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 53 / 5/ 54教学程序 教 学 内 容学 生 活 动 资源安排、设计意图 4.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展示几组的观察记录数据及对应的像的性质。

特别注意强调实像的判断。

师生分析:先分析成像的条件。

(1)对数据进行观察并初步分析。

(2)再通过用Excel 对数据排序转换,把物像的情况直观的显示出来。

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和分析。

通过刚才大家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到成缩小像的规律。

结论:1.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 ,f<v<2f ;物距减小,像变大,像距增大。

2. u=2f ,成倒立、等大、实像,v=2f 3.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 ,v>2f ; 4. u=f 不成像5. v<f 成正立、放大、虚像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成像的性质。

学生观察数据并进行分析,从中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形找到规律。

并能顺利描述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析思考、交流 学生实验:研究u<f 的成像情况。

汇报观察结果。

从数据直接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以往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分析成像本节课设计了用Excel 对数据排序转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得到结论,突破了难点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师生共同观看Flash 动画,将探究全过程进行逐一回顾;播放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练习,学案展示, 教师运用展台展示、互动回忆、回答 动态记忆 讨论、作答、交流 难点突破,学生记忆中实验,仅仅限于的几个特殊位置,通过此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 5。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燃烧(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燃烧(第二课时)》教案
是啊,蜡烛燃烧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那就是空气,可是同学们提到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还是其中的某些气体成分呢?我们如何得知?下面,白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下一个实验,让我们一探究竟!
实验二: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还是其中的某些气体成分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火柴、蜡烛、玻璃片、集气瓶、玻璃水槽。
播放氧气视频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氧气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支持燃烧这个特性在国防、冶炼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氧气的这个特性后,回到我们的问题,到底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空气中的何种气体成分呢?会是氧气吗?怎样就能证明消耗的是不是氧气呢?
我们知道:氧气支持燃烧,如果氧气被消耗掉了,是不是燃烧的火柴就被熄灭了呢?按照这样的去推理的话,我们可以将点燃的火柴伸进进水的集气瓶中去看看,如果火柴继续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掉的不是氧气,如果火柴熄灭了,是不是就能说明蜡烛燃烧消耗的是氧气了呢?是不是很期待实验现象,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有的同学笑了,那不肯定会灭吗?对啊,就是熄灭是不是也会有几种现象发生呢?是“噗”的一声就灭了呢?还是可能会渐渐的熄灭,还是它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为止呢?你的想法是哪一个?你记在心里,或者记录在纸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实验一: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熄灭?
播放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杯子、玻璃片、蜡烛、火柴、废品缸、湿抹布。首先,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摇灭,火柴梗放到旁边的废品缸中,安全提示:点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烫伤自己。把杯子倒扣罩在点燃着的蜡烛上方,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会是刚才哪一种现象发生呢?
师:是啊,人类是如何获知空气的组成成分的呢?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预习卷学习目标:1、如何做凸透镜成像实验?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学习方法:1、学生通过看书知道如何做实验。

2、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得出透镜成像规律。

3、通过练习,加深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记忆。

预习步骤:一、阅读课本P69,加油站,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本P69,实验探究及图4—44,回答下列问题。

2、实验用到的仪器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为了使烛焰的像呈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过程5、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u>2f)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明亮清晰烛焰像,此时光屏得到的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此时像距__________________。

6、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u=2f)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此时像距__________________。

7、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f<u<2f)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此时像距__________________。

8、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u=f)时,移动光屏,光屏上_________(填“有”“没有”)像。

因为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_________光线。

9、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f)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_________(填“有”“没有”)得到像。

六年级【科学(人教版)】水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1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人教版)】水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二)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8 月教学人员来自姓名单位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列举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2.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科学探究】
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小水珠的出现和什么因素有关”,提出有依据据的猜测。
你们觉得如果再过一段时间,再去观察玻璃片上的小水滴,实验现象会有变化吗?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吧
(演示实验)
3分钟
拓展与应用
1.新知应用
同学们,在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水蒸气凝结成水的问题后,我想,现在你一定能解释我们在此之前不能理解的现象,密封袋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小水珠呢?
(学生应用新知解释遇到的现象)
我们可以换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也来做一个水蒸气凝结的实验。
老师提示大家,如果用玻璃杯,保鲜膜,冰块,室温的水等材料,你能用它们设计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吗?请你动手试一试吧。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水,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科学态度】
1.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对探究小水珠出现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大胆猜测的同时,注重实证在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小水珠出现原因。
三、教学难点:能够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同学们在学本节课之前, 基本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把简单的折射光路图补充完整;对生活中的一些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等有一些感性认识;对物理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指导。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指引探究式教学 ◆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法◆◆ 课 时◆2课时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不同形状的透镜、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一、 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过渡】了解了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我们知道了在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取用固体的试剂吧!【板书】2.固体试剂的取用【问题1】回忆图中容器的名称及用途,思考大理石应该存放在哪个容器中?【学生1】集气瓶,装气体试剂的;广口瓶,装固体试剂的;细口瓶,装液体试剂的。

【学生2】大理石是固体,应该放在广口瓶中。

【问题2】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3】不同的固体试剂有不同的形态,有粉末状、块状、颗粒状、晶体状的。

【总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不同形态的试剂我们要对应选择不同的仪器取用,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取用的效率,像块状和较大颗粒状的试剂我们用镊子取用,而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我们则用药匙或纸槽(纸折叠而成)来取用。

【过渡】用不同的仪器取用不同状态的试剂时怎么操作呢?【板书】1.密度较大的块状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的取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板书】步骤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板书】2.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的取用【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试剂沾附在试管壁上?所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试剂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试剂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试剂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板书】步骤要点:一斜二送三竖立【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或实验视频】实验1-3(1)取少量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平南县第一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八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2课时液体压强的应用课件新版沪科版

平南县第一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八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2课时液体压强的应用课件新版沪科版

收集证据:
实验次 数
1
质量m (kg)
0.05
物重G (N)
0.5
物重与质量比值g (N/kg)
10
2
0.1
1
10
3
0.15
1.5
10
• 归纳结论: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信息快递
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比 , 约等于9.8N/kg , 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 , 可取 g = 10N/kg。
找找你容易错在哪里 细玻璃管与一个带喇叭口的玻璃管间用软胶管相连。如下图。 内有一定量的水,当喇叭口慢慢向上移动时,左管内水面怎么变 化?
【学生自答] 下降
【教师点评] ①错误之处:受生活习惯的影响认为一端上升另一端就下降,没 有掌握连通器的特点。 ②连通器的特点:液体不流动时,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 高度总是相平的。当喇叭口向上移动时,使两管内水面同时上升, 根据连通器原理,由于两边的压强要相等。两管水面始终相平。 因此,左管中的水将上升并且与右管始终相平。
第二课时 液体压强的应用
体验 液体压强的传递 活动1:观察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壶,如下图甲。
活动2:观察容器乙、丙中水面。
(1)活动1中,茶壶放在桌面上,水是
(选填〞流动”
或〞静止”)的,壶嘴与壶身内的水面

(2)活动2中,乙容器的水
(选填〞流动”或〞静
止”),两管中水面是
的。丙有多个支管,水
不流动时,各个管中水面是
考点 连通器的特点及应用 【典例]如下图的装置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装有一定量的水,将 A管向右倾斜,稳定后A管中的水面将( ) A.高于B管中的水面 B.低于B管中的水面 C.与B管水面相平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思路导引]明确连通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教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
安排
一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内容,是在上节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二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探的一般步骤,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案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九年级
学科
化学
章节
1.2
课题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时
1
执教教师单位
教师姓名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
⑵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
⑶知道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方面的差异。
4.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请设计简单的实验将它们区分开。
练习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
完成《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报告
复习
温故
板书设计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思考。
学习一般的气体样品采集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知识储备。
[探究活动二]
步骤2: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步骤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

人教颚教版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课时)-2课件

人教颚教版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课时)-2课件

实验方法
预测
实验现象
蜡烛上方的小风 蜡烛上方的小风
车会动,侧面的 车会动,侧面的
不动。
不动。
实验结论: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上的。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结论:
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相同体积 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四科年学级课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点燃香不点燃蜡烛
点燃香和蜡烛
实验记录单
2.探究周围冷空气的流动方向。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点燃香不点燃蜡烛
点燃香和蜡烛
实验记录单
2.探究周围冷空气的流动方向。
冷空气
热空气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点燃香不点燃蜡烛
点燃香和蜡烛
实验记录单
2.探究周围冷空气的流动方向。
冷空气
热空气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点燃香不点燃蜡烛
实验结论: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实验记录单
1.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实验方法
预测
实验现象
蜡烛上方的小风 车会动,侧面的 不动。
实验结论: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实验记录单
1.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实验方法
预测
实验现象
蜡烛上方的小风 车会动,侧面的 不动。
实验结论: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实验记录单
1.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点燃香和蜡烛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科年学级课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

课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主备:汤力克课型:新授课审核:生物备课组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

2、能力目标:通过对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学会使用显微镜。

【教法设计】观察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学习】1、课上预习使用显微镜,主要包括哪几个步骤?2、情景导入3、课堂研讨(1)取镜和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边的地方。

(2)对光转动___________,使低倍镜正对___________,然后将遮光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用_______眼注视目镜内,_______眼一定要睁开,便于画图。

转动___________,观察到目镜内有圆形的亮圈,叫做___________。

思考:在对光过程中,转动遮光器,让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视野的明亮程度有什么变化?转换反光镜,比较用平面镜和凹面镜观察时,视野的明亮程度有什么不同?(3)观察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物像正对通光孔,玻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_________________,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用_______眼在目镜中观察,反向转动_________________,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思考: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什么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②将印有“P”或“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从目镜内观察到的物像是正像还是倒像?如果这个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试一试,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的中间?③如果把字写在一张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4)收镜实验完毕,将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用纱布将显微镜擦拭干净。

将压片夹转向___________,反光镜移动到___________方向。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_______________,将镜筒下降。

第二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第二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4.新疆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当地昼夜的温差较 大 (选填“大”或“小”),从比热容角度来看,这是由于___砂__石__的____ 比热容较小 。
5.(2020·济宁中考)将刚烧开的2L热水倒入保温瓶中,两天后小明估测水
温约为50℃,则热水的质量为
kg,保温瓶散失的热量约为
相关计算
【吸收热量】
Q吸 = cm(t2-t1)
【放出热量】
Q放 = cm(t1-t2)
相关现象
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
相关现象
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 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相关现象
汽车发动机应用循环流动水进行冷却,你能说出这么做的原理吗?
水 4.2×103 酒精 2.4×103 煤油 2.1×103
蓖麻油 1.8×103 砂石 0.92×103
铝 0.88×103
铁、钢0.46×103 铜 0.39×103 汞 0.14×103
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铅 0.13×103
认识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1kg水每升高(降低)1℃需吸收(放出)热量 为4.2×103J。 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可以用比热容来 鉴别物质种类。
概念是( A )
A.比热容 C.热值
B.密度 D.功率
3.下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物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煤油



比热容/( J˙kg-1˙℃-1) 4.2×103 2.1×103 2.l×lO3 0.88×103 0.39×103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认识酒精灯、给物质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玻璃仪器的洗涤的基本实验操作2.能独立或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实验操作并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

3.通过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仪器装置的连接和洗涤玻璃仪器等操作;2.认识化学学习的特点。

教学难点:1.气密性检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内容的特点,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实验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试管、酒精灯、导管、试管架、试管夹、橡胶塞、胶皮管等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化学实验室,学习了部分仪器的使用和化学试剂的取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

在化学实验中常用到加热操作,那么如何给物质加热呢?【活动一】物质的加热[过渡]生活中有很多加热的方法,例如柴火加热、天然气加热、电加热、微波加热等,而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我们先来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使用教师活动1.展示酒精灯2.介绍酒精灯的构造3.演示点燃酒精灯的操作过程4.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于火焰中,观察火柴梗的变化。

5.归纳总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如何加热试管中的液体?2.给物质加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1.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过程2.归纳总结给液体加热时操作注意事项(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内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1/4-1/3处,加热时,手指不要放短柄上;(3)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约45 角,以增大受热面积;(4)加热时,应先夹住试管在酒精灯的外焰来回移动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加热,不要使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1.阅读课本19页,说明加热试管内的液体应注意的问题。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小球的运动》教案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小球的运动》教案

《小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球的运动》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玩小球,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为切入点,通过让小球按照设计的路线动起来的游戏体验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又通过描述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明确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活动准备,导语局部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回忆,引导他们注意思考和观察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进而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探究欲望。

“材料包”中提供了课上探究活动可能用到的材料;第二局部活动过程,让小球动起来,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发现小球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在描述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的基础上,知道物体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三局部拓展活动,继续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发现运动物体其他的运动特点,为研究运动的形式做好铺垫。

本课通过观察和操作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协作、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知道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多种球类活动并不陌生,通过自身体验或者其他途径,知道多种让球动起来的方法,而且也观察过形形色色的球或者其他物体的运动路线。

怎样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乂有什么特点?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用比拟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小球运动路线的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按照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重难点】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
大人和小孩能一起玩
跷跷板吗?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课时)
杠杆的平衡
提问: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归纳结论: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 就说杠杆处于平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 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 猜想与假设:
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实验 次数
1 2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F1L1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F2L2
3
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 L1 = F2 L2

F1 L2 F2 L1
(杠杆平衡时,两力与两力臂成反比。)
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 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杆这 原是 理阿 。基 米 德 发 现 的 杠
例:如图所示,用撬棒撬石头,手握在撬棒的末端B端, 其中AO=0.1m,AB=1m,OC=0.7m,要撬起石头需用500N 的力,求在B端需要用多少竖直向下的力?BF1OA
C
F2
1.两个力作用在杠杆两端使杠杆平衡,则( D ) A.这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B.这两个力的力臂长必须相等 C.力臂较长的那个力比较大 D.力臂较长的那个力比较小
2.判断:动力和阻力可以人为规定。(√ )
3.把重为4N和12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
3:1 . 杠杆平衡时,两端的长度之比是____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谢谢合作
假设一: F1+L1=F2+L2 假设二: F1–L1=F2–L2 假设三: F1/L1=F2/L2 假设四: F1 ·L1=F2 ·L2 假设五:……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科学探究——设置对照 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科学探究——设置对照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调控情境导入自学呈现科学探究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内容。

提问:科学探究的步骤有哪些?其中,重点是制定计划,它包括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材料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等。

难点是设计对照实验,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如何设置对照。

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典型的对照实验,总结设置对照的方法。

1.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1)变量是什么?(2)这个实验是怎样设置对照的?2.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实验:(1)变量是什么?(2)这个对照实验中哪个是对照组?有对照组吗?怎样设置对照的?3.探究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数量: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紧跟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

1(1)空气中的细菌能否直接进入肉汤(2)同一瓶肉汤打断瓶颈前后对照。

2(1)光照强度(2)没有对照组,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引出课题,引发兴趣。

从熟悉的知识入手。

分层提问,引导思路。

(1)有对照组吗?哪个是对照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哪个是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变量分别是什么?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3)哪个是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变量分别是什么?(4)总结这类型的对照实验是如何设置对照的?小结:对照实验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同一研究对象处理前后对照、全部施加实验处理相互对照、是否施加实验处理进行对照。

3(1)有,就是空白对照(2)①号。

①与②对照,变量是是否滴加唾液;①与③对照,变量是牙的咀嚼、舌的搅拌。

(3)2号瓶。

1与2对照,变量是水分;2与3对照,变量是温度;2与4对照,变量是空气。

(4)实验处理前后对照。

小结设置对照的方法。

教学设计流程目标反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就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在月球上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前沿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设计。

2019年1月3日,我们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面性 2.产生相同质量的硝酸铜所消耗的稀硝酸少
启示:有无对照组,是否安全
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 察到前者变浑浊, 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化学方程 式 CO2+Ca(OH)2=CaCO3↓+H2O 。 (2)为探究CO2和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验证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 中气球胀大。 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 是 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 是 CO2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 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把它指出来。 ① 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 ; ② 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 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赞同。 ,能够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合理即可) 。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 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 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 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BD (缺一不给分)。
等等……
启示:实验方案是否简单方便
用实验证明一包黑色粉末是由氧化铜和炭粉混合 而成的。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甲:黑色粉末 观察现象
乙:黑色粉末 观察现象 试回答: (1 )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 溶液变蓝色(有时为蓝绿色或绿色) 是 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 试管中仍有黑色不溶物 。 (2)乙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 试管中出现红色固体 是 证 明 有 炭 粉 的 实 验 依 据 是 。 石灰水变浑浊 ( 3 )以上两个方案中,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好? 理由是什么?
测量次序 温度t(℃) l 17 2 19 25.0 3 21 19.8 4 23 14.6 5 25 9.4 6 27 4.2
水柱高度h(cm) 30.2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得: (1)当温度升高,管内水柱高度h将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上述数据,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 水柱高度h与环境温度t的数学关系式为h=_______(厘米)。 h=74.3-2.6t
启示 注重数据的真实性 1、在探究海波熔化的规律时,小明设计了如 左图所示方案,他在处理数据分析论证时,在 方格纸上描出了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请指 出海波的熔点。
5酶是一种十分神奇的物质,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 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研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重要的意义。某同学通过制订以下的实验计划来探究酶的 催化作用与温度的关系: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 在第1号和第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的清水,在第3号试 管中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②将第1号、第2号和第3号 试管分别放入沸水、冰块和37℃左右的热水中约5分钟。 ③向3支试管中各注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摇 匀后分别放入沸水、冰块和37℃左右的热水中约5分钟。 ④在3支试管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⑤观察并记录 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请分析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因为37℃是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温度 (1)为什么要将第3号试管放入37℃左右的热水中? 使唾液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接触,从而加快催化速度 (2)注入唾液淀粉酶溶液后摇匀的目的是什么? 在第①步中的第1号和第2号试管中应各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 (3)该实验计划中有一步骤存在缺陷,请予以纠正 (4)在纠正缺陷后,若省略步骤②,没有达到预期的实 因为在用水浴和冰块处理前,唾液淀粉酶已将3支试管中的 验结果,请说明原因。 淀粉分解了
实战演练:
2.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 物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两只 烧杯中装入适量的土壤,各种上一粒小麦种子, 然后定期在A烧杯中浇清水,在B烧杯中浇配置 的完全培养液,观察两只烧杯中种子的萌发情 营养物质的有无 况。 1.本实验的变量是 2.你认为该同学设计的A、B两组实验能起到对照 作用吗?为什么?
1、对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 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2、等量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3、单变量原则:即控制其它条件不变,而只改 变其中一个条件,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多个参与原则: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避 免偶然因素的发生
实验方案的评价
四、方案评价能力
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 这一实验方案中存在哪些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A.他只选择了规格相同的灯泡,不仅 没有普遍意义而且容易得出这样错误 的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相 等.所以,应选用不同规格的电灯泡做 实验. B.只根据一次测量数据就得出结论是 不恰当的.应该分析多次测量的实验 数据才能得出结论. C、电源电压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甲方案更好.操作简便,不需要加热。
启示:原料的利用率 1该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得知:①NO容易和血红 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NO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
并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综合 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启示是 。 2.某化工厂准备生产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 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方案一:3Cu+ 8HNO3(稀)==3Cu(NO3)2+2NO↑十4X 方案二:2Cu+O2== 2CuO CuO+2HNO3==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 是_______。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此方 案的另一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启示4、
多次实验寻求普遍规律
. 例 2 、某同学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得出 如下的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个结论对吗?该实验存在什么问题?
实验次数 动力N 动力臂cm 阻力N 阻力臂cm
1 2
5 4
10 6
10 6
5 4
分析 本题探究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评估时要 注意:是不是把所有情况都研究到了,同一种情况是不 是做了多次实验,不能仅通过一种情况、一次实验就得 到普遍结论。
问题模式: 研究对象与实验变量是否有关 假设模式: 研究对象与实验变量(可能)有关 结论模式: 相同条件下(无关变量一定时),研究 对象与实验变量有关(存在怎样关系)
1、实验目的要清楚 2、对照实验要设置 3、控制变量很重要 4、取样要多防偶然 5、观察指标要明确 6、结果结论不混淆
总结:
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如果你认为该实验方案还可以改进,请你提 出你的改进意见
①土壤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有机养料,不 应该选择土壤介质
②清水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应选择蒸馏水 ③各放上一粒种子不合适,因为种子的发芽率很难 达到100%,可能因为种子自身的原因而不能萌发, 导致实验失败。
烧杯中各种10粒种子,改清水为蒸馏水,不需 要土壤条件,可在培养液中垫纱布。
③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 加入 稀盐酸或加氯化钙溶液 , 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或有沉淀生成 现象, 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④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 (填 代号),理由是 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
启示: 注重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曾做过如下实验:在甲、 乙两个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甲中放一只小白鼠, 乙内放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分别给予 足够的光照,发现小白鼠在乙容器中比在甲容器 中存活时间长许多。此实验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 ( 1 )实验中甲是乙的对照组。为了使实验更为 可 靠 , 这 两 个 容 器 内 的 小 白 鼠 应 该 年龄和体型大小相同。 ; ( 2 )如果用黑布将乙容器完全罩住,那么这只 小白鼠存活的时间比无罩时短,这是因为 。 黑布罩住后,没有了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 用,植物不再释放氧气。
五、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2、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
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 B为一透明细吸管,通过橡皮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 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 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 数据如下表所示: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 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可能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 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甲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 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 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 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 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启示:排除干扰
小明同学从课外书中得知“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元 素”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若干、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在 教师的指导下配制,完全培养基含小麦胚生长发育所需的 各种营养物质,缺镁培养基比完全培养基缺少镁元素)。 实验步骤:① 去掉小麦种子的胚乳。 ② 将种子的胚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 粒,分别接种在 完全培养基和缺镁培养基上。 ③ 将他们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两周,然后观察统计。 请回答: 排除胚乳中镁元素对实验的 2培养两周后,观察的对象是 干扰。 。 1.去掉小麦种子胚乳的目的是 幼苗叶片的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