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拐弯”的智慧 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拐弯”的智慧
林来生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说:“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拐弯是主动适应。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而人不随着车子拐弯,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发现有人从车子上掉下去。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潮流,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生存、发展和前进。③拐弯是清醒舍弃。人生在世,工作中的拐弯是经常遇到的,有了这样的认识,这个弯才能转得清醒,才能在舍弃中更新和发展自我,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天地。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藏有他的著作。1955年,中央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从金融经济转到语言文字,对年已49的周有光来说,这弯拐得很大,但他服从需要,放下前半辈子熟悉的经济学,全身心地投入到陌生的语言文字研究工作中去,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④拐弯是理智选择。有人说得好,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既不是放弃,更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审时度势后进行理智的选择。拐弯,表面上看来是停止了,但实际上,是以智慧的眼光观察分析,是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灾难中寻找发展的机会。“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3年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鸿篇巨制,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⑤拐弯是勇敢创新。事情拐弯处,也是变换处。所以,有人把拐弯用字母“V”来形容,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也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是一种创造性,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本来认为是失败的事物,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是走向成功的途径。如,伊朗在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建筑设计师就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
1.本文开篇列举周有光的事例有何作用?
2.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引出论题,充当论据,证明“学会‘拐弯’是人生大智慧”的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拐弯是清醒舍弃、理智选择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