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教学设计

环境毒理学教学设计引言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日益重要。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化学、生物学、医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毒理学,并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2.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和特点;3.学习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和标准;4.掌握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 环境污染与环境毒理学•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和特点;•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环境毒性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原理;•环境毒性评价方法;•重点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
3.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含义、意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规定。
4.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每个主题,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讲解和介绍,使同学们先了解基础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针对一些争议性或有趣的话题,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扩展思路。
3.实验法: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估1.笔试:设计针对性的测试题,对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检测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2.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同学们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然后运用所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3.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以检验学生的扩展思路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资料及参考书目•毒理学. 王洁等.•环境化学 . 李惠民等.•环境毒理学. 张瑞丽等.结语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扩展思路和实践能力。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2.1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概念2.2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机制2.3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评估方法2.4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环境管理意义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概述3.2 急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亚慢性毒性评价3.5 长期毒性评价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原则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4.3 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评估4.4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实验设备与材料5.2 实验操作步骤5.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5.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态系统水平的环境毒理学研究6.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6.2 生态系统水平毒理学研究方法6.3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案例分析6.4 生态系统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7.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7.2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7.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7.4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8.1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8.2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8.3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8.4 环境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毒理学9.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9.2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9.3 大气污染物的毒性评价9.4 大气环境毒理学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环境毒理学10.1 水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0.2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0.3 水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0.4 水环境毒理学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土壤环境毒理学11.1 土壤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1.2 土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1.3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1.4 土壤环境毒理学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12.1 生物降解的概念与机制12.2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原理12.3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2.4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13.4 降低化学污染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4.3 学术交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4.4 提升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力的策略第十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15.1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性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15.3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15.4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技术等多个方面。
《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农药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Pesticide)2.课程代码:B03138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总学分: 2学分实验学时:8 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农药方向),植物保护及其它相关专业8.先修课程: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与分析、农药毒理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农药在环境中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不同农药的毒性作用及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人体健康危险度及生态风险评价等。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2.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实验方法,可设计并能独立开展部分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课程基于农药环境毒理学中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参照农药登记实验中关于环境毒理试验标准进行。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1.基本操作技能正确掌握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试验浓度设计、结果观察与计算方法;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2.综合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或教师的指导,按照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学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综合性实验就是把学生学过的多方面知识、多学科内容、多因素影响,统筹考虑、综合应用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主要仪器设备培养皿(10cm,160套)、三角瓶(250ml,160套)、移液枪(8套)、微量点滴器(8套)及生测用各种常规器材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实验要求”:必做、选做;3.“每组人数”: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环境毒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教学设计

环境毒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背景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环境毒理学作为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及其危害机制、评价以及控制等内容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毒理学知识,本次教学设计将主要围绕环境毒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展开,并将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课程教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熟悉环境毒理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技术和方法;
2.掌握环境毒理学实验技能,包括模型建立、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具备开展环境毒理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认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三、课程教学内容
3.1 环境毒理学理论知识讲解
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
2.污染物的毒性评价体系、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污染物的性质;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其污染机制;
4.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5.环境毒理学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方向。
3.2 环境毒理学实验讲解
1.环境污染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2.生态系统毒性研究实验;
3.环境毒理学细胞及分子毒理实验;
4.环境毒物监测及分析实验。
3.3 案例分析与讨论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环境毒物的安全管理及规定讨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理论中提倡的。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避免浪费动物资源。
03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实
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27
07
现代科技在环境毒理学中 应用前景展望
2024/2/29
2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应用
2024/2/29
望
2024/2/29
3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2/29
4
《环境毒理学》课程概述
2024/2/29
课程定义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 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
探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其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3
污染物可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破坏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对
生物体造成危害。
17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
1 2
DNA损伤
污染物可引起DNA链的断裂、碱基错配等损伤, 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具有遗传毒性。
DNA修复障碍
污染物可干扰DNA修复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受 损DNA不能及时修复,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3
表观遗传改变
污染物可引起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组 蛋白修饰等,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2024/2/29
18
免疫毒性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损伤
污染物可直接损伤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 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2024/2/29
免疫应答紊乱
污染物可干扰免疫应答过程,如抗体产生、细胞因 子分泌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解释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强调其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
强调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和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强调实验方法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解释实验设计的原则。
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2.1 毒性评估方法介绍毒性评估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解释不同毒性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强调其适用性。
2.2 毒性参数的测定介绍毒性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毒理学参数和生态学参数。
强调测定毒性参数的重要性,以评估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
第三章: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3.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解释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强调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
3.2 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介绍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强调不同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差异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第四章: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毒理学研究4.1 有机氯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特性和生物积累特性。
强调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对生物体的毒性。
4.2 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强调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第五章: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毒理学研究5.1 有机磷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强调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分布。
5.2 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神经毒性实验和代谢毒理学实验。
强调有机磷农药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毒理学研究6.1 重金属的来源和毒性介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如工业排放、农业使用等。
阐述重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包括它们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6.2 重金属的毒性评估方法讲解评估重金属毒性的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发育毒性试验。
环境毒理学实验

环境毒理学实验————————————————————————————————作者:————————————————————————————————日期:ﻩ环境毒理学实验姓名:吴天真班级:生物1501学号:201547005联系方式:队友:高秋远梁旭实验一污染物对藻类的生长抑制作用一、实验目的1. 了解藻类的生长规律;2. 掌握藻类的培养方法;3. 掌握化学物质对单细胞绿藻生长影响的评价方法。
二、实验内容1. 运用毒理学实验方法,观察藻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生长抑制情况;2. 求出受试化合物对藻类生长抑制的EC50;3. 阐明受试化合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与生长抑制特征。
三、实验原理单细胞藻类个体小、世代时间短,是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
因为可在短期内获得化学物质对其许多世代及种群水平上的影响,所以利用污染物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能反映污染物水平对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的作用情况。
通过将不同浓度的受试物加到属于对数生长期的藻类中,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继续培养,每隔24 h 测定藻类种群的浓度或生物量,以观察受试物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
经方差分析或t检验,显著低于对照(p<0.05)的生长率表明藻类生长受到抑制。
四、实验仪器和试剂1.受试物研究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的受试物应当是挥发性低、环境稳定性好且可溶于水的物质。
如果需要助溶剂,它在水中的浓度不能超过0.1 mL/L。
2. 藻种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或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3. 培养基藻类的培养基很多,其成分和浓度各不相同,小球藻和栅藻可用“水生4 号”培养基培养。
配制培养基时可将营养盐类按所需浓度直接加入无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
应按顺序逐个加入,待一种盐类完全溶解后再加另一种。
亦可先配制各种营养盐类的浓度储液,经灭菌后避光冷藏保存。
当需要配制营养基时,将一定量的浓储备液摇匀,依次加入到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即可。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传播、转化、毒性效应及其控制措施的科学。
2. 毒性评价:通过实验方法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3. 风险评估:评估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验目的: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小组讨论。
2. 实验二:毒性评价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毒性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方法:选用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给予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毒性效应。
3. 实验三:风险评估实验实验目的: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方法:收集环境样本,测定有害物质的浓度,评估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4. 实验四:有害物质检测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实验方法:选用适当的检测仪器和试剂,对环境样本进行有害物质检测。
5. 实验五:环境毒理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方法:分析实际环境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细胞培养、化学物质、环境样本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气相色谱仪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和检测结果。
2.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六、实验六:生态系统毒性评估实验目的:理解生态系统中毒性评估的方法和应用。
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如对植物、昆虫和微生物的影响。
七、实验七:生物标志物与毒性评估实验目的:学习生物标志物在毒性评估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室分析,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脏和肾脏的酶活性,作为毒性评估的指标。
八、实验八: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实验目的:掌握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科目:环境毒理学姓名:田成龙学号:1200602036实验一动物试验的一般操作技术一、目的与要求毒理学的许多试验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
而实验过程中技术及生物材料的收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质量。
因此,毒理学实验工作者必须正确地掌握动物实验中的一般操作技术,这是保证试验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本实验要求掌握动物的捉拿、固定、麻醉、编号、采血、处死方法和解剖检查。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1、小鼠:捉拿时先用右手将鼠尾抓住提起,放在较粗糙的台面或鼠笼上,在其向前爬行时,右手向后拉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头颈部皮肤,将其固定于左手手心中,拉直四肢并用左手无名指压紧尾和后肢,右手即可作注射或其他实验操作。
取尾血及尾静脉注射时,可将小鼠固定在金属或木制的固定器上。
2、大鼠:大鼠抓取方法基本同小鼠,抓大鼠时若操作者不熟练,或者大鼠特别凶猛,操作者最好戴上防护手套(帆布或硬皮质均可)。
如若是灌胃、腹腔注射、肌肉和皮下注射时,可采用与小鼠相同的手法,即拇、食指捏住鼠的耳朵及头颈皮肤,余下三指紧捏住背部皮肤,置于掌心中,调整大鼠在手中的姿势后即可操作。
3、豚鼠:豚鼠性情温和,胆小易惊,一般不易伤人,抓取时,先用手掌扣住豚鼠背部,抓住其肩胛上方,拇、食指环握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
如果在实验时豚鼠频繁挣扎,不宜采用此方法,因为操作者的拇、食指会随动物的挣扎越抓越紧而引起豚鼠窒息。
另外,有时可用纱布将豚鼠头部轻轻盖住,操作人员轻扶住其背部或者让其头部钻到实验人员的臂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4、家兔:一手抓住兔颈部的被毛与皮肤,另一手托其臀部或腹部,使其躯干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手上。
(二)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和去毛方法1、编号和标记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动物个体间或组间区别开来,便于对每个实验动物的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编号、标记。
标记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是:号码清楚、耐久、简便、易认和适用。
(1)临时性标记:染色法:染色法是用化学剂在动物身体明显部位如被毛、四肢等处进行涂染,或用不同颜色等来区别各组动物,是实验室最常用、最容易掌握的方法。
常用的标记溶液有:①3%-5%苦味酸溶液(黄色);②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红色);③2%硝酸银溶液,(咖啡色,涂后需光照10min);④煤焦油酒精溶液(黑色);⑤龙胆紫溶液(紫色)。
涂漆或贴胶布:用油漆在动物角或体表涂漆进行标记,或用胶布贴在动物腿或翅上进行标记,也都是效果较好的临时性标记方法。
(2)半永久性标记:挂牌法:挂牌法可用来标记多种动物,并多数将塑料、铝或钢片制成的牌固定在实验动物耳朵内侧面上作为标记。
一般用于兔、豚鼠标记。
犬、猴、猫等动物有时可挂在颈部或笼箱或链条上。
戴项圈法:先将号码冲压在圆形或方形铝或不锈钢制作的金属牌上,长期使用不生锈。
然后,将标有号码的金属薄片固定在拴动物的皮带圈上,将此圈固定在动物颈部。
(3)针刺法:人工针刺号常用于兔的标记,先用手拔去兔耳的被毛,人工针刺号码,刺后涂以酒精黑墨即可。
目前有市售的兔用打号器,原理与此相同,附带有不同数字和符号的针刺字号。
可根据需要选用。
字号安装在打号器上打号后,用黑墨涂在打号局部,数天后黑墨浸入皮下,显示出蓝黑色字号。
一般来说,小型动物适宜用打耳孔法和染色法,中型动物适用挂牌法、针刺法和烙印法。
(4)实验动物被毛的去除方法:动物被毛常影响实验操作和结果的观察,因此实验中常需去除或剪短动物的被毛。
方法有四种:剪毛法:动物急性实验中常用此法。
拔毛法:兔耳缘静脉注射或取血时以及给大、小白鼠作尾静脉注射时常用此法(液体石蜡,凡士林)剃毛法:大动物作慢性手术时常用此法。
脱毛法:一般大动物作无菌手术的术野准备或观察动物皮肤血液循环和病理变化时常采用此法。
(三)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1、注射法给药: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大、小鼠尾静脉注射。
2、摄入法给药:家兔、大鼠、小鼠灌胃法。
3、涂布法给药(四)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1、全身麻醉法:吸入法,注射法2、局部麻醉法:浸润麻醉,表面麻醉(五)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实验动物需要采集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消化液、脑脊髓液、尿液、精液、阴道内液体等。
下面是几种主要体液的采集方法。
1、血液采集:(1)大、小鼠的采血方法(2)兔的采血法2、尿液采集:常用尿液采集的方法有3种:①用代谢笼收集采尿,但易为粪便污染和尿蒸发,尿量不准确;②强制排尿法,按压两侧腰背部或轻压膀胱,如不成功可用细小导尿管或塑料管缓慢插入尿道至膀胱进行导尿;③采用无菌手术法,制造输尿管瘘和膀胱瘘,可长期采集尿液。
(六)实验动物的处死措施1、蛙类:常用金属探针插入枕骨大孔,破坏脑脊髓的方法处死。
操作过程中要防止毒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
如被射入,必须立即用生理水冲洗眼睛。
2、大鼠和小鼠:(1)脊椎脱臼法:右手抓住鼠尾用力向后拉,同时左侧拇指与食指用力向下按住鼠头,将脊髓与脑髓拉断,鼠便立即死亡。
(2)击打法:左手抓住鼠尾,提起,用力摔击其头部,鼠痉挛后立即死亡。
用小木锤用力击打鼠头部也可致死。
(3) 急性大失血法:可采用鼠眼眶动脉和静脉急性大量失血方法使鼠立即死亡。
(4) 化学致死法:吸入一氧化碳,大、小鼠在一氧化碳浓度为0.2%-0.5%环境中即可致死。
皮下注射士的年,吸人乙醚、氯仿,均可致死。
士的年注射量,小鼠为0.76-2.0mg/kg体重,大鼠为3.0-3.5mg/kg体重。
氯化钾处死大鼠剂量:25%溶液0.6ml/只静脉注入。
3、犬、猫、兔、豚鼠:(1)空气栓塞法:向动物静脉内注入一定量的空气,使之发生栓塞而死。
当空气注入静脉后,可在右心随着心脏的跳动使空气与血液相混致血液成泡沫状,随血液循环到全身。
如进入肺动脉,可阻梗其分支,进入心脏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阻塞,发生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动物很快致死。
一般兔、猫等静脉内注入20-40ml空气即可致死。
每条犬由前肢或后肢皮下静脉注入80~150ml空气,可很快致死。
(3)破坏延髓法:如果急性实验后,脑已暴露,可用器具将延髓破坏,导致动物死亡。
对家兔也可用木锤用力锤击其后脑部,损坏延髓,造成死亡。
(4)开放性气胸法:将动物开胸,造成开放性气胸。
这时胸膜腔的压力与大气压相等,肺部因受大气压压缩发生肺萎陷纵隔摆动,动物窒息而死。
(5)化学药物致死法:静脉内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钾溶液,使动物心肌失去收缩能力,心肌急性扩张,致使心脏缓慢停跳而死亡。
每只成年兔由兔耳缘静脉注入10%氯化钾溶液5-10ml;每条成年犬由犬前肢或后肢下静脉注入20~30ml,即可致死。
(七)实验动物的解剖检查1、动物解剖操作2、内脏器官的摘出3、内脏器官的肉眼观察三、动物急性毒性实验前应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实验二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一、目的与要求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算表示方法。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6h、24 h、48 h、72h、96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本实验将经过实验室驯化的鱼(保证其初始状态一致)放入不同浓度的K2Cr2O7溶液中进行96h的观察,记录不同浓度组6h、24h、48h、7h2和96h的鱼的死亡率,得出剂量—死亡率曲线,求出不同时间的LC50。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待测化学物:使用实验室制剂—K2Cr2O7(Cr6+, 2000mg/L)溶液。
配制一系列的浓度梯度溶液,本试验的浓度梯度为四个浓度梯度和一个空白对照,即150,100,63、39、0(mg/L)。
每组五个同学,自己配制不同浓度系列的K2Cr2O7溶液。
2、实验动物:锦鲤(从鱼市购买),用曝气后的自来水驯养3天,补充氧气以保证溶解氧的浓度。
(二)实验条件及处理:静态方法1、预试验:一般用3~5个动物, 用对数比例形成的系列浓度,如 0.01、0.1、1、10、l00 mg/L、同时做一对照(如受试物为废水,采用体积百分比浓度,如 0.01、 0.1、1、10、100%) 从中寻找理想的范围(因为时间限制,本实验学生不做预试验)。
2、正式试验:计算并配制K2Cr2O7系列浓度的溶液,选择健康的鱼,放入不同浓度的0、39、63、100和150mg/L的K2Cr2O7溶液中,每个浓度的鱼缸里加入6条鱼,设1~3个平行。
在6h、24 h、48 h、72 h、96 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碰触尾柄后无反应等,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观察记录死亡鱼的数量并将死亡个体挑出。
在试验开始后6 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同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理论上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要测定pH、溶解氧和温度。
试验期间,每天至少测定一次。
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实验容器中试验液的受试物浓度)。
试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
四、结果与讨论1、计算LC50: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统计计算出 6 h、24 h、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并计算95%的置信限。
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计算LC50,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死亡浓度估算LC50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几何平均值等于n个数值的乘积开n次方,如本实验LC50的几何平均值等于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乘以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死亡浓度开2次方)。
2、毒性评级:依据LC50值的大小,依据表1进行毒性分级评价。
表1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鱼起始LC50(mg/L)<11~100100~10001000~10000>10000 毒性分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无毒)K2Cr2O73、实验结果及讨论:实验三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一、目的和要求(一)学习测定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