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10 首 最好的 唐诗
10首最优秀的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列举的10首被广泛认为是最优秀的唐诗:1.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描绘了楼高处的美景,以及对辽阔天地、烈日炎炎的描写,展示了作者豪迈的情感和壮丽的意境。
2.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夜晚下的思念之情,打动了无数读者。
3.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诗通过描绘春雨的降临和带来的生机活力,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充满了生命的激情。
4.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人在高山之巅的壮丽场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
5. 《送别》- 王之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之痛的真挚感受,展示了诗人对人间离别的无奈与哀伤。
6. 《卜算子》- 王之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卜算之事揭示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主题,向人们提出了对生命的反思。
7.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描绘了诗人居高临下、仰望巍峨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伟大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8. 《登乐游原》- 杜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以描绘乐游原的自然景色和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和对平民百姓的热爱和同情。
9. 《李凭箜篌引》- 杜牧红楼隔雨痕,青楼隔雾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以描述古代美人引人入胜的音乐才华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乐观和幸福感。
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曹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秋夜凉爽、清新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到现在我都背不下来,为什么能到“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到现在我都背不下来,为什么能到“孤篇盖全唐”?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张若虚应该能算一个。
历史上的诗人浩若烟海,但能留下姓名的却并不多,《全唐诗》中记有诗人二千二百余人,收录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这对于有着近三百年历史,诗歌文化达到中国历史顶峰的唐朝来说实在是不算多,相信有很多诗人都消失在了历史的茫茫尘埃里,无声无息。
张若虚也差点成为了其中之一,如果不是他写下了《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相对于某些成名已久的诗人动辄成千上万字事无巨细的介绍不同,他只有十个字: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
仅此而已,只知道张若虚的人生历史为约670年—约730年,开元年间尚在世,除此之外,也只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提了一下,不过是因为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号“吴中四士”。
张若虚只传世了两首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另一首便是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代答闺梦还》唐·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代答闺梦还》是一首五言长律的闺怨诗,除首尾两联外,余皆对仗,被评为艳丽工整,是上承齐梁、下开盛唐的优秀作品,对于盛唐诗歌的兴盛也起到了不亚于初唐四杰的作用,只是他的其它诗作都已沉睡于历史长河中,实为憾事,幸而还有一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唐诗中选出10首巅峰代表作
在唐诗中选出10首巅峰代表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力压群雄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和宋词并列。
根据《全唐诗》的统计,流传下来的唐诗总数量大约有5万首。
唐朝的优秀诗篇太多了,而后来编订的《唐诗三百首》只是其中优秀的小部分而已。
如果要从这几百首中选出10首最优秀的,那难度的确太大了,而且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同。
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评选出10首最好的唐诗,以供大家参考。
1,白居易《琵琶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虽然诗歌很长,但几乎每一句都是精华,尤其是第二段。
《琵琶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很高,是古代最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一般来说,叙事诗的文学性都比较低,因为诗歌擅长的是写景抒情,而非叙事。
就算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也没有多少人喜欢。
然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却能够将诗歌和音乐奇妙地结合,达到了叙事、写景、抒情的高度结合,给人以全新的体验。
2,李白《把酒问月》要说李白最好的诗篇,我认为当是这首横跨古今的《把酒问月》。
自古以来,中国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古诗词中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张孝祥的《念奴娇》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李白的《把酒问月》也是其中的代表。
《把酒问月》超脱了现实,将思考转移到了天地宇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对《春江花夜月》的评价很高:“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的的立意的李白的《把酒问月》十分类似,都是站在宇宙高度的诗歌。
和《把酒问月》相对比,该诗的辞藻华丽,有六朝之遗风。
该诗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但是并非没有缺点,如上半部分是天人之境,但是下篇却急转直下,变成了闺阁诗,可谓“虎头蛇尾”。
不过,就凭上半部分也可以排在前三。
4,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在当时可谓名扬中外。
《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面上是赞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恩爱,坚贞不渝,实际上讽刺了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敢将本朝皇帝的事迹在诗歌中大书特书的,白居易是第一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
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
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湮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
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
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宋代文献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均未载张作。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
这一卷中,收有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而张作即在其中。
这篇杰作虽然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元人唐诗选本不多,成书于至正四年(1344)的杨士宏,《唐音》是较好的和易得的。
其书未录此诗。
明初高《唐诗品汇》九十卷,遗十卷。
虽在卷三十七,七言古诗第十三卷中收有此诗,但他另一选择较严的选本《唐诗正声》二十二卷,则予删削,可见在其心目中,《春江花月夜》还不在“正声”之列。
但在这以后,情况就有了改变。
嘉靖时代(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有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接着,万历三十四年(1606)成书的臧循《唐诗所》卷三,万历四十三年(1615)成书的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一及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的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选了它。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赏析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赏析中国古典十大名曲赏析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汉宫秋月”、“广陵散”、“阳春白雪”、“渔樵问答”、“平沙落雁”。
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二、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
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由此曲改编的古筝曲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
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0首诗词排行榜,其中三首背起来太有难度了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0首诗词排行榜,其中三首背起来太有难度了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2.《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引导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经典之作的?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之后也有很多人对这个诗评价是如何如何“第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包括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不过换一个角度说,既然这么说,这首诗肯定是不错的,但是既然问题是这么问,肯定不是讨论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
其实说不同的诗体之间就没有比较的价值,举个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随便一首律诗放在一起说谁好谁不好,八成都是逗。
甚至说你拿不同诗人的诗歌作比较可能都没有比较的价值,比如许丁卯不如韩香奁清丽芊绵,韩香奁不如许丁卯圆熟沉稳云云。
所以说如此来看孤篇压全唐的比较在于何处?和谁比盖了全唐,比那些诗好在何处,我估计王闿运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问答主,你觉得这首诗如何?这首诗还是很好的,放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
个人不觉得能盖全唐,但是起码可以盖初唐同类的诗体。
这是一首乐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多,比较著名的无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郭震的《古剑篇》。
而这首诗在这几首的比较中还是应该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但是也未必真的高于这几篇,比如《长安古意》胡应麟有“七言长体,极于此矣”的美誉,这个不也是类似于孤篇压全唐的七古的意思么。
)。
胡应麟的《诗薮》里面有这样的评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已经是很高的肯定了,因为我们也都知道白头翁诗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七言古诗之一(“大为时人所称。
”《大唐新语》)。
但是只能说是这首诗本身还算不错,也没有任何孤篇横绝的征兆。
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一、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706-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春》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二、《春江花月夜》1、题解《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这是一首号称“孤篇盖全唐”的名诗。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另外,诗题显示出诗的内容、意境。
2、诗体——歌行体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xx白头吟》比较在初唐诗坛上,张若虚和刘希夷是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今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七言歌行,仅此一首就令张若虚不朽,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芳华绝代,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明清以来诗论家也曾有高度赞扬,如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未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王志》卷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更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自明初高棅选入《唐诗品汇》,特别是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选入此诗以后,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
自此后,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多。
刘希夷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颇具才华而又不幸早逝。
他存诗35首,所作多从军与闺情题材,体裁上长于七言歌行,词藻婉丽,芊绵绮丽,清丽有骨,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天宝年间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自此大为时人所称赏。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吟》、《洛川怀古》等,尤其《代悲白头吟》最为人所称道。
由于《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都出现于初唐诗坛上,人们自然会将两诗进行艺术水平高下的比较,而普遍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代悲白头吟》,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闻一多先生也说:与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
鉴赏性文字写作初探
鉴赏性文字写作初探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应该充满张力,形式上的韵律与节奏可以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内容上的意义与情感可以让读者沉浸于其中而物我两忘。
这种张力的发掘与体味,就是审美鉴赏;其过程带给审美主体的身心愉悦,就是美感;把这种鉴赏的过程和美感通过语言文字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来,就是鉴赏性文字的写作。
本文试以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对鉴赏性文字的写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鉴赏性文字与读后感的区别读后感侧重于“感”,即侧重于发表作者的主观感受;鉴赏性文字侧重于对作品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赏析《春江花月夜》,如果作者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丽景色想到家乡的山水田园,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想到逝去的前辈、老去的年华,由“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哀怨想到人在天涯的身世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读后感。
同样的诗句,如果作者在落笔时着眼于海上生明月的阔大场面,强调“生”字带给明月与潮水的鲜活生命、江海天地的宇宙图式;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分析,强调观照宇宙人生,突出个体得失的超越,生命的留恋,青春的珍惜,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对“白云”句的理解,着眼于上下文的衔接,说明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的感叹会引发人们对现世美丽情感的珍惜,进而阐释思妇游子与明月人生的关系,这就是鉴赏性的文字了。
鉴赏性文字更强调理性分析,考验作者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洞察力,较之读后感的主观感受,其对文章的解读更有深度、广度和逻辑力量。
二、把握鉴赏性文字的结构通常来说鉴赏性文字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根据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和接受心理,作者又不能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需要遵从一些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
一般表现为:1.要明确鉴赏的对象。
《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对象是这首诗,一切的行文都要围绕这首诗来进行,切忌跑题。
隋炀帝、陈后主也都以“春江花月夜”为题写过诗,作者在写鉴赏文章时可以把他们的诗拿出来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转而品评其他诗作。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文献标识码:A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包括对作者曹雪芹、主题思想、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境界的营造、作品整体诗意化特征的影响等,这些已为红学界所普遍认可。
唐诗中,对《红楼梦》影响最明显也最突出的要算唐初的两首著名长诗《代悲白头翁》及《春江花月夜》了。
这一方面,学术界谈得不多也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两首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中诗词的影响,二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影响。
一、《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中诗词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就没有《红楼梦》中最著名的诗歌《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也就不可能有与此相关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词。
《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的联系具有必然性,两者在艺术手法上和具体的词句方面有太多的相似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两诗都是以春天的桃李花作为起兴,主人翁都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因春花的随风飘落而感慨,进而与自己的命运发生了联系,自哀自怜,从而表现了繁华即逝、美质不常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
再从具体的词句看,这种联系就更明显了。
不妨做一个对比:‚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代悲白头翁》)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吟》)都是七言句,又都是设问句式,由花及人,过渡非常巧妙,把桃李花的特质与美丽少女联系到了一起,为表达主题思想找到了一个象征性的意象。
所不同的是,前者这一意象没有贯穿始终,接下来泛化渲染了青春易逝、人生无常、沧海桑田的悲剧。
而《葬花吟》则主要通过桃李花的漫天飘落,集中表现了林黛玉敏感的心灵、悲剧的体验,意象是贯穿始终的,为表现林黛玉的不幸命运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代悲白头翁》)和‚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葬花吟》),后者仿前者的迹象非常明显,‚叹落花‛也好‚惜春暮‛也罢,其实都是归旨于‚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春江花月夜》鉴赏总结
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 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742)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
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李白应召入京时,踌躇满志,《南 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 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
阅 读 赏 析 ①
退出 下一页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 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
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 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 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
阅 读 赏 析 ②
上一页 退出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 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
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豪情便喷 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 酒》即为明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 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 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 亦为写实。诗人远眺黄河,思接天际,才迸发出“天上来”的妙想; 接着诗人又顺流东顾,想到黄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 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强烈,更直接,更形象;“君
千古史册就传下来两首诗,他却用其中一篇压倒整个盛唐
千古史册就传下来两首诗,他却用其中一篇压倒整个盛唐说起诗歌,唐诗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点,正如宋词在词中的地位。
而想要深入了解唐诗,则必须面对一本书,《全唐诗》。
《全唐诗》,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一千五百五十五条句子,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不过因为编成此书,只以十人之力,一共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存在了不少的问题。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权威性。
今天说的,就是《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春江花月夜》。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诗词歌赋,向来如此。
但《春江花月夜》却是一个例外,其被公认为唐诗第一。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而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的张若虚,也因此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古代文学论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内容提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永恒江月的相遇,意味着初唐的先觉诗人们的诗学触角开始伸向天地宇宙,做着迎接“醉态盛唐”的准备,而且就其宇宙精神而言,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
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无疑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作为描述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文学史,不可不对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会通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升华、凝练的宇宙精神进行点睛勾勒和重笔书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并被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何在?这是学术界一个关注的亮点。
对它的评价涉及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现、当代的大师们的观点无疑在人们的心头引起了震撼。
一、震撼从清算宫体诗的罪孽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以下简称闻文),考查了“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的诗坛状况,认为“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积极的罪。
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因为“他们制造了”“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的宫体诗。
那些宫体诗的作者,“是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
”他们“由意识到文词,由文词到标题”,“可算作一种文字的裎裸狂。
”“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为务的宫体诗,本是衰老的,贫血的南朝宫庭生活的产物,只有北方那些新兴民族的热和力才能拯救它。
”然而“谁知那些北人骨子里和南人一样,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丽的毒素的引诱,他们马上又屈服了。
”所以“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在当时可说是一种不自主的,虚伪的存在。
”闻文不啻为清算宫体诗罪孽的檄文,在学术界亮出了一面大纛。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宏大开阔的景象犹如一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代悲白头翁》叙事性比较强,自然不及《春江花月夜》如此多的意向,如此朦胧、美妙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迷人的海上月夜,它通过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美,更多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认真地思考着人生,憧憬和眷恋着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意向;意境;哲理初读这两首篇幅较长的唐诗,个人感觉《代悲白头翁》画面感更强,就像电视画面一样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但《春江花月夜》有种鸟儿虽然已经飞过,但不留下一点痕迹的感觉。
当然这和我个人阅读喜好有关,我平时更喜欢小说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随着对这两首诗的反复阅读、想像、思索,我觉得《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各有千秋意境:在古代文论中,意境是说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艺术的境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
,其中“春”出现四次,“江”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夜”出现两次,而“月”是全诗的灵魂,出现了十四次。
这首诗通过月升,月高照、月西下、月落下的整个过程,衬上月下的潮水,沙滩夜空、白云、闺阁、镜台、高楼、鸿雁、海雾、华林等等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春江花月夜的开阔、朦胧、寂静、甚至有点孤独的画卷,画卷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一副画卷,它注入了作者的对美景的情感体验,诗情、画意、意境交融在一起,带着读者走进画中画,景中景,情中情。
《春江花月夜》用宽阔的自然景色营造了艺术美,自然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宽阔无垠的春天的海面上一片平静,不经意之间春潮和明月相约打破了这先前的平静,,月光笼罩着这千万里的波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与《xx白头吟》比较
在初唐诗坛上,张若虚和刘希夷是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今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七言歌行,仅此一首就令张若虚不朽,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芳华绝代,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明清以来诗论家也曾有高度赞扬,如明钟惺《唐诗归》卷六: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未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王志》卷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更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自明初高棅选入《唐诗品汇》,特别是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选入此诗以后,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
自此后,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多。
刘希夷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颇具才华而又不幸早逝。
他存诗35首,所作多从军与闺情题材,体裁上长于七言歌行,词藻婉丽,芊绵绮丽,清丽有骨,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天宝年间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自此大为时人所称赏。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吟》、《洛川怀古》等,尤其《代悲白头吟》最为人所称道。
由于《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都出现于初唐诗坛上,人们自然会将两诗进行艺术水平高下的比较,而普遍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代悲白头吟》,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闻一多先生也说:
与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
这样的评论,是具有代表性的。
其实两诗在主题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有同有异,《代悲白头吟》的艺术性也达到相当的水平,其艺术光芒自不能掩,在文学史上自有一定的地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指出:
张若虚和刘希夷的创作,“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评价甚为公允。
在主题内容方面,两篇作品都重在从宇宙自然的永恒、无限与人的青春生命的极度短暂卑微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突显人生的意义。
借助于宇宙人生的矛盾冲突来选择意象抒发情感、表现对青春生命的流连和伤感,这是两诗在思想主题上最大的共同特点。
然而,基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认识和看法上的不同,两诗的思想倾向性也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
在《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表明诗人认识到,在亘古不变的宇宙自然面前,作为某一个具体人生是多少的渺小与短促,然而,有限的人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却又呈现出与江月长存的永恒意义。
故诗的下篇自“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以下则借游子思妇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来凸显人生感情世界的纯净美好,这种纯净美好的感情在永恒宇宙与短暂人生的矛盾中呈现出可贵的意义。
“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捣衣砧”、“闲潭落花”、“碣石潇湘”等意象,把游子思妇的离情展现得异常深沉而强烈,进而表现游子浪迹天涯,面对春江月夜而不能“乘月而归”的憾恨与伤感。
因此,作品表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和美好人性的歌颂与向往,诗情哀而不伤,哀感中有希望。
与《春江花月夜》极写相思离别之苦不同,《代悲白头吟》则大力铺写洛阳女儿与白头翁对人生的感慨,借此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富贵无常的悲,故而作品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诗以落花起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进而写落花所引出的诗中主人公的感慨: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洛阳女儿”由落花的凋零想到人青春的流逝: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然后由“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以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悲剧意识。
在刘希夷的观念中,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季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然人的青春年华却去而不复,连傲风雪的松柏也会摧为薪、桑田也会变成沧海,何况是连松柏也不如的人的青春生命?昔人不在,落花依旧,“宛转蛾眉能几时”;昔日的“红颜美少年”却成为今日的“半死白头翁”;昔日“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而今“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昔时“光禄池台”、“将军楼阁”这些富贵歌舞之地最终只剩“黄昏鸟雀悲”。
人生青春不能长久,富贵繁华孰能长保?洛阳女儿的来日也就是“半死白头翁”的今日,眼前“还对落花风”的她也依旧逃不出“古人无复洛城东”的残酷命运。
人生的意义表现在诗的结尾“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所点明的“悲”字上。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两诗,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初唐时代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但是,诗人对青春生命的态度却有明显的差别。
在刘希夷的观念中,在无情的时间中,一切都是转瞬即逝,没有什么是永恒长存的,《代悲白头吟》抒发的只是因人世青春、富贵、功名、繁华虚幻而引起的绝望、悲愁。
而《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明诗人在失望和伤感中,还有对青春对感情的赞美、留恋、执着和慰藉。
两诗的抒情手法同中有异。
《春江花月夜》因月起兴,借春、江、花、月、夜之景抒情,逐层铺展,围绕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反复出现,而又以月为线索贯穿全篇,诗中月的出现多达十五次,而且对月的描写最多,又是多角度的,写了月升至月落的整个过程,由“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至“皎皎空中孤月轮”,写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再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
而《代悲白头吟》则是以落花起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由写落花引发洛阳女儿的感慨伤悲,再由洛阳女儿过渡写到白头翁。
在诗中,落花的意象是抒情的媒介,是全诗的线索。
前写洛阳女儿“坐见落花长叹息”,后写白头翁“清歌妙舞落花前”,落花成了不可缺少的抒情媒介和线索,隐隐贯穿全诗。
此外,诗人还通过今昔对比的方法来写白头翁的过去与现在,明写白头翁,实暗写洛阳女儿,揭示出她的现在正是白头翁的过两诗表达时间观念的手法也是同中有异。
《春江花月夜》中以“长江送流水”、“闲潭落花”、“江水流春”、“江潭落月”等意象来展现时间的流逝。
《代悲白头吟》用来展现时间流逝的意象则要单薄一些,全诗基本上是采用落花的象征意义,“松柏”、“桑田”、“光禄池台”、“将军楼阁”等只是抒情主人公由落花引发出来的带有观念性的意象。
两诗皆写及闺情,表现女子情思,抒情主人公一是游子,一是洛阳女子与白头翁,基于两诗所采用的抒情、叙事、议论的角度不同,致使特色也因此各异。
《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与游子的形象时有重叠,“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视角和抒情既是诗人的,也是游子的。
诗篇中月照妆镜台、玉户簾、捣衣砧、闲潭落花的想象既是游子的,也是诗人的。
作品抒情叙事的角度是第一人称的,诗人与游子的形象交织在一起,莫可分辨。
之所以如此,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张若虚兼有诗人、游子双重身份,《春江花月夜》极有可能是他漫游江湖、流落天涯时写成的,它也大可划入“游子文学”的范围。
《代悲白头吟》则不然,洛阳女儿和白头翁显然未与诗人的形象融会在一起,抒情叙事的角度由题目所标明的“代”字体现出来,它是第三人称的,洛阳女儿、白头翁之间似乎与诗人“隔”了一层,这两个形象仅是诗人创造出来借以融进他的人生体验与感受的一种媒介。
尽管如此,两诗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有很多相似性。
两诗都采用乐府旧题,七古的体式;构思巧妙,章法整齐而富于变化;写景、抒情、议论手法综合运
用,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因物起兴,议论中有人事与自然物的对比,情、景、理相交融;语言清丽,自然而有骨力,既有吴楚民歌柔婉清丽的特点,又融进了文人体物细腻、抒情婉转的长处,虽写及闺情,却绝弃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绮靡香泽;韵律流利宛转而有不可言说的音乐美感。
它们在诗歌史上的意义是由其在抒情诗上的创造性发挥所决定的。
去,她的未来正是白头翁的现在。
这种对比手法有力地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