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米1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通过测量、实验、推想、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路程的长度,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千米1.回忆旧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我们已经学过厘米,米,分米、毫米。
教师随机粘贴制作好的长度单位卡片。
师: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一下吗?先写在你的草稿本上。
(教师逡巡指导)同学们的小手都已经举得高高的了,谁愿意到讲台上来给它们排排队? (请一位学生上台排序)师:你们的答案与他相同吗?生:相同。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吗?生:mm,cm……(师板书)师:1 毫米有多长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指甲盖的厚度)师:1 厘米呢?(大拇指的宽度)1 分米呢?(一柞)1 米呢?(双臂打开的长度)师:那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吗?(千米)同学们真棒,都有预习的好习惯。
2.引入千米师:那它应该排在这一排的哪个位置上呢?请哪位小朋友来给它排排队。
(生贴)师:你真聪明,我们掌声送给他。
3、生活中的千米师:千米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有发现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带领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校园也隐藏了一个 1 千米,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学校操场课件)生:操场师:那你知道我们的操场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生:250 米师:那么跑几圈就是 1 千米呢?生:4 圈师:上体育课跑过 1 千米吗?什么感觉?生:很累师:你能用你的身体尺来描述1千米吗?(学生摇头)(二)、感知 1 千米有多长1.体验 10 米的长度师:1 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要体验它的长度,我们先来看看十米的长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第2单元的第1课时,认识千米。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理解千米的概念,并学会用千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千米的基本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能够用千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用千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千米尺、地图、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幅地图,并指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距离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介绍千米的基本概念,并解释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例讲解:我会用千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用千米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基本概念2.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3.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用千米作为单位,测量你家到学校之间的距离。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2. 请用千米作为单位,测量你房间的长度和宽度。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千米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用千米来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向学生介绍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地图作为引入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千米概念的初步认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苏教版⼩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苏教版⼩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学构想: 例题⾸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千⽶”的图⽚,引导学⽣初步感受千⽶在⽇常⽣活中的应⽤,进⽽产⽣认识千⽶的⼼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向学⽣介绍千⽶。
这⾥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千⽶是⼀个长度单位,⽽且是⼀个较⼤的长度单位;第⼆,指明了它的应⽤范围,作为⼀个较⼤的长度单位,千⽶通常被⽤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法。
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思考“1千⽶有多长”这个核⼼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步明确:10个100⽶是1000⽶,就是1千⽶。
即:1千⽶=1000⽶。
这样教学,有利于学⽣充分利⽤已有的知识和⽇常⽣活经验,在掌握千⽶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实际长度的体验。
最后,再要求学⽣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约⼏圈是1千⽶”,帮助他们从不同⾓度丰富对1千⽶实际长度的体验。
教学⽬标: 1、在具体的⽣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1千⽶的长度观念,能进⾏千⽶和⽶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些有关千⽶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的应⽤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
教学难点:建⽴1千⽶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的长度单位? 学⽣互相⽐划并说说1⽶、1分⽶、1厘⽶、1毫⽶的长度。
1.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定义和含义。
2.学会使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并能够利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长度单位。
2.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千米”这个单位,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和含义。
2. 了解千米的定义和含义1.教师出示“千米”这个词,并解释其中的“千”和“米”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教师通过千米与米的比较,向学生介绍千米的长度单位和大小。
3. 学习千米的测量方法1.教师向学生介绍千米的测量方法,即使用尺子或直尺对千米进行测量。
2.教师展示千米的标准尺寸,让学生感受千米的长度。
4. 练习千米的测量1.教师出示多种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使用千米单位进行测量。
2.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测量,教师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
5.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向学生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千米单位解决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
6. 总结回顾1.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和问题。
3.教师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理解千米的定义和含义。
2.学生能灵活使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题。
2.收集拍摄千米的照片,并在班内展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
- 学会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千米进行测量和估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 介绍千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1千米等于1000米。
2.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介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 千米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千米的概念。
2. 操作法:- 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3. 小组合作法:-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估算。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千米的概念。
2. 新授:- 介绍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 练习:- 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4. 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 让学生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估算。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千米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成果评价:- 通过练习和测试,了解学生对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资源1. 教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具:- 图片、实物等。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案:《认识千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长度单位》,具体讲述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地图。
学具: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通过PPT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表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用米、用厘米……”此时,我顺势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 千米概念的学习:我通过PPT展示千米的长度形象,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解释千米的意思。
例如:“1千米等于1000米,我们平时走路、跑步,可能要走几千米的路程。
”3.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我利用直尺作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把直尺上的1000个刻度标记为1千米,那么1千米就是1000米。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练习。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例如:“小明家到学校有2千米远,小明步行上学需要多少时间?”5. 千米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计算两家之间的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教材第37页,完成练习题13。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一下,还能用在哪些情景中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请举例说明。
答案:1. 教材第37页练习题13的答案。
2. 例如:测量操场的长度、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等。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认识千米年级:三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千米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
2. 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难点:1. 千米的实际应用和换算。
2.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米尺或卷尺。
3. 实物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千米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千米的定义:千米是长度单位,等于一千米,即1000米。
2. 解释千米的意义:千米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间的距离、国家间的距离等。
3. 示范如何使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操场的周长等。
三、实践与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践活动:每组学生用米尺或卷尺测量一段距离,如教室的长度,然后将其换算成千米。
2.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学生尝试用千米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如书本、桌子等,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与应用(10分钟)1. 出示一些长度数据,让学生将其换算成千米,如100米、500米等。
2.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学校到公园的距离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千米的特点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2. 鼓励学生运用千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商品的价格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千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 - 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 使学生能够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的距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千米单位实际应用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更多长度单位的好奇心。
- 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理解千米的概念和1千米等于1000米的换算关系。
-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2. 难点- 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测量较远的距离。
教学准备- 教学工具:尺子、地图、千米长度的示例(如操场跑道)。
- 教学材料:教材、练习册、工作纸。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距离场景,如飞机航线、城市间的距离。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长距离?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 介绍千米的概念,讲解1千米等于1000米的换算关系。
- 通过展示地图上的实际距离,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米的长度。
3. 实践活动(15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用尺子测量一段较长的距离,然后估算这段距离是多少千米。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千米是一个适合描述长距离的单位?4. 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千米的题目,巩固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 通过黑板或多媒体展示题目,集体讨论答案。
5. 拓展活动(5分钟)-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会用到千米这个单位。
-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 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家到学校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认识千米(1)-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借助已掌握的厘米、米建立分米的概念,三者之间的换算,能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
学情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就要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1000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估算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能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或卷尺。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此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千米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千米,理解千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表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有关千米的相关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教学学具:千米尺、米尺、实际场景图片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场景图片,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操场的长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
同时,教师介绍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千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
1.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能够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千米、米、厘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一种,能够与米、厘米相互转换,建立起概念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联系;2.将千米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习先请同学看一组图片,让他们简单描述一下每张图片中人物的状态和所在位置,再带领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描述这些人所在位置的距离,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这个问题引出来后,再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千米。
2. 观察图片,讲解千米让同学再次看一组图片,以及标注在图片上的尺子,引导他们思考:这个尺子的作用是什么?标注在尺子上的数字与图片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接着,将讲解的重点转移到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一种。
其中,“千”代表“一千”,即1 km = 1000 m。
•让同学通过尺子标注的数字和图片距离之间的关系,体会千米和米、厘米的不同之处。
3. 制定小组任务把课堂分成小组,每组5-6个同学,让小组内成员聚在一起,相互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经常会使用千米这个单位。
比如说回家的路程、去度假的路上、出门散步的时候、春游、爬山等等。
同时要求同学能够思考一下,千米、米、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在实际上闯荡生活中,应该如何转换使用。
4. 课堂讲解根据小组的讨论和思考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并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去学校可以用千米来计算,而在学校里则可以用米或者厘米来衡量,千米和米、厘米的转换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
5. 完成小组小练习让同学完成分组小练习,根据画好的蚂蚁走过的路程,计算这段路程的长度,并用千米、米、厘米三种长度单位表示出来。
6. 总结通过本次课堂,同学们理解了千米的概念和意义,并学会了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实现了从具体实践场景到概念的转换和反过来实现实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千米作为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千米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如知道1千米大约等于步行10分钟的路程。
但如何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体会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灵活进行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米尺、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如自行车赛、马拉松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场景中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米、厘米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千米长的图片,如操场、公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米的长度。
–提问:你们觉得1千米长什么样?–学生回答:很长的样子。
–教师总结:1千米就是很长很长的一条线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生尺,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长度,如教室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等,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认识千米|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认识千米|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认识千米”。
该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了解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千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模型、米尺、PPT等。
2.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一找有没有千米长的物体。
2. 知识讲解:介绍千米的概念,讲解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用千米模型演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千米在实际测量和估算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第2.1节的相关练习题。
(2)运用千米进行一次实际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 答案:(1)练习册第2.1节的练习题答案。
(2)实际测量结果:千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千米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在课后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距离、自行车赛程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千米。
我们会通过实际情景来引入千米的概念,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中第28页的内容,我们会学习如何用千米来表示距离,以及如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用千米来表示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距离用千米来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距离,比如学校的操场长200米,教学楼到图书馆的距离是500米等等。
我还会准备一些千米和米的换算表格,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准备的实际距离,比如操场的200米,教学楼到图书馆的500米,让学生们感受一下这些距离。
2. 讲解千米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千米的意思,千米就是一千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
3. 讲解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我会展示千米和米的换算表格,让学生们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4.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用千米来表示距离,比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是1.5千米,或者说图书馆到公园的距离是3千米。
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做一些练习题,比如把200米换算成千米,或者把1.5千米换算成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千米 = 1000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千米来表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
答案:略2. 请用千米来表示图书馆到公园的距离。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千米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学生对如何用千米来表示距离还是有些困惑,这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引导和巩固。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些实际距离,用千米来表示,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1《认识千米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认识千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的单位,1千米等于1000米。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能够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2. 千米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然后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 讲解千米的概念(1)教师讲解千米的概念,1千米等于1000米。
(2)通过举例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城市的距离、计算车辆的行驶速度等。
3. 千米的单位换算(1)教师讲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米等于1000米、100000厘米等。
(2)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千米单位换算的理解。
4. 千米的实际应用(1)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运用千米解决问题的经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3. 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2. 通过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提高教学效果。
4. 在课后作业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5.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千米的实际应用”。
这是因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像米、分米、厘米那样直观,因此,如何将千米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米》苏教版

《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掌握千米的符号和换算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和符号2. 千米的换算关系3. 千米的测量和计算4.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米的测量和计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米的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
2. 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千米的测量和计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千米的概念和符号:讲解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用符号“km”表示。
3. 讲解千米的换算关系:讲解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4. 千米的测量和计算: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5.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到家的距离、公园的周长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米的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以及千米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千米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讲解千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2.1认识千米。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千米的概念,了解千米的换算方法,并能够将千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千米换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学校到家的距离,引出千米的概念。
2. 千米定义:千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千米。
3. 千米换算:引导学生学习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方法,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
4. 例题讲解:给出例题,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是500米,请问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500米是多少千米?1000米是多少千米?6.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测量公园的长度、计算跑步的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2.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方法3.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1千米等于_____米,1米等于_____厘米。
(2)计算题:学校到家的距离是300米,请问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3)应用题:请你举例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答案:(1)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
(2)学校到家的距离是300米,等于0.3千米。
(3)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测量操场的长度、计算骑自行车的距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千米的定义和换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加强。
三年级数学下册 了解千米1教案 苏教版 教案

教学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能初步运用,同时生活中也时常接触到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这些都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经历资料。
预习设计:
1. 在跑道上走一走,数数一百米走了多少步,看看大约用了多少分钟?
2. 课前到图书馆或书店或网上去查找55页的资料。
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终究从学校大门到哪里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刚在跑道上走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
【板块三】
指名汇报课前查获的资料。
集体交流、校对。
【板块四】
1. 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多关注学困生,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
3. 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尝试做拓展练习,不要求全班做。
4. 师批改作业,与时反应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一起分析纠正。
三、全班交流“查查填填〞〔预设5分钟〕
1. 指名汇报交流。
2. 资料共享。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板块一】
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板块二】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1.指导学生看一看,估一估。
谈话: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3.谈话:刚刚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走,走几个来回就是l千米呢?
4.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l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
5.分组活动,进展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 (1)

认识千米【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千米的概念。
【教学过程】基本练习:2米=()分米=()厘米 5千克=()克50厘米=()毫米 30分米=()厘米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如果测量课桌的高度,应该用什么单位呢?(厘米)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谁能比划一下。
(手指的厚度)除了用厘米,还可以用什么做单位啊?(分米)谁再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毫米、米)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米尺的长度)他们的符号都是什么样的?(m、dm、cm、mm)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引起冲突,导出千米我们已经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米。
如果要想量一量从北京到我们学校距离,用米尺来量可以吗?那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合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2)设疑,自学为什么用千米表示?你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请学生自己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以下三个问题:①千米有什么作用?②“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又叫什么?③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3)汇报交流①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②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
千米又叫做公里。
③1千米=1000米(4)说说千米在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千米是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距离的,千米用符号km表示,又叫做公里。
)课本3幅图上标示牌的含义你能明白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讨论交流)生活中用到千米的地方也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5)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还记得老师提的第三个问题吗?(千米和米的关系)1千米=1000米1把米尺是1米(手指米尺),1000米就是多少把米尺的长度?那2千米呢?8千米又等于多少呢?(6)即时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 能力目标: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3. 情感目标:
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 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2. 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 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 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
2)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3)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
下。
2. 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几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
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 想想做做1,多媒体出示
(1)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 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
(1)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2)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同桌互查预习作业。
3. 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
(2)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4. 想想做做4,多媒体出示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5. 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
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6. 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