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资源短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题(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题(2)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1、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什么是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以人的数量尤其是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
人力资本对经济起生产性的作用,使收入增加。
二者的区别有哪些?(1)二者概念范畴不同。
人力资本属于经济学范畴,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财富量的存量和流量;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概念,它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资源存量,属管理学研究范围。
(2)二者影响因素不同。
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3)二者目的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人力资本管理目标则在于实现投资回报和收益递增。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系统优化原理系统优化原理是指人力资源系统经过组织、协调、运行、控制,使其整体功能获得最优绩效的过程。
(二)激励强化原理激励强化原理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并对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对企业作出贡献的人们给予奖励和激励,使他们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继续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并努力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反馈控制原理反馈控制原理是根据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确定主要变化,通过正反馈环或负反馈环的运行,使企业对某些人力资源的需求向正向强化,对某些人力资源的需求向负向转化,从而得到控制。
(四)弹性冗余原理弹性冗余原理是指人力资源在聘任、使用、解雇、辞退、晋升等过程中要留有充分的余地,应使人力资源整体运行过程中赋有弹性,当某一决策发生偏差时,留有纠偏和重新决策的可能。
(五)互补增值原理互补增值原理是指通过团队成员的气质、性格、知识、专业、能力、性别、年龄等各因素之间的长处相互补充,从而扬长避短,使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更强,达到互补增值效应。
互补原理要求我们建议任何一支团队时均要注意成员的能力、知识、专业等各方面的结构和配置。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①无限的需求与②有限的供应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人类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③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④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像全球气候变暖、⑤臭氧层破坏、酸雨、⑥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
思维活动1.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答案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⑦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1)资源的⑧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⑨无限性的矛盾;(2)短期⑩经济利益与长远⑪环境效益的矛盾;(3)⑫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⑬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维活动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归根结底,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⑭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的⑮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⑯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有些过程是⑰不可逆的。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导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含答案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1课时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学习目标】明确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⑥________的破坏。
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⑪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⑫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⑬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⑭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⑮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⑯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⑰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⑱____________。
3.规模的⑲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⑳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环境问题的表现1.下列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破坏热带雨林B.海上油轮泄漏C.工业垃圾成堆D.酸雨的形成2.所谓“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A.环境问题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B.即将出现,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C.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D.环境问题已经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考查点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3.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 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 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 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 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 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复习课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 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 的含义也不同。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 心 事 物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其他生物 人
非生命物质
中心事物不同 周围事物不同
其他非生命物质 生物
环境的范围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当代社会 人类创造了空前灿烂的物质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四、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 理论产生的前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的能力相对低下,对地理环境依赖性大。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
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行动结果: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 的一种极端认识。
格陵兰东南海岸的冰川景观,显示冰川正在断裂和消融
国内真实的污染照片
江苏泰兴化工园区的化工废料堆放长江堤上
河南安阳市范家庄离炼钢炉只有一墙之隔,村里每 天都下铁雨,村民在这污染严重的环境下生活
浙江萧山化工园区的工业污水排放河道后再经过河闸排放钱塘江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章节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6.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7、人口分布形成的原因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东部地区
气候:气候温和湿润
地形:平原盆地,地形平坦,耕地多
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交通:交通便利
经济:经济水平高
开发历史:开发早
西部地区
气候:气候干旱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少
3、跨经度最广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4、跨纬度最广的省份—海南省。
5、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省
7、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小的直辖市—重庆市
8、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云南省
9、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澳门特别行政区
10、
黔驴技穷
黔:贵州
约60°
5200
东西产生时间差异
最西端
新疆帕米尔高原
73°E
最北端
漠河县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53°N
约50°
5500
南北产生气候差异
最南端
曾母暗沙
4°N
3、中国海陆兼备的地理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可以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文化往来。
②东部地区濒临海洋,季风气候显著,有利于发展农业。
少数民族之最
( 1)人口最多的是_汉族,约1700万; ( 2)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3)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4)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
民族|政策
(1)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 2)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自治机关
高二地理-选修6-知识点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
(3)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用水污染。
八上地理第一章知识梳理框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1、优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是海南岛。
5、我国分为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背诵第7页图和第8页表格)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新,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级行政区,简称黑,广东省简称粤,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首都北京,简称京。
7、与我国陆上14个国家相邻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重点掌握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
第二节人口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第三节民族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超过500万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的西北、东北、西南。
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少数民族习俗: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资源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 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中 国不少地区出现了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短缺 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及部分沿海地区,水 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中国农业缺水状况
目前,全国近一半的耕地的布道灌溉,其 中北方占72%。河南、河北、山东最为严 重。 中国农业用水的利 用效率不高,粗放 式的用水方式导致 水资源更为紧张。
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淡 水消耗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 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 家约15亿人严重的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 家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据 专家们估计,在2000年,大约30个国家的 占全世界2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 估计到2010年又有8个国家加入缺水国行列。 而到2025年,将会有大约50个国家的占全 世界30%(即23亿人)的人口面临水危机。 在淡水消费增长的同时,淡水资源污染也 日益严重。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 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是可回收的可耗 竭资源。这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如汽 车报废后汽车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 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 被消耗掉了,如煤燃烧变成热能,热便消散到大 气中,变得不可恢复了。
中国主要水系的年均径流量
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行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控制人口增长 (2)改变观念,循环用水 (3)运用高新技术 (4)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 涵蓄水源 (5)发展水产淡水业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地理八年级上册《资源与评价》答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1课时)教材助读一、1.东北 2.北温热寒带 3.亚欧大陆太平洋二、1.960万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 2.2万 14 18000 63.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质疑探究探究一:(1)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
(2)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3)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和中亚、欧洲各国往来,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4)我国东临太平洋,沿海地区便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旅游、海上体育运动、海洋运输、海洋科考等海洋事业。
探究二:(1)东面:朝鲜;北面:蒙古、俄罗斯;西北面: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缅甸、老挝、越南(2)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海洋大国表现:①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②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钓鱼岛、南海诸岛等岛屿。
拓展提升(1)我国东西跨经度广,从73ºE至135ºE,跨东5区至东9区5个时区,产生了时间差异,所以东部乌苏里江上朝霞满天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满天星斗。
(2)我国南北跨纬度广,从4ºN到53ºN,产生了气候差异。
当堂检测 1.B 2.C 3.B 4.C 5.D 基础训练 1.D 2.D 3.A 4.A 5.D综合训练题1.B2.B3.C4.B5.D6.A7.B8.(1)①日本②韩国③蒙古④俄罗斯⑤印度⑥菲律宾(2)渤海黄海东海南海(3)北东(可互换)北温(4)略(台湾岛)(5)日本是个岛国,中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拓展训练题小辉和小星说的是真的,小草说的是假的。
因为韩国是半岛国家,中国海陆兼备,而蒙古是内陆国。
经济学课件(第一章_概述)_图文
问题2: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将用来 做什么?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 你可以用来学习,或睡眠、娱乐,或打工赚钱。俗 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 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在此时间是宝贵的,你必须将你的时间作最合理的 安排。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和劳务的 成本,由于成本提高,结果企业赚到的利润减少了, 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降低了,出售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最终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 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 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人类需求(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是困 扰人类的永恒矛盾。因此提出微观经济学回 答的基本问题: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选择”最优的资 源配置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人类需要 解决的永恒主题。
11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
1.What——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How——如何生产,即采用什么样的生 产方式生产。
7
一、资源的稀缺性
1.资源的概念:经济学往往把资源概括为人们
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 被表述为劳动、资本、土地及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资 源。
2.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 土地、矿藏、水、生物、海洋、 气候、 环境 社会资源 劳动、资本、人才、技术、信息
8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不要付出任何代价,也就 是说这个世界所有资源十分充裕,丝毫不存在“稀缺”那么 你还有偏好吗?你还能够作出选择吗?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没有资源的稀缺就不会有经济学,因此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 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 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管理学要点笔记周三多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加◆◇符号为重点知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
--1978赫伯特。
西蒙◆◇管理的概念◆◇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二:◆◇管理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卡次◆◇管理者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二)人际技能(三)概念技能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管理学知识点第一章(上)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管理学的初步认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
任何人,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社会中,都离不开管理。
他的角色,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或者自我管理者。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
管理是在特定组织中进行的,是为特定组织服务的。
一、组织与管理(一)组织的概念组织:它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如:乐队;大学;军队;企业等。
(二)组织类型1.营利性组织:工业企业(如汽车厂、纺织厂)、商业企业(如零售商店、外贸公司);交通运输企业(如航空公司、M万生公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通信广播公司、财务公司;咨询公司其他各种服务性单位(如餐馆、洗衣店) 2.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军队、公安;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医院、诊所和医疗;保险单位研究所、报社、博物馆、画廊;大众性广播、邮电和交通服务单位;各种基金会、联合会、俱乐部;政治党派、学术团体和宗教组织等3.组织的终极目标:(1)营利性组织以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2)非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3)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4)任何组织中管理工作的基本使命都是:使得组织获得经济效益(三)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1】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物质产品或非物质的服务)的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2】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1.资源筹措: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工作2.资源转换: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3.产品销售或成果处理:借助特定渠道把特定产品利用特定方式转移到需要这种产品的特定消费者手中【3】企业是在下述背景下进行经营活动的:1、资源稀缺——与人们的无限需求相比,企业活动所需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表现在:一方面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获得稀缺资源的手段是有限的。
2、生产者的联合劳动过程——资源转换过程就是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企业既要协调好与外部其他经济组织的关系,也要协调好内部不同成员在不同时空的贡献。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缪启龙,2007,第3版。 2.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等,1999,第1版。 3.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2012,第2版。 4.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本培等,2000,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3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堂回顾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 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3)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特点; (4)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岩石圈
冰雪圈
地球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 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 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 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 、地幔和地核)、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 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 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 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人口爆炸:
公元元年2.5亿(中 国西汉末期0.6亿)
1945年25亿(中国 4.6亿)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第一章自然资源问题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态势(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二、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争论(双方代表、代表作)1、悲观派(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2、乐观派(1)代表:丰饶论者(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三、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我国资源战略)◆一、美国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二、日本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三、马来西亚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四、沙特阿拉伯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我国资源战略: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4、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一、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过剩含义)(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过剩(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Ps: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
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破坏 果)解决办法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第二章自然资源与主要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水利工程施工第一章重点(3篇)
第1篇一、概述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涉及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阶段。
第一章作为水利工程施工的开篇,主要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施工特点、施工组织原则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1. 水利工程基本概念水利工程是指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人工建筑物对水流进行控制、调配和利用,以达到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目的的工程。
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堤防、渠道、水闸、泵站、电站等建筑物。
2. 施工特点(1)施工周期长:水利工程规模较大,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施工周期相对较长。
(2)施工环境复杂:水利工程大多位于山区、平原、沿海等地,施工环境复杂多变。
(3)施工技术要求高:水利工程涉及多种施工技术,如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等,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
(4)施工安全风险大: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坍塌、滑坡、洪水、泥石流等安全风险。
3. 施工组织原则(1)合理规划:在施工前,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施工规划,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科学设计: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质量。
(3)严格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4)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4.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地质勘察:在施工前,应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勘察,为施工提供依据。
(2)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流程、施工顺序、施工方法等。
(3)施工进度控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期完工。
(4)施工安全管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合同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总之,水利工程施工第一章重点在于阐述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施工特点、施工组织原则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掌握这些内容,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对水的需求:
1吨钢 18-25
1辆汽车
单位:吨
1吨啤酒 1张牛皮 1亩小麦
1吨纸 150
46
20
1.5
40-50
4. 水资源危机 ① 水体污染使水资源失去使用价值 水的资源性短缺和水质性短缺 ② 盲目开发利用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北京水危机
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缺水最严人均占有量丌足200 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1/10,世界人均的1/40。水资源短 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9.6 19.4 19.2 19 18.8 18.6 18.4 18.2 18 17.8 17.6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年份
1998-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2008年初世界范围
的粮食涨价造成部 分国家的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问题成了 热点问题。
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曾引发了伊朗和伊拉 克之间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
围绕约旦河水的分配问题,约旦贝多因人对以色列人的 仇恨与日俱增; 在如何分配尼罗河水的问题上,埃及与苏丹、埃塞俄比 亚等国之间也是争执不断;
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 特大旱情之际,东南 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 重旱情。但是,这些 国家认为,中国在湄 公河(我国境内为澜 沧江)上游修建水坝 导致其旱情加重。
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非常 丰富,到处都是水面、湿 地,地处南来北往的通道。 商周时人们只能沿着太行
山东部才能通行。仂天的
积水潭是古时运河的码头, 能走很大的船只。
北京的河湖分布
西侧是北海、后海、中海、南海、什刹海、西海。六 海自然活泼的水面,在这片水面上,有山、有谷、有岛、 有堤,有九龙壁,完全是中国园林艺术宝库,非常自然活 泼。这种自然活泼和严整的建筑轴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古人在建设城市在运用水方面,可以说是非常讲究, 非常优秀的。故宫就像环着一条绿色的项链。
可再生资源
非再生资源
动物资源、植 物资源、微生 物资源、土地 资源、水资源
矿物资源、 化石燃料
第一节 水 资 源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力量不能干预自然界水的循环和分 布,水资源有着明显的地区性。 一、水资源概况 1. 全球淡水资源形势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亿立方公里,其中97%为海水, 淡水仅占3%。在3%的淡水中,70%分布在两极及冰川、冰 帽,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的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 0.35%,河水占0.01%,大气水占0.04%,能被人类使用的 淡水仅有300万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0.2%。
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属于干旱区,20%为陡坡地,
还有10%的土地岩石裸露,缺少土壤和植被。这4项共占陆地面积的 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因素,即限制性环境。其
余30%土地限制性较小,适宜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也就是可居
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厂、交通、文教和军事用地等。按 人均2.5hm2的30%计算,人均占有0.75 hm2 。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 占60%-70%,折合人均面积为0.45-0.53 hm2。
北京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4倍,生活用水量比1949年 增长了75倍。城市在丌断地膨胀,自然在退化。北京年来 水量成衰减趋势;城市发展用水迅速增长;水污染加剧了 水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管理体制相互矛盾;水价和污 水处理费用偏低。
城市丌是可以自我维持的系统。一个城市的极限规模
是由城市所处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解 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心应放在调整城市功能,压缩城市 规模,协调城市人口,减少水资源需求。 要以水定都、丌要以都定水。水资源紧缺问题以后, 需要调控人类自己的想泋,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理顺城市 不所依托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维护流域水资源的正常
③ 农村和城市缺水严重
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
目前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1.2%,近 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其中位于北方的无灌溉耕地约 占72%。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缺水最多;西北地区缺水 量也不少,而且区内大部分地区为黄土高原,人烟稀少, 改善灌溉系统的难度较大。 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工业、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城 市缺水在中国表现得十分尖锐。据统计,全国600多个 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
物、土壤和人类经济活动组成的一种自然综合体。其基本属性 是具有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生产量、草场生产率等都是 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思考
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将会怎样?
土 地 与 人 类
耕地资源短缺
在全球51000×104 km2总面积中,陆地占29.2%,约13000万km2, 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大的是可耕土地。世界上现有耕地13.7亿hm2,约 占土地总面积的10.5%。对于世界居民而言,这些土地无疑是一个巨 大的数字。用当前世界总人口60亿计,人均占有2.5 hm2。陆地面积
非洲是地球上另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在世界上缺水 的26个国家中,有11个都位于非洲。近30年来,非洲的人 口增长率为3%,而粮食增长率却只有2%,水资源的匮乏是
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中国的水资源形势及其特点
我国地表水的七大水系: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 淮河 、长江、珠江。总径流量2600立方公里,湖泊2800 多个,储水总量750立方公里,28.7%为淡水湖。全国淡水 资源总量为2800立方公里。
粮食自给是经济发
展的重要保证,特 别是对于中国这样 一个大国来说更是 这样。
耕地资源短缺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2、耕地的地理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别很大; 3、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4、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我国人均水资源27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110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 1/50,日本的3/4。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① 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 水资源分布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南方长江、珠江、 浙闽台诸河和西南诸河四个流域片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 地面积的36.59%,但占有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人均水 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的 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2倍;而北方的辽河、海滦河、 黄河、淮河四个流域片耕地多,人口密度大,但水资源占 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19%,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的水资源 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5%。
有114个。
黄土高原
黄河断流
④ 水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均衡
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北方枯水地区利 用率高。 3. 水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性 水是人体组成的基础物质,又是新陈代谢的主要 介质,占人体体重的2/3。 巴黎人均日耗水450升,纽约、大阪为600升,芝加 哥为824升,中国为250升。
惊人一幕,航空拍摄西南旱情
据泰国媒体报道,泰国今年的旱情是5年来最严重 的。全国76个府中的52个府、近400个县面临严 重灾情。在情况最为严重的东北部地区,湄公河 水位已降至40年来最低。如果情况继续恶化,5年 以后旱季期间湄公河将不能再有水路运输。
漫湾水电站大坝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循环。
二、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2. 节约用水,开发第二水源
3. 水源流域的科学规划管理
4. 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厂。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 存发展而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土地是一种自然系统和人类生
产及经济活动影响的综合体,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生
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 缺,从河流湖泊的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 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约旦、以色列等国基本上没有 大流量的江河湖泊。从地下水资源看,上述国家的地下水均 属不可再生型。从降雨分布看,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年降雨量 不足160mm,其中2/3地区的年降雨量在100mm以下。不仅如 此,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水源有66%来自邻国,很多国家的水 资源受制于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短缺—世界耕地资源短缺
世界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的供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种多样
土地类 面积 世界地 中国人均 世界人均 型 (万平 位(第 (平方米)(平方米) 方千米) 几位)
总面积 960 95.1 128.6 313.3 3 4 5 3 8100 802 1085 2644 27762 2501 7170 6235
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认为,全世界有26个国家的2.32
亿人口已经面临缺水的威胁(年人均可用水量小于1000
立方米为严重缺水) ,最缺水的国家马耳他年人均可 用水量只有82立方米。另有4亿人口用水的速度超过了 水资源更新的速度,世界上约有1/5人口得不到符合卫 生标准的淡水。世界银行认为,占世界40%的80多个国 家在供应清洁水方面有困难。其他研究单位的报告也不 能令人乐观,他们预计,在20—30年内,淡水拥有量不
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居住者8800万人口,两 河一直为各国共享。但自1983年以来,土耳其开始实施庞大 的“安拉托里亚水利综合工程”,截取两河源头地带的水源, 拟修建22座水坝和17座电站。1990年初,该工程的主要项 目——阿塔图克水库开始截流储水,结果使下游水量因此减 少90%。为此,叙利亚、伊拉克曾多次向土耳其提出强烈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