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书》拾遗全文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译文:下葬就是掩藏,这是一种驾驭生气的方法。
世间存在着一种阴阳之气,它们相互吞吐就会成为风,这种风上升就会成为云,下降就会成为雨,并且穿行在大地之中,这样的风就叫做生气。
生气穿行在大地之中,繁育并滋生天地万物。
二、气感篇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译文:人的形体来自于父母,本体形骸继承了父母的生气,父母馈赠的身体就会得到父母生气的荫庇。
所以说世间生存着的人或物就是各种生气的聚集,凝结的生气就会成为骨骸,万物死后血肉化去,但骨骸会被单独保留下来。
所以说下葬就是回返死者的生气并汇聚到死者的骨骸之中,然后让这种生气荫庇子孙后代。
经书上说:死者与生者的生气相互感应就会让生者的命理发生改变,死者鬼魂的福运就会惠及到活着的人。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译文:所以说铜山在西边崩溃,灵钟就会在东边响应(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
树木在春天开始繁华,米粟在温室中就会发芽,这就证明生气穿行在大地之中。
在大地中穿行的生气,会受到地脉的影响而形成气势,这就是生气的聚集。
处于聚集状态中的生气,又会受到其它处于聚集状态中的生气的影响并发生停止。
古人就用这条原理聚集死者的生气并让它不至于飘散,然后运行死者的生气并让它在合适的情况下达到稳定,这就是所说的风水。
四、方法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葬书》
《葬书》《葬书》明陈确陈确(1604年-1677年),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干初,浙江海宁人。
是明末思想家刘宗周的弟子。
着有《大学辨》、《葬书》、《女训》、《蕺山先生语录》、《干初道人诗集》、《辰夏杂言》。
陈确年少以孝友着称,长大以文学驰名。
并精书法,善琴、箫。
40岁时与黄宗羲、祝渊同受业于刘宗周。
明亡后,刘宗周绝食死,陈确继刘之志,隐居乡里20年,足不出户,潜心著述。
晚年得风湿症,生活极为贫困,仍写作不辍。
在民族气节上以刘宗周为榜样,在哲学思想上却坚持反对宋明理学和佛学,与老师大相径庭。
认为理学奉为经典的《大学》并非圣贤之书,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观点。
如批判《大学》中“知止于至善”之说,认为“道无尽,知亦无尽,“今日有今日之至善,明日有明日之至善”,根本没有绝对不变的“至善”标准。
肯定人性善恶取决于后天的实践,与理学家的先天说相对立。
主张“气”、“才”、“性”三者不能分立。
批判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说教,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
”并抨击佛教,指出所谓“度尽众生”,实质上是要“灭绝众生”。
着有《大学辨》、《葬书》、《瞽言》及诗文集等。
其著述很少刊行,一部分借《南雷文集》才得以保存下来。
1962年出版有《陈确集》。
序昔孔子叹:“中庸之德,民鲜久矣”,夫中庸之德,岂人所不知不能,所不屑知能也。
夫以孔子之圣,七十子之心说诚服,而颜氏子之丧,门人欲厚葬,夫子数言之,而莫之从也,况某之戋戋者哉?吾比于诸儒语多所驳正,理极平实,而学者率望而怪之,不亦宜乎?惟论葬诸书,士或稍稍许之,要多早岁之文,繁冗未及删定。
因兹春有葬社之役,故复裒正同人,而“及时、族葬、深埋、实筑”八字尤是某言葬纲领,知乎此而推之日用,事事求实理实益,不苟徇虚名,即违道不远矣,岂惟葬然哉?葬论葬死,大事也,古人甚重之,惟恐不及时焉。
由今人言之,则若古人之甚忍于其亲,何惜虚堂寻尺之地,不使死者稍留,而务连弃之重泉以为快哉?嗟手!此人心之所以亡,而仁孝之道息也。
葬书(注释)
《葬书》东晋·郭璞原著李定信白话简评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葬经》·全卷(原文及译文)
《葬经》·全卷(原文及译文)《葬经》,亦称《葬书》,乃东晋时期学者郭璞所著。
《葬经》书中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中华术数其中的一部风水经典之大奇书。
《葬经》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地势原脉。
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
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气之盛虽流行。
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
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
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夫干如穴粟。
湿如割肉,水泉砂砾。
皆为凶宅。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乘其所来。
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圭测其方位。
玉尺度其远迩。
藏于涸燥者宜浅。
藏于坦夷者宜深。
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外藏八风。
内秘五行。
天光下临。
地德上载。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
若呼谷中。
丘垄之骨。
冈阜之支。
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
垄欲峙于地上。
支垄之止,平夷如掌。
故支葬其巅。
垄葬其麓。
卜支如首。
卜垄如足。
形势不经。
气脱如逐。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
外无以聚。
内气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
腐骨之藏也。
夫噫气为能散生气。
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
左空右缺。
前广后折。
《葬书》拾遗全文
《葬书》拾遗全文2018-08-09 18:04:13第一节《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葬书晋·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土有止气,水随而比。
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葬其巅,垅葬其麓。
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
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
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
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
常混淆于野师之手。
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
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
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
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
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
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
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
(详前)三、书中“土有止气”是不通。
葬书
葬书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
郭璞《葬书》
葬书(一)晋郭璞景纯著云庵蒋国城氏注注:黑字为原文红字为注释葬者。
乘生气也。
五行行乎地中。
发而生乎万物。
木华于春。
粟芽于室。
经曰。
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
人禀天地元阳之气以生。
形以载其气。
气以充其形。
一形一气。
即一阴一阳之为也。
及其死也。
魂则上升。
魄则下降。
圣人通神明之德。
达阴阳之理。
知山川中有生气所在。
而裁成辅相。
仍以死者。
托诸天地生气之中。
故有葬义。
夫所谓生气者。
即阴阳五行之气。
气原于天。
而囿之者地。
五气周流地中。
发于土肤之际。
为阴阳媾精之所。
所以生万物也。
然土有形可见。
而气似无端倪。
抑知实有端倪。
不观四时之行乎。
时行始于春。
春者。
气之生。
物之候也。
春气一至而草木百谷。
莫不欣欣向荣。
生气之致验也。
有如此。
是故土者气之体。
欲知气。
可观形。
土有形。
即有气。
气行其间。
而为万物生生之橐钥也。
夫地理之学。
不过求以明乎天地之气窍。
故葬书通章。
以气字穿贯。
而开首葬者乘生气也一语。
又以尽全篇之旨矣。
书凡引经皆是青乌语。
书义述尽青乌。
故书行而青乌隐。
盖生气者气之聚。
凝结成骨。
死而独留。
故葬者。
反纳气骨。
以荫所生之法也。
人受体于父母。
本骸得气。
遗体受荫。
经曰气感而应。
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
洛钟东应。
此承上文乘生气而言。
推原人之成始而成终也。
人得天地之气。
包与胚胎。
撰构成形。
五官四体。
无一不具。
而其刚健者莫于骨。
此乃天地一点真阳之气。
凝结而成。
起居运动。
赖以支撑。
故人之死也。
血肉消磨。
而骨独不灭。
犹有生意存乎其中。
是故葬法。
为死者复其气。
以养其骨。
正所以荫其本来之初也。
父母子孙本是一脉。
流通感召父母乘得生气。
子孙自然发达。
福应之机。
捷于影响。
书故以汉宫故事喻之。
夫阴阳之气。
噫而为风。
升而为云。
奋而为雷。
降而为雨。
行乎地中。
而为生气。
此又顶接首节生气而言。
申明天地造化。
周流六虚。
变动不拘。
皆本一气之所为。
盖太始之初。
本是一阳之气。
一升一降。
分而为二。
而有阴阳之名。
然阳为阴之体。
阴为阳之用。
即太极之一动一静也。
人知清虚之上为天。
葬书 东晋郭璞
<<葬书>>东晋郭璞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枯燥者,宜深。
故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
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行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陇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背情,所不葬也。
夫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陇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云: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葬书
《葬书》东晋·郭璞原著李定信白话简评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西晋·郭璞——葬书
葬书西晋·郭璞著内篇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
盖亦指此云耳。
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
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也。
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
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
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连枝也。
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
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蒌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
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
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
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由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
《 葬 书 》
《葬书》《葬书》东晋·郭璞原著李定信白话简评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古传葬书
葬书 ·8·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
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
?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
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
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
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地中,人不可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
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凡言止者,乃山
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
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古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
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
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平夷多土,□斗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垅之行
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
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
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
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
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
《葬书》东晋郭璞原著
《葬书》东晋郭璞原著《葬书》东晋郭璞原著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枯燥者,宜深。
故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
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行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陇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背情,所不葬也。
夫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陇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云: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郭璞《葬书》全文
郭璞《葬书》全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
藏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
势与形逆者,凶。
势凶形吉,百福希一。
势吉形凶,祸不旋日。
千尺之势,委婉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若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莺,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
若进而却,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
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上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行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陇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云: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
宣讲拾遗白话文
宣讲拾遗白话文1.《至孝成仙(即杨一哭坟)》•原文:杨一,性至孝,家贫,佣工养母。
母病,侍奉汤药,衣不解带。
及母卒,杨一哀毁骨立,每哭辄呕血。
既葬,庐于墓侧,昼夜号泣,未尝暂辍。
一日,天忽大雨,雷电交作,杨一惧母墓为水所浸,伏墓上号呼。
忽闻空中有声曰:“尔孝行感天,吾神奉帝命,赐尔金一窖,可速取用,以报尔德。
” 杨一曰:“吾愿守母墓,不愿金也。
” 神曰:“尔真孝子,当有善报。
” 言讫,雷电顿止,雨亦寻霁。
后杨一终身不娶,年逾八十,无疾而终。
乡人皆称为孝子,立祠祀之。
•白话文:杨一这个人,天性极为孝顺,家里贫穷,靠给人做工来赡养母亲。
母亲生病后,他侍奉汤药,日夜伺候,连衣服都不脱。
等到母亲去世,杨一哀伤过度,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每次哭泣都会吐血。
埋葬了母亲之后,他在墓旁搭建了一个草庐,日夜号哭,从没有停止过。
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大雨,雷电交加,杨一担心母亲的坟墓被水浸泡,就趴在墓上大声呼喊。
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我奉天帝之命,赐给你一窖金子,你可以赶快取用,作为对你的回报。
” 杨一回答说:“我愿意守着母亲的坟墓,不想要金子。
” 神说:“你真是个孝子,应当有好的报应。
”说完,雷电立刻停止了,雨也很快停了,天放晴了。
后来杨一终身没有娶妻,活到八十多岁,无病而终。
同乡的人都称赞他是孝子,并为他建立祠堂来祭祀他。
2.《堂上活佛》•原文:杨黼,辞亲入山,访道于无际大师。
师曰:“汝欲学道,须先归见堂上活佛。
” 黼曰:“活佛安在?” 师曰:“但归,见汝母即是。
” 黼遂归,见母于堂下,晨夕承欢,依依膝下。
一日,母病,黼侍奉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者累月。
母疾笃,黼焚香祷天,愿减己寿以益母寿。
母病寻愈,年逾九十而终。
黼哀毁尽礼,庐墓三年。
后忽于一夜,梦母谓之曰:“儿,汝至孝,感天地,神赐汝禄位,速赴之。
” 黼觉而异之,未几,朝廷征聘,官至尚书。
人皆以为孝行所致也。
•白话文:杨黼告别亲人进入山中,向无际大师请教求道之法。
葬书
《葬书》西晋·郭璞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二、气感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阴。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纲骨,以阴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四、方法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五、生物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
故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以原脉,山势以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
若踞而候也。
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
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六、乘气篇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七、垅支篇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
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垅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垅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也,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处有间。
八、造化篇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书》拾遗全文2018-08-09 18:04:13第一节《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葬书晋·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土有止气,水随而比。
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葬其巅,垅葬其麓。
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
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
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
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
常混淆于野师之手。
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
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
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
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
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
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
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
(详前)三、书中“土有止气”是不通。
郭璞《葬书》中所谓气,是指生气,也即宇宙的阴阳二气。
生气内在的阴阳二气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是永恒的循环的对立斗争和统一之中,绝不会静止的。
因而土没有什么止气。
四、书中“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也是不通的。
郭璞说的生气,就是阴阳二气的合称,是生气内在的对立面,是普遍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只有强弱盛衰之分,没有什么全气或半气的区别。
五、书中“已穴而温”句,在各种版本的《葬书》中都没有。
其释意根据一般的做法有二:其一,已穴,即已定的穴位。
而温,即保持一定的温度。
如此释意是正确的。
其二,所谓温,在一般情况下是释为温暖,即比原来温度要高一些。
假若原穴温度适宜,而已穴加温,那就不符合乘生气了。
在江西省赣南一带,民间的丧葬就有这么个项目,墓穴建成埋葬的时候,首先就用芝麻蒿或稻草放进墓穴,点火烧热墓穴,称为“暖拱”,然后由孝长男或孝长孙清除墓穴内的灰渣杂物,称之谓扫拱。
这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如果原穴温度太低,加一点温是正确的,如果原穴温度适当,若再加高温,那就不宜了,是画蛇添足了。
六、该书按语中,提及“吴蔡二大儒”和“蔡西山深於斯学”。
吴,即吴澄,郭璞《葬书》三篇本的删定者。
元代江西省抚州崇仁县人,字幼清,生五岁,日诵千余言。
既长,於经传皆通,用力圣贤之学。
至大初,为国子监司业。
负笈来者不下千数百人,澄答问如流。
暇卯著书,於《易书》、《春秋》、《礼记》,各有纂言。
又旁及《老庄》、《太玄经》、《乐律》、《八阵图》,及郭璞《葬书》等。
蔡西山,即蔡元定。
首次删定郭璞《葬书》八篇本。
字季通,宋代建阳人,(福建省建安县)。
尝登西山绝顶。
忍饥食荠读书,往师朱熹,熹称为老友,四方来学者,必先令从元定质正。
韩胃禁伪学,谪道州,从学者益众,尊之曰:西山先生。
根据上述资料,蔡为宋代人,吴为元代人,该《人天共宝》必出之于明清二代,因明代方术水平,一般高于清代,以其把如此不通的《葬书》视为郭璞“旧笔”,可肯定该书出之于清代。
第二节关于生气的概念及范畴中国风水的历史,自秦汉相宅相基起,已经有二千五百年,自东晋起,也将近二千年。
自赣州杨筠松回到赣州授徒传术来算,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了。
可是自郭撰《葬书》,创立乘生气的学说以后,千百年来除杨筠松和曾文辿外,所有的风水家,莫说是乘生气,就是知道生气是甚么东西的,恐怕为数也不多,远在南宋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1135-1198)和元代的吴澄(1249-1333),风水界算为二大儒。
对生气也不理解。
蔡元定撰《发微论》十六篇,其《生死篇》云:“……大概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
把生气理解为生与死,有气无力的生气。
谬论之极。
当今社会人士,同样不理解生气,如王玉德先生,还撰了二三十多万字的风水书《神秘的风水》和二十万字的《中国古代风水注评》,其说:“……风水把气分的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
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是言不由衷的。
所谓“风水先生”呢?绝大多数也是不理解生气。
所谓江西形势派,(其实是势、形、方派)只知道什么三合法,长生法,什么龙穴砂水和什么水法,峰法……。
所谓福建理气派,只知道九星法、玄空法,虽然有生气之名,是把北斗第一星,即天枢称之谓生气星的生气。
正如王玉德先生讲的“风水先生干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是干甚么?”我也曾翻过《辞源》和《辞海》,《辞源》载有解释生气一词,即“生气,①指万物的生长发育。
如:《礼》黍春之月,生气力盛。
②不朽之意,常以言古人之风概。
《世说》廉蔺虽千载上人,凛凛常有生气。
③活泼之意,《钟嵘诗品》袁古收云:我诗有生气……。
④岁辰名,福神也。
⑤发怒曰生气。
《辞海》大概认为《辞源》解释不当,自己又没法释意,就不载录“生气”一词。
中国风水的主旨“葬乘生气”,为甚么千百年来竟无人知道“生气”一词的概念,或正确的释意呢?怪不得清代罗虞臣说中国风水是“邪术,惑世,以愚民也”。
更难怪当今有些社会人士也说”风水是封建迷信。
为此,根据前面的《葬书释注》作出这样一个“生气的概念”。
“地球世界,一种具有五土和水的,即具有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元素在内),而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并能发生万物的物质,称之谓生气。
形象的,具体的说:所谓生气,就是类似植物生长向日和繁殖之气。
”生气的概念和范畴,应该是:所谓生气,是地球世界,具有五土和水的,即是具有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元素在内),而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能够发生万物的物质,以及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表)外的,(含近地球的太空),具有土和水(若于元素)的物质,总称为生气。
前者称为母气,后者称为子气,万物生万物的第一代子气,即万物生万物的生者,称为子母气,被生者称为子子气。
第N代的生者称为N代子母气,被生者,称为N代子子气。
无论是任何代的子母气或子子气,它们内在元素的含量不一定是相同的。
这就是生气概念和范畴。
第三节关于风水的概念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高弟子蔡元定(1135-1198)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上。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其意是,气乘风则散:要聚之使不散,必须采取措施蔽风。
行之使有止,需要采取措施界水,因而蔽风界水,就称为风水。
明代,《人子须知》作者徐善继(1522-1566时人)说:“地理家以风水二字揭其名者,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
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
故曰要得水,要藏风。
又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又曰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
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
此所以有风水之名。
”即蔽风,得水和界水谓之风水。
当今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毛水清先生说:“何谓风水,托名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它的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
”毛教授所说,前者和蔡元定徐善继所说是一样的,而后者所说,其含义是差不多。
全面一点,应该是“人们对生前和死后居住地及其周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谓之风水。
”前面已经考正,郭璞《葬书原著》没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的文句,因为生气是“行乎地中”的,而风是“行乎地中”的生意噫噎(即扩散)到地外的。
二者存在的空间不相同。
地(球)中的生气要乘风,必须要噫噎到地(表)外,到地外,虽然属于生气的范畴(万物为生气所生),但它不称为生气,而是属于万物之一的风了。
那么只有风乘风,而不是生气乘风。
风乘风,所散的仍然是风。
“界水则止”,更不可能的事,很简的道理,界水止住了生气,对岸就不可能有万物了。
因而“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的文句,严重的违背了《葬书》“葬乘生气”的主旨,是蔡元定误释《葬书》加入的谬论。
故而郭璞《葬书原著》,可以肯定是“气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因而,所谓风水,就是古人把生气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有止。
之“使”称为风水。
古人要“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就必须采取措施,故而所采取的“措施”就谓之风水。
所谓措施,就是建筑,如对阴宅,用建筑的手段,使坟墓闭封,使生而聚而不散。
在生气聚散处点穴,采取建筑手段引入墓穴,使生气行而有止。
对阳宅,采取建筑手段,采光通风,引外气以聚内气。
同时,以建筑手段,使地气上升,配合采光通风建筑,使室内生气行而有止,就称为风水。
因而所谓风水者,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之“使”也。
使也者,采取之“措施”也。
措施者,“建筑”也。
是故风水即建筑,建筑也就是风水。
第四节关于“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一词,首先是郭璞《葬书》提出的,风水的概念,在前面已介绍,就是“古人为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即建筑)就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为甚么要以“得水为上”呢?众所周知,根据郭璞的观点,生气的内在对立面就是元素,如果缺少了水,就没有生化反应而是惰性元素,那就不可能生物。
地球地界就会像月球一样死寂,没有生物。
或者说和真空一样,连元素都不话跃了。
因而得水为上,是首要的,此其一也。
要使生气聚集生物,首先要其内在对立面的斗争而统一。
《葬书》告诉了我们,“过水所以止来龙。
”龙,即山脉。
是行乎地中的生气内在对立面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地(表)外的表现形态。
要使生气的行而有止必须过水止来龙。
如果不得水为上,就不可能使生气的聚集。
此为“得水为上”之二也。
郭璞《葬书》所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山来水回,山囚水流”,“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势如流水,生人皆鬼”,都是说明“得水为上”,的重要性,此其三也。
为甚么说“藏风次之”呢?道理很简单,所谓“藏风”,是使生气不外噫而成风。
风,是空气的流动,即是使生气不外噫为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