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逝去的北京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 影视分析
二、人物语言与形象
影片开头地道的京腔,虽未介绍,但却使观众主观上将故事的 发生地直接定位到了北京。以及人物对话之中最常用的“您”, “好嘞”、“瓶子脆了”等等。也都向观众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北京 话,北京的语言文化。使得影片富有地方特色、真实、生动。然而 在片中,开车司机的一句话,“现在就是老北京人才不认识路”, 很耐人寻味。老北京人为何不认识北京路,是发展更新太快?还是 老北京人与北京的发展脱节?真是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而在剧中“冯先生”的形象,兰花指,女性化的声音,扶帽子 的动作,极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皇宫中的太监一职。同时,“冯先 生”这一人物的设计,也象征着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总结
或许,说简单一些,在影片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 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 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 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 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 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 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 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 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 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 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 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 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逝去的老北京
——浅析《百花深处》
目录
百花深处影视评论
《百花深处》影视评论该影片反映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矛盾,快速发展的科技冲击了传统生活,人们的内心还无法适应新科技的强势冲击的主题。
影片一开始镜头随着搬家工人齐心协力将家具搬进公寓逐渐展开,二楼的鞭炮噼里啪啦地透漏着人们搬进新家的喜悦,镜头朝上,高大的楼房展现在观众眼前。
跑进楼房的孩子口中的“爸爸,我的电脑?”更加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
这时,一个瘦瘦的男子进入观众的视线,他轻声询问坐在车里的搬家工人,是否可以帮他搬家,在得到肯定回复后,他熟练的说着自己家的位置,并表示可以称呼他为“冯先生”。
就这样,冯先生跟着搬家工人前往自己的家——“百花深处”胡同。
在前往“百花深处”的过程中,冯先生好奇的看着沿路的高楼大厦,甚至不禁将头探出车窗外,引来搬家司机警告。
面对不熟悉的街道,冯先生提出疑问“这是哪啊?”,搬家工人听到后笑称冯先生为迷路的“老北京”。
由此可以看出冯先生对于北京城的快速变化发展的不适应。
近景转换成远景,货车驶向拐角,两旁的高楼大厦转换成房屋的废墟,破败的墙上赫然的“拆”字使搬家工人产生了疑惑,最终货车停在了一棵大树前。
冯先生激动地喊着“这就是‘百花’深处!”,他兴奋的“展示”着自家的“庭院”,并对工人们说:“来搬啊!”工人们下车后呆呆地望着这棵大树及树底下的废墟,认为自己“被耍了”,便起身要走,冯先生急匆匆地跑下土堆央求着搬家工人别走,货车的启动吓到了冯先生,更加贴切地展现了冯先生对于新科技及新变化的抵触和害怕的情绪。
搬家工人在车上接到了电话,电话的内容里表明,冯先生已不是第一次请他们帮忙搬家,上次的经历也让帮忙的工人傻了眼,电话那头的“结账”又使工人们返回,帮冯先生完成“搬家”。
工人们帮冯先生搬不存在的家具,他们像演戏一样完成自己的搬家使命,却只是为了得到工钱,使搬家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荒诞的诙谐。
“鱼缸、花瓶”等“家具”完美的“搬”上车,冯先生还在土堆中找到了铛,给工人们展示,像是找到了证明这是自己家的证据。
观看百花深处电影影评
观看百花深处电影影评陈凯歌的《百花深处》短且深,百花深处的古乐、京片子、叫人苦笑的幽默,无一不反映出变迁背后的深深痛惜和无奈。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百花深处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百花深处观后感篇一这里没有百花,没有大房子,有的是黄土地,有的是大槐树。
一棵孤零的大槐树,一个倔强的小傻子。
作为陈凯歌的几分钟的小电影,要求的是大导演的小精华,故事必须浓缩有深度。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霸王别姬的小小身影。
冯远征略带娘气的唱戏口音使我想起了张国荣。
我是这样理解这个故事的。
冯远征在里面演的是一个自己房子被拆迁之后心理创伤的小傻子,北京把旧老庭院拆迁后,只留下黄土地和大槐树的空荡荡,只留下一个悲凉的小傻子苦苦央求搬家公司搬家具的滑稽闹剧。
搬家员工边喊边笑,搬起了空气家具也是配合了演出了搬家的戏。
不认识的大马路,拆迁后的大槐树,破碎的空气花瓶,土地拾起的风铃。
风光繁华背后留下的故乡人对幻想故景的悲凉忧伤,人是物非的伤痛惆怅,那种击溃人心防线的,旧日光景重现的酸楚,留下的是大槐树的寂寥哭泣。
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回来的,人心还是暖的,当小傻子举着一百块钱给搬家队伍,他们回绝说不用了,我打碎了你的花瓶。
不存在的花瓶打碎了,原的是谎,圆的是梦。
百花深处观后感篇二晚了XX年才看到陈凯歌的这部十分钟的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不过似乎也并不太晚,至少还是看到了。
这是一个荒诞的令人哀伤的故事。
冯远征饰演的“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的人去帮忙搬一个并不存在的家,那个家在已经被拆迁掉的百花胡同深处,是一个有影背的两进的院子,家里有紫檀的衣橱,有金鱼缸,在堂屋的条案上放着花瓶,屋檐上还挂着铃铛,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于冯先生而言,这个家一直都存在着,但在搬家公司的人以及突然闯入的路人眼中,冯先生是名符其实的“疯先生”。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却在冯先生的虚无缥缈的坚守中,在耿乐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的调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力自拔的深沉的悲哀。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XX学院XXXX大学2020年X月XX日正文《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说到百花深处,你会想到什么?是北京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还是信乐团《北京一夜》里有缝着绣花鞋的老面容安详的老人在的街道?而我要说的,则是14年前陈凯歌导演拍的短片《百花深处》。
14年前,曾经有一部电影轰动了全球。
影片的名字叫做《十分钟年华老去》。
是由15位世界大师导演各拍的10分钟影片组成。
分为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两个部分。
这部150分钟的影片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那年陈凯歌还没有拍摄《无极》,有着《黄土地》和《霸王别姬》和作为代表的他当选了中国导演的代表。
《百花深处》作为陈导的作品带着满满的诚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的水平,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也给了国人一场感动。
短片只有10分钟,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位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冯远征所饰演的冯先生是请人搬家的客人,举手投足之间娘娘腔而又不正常。
而耿乐所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则接受了冯先生的搬家请求。
根据冯先生描述说他们家住在百花深处胡同。
可到了目的地以后,耿乐一帮搬家工人却发现上当了!什么百花深处,不过是一片废墟而已。
可冯先生还给他们介绍的兴致勃勃。
耿乐一伙气呼呼的就要离开时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什么冯先生,就是一个疯子而已。
但为了收回账目,耿乐他们一伙人决定配冯先生出演一幕戏。
假装搬运的过程中,趣事横生。
先是分不清冯先生的家具位置。
无实物的表演又吓走了无辜的路人。
冯先生又拿着一个零件说是自己以前的铃铛。
甚至不还小心给碎了一个花瓶。
一群人郁闷的走在了回程路上,冯先生说路上有条沟,耿乐一伙认为冯先生是疯子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冯先生的建议,而选择径直碾过。
谁知道真的有一沟!冯先生也在等待车子从坑里出来的过程中捡到了自己的铃铛。
伴随着铃铛声,人们放佛回到了过去那段日子······短片虽短,但该有的意义一个不少。
影评--百花深处(陈凯歌、冯远征)
实实在在的虚幻-----浅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是由陈凯歌导演,冯远征主演的短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一个片断。
该片讲述了从小生长在百花深处胡同的老北京(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地方,发现那里已经被拆迁,搬家公司接到老板的电话才明白,这位冯先生是“疯”先生,为了挣钱,搬家公司帮“疯”先生假搬家的故事。
这部只有10分钟的片子在演员精彩的演绎下十分的吸引人,从开头搬家公司同意搬家时冯先生的欣喜,到看到现代的化的北京城的迷茫,再到搬家时的小心翼翼,最后仿佛回到童年般拿着铃铛跑到老槐树下欢跳,演员表现的自然、精准,把观众真真切切的带入故事。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名,其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刹海街道,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走进胡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太平凡的胡同。
在经历了被涂鸦、奥运会统一盖上灰漆后,它唯一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被磨掉了。
从胡同中的房子可以看出,这里从来没有过什么辉煌,整条胡同中没看到一个门墩儿、一座像样的门楼。
只有那些太过娇嫩的鲜花灿烂一时,给这里留下了浪漫而诗意的名字。
而也因为它的平凡和普通,使得这样的胡同分外宁静而悠闲。
没有商家,没有太多过客。
只有居住于此的人们,默默地穿行其间。
它静静地在都市中占据着这一条纤细的线条,记载着一段美丽的回忆。
百花深处是北京街巷名称极雅者,除此之外在北京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胡同。
普普通通的老北京人在胡同里出生、成长、老去,伴随着日出日落,看惯了历史变迁,不变的是老北京人对生活的执着。
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发人深思的深刻含义,此片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打开满布灰尘的记忆,记忆中的那颗老槐树就长在红砖墙的院子里。
槐树下有戏耍的孩童,也有眯着眼睛摇晃躺椅抽着烟的老人。
屋檐挂着铃铛,每当刮风下雨就会轻声歌唱。
头顶不时飞过一群白鸽,像一小片雪白的云。
也许我们就在其中,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背着小书包早出晚归。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是一部以寓言展现的片。
以下是PINCAI小编收集的《百花深处》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这是一部片长不过10分18秒的电影,由著名的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片子的名字就叫做《百花深处》。
该影片交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那里已经移为平地,搬家公司在接到上头的电话时才明白,原来这位冯先生竟是一位疯先生。
而这部只有10分18秒的片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其中演员的表现,影片中的冯先生将一位失去家园的疯先生演绎的十分到位,从影片一开头他那副木纳的表情就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了这位冯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北京,当他坐在搬家公司的车子,看着一路上高楼大厦那副迷茫更加把一个老北京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来到百花深处时,他又把一个半疯半正常的疯先生演的让人赞不绝口,比如:他在搬家公司替他“搬东西”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认真的神情,让搬家公司都为之动容。
另外一位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他就是这部影片的搬家公司的头头,他把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演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冯先生问他可以替自己搬家的时候,他说:“搬,只要有钱就搬”说这句话的表情真的就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搬上了荧幕。
还有在他将车开到‘百花深处’时生气加郁闷而后又因为必须和冯先生讨钱时那两种不同的表情更是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会有这么死要钱的人?当然除了影片的人物,他的音响效果也很不错。
比如:在冯先生见到自己心爱的铃铛时将铃铛摇的铃铛作响时的那种声音。
让人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连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在听到冯先生‘摇’的铃铛时,也放松了心情,洗涤了心灵,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甚至还让他们看到了“百花深处”。
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那背景音乐把冯先生的悲伤和‘喜悦’渲染的很好。
还有。
该影片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十分钟年华老去》是英国一家公司斥资上亿元打造的一部短片集,这家公司邀请了全球著名的1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个10分钟的短片,短片的主题就是流逝的时间。
《百花深处》是这部短片集的压轴作品,导演陈凯歌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个中国导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他对年华老去的思考与理解。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老北京的故事,主角冯先生找搬家公司帮忙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空无一物的黄土坡上才知道这个冯先生是个疯子,为了拿到出车费他们就在什么都没有的空地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荒诞剧,最后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整个短片一共只有不到十分钟,却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和象征符号,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逐渐消逝的主题。
《百花深处》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场景一也就是故事的开头,是以一个搬床垫的镜头开始,搬家工人的一个“起”字给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影片想要展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力量对比也由此展开。
接下来镜头里出现了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导演以一个仰拍的角度将一栋高楼纳入镜头中,虽然有喜庆的灯笼鞭炮,充满画面的高楼还是给人强烈的压抑感,现代化的生活标志充斥着画面,小孩大叫着“爸爸,我的电脑呢”冲进高楼中,然后我们看见了搬家公司的车,车上贴着“鼎力搬家”几个字,可以联想到成语“鼎力相助”,搬家公司的名字原来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中的一种残存。
这时,冯远征饰演的冯先生出场了,与耿乐饰演的搬家工人开始了一段对话,在这里导演让冯先生处于被俯视的角度,暗示了冯先生与搬家公司的力量强弱。
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对方回答“给钱的活都干”,体现了现代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
整个场景一向人们展示的就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之中出现过两次“慢点慢点”,却正暗示着现代化生活已经快的慢不下来,而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却在现代化、消费主义、工业文明的夹击中苟延残喘。
场景二展现的是现代化的北京。
水泥公路、立交桥、高楼大厦、北京的CBD 商业中心都一一出现在画面中,这里的背景声音很嘈杂,有汽车引擎声、救护车声、广播声等等,体现着现代、后现代主义建设成果,但在繁华的CBD中又有着仿古建筑的出现,西式建筑前的石狮子展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符号与现代主义的混搭,是当下混乱的大众文化。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XX学院XXXX大学2020年X月XX日正文《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百花深处鉴赏
《10分钟,年华老去》准备的。
电影由15部10分钟的短片组合而成,各部分由全球15位顶级导演分别执导,亚洲占了3席,陈凯歌导演是其中之一。
的人物面前,在冯远征这个特定的人物面前,荒诞性在逐渐消失,历史的真相在逐渐显现。
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感染。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人眼前真的出现了大宅院鼎盛时的景象,百花深处的真相完全显现出来。
冯远征扮演的顾客是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是现代化城市的“天外来客”,他要求由耿乐饰演的搬家工头到“百花深处”搬家。
但搬家工人发现,“百花深处”无非是一个土坡和一株老树罢了。
然而,在这个特定的地方,在冯远征这个特定的人物。
故事开场序号位置时间起始情节起落1片头--1’03一潭水、一曲爵士乐、字幕由近到远引出“陈凯歌”、片名“百花深处”中英文2开场11’04—2’07搬家工人搬家,主角“冯远征”出现3开场22’08—4’26到“百花深处”,发现只是一个土坡和一株老树电影的结构关系序号位置时间起止情节起落1开头1’02——2’07从搬家公司帮新居搬家到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忙搬家2发展(1)2’07——3’05从冯先生上车到搬家司机和冯先生谈话3发展(2)3’05——5’23从到拆迁的胡同区到冯先生要求搬完家再给钱4高潮5’23——8’34从搬家工人答应帮忙搬家到冯先生为“打碎的花瓶”哭泣5结束8’34——10’14从搬家公司不收冯先生的钱到冯先生找回铃铛喊着“搬新家咯”离开片名角色角色阐述观众心理补偿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冯先生以前住在北京的老胡同百花深处,老胡同被拆之后变成疯子,活在记忆里表面的笑与背后的哀角色身份关系矛盾关系情节关系角色A男主角老北京正常与不正常笑与被笑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从最初搬家工人取笑冯先生,装模作样搬着只存在于冯先生眼中的家具,到最后对冯先生的同情与理解。
角色B主配角搬家工人角色与表演原型与符号分析物品的象征意传统文化的地位与现状传统文化的寻觅与思考影视语言分析镜头语言镜头构图与角度:身份地位自尊心构建的高大形象现实的渺小与孤独镜头的变化:仰拍到俯拍现代化拔地而起传统文化的黄昏蒙太奇对比:时间、空间电影的背景与主题&电影故事与开场10金融一班10250501150杨楚媛电影的结构关系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18邝绮婷角色与表演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36石银泳原型与符号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37宋运伟影视语言分析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41王凯鹏。
百花缭乱——评《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气氛烘托
——评《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气氛烘托
时间是很微妙的东西。它无处不在,伴着每个人每件事物甚至于整个世界。它总是那样的无情与匆忙,一些东西往往在片刻之间就消失殆尽。而现在,一切都将被定格在十分钟,爱情也好生命也好决心也好,就看它是如何老去。
作为一个艺术片,《十分钟年华老去》所反映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深刻的。这部以时光流逝为主题的片子,由十五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拍摄而集合成,每一部短篇都是一个小小的电影,小小的哲学。起初片子给我留下的深刻映象来自于故事以及思想,而后来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其实是被那些细腻至深的气氛感染。在每个小短篇短短的十分钟里,气氛总是将情感体现的更加细腻、更有张力,似乎到处都弥漫着寻找与无奈的气息。
第三我想是人物表演。影片总归是贴近人的东西,人物的表演是推动剧情发展,突出感情色彩的重要的部分。在《百花深处》里,那个神经病的表演是串联起整个剧情的要素,在他夸张的表演里,对传统文化的伤怀情绪表现了出来。气氛变化的十分合理,由一开始的搞笑轻松变成之后的凝重,引人深思。《距离托那十二英里》中也有体现,那就是男人上路时播放音乐想使自己清醒点时,手随着音乐的节奏拍着车子。还有就是他假装自己仍在和卡尔对话,努力提起精神。这些表演都充分表现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首先是气氛的烘托。影片给我的第一映象就是音乐,在小号篇的第一部《狗没有地狱》里,男人在进入饭店寻找入狱前的恋人时,摇滚乐队的歌声一直伴随,直到两人离开饭店去车站。歌声在男人进入餐厅的时刻响起,应称了他的心境:多年不见的恋人即将见面带来们多年前的约定兑现的这个时刻,爱情,被完美呈现。而在《生命线》里也是,一直不停响着的钟摆的声音,呼吸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哭的声音...全都是生命流淌的声音,伴着画面的出现强烈地渲染了气氛,烘托、扩张着主题——时间脚步的无奈迈动和心灵的渴望,看似缓慢其实焦虑不堪。而不同的主题总是给予不同的音乐,在《几千年前》中,自然的声音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伴随,因为这是一部写实客观的纪录片。再下一篇,又出现了鲜明的对比:明明是舒缓的音乐,却反讽了一个连十分钟的休息都无法完整的生活,把作品的气氛拔高,把世相的本质形象化呈现——生命被压低,自然之力居高临下。
《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影评第一篇:《百花深处》影评意味悠长的镜头,巧妙绝伦的音符----评《百花深处》的镜头与声音《百花深处》是陈凯歌以“十分钟,年华老去”为这主题拍摄的一部短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到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搬家的闹剧。
而在整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镜头,声音等视听手法的独特处理,深刻的诠释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一主题。
(总述)(论点1)被称为“电影哲人”的陈凯歌一向善于运用寓言化地电影语言为影片带来深沉的批判力量。
同样,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镜头,坚实了新旧文化冲突这一命题。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下到上扫过一栋矗立的高楼最后停留在一个仰拍镜头中,这个镜头不仅介绍了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同时高大的楼房与下面渺小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寓意着普通人在城市当中的渺小与无助。
(举例,论据1)随着故事的发展,当汽车驶入满目疮痍随处都印着“拆”字的“百花深处”时,导演在远处通过窗户给了一个汽车驶过的镜头。
窗户又好似画框,当汽车缓慢的从“画框”中驶过后留下了静止一片荒凉的土地时,导演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些曾经代表着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注定会成为一张照片被永远的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举例,论据2)之后在搬家公司工人得知冯先生是疯子开车离开时,在一个汽车反光镜中“窥人”的镜头中我门看见冯先生孤零零的站在小土坡的大树旁边,暗黄的色调阴沉的气氛,都无不在暗示着冯先生这个唯一的文化坚守者的无助处境。
(举例,论据3)而影片的最后,在一个远景中,落日伴着余晖的剪影,冯先生手中摇曳着风铃,伴随着一曲悠扬哀怨的古老笛声,冯先生一边高喊着“搬新家了,搬新家了.....”一边奔向画面的深处。
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是仿佛唱响了一曲时代的挽歌,预示着“北京胡同”作为传统文化符号标志的消失,老北京文化也即将走向黄昏的命运。
(举例,论据4)这些众多的寓意性镜头,通过导演巧妙的运用都无一不展示出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百花深处观后感范文
百花深处观后感范文看完电影《百花深处》,你有哪些感想呢?大家是否清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百花深处观后感吧!《百花深处》,这十分钟的搬家过程,是陈凯歌导演在新旧转型的历史时期放下的一枚炸弹。
由电影的现代之火,循着传统朝向百花深处的路,伴着缓急有度的镜头节奏,观众得以从独特的视听视角窥见——新旧矛盾与时代更迭带来的冲突摩擦被层层展现,并将爆点不断延续直至炸弹的内核:辅以艺术高度的思维表现以指向时代与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跳过繁重的双主体比较,作为微电影的《百花深处》,一开始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各立两端,在展现客观的同时,巧妙而隐蔽地植入主观技巧,令观众先入为主,并助其升级了第一盘引爆。
从实而言,导演并未给观众时间对影片的主体问题进行思考,由第一个镜头——被搬运的家具悬于其上,画面几乎全被搬家工人的身躯遮挡,极窄的景深充满都市符号与城市气息,更可怕的是工人离开镜头,更大的钢筋怪物进入,加之以仰拍的极其扭曲不常的拍摄角度,立即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压迫立场挑明而出;再到第一句台词——“慢点慢点”,不难想象现代人在物欲文化面前的战兢慎微,传统中的稳缓思想也无法改变快节奏的、走在分秒上的人们。
而搬家工人对已被许多观众所道的红帽黄衣加披一件土色外套,又竖着花指的女性化男人——被城市元素围迫的紫禁城古文明的代表——一开始所持的看不惯且不友好的态度,更将两大主体引向对立。
这实为对客观现实的展现,但在不为人知的同时,观众在主观意识上的先入为主,使现代文明比强势更加势气汹汹,以致其难以察觉得成为了导演成就电影艺术效果的帮手。
两大文明主体对立鲜明,立即展现了导演传达的思考角度与人文态度。
在看似难以调和的对立中,导演又将独具他个人的思考维度置入对立的深处,这也是作为影片有广泛影响力的原因所在:如果不同文明之间除对立而别无其他,那么文明就是狭隘的,人类作为文明的创造者就是悲哀的。
在摄入遭拆毁的旧屋的镜头里,分纯粹只有单个被摄主体(旧屋)与同时还加入框式构图且有一枚醒目的有意无意飘忽在镜头边缘的大红中国结两种。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之杨若古兰创作如果你信任有时候瞬间即是永久,那么你也必定会信任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认识.作为建造方独一约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示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名老北京“冯”(疯)师长教师“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这是一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古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明,因安土重迁而与古代文明相抵触的固执抽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场这一荒诞滑稽的方式揭示给观众.当传统文明这个物资家园被摧毁以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师长教师”以变疯这类极端的方式,意味性地明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场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害面前表示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穷追思,更能体现主题.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但光鲜地表示出时光流逝这一中间主题,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全部画面,压制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师长教师跟着搬场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古代化的建筑让冯师长教师发出了如许的感慨:“这是哪啊?”“此刻只要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面前却包含着深深地感伤.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师长教师表示出异常的高兴:“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清算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介入一个主要的典礼前的筹办.除了冯师长教师的说话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管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师长教师站在废墟中作为布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布景中模糊呈现的古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古代文明的冲击与压榨,中国的传统文明也淡出了光彩.生活在冯师长教师四周的人都逐步融入新文明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师长教师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抽象饰演了一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他的女性化,与他固执的内心构成光鲜地对比,他的花指,粉饰不了他内心中竭诚的故乡情.而这一切在年轻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在冯师长教师、年轻小伙这一矛盾面前,遮蔽的是传统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矛盾,而这一深刻矛盾即是时间流逝与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短片的布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感化.所选用的大都是民族乐器,如鼓、笛子.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应用童声合唱作为布景音乐,企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暴行为并获得巨大成功.同时小提琴独奏的主旋律也对氛围烘托起到很好感化.与西洋乐比拟,中国传统民乐传达给我们更多民族的气息,加上黄土丘的映托,明显有几分中国的神韵,有形中也照顾了主题.在搬场的过程中,当“前清花瓶”落地摔碎的一瞬间,镜头缓缓前移到冯师长教师的脸部特写,滑稽的鼓点声此时转化为悠久的长音,冯师长教师脸上的特写镜头揭示给我们的是他发自内心的痛苦,这时候候,我们也跟随者镜头和音乐,影片基调从滑稽转向了哀痛.或许传统文明正如这个花瓶,碎的完整而没法修复,面前高耸的古代文明的建筑正在慢慢地把最初的残垣废墟吞噬.在影片最初,陈凯歌采取三维动画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古色古喷鼻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又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但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埋葬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落日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暖和,不管是音乐方面,还是意味着“历史遗物”的“铛儿”,还是残垣废墟中那棵挺立的老槐树,影片都表示出陈凯歌一向的对历史的关注,和在历史和理想对照中所表示的隔离与传接.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数作品中不断存在着一种缭绕不去的历史凝重感.对他而言,历史“似乎是一道必须重视、令人眩晕的深谷,又仿佛是鬼魂出没的、猩红而灿艳的天幕”,因此绝对于理想的话语,有关历史的记忆老是显得过于丰满和厚重,而且充满着细腻的条理和无穷繁复的目光.从《黄土地》到《大阅兵》;从《霸王别姬》到《荆轲刺秦王》;从《无极》到《梅兰芳》,再到《赵氏孤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突破性的电影说话和美学寻求,剖析着历史和传统对人的精神的制约和影响;他关注人的本体和人的生存形态,从而对中国文明进行深刻反思.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东方错位的文明诉求中可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意酸的心路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师长教师这一角色是他本人在文明、商业、市场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渴望能够将中国这一东方的历史景观嵌入到世界或东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老是感伤留恋于旧时代的集体回忆与认识尘雾.当然,他本人也深刻了解,那一片颓败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电影发展的理想当中.陈凯歌曾说过,“人爱本人的历史就好像鸟爱本人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陈导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但仅是年代、事件、地点等可观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怀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和那落日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
百花深处的醒悟
电影《百花深处》的迷惑与醒悟这是一部仅有十分钟,成本不过200块的电影。
这是一部由英国BBC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由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而《百花深处》是最后的压轴篇。
没有偶像美女,华丽灯光,所以这片子看很纯粹,而又让人沉思。
《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故事开头,在仰视高耸的楼房中,若是留意的话,会开到一扇窗户,像个黑洞。
这里似乎是一个伏笔,与最后搬完家在行车遇到的那条沟。
中国传统最终要被掏空之际,人们终在遇难中得以停留思考,思考我们被掏空的灵魂。
就像那句:“现在老北京才不认得北京的路呢!”。
转化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上来说,作为继承人我们却将文明精华抛掷脑后。
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精华为何在日本得以体现,传统的禅学为何没有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
也许我们都不认那条历史之路了。
转入胡同后的一片狼藉和墙上大大的“拆”字,更是一种无言的控诉。
影片中的内外墙都画着'拆“字,似乎寓意着中国人的外观与内在都在现代中拆毁。
在搬家工人车上的后视镜中的那副画面正是百花影展的海报,一副画面四个层次,蓝天,槐树,黄土,人。
加上镜下的中国结,像那血液的脉络。
由于距离的问题,槐树下的人似乎是一个虚幻的魂魄,在忌讳的北京人看来槐树是不吉利的,在我看来这人就像吊死在树上一般。
这人是一个象征,从他的衣着我看到了中国的辉煌,金色的琉璃瓦,灰砖红墙,这便是故宫吧,这便是我们的骄傲吧,而今他却游荡在槐树下。
如果说,胡同现状是对这种罔顾建设对美肆意破坏的行为的指责,那么搬家的情节就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讽刺。
搬运工人们为了钱,答应帮冯先生搬家。
片子的基调变得活泼起来,之前搬运工咄咄逼人的形象和冯先生小心翼翼的样子立刻对调过来了——原因很简单,所有的东西只有冯先生能“看得见”而搬运工人们只能听他的描绘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
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
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他的女性化,与他固执的内心形成鲜明地对比,他的花指,掩饰不了他内心中真挚的故乡情。
而这一切在年轻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
在冯先生、年轻小伙这一矛盾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而这一深刻矛盾便是时间流逝与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
短片的背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作用。
所选用的大都是民族乐器,如鼓、笛子。
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童声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企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忍行为并获得巨大成功。
同时小提琴独奏的主旋律也对氛围烘托起到很好作用。
与西洋乐相比,中国传统民乐传达给我们更多民族的气息,加上黄土丘的映衬,显然有几分中国的韵味,无形中也照应了主题。
在搬家的过程中,当“前清花瓶”落地摔碎的一瞬间,镜头缓缓前移到冯先生的脸部特写,滑稽的鼓点声此时转化为悠长的长
音,冯先生脸上的特写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他发自内心的痛苦,这时候,我们也跟随者镜头和音乐,影片基调从滑稽转向了悲伤。
也许传统文化正如这个花瓶,碎的彻底而无法修复,背后高耸的现代文明的建筑正在慢慢地把最后的残垣废墟吞噬。
在影片最后,陈凯歌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又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但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不论是音乐方面,还是象征着“历史遗物”的“铛儿”,还是残垣废墟中那棵挺立的老槐树,影片都表现出陈凯歌一贯的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数作品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萦绕不去的历史凝重感。
对他而言,历史“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令人眩晕的深谷,又仿佛是幽灵出没的、猩红而绚丽的天幕”,因而相对于现实的话语,有关历史的记忆总是显得过于丰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目光。
从《黄土地》到《大阅兵》;从《霸王别姬》到《荆轲刺秦王》;从《无极》到《梅兰芳》,再到《赵氏孤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和美学追求,剖析着历史和传统对人的精神的制约和影响;他关注人的本体和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西方错位的文化诉求中可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心酸的心路历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先生这一角色是他本人在文化、商业、市
场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渴望能够将中国这一东方的历史景观嵌入到世界或西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总是感伤留恋于旧时代的集体回忆与意识尘雾。
当然,他本人也深刻了解,那一片颓败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电影发展的现实之中。
陈凯歌曾经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好像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陈导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年代、事件、地点等可观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怀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以及那夕阳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