文几大现象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荀子“积善成圣”学说。

2、几个譬喻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我们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

可是我现在要是问大家“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怎样回答呢?可能有不少同学会回答,是为了今后考大学找工作呗。

这种回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这篇课文就是论述有关学习问题的,我们要从中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简介荀子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荀子其人及《荀子》的情况。

教师补充归纳: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当时人们都很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劝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劝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语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语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语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语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解读第一段(7分钟)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3)教师总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劝学》教案优秀8篇

《劝学》教案优秀8篇

《劝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劝学》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劝学》教学设计4篇

《劝学》教学设计4篇

《劝学》教学设计4篇《劝学》教学设计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1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说明:该课在2006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08级七班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

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堂课来学习《劝学》(教师板书课题:劝学)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

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

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

这是七种能力之一。

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

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

劝学教案(优秀5篇)

劝学教案(优秀5篇)

劝学教案(优秀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

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幼儿园优质课-《劝学》教案6篇

幼儿园优质课-《劝学》教案6篇

《劝学》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劝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8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8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4.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 更geng)多音字;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6.下面我们齐读;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

再找人读。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

荀子《劝学》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荀子《劝学》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

你们都掌握了吗?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

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二、整体把握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劝的?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又怎么劝?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怎么学呢?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

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青取之于蓝。

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

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

2.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 劝学中“劝”为何意(2) 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研习第2段(1)点名让学生读第2段(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4)小结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5)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明确:比喻、对比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

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背诵本文。

七、板书设计劝学(荀子)(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态度、方法积累坚持专一《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

《劝学》文质兼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相关知识,掌握说理性文言文的论证方法,领会古代学者的思想精髓等。

《劝学》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方法上,对学习下面《师说》等课都有很大帮助。

二、说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要求: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而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做到举一反三。

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

2.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四、说教法:具体的教学设想如下:1.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

3.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五、说学法指导: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1.课堂上,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思想内涵。

2.借助小组讨论,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六、说教学程序:(一)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为劝勉,“学”即学习。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同时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二)学生读(五步阅读法之第三步、第四步)1.三读质疑解疑。

(梳理知识,突破重点)针对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先根据初中所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质疑解疑;运用幻灯片,出示测试题,以小组自主推荐回答的方式来检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对于重点实词、虚词,教师点拨讲析;此外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四读研究性学习。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突破难点)第一:找观点①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文章已明确指出,可直接指明学生回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②分论点:1)齐读第二段,找出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3.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即: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这样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也为下一步归纳论证方法夯实基础。

第二: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1.提问: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评课稿整堂课有教学目标,有学生活动。

让学生先自行翻译,然后点出重难点,语段大意学生已理解。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

但是,只是常规教学,缺乏设计。

1.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问题的设计虽是重点知识点,但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不是很好,所以引导起来有点吃力,学生回答问题也不能切中要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引导的缺乏技巧和设计,老师整体思路清楚,但是细节上不够细致。

2.“比喻论证”是一个难点,应该先引导学生分析出这些句子是比喻句,然后在引导分析论证法法,且要环环相扣,巧妙引导。

这一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弄清楚。

后来老师讲解是也有点着急,没有将内容完全讲透,比喻句与全文的关系也没有在引导的过程中突出,所以这一部分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3.每一段分别分别讲的是关于“学习”的什么这一部分的概括有难度,特别是二三两段,学生很难辨别两端的不同侧重点,也不明白“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分别与学习有什么关系,所以要多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内容量有点大,且问题较难,老师有点紧张,使得这节课不是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