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隋唐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隋唐宋元----中国教育史

隋唐宋元----中国教育史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 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 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 时由于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 曾把老子封为“太上老君”、“玄元皇 帝”、“大圣祖”,在各州设立道观,在 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玄学,在考试 中加试《老子》、《庄子》、《文子》、 《列子》等道经。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 导下,逐渐兴旺发达。
(三)隋唐的私学 私学依其教学程度有初级与高级的区分。 凡进行启蒙识字教育和一般的生活与伦理常识 教育的为初级私学,史书中对这一层次教育活动 的记载极少。 凡进行专经传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授的为 高级私学,史书记载的较多。
1、初级私学 初级私学一般按其办学主体和形式的不同分为: 乡学(乡校)、村学、私塾、家塾、家学。 初级私学对入学年龄没有统一的硬性要求,一般 情况都是在六七岁开始。也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 一般式春季开学。教学内容主要为读写算。实行小 班教学,教学效率很低。 课本《急就篇》、《劝学》、《千字文》、《太 公家教》
3.旁系医学:
隶属太医署直辖,包括设在中央的医学和地方医学。
唐朝继承隋朝的教育制度,中央官学包 括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即国子学、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 (有的书上称为“六学二馆”,二馆包括弘 文馆和崇文馆)。 唐朝在中央机构设置的附属学校更为多 样化。与隋朝相比,唐朝除了对师生人数有 详细规定外,还明确规定了“六学一馆”的 招生对象和学习内容。唐朝在地方官学上承 袭隋制,设立了由府州长史主管的经学、医 学和崇玄学。
3、扩充教育内容和知识范围
唐朝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 大经包括《礼记》和《左传》,中经包括 《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包括 《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 谷梁传》,另有公共必修课《孝经》和《论 语》。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内容,并且学 习时间不同。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如书学、 律学、算学、医学、崇玄学也为学生开设了 广泛的专业课程。但总的说来,各种类型学 校仍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职责。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 明书、明算等。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第四章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四章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四章隋唐五代语文教育概述隋唐五代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60年后周被宋取代。

在这不到400年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强大再到分裂的过程。

581年,隋文帝灭北周,建立隋朝(581年-618年)。

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实行了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得连绵不断的战事得以休止,出现了全国安宁的局面,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18年-907年)。

经过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求治,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高峰。

但盛极而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就逐渐衰微了。

由于地方割据势力的不断强大,唐朝灭亡,中国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

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国内南北文化的汇合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局面。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建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使之逐步完善。

学校教育体系也在隋朝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

由于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与语文教育关系密切,所以我们下面将其单列一节进行叙述。

唐代的文学发展如百花怒放,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涌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的史学、科学、艺术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唐都长安成为了当时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新罗等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和僧徒来长安学习文化。

五代十国虽处在分裂混战中,但由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也使得原来比较落后的楚、闽、南汉等地区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隋唐五代的教育植根于这一时期灿烂的文化之中,作为这一时期封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更是依靠吸吮其丰富的营养而逐步发展。

第一节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一、科举制度隋朝废弃了魏晋以来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办法,实行以才选人。

原来没有秀才、明经两科,隋炀帝增设了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

教育史课件第四章 隋唐的教育

教育史课件第四章   隋唐的教育

算学、书学等 ;
校的覆盖面是相当广泛的,除府、州、县学
等儒学外,还有医学和玄学。
(六)重视医学教育
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甚至在一些偏僻的
州也设有医学校。 (七)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行政机构派生出教育和研究的功能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
三、关于学习方法
(一) 业精于勤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自己学习 的经验教育学生要做到“口勤”:“口不绝 吟于六艺之文”;手勤:“手不停披于百家 之编”;脑勤:“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二) 博精结合
博与精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
第四章 隋唐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教育制度
一、隋代的教育发展
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1人,总管教育
事业,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机 构和专门教育长官之始。
在国子寺下,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书学、算学。此外,大理寺还设有律学。
在地方,隋文帝设有州县学,史书上说:
“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
准,将教育的等级以法令形式加以制度化。 国子学 文武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 以上曾孙,等
太 学
四门学 律 学
文武五品以上子孙,或三品曾 孙等
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 文武七品以上子等 八品以下及庶人之通其学者
(五)学校类型多、分布面广
以儒经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如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
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如律学、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4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4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ຫໍສະໝຸດ 2、科举制产生的时代原因
(1)南北朝后期,由于皇权的提倡和寒人势力逐渐上升,在选士上强调了对才能的要求,从而促成在察举中加强了考试的成分。这一做法为隋唐科举制度开辟了道路。
(2)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以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
2、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科举的童试就是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应乡试的举子必须是各州府县学的成绩优秀者。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3、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限制人才发展的手段
考试科目发展到只有进士一科。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走向狭窄、教条和程式化。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重振儒术;兼容佛教。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教文教政策的背景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1、选举制的弊端
乡举里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1)乡举里选
(2)察举制
察举制对士人进德传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从国家角度看
(1)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形成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
1、“学而优则仕”被制度化,强化了读书做官的教育价值取向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
察举制度的弊端
一是权力分散,地方官吏控制察举大权;二是以“声名”取士,重名声、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不得不奔走于权贵之门,交游结纳,士风日下。
东汉安帝时,尚书令左雄建议:年到四十以上方得察举孝廉,而且还要“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付之端门,练其虚实”。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 学校因时而起伏
隋朝时期,《隋书·儒林传》说起当时盛况:“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 隋文帝晚年,对儒学的态度有很大改变。州县学停废,国学压缩,这是学校教育发 展的一次重大挫折。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复开庠序,颁《劝学诏》:“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 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这表明被停废的学校再度恢复,而 且还有所发展。 唐朝继隋而起,存在290年,大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学校 教育的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起伏。 唐朝建立时,郡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尚未结束,武德年代恢复官学,中央三学(国 子、太学、四门)学生342员,郡县学学生也有定员,是当时指令性的计划,只是部分 具备条件的地方才能实现。
四、 私学
(三) 书院的创立
书院是由私人读书藏书的场所演化为讲学授徒的场所而产生的,也是由实行科举考试 制度以选士之后,要求应试者必须博学广识这种现实需要推动而形成的。
既有藏书,又有教学活动,才是名符其实的书院,创立于唐贞元、元和年间,最早见 于志书的就有三处:一为四川遂宁张九宗书院;二为江西高安桂岩书院;三为湖南衡阳石 鼓书院。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社会民众的需要。 第二,政府政策的倡导。 第三,隋唐经济的繁荣。
四、 私学
(一) 初级私学
1. 办学主体
乡学(乡校),在人烟聚集,居民较多 的地方,以乡为办学主体。村学,以村为办 学主体。私塾,由塾师自己办学,自己招生 教授,称之为私塾。家塾,以一家或家族为 办学主体。家学,因家庭环境的特殊条件, 或因贫困无力求师,或因家人学有专攻可以 教授子弟,由父母或兄长在家担当教师。
二、 兼用佛道
隋唐的统治者并不独尊儒术,对于佛、道两教同时加以利用。隋文帝为争取佛教信 徒的拥护,曾大力提倡佛教,命令恢复被周武帝禁毁的寺院,听任民众出家,使佛教再 度风靡天下。他在位二十余年,度僧236200人,立寺3685所,民间佛经多于儒经数十 百倍。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

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西晋在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文帝当政的元嘉时期,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文帝征召名儒,先后设立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博士。

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

中书学名称是北魏的特创,太和十年(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为强调皇族的教育,北魏还建起了黄宗学。

黄宗学亦为北魏首创。

附: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鲜卑族人。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教政策和调整,文教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畏威而寡罪;可制
上 情 接于物而 生 中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的作 用

(一)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

(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
生作用

(三)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 的

在教育领域中,韩愈要求教育要“明先王之教”,使人们明白 “学所以为道”,这也正是教育目的之所在。

(三)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
别办法发现之,礼遇之。他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说明了人才之 难得。

(对科举制的不满,“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论证与个人成
长的关系)
五、论尊师重道

(一)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二)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 培养人才的制度。 在科举制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 制的诞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 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决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仍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状况,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的因素,科举制 的产生并不一定会导致学校教育的衰败,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私学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的。隋唐时期,官学的发展非常令人注 目,以致使人们产生私学并不发达的错觉。其实,这一时期,私 学也很发达,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 盖面较广的唐代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 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韩愈倡言师道,且身体力行,他从任地方官开始,直至为国学 之祭酒,都在家中接纳生徒,辅导学业。他的弟子中,著名的就 有李翱、皇浦湜、张籍等。柳宗元贬官至柳州,“江岭间为进士 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

2.考试科目和方法
(1)秀才科 注重选拔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 才。隋唐科举以秀才科级别最高,录 取最难。 (2)明经科 注重考核儒家经典,侧重考查记忆 力,同时也答时务策问,只要熟读经 文和注释就可通过,每年录取约100 人。
(3)进士科 隋朝开设,主要试时务策问,也试经义; 唐朝进士科注重考核诗词歌赋,最受重 视。录取率百之一、二。 (4)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 法人才。 (5)明字科:也称明书科,注重考核文字 书法。 (6)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
7.重视医学教育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为一体
如弘文馆和崇文馆既担负整理图书的 任务,又招收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因此 既是研究机构,也是教学机构。
三、科举制度确立及历史沿革
(一)唐朝科举制度
1.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 唐制,取士之科,多用隋旧, 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 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此岁举 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 非常之才。 ---《新唐书· 选
进士卷
(二)宋代科举的发展
宋代科举与唐相似,设有常科、制 科和武举,而在科目、内容和方 法上却出现几次变化,进士科得 地位得到上升,其他科目逐渐衰 微。
1.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各州的取解试、礼部的省试、 殿试 2.锁院、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三)明清科举的极盛及没落
1.考生来源:进入学校取得生员资格 2.考试科目:进士科 3.科举程序 乡试:三年一次,分三场,每场三日。 八月初九为第一场 会试:三年一场,乡试后第二年举行。 殿试:会试后举行,考策问,确立名次。
(四)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合 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 制约 3.科举考试影响学校的培养目 标、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第三,组成篇章,不分门类。此前的集事书,如
虞世南的《兔园策(册)》纂古今事48门。《蒙 求》则不分门类,把众多典故组成一个完整的故 事书,这是一种创新,便于学童记诵。
2020/6/2
10
3、杂字书和常识问答书
这类书供学童随身携带,临时查阅,主要进行 识字和知识教育。杂字书包括:《俗务要名林》 《诸杂字》等。常识问答书主要为:《杂抄》。
诗歌。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不
到300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
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的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
下 2020/6/2
18
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 (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第3页)读诗用的教材主要是当代诗歌选本和教 师临时选用的一些当代诗篇。诗歌选本,如 《文场秀句》等,是供学童讽诵的。诗篇为白 居易、元稹、杜牧等诗人的优秀诗作。
2020应/6/2 学校教育和
16
科举考试的需要。
为了读书方便,编撰了一些古书注释本,都成为
当时的语文教学用书。主要有: 陆德明的《经典 释文》、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五经正义》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五书,共223卷。 主要是用唐代语言对先秦语言进行了解释和订正, 还对文中的修辞现象进行了说明,这部书对阅读 教学非常有用。
2020/6/2
12
三、写字教学
1、书写材料和工具
隋唐五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黄纸,书写工具主 要有毛笔、墨、砚、雌黄等。
2、写字教材和方法
在唐代以前,识字和写字用的是同一套教材, 像《急就篇》《千字文》既是识字课本,又是 写字课本。这一时期出现了专供学童习字用的 教材。刘复《敦煌掇琐》中记载有:“上大夫 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 屯(编者注:‘以下字迹模糊,不可读。’)”

08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文教)

08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文教)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的教育制度●专题:科举制度●第三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三、儒、佛、道融合趋势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1、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隋炀帝时又将儒家经典加以整理、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为后来史籍分类的正统方法。

2、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1)将孔子偶像化。

●(2)重用儒家人才。

–设立弘文馆、崇贤馆●(3)统一儒家学说。

–贞观十四年,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会同诸儒撰成《五经正义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定为全国各级各类官学的统一教材,而每年的明经科举考试都以此为准。

–《开成石经开成石经》》●(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

–唐礼:以孝悌为礼教之本。

–唐律: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1、佛教的影响–(1)成为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的手段,并破坏生产,威胁国家财政。

–(2)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为后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

●2、道教的影响:增加了士人的学习和考试内容。

三、儒、佛、道融合趋势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就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揆:音葵,尺度,准则)”。

–儒教是入世的,要求人们安于现状,遵守既定的三纲五常,成为统治阶级需要的良臣顺民;–佛教是出世的,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为依据,以升西天为诱饵,要求人们行善弃恶,忍受苦难,追求来世的幸福;–道教以长生不老,羽化为仙为目的,要求人们学道修炼。

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崆峒山,建有道观禅院,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

●2007年初,中国公布了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位列其中。

第二节隋唐的教育制度●一、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二、官学的各项制度●三、私学发展●四、隋唐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五、中外教育交流一、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一)隋朝的官学●(二)唐代的官学(一)隋朝的官学●1、在学校设置上–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论君子之道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 其身也。”(《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 道序》) (二)论天人之道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 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 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说》)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问题与讨论:
唐代官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与此一时 期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系 统的状况有何关系。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王通及其教育思想 一、王通的生平事迹 王通(公元584-617年),“隋蜀郡司户书 佐。大业末,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 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又 依《孔子家语》、扬雄《法言》例,为客 主对答之说,号曰《中说》。皆为儒士所 称。义宁元年卒,门人薛收等相与议谥曰 文中子。”(《旧唐书· 王勃传》)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四)论师道
1.师之特质及任务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从师之标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师道没落之因由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09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韩愈柳宗元教育思想)

09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韩愈柳宗元教育思想)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四节柳宗元的教育思想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2.了解韩愈对教育作用的论述;–3.掌握韩愈关于培养目的、教师、学生的思想观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三.“性三品”及教育作用–四.论尊师重道–五.论教学方法–六.培养选拔人才的标准一.生平及教育活动●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锦州市东),人称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古文运动”、“文以载道”●《韩昌黎集》《师说》二.“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明先王之教” ----教育宗旨●“先王之教”----“仁义/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就是博爱●“义”就是由“仁”心而产生的适当的行动●“道”就是沿着仁义的理想和目标前进●把道德与政治紧紧地联系起来●君、臣、民各有其道德–君王的道德就是发号施令;–臣的道德就是一切按照君王的号令落实到百姓的身上;–老百姓的道德就是生产粮食、财物以供应君臣的需要。

四.论尊师重道●(一)论教师的作用–求学成才不可无师●(二)论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三)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四)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一)论教师的作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二)论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句读之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 的教育,是在隋唐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的,也是隋唐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 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 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 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 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 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 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一 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诗赋
(四)常科考试的程序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中央官学 官学,尤其是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
也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隋朝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
学和算学,五学统归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管理。 律学和医学尚在萌芽中,只设律博士、医博士,并未 出现律学和医学的独立组织机构。隋朝对中央官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做了规定(见下表)。
里。唐代地方官学有三种类型:经学、医学和崇玄学,由府州的 长史主管,具体事务归司功掌管。唐代尊崇道教,不仅在中央讲 设置了崇玄学,而且在各州也建立了一所崇玄学,设玄学博士1 人,授《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 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考试。 唐代对地方官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名额做了明文规定。(见教材表 6.4)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
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他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敏的学生。为了加强 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 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国子寺及国子祭 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 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 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的过 程。
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报考时间大约是从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开
始。报考的办法是,每岁仲冬,州、县、 馆、监举其业成者。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二)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
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
隋朝中央官学共有教师38人,其中博士、助教各19名,学为生共980人, 师生之比为1:25.78,可见其效率较高。后来,隋朝的统治者不重视发展 教育,也就“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但这套教育制度被唐朝继承 下来,在唐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算和律学,一馆是指750年设立的广文馆。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一、科举制的创立
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 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的 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 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
科举制的产生,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 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唐朝中央官学的旁枝有在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现列表如下:
总的来说,唐代的中央官学是较为发达的,其种类之繁多,人数之众 多,等级之森严以及学习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地方官学 隋朝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设立了州县学。 唐承隋制,在地方上也推行州县二级制,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有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私学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的。隋唐时期,官学的发展非常令人注
目,以致使人们产生私学并不发达的错觉。其实,这一时期,私 学也很发达,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 盖面较广的唐代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 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韩愈倡言师道,且身体力行,他从任地方官开始,直至为国学 之祭酒,都在家中接纳生徒,辅导学业。他的弟子中,著名的就 有李翱、皇浦湜、张籍等。柳宗元贬官至柳州,“江岭间为进士 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进士科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 (即606年)或三年(607年),尚有不同的说法。
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直至1905 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参见中国教育史网路课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一)考生的来源和报考的办法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