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2.海陆变迁(确定)

2.海陆变迁(确定)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 东非大裂谷 岛弧链 马里亚那海沟
板块张裂的地方会形成 裂谷或海洋
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阿尔卑斯山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红海 东非大裂谷
书第38-39页活动
板块的运动方向: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 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 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 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人民为了 扩大陆地面积,利用填海大坝围海造 陆。
这是什么原因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根据所学知识预测: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现代测量表面,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靠近,使古地 中海不断缩小。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 成的?珠穆朗玛峰为 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勇 攀 高 峰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哪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和 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原因是什么?
请你寻找 证据来 证 明。
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碎 了的一张报 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 字和行列也 一一对应。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利用板块学说解释为什么板块 交界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七大洲的变迁

七大洲的变迁
15、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可以解释它的 原理是( C ) A、板块构造学说 B、海底扩张学说 C、大陆漂移学说 D、地质力学
陆→海
板 块 运 动
形成(裂谷 )、(海洋 )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探究 活动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第一个提出地球 “活动论”的 人 是谁? 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他从地图上偶然 发现什么现象? 提出什么学说?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 非常吻合;







南 西 美 洋 洲 ②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 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煤炭是古代植物 深埋地底下演变 而来的,而现在 南极大陆的气候 几乎不支持绿色 植物生存。 这个事实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 不是(是/不是) 寒带,它是后来 漂移 到现在位置的。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大陆漂移 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
板块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 板块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 板块。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 运动 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 集中分布在 板块交界 地带。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达标体验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 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 C、台湾海峡底部有古代森林遗迹,说明陆也可变为海洋 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海陆变迁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共同为解决问题贡献力量。
4.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国家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4.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 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认识地球的欲望。
2. 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知识,引导学生敬畏自然、珍惜地球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3.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和评价,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对板块运动的认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板块运动知识,概括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2.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探究板块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反馈,强调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板块运动的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陈鹏明单位名称柯坪县第一中学填写时间2021-08-23 学科地理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难点名称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本课知识点较抽象,离生活比拟遥远,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的理解力比拟弱,对抽象事物不容易长时间感兴趣,更难深入的去理解,而且其在思维能力、知识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限制,故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难点教学方法1、动画演示法:通过动画演示板块张裂和碰撞挤压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板块在运动方向不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地理事物。

2、归纳总结法:通过对一局部相同知识的总结。

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使学生养成“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唐山地震片段。

教师:地震的发生,是随机产生还是有规律可循呢??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出示图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讲解:在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上,我们用红色的梯形表示火山,红色条带表示地震带,从图中可以明显的发现,有些地区火山和地震比拟集中。

比方: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

为什么在这些地区会形成火山地震带呢?我们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1、认识六大板块出示图片: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教师讲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大陆漂移说的根底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假设干小版块。

这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提问思考:问题一:六大板块当中,哪个版块几乎是由海洋构成的呢?〔从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板块几乎由海洋构成〕问题二:亚欧板块指的是亚洲和欧洲的全部吗?〔并不是,亚欧板块的构成去除掉了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亚州东北部与美国隔海相望的一局部陆地,却包含了北冰洋的西部和大西洋的东北部〕2、板块的运动教师:板块构造学说还认为,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拟活泼。

3.3海陆的变迁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3.3海陆的变迁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国际上通行的两种世界地图
显然,在大西洋版世界地图的视角下,更容易发现非洲和南美洲边缘的相似性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南 美 洲
大 西
非 洲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请你寻找证据来证明。
证据一
找证据
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 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 能力,但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说明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 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是固定不变的吗?过去人们 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 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地图 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 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 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把这 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 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北宋时期,沈括在他《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 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 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 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电影《攀登者》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了一块三 叶虫的化石,告诉学生们,这块化石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山顶 找到的。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诞生于寒武纪,消亡于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上 生活了超过3亿年。而电影中的“化石”准确来说应该叫作“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是 由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然后被后续的沉积物覆盖保存才形成的。那这些海底的化石 是怎么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呢?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 多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 跃的板块交界地带,如环 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樟树市第一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课后习题新版新人教版9

樟树市第一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课后习题新版新人教版9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知能演练提升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北回归线B.0°经线C.赤道D.180°经线2.一个人从北京出发,沿着一个方向旅行(方向不变),可能回到出发点的旅行方向是( )①向东行②向西行③向南行④向北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关于图中A、B两地所在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地所在经线始终平行B.A、B两地所在纬线长度相等C.A地所在经线比B地所在经线长D.A地所在纬线比B地所在纬线短4.能与90°E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的经线是( )A.0°B.180°C.150°WD.90°W5.一游客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我到达了世界上一个神奇的地方,我的右手在东半球,左手在西半球,面向北半球,背对南半球。

”这个神奇的地方是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6.下列图中阴影区域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7.读经纬网图,关于M、N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M地在N地的东北方向B.N地所在的纬线较长C.M地位于低纬度地区D.N地处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8.某海上救援船队收到一远洋轮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险地点的经纬度为(20°S,20°W)。

在右图经纬网图中,遇险轮船所在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读北半球某地经纬网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乙地的经纬度是( )A.80°S,30°EB.80°N,30°EC.80°S,30°WD.80°N,30°W10.图中丙地位于甲地的(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1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坐标。

A(,)B(,)C(,)(2)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地,位于东半球的是地,位于西半球的是地。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岩相及厚度变化
• 比如说,地壳上升,沉积物的粒度变粗, 厚度变小,甚至没有沉积物,而使地表遭受 风化剥蚀(这是海退);如果地壳下降,沉 积物的粒度变细,厚度加大(这是海进); 如果地壳运动活动频繁,交替出现,自然沉 积物的粗细就复杂多变。反之,如果地壳运 动相对稳定,沉积物就趋于简单化。
7
岩相及厚度变化
构造分区 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作用
3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4
一、垂直运动
是组成地球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
向上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运动。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及其分布的变化(造 陆运动)、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的垂直位移以及层 状岩层中大型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5
地壳垂直运动的主要标志
1.沉积相及其变化 沉积相:能够综合反映一定古地理、古气候 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例如滨海碎屑岩相、 河流冲积相等。 2.超过沉积环境允许的沉积物厚度 3.地层接触关系 4.岩层产状的变化 6
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认为,
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 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 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 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 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 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 。
24
25
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
据地震带、地形和地
第八章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泛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 表层(岩石圈,主要是地壳)的机械运动. 如大洋板块的漂移和俯冲、大陆壳的破裂 及相对错移、区域性的隆升和沉降、地质 体的变形与变位等。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 运动或岩石圈运动。
1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2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洲际界线,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易分散。

然而他们好动、好表现,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地图,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识图、绘图、拼图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2012》中截取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片段。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现象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一、板块构造学说1、播放课件“六大板块示意图”,出示问题,学生分组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包括的海陆范围)(1)、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大板块,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2)、除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

海陆的变迁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海陆的变迁
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靠近,使 古地中海不断缩小。
两块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 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
海陆的变迁
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 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 青藏高原。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 古地中海消失。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的变迁
观察 “海陆在变迁?”
发现 猜想
大陆拼合
大陆相连 大陆漂移 大洋张缩
证据 求证
解释
结论
海陆的变迁
那股驱动大陆漂移的巨大力量究竟来至何方?
海陆的变迁
探索发现
为“海陆在变迁” ——寻觅证据
海陆的变迁
活动:搜寻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海陆的变迁
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 魏格纳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 行了严密的论证。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 的“大陆漂移假说”。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 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 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 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 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 的依据之一。
七年级地理第2章第2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
海陆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 “喜马拉雅鱼龙”。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 洋中。
海陆的变迁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PPT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PPT
看一看
看一看
大 西 洋
第二篇 专题5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 (1880-1930)
• 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天文学家
一、大陆漂移学说-起源
大陆漂移演示
一、大陆漂移学说-依据
一、大陆漂移学说-依据
一、大陆漂移学说-观点
1.大陆曾发生过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曾连接成一体,称为泛大陆;
3.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或山脉。 正确!
4. 喜马拉雅山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印度洋板块)
5. 大洋板块的生长界可形成海沟。 (消亡界)/(海岭或洋脊)
作业
• 练习册P10
• 填空题、选择、连线、读图分析的第一答题。
下课!
围绕它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突破
提出科学设想 验证科学设想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路 还 在 继 续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魏格纳(1880-1930)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类型 红色界限与绿色界线分别穿过了哪些地形?
阿留申群岛 地中海 日本群岛 海沟 美拉尼西亚 北岛 海沟
喜马拉雅山
红 海 大 西 洋 海 岭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南岛
太 平 洋 海 岭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的结果
板块的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的消亡边界: 形成海沟、山脉

海陆的变迁课件

海陆的变迁课件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书上 页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书上38页) 书上
根据测量,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 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 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 几千万年后, 大洋
由于板块张裂运动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 运动,七大洲、四大洋 运动,七大洲、 是不断变化的。 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 形成的?七大洲、 形成的?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 吗?过去人们对此有过 很长时间的争论。 很长时间的争论。
大地多么坚固、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的。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根据卫星图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脉 三维立体图片
(从 海 洋 到 高 山 )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形 成 示 意 图
填空题: 填空题: 1:地壳的( )和海平面的(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 地壳的( 变动 和海平面的(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 升降 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2:大陆漂移是由( 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板块运动 引起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表面 )并 6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的。全球可划分( )板 板块 拼合而成的。全球可划分( 块。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 )板块,中南半岛属于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 板块, 板块。 (亚欧板块 )板块。 4:东西伯利亚山地属于( 美洲 )板块。 东西伯利亚山地属于( 板块。 5:南美洲的西部是与( 南极洲 )板块相交接的。 南美洲的西部是与( 板块相交接的。 板块)与( )交界 板块 6:一般说来板块( 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一般说来板块( 地壳比较稳定,( 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世界上的( 的地带,地壳比较( )。世界上的( 世界上的 火山 ),(地震)也集 板块交界 )地带。 中分布在( 地带。 中分布在( 拉伸 )。 7:板块运动的方向有相互( 板块运动的方向有相互( 和相互( 挤压 )和相互( 8:根据预测:红海的面积将会( 变大 ),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根据预测:红海的面积将会( ),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大西洋的面积将会 ( 变小 ),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变小 ),大西洋的面积将会 ( 变大)。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共43张PPT)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共43张PPT)
读“世界局部地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示地区地壳活泼,
。 回忆板块边界和宏观地形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削高填低〕。 洋壳与洋壳间挤压形成岛弧海沟 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建议假设课讲完了,但是还剩下几分钟,可 以考考某个地区是处于什么板块的交界处 。这个很重要,因为许多学生对地图不熟 ,不知道究竟处于什么板块的交界处。
中国东海东部,有一个岛弧,即琉球群岛。它位于日本九州岛以 南,中国台湾岛以北,琉球群岛东侧是琉球海沟。琉球群岛制约 着中国商船和军舰进入太平洋,对中国国防平安造成极大的压力 。
从板块构造 的角度,分 析琉球群岛 和琉球海沟 的成因?
东海大陆架
阅读课文,总结内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 表现形式
读“世界局部地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示地区地壳活泼, 总之,资料一般都说亚洲东部的岛弧海沟是陆壳与洋壳挤压形成,我觉得再加上两个字,就是“主要〞或“一般〞。
,因为许多学生会误以为不是,湘教版的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内外力作用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版块太多了,这也是湘教版不好的地方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互之间作别离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等。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这句话是上一张PPT中的一句话,上课的时 洋壳和陆壳两个大力士在海沟岛弧处相互挤压碰撞,因为洋壳的位置低,又背负着厚重的海水,实在抬不起头,只好顺势俯冲到陆壳的下
方,形成海沟。 同学们画出岛弧海沟和海岸山脉海沟的简单示意图
候一定要告诉学生哪儿是属于哪个大板块 在说海岭的定义时,说其实软流层的岩浆对流不仅可以形成海岭,还可以利用岩浆对上覆板块的粘滞力,推动上覆板块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32
33
许多学者认为蛇绿岩代表洋壳和地幔的物质成分, 形成于洋中脊,通过海底扩张,侧向水平到海沟俯冲下 去,部分溶剂,部分通过挤压—剪切出露。所以现今大 陆上出露的蛇绿岩套被认为是古洋壳变动后留下来的残 片。
34
二:双变质带
定义: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 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形和低压形两条变质带
1:高压变质带——高P/T
主要是冷洋壳板块的俯冲
2:低压变质带——低P/T
主要是火山岛屿区板块俯冲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是识别古板块离散的重要标 志
45
46
不同的气候有不同的物质表现。若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遗迹 和现代地理位置不相适应,说明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并不处 于现在位置,而是以后漂移来的。
48
4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0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地震活动带沿板块边缘分布, 故由此可以划分板块。
2020/7/5
slide 51
2020/7/5
slide 52
谢谢观赏!
2020/7/5
slide 53
无论海相或陆相生物的 生态都和当时的地理环 境有密切关系,若见有 反常现象,就有可能是 古板块活动造成的。故 研究特定古生物的演化, 有利于古板块的重建。
47
在两个大陆碰撞之前,应具有不同的磁极游移路 线,碰撞对接之后,两个大陆块的游移路线也就 互相接近或重合了,因而古地磁极的测定,对于 确定古板块相对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成员:李毅 曾棒 谢子潇
一:全球板块的划分
二:古板块划分的依据
三:现代板块划分原则
2020/7/5
slide 2
一:全球板块的划分
二:古板块划分的依据
三:现代板块划分原则
2020/7/5
slide 3
板块构造理论基本概念
早期六大板块划分(Pichon, 1968)
2020/7/5
slide 5
2020/7/5
slide 6
A historic review
Kinematics of Plate Tectonics
Relative motion
A flat earth Rotation vectors and Poles Examples of calculating the relative motion at a plate
boundary
Triple Junctions Absolute motion
一:全球板块的划分
二:划分古板块的依据
三:现代板块划分原则
2020/7/5
slide 29
板块构造的边界划分
根据板块构造的演化时代,分为现代板块和古板块。 现代板块指中生代以来的板块。由于距离现今时间短,许多地质记录 可靠和可见。也有的把现在的板块称为今板块。 板块边界划分的依据有许多,如双变质带、蛇绿岩带、深大断裂等等。 但是,现代板块或今板块边界的划分根本依据只有一条,就是地震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