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邵培仁展宁,探索文明的进路 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邵培仁展宁,探索文明的进路 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6f7213fbcd126fff7050b90.png)
邵培仁、展宁:《探索文明的进路——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探索文明的进路——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邵培仁展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摘要:为更好地讨论和发展媒介社会学,赋予其更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我们为媒介社会学划定了一个大致的学科领域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和十大理论成果,认为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应该超越单纯的传播学分支学科概念,成为理解传播现象和推进社会理论的潜在范式。
本文指出,对于媒介符号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的研究是媒介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引领着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介社会学,学科范围,媒介,现代性,后现代转向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and develop media sociology better, and enable it to have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fines a general subject area for media sociology. Synthesizing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and ten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media sociolog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edia sociology should develop from the mere concept as a branch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potential paradigm of understanding phenomena in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ng social theory. The focus of media sociology is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full of media, which will lead the future trends of media sociology.Key words: media sociology, subject area, media, modernity, postmodern turn作者简介:邵培仁,男,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播学、媒介管理学方面的研究;展宁,男,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和欧洲传播批判学派研究。
探微知著 烛照未来——评邵培仁教授学术散文集《传媒的魅力》
![探微知著 烛照未来——评邵培仁教授学术散文集《传媒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a151fe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6.png)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 H U A N B O特别推荐一文化传播探微知著烛照未来评邵培仁教授学术散文集《传媒的魅力》范红霞(浙大城市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本文微信网*版传播学是什么?传媒与社会、与文化是什么关系?不了解 媒体,不懂传播学的人会这样发问;而对于以研究、教授传 播学为业的学者们来说,则常常会面临这样的质疑。
如何解 答这些疑问?关于传播学的书籍已成洋洋大观,而论起通俗 易懂,见微知著者,我以为,这本文集〈传媒的魅力——邵培 仁谈传播的未来〉足以担得起这份赞誉。
这本书不同于体系严整、考据讲究、引经据典的学术 专著,也不同于耳提面命、梳理详备、泛泛而谈的理论教材,它以学术随笔的形式,把专业话题与现实关切巧妙黏合在一 起,将作者的学术思考、洞见和愿景向读者娓娓道来,给人 以启迪和深思。
阅读过程如同和一位智者散步,听他侃侃而 谈,言之所及,将中国媒体的现实焦虑、信息危机、媒体责 任、传播规律等错综庞杂的问题“剖析毫釐,擘肌分理",虽然只言片语却往往切中肯綮,经剖析分,令人茅塞顿开。
如 邵培仁教授在书中提到:传播之道就是要建立一种精神意 趣,需要传者驱动、受者反馈和媒介形式制约三方面的因素 综合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守四条规则:_为逻辑,亦即“通不通”的问题;二为语法,亦即“对不对"的问 题;三为修辞,亦即"好不好”的问题;四为情境,亦即"行不 行”的问题(第27页)。
这四条规则,几乎囊括了当前关于传 播的目的、行为、文本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话题。
可谓提纲挈 领,目光如炬。
如果不是对传播学这个学科领域有数十年的 精研深思,不可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力和一箭中鹄的犀利。
但是,犀利的是眼光,而不是文字。
全篇通读下来,文 风温厚、亲切、睿智而灵动,充满长者之风。
作者没有刻意 地卖弄文采学问,但是对于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句子信手拈 来、贴切精妙,又与上下文字浑然一体,完全没有佶屈聱牙、中西杂陈的不伦不类之感。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6beb61d15abe23492f4da1.png)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
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这两套丛书中的每一种著作,还都坚持以理论与现实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选准研究的切入口,运用国际学术界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最前沿的思想与观念,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径和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努力将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开掘。
转向空间_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
![转向空间_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73d1433c1ec5da50e2708a.png)
[收稿日期]2010-03-19[第一作者简介]邵培仁(1953)),男,江苏淮安楚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第26卷第3期2010年5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dong Un i v ersity of Techno l o gy(Social Sc iences)V o.l 26,N o .3M ay .2010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邵培仁,杨丽萍(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 传播与媒介研究长期忽视空间的概念。
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
不同的空间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也可看作是精神层面的多种建构,具有观念形态的特征。
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广泛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复苏和空间转向,使得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亲身体验转向媒介体验,于是本来以呈现和表达社会为己任的媒介反而成为社会必须关注、使用和依赖的对象,否则会威胁到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媒介空间;媒介地理;媒介时间;人文地理;空间转向[中图分类号]G 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0)03-0069-09空间(space)是地理学的基本材料,对于媒介地理学而言,空间是媒介传播环境中的材料和景观。
在媒介社会中,媒介已被置于社会的核心,成为社会的神经和大脑,它显示了社会如何在媒介地理层面上建构起来的过程。
较早对空间予以关注的是哲学家康德,他指出,地理学和历史学充填了我们的四周:地理学所讲的是空间,历史学所讲的是时间。
[1]89/空间转向0是20世纪后半叶最为引人注目的地理学研究的动态之一。
人们对于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了空间上来。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1a143976a20029bc642d83.png)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景观》(方玲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6.《居间政治:中国媒体反腐的社会学考察》(李东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7.《媒介与性别: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徐艳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8.《网络舆论波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9.《媒介偏见论》(陈静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从传播视角进行的战略思考》(王思齐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1.《听见看见:影视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李东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2.《非战争军事行动传播》(金苗著,解放军出版社)。
23.《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李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媒介框架论:中国形象在美国报纸中的呈现》(邵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5.《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郑春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华夏传播的在地经验与理论创新--评邵培仁、姚锦云《华夏传播理论》
![华夏传播的在地经验与理论创新--评邵培仁、姚锦云《华夏传播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8b0c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3.png)
第8卷第1期2021年3月全球传媒学刊G l o b a l J o u r n a l o f M e d i a S t u d i e s V o l .8,N o .1:145-152M a r c h 2021㊃书评㊃华夏传播的在地经验与理论创新评邵培仁㊁姚锦云‘华夏传播理论“邵 鹏,董佳琦1.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㊂2.董佳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㊂ 摘 要 华夏传播研究历时三十年,邵培仁㊁姚锦云的新作‘华夏传播理论“中提出了建构华夏传播理论的新路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论证了 从思想到理论 的可能与可行,系统梳理了 传播的接受观 传播的交往观 传播的辩证观 三大理论的内涵㊂立足于传统思想的文化基因诠释文本㊁解释因果,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推演出华夏传播研究的新范式㊂关键词 华夏传播理论;传播学本土化;研究范式D O I 10.16602/j .g m j .20210008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学术自觉和本土化发展的渐进过程㊂在此过程中,西方理论如何与中国既有理论与实践相遇,如何被创造性地诠释与使用,中国又如何应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以及完成自身的本土化,成为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焦虑(刘海龙,2018)㊂华夏传播作为传播学的在地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的余也鲁㊁台湾政治大学的徐佳士等前辈学者提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智慧的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方向,并在90年代兴盛一时㊂此后,学界虽然对传播学本土化的观点和态度存在论争,围绕华夏传播的疑虑和争鸣之声也不绝于耳㊂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华夏传播研究渐有勃兴之势(谢清果,2017),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视角差异化㊁研究对象多元化㊁学科交叉显性化的学术成果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3月,邵培仁教授(浙江大学)与姚锦云博士(暨南大学)合著的‘华夏传播理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㊂对于传播学的本土化,邵培仁教授在其1992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提出: 中国的传播学应具有中国特色㊂ 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㊂ 并且要让传播学理论的在地经验与国际接轨,就 必须整理中国文化中的传播思想,总结中国传播实践的智慧与经验 (邵培仁,1995)㊂显然,对于彼时刚接触传播学的邵培仁教授而言,没有本土化和在地经验的传播学研究是缺641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1期乏持续的理论生命力的㊂1995年,邵培仁教授的 中国受众特质研究 获得 中国文化与传播 研究项目立项①(余也鲁,2015),一个围绕华夏传播的系列研究也由此发端,‘传播观念断想“(1997)㊁‘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特色“(1998)㊁‘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999)㊁‘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2004)㊁‘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2008)等系列专论先后发表㊂此后,邵培仁教授与姚锦云博士继续深耕,先后在C S S C I期刊发表十余篇专论(约22万字),为构建华夏传播的理论体系作了大量具有启发和创新意义的研究(周颖,2018),备受关注㊂例如,‘寻根主义“(2013)被‘编辑之友“列为 2013新闻传播十大观点 之首,‘从思想到理论“(2016a)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㊂‘华夏传播理论“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华夏传播观念研究 的结题成果,正是两位学者多年学术积累的集大成之作㊂该书对利用 中国传统思想 转化为 传播理论 的可能性(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a)进行了一次全面充分的论证,为华夏传播研究的后来者提供了一种可以通约的范式,也成为 传播学本土化 中既包含了丰富的在地经验,又具备系统研究范式的佳作㊂该书一经出版,学者梅朝阳所撰写的书评随即在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发表,文中认为该书重要的贡献在于其解决了在中国传统观念和价值观中建立现代传播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并且 代表了全球传播时代中国传播学者的觉醒 (M e i,2020)㊂这种 觉醒 显然不仅因为该书对于在地经验的关照 内外兼容 古今贯通 ,更在于两位学者从建构华夏传播理论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入手,实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从方法㊁范式到理论的多维创新㊂一㊁认识论辨析:华夏传播研究的内在突破什么是华夏传播研究黄星民在‘华夏传播研究刍议“(2002)一文中,称其是 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观念的发掘㊁整理㊁研究和扬弃 ,从而厘清了华夏传播学的内涵,明确了华夏传播学研究的意义(王婷,2019)㊂但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认为思想即理论 者有之;将其视作一种 研究路径 者有之;第三种观点则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传播理论,只有理论的胚胎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 p.3-4),这一观点也成为邵㊁姚所遵循的一种研究思路㊂事实上,早期的华夏传播研究一度受到不少批评, 最大的质疑就是 牵强附会 ㊂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是又一问题㊂ 第三,面向历史有 发思古之幽情 之嫌㊂ 这无疑是华夏传播研究的内在困境,两位学者高屋建瓴地抛出了一个认识论层面的问题与诸位对话: 历史和传统思想是否与当下经验无关?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 p.37-38)这是以传统思想为源的华夏传播研741第8卷第1期邵鹏,董佳琦:华夏传播的在地经验与理论创新 评邵培仁㊁姚锦云究首先需要应答的问题㊂针对这一根本性问题,邵培仁教授从历史㊁社会科学㊁自然科学三个维度进行了推演和论证,指出传播学首先是一门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理解当下,而要理解研究对象,就必须研究历史㊂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 p.60)首先,过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而人类认知的属性之一,即 只有自己创造的才是可理解的 ,基于这个客观现实,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b)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历史观念作为释义系统,被用来理解现实;二是理论建构同样需要历史资源㊂认识论的任务在于探讨 一般有效的知识成为可能的普遍根据 (石里克,2005),比挖掘一门研究的本质和结构更具有优先级,它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厘清了认识论上的关键,破除华夏传播研究 返古 之路上的质疑 或者说实现 本体化困局的路径突破 (陈卫星㊁黄华,2017),才能进一步讨论从思想到理论的创造性转化㊂正如谢清果(2016)教授所说:邵㊁姚两人直面学界质疑而连续发文,致力为 华夏传播 及其理论正名,令人敬佩㊂换言之, 在深挖西方新闻传播思想之余, 致力于构建本土传播学术领地,尝试以中国历史和传统思想为切入点,寻找根植于其中的传播智慧,并通过对自身问题意识缺乏㊁思想与理论不分等问题的反思来构建华夏传播思想的历史脉络㊂ (张放㊁杨颖,2017)二㊁方法论探幽:问题导向的逻辑结构‘华夏传播理论“十个章节中,先行提出 三个问题 的书写范式贯穿始终,这种问题导向既是承接上文的有力论证,也自然地形成了章节内部层层递进的逻辑线索和思想链条,提纲挈领地为读者划出关键信息,同时起到衔接上下文㊁预设篇章语境的作用㊂以书中的第二章‘路径与方法:从思想到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为例,该章节脱胎于‘从思想到理论:论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路径“一文, 从传统思想到传播理论是否可能 有没有从思想到理论的 他山之石 ? 能否尝试建构华夏传播理论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61)这三个问题也正是后者行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脉络㊂邵㊁姚援引马克斯㊃韦伯和吉登斯的观点,认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越来越注重 理解 和 解释 ,区别在于后者 需要 双重解释 (d o u b l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即社会科学家需要深入社会,依靠与普通人之间的一部分 共有知识 (m u t u a l k n o w l e d g e)来理解和解释 常识世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更精致的 理论世界 ㊂由此,邵㊁姚认为,社会理论和常识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得益于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文化连续性,使得传统思想较之常识更为频繁地与社会理论互动,在无意识中已经融入了民族的文化 心841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1期理结构,成为一种集体性的表征㊂概言之, 理论与经验㊁思想与经验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彼此之间总是互动的㊂这是对 传统思想 转化为 理论 的最大启发意义㊂ (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a)为了展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挥作用的过程,邵㊁姚选择詹姆斯㊃W.凯瑞及其 传播的仪式观 理论的建构作为案例,凯瑞在荣格的 原型 观念基础上做了巧妙的加减法:除去神秘主义部分㊁保留反复性特征㊁引入 弥撒仪式 这一具体的传播模式㊂这一方面展示了理论建构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也便于直观地理解西方传播学者建构理论的典型思路㊂至此,以吉登斯的 双重解释 为 他山之石 ,以凯瑞 传播的仪式观 的建构过程为例证,完成了从理论建构的认识论到方法论的逻辑闭环,随后文中就儒家关于道德传递的三个思想资源为例,进一步论述了利用 中国传统思想 转化为 传播理论 的可能性㊂可以看到,这些关键性问题之间存在清晰的上下文关系,体现了两位学者强烈的问题意识㊁严谨的研究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㊂正如刘涛教授在‘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中所说: 中国传统文化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遗产,成为中国本土传播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㊂虽然提出原创性理论以及与西方传播学对话都颇为艰难,但是中国传播学者的探索从未停止, 邵培仁㊁谢清果㊁潘祥辉㊁李红㊁姚锦云等学者比较系统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或思想遗产中所蕴含的传播观念,努力以 华夏传播学的名义 与西方对话,追寻和确认中国传播的本土身份㊂三㊁文化基因:从观念胚胎到建构理论总之,‘华夏传播理论“一书在25年来20余篇专题论文的基础上,为华夏传播研究的两大任务 寻找理论的胚胎 和 从思想到理论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287)书写了别开生面的全新答卷㊂前者以华夏传播十大观念的提出为标志,意在深入理解 意义之网 ,对 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 进行概念化实践(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c)㊂这十大观念在人们赖以行动的 释义系统 中兼具代表性和普适性,体现在传播过程中的叙事方式㊁价值取向㊁沟通形式和思维准则等方方面面㊂邵㊁姚二人的这一主张,不仅是对汪琪等三位学者(2002)就 理论 与 命题 关系的论证和实践,同时也打破了华夏传播研究在发展新概念㊁新理论上的失语状态,被吴予敏教授(2018)肯定为 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 ㊂在观念提炼的基础上,以 传者 的视角出发,从 观 味 知 三个层面归纳得出中国古人居于受者角度时的主体性特征,同时对其进一步加以阐释,由此提出了 接受主体性 这一概念㊂进而提出视角的转向,即由传者让渡到受者,援引庄子㊁慧能㊁王阳明三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认为三人的共同之处, 是以 接受者 的立场和视角,提出了 接受主体性 ,而这种主体性的背后有941第8卷第1期邵鹏,董佳琦:华夏传播的在地经验与理论创新 评邵培仁㊁姚锦云体 ㊂ (邵培仁㊁姚锦云,2014)这里的 体 ,也就是三人思想体系中的 真宰 本心 和 良知 ,从对三者之间渊源和脉络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强烈的寻根主义色彩;另一方面,邵㊁姚实则也是想借此指出,大众传播研究在分析受众时,不应站在传者看受者,而应从受者本身出发来评判媒介与生活㊂上述关于立场与视角转换的讨论,最终收束为传播的接受观(a r e c e p t i o n v i e w 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㊂值得一提的是,邵培仁㊁姚锦云两位学者对庄子传播思想的解读还引发了与尹连根教授之间的三次论争,后者撰文指出,邵㊁姚的解释 恐有误读庄子㊁硬贴标签之嫌 ,认为 传统文化的传播学本土化应避免简单的标签化 (尹连根, 2017)㊂对此姚锦云(2019)则认为尹文中的反对意见是 对概念化的误解 , 将一家之言当成了唯一解读标准,忽视庄子解释史上的其他注解 ㊂对华夏传播研究而言,质疑的声音并没有随着理论的逐步建构而彻底消失,但已然从 牵强附会 的论断转变为不同理解㊁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我们认为这次学术对话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既在于尹教授文末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四条切实建议,更在于道理越辩越明,在对话中捋清华夏传播研究中的概念为何形成㊁如何形成㊁何以形成,这对未来的概念化实践也是非常有益的㊂四㊁理论前景:从研究路径到研究范式除了前文提到的 传播的接受观 之外,‘华夏传播理论“中建构的另外两个理论分别是 传播的交往观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v i e w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与 传播的辩证观 (a d i a l e c t i c v i e w 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㊂两位学者在书的结尾提及华夏传播研究的路径时,将其总结为 兼顾意义和因果 , 一方面,研究者离不开严谨的文本的诠释;另一方面,研究者也需要厘清和阐明历史中的 因果关系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289)㊂这是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也可以说是研究思路的延伸,其中蕴含着新的路径得以被复制的可能性㊂因此,倘若能够在理论提出的过程中找到部分关键信息,那么对形成一种可供通约的范式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㊂可以看到,邵㊁姚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思想中提炼了诸多传播理论的构成元素,它们有的是某种观念,有的是一个集群㊁一个系统,这是一项细致而繁杂的工作,华夏传播研究面向历经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其思想来源之广,显然也意味着研究工作之巨㊂在此,我们从研究路径出发,以书中提及的新概念㊁新理论为例,简单提出以下三点思考:(1)从西方思想中寻找参照坐标㊂例如谈及 传 受 关系时,将霍尔的 编码/译码 (e n c o d i n g,d e c o d i n g)概念用来 考察中国古代书籍媒介的功能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133)㊂或是采纳方东美的见解,用 心灵的普遍格位(u n i v e r s a l p e r s o n s o f m i n d) 或者是像黑格尔所谓 普遍的心灵 (u n i v e r s a l m i n d),或者叫做绝对心灵(a b s o l u t e m i n d) ,来比照庄子所言的 真君 与 真宰 (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157)㊂(2)于历史语境中把051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1期握逻辑贯连㊂ 传播的辩证观 即是以 对先秦众多思想家成果的梳理 为基础,进而建立命题系统,将这些出自‘老子“㊁孔子㊁‘墨子“㊁‘庄子“等思想家和著作中的选文命名为 命题 ,并将其根据正㊁反㊁合的逻辑在主要架构之上分为三部分(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p p.250-251)㊂(3)在传播现实中述评现代价值㊂由‘周易“的交往图式归纳出 交 通 合 的交往观,转变为由 内在理路 研究传播, 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为理解人类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 ,为捕捉传播现实的表征㊁触摸现象之下的肌理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华夏传播研究引入了新的范式遵循㊂‘华夏传播理论“是对华夏传播研究30年的回应,正如邵培仁教授所言: 华夏传播研究不应执拗于内,而应内外兼容;不要执意于古,而要古今贯通㊂ (林凯,2020)无论是传播学本土化六种路径的提出,还是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思想中钻研出一条理论建构的新路径,邵教授始终致力于 让传播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 (邵培仁,1997)㊂书中笔触,于五千年的传统思想中自由来去,大处落墨,兼顾学术寻根与学术创新的视角,为华夏传播研究拓展了理论视阈,曲径通幽,新的研究图景将徐徐铺陈开来㊂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传播的伦理与规范研究 (19A XW007)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传播秩序重建研究 (18B XW062)的研究成果㊂注释①也称 传播研究中国化 项目,总共有11个项目被立项,即通常所说的 五史六论 ㊂参考文献陈卫星㊁黄华(2017):2014 2016年中国的传播思想史研究,‘国际新闻界“,第39卷第1期,77-100页㊂黄星民(2002):华夏传播研究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第9卷第4期,80-86页㊂黄星民(2005):堂堂溪水出前村 关于两岸三地合作 华夏传播研究项目 的回顾㊂许清茂(编):‘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㊂林凯(2020):中国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邵培仁传播学研究成果述评,‘东南传播“,第3期,1-6页㊂刘海龙(2018):中国传播学70年:知识㊁技术与学术网络,‘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06-114页㊂刘涛(201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 2019),‘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6卷第10期,5-20,126页㊂151第8卷第1期邵鹏,董佳琦:华夏传播的在地经验与理论创新 评邵培仁㊁姚锦云 M.石里克(2005):‘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㊂邵培仁(1992):我是怎样走上传播学之路的,‘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83-84页㊂邵培仁(1995):论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62-64页㊂邵培仁(1997a):传播观念断想,‘杭州大学学报“,第27卷第4期,128-133页㊂邵培仁(1997b):‘传播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㊂邵培仁(1998):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特色,‘杭州大学学报“,第28卷第3期, 45-52页㊂邵培仁(1999):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36-41页㊂邵培仁(2004):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中国传媒报告“,第6期,74-82页㊂邵培仁(2008):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嘉兴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66-68页㊂邵培仁㊁姚锦云(2013):寻根主义: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28-41页㊂邵培仁(2014):2013新闻传播十大观点,‘编辑之友“,第1期,19-23页㊂邵培仁㊁姚锦云(2014):传播受体论:庄子㊁慧能与王阳明的 接受主体性 ,‘新闻与传播研究“,第21卷第10期,5-23页㊂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a):从思想到理论:论本土传播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路径,‘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99-109页㊂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b):为历史辩护: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逻辑,‘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140-151页㊂邵培仁㊁姚锦云(2016c):传播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浙江学刊“,第1期, 203-215页㊂邵培仁㊁姚锦云(2020):‘华夏传播理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㊂王婷(2019):华夏传播研究的历史回眸与书写范式的求索 从评介‘华夏传播学引论“讲起,‘东南传播“,第3期,55-58页㊂汪琪㊁沈清松㊁罗文辉(2002):华人传播理论:从头打造或逐步融合?‘新闻学研究“,第50期,1-9页㊂吴予敏(2018): 重构中国传播学 的时代场景和学术取向,‘国际新闻界“,第40卷第2期,85-98页㊂谢清果(2017a):2011 2016:华夏传播研究的使命㊁进展及其展望,‘国际新闻界“,第39卷第1期,101-117页㊂谢清果(2017b):传播学 中华学派 建构路径的前瞻性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63-76页㊂姚锦云(2019):再论庄子传播思想与 接受主体性 回应尹连根教授,‘国际新闻251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1期界“,第41卷第2期,132-152页㊂尹连根(2017):审慎对‘庄子“进行传播学层面的 本土化 与邵培仁㊁姚锦云两位老师商榷,‘国际新闻界“,第39卷第5期,155-173页㊂余也鲁(2015):‘万水千山都是诗:余也鲁回忆录“,香港:海天书楼㊂张放㊁杨颖(2017):2016年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综述,‘新闻大学“,第2期,139-145页㊂钟元(1994):为 传播研究中国化 开展协作 兼征稿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期,34-38页㊂周颖(2018):邵培仁学术理念国际化进路及传播思想,‘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81-90页㊂M e i,Z.Y.(2020).H u a x i a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35(4),417-419.d o i:10.1177/0267323120935299.L o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o fH u a x i a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C r i t i q u e o n P e i r e n S h a o a n dJ i n y u n Y a o s H u a x i a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P e n g S h a o,J i a q i D o n g(S c h o o l o f H u m a n i t i e s,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H u a x i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 h a s l a s t e d f o r30 y e a r s.P e i r e n S h a o a n d J i n y u n Y a o s n e w s c h o l a r l y w o r k H u a x i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 p u t f o r w a r d a n e w w a y t o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t h e o r y o f H u a x i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w h i c h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a n d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e l e v a t i n g t h o u g h t t o t h e o r y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T h e b o o k a l s o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t h r e e t h e o r i e s,n a m e l y a r e c e p t i o n v i e w 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v i e w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a d i a l e c t i c v i e w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i d e a s a n d c u l t u r a l g e n e s t o i n t e r p r e t c l a s s i c a l C h i n e s e t e x t s a n d e x p l a i n c a u s e a n d e f f e c t,a n e w p a r a d i g m o f H u a x i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 i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i n t h e b o o k.K e y W o r d s H u a x i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L o c a l i z a t i o n 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P a r a d i g m o f S t u d y(编辑:吴璟薇)。
冲锋在前线:一个传播学学派的崛起之道——解读邵培仁主著之媒介理论三部曲
![冲锋在前线:一个传播学学派的崛起之道——解读邵培仁主著之媒介理论三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813aad89a26925c52dc5bf7f.png)
作者: 廖卫民
作者机构: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邵培仁;媒介理论;学术团队;浙派学人
摘要:近年来,以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领军的浙派学人悄然崛起,在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理论探索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对《媒介理论前沿》《媒介理论前瞻》和《媒体理论前线》进行评述,分析其内在逻辑脉络、理论内涵与学术创作模式,剖析三部著作的不同定位与学术价值,并从学术研究集团协作和领军方略层面论证一个传播学派崛起的学术之道,展示出一种豪迈奋进、冲锋向前的学术精神.。
中国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传播学研究成果述评
![中国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传播学研究成果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9ff36bd42f60ddccdb38a09c.png)
中国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传播学研究成果述评林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厦门361005 )本文微信网頁版摘要:作为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在传播 学、媒介学、华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入耕耘,在 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邵培仁 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国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学术体系以及邵培仁 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期望等三个部分来展示邵培仁在传播学本 土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本文通 过这些成就和贡献来凸显邵培仁系统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及其 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此启示后学和指导中国传播学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研究 先行者 开拓者 邵培仁作为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从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传播 学以来,在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富 有创新性的成果填补了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多项空白,他的传 播学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在传播学 研究领域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笔者对邵培仁教授的学术研究 历程作了梳理,重点关注其在传播学本土化方面的研究,试 图展示邵培仁教授在传播学本土化或者华夏传播研究上取 得的成就和贡献,以及这些成就对后学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邵培仁学术研究介绍(一)学术成就及贡献邵培仁,传播学、媒介管理学专家,浙江大学传播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党委书记,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 委员,浙江大学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等,兼任浙江省重 点创新团队——浙江省国际影视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 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 娱乐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传播学重点学科学 术带头人,《中国传媒报告》杂志主编,〈中国娱乐与创意 产业蓝皮书> 主编,国际华莱坞学会会长,美中传媒研究协 会主席,美国世界文化联盟副主席,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传 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传 播学会会长,浙江省会展学会理事长,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 JC,中国传播学报)和CHINA MEDIA RESEARCH(CMR,中国传媒研究)等中外多种新闻与传播 對II畐注邵培仁是国内最早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他的学术研究涉及了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华莱坞电影和文化 创意产业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具有创新性和首创性。
邵培仁,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新视界——《华莱坞电影研究丛书》总序
![邵培仁,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新视界——《华莱坞电影研究丛书》总序](https://img.taocdn.com/s3/m/baa7b505f78a6529647d536e.png)
邵培仁:《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新视界——<华莱坞电影研究丛书>总序》,参见邵培仁等著:《华莱坞电影理论:多学科的立体研究视维》(Huallywood Cinema Theory: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新视界——《华莱坞电影研究丛书》总序邵培仁一瑞秋·菲尔德(Rachel Field)说:“你无法解释好莱坞(Hollywood),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地方。
”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诞生地和闻名全球的电影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的西北部。
好莱坞并非一个行政区域,也没有自己的市政部门,但有一个指定的官员担任所谓的“荣誉市长”,以适应举办各种电影仪式的需要。
同样,你也无法界定华莱坞(Huallywood),地球上也没这个具体的地方,尽管有不少公司试图打造这样的地方。
经过香港电影界的不懈努力,香港被打造成了大中华地区的电影殿堂,曾创下过电影总产值超越印度宝莱坞位居世界第二位的佳绩,赢得“华语梦工场”、“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随后崛起的横店影视城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建有秦王宫、明清宫、清明上河图等28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大型实景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电影制作机构群,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也被认为是具有地标意义的“华莱坞”。
“中国坞”(Chinawood)是印度媒体于2011年12月底用来形容中国电影产业的新概念。
可是过了不到五个月,七星娱乐集团即宣布投资80亿人民币,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占地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环球影视服务总部基地——“中国坞”,意在为中国和美国电影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全方位的高端合作服务平台,提供电影融资、制作服务、全球发行与营销三大服务。
继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成为全球最大院线之后,万达又放出豪言,要拿出50亿美元在海外进行一系列大并购。
2013新闻传播十大观点
![2013新闻传播十大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06f82858fb770bf78a5551.png)
邵培仁、姚锦云:《寻根主义: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原发刊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要目文章。
作者简介:邵培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姚锦云,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观点及价值阐释:这篇论文重点阐述了影响中国传播的文化“基因”,并提出基于“寻根”建构华人本土传播理论。
全文2.3万字。
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特别重要,“寻根主义”是其有效途径。
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因而寻根的方向是从编年史转向思想史,提炼深远影响中国传播的文化“基因”,并考察其历史影响轨迹,以建构本土理论。
影响中国传播的文化“基因”包含传播思想(阴阳和合的传播哲学)、传播原则(情理交融的传播伦理)、传播观念(物我融通的传播意识)三个层次。
首先,传播思想体现为阴阳和合的传播哲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直观外推的思维方式:源自“阴阳”,指向“和合”与“天人合一”,统摄于“中庸”,其最高境界是“通天人,合内外”。
其次,传播原则体现为情理交融的传播伦理,即将外部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伦日用和内在需求,由“仁—礼”“言—行”“名—实”三对关系组成,其最高准则是“明贵贱,辨同异”.再次,中国人传播观念中充满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即使是受者也积极融入传播,可称之为物我融通的传播意识,其精神支柱是“参天地,赞化育”,主要包含“观味知”的信息接受观、“风草论”的情感传播观、“风水学”的空间传播观等。
指向文化“基因”的“寻根主义”有助于建构本土传播理论,发展华人本土传播学。
一方面探索历史的纵向传播与空间的横向传播之交汇力量,另一方面发展以“概念—命题”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理论。
这是传统文化与西方学术的对话,而非分庭抗礼,是多元与“和合”的东方智慧之再现。
陈力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新闻学》原发刊物:《文化战略与管理》2013年第2卷。
作者简介: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宗法颠覆论纲_传媒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宗法颠覆论纲_传媒对中国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74f7228af45b307e8719735.png)
2005年第3期N o.3.2005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Hangzhou T eachers C ollege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年5月M ay 2005收稿日期:2004-12-20作者简介:邵培仁(1953-),男,江苏淮安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传播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研究;海 阔(1974-),男,河南许昌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宗法颠覆论纲———传媒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邵培仁,海 阔(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杭州310028)摘要:宗法制在中国盛行数千年,宗法思想则影响至今。
传播媒介在宗法社会演变中一直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被纳入西方现代化进程以后,传媒潜在地扮演了颠覆宗法社会的角色。
关键词:宗法;媒介;父权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93/Z (2005)03-0090-03 中国社会的宗法体系具有超稳定的“绵延韧性”,其影响达几千年,至今仍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存活。
文化传播曾助推了宗法制度的演进,传播媒介的技术革新使其影响自上而下,深植人心,形成独特的“家国同构”。
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谷登堡印刷术引介入国后,掀起了民主、科学知识传播浪潮,撼动着宗法制统治基础。
信息技术革命则为清除宗法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带来了希望。
一 父业帮凶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成员间的亲族血缘关系。
孕育于商,定型于周。
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是其基本内容。
文字记录是礼制固定、传承的必要条件。
殷商甲骨文和周简的出现,为制度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汉文字的统一,为中央集权制帝国扫清了政令传播的障碍。
随着晚周官学文化的下移,严格意义上的世袭宗法制渐趋瓦解。
但是,等级宗法制一直延续到唐宋,为庶民类型宗族制取代。
纸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只是促使知识逐步民众化,而没有像它们在西方社会那样催生了现代文明。
放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
![放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e6b1ac010740be1e650e9ab1.png)
放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访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邵培仁教授邵培仁(2003-07-21)本文作者:韩运荣邵培仁,1953年11月出生,江苏淮安人。
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邵培仁撰写的或主编的传播学著作主要有:《传播学导论》(1997)、《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1999)、《媒介经营管理学》(1998)、《传播学原理与应用》(1988)、《经济传播学》(1990)、《政治传播学》(1991)、《艺术传播学》(1992)、《教育传播学》(1992)、《新闻传播学》(1995)、《传播社会学》(1994)。
此外,还协助主编或参与编写了7部著作。
邵培仁在传播学研究中创立的“整体互动论”的体系和模式,由于摒弃了长期困扰中国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注意联系中国国情,能结合中国实际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营养,并对传播现象用唯物、辨证、整体、发展的眼光加以分析,被传播学界认为是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目前,正在撰写教育部立项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传播学》,主持教育部立项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传媒角色与功能研究》,和在(香港)中国传播研究基金会立项的《中国受众特质研究》。
韩运荣(以下简称“记”):邵老师,我来杭州参加这次会议(跨世纪中国城市电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之前,已同您通过电话、写过信,约好请您谈谈我国传播学研究的情况。
邵培仁(以下简称“邵”):是的,这是个好时机,这也是一个好话题。
这几年,北广的学术研究犹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地毯式轰炸,成绩辉煌,气势逼人。
而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也是形势喜人,成就非凡。
传播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学术地位已得到国家认定,较为稳定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高级传播研究人才已经开始培养,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学术刊物纷纷创办、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每年都有大量的著作和论文面世,也有一系列的科研课题通过鉴定,开拓了许多崭新的研究领域。
邵培仁及其传播学著作
![邵培仁及其传播学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ee2c223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0.png)
邵培仁及其传播学著作
佚名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邵培仁 1953年生,江苏淮安人,1978年毕业于徐州师院中文系,1985年至1987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助教进修班修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
现为淮阴师专高教研究室副主任,中文系讲师,江苏省社会学会和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当代传播学丛书》执行副主编。
主要传播学著作有: 1、合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34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撰写5章约13万字。
《新闻战线》、《淮阴师专学报》、《甘肃日报》、《淮阴日报》等刊有评介文章。
该书于1991年2月获甘肃省优秀图书奖、1991年1月获淮阴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主编:《经济传播学》(25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撰写4章约10万字。
《光明日报》、《金融
【总页数】1页(P82-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邵培仁:本土化交叉化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传播学科的三个维度 [J], 徐峰;
2.冲锋在前线:一个传播学学派的崛起之道——解读邵培仁主著之媒介理论三部曲[J], 廖卫民
3.中国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传播学研究成果述评 [J], 林凯
4.立足本土走向整体走向世界——略论邵培仁及其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探索 [J], 陈江柳
5.邵培仁:书写传播学的中国底色 [J], 李思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的体温_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
![地方的体温_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cccdb66348d7c1c708a145ab.png)
第36卷第5期2010年9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No.5Sept.,2010[收稿日期]2010-05-26[课题项目]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06JDCB001ZD )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邵培仁,男,江苏淮安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邵培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关键词]媒介地理;地方;地方感;地方性;媒介空间;文化记忆[摘要]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
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方感表达、塑造和构成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介则催生了具有更加多元和广阔视野的“新地方感”。
媒介可以通过对地方整体、特殊和具体价值的肯定建构地方性,但仅靠当地少数媒介难以形成影响,必须整合大量媒介共同发力才能使地方性得以凸显。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10)05-0143-06“地方感是一种强烈的、通常是积极地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的能力,但是,它也能够变成有害的和摧毁性的。
”[1]地方作为同世界相区别的一个概念,正在因为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消解与重构而在文化传播领域被激活并处于复兴阶段。
原先第三世界中的一些国家迅猛发展并跻身第二世界甚至第一世界,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中的一些国家也一不留神导致破产跌入了第三世界,南方与北方国家的位置更是不断切换、变幻莫测。
唯有地方成为文化和符号的神圣领地,成为传统美德和人文历史的鲜活载体。
因此,在传播与媒介领域中激活和强化地方感和地方性,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适度的、有益的范围之内,不仅可以成为对抗和消解传播全球化、文化同质化的利器,而且对传承美德、弘扬传统、文化记忆和社会建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部媒介管理学的扛鼎之作--评邵培仁新著《媒介战略管理》
![一部媒介管理学的扛鼎之作--评邵培仁新著《媒介战略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f90a10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4.png)
一部媒介管理学的扛鼎之作--评邵培仁新著《媒介战略管理》袁舟
【期刊名称】《新闻实践》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 最近,我读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邵培仁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陈兵合著的<媒介战略管理>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感到这本专著既不同于现行的媒介管理学教材,也有别于流行的西方媒介经济学教材,开创了中国媒介管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袁舟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冲锋在前线:一个传播学学派的崛起之道——解读邵培仁主著之媒介理论三部曲[J], 廖卫民
2.关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路径思考——兼评邵培仁教授《媒介地理学》 [J], 展宁
3.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理论——邵培仁教授媒介生态学最新研究述略 [J], 郜书锴
4.建构学科新维度,引领学术新方向——评邵鹏博士新著《媒介记忆理论——人类
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 [J], 袁爱清
5.系统·科学·新颖——评邵培仁、刘强的《媒介经营管理学》 [J], 傅伯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刘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媒介品牌论:基于文化与商业契合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陈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潘祥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媒介愿景论: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组织管理》(袁靖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0.《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徐沁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1.《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刘燕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2.《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何镇飚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4.《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5.《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方玲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6.《居间政治:中国媒体反腐的社会学考察》(李东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7.《媒介与性别: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徐艳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8.《网络舆论波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9.《媒介偏见论》(陈静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从传播视角进行的战略思考》(王思齐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1.《听见看见:影视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李东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2.《非战争军事行动传播》(金苗著,解放军出版社)。
23.《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李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媒介框架论:中国形象在美国报纸中的呈现》(邵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5.《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郑春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吴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7.《多元信仰之声音: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深泽乡仰头村的“炼火”仪式为研究对象》(林莉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8.《媒体执政:媒体多样化背景下政府对新闻舆论的引导》(陈兵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9.《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宁海林著,人民出版社)。
30.《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邵鹏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31.《媒介迷思论:数字化浪潮下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媒介文化》(历国刚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32.《和谐传播论: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张健康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3.《媒介理论前沿》(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34.《媒介理论前瞻》(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35.《媒介理论前线》(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
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第九章媒介知觉论:媒介知觉研究的回顾与延展第十章信息公平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传播世界下编第十一章无障碍传播:信息无障碍分享的理念、范畴与媒体实践第十二章信息鸿沟论: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第十三章信息低保论:中国实施信息低保的意义、要素及路径第十四章媒介反智论:反智主义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媒介行动第十五章媒介治疗论:如何对心理和疾病进行媒介干预与调适第十六章媒介迷思论:数字时代媒介迷思的表现、特征与动因附论著名传媒学术杂志研究壹、《政治传播》:21世纪初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贰、《媒介心理学》:新世纪以来国际媒介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走向叁、《商业与技术传播》:新世纪以来商业传播研究的变化与趋势肆、《中国传媒报告》:新世纪以来中国传媒研究的镜像与影响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后记媒介理论前沿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26目录上编第一章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第二章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景象的研究中编第三章媒介愿景论:确立与规划中国媒介的理想图景第四章媒介认同论:媒介主体身份阐释及其认同建构第五章媒介融合论: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媒介仪式论: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第七章媒介人种论:探讨大众媒介与中国现代性及文化复兴第八章媒介时间论:媒介作为人类时间尺度的研究第九章媒介空间论:空间转向与文化、意义的生成第十章媒介游戏论:分析媒介作为愉悦身心的工具第十一章媒介执政论:媒介作为执政辅助工具的研究下编第十二章媒介崇拜论:论析人与媒介关系的一个思维误区第十三章媒介身份论:设计与建构媒介个性与特质的系统工程第十四章媒介歧视论:检视传播失衡与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第十五章媒介弱智论:关于媒介智商与媒介童稚化的研究第十六章媒介失控论:预言网络可能引发的全球传播混乱第十七章媒介失声论:探寻媒介雷达与预警功能失灵的病理第十八章媒介失忆论:让人类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媒介永续传承第十九章媒介恐慌论:恐慌心理生成与终止的媒介机制的研究附论SSCI传媒学术杂志研究壹、《媒介经济学报》:全球媒介经济学研究状况与趋势的集中显示贰、《媒介管理杂志》:昭示全球媒介管理学研究的生态与进步叁、《欧洲传播学刊》:欧洲传播学研究的轨迹、转向与趋势肆、《新媒介与社会》:全球新媒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向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后记5媒介理论前瞻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0-6目录上编第一章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第二章媒介安全论: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之间的动态平衡理论第三章媒介演化论:考察媒介制度变迁的社会生物学视角第四章媒介正义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正义转向中编第五章媒介建构论:理论传统、互动模式及其研究主题第六章媒介框架论:新闻传播中框架分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走向第七章媒介分权论:数字化媒介集权与分权的迷阵与探索第八章媒介尺度论:对传播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考察与度量第九章媒介情地论:嵌入情感地理理论的传播学研究新维度第十章媒介城市论:媒介与城市协同演进的殷切呼唤第十一章媒介性别论:本土媒介性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脉络第十二章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第十三章媒介趣味论:趣味传播时代的媒介透视下编第十四章媒介霸权论:诸权依附、合谋、扩散及其自然化第十五章媒介暴力论:媒介暴力效果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思考第十六章媒介排斥论:受众场域筛选机制与策略第十七章媒介怀疑论:全民躁动时代的媒介信任危机附论SSCI传媒学术杂志研究壹、《传播学刊》: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贰、《传播理论》:近十年西方传播理论研究的生态与进步叁、《媒介、文化与社会》:国际最前沿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肆、《传播研究》: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后记邵培仁正式出版的专著和教材28、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线》,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
27、邵培仁等著:《华莱坞电影理论:多学科的立体研究视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26、邵培仁著:《传媒的魅力:邵培仁谈传播的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
25、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24、邵培仁主编:《会展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3、邵培仁、杨丽萍著:《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邵培仁、海阔著:《大众媒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1、邵培仁、陈兵著:《媒介管理学概论》(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0、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9、邵培仁等著:《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邵培仁、海阔著:《大众传媒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邵培仁、陈兵著:《媒介战略管理》“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72003年。
13、邵培仁、章东轶著:《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邵培仁等著:《媒介管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邵培仁著:《传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007年出版修订本。
10、邵培仁、江潜著:《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邵培仁、刘强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邵培仁、叶亚东著:《新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邵培仁主编:《传播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