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症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摘要:
1.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2.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3.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4.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正文:
一、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下部身体则出现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寒邪侵袭、阳气不足、气血不足等。

二、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二仙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甘草等药材组成。

这种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补气益阳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三、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在此病例中,患者为一名40 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下部身体寒凉、肢冷、腹痛。

经过中医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芩15 克,黄连10 克,干姜10 克,半夏15 克,人参10 克,甘草6 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四、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患者在服用二仙汤加减方剂后,症状逐渐好转。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上部身体的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消失,下部身体的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表明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二仙汤加减的方剂组成和作用
3.病例介绍:详述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验案
4.结论:总结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疗效
正文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证,表现为上部有热象,下部有寒象。

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二仙汤加减是一种常用的方剂。

二仙汤加减的方剂组成主要由黄芩、黄连、石膏、知母、茯苓、泽泻、木香、陈皮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理气止痛等功效,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个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验案。

患者,女,45 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同时双脚冰凉。

经过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方剂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双脚温度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表明,二仙汤加减对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这种方剂能够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理气止痛,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针对个体进行辨证论治,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第1页共1页。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

命予治之。

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

《内经》云∶热胜则肿。

又曰∶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

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

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

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

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

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

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

当归辛温,和血止痛。

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

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

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连翘(酒制,炒)黄芩(酒炒)甘草(炙)黄连(酒炒)桔梗(各二钱)柴胡归身升麻(各一钱)□〔《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

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刺节真邪论下同)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

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

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

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阳,他呀,身体可奇怪了。

他老是嘴巴长溃疡,喉咙也痛,就像有火在烧一样。

可是呢,他的脚却总是冰冰凉凉的,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半天都暖不起来。

这可把他和他的爸爸妈妈急坏了。

小阳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西医,做了好多检查,什么血常规啦,微量元素啦,检查结果出来呢,又说没什么大问题。

医生就开了些消炎止痛的药,让小阳吃。

小阳吃了药之后呀,嘴巴和喉咙的症状好像是好了一点,可脚凉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那些药吃多了,小阳的胃口也变得不好了,吃啥都没滋味。

这时候,小阳的奶奶就说话了。

奶奶说:“咱们呀,去找中医看看吧。

中医可神奇了呢,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把小阳这怪毛病治好。

”小阳的爸爸妈妈想了想,觉得也对,就带着小阳去看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爷爷。

中医爷爷可和蔼了,他看着小阳,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他先问小阳平常都吃些啥呀,爱不爱喝水呀,晚上睡觉出汗不呀之类的好多问题。

小阳就一五一十地回答,他说他特别爱吃那些油炸的东西,像炸鸡呀,薯条呀,还爱喝甜甜的饮料。

中医爷爷听了就笑着说:“哎呀,小阳啊,你这嘴巴里长溃疡喉咙痛,就像是有个小火炉在上面烧呢,这就是你吃太多这些热性的东西闹的。

”小阳就好奇地问:“爷爷,那我脚凉又是为啥呀?”中医爷爷摸了摸小阳的头说:“你看啊,你上面吃了太多热的东西,身体里的火气都往上跑了,下面就没多少热气啦,就像一个房子里,上面的暖气开得太大了,下面就变得冷冷的了。

”然后中医爷爷就给小阳把了脉,看了看舌头。

中医爷爷说小阳的舌头红红的,就像一个小火球,但是舌苔呢,又有点白厚,这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小阳听了似懂非懂的,他就问爷爷:“爷爷,那能治好吗?”爷爷笑着说:“当然能啦,爷爷给你开点中药,就像给你身体里的小火炉重新调整一下,让热气均匀分布。

”中医爷爷开的药可有意思了,有一些是凉凉的草药,就像小冰棒一样,可以把小阳嘴巴和喉咙里的火给降下去。

针灸调体治疗上热下寒型疾病探析

针灸调体治疗上热下寒型疾病探析

针灸调体治疗上热下寒型疾病探析在阳虚体质中上热下寒是最典型的亚临床表现,同时也是滋养疾病的土壤。

上热在临床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头、心及胸出现火热上炎的症状;下寒的临床主要症状则是中、下焦呈现出阳虚寒盛的现象这种体质不仅具有阳虚体质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阴虚、湿热等会复杂体质特征,所以与阳虚体征的形神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上热下寒疾病可以采用平衡针灸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清上热温下寒,同时还要调和中焦脾胃。

首先选择能够调阴补阳的任督二脉,同时配合调阴补阳的基础穴位进行平衡针灸治疗。

另外,在进行上热下寒型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胆肺不降,气血两虚等症状。

标签:针灸调体;治疗;上热下寒在南方地区上热下寒是最长见的病症,属于阳虚体质的主要临床表现。

对于上热下寒型病症的平衡针灸治疗,第一步是要对体质的类型进行准确的辨别,这样才对症治疗,为平衡针灸治疗的准确切入奠定基础,更好的治疗上热下寒病症。

在对上热下寒型疾病进行平衡针灸治疗时,医生要结合患者实际的情况选择调体、辩证、治疗的穴位。

通常情况下,通过平衡针灸进行阳虚体质调理指导思想为充肾气、健脾胃,平衡针灸是选择好基础调体穴位,如关元穴、命门穴等,还要注意对疾病类型进行辨证,在上热进行舌下筋络玉液处与金津处进行刺放,对于下寒则进行涌泉穴进行平衡针灸,这样可将阳气转到下焦,补充肾气,从而使阳气得以均衡。

1 针灸调理阳虚体质的思维和方法医者通过对患者的生命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此為基础运用平衡针灸进行治疗。

运用平衡针灸调体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当前的体质状态,充分发挥体质的优势,减收体质的短处,将眼光放长远,这样可以有效的减收疾病出现的几率,促使生命更加的健康。

在对上热下寒阳虚体质进行平衡针灸治疗不能抱有治疗局部病灶的治理思维与方式,医者需要从整体厨房,对现有的临床治疗细微进行调整,变换视角观察,并且以调理健康体质为背景进行全面平衡针灸治疗。

因此,在进行上热下寒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准确掌握上热下寒病症,选择补阳调阴的经络,同时配合基础调体穴位进行平衡针灸综合治疗。

用中药泡脚治好上热下寒的医案

用中药泡脚治好上热下寒的医案

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脚部疾病的治疗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与脏腑均与脚部有密切关系,因此脚部的调理对整个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患有上热下寒症状的病人,通过中药泡脚治疗最终获得康复的医案。

1. 病人情况描述患者李先生,45岁,因工作繁忙,长期熬夜加班,生活不规律,饮食较差。

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面部红赤,心烦口苦等。

同时又感到下身怕冷,手脚发凉,尤其是晚上更为明显,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

2. 诊断结果经过中医医生的仔细辨证,初步判断为上热下寒的症状,属于中医的“阴阳失调”范畴。

3.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采用了中药泡脚来治疗。

中医认为,脚底有“人体第二心”之称,通过泡脚可以促进全身经络气血的循环,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4. 中药材配方配方采用了当归、川芎、红枣、生姜、桂皮等温补祛寒的中药材,用于泡脚。

这些中药材能够温养脾肾,祛寒驱寒,并且有益于活血通络。

5. 治疗过程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晚用中药泡脚30分钟,泡脚时选择在睡前进行,以利于身体睡眠和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配合医生的建议,调整了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熬夜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体育锻炼以及多食用温补食材。

6.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口干口苦的症状减轻,面色有所恢复,最重要的是下身的怕冷症状消失,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经过医生的进一步检查,患者的体质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

7. 总结中药泡脚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治疗上热下寒的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温补祛寒的中药材配方,结合适当的调整作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调理患者的阴阳失调症状,使身体恢复健康。

当然,在进行治疗时,也需要患者本人的配合和坚持,以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8. 展望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经验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身体里的“小问题”,你越想搞懂它,它就越变得复杂。

就拿“上热下寒”来说吧,这个问题简直是个调皮的小妖精,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头顶热得像个烤炉,脚下却冷得像冰箱。

你一捂脚又觉得头顶要冒火,弄得你浑身不舒服。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小说里的怪物?但这就是咱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说到治疗这个问题,咱们要从名老中医的经验谈起,他们可是有不少好办法,治得准,管得住,简直是“妙手回春”!“上热下寒”大多数是因为身体的阴阳失衡,咱们常说的“阴阳失调”。

比如,肝火旺、胃寒凉,或者脾胃虚弱,导致了气血不畅。

再加上你生活中可能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吃了太多油腻和辛辣的东西,结果就把身体搞得像锅里的乱炖,越炖越乱,火气和寒气你来我往,谁都不肯让步。

所以,名老中医治疗这一类问题,讲究的就是调和阴阳,理顺气血。

比如老一辈的名医常常会让你从脾胃入手。

为什么呢?脾胃是“后天之本”,这不光是说咱们吃东西的问题。

你想啊,如果脾胃虚弱了,寒气就容易往下走,气血就无法顺畅地上行,整个身体就开始失调。

所以很多中医治疗这个病,第一步就是调理脾胃。

那怎么调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草药来滋补脾胃,比如黄芪、党参、白术之类的,这些都是有名的“脾胃保护神”。

它们不仅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还能帮助身体吸收营养,增强抵抗力。

你看这“脾胃有了底”,其他地方就能不再乱七八糟。

但光调脾胃还不够,得调节气血,特别是要把体内的“火气”给降降。

你想想,如果咱们肝火旺了,热气就像炉火一样在体内乱窜。

治这个呢,得靠一些清肝火的草药,比如菊花、决明子、枸杞这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菊花茶我天天喝,不就是清肝火吗?哈哈,的确,菊花茶是有帮助的,但名老中医的手法更细腻,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症状,选配合其他药材,让你身体里的火气慢慢降下去,气血逐步通畅,恢复平衡。

你可能会想,光靠这些药不行吧?其实不光是药,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很关键。

上热下寒症用泻心汤治疗

上热下寒症用泻心汤治疗

上热下寒症用泻心汤治疗自己的身体如上半部动不动就上火,吃点补食物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抹糊、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半身呢,则是冰窖,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这叫上热下寒症,当前十个人中九个人都有,是运动少而成。

首先,中医是怎么理解上热下寒,是怎么得的?中医认为这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简单点说就是因为上面动得太多。

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情况。

身体怎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按照中医上的理论,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

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

这个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倒霉。

心火要下来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肾水要上去也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当务之急。

如何调理?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

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因此我们按照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给的思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金匮玉函经二注》:。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法第一种甘草泻心汤: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健脾养胃的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一、热证和寒证的基本概念热证和寒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基本的两种证候类型。

热证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或内伤火热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亢盛,出现发热、口渴、舌红等表现;而寒证则是由于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寒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不足,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表现。

二、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表现上热下寒是指同时存在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寒的一种辨证类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 发热:多见于头部及上半身,常伴有口渴、汗出等。

2. 畏寒:多见于四肢、背部及下半身,常伴有恶风。

3. 肢冷:四肢冰凉,手脚发凉。

4. 腹泻:大便稀溏,色黄或白色,并伴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5. 小便清长:尿量增多,尿液清长。

6. 舌质红:舌头呈现红色,舌苔薄白或黄燥。

三、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是“温阳化寒”。

具体而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温阳祛寒:使用温热药物来温暖身体,如附子、干姜、桂枝等。

同时也可采用祛寒药物来消除身体内部的阴寒,如紫苏叶、生姜等。

2. 补益气血:使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来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和抵御能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3. 调理脾胃:因为上热下寒证常伴有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药物来增强消化功能,如山楂、茯苓等。

4. 调节情绪:因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安神药物来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如黄连、酸枣仁等。

四、临床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性,50岁,主诉发热、畏寒、肢冷、腹泻已有3天。

体检发现上半身体温达到39℃以上,下半身肢体冰凉,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黄燥。

辨证分析: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由于外感风热导致身体内部阳气亢盛而出现发热等表现;同时由于阳气不足无法温暖下半身而出现畏寒和肢冷的表现。

治疗方案:采取温阳祛寒的原则。

使用附子、干姜等药物来温暖身体,紫苏叶、生姜等药物来祛寒。

同时也应该使用黄芪、当归等药物来补益气血,并使用山楂、茯苓等药物来调理脾胃功能。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关于《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医学行业,人的身体素质分很多种多样,有肾阴虚质、阳虚质这些,也有很多人的身体素质是归属于上热下寒的那样的身体素质。

上热下寒身体素质最典型性的主要表现便是感觉上边十分的热,而下肢会十分的严寒。

上热下寒身体素质应当如何调养呢?一: 中医治疗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得一见也最不易治的一种人,用山参、黄芩一起治,山参治寒,黄芩治火。

一定忌嘴,尽可能不吃海产品,海货称为“阴中之阳”,这类上火下寒的身体素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容易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黄连6 黄芩9 黄苓6用沸水冲,禄特科技10水500ML开后煎三十分钟,搅拌后分二次服食。

但最好是别瞎吃一切药或是食材。

3: 一般热症还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热、肠燥、肾热一般寒症还要分有肺寒、胃寒、肾寒不一样的药品或食材功效不一样,例如:红糖姜水治疗胃寒,医治寒性造成的经痛,但治不上肾寒造成的四肢冰凉,海菜能医治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笆止咳露只有之风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但是说回家還是内分泌失衡造成来的,因此,你需要先寻找症结再去医治。

4: 中草药材:散寒气,疏肝理气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补血,随后引血气下滑,并相互配合十指梳头发法和温水洗脚,让血气产生大循环系统。

临床医学上对这类身体素质的病人应依据病况的详细情况,调病的另外会兼具把身体素质也调回来,先把虚热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气血,也就是一般的上焦虚热。

而不能用单纯性的严寒药品祛火,不然会损害人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应以平性食品主导,如面点类:米饭、馍馍;小米粥、南瓜小米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大白菜、四季豆、长豆角、番茄等,少吃羊肉、朝天椒、苋菜,以防容易上火。

确保一日三餐吃热、吃饱了、吃好,勿太饱而损害肠胃之气。

少食油炸、烧烤食物,可改成水焯、清蒸的等烹饪方法。

引火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1例

引火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1例

引火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1例40?山西中医2011年8月第27卷第8期SHANXIJOFTCMAug.2011V o1.27No.8 引火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1例陈奎妹指导岳妍关键词:上热下寒证;引火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11)08—0040—01 2010年,笔者在跟导师临证时遇上热下寒证1例,诊治有效,现介绍如下.李某某,男,53岁,2010年5月25初诊.双下肢及足底发凉1年.患者自述夏天不能吹空调,双下肢感觉尤为敏感,初夏穿上秋裤和毛裤也不觉得热,感觉很苦恼.曾多处求治,但是效果不佳.当时症状:腹胀,左下腹尤甚,自觉有气窜痛,抱腹后稍缓解,口苦,双下肢及足底发凉,双膝关节僵硬,口苦,纳可,大便每13一行,成形,小便正常,舌黯,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属上热下寒证,治以引火归原.方选引火汤加减,药用:熟地,生黄芪各45g,茯苓,当归各20g,天冬,麦冬,山茱萸,炙甘草各30g,巴戟天,川牛膝,炙川乌(先煎1h),沙苑蒺藜各15g,五味子,肉桂,全蝎各6g,蜈蚣2条.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在煎药方法上要注意,用150mL蜜水(约含生蜂蜜10g)先煎制川乌1h,再同其它药一起煎,我们知道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I升合今之200mL)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黏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昧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mL,为全剂的2/3).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即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下肢发凉的感觉明显好转.后继续服用1周,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按: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据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作者简介:陈奎妹(1985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麦冬一两,北味二钱,茯苓五钱.一剂火归肿消,二剂痊愈.方用熟地为君补水,麦,味为佐滋肺,金水相资,水足制火.加入巴戟之温,又补水药,则水火既济,水下趋,火不得不随,增茯苓前导,则水火同趋,共安肾宫,何必用桂,附引火归元乎?况证因水亏火腾,今补水,倘用大热之药,虽引火,毕竟耗水.余用巴戟,取其引火,又足补水,.肾中无干燥之虞,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所以胜附,桂也.”陈士铎的另一着作《洞天奥旨》卷十”喉闭蛾疮”亦指出:”引火汤治阴证双蛾,单蛾喉痹等证……一剂火下归,二剂痊愈……已破,未破俱可用,不必用针,吹药点治之也.]”李可对引火汤的应用经验《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对该方应用尤多,用于肾水不足,火不归元所致鼻衄,倒经,舌衄,口疮,舌疮,乳衄,血崩,头痛以及卒中前兆,三叉神经痛,红斑狼疮,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等诸多病证.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水火相抱,阴平阳秘.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一身;水亏则火失其制,如水浅不养龙,而离位上;或肾水寒极,亦可逼真火浮游于上,成火不归元之证.李可先生总结龙雷之火鉴别要点有五:(1)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2)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3)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着,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误用苦寒直折则危;(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李可先生又称”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肉桂粉1.5g(刮去粗皮研粉,蒸烂小米为丸,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参考文献:[1]高飞.引火汤临床应用体会[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1(6):483~484.[2]孙其新.论引火归原一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三[J].中医药通报,2007,6(2):9—13.[3]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收稿日期:2011—02—18)本文编辑:原道昱。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身上怕冷,腿脚怕凉,而上身发热,脸也发热,偶尔会口腔溃疡,有时长久不好,特别到春秋两季特别明显;这样的问题很多手段解决不了,中医一剂附子泻心汤就能解决!想要了解解决此种症状的方法,请锁定愛中医群谈谈《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 克,大黄3 克,制附子12克。

附子泻心汤适应情况:上身有热。

或者脸也发热,胃憋闷,个别多会有口腔溃疡,腿发凉、脚底发凉、怕冷,上身出汗。

中医理论认为: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

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附子泻心汤加减:一、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引发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样.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苔黄腻而糙,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同时肾中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下寒现象。

用附子泻心汤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

附子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熬法同上)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后,吐血停止,大便由黑变黄后,可以变方:附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炒白芍10克、麦冬10克、白蔻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

连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数月,上身热,腰以下怕风。

感冒数月不好,胸满,上身热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风。

制附子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3-4付即可。

三、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10 克,干姜9克,甘草10克,白术6克,藿香3克,这是一付的量,熬法同上。

如果腿不特别怕冷,而且口腔溃疡日期比较久,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胶8克(打碎冲服)。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课后福利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征是尿频尿热,同时有刺痛感。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夏桂成运用理中汤治疗上热下寒证撷萃

夏桂成运用理中汤治疗上热下寒证撷萃

夏桂成运用理中汤治疗上热下寒证撷萃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 邹奕洁 指 导 夏桂成 谈 勇 关键词:夏桂成 名医经验 理中汤 上热下寒证 验案 临床上某些慢性妇科疾病病程绵长,久治不愈,加之部分患者素体不足、后天失摄,遂生郁、热、痰、瘀之变,渐致实者不消,虚者愈损,如崩漏久病,带下淋漓,腹痛间作等。

由于脏腑病位广及心、肝、脾、肾,病性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在其妇科主证和全身证候上存在着多重矛盾,以至医家遣方用药时颇感棘手,惟恐犯“虚虚实实”之讳。

夏桂成教授医坛耕耘50余载,学验俱丰。

笔者幸承教诲,对其辨治妇科寒热错杂,尤其是上热下(中)寒证,颇有所感。

一张理中汤经精心化裁,用于复杂之案,异病同治,殊途同归。

今试析夏教授辨治此类病证思路,撷萃与同道共学之。

病案举例例一1崩漏案池×,女,48岁。

1998年5月3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多、紊乱,反复发作1年,加重1个月。

近1年来出现月经量多,非时而下,一个月前阴道出血,时量多如崩,时点滴不净,始则色紫红有血块,继则色淡无块。

无腹痛。

烦躁内热,时或烘热汗出,情绪不宁,夜寐不佳,甚至失眠。

刻下:出血忽增,多如经量,面浮肢肿,纳谷不馨,神疲乏力,脘腹痞胀,喜热喜按,大便溏泻,苔黄白稍腻,脉细弦数。

证属心肝郁火,脾胃虚寒。

初予加味归脾汤,浮肿稍减,大便转干,出血减少但仍不止,余症未除。

改用丹栀逍遥散,患者出现腹泻,遂自停药。

后用理中汤合丹栀逍遥散:炮姜3g ,党参10g ,炒白术10g ,黑山栀10g ,丹皮炭10g ,苦丁茶10g ,鹿含草30g ,钩藤15g ,紫贝齿10g ,茯苓10g ,川断10g ,陈皮6g 。

药后出血渐少,转用加味归脾汤、防己黄芪汤等,连续4周期,症情稳定,健康恢复。

按:更年期崩漏证型错杂,全身证候和妇科证候上存在矛盾对立,临床须慎辨阴阳寒热。

夏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与围绝经期特殊的内在生理病理机转有关:即肾中精气渐衰,天癸将竭,心肾失济,心失肾水上承,君火偏亢;水不涵木,相火妄动,构成此期妇女突出的“上热”;另一方面,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阳亦有所不足,加之肝郁之后克伐脾胃,故难以传输水湿,固摄经血,形成绝经前后“下寒”的特征,而“上热下寒”的病理特征又进一步成为湿热和血瘀等病理产物产生的基础。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2001:
35

[
4]匡萃璋«金匮 要 略 »阴 阳 毒 病 证 探 析 [
J]
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
2007,
19(
2):




[
5]付滨,王宝娟,高常柏“阴阳毒”考略[
J]
天津中医药,
2007,
24(
2):
130

132

(收稿日期:
2019

10

09)
« 伤寒论 » 上热下寒证 5 首经方浅析
的治法调换.«
医宗金鉴»
对此也有异议,
认为可能是在传抄
阴阳毒在东汉时期究竟属于何病,已不可考,也无法用现
过程中存在错讹,
笔者比较赞同传抄错讹之说.
代病名与之相套,临床运用时应尽量做到谨守病机,辨证
正如前文所述,阳毒和阴毒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表
论治,凡是血分有热的病证均可选用升麻鳖甲汤.如果
证,而唐代以前治疗表证多用麻黄、桂枝,因此,可以推测
参考文献
[
1]王振国 敦 煌 曲 子 词 中 的 “咏 伤 寒 ”词 [
J]
中 医 文 献 杂 志,
1995(
2):




[
2]宋耀鸿 阴阳 毒 病 证 治 之 浅 见 [
J]
四 川 中 医,
2001,
19(
5):
10

11

[
3]尤在 泾 金 匮 要 略 心 典 [M ]
北 京: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王一迪 ,唐尊昊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一般表现为上身发热,下身感觉寒冷。

其主要原因是上身阳气过盛,下身阳气不足,常见于寒冷的季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可使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上身发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花、金银花等。

而在下身感觉寒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增加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姜、辣椒、葱、蒜等具有辛温性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牛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定,避免过于偏热或偏寒的食物。

3. 保持温暖: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保持温暖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穿上合适的衣服,尤其是在下身,可以多穿一些保暖内衣或棉裤。

此外,可以使用电热毯、暖宝宝等保暖用品来增加身体的温度。

同时,也要避免受凉,特别是脚部和下身,可以使用暖水袋或泡脚来保持温暖。

4. 中医养生:根据中医理论,上热下寒的症状也与脾胃功能减弱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定期按摩腹部,活动气机,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的精力充沛。

总之,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保持温暖、中医养生和调整作息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咨询中医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坚持,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是传统医学中针对特定体质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半部分出现热象,如口干、咽痛、面红等,
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寒象,如四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
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主要用于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主要成分包括
肉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2. 清上温下汤:此方剂旨在清热降火,温补下焦。

常用药物有黄连、
黄芩、熟地黄等,适用于因内热而上热,下焦虚寒的患者。

3. 交泰丸:交泰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上下。


成分包括黄连、肉桂等,适用于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热下寒症状。

4. 理中丸: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

5.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适用
于肾阴虚引起的上热下寒,表现为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剂具有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适用
于因表虚不固导致的上热下寒,常见于出汗过多、身体虚弱的患者。

7.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
上热下寒,如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谢萍教授运用上下相资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经验

谢萍教授运用上下相资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经验


谢 萍 教 授 运 用 上 下 相 资 汤 加 减 治 疗 上 热 下 寒 证 经 验
郑利茶 , 赵美珠 , 陈姚 宇 , 郑 静
( 成 都 中 医药大 学 2 0 1 0级硕 士研 究 生 ,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5 )
摘 要 谢, 萍 教 授 是 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授 , 主任 中医师, 硕 士
黄、 当归、 山茱萸、 车前 子、 牛膝组 成。原 方用 于治疗 血崩 后 口舌燥 裂 、 不 能饮 食 。谢 萍 教 授 运 用 此 方 辨 证 加 减 , 治 疗 上
藤 3 0 gg , 配 合 党
1 5 g 、 炙黄 芪 3 0 g 、 浮小麦 9 g 、 当归 1 2 g 、 大枣 1 0 g 、
黄连 5 g 、 乌梅 9 g 、 五味子 6 g 、 煅 龙 牡各 1 8 g 、 黄 柏
6 小 结
甘露 饮是 养 阴清热 的常用方 剂 , 药物 组成 : 天冬
1 0 g , 麦冬 1 0 g , 黄芩 1 0 g , 黄连 5 g , 枇杷 叶 1 0 g , 生 地黄 1 5 g , 熟地黄 1 5 g , 茵陈 1 0 g , 石斛 1 2 g , 女贞 子 2 0 g , 杜仲 1 5 g , 石菖蒲 6 g , 续断 1 0 g 。涂 老在 临 床
6 g 、 黄芩 1 0 g ) , 养 阴清 热 , 益 气扶 正 。对于 骨蒸 、 潮
热之 病症 , 涂 老经验 治法 是 以玄参 、 骨碎 补 、 地 骨皮 、
黄柏 、 薏 苡仁合 用 , 因为 骨蒸 、 潮热 均 乃 阴虚不 能 制
阳、 虚火 内扰 之象 , 上 述 药 物在 清 虚 热 、 退 骨蒸 方 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热下寒症的中医治疗
引火归源法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基本法则,上热下寒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合理使用此法可以获得良效。

关键词:引火归源法传输经验总结
引火归源法是治疗上热下寒症的基本法则,上热下寒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患者常以某一主诉来就诊,常见的如眩晕,目涩,咽痛,舌尖痛,心悸,怔忡,喘证,失眠,腹泻等。

详细问诊就可以发现其上热下寒症状同具,往往服了各种清热解毒药不仅效果不佳,反而更严重,病情常常有其发展规律,在上表现为目干,咽干不欲饮,舌尖疼痛,头晕,心悸,喘息,在下则表现为便溏或腹泻,少腹凉,夜尿频,腰膝冷痛,下肢麻凉,开始并不重视,随时间而症状变多而加剧,可能发展成厥脱症。

病案举例
一、咽痛案
咽为肺之门户,肾经系咽喉,肾阴虚损可致少阴肾火屋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而成咽痛或成蛾。

胡某女34 咽痛,咽干,饮不解渴,服清热解毒药不效,少腹畏寒而胀,平时易心悸,喜饮冷而胃部不适,舌尖红,唇红,脉细数寸脉浮关尺沉辩证上热下寒,气阴两虚,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仿陈士铎引火汤予太子参30 玄
参30 麦冬30五味子6 山茱萸12 山药30 熟地30 巴戟天3 三剂而愈
清·陈士铎《辩证奇闻》用引火汤治疗阴蛾,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成蛾,饮水入腹则腹不安,吐涎如水。

陈士认为由于少阴肾火在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

治当大补少阴肾水,少补火,以滋阴潜阳。

以熟地山萸肉麦冬五味子滋补肺肾阴,玄参可启肾水上济咽喉,山药滋脾肾护胃,张锡纯常用白虎汤时以山药代粳米护胃,以防寒凉药伤胃,巴戟天引火归源,陈氏不用桂附用巴戟天,取其引火归源又补水,肾无干燥之虞。

此患者虽唇红,脉数,但少腹寒,饮不解渴,平时心悸属心之气阴虚,寒之不寒说明无火,故以潜阳引火归源法获效。

二、腹泻案
泄泻多由于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而五更泄常由肾与命门之虚寒所致,水寒而火不能温,水乃大泻。

患者杜某某,女,65岁,以腹泻为主诉来就诊,既往有心律失常,心悸病史。

因咽干,目涩怀疑干燥综合症去眼科就诊,服中药腹泻加剧故来诊。

表现五更泻时间提前至半夜,伴口干不喜饮,不能进食任何水果,食则腹泻,双目干涩,时心悸,腰部小腹及双下肢麻凉,腹部必须以物按压方舒服,夜尿频数,舌暗舌面尚润,苔薄白,脉沉涩。

化验检查大小便正常,此为脾肾阳虚,上热下寒症。

初诊
时,并未问出所有症状,故用四逆散加味。

由于以往用熟地,生地,玄参,桑叶,菊花等都会加剧腹泻,说明非实火且下焦寒甚,一般下焦阳气虚者,对于凉药比较敏感,容易发生泄泻,
仿陈士铎的填坎汤加减
柴胡3 白芍45 枳壳6 炙甘草6
人参9茯苓30白术30龙眼肉15
补骨脂10芡实15车前子9北五味6
山茱萸30乌梅6肉桂3巴戟天10
药后腹泻止,小便正常,不起夜了,口干眼干明显减轻,通过此案有如下体会,1.辩病需与辩证结合:五更泻五更泄常由肾与命门之虚寒所致,水寒而火不能温,水乃大泻,温脾肾重要的要用补骨脂,巴戟天,分消用芡实,车前子,茯苓,2.由于目干涩属肝阴不足,重用白芍养阴柔肝,加大了白芍用量后,干燥的症状明显减轻,而巴戟天是很好的引火归源药。

陈士铎创填坎汤脾肾兼补,分水止泻,山茱萸30伏苓30巴戟天15肉桂9车前子9北五味9人参9芡实30白术60方中巴戟天、肉桂温命门之气,补阴之中兼补其火,则阳旺始能摄阴。

陈氏用巴戟天从6克用至30克不等。

三晕厥案
清·陈士铎《辩证奇闻》中风门人有久痢后昏厥,属下多
亡阴,阴虚而阳暴厥心气之乏绝,用独参汤人参90附子3分来回阳救脱。

两手麻木而面亦麻者,非中风乃气虚不能运化夫血也。

用助阳通气汤加减
赵某女,泄泻19年,咳嗽喘5年,阵发性口周及双手挛急甚则拘挛1年。

不能进食2周,因晕厥而就诊,喜手握凉物,喜热饮,腹以下凉,自述虚不受补。

故知其为上热下寒之厥脱症
病发于泄泻,泄泻日久下多亡阴,久嗽伤气,肝阴虚虚风内动,故阵发性口周及双手挛急,阴虚及而阳暴厥,心气乏绝发为晕厥,阳浮于外故手喜握凉物,腹凉为阳虚之像。

阴阳具亏,治从脾肾。

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20 山药30 山茱萸20 茯苓30 泽泻10 党参12 白芍15 莲肉10巴戟天10 肉桂3用药后,手不用握冰物了,腹泻减少,进食日增,后来患者做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结肠癌,还接受了手术。

虽然两年前尚不能定论,说明患者病情是在发展且比较重的。

中药调理为进一步检查和手术争取了时间,改善了整体状况。

虽然患者言虚不受补,实际上是不能单补气,补则上热更甚。

而健脾补肾阴同时引火归源则实为补法。

陈士铎: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以阳主升阴主降。

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

所以用熟地1-8两,而肉桂1-2钱。

讨论:
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胃的传输有赖肾气的蒸腾。

胃为肾之关,肾气足而胃气也足,而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足方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患者或劳心伤脾,或劳力伤气,或饮食自倍伤肠胃,或因情志不随而至气机传输失衡,不能生津液上布,终至阴亏于下,火腾于上,造成上焦独热,下焦独寒,重则发为脱厥证。

陈士铎《辩证奇闻》常常用小量肉桂,附子,巴戟天来引火归源,治疗上热下寒症,涉及疾病种类甚多,附子少则3分多则9克,巴戟天用量多至30克。

临床在辩证治疗过程中常常用牛膝引血下行,肉桂,巴戟天引火归源,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以阳主升阴主降。

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

熟地1-8两,而肉桂1-2钱。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既济汤山萸肉30g熟地
30g生山药18生龙牡各18茯苓9生杭芍9乌附子3g 治疗
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寒,上盛下虚症。

本人体会,肝阴不足,大剂白芍配附子,咽干者用玄参麦冬润肺启肾水,肾阴不足,熟地山茱萸配附子同时用甘草解附子毒寒象明显的用附子,不明显的用巴戟天比较好。

常见的如眩晕,目涩,咽痛,舌尖痛,心悸,怔忡,喘证,失眠,腹泻等如果表现有上热下寒,上盛下虚的,都可用引火归源法。

由于有程度上的差别,有心火肝火龙火上腾之别,有便秘者也有泻泄者之不同,有下焦肾虚和下焦阳虚命门火衰之分。

治疗上宜区别对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