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书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 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 3 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资料,达成以下各】1、资料一春秋国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除血世的族制,成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初,秉着法家理念,功与能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照。
武帝此后,儒生身世的官吏地位上涨,官吏个人道德于引、教化百姓的功用日趋遇到重。
,士医生追赶鉴于道德的“名” ,官吏情虚而无才能成广泛象,曹操政,“唯才是” ,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不之士”。
西魏北周任官吏,突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者,其能够治民。
” 官的道德和政查核。
“其志行名者,之;其志行不善者,去之⋯⋯凡求之路,自非一途。
然因此得之者,必由任而之,考而察之。
”——摘自翦伯《中国史要》资料二唐朝将道德与任度方面的“四善”作观察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有,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正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定各的最正确准,称作“最”。
每年查核,公示果。
查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上上,一最三善上中,一最二善上下⋯⋯居官,存状,下下。
”“善”是得薪酬励与快速提高的关。
——据《新唐》依据资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归纳秦至唐官拔所体的“德” 、“才” 的化并析其原由。
2.中国史上的官制度有一个演的程,西周、代与唐朝是三个重要的展段。
:( 12 分)思示:本观察的是(1)按示例填写表格。
中国古代的三种拔人材的方式,以及后两种制度的正确。
(2)要述、唐的官制度。
思示:注意掌握资料在的关信息――“ 士”,可以破解第一,第二是一种制度的价。
3、制度的革与新直接影响着人史的程,是世界名的重要体。
资料,合所学知回答以下。
(C)资料(商)早孤,家( j ù,寒)困,能以学自。
士、拔萃,皆中。
由校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侍郎、同中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列第一百七资料反应中国古代官制度生了怎的化?当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政治文明的演了漫而的程。
资料,回答。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功于西周的制。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大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历程(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课标通用)课件-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对点精炼
考点1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 1.(2017· 课标全国Ⅰ,24,4分,中等难度)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 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 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 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对点精炼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商朝的方国联盟和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共同特点是: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分封秩序: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宗法秩序:大宗→小宗。 (3)礼乐制:起源于西周时期,与分封、宗法制度一起,构成严格的社会等级 秩序。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 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乐舞的等级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对点精炼
【答案】 C 本题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从材料中 “董仲舒”以“大一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可知其考查的角度是西周 时代对秦汉中央集权的作用。A、B、D三项均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下的制度与现象的概括,西周时分封制下“授民授疆土”以及“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说法,均非秦汉时那样“有效”“确立”或“实现”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君主专制以及国家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西周推行宗 法制,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血缘隶属关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有利于 “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培养统一意识,这是西周及以之为依托的制度文本 《周礼》为以后历代所重视的原因。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把握·历史脉络]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先秦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 与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礼乐制相联系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汉至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发 展、衰落的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 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及其以后科举制的演变历程,中 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西周分封制
史料一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探究:(1)指出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 现出什么明显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 策略?
[教你读史] ①从图中文字信息分析数量上的特点,由“周
王室贵族”“武王弟”“成王弟”“周公长子”可知,西周 封国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②从图示封国地域分布来看,同姓封国多居于富庶之地或战 略要地。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雅言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 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 (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 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 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 《论语·述而》中说: “子所雅言, 《诗》 《书》 、执礼,皆雅言也。 ”
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概况 (1)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和商朝的旧贵族。 (2)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3)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 (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 稳定性和延续性。 (2)消极性:后期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 削弱,分封制趋于瓦解。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君主专制政体1.皇权专制(1)地位: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①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②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③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君权与相权(1)抑制相权①西汉:频繁换相;组成“中朝”参与决策。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③宋代:设中书门下,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枢密院和三司分管军事与财政。
(2)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秦汉:设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3.宋代:路、州、县三级制。
4.元代:行省制(1)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简称行省。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路、府、州、县。
③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行省之外,另设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辖区。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监察制度1.演变(1)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
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2)局限①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表现: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以及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特征。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
1.史料一信息“私恩裂地”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 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初分封的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 了中央集权。
2.史料二信息“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 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 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 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史料一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二 (汉代)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三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 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 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 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 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 当的稳定作用。
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
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 根据题干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此“时”实行
了郡国并行制,并且此“时”出现了王国反叛中央的问题,
由此判断B正确。A、C、D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
合这两个史实。
答案 B
考向三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史料研读]
1.(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 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 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1) 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 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 (2)分工: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 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 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 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 下两省的地位十分重要。
(2)汉代:地方上,汉武帝设 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中央 仍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 御史台 、 都察院。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专门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均 由中央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监督 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 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的监察效能极其有限。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
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 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 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 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认为汉、唐的过失分别 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创新?
一、法令出一 1. 核心特征: 皇帝有天下 独尊 的地位, 皇权至高无上。
2.影响:皇权具有 独断 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演化原则 (1)以后历朝历代官僚体制的演变,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 皇帝为基本原则。 (2)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 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 中朝 2.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 (1) 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 尚书 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 是 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在门下省设 场所。 ”制度。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必修1 (1)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州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行__中__书__省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宣__政__院__管辖。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中__央__节制。 ②中央以__监__察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省__官___互__迁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相__权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 繁 更 换 丞 相 , 从 身 份 低 微 的 土 人 中 破 格 选 用 人 才 ; 建 立 “ __中__朝__” 与 “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门__下__省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
点拨提示:1.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并不是将推荐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2.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不是历史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 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体上 应予以否定。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 特 点 : 考 试 科 目 和 内 容 大 都 不 出 儒 学 经 义 的 范 围 , 特 别 是 明 清 __八__股__取__士__。 (3)评价: ①破除了_世__家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重__学__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创__造__意__识___的人。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书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书法令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创立:嬴政开始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具有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影响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权和相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演变2.(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3.科举制(1)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
『方法突破』 近年高考出现了大量历史情境式命题。 解答此类试题时,先理清历史情景的基本要素,如时 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再链接课本知识分析、理 解。即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如本 题的关键要素“阁权虽重,……官阶还是低”。
『史论链接』 明朝内阁制度的鲜明特点
(1)体系完整,模式固定,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 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 (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2)史料二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充满凶暴、 恐怖。结合明清史实说明史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 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提示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巩固,稳定社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方法突破』 历史评价的多层面、多角度已经成为近年 高考的重要趋向。因史料缺乏、政治需求、立场限制、时 代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 出现不同。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要全面、客观。 如认识伏尔泰对中国古代行政机制大加赞赏的原因需结 合 17~18 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特殊背景。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方法突破』 解答历史事件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关 键在于紧抓材料信息的关键词,如本题中从“君主 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 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即是本题的核心 所在,即皇权专制下臣权的兴起。
『史论链接』 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1)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 数无定制。 (2)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 笔录。 (3)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 事效率高。 (4)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 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①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②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①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②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法令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创立:嬴政开始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具有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影响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权和相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演变(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3.科举制(1)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2)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明清八股取士,压抑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行省的设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代行政区划(1)秦汉:秦郡县两级,汉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
(3)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
2.元代行省的设置(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细微点拨】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轻巧识记】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图解历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误区警示】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
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
【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答题术语]1.秦朝开创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确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
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1.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
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
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
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
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
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论从史出] 据史料一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
史料二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探究:(1)史料二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
[提示]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史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探究:(2)据史料二、三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提示] 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视角1 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
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
[对点1] (2017·江西八校高三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解析:选B。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书省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下省的职能,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
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
[对点2] (2017·吉林高中毕业班调研)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
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材料主要说明( ) A.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C.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D.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解析:选D。
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权力相对开明,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单列视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评价史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教你读史] 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孝廉”“贵戚书信相命”,由此可判断出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及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