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红高粱

合集下载

红高粱影片分析

红高粱影片分析

《红高粱》影片分析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剧情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滕汝俊钱明姜文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

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

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

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军车炸飞了我爷爷,我爹呆了似的与我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叙事特点《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投资“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同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影片色彩分析《红高粱》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影片的音乐分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对“红高粱”象征意义的分析)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 导,情绪推动。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 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 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 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 融合。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 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 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 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
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
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 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片赏析前言《红高粱》以“我”的回忆为叙事角度,通过“我爷爷”和“我奶奶”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清结合”与“抗日战争”故事,表现了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日本侵略、践踏、摧残的暴行面前,用凝重、悲壮的曲调唱出了中华民族生命自由的不屈之歌。

从一个观众的角度,看完《红高粱》之后,整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在观影过程中,视觉的色彩冲击力和听觉上的音效影响力,让我不得不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看完全片。

因为在这些色彩和声音,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和不可抵挡的矛盾美感。

观影过后,我沉默了很久很久,我贪婪地回味并咀嚼电影给我的每一丝感受,为我在观影时迸发出的思考寻找答案。

观影不久,我想趁余温未消,以此文记录下我对《红高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色彩、音乐、美感和精神层面,谈一谈我眼中的红高粱。

一.色彩的冲击《红高粱》的画面选择以红色为基调,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中级,也传达了影片所承载的一系列象征意义。

在这一片红色中,融入了太多的情感、象征和精神。

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新娘的红袄、红鞋、红盖头、影片中频频出现的红高粱酒,到最后布满银幕的红色鲜血,这一红色的展现极其具有感染力,经过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和影片内涵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为全片打造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影片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火红色的海洋,“我奶奶”那象征喜庆的大红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大红花轿,直接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给人们心里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

“颠轿”部分在黄土高坡那极度贫瘠,寸草不生的地方,火红的大花轿在土黄色高坡的尘土飞扬中左右摇摆,上下颠簸起伏,在视觉上让人极度兴奋,但是在颠簸之中又让人感受到“我奶奶”即将面临灰暗无光生活的悲惨境况。

“日本人说来就来”直接将影片自然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半部分正是借用鲜血和日食的红光,表达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

“活剥”这一部分同样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力。

红高粱的影评

红高粱的影评

红高粱的影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视赏析由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以第三人称方式,讲述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事,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开场就切入一段低沉的男音,为后文铺垫了悲切的感情基调。

然而,那十八里坡的红高粱却格外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

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

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

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影片中,外祖父强迫奶奶嫁给一个五十多岁的麻风病人,为的是换来一头骡子。

在送亲的路途中不巧遇到了劫匪,是轿夫解救了奶奶,奶奶因此也被他威武的身躯和勇猛的行为所感动,产生了爱慕之意,后来他成了我的爷爷。

奶奶是一位冲破传统观念、敢爱敢恨、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新时代女性代表。

面对父亲的逼婚她毫不抗拒,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孝道的敬守。

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

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

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

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

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在影片中则是一位深明大义、富有责任感,且感情丰富的男儿形象。

记得当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

他是一个勇猛的人,知道心爱的女人别土匪抢走,他勇闯虎穴,巧妙地接近土匪头子,在突然给他个措手不及。

为了他的女人,他似乎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不顾及后果。

最终连土匪头子也被他的汉子性格所震撼。

真正让奶奶深陷情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是爷爷独有的野性。

从土匪那回来后,他大闹酿酒厂,先是撒尿,再是将蒸炉里的高粱用力地全挑出来。

这都展现了他男性的阳刚,繁衍所必备的健壮。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色彩与声音对主题的表达与气氛渲染的作用——评电影《红高粱》《红高粱》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在其中表现出了对色彩的掌控力,讲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

首先,影片悬着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在旁白中的“我”讲述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因此影片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无疑会使虚实更加的清晰明了。

在整体的叙事上,“我”的声音始终贯穿全片,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衔接更加清晰流畅。

其次,整部影片的颜色非常艳丽,大红色始终在电影中出现,从影片开头“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花轿,一直到满目的高粱在风中摇摇晃晃,通红的高粱酒泼洒下来,天边的一轮红日映照着罗汉大爷的鲜血这些意象构成了整部电影的重要情节,同时也是其情感的表达。

正如片名一般,“红高粱”承载了大部分内容,在“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合这一段剧情中,“我爷爷”对着其跪下时,红高粱占据了镜头的大部分空间,这时,似乎天地间都是摇摆的红高粱,不久就传来“我爷爷”那粗犷的歌声,在这里那高粱的红色便是最原始的生命力的体现,代表了那勃发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红色在整部影片中不仅仅成才着叙事和渲染情感的作用,在影片中很多时候红色都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基情,奋斗与高昂的精神。

在“剥皮示众”这段情节中,天边一轮红日的映照下,满地的鲜血与在风中沫沫飘舞的红高粱似乎也在控诉这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在这里红色变得分外浓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而这种红色也正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之后的顽强不息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

无论怎样看,导演在片中如此大范围的运用明艳的红色无疑是一个创新,耶正因为如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红色的使用不仅使观众能够深刻领会到情节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很高的观赏价值,导演抓住了这一审美特性,在有利于主题表达与气氛渲染的同时,用鲜艳的红色带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感受,在影片的最后落日的映照下,满地鲜血,仿佛把那高粱都染红了,在这里红色的运用对情感做出了最好的表达,具有震撼力的色彩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红高粱的影评

红高粱的影评

红高粱的影评篇一:《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摘要】电影《红高粱》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深刻的内涵。

红高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火焰山的视觉意象代表着燃烧的热情与力量。

红衣女子是爱情与神秘的符号,婚礼场景则象征着传统与承诺。

而红豆汤则代表着情感与记忆的交织。

这些意象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红高粱》通过意象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意象的细腻运用丰富了电影的情感表达,使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通过对意象的深度挖掘和运用,电影《红高粱》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记忆。

【关键词】电影《红高粱》,意象特征,意象美,象征意义,火焰山,红衣女子,婚礼场景,红豆汤,艺术表现,观众印象,丰富内涵1. 引言1.1 介绍电影《红高粱》电影《红高粱》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以中国西北部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

影片以红色高粱作为主要意象,通过高粱的生长、成熟、收割等环节,反映了人生的变迁和命运的纷繁复杂。

红高粱不仅是农村的象征,更是家族和爱情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在电影中,红高粱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通过它展现出生死、爱恨、忠诚和背叛等丰富的内涵。

这种图像的多层次解读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主题和角色的情感纠葛。

电影以红高粱为主要意象,塑造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引人入胜的意象美,影片《红高粱》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1.2 阐述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红高粱》中,意象的运用尤为重要,它是电影情节的灵魂和核心。

通过意象的巧妙搭配和运用,电影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体验。

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是电影的灵魂,是观众与影片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红高粱影视鉴赏

红高粱影视鉴赏

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红色,幸运的颜色,应为常用作结婚喜服和红包,而在<<红高粱》中红色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被呈现出来的,从巩俐身上穿的红色喜服到天上的太阳,从被打破的酒缸里到血管里流出来的鲜红的血液,各种形式的红色充溢着银幕的每一寸。

在电影里红色有多种可能的理解,仅将它视作幸运的象征显然太轻率了,因为这个意义并不适用于电影的每个场景。

而且红色经常被用来代表生命力:血液是红色的,酒的成色,太阳光线以及喜服下包裹的女人的身体这些也都是红色的。

整个第一部分就是对生命的礼赞,洋溢着生命的本质的精神和激情。

而影片的第二部分则是被日本的侵略和由此带来的暴力所占据。

在电影的那个结尾,在一场日全食中,画面整个这射成红色。

这样红色就构成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对比,繁盛的生命场面和一片空白,这种对比带给观众一种极大的落差。

但是我对这个结局还有另一种看法,及日本国旗上的红太阳给中国共产党的红旗所代替。

很难说清楚电影所安排的确切寓意。

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它给观众留下了一种神奇及激动之处。

这要比小说中的一带而过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现。

提到这些,又不难想象,片中的“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这些热烈鲜明的氛围,表现的多么震撼人心啊!分析其原因,无处不和电影强调形象直观冲击力有关系。

张艺谋导演《红高梁》影片分析

张艺谋导演《红高梁》影片分析

生命的劲舞,感官的盛宴——《红高粱》场景评析《红高粱》是“第五代”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一个特定时代、一个特定含义的导演群体创作勃发的信号。

它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张扬了一种久被压抑的蓬勃的野性生命力。

张艺谋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表现一种酣畅淋漓的人生态度,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赞美了顽强的生命力量。

影片里的我爷爷、我奶奶仿佛生活在一个远离封建礼法陈规的野性而纯朴的世界,他们敢爱敢恨,无拘无束,阳刚豪放,热情洋溢,彻底回归人的自然本性。

张艺谋通过对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黄土地、热气腾腾的酿酒坊的艺术化表现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原始野性的世界。

《红高粱》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艺术探索的集大成者,充分发挥了“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几年来一以贯之的银幕艺术世界的造型和抒情功能,全面调动了各种视听觉要素。

如影片渲染并强化了红色的主调,充分表达了野性的生命力和无羁的热情。

在音乐上,无论是狂放不羁的祝酒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几句几不成调的狂吼,还是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唢呐声(时而高亢热烈,时而悲壮低沉),都在听觉效果上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力。

特别具有经典意义的是“颠轿”、“野合”、“打鬼子”等几个具有仪式性功能的场面,给人以立体全面的视听感官冲击。

“颠轿”一场戏,镜语极为流畅丰富,各种景别、各色画面不断变化,充满动感效果,再加之高亢粗野的歌声、号子与唢呐,尘土飞扬的黄土地,鲜红的轿子,构成了极具民俗风情特色的场景。

新娘在轿中偷窥轿夫的场面,主客观镜头交替运用毫无错乱,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交代画面时呈现出一派大家气度。

在这一高潮段落中,演员在镜头中的表演、摄影师变换的视角以及剪辑节奏与不断起伏的背景音乐配合得浑然一体,多个艺术层面的变化在导演控制下一气呵成。

“野合”一场戏具有明显的仪式性。

抢到我奶奶的我爷爷发狂般向高粱地跑去,置身于如红高粱般的性欲的海洋,红高粱被撞开又合拢,仿佛在劲歌狂舞,也彰显了豪放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影视鉴赏-红高粱

影视鉴赏-红高粱

二十多年前,还是刚当上导演不久的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曾一度震惊了全世界。

或许直到今天,仍有人会对此片记忆犹新,深深记住每个经典片段。

在这样一部影像风格明显的个人化电影中,节奏张弛有度,刚劲而又不失温婉,细节铺垫使得整部影片情节丰富印象深刻。

《红高粱》主旨简单,但色彩及感性表现的强化而取胜,表面形式复杂,内容主题简单。

红色有着千百种的象征意义,而《红高粱》将它们全部囊括在一碗酒中、一曲唢呐里。

生命的纯度被提炼至最高点,在这里我们看到、听到、感触到民族的灵魂。

这部电影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中华民族的底色,那就是“红”。

高粱地、十八里坡等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外界无涉。

张艺谋的这种让电影的场景与社会分割开是为了创造独特的舞台效果,这样可以方便大搞舞台美术。

《红高粱》总体上有一个很成功的戏剧,并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恰好是要表现无禁无忌,所以就似乎怎么表现都可以了。

张艺谋的电影常常为了突出美感,更加艺术化,而给人一种主观意念很强烈的感觉。

《红高粱》就是典型的关于生命力的意念主题。

《红高粱》是要表达一种理想的意念,并为此而设计了主观性极强的情节、细节和场景来歌唱生命的高昂。

“它不是要去透视文化本身,而是要给个性和生命力萎缩的当代人开一剂药方:要张扬个性、要学会享受生命、要“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和“见了皇帝不磕头”。

”这种理想的宣扬,使《红高粱》变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神话。

相信让人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贯穿整个电影画面里的红色,这是导演对这个电影的体会、概括和最好的表现手法。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导演对电影色彩的要求一定会不同于其他的导演,对色彩的强调也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

还有各种仪式般的细节,电影的构图、用光、乐器,都足以令观众感到种种无形的压迫,更带着冲破这种仪式的冲动。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加突出了当时人民的奋勇精神。

《红高粱》中,那一群活灵活现的男女,是民间的抗日英雄。

他们面对侵略军无耻的欺凌,面对惨无人道的剥人皮,却能奋勇抗敌、视死如归。

正式论文 红高粱影视鉴赏

正式论文  红高粱影视鉴赏

正式论文红高粱影视鉴赏《红高粱》影视鉴赏看过《红高粱》的人无法忘记十八里坡那片繁茂幽深随风摇摆的高粱,无法忘记黄土高坡那段最鲜红的色彩冲击。

因为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是一部既有一定哲学思想又有比较强的观赏性的电影。

《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是张艺谋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从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他以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接下来我们从人物、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对这部影片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影片的中心人物主要有:我爷爷—余占螯(姜文饰)、我奶奶—九儿 (巩俐饰)、罗汉( 腾汝骏饰)。

九儿的形象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完全写照。

余占鳌便是典型的陕北汉子:嗓门高亮,身材魁梧,孔武有力,血性,真性情,同样的敢爱敢恨,他们是“天作之合”,高粱地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这是一群血性方刚的人,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禁锢的封建思想给每个人都戴上了一幅沉重的“镣铐”,但在封建的力压下他们不妥协。

在外来势力的入侵下他们不退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环境不断斗争。

主题。

这些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

整部影片在一种充满传奇的氛围中展开,歌颂了自然的人性和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蓬勃生机。

情节。

以“我”的回忆为叙事角度,讲述了“我爷爷”、“我奶奶”的传奇。

电影虽有抗日情节,却并未描写完美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并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内心感情压抑的释放以及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更接近人性本质的律动,激发对祖先们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红高粱
一、导演与影片简介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

1951年生,初中毕业后曾经下乡当过知青,后又做过工人。

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从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张艺谋电影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性的宣扬,具有第五代导演的明显特点。

代表影片有《红高粱》、《菊豆》等。

这一阶段的影片主题上侧重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具有精英文化的特点。

电影在语言上锐意改革,实践“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追求形式美、造型美。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史的现实
这阶段的电影从历史的想象和虚构中走到现实之中。

强调普通人的人生故事。

在拍摄风格上强调现实主义和自然性。

代表作有《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个也不能少》、《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

第三阶段:2002至今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宏大影像叙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