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所致。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家族成员更易罹患糖尿病,而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则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或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需求。
糖尿病的发病还可能涉及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
深入研究和理解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的存在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所有糖尿病类型的510。
患者的胰腺产生的胰岛素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需要依赖外部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以下是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报告:
1.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族史和遗传基因有关。
特别是类型2糖尿病,其患病风险与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病情况密切相关。
目前已鉴定出数十个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信号转导、糖代谢等相关的通路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饮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肥胖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相反,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身体活动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吸烟、酗酒、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理性状,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充足的睡眠等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4. 其他因素: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例如,慢性炎症反应促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糖尿病。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
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是研究和预防糖尿病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通过控制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高中机理与原理
糖尿病的高中机理与原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长期处于高水平,主要因为胰岛素功能障碍或胰岛素作用障碍。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尽管糖尿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都可能是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第一部分:胰岛素功能障碍的机理与原理1. 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合成并储存于胰岛中的颗粒内。
在餐后,胰岛β细胞通过依赖于血糖水平的机制来分泌胰岛素。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β细胞内的ATP/ADP比例增加,导致钙离子内流,并释放出胰岛素。
2.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通过与体内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时,它增加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的数量,促进葡萄糖的进入细胞内。
此外,胰岛素还促进肌肉和脂肪细胞内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3. 胰岛素功能障碍胰岛素功能障碍包括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减少以及胰岛素的作用障碍。
(1)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减少:胰岛β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这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
(2)胰岛素的作用障碍: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异常或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受阻,即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血糖无法被有效地吸收和利用。
第二部分:糖尿病的发生机理与原理1.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类:类型1和类型2糖尿病。
(1)类型1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于年轻人,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胰岛素分泌的显著减少。
(2)类型2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导致胰岛素不足。
2. 疾病发生机理(1)类型1糖尿病:类型1糖尿病发生前通常有一个潜伏期,此期间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损害胰岛β细胞,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生成胰岛细胞抗体,攻击胰岛β细胞,从而破坏了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最终导致胰岛素的分泌显著减少。
糖尿病发生的生化机理
糖尿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其作用异常,导致人体内的血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发生涉及到多种生化机理,本文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阐述糖尿病的发生机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同时抑制葡萄糖在肝脏中的产生。
在饮食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帮助人体进行能量代谢。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增加,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
二、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人群中,由于胰腺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腺中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完全失去,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又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另外,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胰腺负担过重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现象。
这时,胰腺需要更加努力工作,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来维持血糖的平衡。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胰腺可能逐渐失去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患者的糖尿病病情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无法有效地被转化为能量。
胰岛素抵抗不仅影响糖类代谢,还可能影响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这时候用药治疗也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肥胖症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脂肪组织会分泌出一些脂肪细胞因子,干扰胰岛素的作用。
长期拥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几率。
四、肝糖异生肝糖异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生化异常之一。
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糖源之一,而肝糖异生是由于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 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糖尿病的分类
01
02
03
1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期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 致,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成年人,由于胰 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导致 ,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 药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发生在妊娠期间,由于孕 妇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胰岛 素抵抗,需要控制血糖水 平。
3
胰岛素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胰岛 素种类和使用方法。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
过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 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关注腰围
腹部肥胖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定期测量腰围并保持在一个健康 的范围内,对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可引起视网膜出 血和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视神经萎缩 和失明。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轴突萎缩和脱髓鞘改变,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 常。
中枢神经病变
高血糖还可引起中枢神经元萎缩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抑 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
04
糖尿病的治疗
常用药物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其中口服降糖药包括 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等。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定期监测血糖。
胰岛素治疗
1 2
胰岛素治疗原则
对于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有效的治 疗方法。
胰岛素种类
包括长效、中效和短效胰岛素,以及类似物和人 胰岛素。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二、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三、糖尿病人要谨记的注意事项糖尿病的致病机理1、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
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
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3、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
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
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4、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着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
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是什么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生化过程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糖尿病的生化机理,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胰岛素的功能异常1.胰岛素概述2.胰岛素受体激活与下游信号传导3.胰岛素受体突变与胰岛素抵抗4.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5.胰岛素抵抗的生化机制二、胰岛素抵抗1.胰岛素抵抗的定义与分类2.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细胞膜脂质组分与胰岛素抵抗4.肥胖与胰岛素抵抗5.胰岛素抵抗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三、胰岛素分泌异常1.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2.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β细胞的功能损伤与胰岛素分泌异常4.胰岛素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调节5.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四、胰岛素受体异常1.胰岛素受体缺陷与糖尿病的关系2.胰岛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3.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与信号传导4.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与糖尿病遗传5.胰岛素受体抑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五、葡萄糖代谢异常1.葡萄糖吸收与转运的生化机制2.葡萄糖酶的功能与调节3.葡萄糖产生与糖尿病的关系4.葡萄糖酶的活性调节与胰岛素的作用5.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发展关系结论: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
深入了解这些生化机制,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机理》课件
在这份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糖尿病的机理,包括定义、分类、病理生理 学、诊断治疗、相关并发症、预防和控制。一起来了解这个全球性挑战吧!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糖尿病的分类包 括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的盛行 率不断上升。
2
强调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预防和控制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关键策略。
3
未来针对糖尿病的研究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机理,我们可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策略。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
正常情况下,糖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胰岛素、葡萄糖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 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和组织损伤。
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以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包 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和规律体 检。
糖尿病的控制措施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合理用药、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定期检 查并发症。
糖尿病的管理计划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医生密 切合作,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 计划。
结语
1
糖尿病的严重性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挑战,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都带来严重影响。中毒
一种严重的代谢紊乱,由于高血糖和胰岛素不足 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酮体。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逐渐导致慢性肾功能衰 竭。
糖尿病足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和血管损伤,导致足部溃疡和 感染。
糖尿病眼病
影响眼睛的各种疾病,包括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一、糖尿病的发生机理二、糖尿病如何预防三、糖尿病如何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机理1、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糖尿病无论i型或ⅱ型均由遗传因素决定,与感染、肥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发病。
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环境因素如病毒或化学毒素作用于i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者,使其胰岛b细胞表面异常地表达hla-dr抗原,导致胰岛b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结构的改变,引起t淋马细胞的自身激活。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即胰岛素活性的相对不足。
2、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因胰岛B细胞水平所导致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糖尿病。
由血液运送水平而引起的糖尿病发病,主要是因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等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3、糖尿病患者的表现
尿量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
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糖尿病如。
2024年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情境突破课7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及治疗
2.妊娠糖尿病(GDM)指妊娠前无糖尿病,在妊娠期间出现高血糖的现象。 下表是GDM孕妇、正常妊娠妇女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组别
GDM组 正常妊娠组
空腹血糖水平 /(mmol·L-1) 7.53 4.97
餐后2 h血糖水平 空腹胰岛素
/(mmol·L-1)
/(mU·mL-1)
9.3
21·江苏卷节选)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 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 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 平稳),这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 肝糖原 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 提供能源。 (2)胰岛素通过促进 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 、促进糖原合成与抑制 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等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3)2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 ①③ (填 序号)。 ①与胰岛素相抗衡的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B细胞损伤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岛素抵抗,即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蛋白M (回答
两点)。
解析 (1)血糖升高会引起下丘脑特定区域兴奋,相关的副交感神经兴奋,释 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副交 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 分泌,它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由图可知,其机理是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 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进而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 数量,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3)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 素含量并没有减少,但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降低。可能是患者自身的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的抗体竞争性结合靶 细胞膜上的蛋白M,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异常高,这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所致。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样,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糖尿病类型与特定基因的变异有关。
例如,类型1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变异有关。
而类型2糖尿病则与多个基因的变异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基因。
二、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作用受阻抗。
对于类型1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所致。
而类型2糖尿病患者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目标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
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的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促进能量代谢。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降低。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肥胖、缺乏运动、高胆固醇、高血压等多个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能够干扰正常的胰岛素信号传递,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四、β细胞功能衰退β细胞是胰岛中分泌胰岛素的主要细胞类型。
在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β细胞功能可能逐渐衰退。
在类型2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产生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可能与长期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以及其他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涉及遗传因素、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以及β细胞功能衰退等多个因素。
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机理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索糖尿病的病因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症,通常与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足有关。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作用。
当身体无法正常产生或利用胰岛素时,血糖水平会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展。
1. 类型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类型1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破坏了胰岛素的生产能力。
这种攻击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疾病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如此一来,患者就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必须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管理病情。
2. 类型2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类型2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生时,身体仍然能够产生胰岛素,但对其作用的反应下降,导致细胞内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该机制通常与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基因等因素有关。
3. 胰岛素阻抗胰岛素阻抗是导致许多类型2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阻抗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肥胖、脂肪酸代谢异常和慢性低级炎症等。
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家族背景中,往往存在其他患糖尿病的成员。
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同时环境因素也是发病的决定因素之一。
5. 其他因素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展。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缺乏体育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肥胖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展。
总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涉及多个因素。
准确判断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糖尿病的管理至关重要。
早期预防、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都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并减少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血糖水平的持续升高。
根据发病机理和病理学特征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胰岛素与糖尿病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血糖水平、食物摄入、神经系统和胰岛细胞自身的调控等。
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下,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的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胰岛素在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减弱。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在2型糖尿病中尤为突出。
胰岛素抵抗通常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一起出现,这被称为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与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有关,包括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和损伤等。
2.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的升高。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是由于胰岛细胞的数量减少(例如1型糖尿病),也可以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的受损(例如2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机制包括胰岛素细胞的损伤、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碍等。
三、糖尿病的病理学特征1. 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等。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退行性改变。
白内障则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眼部病变,其发生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蛋白质糖基化等有关。
2. 肾病变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高血糖状态下,肾小动脉和肾小球内压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使蛋白质和红细胞等物质泄漏到尿液中,进而发展为蛋白尿和血尿。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一、糖尿病的生化机理二、糖尿病的原因三、糖尿病降糖的方法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1、糖尿病的生化机理
二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类别,其发病人群通常是在35岁之后,而且有肥胖的特点和肥胖历史,其主要是长期高热高脂肪食物导致身体内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少,导致的糖尿病,进而形成系列的症状。
由于二型糖尿病比占糖尿病的百分之九十,所以二型糖尿病更要注意防治。
由于糖尿病跟日常生活中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日常生活中要远离高热高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作息时间规律。
糖尿病病因就是来自于患者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一些其他因素。
年轻时操劳过度,机能受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未老先衰的人,或肥胖之人,体内堆积过多脂肪,影响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血管障碍,致使胰腺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现象都会产生糖尿病的机会。
纵欲过度、手淫过度以致机能受损。
2、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糖尿判断尿糖检查结果时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况。
尿糖测定结果仅供诊断参考,而确诊糖尿病需依靠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血糖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静脉血浆葡萄糖(VPG),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CBG)和静脉全血葡萄糖(VBG)。
其中以前二者最常采用。
以不同方法测得的结果略有差异。
3、糖尿病如何诊断?
诊断标准:目前多数采用1985年WHO提出的暂行
有糖尿病症状,任何时候静脉血浆葡萄糖≥200mg/dl(11.1mmol/L)。
糖尿病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WHO1997 年报告1995 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并预计2025 年将达2.99 亿,而新增加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 5 位死亡主因,并且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 及 2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
一、1 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中病毒、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w型超敏反应引起),t辅助细胞(Th)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子(cytokine, CK)对Th1/Th2比例的调节作用与IDDM有关。
病毒、化学物质及死亡的B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产生Th1刺激因子(IL-12 ),使Th1占优势,继而IL-2和IFN- 丫,在胰岛局部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IL-1 B、TNF- a、TNF- B、IFN- 丫及自由基NO、H2O2-、02-,杀伤少量B细胞。
这些B细胞以自身抗原被提呈给Th,产生针对胰岛B细胞的抗体(ICA )、谷氨酸脱羧酶(GAD )抗体、INS自身抗体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释放CK,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放大B细胞损伤效应,使血浆中的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下降,最终导致IDDM。
Th 的激活受MHC- U 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lity complex,MHC)的限制。
B细胞表面已发现有HLA-儿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抗原的超表达和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些都是细胞免疫的表现。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摘要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分类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 ,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 ,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 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4个部分。
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 ,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 ,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 Ⅰ 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11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 ,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 ,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 , HLA基因位于人类第 6号染色体断臂上 ,共有 HLA2 A、 B、 C、 D (DR、 DQ、 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 B、 C为Ⅰ 类抗原 ,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 (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 )表达 ,参与细胞介导免疫。
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 ,正常时只在 B淋巴细胞、激活的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 ,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 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 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 (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 DQA2 DQB S/S2 S基因型 (即 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 )患病相对风险最高 ,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
糖尿病的机理
糖尿病的机理:1、艮卦之人的养生保健方案(玉竹与糖尿病)玉竹的降糖效果,并不是因为它滋阴,而是因为它抗震。
曾有医家认为,糖属于土;血糖高犹如土落入水中。
此言确实有理。
正常的人在吃东西后,饮食刚刚下肚,血糖便急剧升高,显然并不是吃下去的食物的问题,而是饮食入胃,胃蠕动加快导致;胃为艮土,是燥土,饮食入胃,胃受震动,也即燥土受震动,部分落入血中,于是血糖立即增高。
正常人饭后两小时胃排空完毕,胃的蠕动减轻,那时血糖便也恢复了常态。
而那时,正是饮食消化之后的营养吸收入血之时。
所以说,胃受震动,是人体血糖高的最根本原因。
人体的胃功能正常之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假如胃自身出了问题呢,比如说,胃土过于燥,稍有震动便有土滑落,则人体空腹血糖也高了吧。
玉竹,是固摄艮土而抗震的最佳良药,我便是根据这个道理,从众多的药物之中寻到它的。
其实,黄芪、山药均生于沙土之中,均有固摄艮土之功效,所以也均能降血糖,只是比起玉竹来,降糖的功效还是要差了不少。
玉竹,不仅仅具有降血糖之效。
它能固摄艮土而抗震,所以,最重要的作用是护胃。
2、闲聊糖尿病胃土不固,流失到血里过多,就是糖尿病了。
大家不懂这句话,就想象有一条河吧,河堤是沙土。
沙土流失到河水里过多就是糖尿病。
那么,沙土为什么流失到河里太多呢?那原因就多了,比如说,没有木来固沙,沙容易流失;太阳太毒,烤得沙子太干了,也容易流失;附近在施工,沙子受到的震动多,也容易流失;天上不停地下雨,雨也容易导致沙土流失-----这也说明啊,治疗糖尿病没有固定的方法的,要根据各人的情况分别采取合适的方法治理才行。
-----不过,不管怎么说,糖尿病是胃的问题,而胃出问题又与饮食关系非常大,所以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好好找找原因,看看究竟饮食中出了哪些问题才生病的。
------也因为这糖尿病原因的复杂,所以,自己详细列出得病前的饮食习惯,详细研究这些饮食习惯并尝试改变其实更有希望治疗糖尿病。
3、翻白草治疗糖尿病机理分析翻白草可以治疗因风木无法固沙而引起的糖尿病糖尿病,从发病机理来说,首先是雷山小过,胃底火是中焦的相火,底火不够会君火来补充,君火是震卦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当患者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β细胞功能已严 重衰退 未实现个体化治疗 处方降糖药保守,缺乏可阻断β细胞功能衰竭的新药
胰岛素作为治疗的最终手段,忽视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使
患者尽快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 部分恢复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并延 缓并发症发生。
早期血糖控制所带来的延续效应(Legacy Effect ) 强化治疗 (磺脲类/胰岛素)显著减少大血管微血管事件
综合终点 任何与糖尿病相关的终点 微血管疾病
RRR: P: RRR: P:
1997 12% 0.029 25% 0.0099
2007 9% 0.040 24% 0.001
心梗
全因死亡
RRR: P:
3个月后HbA1c>6.5%
非 超 重 患 者
加用胰岛素
患者依从性差时推荐用一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超 重 肥 胖 患 者
BMI≥24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
3个月后HbA1c>6.5%
\
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平稳控制血糖——Smooth
降低高血糖
避免低血糖
减轻血糖波动
低血糖是血糖达标的最大障碍
DCCT (1型糖尿病)
低血糖发作次数/100 病人年 100 80 60 40 发生1次或1次以上严重低血糖 的患者比例(%) 强化组 常规组
UKPDS(2型糖尿病)
强化组 常规组
5 4 3 2 1
<6.5
<130/80 <4.5 >1.0 <1.7 <2.5 <2.5(22mg/g) <3.5(31mg/g) <20μg/min(30mg/天) 15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BMI<24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 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
P=0.011
Lancet 1998;352:854-865.
2型糖尿病防治新策略
SELECT高质量降糖六大要点
平稳 早期 长期
有效
联合
降低总危险
Smooth Early Long-term Effective Combination Total Risk Reduction
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
IGT及T2DM患者餐后 GLP-1分泌减少 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水平升高
使得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
尖锐参差的六重奏
割裂的七重奏
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
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增高,会 导致基础肝糖输出增加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与钠依赖性葡萄糖转 运蛋白2(SGLT2)有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SGLT2 增加,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RRR: P:
16% 0.052
6% 0.44
15% 0.014
13% 0.007
1 Rury R. 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1618-20
UKPDS研究30年结果带来的临床启示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药物进行强 化治疗的患者,不但还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也能降低长期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T2DM的治疗应当遵循的原则
基于T2DM生理病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 需用多种药物联合纠正T2DM的多种病理生理缺陷 对T2DM的治疗应当基于已知的病因,而不只是简单
的降低HbA1c
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早期给予干预,阻止β细胞功能
衰竭
T2DM治疗新模式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
中枢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下丘脑对血糖的调控紊乱
下丘脑在调节能量摄入和饮食行为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与身材较瘦的 人比较,肥胖者摄入葡萄糖后下丘脑室旁核 和腹正中核的抑制显著减弱,并且达到最大 抑制的时间明显延迟。
DeFronzo教授将所有这些影响2型糖尿病高
血糖形成的因素称为糖尿病生理病理 “恶 兆八重奏”
“八重奏”进一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病理生
理的复杂性,为临床用药带来了新的思考
T2DM治疗现状——血糖控制不理想
T2DM以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缺陷为特
征,其自然病程为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受损 (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糖尿病,最 终导致多种并发症。
β细胞功能在病程中逐渐衰退,但初始衰退远
早于预期。有研究发现,处于IGT阶段的患 者,β细胞功能丧失已高达80%。
T2DM治疗现状——血糖控制不理想
盖德(Gaede)等研究发现,仅有15%的患者达到糖化血红
蛋白(HbA1c)<6.5%的控制目标
UKPDS研究随访6年后发现,现有治疗(包括胰岛素、格
列本脲、二甲双胍等单药治疗 )未能改变T2DM自然病 程
提示应及早进行降糖治疗。
长期控制血糖—— Long-term
改善代谢记忆效应 纠正血管毒性作用
VADT研究: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随病程延长显著增高
VADT研究中强化组糖尿病病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关系
Steno-2 研究 : 13年结果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的多因素干预治疗策略
全因死亡率
低血糖使全因死亡率增加
以色列14670例冠心病患者的8年死亡率随访研究
*
*
**P<0.02 *P<0.0001
** *
Fisman EZ,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04, 1:135 –143.
脂肪组织也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细胞的脂解
作用增强,游离脂肪酸( FFA)释放入血增多, 成为T2DM的第4种病理生理机制
FFA增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它能够引起 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 增加肝糖输出 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精粹的五重奏——肠促胰素 (GLP-1)作用减弱
200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ADOPT研究
显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单药治疗5年累 计失败率分别为15%、21%和34%
现行T2DM治疗策略对血糖控制的总体效果不理想。
T2DM的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
现行方案保守, 遵循“阶梯式”原则, 血ຫໍສະໝຸດ 长期控制不VOL359 NO
Sep
UKPDS 30年研究新结果公布
再次指引:
早期严格血糖控制 全面改善预后
UKPDS 结束后随访结果 HbA1c的变化
磺脲类/胰岛素 vs. 常规治疗
A
UKPDS results presented Mean (95%CI)
B
Rury R. 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1618-20
20
0 5 6 7 8 9 1011 12 1314 研究期间HbA1C 水平(%)
0
0 3 6 9 12 15 随机化后时间(年)
1. DCCT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1997; 46:271-286. 2. UKPDS Group (33). Lancet 1998; 352:837-853.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 新进展
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 从“三重奏”到“恶兆八重奏”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初为
三 重 奏
肝糖生成增加 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引发的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DeFronzo教授认为除了这三个方面外,还有更
多的组织器官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不协调的四重奏——脂代谢紊乱
降糖药物与低血糖
抗高血糖药: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 血糖 降血糖药: 可能引起低血糖 双胍类: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
磺脲类 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 D-苯丙氨酸衍生物:那格列奈 胰岛素
早期控制血糖—— Early
消除胰岛糖毒性 减少微血管并发症
降糖药不同的基础:作用机制不同
增加脂肪的合成 和葡萄糖的代谢 双胍类,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
增加肌肉的 葡萄糖摄取和代谢
降糖
双胍类,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
GLP-1在人体中的效用: 肠促胰素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
UKPDS研究: 二甲双胍有大血管收益,而磺脲类/胰岛素无
心肌梗死
全因死亡
P=0.044
P=0.010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吡格列酮+GLP-1类似物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有心血管保护作用,GLP-1类
似物和吡格列酮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二甲双胍和 GLP-1类似物则能够抵消TZD引起的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不担心发生低
血糖等不良反应
3药联合能够充分发挥益处,有望HbA1c<6.0%
低血糖患者心脏缺血事件明显增加
美国19例72小时血糖检测研究
60 50 59 54
低血糖 无快速波动 的正常血糖 高血糖
发生事件数
40 30 20 10
N/A
*
10 0 1 胸痛/心梗
6
*
0
0
全部事件
0 心电图异常
*P<0.01 与高血糖和血糖正常期间事件数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