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湖北电大08级郭坤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分类号:密级:
U D C:编号: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学员姓名:郭坤军
年级:08级
***师:***
学科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制:二年制
2010年4月18日
目录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3)
(一)诗歌充沛的感情…………………………………………………3-4
(二)诗歌丰富的想象…………………………………………………4-5
(三)诗歌凝炼的语言.........................................................5-7二、诗歌的美学表现 (7)
(一)诗歌的形式与节奏 (7)
1、诗歌的形式 (7)
(1)古典诗词 (7)
(2)现代诗歌 (7)
2、诗歌的节奏 (7)
(二)诗歌的修辞 (8)
1、比拟 (8)
2、夸张 (8)
2、借代……………………………………………………………8-9
(三)诗歌的个性化...............................................................9-11三、诗歌的美学欣赏 (11)
(一)诗歌的阅读 (11)
(二)诗歌的意境...............................................................11-12(三)诗歌的审美共性.........................................................12-13 参考文献 (13)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汉语诗歌作为汉语言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类别,或存在方式。
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就汉语言文学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精练化。
艾青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他的诗神”。
也说明了诗无达诂。
王朝闻先生说:“艺术欣赏者感受作品的美,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活动,而是有其特殊复杂性的精神的活动”。
“欣赏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
”如果一个读者不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条件,美学特征,就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诗歌的审美,王朝闻先生说:“要以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互为条件”。
“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少对方,缺少对方,就无法进行建立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
下面我简单的规纳一下诗歌,这一语言文学艺术基本的美学特征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艺术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诗歌美学特征诗歌审美特征
引言
汉语诗歌是汉语言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表现形式,体裁样式。
以后才有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等文学艺术形式。
它来源于人们劳动生产、生活中,初始时与音乐和舞蹈三者合一,并不具有独立的形式。
后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诗歌才形成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
在漫长的创作实践、欣赏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一)诗歌充沛的感情
诗歌最早依附于音乐和舞蹈,且歌且舞、可歌可舞。
既有音乐声音的美感,又有肢体形态语言的美感。
诗歌是创作者,诗人内在情感的产物。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①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生存中必然会推动自身社
会生活的更替变化。
这就会刺激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种感情达到不可遏止的地步,诗人便要歌唱,并用语言文学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诗歌”。
“优秀的诗歌都是情感激烈喷发的果实”②。
“愤怒出诗人”,一九七六年的春天,广大北京人民面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和“四人帮”肆无忌惮的压制与迫害,自发的集会在天安门广场,发出愤怒的声讨。
《深切掉念周总理》③
揪住天公头,
踏碎阎王殿,
怒问天地鬼神,
发出心底的呼喊:
“还我周总理”,
“还周总理回人间”,
荡荡无垠地
茫茫无限天
怎不留七尺英雄汉?
四海卷起冲天泪,
五岳倾倒银河翻,
雨哭尽,
江哭干,
不足诉悲伤,
不足倾哀怨,
地拔一山何足惜。
天塌一角何足悲!
山摧可垒,
天塌可炼,
唯有英雄离世去,
不可再相见……
谁补此天,
谁垒此山,
呜呼,
断我心肠裂我肝
……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愤怒的感情,一腔痛问天地鬼神的怒火,反衬托出对伟大领袖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思念,炽热的感情象汹涌的泉水喷薄而出。
(二)诗歌丰富的想象
充沛的感情还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发挥出来。
例如:文化大革命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场空前的劫难,当这场灾难刚刚过去,人们的心头都交织着喜悦和梦魇,现实与记忆,醒悟与悔恨。
著名诗人梁小斌把这些纷繁复杂的感情借丰富的想象创作的诗句,表现出了惊人的意蕴④。
《雪白的墙》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早晨,
我上街去买蜡笔,
看见一位工人,
费了很大的力气,
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
他回头向我微笑,
他叫我,
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
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的不在了。
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
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茫,我爱洁白的墙。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诗歌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感受和经验,它唤醒了我们的灵魄,并催生出新的“生活”,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一面全新的“墙”。
希望和喜悦之情呼跃“墙上”。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让思维飞腾起来,在众多生活经验材料中,寻找,提取和创造。
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当时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个家庭的悲剧有什么联系。
因此,这些人或许无法在深刻的意义上来谈论,“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什么,也可能不会像抒情主人公那样,为自己曾有的幼稚,天真,经信和盲从悔恨终身。
但是,由于这面“墙”,超越了实在的生活,以让“雪白的墙”这被遮掩的美出场的方式,暗示了一个肮脏时代的丑陋,它就不仅仅帮助人们唤醒过去的经验,使一种未命名的复杂感受得以表达,同时,也展现出新的经验与领悟。
因此,并不妨碍没有文革经历的读者领悟“肮脏”与“粗暴”所象征的内涵。
“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了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
诗人很好的把握了这两者的对立冲突。
这样在这首诗的结尾,已不是起始时的那种喜悦的调子了,它变得严肃、庄重,犹如宣誓一般:“永远的不会在这墙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
这时,蒙昧的思维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的理性。
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彻底诀别。
诗歌在说话者心灵的自我净化和升华中得以完成。
(三)诗歌凝炼的语言
一切文学艺术语言,跟生活中为实用目的服务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它们不仅仅是交流媒介,而且还传达情感和思想。
但是与诗歌的语言相比,散文和小说的语言非实用的实际目的,或叙述某一段经历,或讲述一个故事,它所表现的语言意义,更多是词的直接的意义,语言具有较强的透明性,它消失在内容的美中。
诗歌的语言却不同,由于诗是强有力的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没有纯粹的经历或故事要讲述,语言的意义就存在词汇本身之中。
在诗中,驱使我们使用的词汇,是我们对词汇所指对象的某种情感反应,当词被写出的时候,这种情感反应就体现在词中,一个词不但通过词的意思,反映一种事物,而且还把意思的反映的部分保存下来,传达全面的经验,不仅包含对象,而且包含自我。
所以在诗中语言总是包含着更多的东西,不只是词典中指出的直接的意义,还有联想的意义,不只是指明的,还有暗示。
它不像散文、小说那样一种平面的、透明的语言,而是立体的、暗示的和有感觉美的语言。
正因为如此,诗歌语言特别是汉语言诗歌,是无法翻译的,翻译只能捕捉到有限的意味,不能体现它空间的多重性和意象的复合性⑤。
诗歌语言无法用外国语言翻译好,与诗歌语言不能用散文语言、小说语言转述好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平常向别人介绍一篇好小说和散文。
即使自己再笨拙也总还是有话可说,可以转述出某些情节,人物或细节来;可是轮到你向别人介绍一首好诗时,哪怕你再聪明,除了说出篇名、出处之外,也许只能叫别人自己去读了。
诗歌凝炼的语言,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传递思想深刻内涵的文字手段。
例如:
《河流的终点》
我关心的不是每一条河流,
她们的初潮、涨潮;她们的出身、家谱。
我关心的不是她们身形的胖瘦,她们
长满了粟子树的两岸。
我不关心有几座水泥桥跨越了她们的
身体,
我不关心她们胃里的鱼虾的命运
我关心的不是河流的冰期、汛期
她们肯定都有自己的安排。
我关心的不是她们曾吞没了几个戏水的顽童
和投河而去的村妇,
她们容纳了多少生活的泥沙,
这些,我不要关心。
我关心的是河流的终点。
她们
就这么流啊,流啊,总有一个地方接纳了
她们疲惫的身躯,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劝慰了她们艰难的旅程。
比如我记忆里的
一条河流她流到我的故乡时,
已老态龙种,在宽大的河床面前
进进退退欲走
还休
——朵渔《重力使一切向下》
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诗人朵渔,用这凝炼优美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对母亲河的关注,忧虑,和担心⑥。
这种诗歌的独特语言是散文和小说语言无法企及的。
二、诗歌的美学表现
(一)诗歌的形式与节奏
1、诗歌的形式
(1)古典诗词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在人们生产、生活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语言表现模式,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密集凝聚,格律的严格要求,典故运用和诗眼的推敲上。
它造就了诗歌的张力和涵蓄,声音模式和格律的定型化,这使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成熟的顶峰。
我们看看杜甫的
《望岳》⑦
岱宗夫如河,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格律定型,节奏整饬,庄重而整齐。
表现出了古典诗词有一种整体的形式美。
(2)现代诗歌
随着社会历史朝代的更迭,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结构;古典诗词由于其固有的束缚,越来越不能满足和承载日益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新诗歌的出现,就是这种改革的结果。
它接受外国诗歌和本民族民间诗歌的影响,打破了古典诗歌固有的形式与内容,逐渐形成以现代白话、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制。
新诗歌改革的先驱胡适在“五四”运动那年就提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首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和镣铐”。
胡适在《谈新诗》中说,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
因为有了这一层
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
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容纳不了这许多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写不出精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律,表述不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
我们看看胡适的新诗
《老鸦》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胡适的这些复杂的感情,是用古典诗歌表现不出来的,至少用古典律诗无法一一表现。
2、诗歌的节奏
诗歌是说话的艺术,而说话是离不开节奏的,所以文学语句离不开节奏,尤其是诗歌。
汉语诗歌的节奏一般是由词或词组构成。
词或词组有固定的发声和音组,这种音组后面就可能有久暂不等的顿歇,有这种顿歇的音组,称为音顿,它就是汉语词组的节奏单位。
而诗歌的节奏就是充分应用这些词组的节奏单位产生出来的。
例如古典诗。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其中“前”“月”“是”“上”“霜”音节后面的顿歇就是醒耳的节奏点。
节奏点的顿歇其实就是音顿末尾的那一音节的发声及其停顿,是用声音由强到弱的微微拖长来表示,这种音顿有规律的反复,就能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
现代诗歌的节奏也是这样的,如闻一多的《死水》首二行: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如果我们不用这些词组的节奏点,不用词组这些音顿,顿歇,一口气读下来,诗行的音组就区别不出来,就会是一串混沌的声音,就不能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也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内在力量。
(二)诗歌的修辞
诗歌的修辞方式很多,广义的说它分为字词,语句上的修辞,和篇幅整体上的修辞。
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还有最早
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修辞方法,“赋”“比”“兴”等等难以尽述,下面只简单的浅述一下现代诗歌中常用的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警于事”。
比拟中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做灯火,虽然看着是“拟物”,但归根接底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象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
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事物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
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三尺高/好象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面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色彩,使流逝变幻着凝形”的修辞方法。
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做推敲状,不料毛驴当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
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
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⑨这就显示出了修辞的最佳效果。
(三)诗歌的个性化
诗歌是有个性的。
艾青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他的诗神”。
就是每一个诗人都能以个性化的思想感情融化他的素材,创造出自己的诗歌意象,体现出自己的主题。
为什么人们谈论起唐代诗人的时候,喜欢分别用“诗仙”“诗圣”、“诗鬼”来指称李白、杜甫、李贺。
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感情个性和想象力具有那些特点。
凡是有成就的诗人,都是在思想情感上有个性的人。
正是思想感情的个性,成为了他们诗歌风格的基础。
那些经历过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归来后,思想感情千差万别。
著名诗人梁南在经历劫难后,表现出一种对党和新中国生死不移的感情心态;他把一首诗命名为《我不怨恨》。
诗中写道:
……
马蹄踏到鲜花,
鲜花
依旧抱住马蹄狂吻
就像我被抛弃
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
……
这种简单的执着感情具有神秘意味。
不问青红皂白的坚贞中,透露出情感的某种历史的扭曲。
比起这种不无畸型的个性情感来,著名诗人赵恺的心灵滋味就复杂多了:
《我爱》
……
我把平反的通知
和亡妻的遗书夹在一起
我把第一根白发
和孩子的入团申请书夹在一起
绝望和希望夹在一起
昨天和明天夹在一起
……
诗人的“爱”夹杂着很多矛盾的情绪,无可追回的亲人、青春和可以期冀的希望与明天。
在苦涩与欣慰相交织的个性化情感中,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情感生活。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首诗歌
《你忘了一个约定》⑩
说好了
在农历的腊月初一
为你
一根根地把51支象征生命的蜡烛
徐徐燃起
说好了
在你生日的那天
陪你那帮兄弟
用梁山人饮过的海碗一碗碗的丈量
看谁
烂醉如泥
不是说好了吗
你生日的那天
不要玫瑰拒绝舞会只是简简单单地
放松一下自己
约定的期限
如约临近
为何
却迟迟不见你
赴约的身影
是谁违背了约定
让它残酷的变为了
永恒的回忆
这是首思念海子的作品,以回忆这根纽带,娓娓道来,使作者灸热的情感喷薄而出。
也勾出了读者同样缅怀的心情。
看看那些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70年代出生的诗歌作者的作品:
《明天,是你的生日》⑾
——献给祖国
亲爱的,
明天是你的生日
寄封信给你
这是我爱的表示
亲爱的,
在你生日的时候
送句问候给你
因为,你装在我心里
亲爱的,
你的生日
我没有礼物
唯有颗纯真的心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