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
2019年 第 11 期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杨瑞,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杨 瑞摘要: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我国近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文献和书籍,阅读整理文献资料,梳理出我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为促进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了解提供不同视角。
关键词:医学;医学教育;学科发展医学教育是指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卫生与健康的需求,在专门设立的培训机构或者单位,对相关医学从业人员进行的专业、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
医学教育伴随着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阶段,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人们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保存、传递给下一代,后来逐渐演化成一个专门的学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医学教育有着不同的形式与特点,例如初期阶段以师徒授业的形式为主,后随着知识量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大众对医疗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才逐步发展出以学校形式为主的医学教育。
一、医学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当时我国以发展传统医学(中医学、民族医学)为主,传统医学教育还停留在医馆师徒授业的阶段。
后随着快速发展的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开始萌芽,我国最早的西医人才培养与教会医院有着莫大的关系,早在16世纪,西医就通过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开设诊所,接诊病人,但是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传教士在中国的行动范围不广,西医在我国的影响甚微。
二、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大量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涌入中国,以基督教为主的教会组织大规模进入我国,其中就有传教医生开展医疗活动,最初医药被确认为“福音的婢女”,是作为教会组织在我国扩大其影响力的手段。
在此期间,由于传教医生人员匮乏,无法满足医疗需要,他们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传授浅显的医学知识,训练其担任护理工作或传教士,这成为中国西医教育的开端。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在我们现在和平发展时期,医学的发展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生、专家群体的贡献,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医学的发展总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
在现代社会,西医已经超越了我国传统的中医成为主流。
西医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注定是由于特殊的群体,而非传统的医生、专家群体。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步入近代化,西医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其间经历了被动与主动两个阶段,而传教士与留学生这两个群体与西医的传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我说的区别于医生专家的特殊群体。
无论西医在中国后来得到怎样的发展,它总有一个开端、一个逐渐被人接受的过程,这就需要一批开拓者来开这个头。
由于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和后期探求救国之路的留学生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开拓者这个角色。
一,传教士推动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及普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在此后,一系列的条约使中国不断开放通商口岸,更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并获得了更加自由的空间,此时“西医”与“中医”的概念区别才逐渐建立起来。
由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体系逐渐完善,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对中医无法解决的杂症有了明显的疗效,因而被广泛接纳。
最初的西医普及完全是由西方基督教主导的。
在西方传教士的理念范畴中,中国土地上几亿人远离对上帝的信仰,是极其危险的,因此,要以极高的责任感为这些“处于地狱边缘的人们”传播上帝的福音。
但军事上的胜利与文化上的征服往往不能同步。
由于中国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教士单一的理念灌输往往无法得到认同,而对于侵略者的敌视,则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因此,对于传教士和教会的冲突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传教士被迫调整方案。
在贫瘠的广大地区,传教士很容易的发现,缺医少药的现状是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转机的突破口,通过传播医学治病救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接纳,博的中国人的好感,同时也与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观念不冲突。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鸦片战争(1839-184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
这对中医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对中医的怀疑和质疑,并导致了中西医融合的争议。
洋务运动(1860-1895):在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医学知识。
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开始主张中西医结合,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教育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中医教育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致力于提高中医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并建立了许多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机构。
中医现代化运动(20世纪初):一些中医学者开始尝试将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疗法,如“证候学说”、“辨证论治”等,为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中医的法律保护和支持。
该法规定了中医药的管理、发展和保护等方
面的内容,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总体而言,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是在外来文化冲击、内外交融和自我反思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医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保持传统特色,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
早期的中医药文化主要是在民间流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发展,医药学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经典医药学的形成汉代,随着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学家的出现,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医药学著作。
这些著作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政府开始重视医药学,设立了专门的医官和医疗机构,同时也有了许多医药学专著问世。
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民国时期,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传入带来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改革,推动中西医结合。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原因,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机构。
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
六、全球化时代的中医药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学逐渐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接受中医药学,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
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天然药物和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七、当代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当代中医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潜在疗效和作用机制;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研究和实践。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中药材溯源系统、智能化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案等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04
医学教育的技术应用
数字化医学教育
数字化医学教育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来辅助医学教育的过程, 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医学教 育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使医学知识更加易于获 取和传播。
数字化医学教育还包括数字影像、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 术,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真实的学习材料,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录
• 医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 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 医学教育的技术应用 • 医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 医学教育变革的实践与案例
01
医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中世纪医学教育
01
02
03
教会与行会组织
中世纪医学教育主要由教 会和行会组织,以学徒制 的形式传授医学知识。
06
医学教育变革的实践与 案例
哈佛医学院的PBL改革
总结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哈佛医学院率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中,旨在提高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哈佛医学院的PBL改革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 估方式的全面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临床问 题,PBL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 沟通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02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医学教育概况
全球医学教育体系多样
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异,如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 的医学教育体系各有特点。
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国互 相借鉴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化的运动,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此之前,中国的医学主要依靠传统的中医理论和草药疗法,对于急病和外伤的处理相对较少,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891年,中国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其中包括一些医学生。
他们在日本、欧美等地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教育,带回了许多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
这些归国留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医学的先驱。
1898年,中国首家现代医学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同年,华佗医学会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医学学会。
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界开始进行现代化的。
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医学界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推广使用现代诊断设备和药物,提倡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同时,一批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人士纷纷创办医学机构,进行医学研究和治疗。
这些机构为中国的医学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和实践平台。
此时期,中国医学界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医学家和医疗专家,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著名的医学家梁启超开创了中国妇产科学研究,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黄炎培致力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出了“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理念。
宋庆龄则积极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不断引进和创新,中国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的医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近代化之前,中国医学基本是依靠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个是近代化之后,中国医学吸收了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今天的中国医学已经走在了世界科学前沿,成为国际医学界的重要力量。
中国医学史(全)
中
•明清(1369~1840)
国
医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史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国
医
学
史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中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医
学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史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中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史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中医教育发展史
中医教育发展史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那个时期,一些民间中医教育机构开始出现,如中等医学堂、女子中西医学院、南阳中西医学堂以及丁福保在1910年创立的函授新医学讲习所等。
这些教育机构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医介绍西医知识,但总体上还处于科普和摸索的状态。
到了北洋政府时代,中医界开始意识到危机,并迅速作出反应。
民国元年7月,北洋政府举行临时教育会议,各种学校令在此后一年内陆续颁布,但唯独没有中医学的内容。
北洋政府并未明令禁止中医开立学校,但教育法中也不包含中医学。
这迫使中医界开始觉醒,并开始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1928年和1929年,中医界分别举办了两次编辑会议,这使得近代中医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医教育开始趋向统一。
然而,1929年,南京政府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这使得中医界空前团结,并迅速开始了反废止运动。
总体来说,中医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中医界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教育体系。
西风东渐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论近代教会医院及医学校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影响
西风东渐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论近代教会医院及医学校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影响摘要:清末教会医学校和医院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和教育的模式,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教会医学校和医院,以及西医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分析,可以探究我国传统医学及其教育发展受限的原因。
关键词:中医;教会医学;西医;鸦片战争;针对性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及其教育方式在清末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即西医学的传入。
鸦片战争之前,教会在我国的医疗事业规模有限,多为诊疗所。
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及学校开始在我国盛行。
一、近代教会医院和学校的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香港,并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在其他接踵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西方传教士大规模的进入我国传教、开办医院及学校。
1.教会医学院的形成和发展教会医院的根本宗旨是传教和辅助侵略,但也将一种新的医疗机构和方式传入我国,即“医院”。
近代我国教会医院的起源是1835年伯驾于广州创办的眼科医局。
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为166 所和241 所[1]429。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医院带领西医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从沿海逐渐深入内地。
1860年之后,40年间由教会创办或与教会有关的医院共有约100所,20世纪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不少数量,在台湾、香港也建立了教会医院,与19世纪相比不但在医院设备上较从前完善,数目更是增加了4倍多。
早期由于教会医院的目的是宣传宗教,扩大教会的影响力,取得我国民众的信任,因而一般是不收费的。
但20世纪后的教会医院收费日益昂贵,普通市民无力治病,医院只接受少数具有研究价值的贫穷患者,充当其医疗技术及药物的试验品。
2.教会医学校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大量教会医院的创办,医生的需求量大增,传教士为了医疗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学徒,让他们做护理工作或传教士。
但以这种不正规的学徒方式和浅近的医学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无法达到当时的医疗要求及政治要求。
根据《大医》整理出中国(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史的知识点
根据《大医》整理出中国(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史的知
识点
一、清末时期的中国医学状况
清末时期,我国医学面临着诸多问题。
中医学在这个时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医的权威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西医逐渐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城市得以发展。
与此同时,清末的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人民健康状况堪忧。
二、民国时期的医学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的医学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医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系。
同时,一批有远见的医学家开始致力于医学教育和医疗改革,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也催生了一些医学研究的进展,如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医学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医学事业在困境中顽强发展。
在战争背景下,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
同时,战争也使得医学家们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和防疫工作,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医学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医学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领导下的医学事业,紧紧围绕人民的健康需求,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在医疗技术、疾病防治、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功抗击了一系列重大疫情,如疟疾、天花等,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五、总结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医学事业经历了从传统中医向现代医学的转型。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医学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人民的健康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风东渐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论近代教会医院及医学校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影响
西风东渐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论近代教会医院及医学校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影响摘要:清末教会医学校和医院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和教育的模式,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教会医学校和医院,以及西医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分析,可以探究我国传统医学及其教育发展受限的原因。
关键词:中医;教会医学;西医;鸦片战争;针对性我国传统的中医学及其教育方式在清末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即西医学的传入。
鸦片战争之前,教会在我国的医疗事业规模有限,多为诊疗所。
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及学校开始在我国盛行。
一、近代教会医院和学校的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香港,并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在其他接踵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西方传教士大规模的进入我国传教、开办医院及学校。
1.教会医学院的形成和发展教会医院的根本宗旨是传教和辅助侵略,但也将一种新的医疗机构和方式传入我国,即“医院”。
近代我国教会医院的起源是1835年伯驾于广州创办的眼科医局。
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为166 所和241 所[1]429。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医院带领西医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从沿海逐渐深入内地。
1860年之后,40年间由教会创办或与教会有关的医院共有约100所,20世纪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不少数量,在台湾、香港也建立了教会医院,与19世纪相比不但在医院设备上较从前完善,数目更是增加了4倍多。
早期由于教会医院的目的是宣传宗教,扩大教会的影响力,取得我国民众的信任,因而一般是不收费的。
但20世纪后的教会医院收费日益昂贵,普通市民无力治病,医院只接受少数具有研究价值的贫穷患者,充当其医疗技术及药物的试验品。
2.教会医学校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大量教会医院的创办,医生的需求量大增,传教士为了医疗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学徒,让他们做护理工作或传教士。
但以这种不正规的学徒方式和浅近的医学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无法达到当时的医疗要求及政治要求。
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史
一、西医的传入西医,又称现代医学,起源于古希腊,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体系。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以下是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 西医的传入(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西医也随之传入。
1840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澳门创办了第一所西医诊所,标志着西医在中国正式落地。
(2)1866年,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在天津创办了第一所西医医院——圣约翰医院,标志着西医在中国开始得到推广。
2. 西医的传播(1)教育普及: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重视西医教育,设立了医学堂,培养了一批西医人才。
1902年,清政府颁布《医学教育章程》,将西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2)医疗机构建设:西医医院、诊所、诊所等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89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成为西医在中国的重要医疗机构。
(3)医学交流:20世纪初,中国医学界开始与国外医学界进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医学技术和经验。
3. 西医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1)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医观念逐渐被国人接受。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2)医学教育改革:20世纪30年代,中国医学教育开始向现代医学体系转型,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
(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西医在疾病预防、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中西医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西医与中医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4. 西医在中国的现状(1)医疗机构:我国西医医疗机构遍布城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2)医学人才:我国西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3)医学研究:我国西医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4)国际合作:我国西医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医学界共同推动医学发展。
中医药发展史
2023-11-16•中医药起源•中医药壮大与成熟•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目录•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中医药文化与教育传承中医药起源古代文明早期医学经典医著030201古代医学的诞生阴阳五行经络学说脏腑说中医药的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唐宋时期中医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的早期发展中医药壮大与成熟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在宋朝时期,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为后来的中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药典编纂唐朝时期,政府组织编写了《新修本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标志着中医药学的成熟。
医疗机构的发展唐宋时期,政府开始设立太医署等医疗机构,专门从事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医疗水平。
学术流派的涌现外来医学的影响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的现代发展现代化进程国际化发展创新与传承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以来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可和接受中医药。
中医药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全球中医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挑战机遇中医药的国际化挑战与机遇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临床应用慢性病管理健康养生国际化中医药在当代的应用通过科研手段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保证中药药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药材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作用机制研究跨学科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新型中药,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药的科研与开发数字化转型国际化进程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中医药的未来前景与展望中医药文化与教育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保护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解读
二、从天而降的新政
• 20世纪初的中国再次出现发展机会,这次机遇来 •
得非常突然。原因在于:它是在列强威逼下被动 地发动的。 西方列强何以会威逼腐败的清政府实施新政?因 为:在一个腐败的政权和社会制度下,列强在华所 取得的利益是难以保障的;为了保障自己在华利 益,列强希望清政府有限度地变革封建经济制度 和政治制度。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不能对列强的 威逼无动于衷;按旧的方式很难维持统治,清政府 不得不下决心实行新政。
十八、地方官府的腐败与无能
• 新政推行之时,官吏以新政为借口,乘机勒索肥已,使新政
•
非但没有达到“自救”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署名“长 舆”的人在1910年就敏感地指出: “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十年以来,我国朝野 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 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日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 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拿,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 谋之新政,固行之东西文明诸国,致治安而著大效者也;然 移用于我国,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它准确地说明一个道理:在一种腐败的制度下移植一部分 新事物,并不会使腐败的东西新生,而只会使新鲜的东西腐 败。新政之所以促成民变,其原因就在于此。立宪派在绝 望之后转向革命,其原因不也在此吗?
•
八、改革中央官制
• 1907年,清政府发布改革官制的上谕, 中央及地方官制改革
• •
的方案陆续出台。 中央官制改革根据立宪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行三权分立,有限制君权的意思;撤销军机处,更有限制 君权的意思。 慈禧太后最后裁决:认可行政方面11个部的设置;同意增 设资政院、审计院,批准大理寺改大理院,专掌审判;但在 官制改革最核心之处——军机处的存留问题上,则明确保 留,否决了撤销军机处、以军机大臣充办理政务大臣的意 见。 官制改革设计者提出的实行内阁制的方案在正式出台前被 慈禧太后划掉了。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到各省先後建立 了小挚、中擎 、 高等挚堂 、 大挚 、 师施、 武借以及寅柴等各级各数挈校。 攮统针 ,“ 10 到 99 年 ,小擘校禺 56 8 。挚 生德数 逵 13 76人 ;中挚校届 4 2所 ,挚生德 数连 44 8人 ;大学 3所 ,毕 17 所 5 24 6 06
生 禺 79 ; 4 人 普通 高等挚校 2 4所 。 生禺 4 0 人 ;高等艘林擎校 5所 ,挚 生 5 0人 ;高 等工 科学校 7所 , 擎 24 3
’ 中在文 (96) 1 - 。男,漠,山柬省新泰市人 ,曲阜师筢 大学雁 史文化学 院 03t 6 20g 中圆近现代 史车繁硕 士研究生. 高衄博I: 币 研究方向:中固近现代史;通讯地址 :山柬省泰安市岱岳 匿温泉路 l 虢教 师退修 擎枝 。邦鳊 :2 l0 。 7 0 0 朱毒朋.光绪朝柬革绿【 】 M .北京: 中萃富局出版社 。15.67 9849 朱寺朋.光绪朝柬莘绿【 .北京:中萃亩局出版社,15.32 M】 9859 中固近代 拳制史资料 .中固近代擎帝 史资料第二辑 ( )【] 】 上 z.上海:萃柬{耗大擎出版社 ,18. " 币 9 7 32 7 舒新城. 中圆近代教 育吏资料 ( ) M】 上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6 .2 22 4 9 1 2.2 舒新城. 中囤近代教育史资料 ( ) M】 下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18 .10 .0 0 9 5 08 11
一
强翎 “ 尚公”( “ 即 耪使人人皆能祝人 已,雯团如家” 、“ ) 尚武”( “ 即 凡中小孥堂各往教科害,必寓罩 圆民主羲” 以励其百折不回祝死如埽之志” 、“ 、“ ) 尚寅”( “ 即 勖之以寅隙 , 裸之以寅用” 下益民生, ,“ 上 裨固 ” , ) 并且寅施注重德、智 、 、 髓 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遣侗擎制的寅施及有刚教育宗 旨的改革,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分析
据1936年《中华年鉴》 统计, 全国20个省有教 会医院426所。其中北京 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 院、山东齐鲁医院、成 都华西医院一并称为建 国前中国四大教会医院, 颇负盛名。 传教士因为 工作需要,在医院或诊 所内招收中国学徒,目 的是培训护理助手。所 以中国早期的西医学教 育是在教会医院里以师 带徒的方式进行的。由 于当时传授的仅仅是浅 显的医学护理知识,医 院的规模及设备不够完 善,培养出来的西医人 才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 需要。
2
教会医院的建立
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入侵者 的仇视心理导致中国社会对外 来宗教强烈排斥,这使传教士 的布道工作处处碰壁。传教士 们发现,行医能够减少文化上 的冲突与隔阂,消除国人对他 们的抵制心态,也较少受到地 方当局的干扰和阻挠。因此传 教士们开始把医药作为传教的 重要手段,并广开诊所、医院, 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
卫生行政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于巡警部警 变”后,卫生署由南京迁 保司内设卫生科,1906年 往汉口,1938年随内政部 升为卫生司,设保健、检 西迁重庆。 疫、方术三科。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政 府于1927年在内政部下置 卫生司,位于南京,掌管 卫生行政事宜。1928年11 月改设立卫生部,1932年 撤消卫生部,改设卫生署, 民国三十一年卫生署聘书 隶属于内政部。“七七事
9
8
总结
中国近代医学起步较晚, 辈们怀着对祖国医学事业 加上中国近代时期社会动 的热爱学成归国进行科研、 乱不安,直到20世纪20年 教育事业,使得中国的近 代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才 代医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西医的传入、发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 展和壮大,传统的中医生 立医院和学校等活动客观 存空间越来越小,已经趋 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医学的 于式微。作为医学生,我 诞生,同时,中国的有识 们对中医也应该有所了解 之士也为此做出了不可磨 和传承,让传统的中医重 灭的贡献。一大批医学先 获新生。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著名的传统医学之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自汉朝始,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血统继承到专门医学院,再到现在高科技的医学技术应用,都是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过程。
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
一、血统继承阶段中国传统医学在最初的时期,主要是通过家族的血统继承,不断积累和传承。
古代的医家、诸子百家都曾经关注和传承中国古代医学,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脉经》、扁鹊的《黄帝内经》等,中药方剂和针灸技术的传承,均是通过家族或指定继承人来完成的。
二、专门医学院阶段到了唐宋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医学院,如开宝寺医学院、太医院等。
这些医学院通过教授经典医籍,传授医学知识,让学生掌握医学专业技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
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医学有了蓬勃的发展。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应当好好保护它。
”毛泽东的精神鼓励了广大的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将中医技术和西医技术相结合,使传统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田纪云的“田氏针灸”到最近的“心身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四、国际交流和认证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传统医学开始向国际社会传播。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ICD),其中包含了中医疾病分类编码,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认可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都设有中医学院,中国传统医学走出国门,也有了自己的国际影响。
五、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传统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医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的互助,新疗法探索和加强国内外交流等,都是未来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血统继承阶段、专门医学院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阶段、国际交流和认证阶段等不同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医学工作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医学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
唐代设立了医学院,宋代出现了医学博士等级制度,元代出现了医学专科学校,清代设立了京师医学堂等医学教育机构。
20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纷纷回国任教。
1921年,中国医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教育迈入现代化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成立了北京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学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从医学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现在,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
在医学教育的发展中,中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协调,医学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问题。
未来,中国医学教育要继续推进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中医药文化发展脉络
中医药文化发展脉络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以下是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对草药、针灸等自然疗法的认识和运用。
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医药的记载,表明中医药在早期社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经典医药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
《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等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中医药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唐朝时期,国家设立了“太医署”,负责培养和选拔医学人才,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政府设立了“太医局”,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医学教育机构之一。
同时,宋代的医药学家如沈括、苏轼等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医学成就。
四、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金元时期,由于政治和地域的差异,中医药学派产生了显著的分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丹溪,他们的医学思想影响了后世中医药的发展。
这一时期也是中医药争鸣的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争论促进了中医药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五、明清时期的医学传承与创新明清时期,中医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创新。
明朝时期的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药物学成就,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清时期的医学家如张景岳、傅青主等在临床实践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
六、民国时期的变革与现代化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中国社会变革的推进,中医药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如张锡纯等开始探索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推广中医药,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1900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
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
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
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
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
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兼收生徒,其中有5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
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
同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
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
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
成立于1886年。
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
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
1889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
1890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
1891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
1894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年停办)。
189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
1899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
1903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
1904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
1904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
1906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
1909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
20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一般的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年。
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
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
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
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
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1、开设同文馆我国仿效西洋自办医学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出于“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的想法,于1862年(同治元年)6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7年,同文馆开设“科学系”,逐渐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1871年设立生理学和医学讲座。
经美国传教医师丁韪良(MartinWAP.1827-1916)的推荐,同文馆聘德贞为第一位生理学教习。
后又设立过医学班。
所以一般认为,中国官办的西式医学堂迄自同文馆。
然而,同文馆的医学教育最初只是讲堂讲授,没有实习。
至19世纪80年代以后,改进教育方法,规定学生每周到北京教会医院实习;延聘社会上有声望的传教医师,以加强师资力量,同文馆的医学教育标准不断提高,并且逐渐系统和正规化。
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同文馆解散,被分为二部分,即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后者于1903年并人京师大学堂。
2、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鸦片战争后,改良主义者认为非变法不足以维新,便留意于教育改革。
他们建议仿效欧洲建立大学,将大学的体制分为四科,医学列为第四科,教学内容为先讲解剖、生理,后论病患诊治、药物原理等。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德宗接受维新派的主张,创办京师大学堂。
一月后,当时的管学大臣奏请:“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学,即归大学堂兼辖。
”德宗即刻允诺。
管学大臣按照德宗的旨意,拟定了筹办管理医学堂的章程。
但这个学堂并没有马上办起来,只是开设了一门医学课,聘请在同文馆任教的满乐道兼任大学堂外科和生理教习。
京师大学堂后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暴行暂时关闭。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德宗又敕一谕:“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切实举行”,并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在京师大学堂章程概略中,在大学堂设医学实业馆(设置未定),大学专门分科课目中,医术列于第七科,下分医学及药学两目,并规定学医者而增学拉丁文。
钦定章程颁行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但于二十九年即行废止。
又于该年闰五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大学分为八科,其中第四科为医科,分两门,一为医学;一为药学,大学分为本科及预科,医本科修业年限为3~4年,预科3年。
上述拟议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始得实行。
1903年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于5月11日开馆招生。
每月拨经费银1000两,学生最多时达33人,有教员4人,计中医内科教习1人,中医外科教习1人,西医教习1人,西医助教1人。
讲授中西医学,并诊治病人。
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
1907年,医学馆停办,将学生全部送往日本。
医学馆虽然只办了4年就停办了,但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3、北洋医学堂的设立鸦片战争后,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提倡洋务运动,他在考察西方军事制度后,发现“西洋各国行军以医官为最重”,所以在中国海军创建之初,他就雇募“洋医”分派至各舰。
继而他提出“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才实为当务之急”。
1881年一所正式的医学校医学馆成立,它附设在总督医院内,所以又称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Viceroy'sHospital MedicalSchool)。
定学制为4年,第一次招收8名学生,由马根济和英美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共同担任教学。
1885年毕业时只剩6名学生,第一名学生林联辉和第二名学生徐清华留校任教,其余4名学生被分派至陆军或海军部队任军医。
1884年4月1日马根济去世后,李鸿章停止对总督医院的经济资助,医院被伦敦教会收买,医学馆由清政府接收。
之后,李鸿章筹议创建较大规模的西式医院。
1893年12月医院落成称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也称天津总医院。
原医学馆归天津总医院管辖,1894年6月26日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设立,于本年校舍落成,正式招生开学,委任林联辉为第一任总办(校长),以原有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同时正式改名为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而关闭。
1901年李鸿章病逝,1902年袁世凯恢复该医学堂,改称海军医学堂。
辛亥革命后1913年改称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1915年归海军部统辖,称海军医学校。
该校于1928年停办。
4、创办北洋军医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操练新军,在天津办了北洋军医学堂,11月24日正式成立。
任命北洋候补道徐华清为总办,日本军医平贺精次郎为总教习(教务长)。
学制为4年,每班40人。
后在天津河北四马路新建校舍,并附设防疫学堂,由日本人古城梅溪主持,教员多为日人,课本亦用日文。
这是一所日本式的医学校。
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由陆军军医司接收,改名为陆军军医学堂。
1907年伍连德任协办(副校长)。
1908年又增设药科,学制为3年。
1911年,伍连德率该校学生去哈尔滨办理鼠疫防治工作,成绩显著。
1912年改组,1915年迁往北京。
1933年又迁往南京,改称陆军军医学校。
常有二、三百人在校学习,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陆军军医学校。
四、晚清时期的留学生西方资本主义强列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他们统治中国的梦想,就要培养一批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
因此,吸引留学生成为他们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
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掀起洋务运动,也开始向国外派遣官费留学生,一部分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为了寻求治国救本的道路,也纷纷出国留学。
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
中国留学欧洲学医的第一人是黄宽,他是自费并得到教会医学校的赞助出国留学者。
1847年1月随澳门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赴美,入麻省曼松学校学习,1849年毕业后,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855年毕业后回国。
曾任海关医官,博济医院代理院长、兼博济医校的教学。
中国女子留学习医的第一人是金韵梅。
她二岁时父母因染疫双亡,被美国长老会麦卡蒂(McCarteeDB.)收养,后赴美人美国纽约女子医学校学习,1885年毕业。
回国后曾任北洋女子医院院长,于医院内附设护士学校,造就护士人才。
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
此后,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者逐年增加。
1898年日本国内成立一个半官方的团体东亚国文会,通过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提出多派青年学生赴日留学的建议,清政府总理衙门完全同意,并下令各省选学生赴日留学。
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派学生31人赴日留学,其中有3名选学医药学,他们是苏振潼(内科)、蒋履曾(外科)、王曾宪(药学)。
随着民主思想的逐渐传播,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终于在“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的声浪中,停止了科举,历时1200余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
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有大量学生赴日留学。
中日之间签订的留学生条约,引起美国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的注意。
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在呈美国总统罗斯福“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成功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便将由于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识上和商业的影响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报偿……这种道义上的影响与扩展,即使单纯从物质概念而言,意味着所付出的代价在回报时,将比任何其他方式获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