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励志名人成功创业故事范文合集

合集下载

2020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集锦

2020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集锦

2020创业⼈物故事5篇精选集锦⽆论是⼀个企业,还是⼀个⼈,都⼀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上,这是⼿法。

形势好了,⼤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创业⼈物故事5篇精选集锦,供⼤家参考。

2020创业⼈物故事5篇精选集锦1王旭东在中国体育资本峰会上,王旭东分享了⾃⼰对2017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

关于体育风⼝,他与记者聊了聊资本、创业与⼈才。

从事创业投资的18年中,王旭东经历了互联⽹、⽂娱、电商、TMT等⾏业的兴起,瑞星、搜狐、京东,都是他得意的投资项⽬。

在体育产业的风⼝下,王旭东也将眼光转向了⼤⼤⼩⼩的“体育+”,观察体育产业多年后,他有些话想对体育从业者、创业者说。

在2017斯迈夫体育产业⼤会的众多嘉宾⾥,王旭东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位。

除了在⼤会上的讲话发⾔,他还得奔波于信中利投资的⼏家体育公司的展位之间。

采访间的隔壁和对⾯,是沙砾体育与乔⽒台球,这也是两家带着信中利烙印的年轻体育公司。

作为信中利董事、⾼级合伙⼈,王旭东⼏次亲⾃来到展位,为他们站台、引荐资源。

在中国体育资本峰会上,王旭东分享了⾃⼰对2017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

关于体育风⼝,他与记者聊了聊资本、创业与⼈才。

从2004年前成⽴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开始,在过去的13年⾥,在体育产业⼤潮兴起的背后,信中利⼀直与体育产业⾛得很近。

这家私募旗下的体育项⽬,也囊括了体育赛事、营销、论坛、场馆、健⾝等多个维度。

⽽提到未来信中利在体育⽅⾯的投资布局,王旭东指出,过去两年信中利在体育产业链上的投资不少,做了⼀些布局。

在2017年,信中利可能可能更关注的说是对原有的投资这些项⽬的深⼊地跟进,帮助他们去推动完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造⾎能⼒与市场资源获取能⼒。

⽬前,信中利投资的体育项⽬近20个,信中利的投资不仅仅在财务⽅⾯,更重要的是为创业公司引⼊资源。

那么具体⽽⾔,信中利在投后管理上有哪些⽅法呢?王旭东表⽰,不同于其它投资机构,信中利会定期性举办集合投资⼈、项⽬,以特定议题和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家庭聚会”。

2020最新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汇集

2020最新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汇集

2020最新创业⼈物故事5篇精选汇集⽆论是⼀个企业,还是⼀个⼈,都⼀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上,这是⼿法。

形势好了,⼤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最新创业⼈物故事5篇精选汇集,供⼤家参考。

2020最新创业⼈物故事5篇精选汇集1李婧个⼦不⾼,留着利落短发,80后成都姑娘李婧给⼈的第⼀印象是阳光、⾃信。

尽管刚刚结束了连⽇出差,并且因为加班⼯作,前⼀晚只休息了四个⼩时,但她看起来依旧精神满满。

毕业于英国约克⼤学⼈机交互专业的李婧,曾在百度担任体验设计师。

2014年回到家乡成都,由于⼀直没有找到⼼仪的⼯作,于是决定⾃⼰创业,开拓产品体验设计的市场空⽩。

李婧从事⼈机交互领域的体验设计已有11年了。

什么是“⼈机交互”?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词汇,实际上就切切实实地发⽣在我们每天的⽇常⽣活中。

“举个例⼦,苹果⼿机有个经典的滑动解锁设计。

当⼀个⽼⼈拿着⼿机时,他下意识地⼀划,⼿机就可以解锁。

”李婧说,这种不需要经过逻辑思考和分析,⽤户基于本能的操作⾏为就是“直觉式交互”。

⽽“体验设计”就是要把这种⼈与计算器打交道的⽅式,做得更加符合⼤家的使⽤习惯和⼼理预期。

既能够⽅便⽤户简单直接地进⾏操作,同时也能达到⼀种⾃然舒适的感觉。

2014年回到成都后,李婧⼀直在寻找⼈机交互⽅⾯的⼯作机会,却迟迟没有找到⼼仪的岗位。

“我发现这个⾏业在成都还没有兴起,说明这是个新的机会。

”于是在2015年,李婧开始以个⼈⾝份帮⼀些公司做交互设计顾问咨询。

⼀年之后,正式成⽴了艾体验,开始专注公司化运营。

李婧透露,创业第⼀年公司即实现盈利,去年拿到了⾸轮融资。

如今,他们20多⼈的创业团队已经服务了包括湖南卫视、Boss直聘、智联招聘、鲁⼤师等多家国内企业。

好产品会发声与更多⼈分享前沿思想从2016年创业开始,李婧⼀直坚持写博客,分享⾃⼰对智能交互、产品体验的种种思考。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精选3篇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精选3篇

名人创业故事案例名人创业故事精选第一篇:王健林——中国首富的传奇创业故事王健林,是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也是中国商业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创业故事被人们讴歌为中国商业界的传奇。

王健林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曾在部队服役,然后考取了部委的机关工作,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这种工作并不感兴趣。

于是,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身于创业的道路上。

200万创业,生死一瞬在1988年,王健林投资 200 万元创建了万达集团,开始经营房地产业务。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商业环境不太稳定,这样的投资对于一个毫无商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在创建之初,万达并不是一个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是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公司。

由于经验不足,公司首批的房地产交易业务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王健林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有误,于是决定改变经营策略。

他没有再去依靠大型房地产公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样,他便可以大力推销自己的产品。

经过几年的刻苦奋斗,王健林终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足够的认可,万达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公司的业绩也开始取得了成果。

磨难不断,转型与增长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低谷期,这对万达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此时期,王健林毅然决定在万达集团的基础上推进全面转型,将公司从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转变为综合性企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万达逐渐涉足了影视、体育、旅游等行业,并不断扩大了其业务规模。

在过去的20年里,万达集团的业务已经超越了房地产业。

它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运营商,也是全球第三大电影公司。

对于王健林而言,磨难并没有结束。

2017年,万达宣布退出传媒和文化业务,并重点发展线上商业。

然而,这一举措却在市场上引起了质疑,其股价也一度过山车式地波动。

如今,王健林依然朝着扩张的目标前进。

2018年,万达集团宣布将与IBM合作推出区块链系统,以推动其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提高运营效率。

名人创业故事优秀14篇

名人创业故事优秀14篇

名人创业故事优秀14篇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

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xx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

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

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xx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

20xx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

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

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

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xx美元。

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

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

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

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

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

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

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

名人成功励志故事

名人成功励志故事

名人成功励志故事
第一篇: 《蔡司成-打工仔变身亿万富翁》
蔡司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过上了许多人想象的成功生活,但这不是他一步登天的,而是他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的结果。

蔡司成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一般,没有任何过人之处。

大学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的工作并不满足他的需求。

他决定辞职,投身于艰苦的创业之路。

一手筹集资金,开办了一家小型公司。

自己打理账目,自己跑业务。

坚持两年后,公司开始出现财务上的盈亏。

当时蔡司成面对众多困难,包括经济上的困难和市场上竞争激烈的现象。

但他不怕失败,不屈服于困难,在面对疫情,他甚至坚信机会总在危机中诞生。

今天,蔡司成已经成为亿万富翁,成为了成功创业和经营的楷模。

他靠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奋斗。

蔡司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创业之路上,我们必须奋斗,坚持不懈,克服自己的恐惧和困难,才能获得成功。

王汝仙的创业经历

王汝仙的创业经历

王汝仙的创业经历王汝仙,这位来自安徽省合肥的汉子,可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他的创业经历,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大片,让人听了直呼过瘾。

想当年,王汝仙还是个满怀激情的小伙子,不甘于家乡的一亩三分地,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于是,他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征途。

那时候的他,心里揣着个梦,眼里闪着光,就像一匹即将脱缰的野马,准备在创业的草原上驰骋。

在延边,王汝仙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愣是在当地闯出了名堂。

他带着华盛人,用专业和品质赢得了口碑,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那时候,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创业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然而,王汝仙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2006年,当他听说家乡正在搞“凤还巢”及“招商引资”的政策时,心里那股子思乡之情瞬间被点燃了。

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归家乡,用自己在外面学到的本事,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回到合肥后,王汝仙成立了安徽华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企业的大当家。

他带领着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将华盛集团做得风生水起。

如今的华盛集团,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提起来无不让人竖起大拇指。

王汝仙的创业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遇到过资金短缺的困境,也经历过人力不足的难题。

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总是咬着牙,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说:“创业就像爬山,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也得硬着头皮往前冲。

”在他的带领下,华盛集团不仅涉足了房地产、建筑等多个领域,还积极参与了家乡的公益事业。

王汝仙深知,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体现在它对社会的贡献上。

因此,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王汝仙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他常说:“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就得记得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因此,他对于合作伙伴、员工以及家乡的人民,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深刻内涵。

如今,王汝仙已经成了当地的名人。

他的创业故事,也被无数人传颂着。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而上,这是手法。

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大家参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1余玲兵余玲兵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

这位自称“老船长儿子”的“农二代”,既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创始人,也是生鲜B2B独角兽“宋小菜”的创始人。

于是,在时间与身份的不断切换中,他被业界誉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农二代”的阿里征程余玲兵来自农村,“我老家是浙江台州的,我是老船长的儿子”,他喜欢这样作自我介绍。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是一个港口城市。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着黑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休闲POLO衫配牛仔裤的余玲兵,给人的感觉很朴素。

他说话的语速很慢,而语调又很平缓,几乎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笑起来时眼睛在偌大的镜框里眯成一条缝,有种邻家大哥的腼腆与憨厚。

熟悉他的人,开门见山地评价“接地气”。

在那个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这位“农二代”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同龄人无异,读书考试升学。

从浙江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余玲兵留在城里的电视台做着媒体工作,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又波澜不惊。

2007年11月,杭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由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风风火火登陆港交所,无数阿里人随之一夜暴富。

这家如日中天的传奇公司,让很多人趋之如骛,余玲兵就是其中一个。

次年,余玲兵从电视台辞职转投阿里怀抱,这一干就是7年。

众所周知,自2003年淘宝诞生之初起,阿里就有武侠文化,但凡加盟阿里的员工都必须取“花名”。

进入阿里后,余玲兵“入乡随俗”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天舒”的花名,寓意是天天舒心。

余玲兵是在2010年开始关注农业的,缘由是初为人父,他对女儿的饮食特别紧张。

谁也没有想到,这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意外的惊喜。

2011年的某一天,当他在农业领域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后,碰巧有一个食品农业的内幕需要一个领导者,余玲兵就此活学活用,淘宝农业电商和淘宝特色中国在他手里应运而生。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篇一:张云雷的创业故事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中,有很多成功的创业故事。

其中之一就是张云雷的创业故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他在短短几年内创建了一家拥有数百万用户的互联网公司,让他成为了成功人士的代表之一。

张云雷在大学期间就对互联网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构思着自己的创业项目。

毕业后,他投入了所有的积蓄,并向亲朋好友筹集了一些创业资金。

凭借着他积累的经验和对互联网行业的深入理解,他决定创建一家以手机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初创阶段的艰辛并没有让张云雷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推广手段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同时,他也不断改进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云雷的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他招募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以应对公司快速增长的需求。

同时,他也积极与投资者合作,为公司进一步的发展获取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如今,张云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拥有数百万的用户,并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广告和推广服务。

他的创业故事鼓舞着无数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能够在互联网行业中实现成功。

篇二:丽莎的创业故事丽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创业者,她的创业故事也令人称奇。

在她刚毕业不久的时候,她决心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自己的梦想。

丽莎的创业项目是一家以在线教育为主题的公司。

她对教育行业充满了热情,相信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她在业界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市场分析,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在创业初期,丽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她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吸引到足够的用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不断完善产品的功能和体验,并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宣传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

丽莎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

她的公司逐渐壮大,拥有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并获得了一些投资者的支持。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精选16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精选16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精选16篇)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1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

以前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方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

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

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行前十位!那是1999年。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

50万,只但是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

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

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向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正因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阿里巴巴以前正因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的地步。

8年过去了。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十分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

正因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没有钱。

”他们都这样想。

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

这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个性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现在的人对于创业投资有着更多的选择,并且有很多的创业成功案例,这些成功创业人士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成功人士创业的故事,来看一下吧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不平凡的少年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

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

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

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

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

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

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

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幸福的国家。

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

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

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

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 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

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

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

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

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

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成功创业者的励志故事

成功创业者的励志故事

成功创业者的励志故事创业成功真实故事(一)比起点更重要的是梦想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去。

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无奈地结束学业,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他坚信,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后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他是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使是两顿,还都是汤汤水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他九岁才上学,念到十四岁,因为家境实在太艰难,不得不辍学。

母亲向生产队申请领养了一头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放牛娃,他一天能挣两个工分。

他知道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一边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他能借到的所有的书。

后来,他创办了福耀玻璃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叫曹德旺。

他初中毕业以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舟山马目农场当起了挖盐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

单调的生活让他很失落,他总想着要出人头地,可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就四处找些书来看,希望能从书里找到出路。

一起挖盐的工友瞧不起他,工作累得要死,还装什么清高看书。

工友的挖苦激起了他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后来,他成了娃哈哈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叫宗庆后。

1993年的盛夏,他提前修完学分,成为当年复旦大学18名提前毕业的学生之一。

然而,满怀抱负的他却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做幻灯放映员,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在一间小房子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

这么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胜任,他的才智和抱负无法施展,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在心里憋足了劲,发誓一定要改变现状。

后来,他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缔造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他就是陈天桥。

他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长大,19岁高中毕业后,父亲给了他120块钱让他自谋生路,他就买了一台照相机,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满大街地问别人需不需要照相。

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8篇

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8篇

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8篇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篇1)2008年开始在宿舍创业,到2015年,获得E轮融资,拥有几千员工,服务范围也从上海交大周边快速扩展到全国250个城市,这便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的快速发展轨迹。

1月27日,“饿了么”召开新闻发布会,CEO张旭豪宣布获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3.5亿美元。

饿了么还将与战略投资方达成深度合作。

融资完成后,饿了么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

发布会后,张旭豪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他豪言,饿了么要做餐饮界的阿里巴巴,目标是成为估值一千亿美金的公司。

已经广为熟知的初心叫外卖未果激活创业梦我们总是遥望大洋彼岸,为什么那里可以出现扎克伯格和乔布斯这样的人。

本质上,他们都受到了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感召,相信人要独立创造,并且改变这个世界。

2008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读硕士一年级的张旭豪也认为,只要自己做的东西被市场认可,个体就是有价值的。

一天晚上,他和室友一边打游戏一边聊天,突然感到饿了,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要么打不通,要么不送。

创业就这样从不起眼的送外卖服务开始了。

张旭豪和康嘉等同学一起,将交大闵行校区附近的餐馆信息搜罗齐备,印成一本“饿了么”的外送广告小册子在校园分发,然后在宿舍接听订餐电话。

接到订单后,他们先到餐馆取快餐,再送给顾客。

这一模式完全依靠体力维持业务运转,没有太大的扩张余地。

唯一的好处是现金流充沛:餐费由他们代收,餐馆一周结一次款。

只有互联网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且边际成本递减。

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张旭豪先通过校园BBS招来软件学院的同学入伙。

用了半年左右,他们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

在网址注册上,他们用“ele.me”(“饿了么”的汉语拼音)组成,网站订餐可按需实现个性化功能,比如顾客输入所在地址,平台便自动测算周边饭店的地理信息及外送范围,并给出饭店列表和可选菜单。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范文一:《从失败者到成功者——马云的创业故事》马云,众所周知是中国最成功的创业家之一,也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然而,马云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马云的创业故事。

1995年,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他发现了它的巨大潜力。

由于对互联网的热情和信心,他辞去了大学教职,开始创建自己的公司。

然而,最初的尝试并不成功,马云创建的公司经历了一次接一次的失败。

但是,马云没有气馁,他不断反思自己的失败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

2000年,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马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他面临着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还有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

但是,马云并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并与团队一起努力克服困难。

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阿里巴巴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2014年,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国上市,创造了NYSE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

马云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坚持、勇气和不断的努力。

无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

通过从失败中学习和改进,我们可以迈向成功。

范文二:《创新与应对风险——乔布斯的创业故事》乔布斯,一个传奇的创业家和技术领导者,他是苹果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之一。

他的创业故事鼓舞了无数人,并且他的成功也与他对创新的独特见解和应对风险的勇气密不可分。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乔布斯的创业故事。

1976年,乔布斯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

最初的产品是个人电脑,这是当时市场上一种全新的产品。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乔布斯相信个人电脑将会改变世界,并坚持自己的理念。

然而,最初的尝试并不成功,乔布斯在公司管理上的创新理念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最终被迫离开了苹果。

然而,乔布斯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创立了尼克斯特科学公司,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关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关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关于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1: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读过几年书,后来做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

同样是他,这个有些倔强,一身傲骨的毛头小子,当他挥手离开人间的时候,已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拥290亿人民币身家,可以和李嘉诚比肩的华人巨子。

他就是被媒体誉为红色资本家的霍英东。

然而,老人留给世界的,不仅是让人艳羡的万贯家财,更是他顶天立地的做人风范。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当霍英东成为富豪之后,曾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被绑架。

霍英东坦然地回答说:“我从不担心别人会绑架我,因为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霍先生不只一次对人说,无论是从政还是做生意,无论你属于哪个行业,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

霍英东早年在和一个合作者共同开发新项目时,对方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急需现金,霍先生主动并巧妙地将利润重新划分,不仅不露声色地帮助对方渡过了难关,还保护了对方的尊严。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当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后代都将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霍英东是香港超级富商中唯一一个敢不带保镖独行的人。

数十年来,市民们常常能看见霍先生独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还不时和热情的市民们打着招呼。

“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霍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并且用其一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霍英东叱咤商界半个世纪,至今,尚未听过关于他的商业行为或其他任何行为的负面传闻。

霍英东一生都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在很多时候,他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利益。

他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人们更多的尊敬。

而这样一个处处得到人们尊敬,人人都愿意为他尽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难!霍英东坦荡的胸怀,毫不做作的为人,真诚的处世方式,为他赢得了无数的朋友,也为自己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惹事,也决不怕事霍先生一生与人为善,但同时也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线与原则。

霍英东先生是商人,与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气的商人。

创业的名人故事励志正能量

创业的名人故事励志正能量

创业的名人故事励志正能量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如果你坚持不下去了,就看看这些创业的名人故事,看他们是如何创业成功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创业的名人故事篇,希望大家喜欢!创业的名人故事篇1:李兴浩农民创业不知道做什么,好的创业项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

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农民创业!卖冰棍儿发现不少商机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

当时,这种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

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业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

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

幸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

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

李兴浩说,进入空调业,同样是随机而动。

进空调行业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

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

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

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

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

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农民创业!800万白条成传奇我今天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

在投产的第三天,李兴浩就碰上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这场大战引发的后遗症,几乎将新生的志高空调扼杀在襁褓之中。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篇1: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名人创业成功的故事精选

名人创业成功的故事精选

名人创业成功的故事精选名人创业胜利的故事精选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凹凸贵贱之别?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

第一我细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创业胜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创业胜利的故事篇1:一般人的逆袭从下岗工到产值上亿的企业家在中江,只要说起代明生,人们都不生疏,由于他的路灯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大年初八,工人们还没有正式上班,代明生已消失在办公室,忙开了。

从最初在丝绸厂打工到后来下岗,再到白手起家创业,今年48岁的代明生已是德阳中江一家年产值上亿元企业的总经理。

他说,当年创业最艰辛时都想放弃了,是一帮老伴计的支持让他挺了过来。

直到现在,代明生还是喜爱没事时就泡在生产车间,"这样才能找到感觉,才会有创造制造、创新的冲动。

'1987年,刚满19岁的代明生来到中江县凯江丝绸厂,当上了机修工。

这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用5年时间,成长为技术科科长。

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丝绸厂破产改制,代明生下岗了。

他跟几个同事在外承包安装灯杆,看到了市场商机,于是琢磨着自己搞生产。

没有技术,代明生便到江苏丹阳一家灯杆厂打工,顺便"偷师学艺'。

几个月后,他回到中江开头创业。

买不起弯曲钢管的专业设备,他就用土方法来试验,最终发觉用卷扬机拉弯很有用,且成本只有采纳专业设备的非常之一。

有了产品,他们又四处找市场,最终在绵阳安县秀水镇赚到了第一桶金差不多20万元。

从秀水为起点,他们拿下了周边乡镇的灯杆弯臂业务,并由此一步步拓宽市场,走出省外、走向全国。

如今,代明生的企业年产值已上亿,其灯杆产业已进展到第四代。

指着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说,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集成式LED模组10万套、一体化LED节能照明产品10万套。

代明生说,自己是踩着黄泥巴长大的农夫,已习惯了生产车间的生活,"只要不在办公室,不跑业务,我就到车间和工友们一起烧电焊,琢磨创新的事儿。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摘要]创业故事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我们都知道创业成功的很多企业家,不少伙伴都想要了解市场领导人的成功故事,创业故事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我们都知道创业成功的很多企业家,不少伙伴都想要了解市场领导人的成功故事,因为这些精【篇一】成功人士的故事10月8号,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

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大众点评CEO张涛和美团CEO王兴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重大决策将在联席CEO和董事会层面完成。

理性、执着、思维活跃、敢于冒险、语言直白……这就是大众点评网创始人、CEO张涛,一个典型的“理工男”。

十年只做吃喝玩乐做技术出身的张涛,有着典型的“理工男”特质,对目标特别执着——从成立到现在,大众点评在十多年里只做与吃喝玩乐相关的业务。

在某种意义上,这和张涛喜欢美食有关。

2003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工作时,张涛发现吃来吃去就那么几家餐馆,不由得想起了在美国时常常翻阅的一本小册子——上面不仅有许多餐馆的信息,还有评级。

和许多海归一样,张涛相信互联网可以改变人生,于是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点评,把餐馆信息搬到互联网上。

这门生意能不能做起来,张涛心里完全没有底。

但幸运的是,网民们天生就对去哪里吃喝有选择和比较的欲望,大众点评很快走红。

“如果我们当时选择做房地产的点评或者按摩院的点评,可能早就死掉了。

”张涛笑着说。

在和张涛有过接触的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张涛执着得有些“死板”。

在团购野蛮生长的2010年前后,大众点评开始切入团购业务,但张涛坚持只做吃喝玩乐;O2O概念火热时,大众点评仍然聚焦在吃喝玩乐这一领域;2003年到2008年,博客、视频都火过,但张涛认为这些与大众点评无关。

“大众点评做了十多年,我们的愿景一直没有变。

我们希望能够连接消费者和线下的商户,借此能够深刻改变整个线下服务业。

”张涛说。

事实上,也正是张涛的这份执着,让大众点评挺过了团购网站泡沫破灭后的艰难,也让大众点评的业绩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四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9000万,收录商户数量超过800万家,覆盖全国2300多个城市和全球十余个国家。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020精选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020精选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020精选创业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就能做得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鉴前辈的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成功人士李开复的创业故事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学同学李开复的创业故事传奇。

李开复曾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

李开复在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以及创新工场开发投资基金的执行合伙人。

在创业之前,他曾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等职务。

李开复自述第一次创业经历:曾是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现在是创新工厂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

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

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李开复超越。

1977年,李开复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

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

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

当年,李开复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记得那一年,李开复们所创立的公司非常简单,就是从当地的建材市场买来钢材,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工厂里来加工这些钢材,李开复们把钢材切割成很小的一块块圆环,然后在圆环上刻上简单的雕花。

这个小小的金属圆环,就是专门用来扣住餐布的环儿。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

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李开复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

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5个月融两轮、10亿市场投放,半年成独角兽每个创业者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竞争”,杨浩涌也不例外。

这个曾亲手创办赶集网的人,在58同城与赶集合并后,出乎意料地又创业了,离开竞争,回到竞争。

去年11月,赶集好车从集团独立出来,更名“瓜子二手车”,杨浩涌自己给自己做天使,掏了6000千万美金。

都说瓜子团队是“豪华创业”,它的融资手笔和融资节奏都是一般创业公司难以比肩的。

由于在“赶集VS58同城”时期积累大量竞争经验,杨浩涌所处的段位让他在看待竞争这件事上“更加粗暴”、“更加果断”。

目前,瓜子二手车已经完成城市覆盖75个,实时在售车源量达5万规模,员工共计4000名。

此前,杨浩涌曾放出话,“新的融资会程度投入在市场投放层面,2016年全年瓜子二手车在市场投放层面将投入10个亿。

”势能是企业生命去年,当二手车电商行业一夜火起来的时候,瓜子果断加入了“广告战”大军,或许这场战争也是他们筹划已久的。

当时,杨浩涌便这样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在市场投放上我们是不遗余力,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在直接竞争市场上胜出,这来自过去和58对垒时的教训、经验。

”而谈到投放10亿能不能收回成本时,瓜子的账面是这么算的:去评判一个市场的值与不值,并不是去看它的用户黏性,而是去看企业在几年之后形成的规模;瓜子认为,如果三四年后,企业的利润有三四十亿的规模,那么这十亿的广告投入就是合理的;而如果五年之后,整个销售额才十亿人民币,利润一亿人民币,那么这十亿的广告就永远算不过来账。

杨浩涌之所以能这么腰杆直挺地提出投放目标,和对手直接硬碰硬,是因为他深知企业的生存机会就在竞争上。

传统来说,企业是如何看待竞争关系?大多数人有这样的理解:要么,跟自己的团队说,“我们不要去关注竞争对手,主要关注自己”;要么,就是跟投资人、同行说,“市场其实大得很,每个人都会有机会,我们和竞争对手都可以做的很好”。

而杨浩涌自己的看法,正如他的出手一样,快且雷厉。

他在创新中国2016峰会上表示,“每个创业者都处在一个需要变革、创新的行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和对手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都没有到1成。

”也就是说,摆在创业者面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拿到剩下的励志名人成功创业事例市场份额,而未来的5-10年企业能拿下多少份额就会决定它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

因此,在杨浩涌的构想里,企业追逐竞争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他将之称之为“势能”,即时刻把竞争考虑在内,从而建立自己的势能。

历史惊人地相似,2011年,赶集网完成6000万美金的融资后,发起了一场广告战。

在短短春节期间,赶集网花了3000万人民币做投放、打广告,随之收获了DAU(日活)翻倍增长,跃至400万。

面对这样的结果,直接竞争对手58同城立马选择“跟进”,并制定了2倍的预算,最后炮制了一条的广告,“一个神奇的网站”。

从此之后,赶集网便开始了与58同城长期的广告“拉锯战”。

58同城与赶集网的竞争路在杨浩涌看来就是一场“势能拉锯战”。

所谓势能拉锯就好比两个竞争对手在平静的海面上划船,一旦一方获得一个浪头,他就可以花更少的力气,而划得更远;具备了创业势能后,企业能在行业内获得更好的知名度,例如用户一想到同城闲置物品转让,他会更先想到58同城还是赶集网?因此,所有的创业竞争都是在积蓄势能,而所有的势能积蓄都是为了成为行业内最有价值、最有地位的公司。

在创业过程中,企业会主动获取势能,也会失去势能。

杨浩涌反思了自己曾犯的两个错误,两次势能逝去的过程。

第一次,在2012年,赶集网团队高速成长,员工一下子从100人到了2500人,同时开始多种业务,例如蚂蚁短租、团购。

当时,赶集网的主营业务在并没有获得盈利和稳固优势的时候选择冒进,从而导致2012年公司亏了很多钱,员工锐减到900人。

第二次,在2013年,在和58同城抗衡的过程中,赶集网处于下风。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当我把竞争对手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列出来,后来发现所有的优点全部在竞争对手那,所有的缺点都在我们那,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发现竞争对手不重视我们,这是我们的优势。

”当58同城和赶集网同时在hao123投放广告时,前者收获了170万流量,而后者只有90万。

杨浩涌赶紧召集同事进行用户调研,最后发现用户选择58同城的原因竟然是:“58同城用惯了”、“周围人都在用,所以我也用”。

这件事给杨浩涌极大的刺激,他知道所有的创业势能都已经向对手倾斜,而他能做的,就是不要再犯第三次错误。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创业者,在后面两年时间抓住竞争对手放松的机会,最后做到合并,”杨浩涌这样说。

如何建立创业势能作为一名不断遇到挫折但始终很幸运的创业者,杨浩涌对于“企业如何获得势能”有着自己深刻体会,他把这种经验还应用在了瓜子二手车上。

去年11月,当瓜子二手车正式完成分拆后,天使轮资金归位后,杨浩涌便马不停蹄开始了A轮融资。

尽管遭遇资本寒冬,瓜子二手车的A轮融资还是在2016年3月底正式敲定,赶集的“老资方”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2.05亿美金,其手笔大方可见。

“不管是资本寒冬还是资本火热,企业不断拿钱就是一建特别有效建立势能的事情,有机会的话,企业要不断拿大钱、不停拿钱,这样才能给团队信心、给对手压力、给资本市场信号。

此外,只有通过建立品牌势能,企业才能占领用户心智、第一提及、媒体认可和品牌影响力。

“另外,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尤其是A轮之前的公司,他们一般很难请到大牛员工,这时候就要动用资本的能力,资本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人、技术、市场等问题,把企业带到下个接单。

杨浩涌说,“不要在融资估值上太纠结,拿到一个知名机构的钱,拿到比上一轮融资高四五倍的钱,用这个钱解决你当下解决不了的事情。

”商业模式粗暴且有力瓜子二手车成立尽半年时间,却成为国内专做C2C(个人对个人)模式的二手车交易企业。

杨浩涌在回应模式之争时,表示,“我们只想做最简单、有效的商业模式。

”在杨浩涌看来,个人对个人的买卖二手车能为双方带来价格上的实惠和交易周期的效率提升。

在瓜子平台上,传统2到3个月的交易周期被大大压缩了,平均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交易撮合。

而在价格方面,由于跳过了大量中间环节、黄牛、经销商,卖方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最多幅度达20%,而买方则更加实惠。

杨浩涌一直在强调,介于双方消费者之间的瓜子二手车并不是“大B”。

“我们不背库存、不收差价。

”理解瓜子在做的事情正如理解Uber、Airbnb一样,它本身并不买车和卖车,它只做信息撮合,只做车辆检测和定价。

外界一直有报道,瓜子并非纯粹的C2C平台,而是有C2B的交易内容。

对此,杨浩涌说,“我们从未回避过C2B的存在,只不过那是非常少的份额,大概只占据1成左右。

”创业邦了解到,在瓜子二手车上交易的车源必须在6年以内,所有部分超出规格的车源也想在瓜子平台上卖,怎么办?瓜子的解决方法是帮他们导流到B端车商手里。

因此来说,瓜子二手车应该算是一个帮C端用户卖车的帮卖平台。

2016年年初,瓜子二手车提出的目标是:1.年底覆盖100个城市,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员工人数达8000人;2.为用户提供超过20亿元汽车消费贷款,打造瓜子汽车金融品牌;3.打通二手车交易后服务链条;半年将要过去,杨浩涌信心满满地向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回应,今年一定可以落实这个目标。

在制定企业战略时,他总是很在意节奏,尝试把年度计划分拆成季度计划。

他说,“创业需要节奏,紧凑而有力。

”他一直关注企业的BMI之时,即衡量企业运营地是否健康的标准,其中包括企业用户成本、次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用户贡献价值等等。

“把这些东西算好了以后需要把这个拳头非常快的打出去,而且非常有力的打出去,在BMI指数做好前做任何推广都是非常伤害公司的。

“孙子兵法说,“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就是说发动的攻击一定要短促有力,不管是市场营销还是打攻坚战,一定要短促有力。

这是杨浩涌的座右铭。

为了创业不惜辍学22岁的日本小伙成功了在“一考定终身”的日本,考进一所好学校,你的职业道路就算有了着落。

因此,哪怕是幼儿园的入学考试,竞争也异常激烈。

然而,就读于日本秀的私立大学之一的TakuyaMoriguchi却说:“我其实只想成为一个录音师。

”大学期间,Takuya和朋友出于兴趣成立了一个音乐工作室,希望借此磨砺自己的音响技术。

他们吸引到了一些艺术家,而在某次合作中,激发出了Takuya的灵感。

Takuya发现,尽管唱片销量在一路下滑,音乐会门票的热度却在持续上升。

他认为,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将会发生巨大改变。

Takuya从来没有想过要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

他只是单纯的喜欢音乐,想在其中加入一些创新。

但现在,他开始考虑做一款基于声音的地理定位应用,人们可以使用它给全球的各种音乐贴上标签。

“我当时超级倔强,但是又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Takuya到处宣传自己的创意,询问朋友们的意见。

一次,他恰好碰到了一位知名企业家,鼓励他放手去做。

就这样,Takuya拉来一位会编程的高中同学,创办了公司AltrThink。

然而,他的积蓄很快就花得精光,无力再维持公司的运营。

准备放弃之际,他的联合创始人建议他和Movida谈谈此项目在猎云网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谈谈一款行业大牛职场经验技能c2c共享应用,这是东京的一家种子轮创企孵化器。

结果,投资人对他们很感兴趣,公司拿到了一笔种子轮融资,同时新招了几个人入伙。

但设计师职位仍然处于空缺状态,Takuya于是利用课余的时间,自学起Photoshop。

和联合创始人的决裂公司进展缓慢。

Takuya说道:“程序漏洞百出,界面糟糕蹩脚,我们甚至没法做用户测试。

”程序的运行非常不稳定,每次做用户测试时都会崩溃。

得不到有用的反馈,团队也开始军心动荡。

Takuya认为产品的前景不够明确,想进行转型。

但联合创始人不同意。

接着,问题进一步恶化。

Takuya的联合创始人开始对公司置之不顾,就连在和TaizoSon 的投资人会议上都没有现身。

一周后,这位联合创始人在Facebook 的状态被更改为:不再任职于AltrThink公司。

震惊之余,Takuya试着和他取得联系。

这位前联合创始人表示,自己失去了动力,也不同意转型。

“我不做了,我现在只持有股票。

”不久,团队的另一名成员也离开,留下Takuya孤身一人。

事后反思,Takuya说他曾经把罪责都推到联合创始人身上,但现在他觉得是自己没有处理好两人的关系。

这次事件让Takuya吸取了教训,他现在强烈推荐创始人直接奉行既定合同,建立共同的期望。

他认为,前期糟糕的公司构架在后期将会引发大麻烦。

“首先,你们就是得心齐。

”转机出现孵化器也开始急起来了。

“你这么年轻,有大把时间,为什么不自己学编程,做一款产品原型出来呢?”Takuya心想,是啊,有何不可呢?他用Photoshop费尽心思地设计出了一款应用“无聊的开关(boredswitch)”,并且把成品发布到日本的众筹网站Crowdworks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