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悲剧意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
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舔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虽然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是,《哈姆莱特》的不朽魅力究竟何在呢?本文将通过细读《哈姆莱特》的中心情节——“王子复仇”,逐层剖析其悲剧意味,以揭示该剧丰富的内涵。
一、尸横舞台的凄惨首先,从王子复仇的经过来看,在复仇的前前后后,细数起来共有9个人命丧其中:先王、大臣波洛涅斯、奥菲利娅、走狗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奸王克劳狄斯,以及哈姆莱特。
死亡的背后充斥着阴谋、背叛、倾乳、误解和意外。
当观众看到剧中“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狡计。
以及陷入g害的结局”,目睹尸横舞台的血腥场面,想必首先感到的就是一种凄惨和恐惧的氛围。
这可以说是《哈姆莱特》最表层的悲剧意味。
二、壮志未酬的遗恨其次,从王子复仇的结果来看,哈姆莱特最终并没有完成他的复仇。
因为,他除了为父复仇——杀死奸王克劳狄斯之外,还有“重整乾坤”的使命。
他深深明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
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而他最后身中毒剑后的愤然一击,只能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 不得不放弃“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
对于哈姆莱特这样一个乐观正直、怀抱崇高理想的人来说,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遗恨在人间。
怎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这可以看作《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的第二个层面。
三、理想破灭的哀恸再者,从王子复仇的代价来看,哈姆莱特在与命运作殊死战斗后壮烈牺牲了。
他牺牲的不仅是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牺牲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性善论”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哈姆莱特曾经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随着阴谋的败露,人性的真相接连显现,他不断遭到现实致命的打击。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关于《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却众说纷云。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思想家的悲剧”。
但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悲剧客观上是由于敌对的一方也即封建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哈姆莱特也即人文主义者的代表的力量相对弱小。
主观上则是由于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有着自己的局限。
比如: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等等。
因此这种观点也可以称为社会原因说。
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角度寻找原因。
最有影响的一种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天性软弱、犹疑,担当不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认在不能胜认的人身上,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也就是说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如他是怎样的徘徊、展转、恐惧、进退两难,总是在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再也不能变得是快乐的王子了”。
因此,哈姆莱特“非常软弱而忧郁”的思想使他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
此种观点也可以称为个性缺陷说。
但是,从社会角度来寻找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其方向是正确的。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2)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2)三幕一场,哈姆莱特在他著名的独白中,对社会现实作了一番人文主义的感u}与思考之后,便归结的到宗教意识上。
他说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间题;’’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讽,……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的痛苦飞去?……”在他的独白中,他两次说道死后害怕做梦,害怕死后去不可知的国度而甘愿忍受各种苦难,迟迟不做任何决定。
显而易见,哈姆莱特在考虑死后的事,并为之做准备。
这是__的基本教义—复活(Resurrection〕正在作用和影响着哈姆莱恃的思想和行为。
“复活教义把想象力集中在死亡的绝对性和终极性上,把它看成对信仰的重大考验。
而其他任何宗教传统都没有像__传统这样强调人们期待死亡并为死亡作好准备的责任。
”我认为,哈姆莱特这里所指的不可知国是地狱。
按照__教义,人死后,他的灵魂不是去天堂享受永恒的欢乐、就是下地狱受无尽的煎熬。
没有_因惧怕去天堂而停止做任何事情,只有那些害怕死后去地狱的人才会有这种心理。
哈姆莱特属于后一种。
小结他的独白,我们会看到,是惧怕不可知国、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之成为懦夫,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而不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平。
换句话说,因为害伯去地狱,尽管他复仇心切.他也必须小心行事,忍受所有的不幸。
《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探索
三、忧郁的王子
哈姆莱特的忧郁是多方面的,但主要 的是在同“外部世界”敌对势力斗 争中的及“内心世界”的自我解剖 中产生的
返回首页
哈姆莱特的悲剧心理
1.他的整个心灵被毒蚀了
2.哈姆莱特:我很骄傲!有仇必报! 富有野心。
返回首页
哈姆莱特性格悲剧
1.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 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2.生存还是毁灭
一.充满“爱”的理想的王子
二.“悲痛”失望的王子 三.忧郁的王子
一、充满”爱”的理想的王子
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时 就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形成了与封建主义迥然不同的人生 理想和社会理想。他梦想着一个美 好的世界,美好的人,人与人之间有 美好的感情。
返回
二、“悲痛”失望的王子
他怀着“爱”的激情返回丹麦 时,则看到的都是一片黑暗、冷 酷的社会现实。父王暴死,叔父 篡位,母亲改嫁。朝廷里荒淫无 耻、花天酒地。
《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探索
中文系07级3班 陈有毅 070103022
哈姆莱特的 悲剧心理 哈姆莱特 性格悲剧 悲剧性之 我见
分享经典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之首《哈姆莱特》是 一部用心灵咏唱出的 伟大史诗,一个徘徊 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忧 郁王子——哈姆莱 特在莎翁笔下诞生。
返回首页Biblioteka 忧郁王子忧郁的哈姆莱特
返回首页
悲剧性之我见
1.家庭环境 2.社会环境
3.个人性格
参考文献
1.《试论哈姆莱特的性格本质》易晓明 燕 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 第1卷第2期 2. 《谈哈姆莱特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唐艳 玲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 3卷第1期 3.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罗杨 王嗣海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总第472期 4. 《人文主义悲剧形象—哈姆莱特》罗春 丽 2009年第6期 安徽文学 5. 《哈姆莱特悲剧心理分析》石晶 贾小 鹏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7月 第2卷第7期
哈姆莱特悲剧性浅析
浅析《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姓名:***班级:汉语13本三学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目录一、《哈姆莱特》悲剧性的呈现。
3一、爱情悲剧.。
3二、亲情悲剧.。
4三、野心悲剧.。
5四、家庭悲剧.。
5五、事业悲剧.。
6二、《哈姆莱特》悲剧性的成因。
6三《哈姆雷特》悲剧之现实意义.。
8参考文献.。
9浅析《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摘要:哈姆莱特悲剧性悲剧呈现悲剧成因悲剧意义众所周知,《哈姆莱特》是西方文学史乃至于世界文学史上悲剧的巅峰之作。
那么他的悲剧性悲在何处呢?哈姆莱特整个剧本中都充斥着悲剧的因素。
整个剧本中接二连三的发生着死亡,死亡充斥了整个剧本。
有死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悲剧的。
整个剧本是在多种悲剧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下的悲剧体。
一、《哈姆莱特》悲剧性的呈现《哈姆莱特》的悲剧呈现在整个剧本上表现爱情、亲情、野心、家庭的悲剧等几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奥菲莉亚的死体现了关于爱情的悲剧。
哈姆雷特曾经热烈地追求奥菲莉亚,送给她珍贵的纪念品,感情真挚的情诗,“说过许多甜蜜的语言”,然而却因遭遇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等变故对世界产生怀疑,甚至对爱情的信念发生动摇,又因复仇之事踌躇、装疯,不得不冷淡她。
可怜的纯情少女毫不知情,在伤心的同时还被国王和王后当作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疯的工具利用。
她怀着极度失落而又还抱着一丝希望的矛盾心情与哈姆雷特见面,听到的却是自己心爱的人冰冷、绝决、疯癫的话语,“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我没有爱过你。
”“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
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哈姆雷特将对母亲的一腔怒气全发泄在奥菲莉亚身上。
奥菲莉亚当然不能理解他这番话的真正用意,还以为自己深爱的人真的变了心,真的疯了。
她最终绝望了,悲伤地感慨:“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在受到这样沉重打击之后,父亲被自己所爱的人错杀,而深爱的人又将被放逐英国,兄长雷欧提斯莫名失踪。
论哈姆莱特的复仇及其悲剧意义
影视与舞台艺术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2008.0598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里的主人公。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
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形象因而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17世纪初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已不再是“快乐的英国”,而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
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揭示这一矛盾。
因此,《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复仇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复仇”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悲剧《哈姆莱特》自始至终都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要线索。
他为何复仇呢?剧本一开头,莎士比亚就描绘出一幅丹麦宫廷内外的丑恶画面。
老哈姆莱特驾崩不久,新王克劳狄斯就同寡嫂结婚,婚礼紧随着丧礼;宫廷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社会上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边境上敌军压境……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按照传统他是王权的当然继承人。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却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对于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
他为人民所爱戴,是“国家的期望和花朵”。
可是,现实给他带来的是什么呢?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王突然死去,他所爱的母亲很快就同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
这父死母嫁叔父篡位的突然变故,使他的理想初次遭到幻灭。
但是,哈姆莱特并没有堕落,他想到自己既然是王权的继承者,就有责任“重整乾坤”,改变整个丹麦王国的混乱局面。
哈姆雷特创作背景
哈姆雷特创作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也是西方戏剧史上的巨作之一。
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英国,当时正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对于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已经过去,王权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关系已经逐渐瓦解。
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
这种社会矛盾在《哈姆雷特》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这个时期的英国社会充满了混乱和动荡,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背景。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丹麦八世纪的历史来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种混乱和动荡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背景。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这个时代的黑暗面。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刻画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智慧与冲动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
同时,这部作品也揭示了权力、贪婪、背叛和复仇等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这个时代的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英国社会。
在这个时期,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背景。
通过刻画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莎士比亚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智慧与冲动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
同时,《哈姆雷特》也揭示了权力、贪婪、背叛和复仇等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这个时代的英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内容提要:从哈姆莱特接受父亲鬼魂的复仇重托到哈姆莱特最终将仇人杀死经历了漫长的几个月的时间,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复仇延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哈姆莱特对生命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以及他对母亲深深的爱起了重要作用. 哈姆莱特的性格独特,甚至是矛盾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国内、国外的形势都不稳定,他又受过高等的教育,对生命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比常人更全面更深刻,并且无论什么情况下他都一直深爱着自己得母亲,以上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他行动上的延宕,本文也是从以上几点入手进行分析.关键词: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生命价值社会伦理爱母情节首先社会环境方面,国际上,前丹麦王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亲杀了前挪威王并占有了挪威王的土地,前挪威王的儿子福丁布拉斯,一个血气方刚、有胆识、有仇必报的青年,正在国内招募士兵,训练军队,等待时机,随时准备报仇,战争一触即发.国内方面,丹麦老王突然去世,其弟克劳狄斯继位,并娶前王后为后,王子得知父亲死讯,匆忙从国外赶来,国内人心惶惶,局势动荡不定.所以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假如哈姆莱特将国王杀死来报仇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哈姆莱特不是庸俗的凡人,他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熏陶的人,当时的局势他应是明白的,虽然仇恨充塞着他的内心,但他还没有失去理性,他应该知道他的行动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行动上的限制,这点在文中也有显现,在第一幕第三场中雷欧提斯对奥菲丽娅这样说道:“他有这样高的地位,他的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要被他的血统所支配;他不能像庶民一样为自己选择,因为他的决定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危.”作为王子哈姆莱特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造成他行动延宕的社会因素还应包括他行动上的外部困难(1).他的仇人是当今的国王,身边应该是朝臣簇拥,而且还应有许多卫兵,虽然哈姆莱特懂一些剑术,但想越过这么多阻碍将仇人杀死显然是有难度的.他又不能公开指控他的仇人,因为除了一堆谁也不会相信的鬼魂的话他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据, 他要做的是复仇,但他也必须考虑到复仇的代价以及复仇应采取的方式,他若贸然行动的话只会使得自己的境遇更加糟糕,到那时别说是复仇,自己连自由都可能失去,甚至有生命危险. 所以哈姆莱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筹莫展,能做的只有耐心的等待,也便是我们所说的“延宕”.哈姆莱特的性格方面,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可能是造成他行动延宕的最重要的因素.纵观全剧,不难发现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他思维缜密但又多虑,嫉恶如仇但又内心忧郁.当鬼魂要告诉他事实的真相时出于对父亲的敬爱他显得十分的激动,当时他是这样说的:“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但他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迅速地行动,这就源于他思维的缜密,他并没有完全相信鬼魂所说的一切,他还不能确定那个鬼魂是他的父亲,在第二幕结尾时哈姆莱特这样说道:“我所看到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种本领的,对于柔弱的灵魂它更容易发挥力量.”所以在和鬼魂对话之后的很长时间他都在寻求能够证实鬼魂所说属实的证据,终于一个戏班的来临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的思维是如此的缜密,他不仅要自己亲自观察国王看戏时的反应,他还让霍拉旭在一旁紧盯着国王的脸.后来国王的反应已经证明了鬼魂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而且他也曾有机会在国王独自一个人祷告的时候趁他毫无防备把他杀了,但我们的王子还是没有下手,这恐怕要归因于他性格的多虑.第三幕第三场当哈姆莱特看到独自祷告的国王时有一段这样的独白:“他现在正好在祷告,的正好下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可见正是他对仇人可能上天堂的多虑使他错失了绝好的报仇机会.还有便是他性格的忧郁,遍看全剧我们会发现他忧郁的最重要的根源并不是他父亲的死,而是他母亲的匆匆改嫁,使得他心目中的慈母的形象被完全破坏.这就造成他报仇的欲望不够强烈,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国王还没有让他痛恨到想要一剑把他结果掉的程度.实事求是地说,当今的国王对哈姆莱特还算是不错的,他本来是没有斩草除根的念头的,这一点从开始时国王想留哈姆莱特在国内以及当得知哈姆莱特要邀请他看戏的欣喜中都可以看出.他对哈姆莱特也总是彬彬有礼,称他为“亲爱的儿子”,是他王位的“直接继承人”,对哈姆莱特从未恶语相加,而且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是忏悔过的,或许他内心更多的是对哈姆莱特的愧疚,所以即使是在哈姆莱特激怒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当面责备哈姆莱特.虽然哈姆莱特并不十分喜欢自己的叔父,甚至经常对他咒骂,但他也是有感情之人,叔父对他的态度不可能使他无动于衷,这就造成了他报仇决心根本上的动摇.直到后来哈姆莱特让国王感到了威胁,决定送他出国并除掉他,也正是在哈姆莱特得知国王此时的险恶用心后才再一次彻底下定了复仇的决心.但可惜的是,这时国王已经意识到了威胁,提高了警惕,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客观上的阻力更大,使哈姆莱特在确实想报仇的时候又不能得手.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行动起到的巨大作用.另外, 哈姆莱特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对他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哈姆莱特已经近三十岁,已经是一个很成年的人了,又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他是王子,他每天沉溺在自己的思想之中,陶醉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涉世未深,虽然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还不够成熟.他本来还是一个求学的追求自己理想的青年,但几个月间他便经历了父亲的猝然离世,母亲的匆匆改嫁,爱情的挫折,友谊的破裂,鬼魂复仇的重托……这些都使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破灭了,一下子陷进了迷茫之中,他内心的迷茫可以从第三幕第一场他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独白中看出,这一段独白将他内心的迷茫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他不得不对人生对生命进行新的思考.他已经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易逝,他要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结束别人生命的权利,即使他要杀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仇人.他的思绪已经开始混乱,已经陷入了心灵的沼泽,这使得他言语前后不一,他一会说要“马上行动”,一会又说要“等一下”.所以他一直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还有就是社会伦理方面,这不是一件简单的报仇事件,他还牵扯到社会的伦理问题,杀父仇人固然可恨,他夺走了父亲的一切,但当这个仇人是自己的叔父时事情就要另当别论了.如果说杀兄的人罪无可恕的话,那么杀叔父的人呢?从当时的社会眼光来看,哈姆莱特还不清楚他杀了自己的叔父报仇会不会违反社会伦理.哈姆莱特对社会伦理是十分看重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对他的母亲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一向尊敬他的母亲,但母亲的匆匆改嫁确实使他苦恼不已,心中的慈母一下子变成了乱伦的淫妇,所以他对她唇枪舌剑,尤其是在第三幕第四场,他对他的母亲说了这样的话:“你的行为可以是贞洁蒙羞,是美德得到伪善的名称,从春节的连请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他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博徒的实验一样虚伪,啊!这样的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谎妄的狂言.”可见他对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是多么的厌恶,所以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他是不会轻易做的,显然杀叔父的行为确实是极有可能违背社会伦理的,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他在伦理道德的旋涡里挣扎,找不到解脱的方法,在他复仇之前他要确定自己的复仇是正当正确的,但他一直无从确定,所以他一再延宕.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那就是他对母亲的爱,可以说他是十分敬爱他的母亲的,同样他的母亲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谓母子情深。
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及其悲剧根源浅探
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及其悲剧根源浅探作者:郑辛梓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07期摘要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人物,代表着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通过剖析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的深层原因,揭示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忧郁;延宕;人文主义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1601年根据十二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格拉马提卡编写的《丹麦史》中一段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的。
前人已将此故事改编成悲剧,莎士比亚是根据失传的悲剧改编的。
但它已不是对史事的简单复述了,而已被赋予一种更为深广的时代意义。
一、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悲剧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虽然披着丹麦王子的外衣,但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中世纪的王子,而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当代英雄”。
试想:传说中的中世纪丹麦王子,怎么会在十六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的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呢?这一“时代的谬误”,证明莎士比亚笔下所描绘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剧中哈姆莱特像人文主义者那样肯定人的价值,推崇人的品格,赞颂人的力量。
他高唱“人”的贊歌:“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生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看法。
他要霍拉旭不称他殿下,改叫“好友”;他不愿士兵对他“尽忠”,而要彼此“尽爱”。
这种人生理想,对于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观念来说,无疑是进步的,虽然他理想的“人”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人”。
而且哈姆莱特本身也具有人文主义者那种“全面发展”的性格,正像奥菲利娅赞颂的那样: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是“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正如福丁布拉斯所预言的那样:“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但是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的后期,他所面临的是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的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远不是那个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标狭隘、不计后果地一会儿攻打丹麦,一会儿攻打波兰;也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愚蠢地充当了国王的枪手的雷欧提斯。
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
浅谈哈姆莱特
浅谈《哈姆莱特》彭悦英语学院 2013级 8班 20201338010061****************浅谈《哈姆莱特》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这个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广为流传,其字面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哈姆莱特》这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用莎士比亚自己的话来理解就是: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今日,我想要浅谈一番这部经久不衰的伟大著作《哈姆莱特》。
关键词:悲剧人文主义哈姆莱特一.哈姆莱特的悲剧美《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i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悲剧的前提是人的巨大痛苦、不幸和死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如果没有这一前题,悲剧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痛苦、不幸和死亡都具有悲剧性,如果把任何人的痛苦、不幸和死亡都看成是悲剧,那么无疑是对悲剧意义的肤浅理解。
悲剧人物这种痛苦、不幸和死亡,作为一定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性的表现时,才构成悲剧,才使悲剧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深刻而隽永的美。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以上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莱特悲剧成因整理
科目:外国文学班级:20112111班姓名:***学号:**********哈姆莱特命运悲剧成因整理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
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那么,造成这样一位悲剧形象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因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说:第一、主观因素1、内心的双重矛盾性,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哈姆雷特内心矛盾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他心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深渊;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爱奥菲莉亚和自己的母亲,又怨恨她们的脆弱等等。
这一系列内心冲突的描写展现出他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想尽量用完美的方法解决。
但又在自己的思想怪圈中走来走去,长此以往,他变得多疑,变得瞻前顾后,渐渐丧失了果敢的品质。
在性格上,他变得忧郁,孤独,思想活跃但不够决断,语言激烈而行动上常犹豫。
这个思想上和性格上都带有某种先天缺陷的人被现实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必然无力担负历史落在他肩头的重担,所以,这是个命运与性格的双重悲剧。
2、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正统贵族出身的哈姆莱特深受几千年的教会文化影响在他眼中,一切的恶人恶行都是会激起他的愤慨的,但对于叔父克劳狄斯的恶行又该用什么手段去加以惩处呢?是用人文主义者的理性来感化他吗?他始终深深思索着,也只会在无限的自责中排解自己的忧闷。
正如他本人所说的,“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
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舔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虽然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是,《哈姆莱特》的不朽魅力究竟何在呢?本文将通过细读《哈姆莱特》的中心情节――“王子复仇”,逐层剖析其悲剧意味,以揭示该剧丰富的内涵。
一、尸横舞台的凄惨首先,从王子复仇的经过来看,在复仇的前前后后,细数起来共有9个人命丧其中:先王、大臣波洛涅斯、奥菲利娅、走狗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奸王克劳狄斯,以及哈姆莱特。
死亡的背后充斥着阴谋、背叛、倾轧、误解和意外。
当观众看到剧中“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狡计。
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目睹尸横舞台的血腥场面,想必首先感到的就是一种凄惨和恐惧的氛围。
这可以说是《哈姆莱特》最表层的悲剧意味。
二、壮志未酬的遗恨其次,从王子复仇的结果来看,哈姆莱特最终并没有完成他的复仇。
因为,他除了为父复仇――杀死奸王克劳狄斯之外,还有“重整乾坤”的使命。
他深深明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
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而他最后身中毒剑后的愤然一击,只能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不得不放弃“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
对于哈姆莱特这样一个乐观正直、怀抱崇高理想的人来说,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遗恨在人间。
怎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这可以看作《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的第二个层面。
三、理想破灭的哀恸再者,从王子复仇的代价来看,哈姆莱特在与命运作殊死战斗后壮烈牺牲了。
他牺牲的不仅是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牺牲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性善论”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哈姆莱特曾经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随着阴谋的败露,人性的真相接连显现,他不断遭到现实致命的打击。
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的延宕*如何阐释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延宕一直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难题,不过,也正因为是一道难题,它才为不同的批评视角与批评方法施展自己的拳脚提供了舞台。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一个惊人的秘密:现任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谋杀了前国王(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诱使王后改嫁给他。
父亲的鬼魂要儿子为自己复仇,听了父亲的述说之后,哈姆莱特也发誓要复仇。
但事实上,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被一再推延。
首先哈姆莱特怀疑鬼魂之言的真实性,他必须证实鬼魂之言,因此他以多种方式来测试叔父与母亲。
当鬼魂之言被证实后,他又深感这一谋杀事件与整个社会邪恶有内在关联,而当他将自己的复仇与伸张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时,他又怀疑自己是否有维护整个社会正义的能力,“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
更要命的是,一旦将个人的复仇同对抗整个社会的邪恶联系起来,他又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固然不好,冒险反抗,拼死一搏也未必更好,因为谁也未从死亡的国度回来告诉世人,是悲惨的人间好还是不可知的冥界好。
总而言之,哈姆莱特越来越失去了复仇的理由,他犹豫困惑,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只是偶然杀死了叔父,而事实上他的复仇计划与行动都被抽空了。
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众说纷纭。
歌德的著名分析是哈姆莱特的延宕出于他的道德责任感与软弱天性的冲突。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既是一个美丽、纯洁而道德高尚的人,又是一个天性软弱、缺乏坚强意志的人。
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有为整个社会伸张正义和重整乾坤的神圣责任,他不能丢弃这一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足够的心灵力量担负起这一责任,因此,他在行动中一再犹豫、彷徨,以致于最后被他肩上的担子所压跨。
“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
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这是一棵檞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个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生长,花盆就破了。
哈姆雷特之死原因
浅析哈姆雷特之死的原因摘要:戏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哈姆雷特致死的原因。
关键词:优柔寡断怀疑猜忌忧郁社会原因引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之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悲剧,他所塑造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的社会观,反映作者的愿望。
剧本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为线索,展开了悲剧。
古往今来,众多学者都认为哈姆雷特性格上的软弱反映在行为上的延缓性是导致他悲剧的唯一原因,事实上,导致哈姆雷特之死的原因不仅仅只有其性格上的缺陷,还有社会环境方面,也是导致哈姆雷特之死的原因。
一、哈姆雷特性格弱点与缺陷正所谓是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死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个性造成的。
1、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着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要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上帝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
让我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
”怒吼,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
然而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当他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
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
这需要算一算。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及教育意义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及教育意义作者:李在娟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6期◆摘要:是什么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敌人的强大,时代和阶段的局限、宗教的影响等因素虽然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教育是哈姆莱特走向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教育的不完善,最终酿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本文将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入手探讨其教育的意义。
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是哈姆莱特教育中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太过理想化,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致使哈姆莱特从书斋走进丹麦王宫,从理想进入现实后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錯误。
本文通过对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
1悲剧成因分析1.1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很多人认为哈姆莱特通过一出戏就使得叔父克劳狄斯暴露了自己,显然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可是笔者却并不这样认为,在笔者看来,正是哈姆莱特的这一出戏加速了他走上死亡的道路。
在哈姆莱特的教育过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没有所体现,因为哈姆莱特对待敌人,他并不知道克劳狄斯是一个何等阴险而狠毒的人。
他在丹麦先王身边呆了那么多年,丹麦先王都没有察觉,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善于隐藏自己,多么的阴险。
1.2孤军奋战同样是复仇“相比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方式,哈姆莱特则选择了孤军奋战。
他时时周旋于伪装之间,说得多做的少,这是他夺权和复仇失败的重要原因”。
鬼魂告诉他真相后,他接连好几次让霍拉旭等人发誓,发誓永远保守秘密。
他没有去收集实实在在的证据,没有靠自己的威望集结军队,反而选择不告诉任何人,一个人默默的承担着这一切。
丹麦先王告诫哈姆莱特:“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磊落”,哈姆莱特牢记着父亲的教诲,希望找到一条光明磊落的途径来复仇,“只是由于寻找正义的手段和最好的机会而一再延跌”,他放弃了很多次可以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
可是要想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复仇,而不必落下弑君夺权的谋反罪名,就必须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他就必须联合群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关于《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却众说纷云。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思想家的悲剧”。
但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悲剧客观上是由于敌对的一方也即封建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哈姆莱特也即人文主义者的代表的力量相对弱小。
主观上则是由于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有着自己的局限。
比如: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等等。
因此这种观点也可以称为社会原因说。
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角度寻找原因。
最有影响的一种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天性软弱、犹疑,担当不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认在不能胜认的人身上,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也就是说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如他是怎样的徘徊、展转、恐惧、进退两难,总是在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再也不能变得是快乐的王子了”。
因此,哈姆莱特“非常软弱而忧郁”的思想使他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
此种观点也可以称为个性缺陷说。
但是,从社会角度来寻找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其方向是正确的。
首先,《哈姆莱特》剧并不是一部阐释人文主义者斗争失败的原因的历史文献,莎士比亚也没有把他写成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而是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描述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剧本一开始就描写了丹麦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
人们普遍感到“世界末日到了”。
新国王克劳迪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
而哈姆莱特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又受到群众的拥护,对于他的复仇甚至重整乾坤来说,只要杀掉克劳迪斯就行了。
而他的王子身份又使他有可能得到这种机会,因此,他没有必要像雷欧提斯那样,聚集一彪人马。
相反,他倒应该小心地隐瞒起自己的意图,以免让克劳迪斯看出他的真相而加强了防范。
因此,他的单独行动完全符合客观情势的需要,不能把他归诸于人文主义者脱离群众的局限。
一方面,可以把双方的力量的过于悬殊作为哈姆莱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从表面上看,克劳迪斯是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拥有朝廷的力量。
而哈姆莱特则孤身一人,同志昔日的情人和朋友,如今也成了克劳迪斯的密探。
因此二者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但是,克劳迪斯拥有的力量并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他所处的职位,就象老哈姆莱特死后,这力量就落入他手中,只要他一死,这力量便会为哈姆莱特所掌握。
而且,克劳迪斯虽然他拥有国家权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却不能公开动用这种权力来打击哈姆莱特,而只能是耍花招来加以利用而已。
另一方面,也由于王子的地位,哈姆莱特也拥有一定可以动用的力量,并且在实际上他已经动用了,如布置“贡扎古之死的演出,还有安排海盗替自己送信等。
因此,克劳迪斯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悬殊,他们之间的斗争在较大程度上仍是个人之把他当作是偶像来崇拜,在他父亲身上体现着他所深入地认识了生活,在延宕过程里真正地把握了社会现状。
他在忧郁,延宕的阶段,也不是完全没有行动,只是这种行动公海没有达到目标。
当他发现克劳迪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