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令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创立:嬴政开始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具有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影响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权和相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调整原因

(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演变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

(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3.科举制

(1)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2)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明清八股取士,压抑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行省的设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代行政区划

(1)秦汉:秦郡县两级,汉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

(3)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

【细微点拨】

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轻巧识记】

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图解历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误区警示】

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

【图解历史】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答题术语]

1.秦朝开创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确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

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1.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

(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