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债务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债务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债务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债务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切实弄清乡、村不良债务的现状、原因及化解政策, 我们调查了10个县(市) 、22个乡(镇) 、34个村委会的债务情况, 典型剖析了乡、村债务的有关问题。

一、乡、村债务的基本现状

(一) 村级负债情况。

据34个村的调查统计, 负债村比例平均达到90.4%, 负债总额1724万元, 村均50.7万元。据调查, 合作化期间和人民公社期间村级负债不多, 只占很小比例, 从1992年前后开始增长, 特别是1992年以后大幅上升。据某县4个村的调查, 共负责295.37万元, 其中大包干前负债58.04万元, 占19.6%。1992年后负债237.33万元, 占80.4%, 为大包干前的4倍。近年还在逐年增加。

(二) 乡级负债情况。

据22个乡(镇) 的调查统计, 负债乡(镇) 的比例平均达到86.8%, 负债总额3143万元, 乡均142万元。乡级逾期3年以上债务主要分布在1992年前后、特别是1992年以后各乡(镇) 兴办企业、建学校、修水利、公路等大办公益事业, 造成了大量债务。近年来乡(镇) 新形成的债务额有所减少, 但负债面还在增加。

乡、村债务中, 除了生产费用、公益费用、管理费用外, 其他主要是垫交统筹和税收、招待费、基建款、兴办企业投资款和利息支出等, 有85%的村用贷款垫交税款和上交乡统筹费, 有70%的乡(镇) 靠引税和借款完成财税任务。如某乡100万债务中有12.3万是借来垫交税款的。

二、乡、村负债的危害

(一) 制约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由于乡、村债务80%以上是由于乡、村兴办企业和兴办公益事业而形成的愈期3年以上的不良债务, 原来以银行、信用社贷款投入的资金变成沉淀资金, 不能周转, 不能产生效益。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这部分债务, 收回资金, 加上每年算利息折旧, 势必造成乡、村集体经济停止不前甚至退化。

(二) 无钱兴办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

如某村有近百亩为水田, 水坝年年修, 年年毁, 水田年年进水, 年年堆沙, 村委会没有钱彻底解决水利设施问题。

(三) 影响乡、村干部威信, 工作难以开展。

在一些债务重的乡、村, 干部主要精力用于借款还债或借款应付上交款项和日常开支, 难以腾出精力和时间抓经济;由于乡、村债务重, 一些乡、村干部的工资无法支付, 也影响了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少数村甚至由于负债造成村班子的半瘫痪状态。

(四) 加重农民负担。

一些乡、村为了完成财税任务, 维持乡、村的正常运转, 靠预收或借款来维持生存, 把不该由农民负担的税费摊到农民头上。其中损害人民利益最大的是向个人高得借贷, 一般利息为一分半到二分, 高的达三分以上。

三、解决乡、村债务的对策思考

(一) 盘活资产。

对于村办企业, 多种经营基地, 集体山林、水面、房屋、小型水利设施以及荒滩、荒水等资产、资源, 坚持宜卖则卖, 宜租则租, 宜股则股的原则, 依法办理转让、租赁等手续。通过资本营运、盘活资产、获取资金、改造“四荒”、实行滚动开发, 增强偿债能力。

(二) 采取措施, 清收欠款。

制定还款激励措施, 限期还款, 对一时还款有困难的农户帮助制定还款计划, 分期分批清偿, 并建立约束机制, 推行财产抵押和“以欠转借”。到期无故不还, 除计息外还要追加罚金。对不限期归还的个别“钉子户”, 要运用法律手段, 依照法律程序, 强制兑现所欠款项。

(三) 实行精兵简政, 加强财务管理。

一方面乡、村两组织应采取优化结构、人员分流, 组建精干班子队伍, 以解决国家财政和农户负担重的困境;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实行财务公开。重点是抓好八项制度建设, 即:财务核算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现财制度、双代管制度、审计监督制度、财会责任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

(四) 减轻乡、村税费负担。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 用规范的分配方式控制农民负担, 从根本上解决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二是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财政计划, 减轻基层税赋压力, 推行据实征收的办法。三是要坚决制止买税和高利贷纳税交统筹的做法。同时, 对缴纳村提留乡统筹确有困难的农户, 要依照有关规定, 分别予以减、缓、免。

(五) 建立严格的投融资制度和借贷款制度。

乡、村兴办企业要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 严格审批手续。乡(镇) 借(贷) 款, 必须经党政班子成员集体研究, 提交乡人大会通过;村级借(贷) 款, 必须提请村民大会通过, 以加强监督, 避免增加新的不良债务。

(六) 发展集体经济, 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这是解决乡、村负债的治本之策。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大办兴办多种经营基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抓好基地定位和品种定向,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村办企业, 狠抓企业管理, 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