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的方法
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的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薄层色谱板上的吸附性质和迁移速度的差异来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学物质。
其方法包括样品的制备、样品在色谱板上的上样、色谱板的开发等步骤。
在化学药品杂质检查中,薄层色谱法常用于检测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掺假成分。
具体步骤包括样品的制备,通常是将药品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后进行搅拌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然后将样品溶液倒在预先涂有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板上,然后将色谱板放入开发槽中,使溶液中的化学物质按照一定的迁移速度在色谱板上分离;最后,通过显色、目视或者使用光谱仪等设备观察色谱板上化学物质的分离情况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薄层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化学药品杂质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联用,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2.类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
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 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 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 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 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 (8:1)、 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 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 (5:4:1)
有些问题: 薄层板为什么会裂口和有凹槽?
TLC中样品拖尾现象是什么原因?该如何解
决?
关于TLC二次展开,是在第一次展开显色后
再继续第二次展开,还是在第一次展开后, 换另一种展开剂接着展开?
Thank You!
2、展开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 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 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 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 层板,晾干,待检测。 注: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 可在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 一般保持15-30分钟。
3、显色与检视
供试品含有可见光下有 颜色的成分可直接在日光下检视,也可 用喷雾法或浸渍法以适宜的显色剂显色, 或加热显色,在日光下检视。有荧光的 物质或遇某些试剂可激发荧光的物质可 在356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对 于可见光下无色,但在紫外光下有吸收 的成分可用带有荧光剂的硅胶板(如 GF254板),在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 荧光板面上的荧光猝灭物质形成的色谱。
结论: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 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 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 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 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 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 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 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 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 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 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 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 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 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0502-薄层色谱法
050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亦可用薄层色谱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1)薄层板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
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
F254为在紫外光254nm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
按固定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μm)和高效薄层板(5~10μm)。
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
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槽。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
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
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塑料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固定相层不得有破损。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验证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验证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验证主要涉及以下步骤:
1. 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并能制备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取供试品溶液和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
供试品溶液除主斑点外的其他斑点与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杂质对照品溶液的相应主斑点进行比较。
判断药物中杂质限量是否合格。
2. 显色方法:喷雾显色和浸渍显色。
喷雾显色中,显色剂溶液以气溶胶的形式均匀的喷洒在纸和薄层。
浸渍显色中,挥去展开剂的薄层板,垂直的插入盛有展开剂的浸渍槽中,设定浸板及抽出速度和规定在显色剂中浸渍的时间。
3. 专属显色剂法:某些化合物在特定的条件下,能与特定的试剂反应产生颜色,这种颜色是专属的,可以用来鉴别化合物。
4. 比移值法: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5. 薄层扫描法: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经薄层层析后的层析板上,对具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层析斑点进行扫描,用反射法或透射法测定吸收的强度,以检测层析谱。
对于中成药复方制剂,亦可用相应的原药材按需要组合作阴、阳对照,然后比较其薄层扫描图谱加以鉴别。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薄层色谱知识与技巧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_薄层色谱总结分析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
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
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参考实用]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参考实用]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
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
3.通过实验实践,了解如何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定和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其原理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同相互作用。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如下:1.固定相:将固体材料均匀地涂在薄层色谱板上,固定相可以是硅胶、氧化铝等。
固定相的选择要考虑待测物质与之的相互作用。
2.流动相:通常是有机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用于带动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运移。
3.样品的加载:将待测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直接在固定相的起点处或者利用载体(例如玻璃纤维纸)上进行负载。
4.运移:将色谱板插入含有流动相的色谱槽中,通过毛细现象使得溶剂沿着板缘上升,溶质随着溶剂一起上升,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5.鉴定和检测:用合适的方法在运移完成后,对色谱板上的斑点进行检测和鉴定。
三、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将薄层色谱板切割成所需尺寸,用铅笔在起点处标记出一个细线,用玻璃纤维纸负载样品。
2.准备固定相:将固定相在玻璃片或铝箔上均匀涂布,并将其插入薄层色谱槽中。
3.准备流动相: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溶剂混合物,并将其倒入薄层色谱槽中,使其淹没固定相。
4.进行色谱分离:将负载有样品的玻璃纤维纸插入薄层色谱槽中,让溶剂自下而上地进行运移。
5.取出色谱板:当溶剂前端接近色谱板的上端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干燥。
6.鉴定和检测:将干燥的色谱板放入紫外灯下,观察样品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完成了一次薄层色谱分离实验。
观察样品在薄层色谱板上的斑点后,我们可以得到样品中的不同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质。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质的比对,可以对未知物质进行鉴定分析。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薄层色谱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2、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3、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4、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5、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6、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7、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8、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9、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10、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11、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12、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15. 当展开剂极性差别很大时,特别是极性大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时,往往会出现溶剂脱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槽 饱和与不饱和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薄层板上往往会出现类似分层的现象,所以只有换展开系统来调整。
16. 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14. 展开剂的选择(分离单体):
(1)粗分,也就是当你的样品极性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极性较小的流动相。然后将前沿、原点以及前沿及原点间的硅胶分别刮下,提取。这样,样品就被分为几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极性相差也比较小了。然后
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进行下面的细分TLC 。
40. 制备CMC-Na时,我的方法是将CMC-Na加入沸腾的水中,慢加快搅,防止成团,完全溶解之后,自然沉降或者是抽滤(建议不用滤纸,太慢了,脱脂棉是个不错的选择)。
41. 对于CMC-Na溶液的配置,我认为最好提前几日配好,放置再用。配置时可用超声分散,对少量没有立即溶解的,放置后会逐渐消失。
薄层层析(TLC)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0502-薄层色谱法
050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亦可用薄层色谱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1)薄层板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
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
F254为在紫外光254nm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
按固定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μm)和高效薄层板(5~10μm)。
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
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槽。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
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
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塑料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固定相层不得有破损。
薄层色谱制备
薄层色谱制备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它通过将待分离物质在固定相(支持剂)上展开,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展开剂)之间的吸附、分配等作用的差异,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
制备薄层色谱的方法如下:1. 选择合适的支持剂:支持剂是薄层色谱的基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色谱的效果。
常见的支持剂有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等。
硅胶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是最常用的支持剂。
2. 制备支持剂板:将支持剂与适量的粘合剂混合均匀,制成糊状。
然后将糊状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形成薄层。
待薄层干燥后,即可用于色谱分离。
3. 选择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对色谱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应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常用的展开剂有有机溶剂、水、缓冲液等。
4. 点样:将待分离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用点样针或毛细管在薄层上点样。
点样量应适中,以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
5. 展开:将点好样的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加入展开剂。
展开剂在薄层上从下向上移动,带动待分离物质在固定相上展开。
展开过程中,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6. 显色与检测: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显色方法进行检测。
常见的显色方法有紫外光照射、荧光检测、化学发光等。
显色后,可以通过比色、光谱等方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7. 结果分析:根据色谱图上的斑点位置、大小等信息,对待分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比标准样品的色谱图,可以判断待测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和纯度。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
薄层色谱实验是一种分离和鉴定混合物成分的方法。
通过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后,在薄层硅胶板上进行萃取、分离和比色,可以得到相应的色谱图谱和成分信息。
以下是本次薄层色谱实验的报告结果和讨论。
实验方法:
1. 准备样品(混合溶液)和色谱试纸
2. 将样品放在色谱试纸上
3. 放入色谱开发液中,使其静置,形成色带
4. 取出色谱试纸,晾干,用紫外灯观察色带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几种不同的色谱开发液,分别是甲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等。
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的色谱开发液对于样品成分的分离效果有所不同。
2. 用甲苯作为色谱开发液时,混合溶液中的化合物分离效果最好。
3. 观察色带后,可以根据颜色和位置来初步判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实验讨论:
本次薄层色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色谱开发液对于样品的分离效果呈现出多样性。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甲苯、四氢呋喃和乙酸乙酯等不
同的色谱开发液进行比较,其中使用甲苯作为色谱开发液时,混合溶液的分离效果最好,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色带和成分分离。
此外,观察色谱图谱的颜色和位置等方面,也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例如,在使用甲苯作为色谱开发液时,高含量化合物的色带位置更向顶端,颜色也更深,而低含量化合物则相反。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化合物的成分和特点,有助于未来的研究和应用。
总之,本次薄层色谱实验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分离和鉴定混合物成分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和行业。
薄层色谱法的5个步骤
薄层色谱法的5个步骤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它可以将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并且可以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下面是薄层色谱法的五个步骤:1.分离薄层色谱法的第一步是分离。
这一步是通过将样品溶液点样在薄层板上,然后将其放入色谱缸中,加入流动相,使流动相在薄层板上行走,将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
分离的效果取决于流动相的性质、点样量、流动相的流速和薄层板的性质等因素。
2.涂层在薄层色谱法中,涂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涂层可以防止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在分离过程中扩散,同时也可以提高分离的效果。
常用的涂层材料有硅胶、纤维素和聚酰胺等。
涂层的厚度和均匀度都会影响分离的效果。
3.喷洒喷洒是指在分离之后,将固定相喷洒在薄层板上,使固定相与薄层板结合。
这样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并且可以使薄层板更加稳定。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纤维素和聚酰胺等。
4.显色在薄层色谱法中,显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显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样品中的各个组分的分离情况。
常用的显色方法有物理显色和化学显色两种。
物理显色是基于不同物质对光的反射和吸收能力的不同来实现的;化学显色则是基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5.识别在薄层色谱法中,识别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识别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各个组分。
常用的识别方法有观察颜色、测量Rf值和比较标准品等方法。
观察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组分的性质;测量Rf值可以确定组分的移动距离;比较标准品可以确定组分的具体种类。
以上就是薄层色谱法的五个步骤:分离、涂层、喷洒、显色和识别。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最全的薄层色谱(TLC)经验
最全的薄层色谱(TLC)经验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5.301中以及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
薄层色谱实验小结
薄层色谱实验小结
一、薄层板的制备
在薄层色谱实验中,薄层板的制备是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采用了优质硅胶G为基质,以10%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粘合剂,按照国标要求进行了制备。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硅胶的粒度、粘合剂的浓度和涂布的均匀性,以确保薄层板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
二、点样
点样是薄层色谱实验中的重要步骤,点样的位置、大小和深度都会影响分离效果。
我们采用了毛细管进行点样,确保点样量的准确性和均匀性。
点样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毛细管的直径和点样压力,以避免拖尾和扩散现象。
三、展开
展开是薄层色谱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它决定了分离效果和分离时间。
我们采用了上行展开方式,以避免边缘效应和重现性差的问题。
展开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展开剂的种类、浓度和展开速度,以保证分离效果和分离时间的最优化。
四、显色
显色是薄层色谱实验中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各组分的性质和含量。
我们采用了多种显色方法,如紫外灯照射、碘熏、硫酸熏等,以获得最佳的显色效果。
显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显色剂的种类、浓度和使用方法,以保证显色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通过本次薄层色谱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优质的薄层板,并掌握
了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点样不均匀、展开不充分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薄层色谱实验的技能和水平。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关于配制CMC-Na:1.先将称好的CMC加入所需水量的8/10,让其充分溶涨后,在加热煮沸,然后将剩余水慢慢加入.这样在煮沸过程中不易形成颗粒,煮沸时间短.2.CMC溶液的浓度0.3-0.7%比较合适,实际操作中0.4%~0.5%最为实用,浓度高了将来显色时如果有加热过程稍不小心板子容易发黑,浓度低了铺出来的板子不结实,轻轻一碰就掉渣,不好保存,而且点样时会很紧张,容易出洞.3.0.5%CMC-Na与水浴溶涨至充分搅拌溶涨,如果不好溶涨,可在溶胀前加几滴乙醇,比较好溶,但是尽量不加,因为加入乙醇后使CMC-Na的粘合性降低。
充分溶胀后,用脱脂棉垫到布氏漏斗上抽滤。
封口冷藏待用。
4.(1)CMC-Na溶液煮了以后不能再用冷水兑,否则,几天以后就会变绿,起霉。
注意放置时间太长的CMC-Na溶液可能会发黄,而且可能有霉菌出现,绝对不能再使用。
(2)如果有抽滤装置你可以直接把CMC-Na溶液滤过,就可以不必等它沉淀再取上清液了(嘿嘿,我是急性子),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CMC-Na溶液,二是倒滤过的CMC-Na溶液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把下层的不溶物倒出来了!)有个办法过滤CMC溶液,在布氏漏斗上平铺薄薄一层脱脂棉,千万保证每个小孔都没漏掉哦!用蒸馏水润湿脱脂棉,启动真空泵,抽紧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倒CMC溶液了,保证滤过的溶液澄清透明,而且长时间放置不沉淀。
5.CMC-N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会有一个溶胀,溶解的过程,所以配制的时候,应该将称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让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开平铺,这样能够充分浸润,使其溶胀,之后可以置于水浴锅内加热溶解,当然如果你不是很急着用的话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着放那,估计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6..CMC-Na的配制,大家也说了很多,我只是想说一下在CMC-Na的溶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可进行加热操作的磁力搅拌器,大概搅拌5小时,应该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混合物中的成分。
它采用一层薄膜作为固定相,通过液相在固相上上升的方式进行分离和测定。
在TLC中,准确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1.可见光检测法:可见光检测法是最常用的TLC定位方法之一,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和记录。
取出色谱板后,观察色谱带的颜色和形状,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来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要适用于颜色较鲜明的化合物。
2.紫外线检测法:紫外线检测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TLC定位方法,可以检测无色或淡色的样品。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样品板,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化合物会在紫外下发光,可用目视或摄像机记录。
通过紫外线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3.荧光检测法:荧光检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TLC定位方法,通过化合物在紫外线下的荧光发射来观察和测定。
使用荧光灯照射样品板,将发出荧光的化合物位置与未发出荧光的溶剂前进位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4.可视化剂染色法:可视化剂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TLC定位方法,通过添加能与目标化合物发生反应的染色剂来可视化化合物的位置。
一般来说,染色剂具有艳丽的颜色,对于少量化合物,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到。
常用的染色剂有碘化钾、凡纳明、千红粉等。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大多数化合物的检测。
总结来说,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可见光检测法、紫外线检测法、荧光检测法和可视化剂染色法。
根据不同的样品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可以确保TLC的分离和定位结果的准确性。
薄层色谱总结
薄层色谱总结简介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化、药学等领域。
相比于其他分离方法,薄层色谱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
本文将对薄层色谱的原理、实验操作和应用进行总结。
原理薄层色谱的原理是通过样品组分在薄层固体质粒上的相互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通常为一层薄薄的固体,被涂刷或吹扩在一种称为色谱板的玻璃、铝或塑料基质上。
而液相则以毛细吸附相的形式存在,填充在固定相的孔隙中。
当样品溶液通过色谱板时,不同组分会在固定相和液相之间发生分配。
这是由于不同组分对固定相和液相的亲疏水性或极性的差异导致的。
根据样品组分与固定相和液相的相互作用力强度的不同,不同组分会在色谱板上发生分离。
实验操作材料准备进行薄层色谱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基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涂层(例如硅胶、氨基硅胶等)。
•涂层溶液: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涂层溶液,将其涂抹或吹扩在色谱板上。
•样品溶液:将待分离的化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使得其浓度适宜。
•原色标记剂:用于判定实验进展,一般为毒性较小的化合物。
实验步骤1.准备薄层色谱板:将涂层溶液涂抹或吹扩在色谱板上,注意均匀涂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样品点样:使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玻璃管,在色谱板上点样品溶液。
3.色谱板开发:将色谱板放入封闭的薄层色谱槽中,注入适当液相溶剂,待其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取出。
4.开发结果观察:使用荧光灯、紫外灯或显色剂观察点样的位置、颜色和形态,并将其标记出来。
5.数据处理:根据开发结果,计算各组分相对迁移率(Rf值)或保留因子(k值)等参数。
应用领域薄层色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1.药学: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纯度分析等。
2.化学:用于化合物的鉴定、定量分析以及分离纯化。
3.生物化学: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7
CHENLI
3
一、溶剂选择规则
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溶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
根据相似相溶原则,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2021/3/7
CHENLI
4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 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 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 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 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2
2.溶剂
▪ 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
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 水= 4:1:1,V/V/V),或者绝 对量(如18ml 甲苯 + 2 ml 甲醇)。其总量 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 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 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 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2021/3/7
CHENLI
12
3.类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 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 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 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 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 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 -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2021/3/7
CHENLI
10
2.类极性较Biblioteka 的不挥发性物质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 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 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 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 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 (8:1)、 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 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
3.
2021/3/7
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 、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 化合物的分离。
CHENLI
8
四、展开剂的选择
▪ 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
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 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 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 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2021/3/7
CHENLI
9
1.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 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
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 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
结论: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 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 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 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 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2021/3/7
CHENLI
5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 1.对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 2.可使成分间分开 ▪ 3.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
在0.3-0.5之间
▪ 4.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 5.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 6.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 7.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结论: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 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 配基。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 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2021/3/7
CHENLI
13
4.类含氮有机物
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 (12:6:3:3:0.6)(氨蒸气饱和)或正丁醇-冰醋酸-水 (7:1:2)、 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 冰醋酸-水(8:2:1) 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2021/3/7
CHENLI
6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
▪ 环已烷 :-0.2、石油醚(Ⅰ类,
30~60℃)、石油醚(Ⅱ类, 60~90℃)、正已烷:0.0、甲苯:2.4、 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 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 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 酯:4.4、甲醇:5.1、丙酮:5.1、乙 腈:5.8、乙酸:6.0、水:10.2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LOGO
2021/3/7
1
1.方法原理
▪ A.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
固定相。
▪ B.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
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 (诱导) - 偶极 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 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 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021/3/7
CHENLI
2021/3/7
CHENLI
7
一般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
1.
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 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
碱、黄酮和萜类等的分离。
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
2.
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蒽醌、香豆
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
(5:4:1)
2021/3/7
CHENLI
11
结论: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 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 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 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 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 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 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 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 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 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 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 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 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 提高展开剂的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