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灵感

2011农业推广硕士班闫海红

每次听别人提到灵感,总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与崇拜,柏拉图说,灵感是神赐的,是迷狂的,是神秘不可测的。也许这是学文的人的一大毛病吧,总喜欢赋予事物一种神秘的莫名其妙的美。

灵感的英语作inspiration, spirit,指一种灵气,inspiration指一种灵气的吸入。最早提出灵感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荷马由于生来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伟大诗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一个大诗人。”接着,柏拉图发挥了他的观点,并给灵感抹上更神秘的色彩。他把灵感现象看作是“神性的着魔”,获得灵感的人就成了“着魔于神的人”。

柏拉图讨论灵感论的篇章主要是《伊安篇》。《伊安篇》写的是苏格拉底和诵诗人伊安的对话。篇中伊安天真、自满,自以为是全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一开始认为自己长于技巧纯熟而能成功解说荷马,但苏格拉底提出伊安无法凭技巧解说其他诗人的矛盾,伊安也无法做出解释,苏格拉底因此提出诗人和诵诗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凭神赋灵感创作。“我刚才说过,使你擅长解说荷马的才能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它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一样在推动你…….穆斯也是这样。她首先使一些人产生灵感,然后通过这些有了灵感的人把灵感热情地传递出去,由此形成一条长链。那些创作史诗的诗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他们的才能绝不是来自某一门技艺,而是来自灵感,他们在拥有灵感的时候,把那些令人敬佩的诗句全都说了出来”在此,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灵感说。同时也以看出,在《伊安篇》中,其实苏格拉底和伊安都同意有灵感这种东西,他们所争论的并不是有没有灵感,而是这种灵感的源泉。最后苏格拉底把伊安说服了:诗人创作诗歌是凭藉神赐的灵感而不是凭藉技艺。

在《伊安篇》里,柏拉图认为灵感主要来自神的赋予,神也指他所提的理念世界。只有神直接赋予诗人或艺术家以灵感,他才能进入迷狂状态而创造出伟大作品。诗人或艺术家不可能通过自身去感受最高层次的理念世界,“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库利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从这段话中,柏拉图不仅提出诗人灵感来源于神,甚至连欣赏的能力也是来源于神附灵感。在他看来,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借神赋灵感创作,否则就只能作出没有美感的摹仿作品,“诗人们不是告诉过我们,他们给我们带来的诗歌是他们飞到穆斯的幽谷和花园里,从流蜜的源泉中采来的”。在柏拉图看来,只有获得神赋予的灵感,才可能到达理式世界,才可能摆脱低级的摹仿,才可能观照到美而又有愉悦的体会并生产不凡的创作。灵感状态是“失去理智的迷狂状态”。无论怎么样的灵感,柏拉图都把灵感都归结于无可触及的神灵,也即理式,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也使其充满客观唯心主义色彩。

虽然柏拉图的灵感学说是神秘主义的,但确实抓住了灵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灵感袭来时,创造者仿佛从他自身之外的某个源泉中突然得到启示和帮助,好像不是依靠他自身力量跃入了一个新的创造天地。他指出了艺术家创作

的一种特殊现象,肯定了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柏拉图对灵感的肯定,也对艺术家起了一种引导的作用。

柏拉图是最先系统地把灵感神化的人,他也为后世灵感论的发展奠下深厚的基础。在柏拉图的神赐灵感论之后,西方先后出现了天才灵感论、自然天性灵感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在柏拉图灵感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从柏拉图这里也可看出,中西方的哲人对灵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一般来说,西方的灵感说所强调的是“神授”、“天赐”,夸大潜意识的作用,中国的灵感一贯地强调主观努力、学识积累,主张有意识地追求。如严羽在《沧浪诗话》就认为,若要“悟入”,必须“熟参”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朝夕讽咏”,“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到了王国维,更把灵感的妙悟与长期酝酿、着意追求与偶然的“彻悟”联系起来了。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无论是国外的“神赐论”、“天才论”还是国内的“妙悟说”、“感兴说”,我们都无法肯定那一种说法就是最合理的,是天生的灵性比较重要呢,还是后天的培养比较重要,这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但在情感上我更倾向于“神赐论”、“天才论”,我更愿意把这种神授的灵感理解为诗人与生俱来的的灵气与悟性。也许后天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不足,但总觉得缺乏了一种“味”,无法像天生的感悟来得那么自然,正如李德裕所说:“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惚恍而来,不思而至,杼轴得之,淡而无味。”

灵感,绝不仅仅来自寻找,它也来自于自身生活的积累,来自学习,来自于某些有益的启示。生活积累丰富的人,灵感自然多于阅历浅薄的人;知识面宽,通今博古的人,灵感自然多于孤陋寡闻、缺知少识的人;善于动脑的人,灵感自然要多于不善于思想的人。总之,阅历丰富、生活积累深厚、知识储备多,都是产生灵感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