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合集下载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阴阳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阴阳与二十四节气篇一:八卦与二十四节气八卦与二十四节气易学象数除了“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学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便是卦气学。

八卦最早的主要用途是应用于历法,所以八卦中便于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之一,而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有着很强的科学性。

《尧典》中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相当于现在的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

就中国所在位居的北半球而言,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正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正照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之为“岁”,将一“岁”分为二十四等分,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在使用十月太阳历时有四时八节,有十二月阴阳历时,侧形成较完整的节气学说)。

每一节气大约三十天,正好相当一个月,其中“节”和“气”各占大约十五天。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正照南回归线的“冬至”起算,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再至冬至为一岁,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黄道而划分,所以为阳历。

其一节一气为一个月,以冬至起子月,也可称为节气历。

到了夏朝,则以立春(即寅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出十二个卦,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

这十二卦便是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八卦与二十四节气(转载)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冬至:至为至有之义,冬至为阴极阳生。

小寒:初寒为小寒。

大寒:天气最冷为大寒。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

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

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醒而走出。

春分: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此日白天与黑夜等长。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白谷。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中国传统医学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相关,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解读。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述在中国传统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分为的24个时段,每个时段大约相隔15天左右。

这些节气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密切相关,标志着一个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开始或结束。

二、二十四节气表的应用在中医学中,二十四节气表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之一。

它将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联系起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调理方法。

1. 调理四季阴阳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医生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春季,正是春分和清明节气,人体阳气逐渐充盈,此时需要增强阳气,通过食疗、按摩等方式来调理健康;而在冬季,正是大雪和冬至节气,人体阴气盛行,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来增加阳气,保持健康。

2. 预防保健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医生能够预测并预防一些常见病、流行病的发生。

例如,在霜降和立冬节气,气温骤降,此时易患感冒、咳嗽等疾病,中医医生可以提前开展预防措施,如适当加强锻炼、用药等,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二十四节气表的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将每个节气与一种阴阳五行属性相对应,这一对应关系反映了节气的特点和其对人体的影响。

1. 阳节气与阴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表,每12个节气中,分别有6个阳节气和6个阴节气。

阳节气具有热、亢奋、充盈的属性,与人体阳气盛行的春夏季节相符合。

而阴节气则具有寒、收敛、退缩的属性,与人体阴气盛行的秋冬季节相符合。

2. 五行属性二十四节气表中每个节气还与五行属性相对应,这与中医的五行学说有关。

例如,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属于“木”属性,表示春季万物生发、丰收;而小满和大暑两个节气属于“火”属性,表示夏季万物盛长、繁茂。

四、结语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2023
PART 04
秋季六节气养生与保健
REPORTING
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气候特点
立秋时,虽然暑气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 柔润食物。
保健建议
此时适宜进行散步、慢跑等轻松运动,以增强体质,抵御秋季疾 病的侵袭。
处暑:暑气结束,天气转凉
气候特点
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天气转凉,早晚温差 增大。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食物, 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保健建议
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同时可适当增加运 动量,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白露:露水出现,天气转寒
01
02
03
气候特点
白露时节,天气转寒,夜 间露水凝结,是全年昼夜 温差最大的节气。
习俗
小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 降温,避免中暑。同时,也有一 些与消夏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吃 藕、晒书画等。
大暑:一年中最热时期
特点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习俗
大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一些与消夏、避暑相关的民俗活动 ,如吃仙草、烧伏香等。此外,在农业方面也有许多与抗旱保墒相关的农事活动。
惊蛰时节,气温继续回升,大 地万物复苏,春耕生产也逐渐 展开。
人们在这个时节会注意防虫防 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过半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 节气,此时昼夜平分 ,春季已经过半。
在春分时节,人们也 会注意调整饮食和作 息,保持身体的阴阳 平衡。

天文学知识—二十四节气

天文学知识—二十四节气

天文学知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划分一年的节气,它们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情况和太阳射线对地球不断变化的角度来确定的。

每个节气都与气候、物候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并认识这些节气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天文学知识,为您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立春:立春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15°时,这一天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从天文学上来看,立春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到了赤道附近,这样北半球开始转暖,春回大地。

立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大致相等,也标志着阴阳平衡的开端。

雨水:雨水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30°时,这一天开始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

雨水时气温逐渐上升,水分蒸发增多,天空中的云层也逐渐增厚,形成更多的降水。

此时,气象学上常常出现气象变化快速、降水量大的现象。

惊蛰:惊蛰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45°时,这一天表明春天已经到来,而且气温逐渐回升,天气由寒冷转向温暖。

此时大地已经回暖,植物进入了生长的旺盛期,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

由于春季降水较多,植物生长迅速,带来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春分:春分是指太阳黄经达到0°时,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正好在赤道上,表明春夏两季的日照时间相等。

从这一天开始,北半球的白天时间逐渐增加,温度也逐渐升高。

春分常常被用作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分界点,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

清明:清明是指太阳黄经达到15°时,这一天通常是在4月4日前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万物开始复苏,草木吐绿,天空湛蓝,非常适合出游,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天文学上,清明通常是太阳照射到黄经15°的周期,而非一个具体的日期。

谷雨:谷雨是指太阳黄经达到30°时,这时期是我国南方的雨季高峰期。

由于太阳直射点正好移到北半球赤道以北的位置,赤道附近出现了极大范围的对流云,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季节、气候的变化,还与中医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时间节点和方法指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此时,阳气渐升,万物复苏。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

在立春时节,养生重点在于养肝。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和抑郁,以防肝气郁结。

饮食上,宜多吃些辛甘发散之品,如韭菜、香菜、洋葱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同时,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雨水节气,降雨增多,空气湿润。

此时,要注意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方面,可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湿之邪侵袭。

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人体的阳气进一步升发。

养生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养阳气。

另外,惊蛰时节也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预防流感等疾病。

饮食上,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春笋、菠菜、梨等。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平衡。

此时,人体的气血和阴阳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养生要注意保持这种平衡,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饮食上,要注意膳食的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

这个时候,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

养生重点在于调和阴阳,保持心情舒畅。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以舒缓身心。

在饮食上,宜选择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荠菜、菠菜、柑橘等。

谷雨,雨生百谷。

此时,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邪容易侵入人体。

养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赤小豆、薏仁等。

同时,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以防湿邪侵袭关节,引发关节疼痛。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夏属火,与心相应。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大喜大悲。

饮食上,宜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莲子、百合、小麦等。

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

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

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作用展开全文震乾/文(原创)在我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周易、命理、风水、择日、天文学等时,我越来越感觉二十四节气的博大精深与实用,越来越觉得这个二十四节气的包罗万有,越来越觉得这个二十四节气规律的变化万千,所以,我常常说,二十四节气就如同第五大发明一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有感于此,所以,今天想粗略说一说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与作用。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其实,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角度、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点,这些点我们的古人为了方便,便用二十四个相应的名称标示了下来。

二十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规律和作用呢?(一)二十四节气都是15天为一节或一气只要你细心翻开日历,就会发现,每隔十五天就会出一个节或一个气。

举一个例子,比如2017年2月3日立春,经过15天后,到2月18日就是雨水。

所以,是15天就是一个节,或一个气,这是固定的规律。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其实,这个和太阳照射赤道的变化规律有关的。

一般来说,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行15度便是一个角度的变化。

为什么说是从春分点为起点,因为春分点时,黄经刚好是0度的。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可以大概理解为15天为一个变化,知道了这个,对于你学命理、学风水、择日、断事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比如六爻、奇门等等,更具意义。

所以说,比如奇门里面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或一气,二十四节气一共有七十二种组合,延伸下去,有七十二局、有七十二龙、有七十二候等等,就是这样推出来的。

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运气的变化,如果从细小的时间点来说,就是15天一个小变化的,一个月为一个中变化,然后一年为一个大变化,这也是一种规律。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阴阳平衡最适宜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阴阳平衡最适宜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阴阳平衡最适宜【摘要】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阴阳力量达到平衡,阳气逐渐升发。

在春分时节,人们应该注重阴阳平衡,适当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可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太极、瑜伽等,帮助身体保持活力。

养生应该重视身心平衡,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分时节是阴阳平衡最适宜的时期,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春分节气来调养身心健康,保持身心平衡,迎接新的季节。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我们应该珍惜并抓住机会,让身体和心灵在平衡中得到滋养和调理,迎接春天的阳光和活力。

【关键词】春分节气, 阴阳平衡, 二十四节气, 养生, 饮食, 运动, 调养身心,健康, 春天1. 引言1.1 春分节气的意义春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春天正式开始。

在这个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阴阳力量达到平衡,预示着阴阳转换的开始。

春分节气的意义在于它象征着自然界的万物回春复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在这个时候,人们也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注重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态,迎接新的季节的到来。

春分节气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是一个像大地一样重新生长、焕发活力的时刻。

春分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人们开始注重养生、调整身心的时机。

只有在平衡的阴阳之间,人体才可以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才能得到长期的保障。

在春分节气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1.2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力量的平衡状态。

在春分这个节气中,阳气逐渐升发,阴阳力量达到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阴阳平衡可以维持人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促进气血畅通,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还可以调节情绪,使人心情稳定,心境愉悦。

当人体内阴阳失衡时,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阴气过盛会出现疲劳、抑郁等问题,阳气过盛则容易引发口干、口渴等症状。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和气候划分方式,按照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特定时间点,每个节气都代表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现象的变化。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下面将逐一解释每一个节气的含义和对应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意味着阳气开始上升,大地逐渐苏醒,生机勃发。

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祈求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雨水雨水时节,春雨沐田,大地开始回春。

人们在这一天喜欢吃雨水饼,希望带来甘霖滋润。

惊蛰惊蛰是春雷开始鸣响的时候,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人们会吃春饼,祈求冬藏的阳气彻底苏醒。

春分春分这一天白昼和黑夜持平,万物生长,萌芽初长。

这时节食荠菜是传统习俗,象征着新生命的到来。

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明媚,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吃青团和青菜代表着思念和寄托。

谷雨谷雨时节,农业开始播种,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人们会吃桂花糯米包,象征丰收和幸福。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吃南瓜包和菖蒲糕是传统风俗,寓意甘甜和香气。

小满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开始忙着收获。

这一天常吃桑蒿,期待丰收之喜。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作物收获,时节渐近。

人们吃面食、馒头和粽子,希望粮食丰收。

夏至夏至为阳气到达最高峰,昼夜时长相等。

人们吃饺子和凉面,象征日子渐长岁月渐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炎热开始。

人们会吃烧饼和冷饮,降温消暑。

大暑大暑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天大家喜欢吃凉糕凉粽,清凉消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渐凉。

人们会吃秋葵、瓜果等食物,迎接收获的季节。

处暑处暑时节,炎热仍在,但已是季节交替的征兆。

人们会吃九九香橼、柿丸子等食物,象征着气温凉快。

白露白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开始凝结。

人们会吃桂花鲜、豆腐脑等食物,寓意五谷丰登。

秋分秋分为日夜平分之时,凉意渐浓,秋高气爽。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
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
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 “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黄经
225°
150°165°180°195°210°
二十四节气及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十四节气及其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日期
节气
6月21-22日 夏至
6月5-7日
芒种
5月20-22日 小满
5月5-7日
立夏
4月19-21日 谷雨
4月4-6日
清明
3月20-22日 春分
3月5-7日
惊蛰
2月18-20日 雨水
2月3-5日
立春
1月20-21日 大寒
1月5-7日 小寒
12月21-23日 冬至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23°26‘N
节气 夏至
动 19°31'40“N
太 小暑
移 15°37'20“N
阳 大暑
北 11°43‘N
往 7°48'40“N
点 射
3°54'20“N 0° 3°54'20“S
直 7°48'40“S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 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 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 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 吻合。

秋分二十节气:添衣服注意阴阳平衡

秋分二十节气:添衣服注意阴阳平衡

秋分二十节气:添衣服注意阴阳平衡“秋分”秋高气爽专家:气候渐凉胃病患者注意胃部保暖“秋分”节气就快到,医学专家提醒,秋分过后,气候渐凉,胃病反复多发。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此外,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

23日秋分至注意添“秋衣”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天文专家表示,从秋分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凉爽的秋季,并且雨水开始频繁,雨水量一般不会很大,但雨水的到来也会使天气变得寒冷。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天文专家提醒说,秋分时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这时细菌极易入侵,人也容易生病。

建议公众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

多喝水少说话秋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在养生中也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

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

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

同时,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太阳黄经定位为基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相关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活动。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开始实行“阴阳五行”学说,并建立了完整的天文学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关注太阳的运行轨迹,特别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根据这些观测结果,人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从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

二、特点与特征1.历史悠久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到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2.科学精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成果。

它以地球太阳运动规律作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对于反映气候变化、农事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精准的指导作用。

3.文化内涵丰富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说和文化背景,在民间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

4.生活实用二十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能够为农民的生产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考,如节气食物、节气习俗等。

三、具体介绍下面将分别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和相关文化内涵:1.立春: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季开始,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应该积极准备春耕。

2.雨水:2月18日或19日,标志着雨水开始增多,是春季的重要时期。

3.惊蛰:3月5日或6日,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开始苏醒。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昼夜平分,春天正式开始。

人们在这个时间应该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5.清明:4月4日或5日,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此时气候宜人,适合出行游玩。

6.谷雨:4月19日或20日,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的关键时期。

二十四节气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二十四节气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二十四节气之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作者:柳眉来源:《高中时代》2017年第12期立冬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冬分孟冬、仲冬、季冬,即夏历的十、十一、十二3个月,统称为“三冬”,3个月90天,故又称为“九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立冬”的解释是:“立,建始也。

”又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到了冬天,天地万物都到了修养生息的时节,动物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人们也应该提前准备好过冬的食物,养精蓄锐、以待来春。

中华民族一向有着善始善终的传统,尤其是格外看重开头与结尾。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把“立冬”和“立春”看得同等重要,并形成了隆重的庆祝礼制,《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

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

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

’天子乃斋。

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天地万物应顺应天时,依节候生息。

这是人们从节气里明白的道理,在指导着中国人生活智慧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生活习俗,“秋菜冬贮”就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习惯。

秋菜冬贮起源于周代,《周礼》记载:“仲秋之月,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

”,古人的秋菜大多指的是白菜。

白菜是我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相比于今天的平常,白菜在古时的地位要高出许多,并且被赋予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菘”。

菘是白菜的古称,之所以得名为“菘”,乃是因为白菜有着“凌冬不凋,四时长有,有松之操”的特点。

南梁皇太子萧统专门写了《谢敕赉河南菜启》和《谢敕赉大菘启》两篇答谢词,称赞菘菜是“周原泽洽,味备百羞”,比江南的莼菜、巴蜀的葵、芹等菜都要鲜美。

到了唐代,菘菜已遍种于洛阳民间。

有关菘菜被改名为白菜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北宋中期,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对于白菜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

”白菜之名自此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的重要依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时间系统,反映了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和气候变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中医养生中,二十四节气更是被视为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通过分析二十四节气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和意义,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一、二十四节气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代表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

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密切相连,身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换息息相关。

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特征,如气温、湿度、阳光等的变化,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经络循环、气血运行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适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对于中医养生至关重要。

二、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1. 饮食调理: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中医养生中常推崇对应的饮食调理方法。

例如,在冬至这个最寒冷的节气里,适宜食用温热食物来保暖,如姜汤、羊肉等;而夏至则适合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通过选择适宜的食物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及五脏功能,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2. 起居调节:二十四节气的转变也会对人的起居习惯产生影响。

例如,在春分这个季节,阳光逐渐增强,适宜早起晚睡,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阳气;而在霜降这个节气,天气转凉,适宜早睡早起,保持室内温暖,以防止寒邪侵袭。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调整起居作息,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 运动保健:二十四节气与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通过运动锻炼来适应和调节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例如,在立春这个节气,多进行室内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气血运行,调节新陈代谢;而在大暑节气,宜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如游泳、慢跑等,以消暑、增强体质。

4. 中草药调理: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中医养生中也常常应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在处暑这个节气,夏天的阳气逐渐消退,适合选择具有润肺清热作用的中草药,如银花、薏苡仁等,以清热祛湿、润肺养阴;而在芒种这个节气,夏天阳气旺盛,宜选择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中草药,如菊花、绿豆等。

冬至的阴阳平衡

冬至的阴阳平衡

冬至的阴阳平衡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

它标志着阳气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点,阴气逐渐增长。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南回归线上的最南点,同时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在古代中国十分重要,不仅因为它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更因为它涉及到阴阳的平衡。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中的两种相反、互补而又依存的力量。

冬至这一天,阴阳的平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冬至之际,人们追求着阴阳的平衡。

在古代民间,有许多风俗习惯与冬至有关,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阴阳平衡。

例如,人们会喝饮食中富含阳气的汤水和食物,如饺子、狗肉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同时,也有人会采摘蕴藏着阳气的植物,如七叶一枝花,寄托着迎接阳气复苏的祝福。

除了民间的习俗,冬至也在古代的医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学中,冬至被视为阳气逐渐生长的起点。

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慢慢恢复活跃。

因此,冬至往往被视为适宜调养身体、养阳气的时节。

人们会根据五行学说中相应的养生方法,如食用补阳气的食物,保持身体的活动等,以增强阳气的生长与体质的健康。

冬至所蕴含的阴阳平衡的思想,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阴阳平衡,作为一种观念,在世界各个文化中都有相应的体现。

在许多东方国家的哲学、医学及宗教信仰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阴阳这一概念的踪迹。

它在东方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维持阴阳平衡对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压力,身体与心理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关注自己的饮食、作息和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在这个冬至的日子里,让我们回归内心,关注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无论是通过改善饮食习惯、锻炼身体,还是寻找自我内心的宁静,都是为了调和阴阳,追求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冬至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节气。

它提醒我们,阴阳平衡是宇宙间最基本的法则之一,也是我们追求健康与幸福的关键。

让我们珍惜这一天,感受自然的变化,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关注身心的平衡与调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

因此,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

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的活学活用。

按天文星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开始。

但按气候来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是人体感觉的四季开始。

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秋分而天气渐凉,等等。

但中医之理,上合天地,下应之于人。

中医治病及养生保健亦皆从天地之道而来。

故善学医者当按天文星象来区分四时,以天文星象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简而言之,善医者,当察天文而临证,是为良医。

以下分别论述二十四节气的养生细则。

立春大寒之后,渐至立春,三九四九一过,南方天气渐渐变暖。

我在小区里见到不少喜欢漂亮的女人已经穿上了短衣长裙,的确摇姿惹眼,但却不合于养生之道。

俗语:春捂秋冻,到老不病。

又说:且冬寒之后,至立春而渐转为温。

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至立春开始渐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为温。

至冬至开始,地下封藏的阳气开始萌动,经历小寒与大寒两个节气,至立春而热气开始升达于地面。

冬至阳气初动,而仍属沉伏状态,属寒水之性,至大寒才开始升动,方称为风木之气。

立春养生之法,重在顺应木气升发,以养木为根本。

木性升发,喜散恶收,喜动恶静,喜阳恶阴。

因此,当吃些辛散之食物,如葱姜蒜之类,而少吃太多酸咸。

阳气升发,人气亦应之,当于晴好天气适当运动。

走出户外,多晒晒太阳,让身体感受一下阳气的信息。

适当伸展肢体,肝主筋,春天是养筋的好时节。

20XX年初又逢甲流。

此时正小寒之后,节令近于立春,将交木气,天地之间阳气已经开始泄动,人亦应之。

若中虚之人,阳气易耗。

阳泄过极则木火升浮,内则阴不守阳而见正虚诸症,外则阳气浮散而见高烧、胸痛之状。

此时不能见症治症,当补中气、敛木火、涩精生津。

乌梅白糖汤可服: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雨水地面以上属阳,地面以下属阴。

大寒节气属天地之间阴极之时,天地继续变动,气机转化,自太阳寒水一变而为厥阴风木,至立春而木气渐升,天地之间大气渐温,地下水中所封藏去年秋天沉降下来的阳热之气动而上升。

此时阳热与寒水相合,是谓木气。

木气为一年之阳根,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阴浊被阳根气化,化而为雨,是为雨水。

简而言之,地之阳气上升,与天之阴相交,化而为雨;雨水随天之阴下降,与地之阳相交,化而为气。

气再升而交阴,阴再降而化气,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万物生命皆在阴阳升降中转换,称为气化。

雨水时节,阳气上升,阳根即易动摇。

在人则小儿得木气最旺,亦最易伤损阳根。

因此,此时小儿易多见虚证。

特别是若感冒风寒而发烧、咳嗽,需在解表的同时重视扶助中阳,兼以酸收。

所以说,雨水养生,需养木气之敛。

勿过于动摇木气,勿过食辛辣温窜之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丁香等温热调料。

惊蛰自大寒开始,去年秋天敛藏于地下的阳气渐动而开始上升,阳升则阴退,如此状态是为木气。

立春而木气渐升,雨水而木气渐旺,至惊蛰而木气旺极,直冲于天,与退至天顶的群阴相撞而惊雷阵阵,阳气升腾而阴将退尽,天地之间霍然一片清阳之气。

此时,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是谓惊蛰。

因此,惊蛰预示着木气升极而将浮,至春分则木气化为火气。

一般来说,按天地规律去做即是最好的养生。

但如果天地之间木气过于泄动,亦能伤损人体阳气。

以惊蛰为例,需收敛木气,以防木气过升过浮。

木气过升,雷声阵阵,则人体阳气惊动而上浮,易出现头晕、痘痘、口腔溃疡、咽干痛之类不适,当用酸甘养阴法敛之,效果极好。

可用乌梅白糖汤,或者乌梅固本汤治之。

乌梅固本汤: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

此方最敛木气之过旺,春天突然天气变热时可经常服用,能预防温热疾病的发生。

自大寒至春分,天地之间木气主时。

何谓木?木者,天地之间阳气处于升发状态是也。

其余火土金水亦表示天地阳气其他四种不同状态。

如此理解五行,方能入得其门。

春分,春半也,阴阳相半,昼夜等长。

春属木,表现为阳气升发状态。

冬至而一阳初动,立春而阳气自地下始升,至春分而阳气升发于地面。

此时阳升之力与阴退之力均衡,但阳升占上风,因此天地之间渐暖渐温。

宜顺阳气而早起,心态当积极向上。

饮食当温,忌寒凉,以养天地升发之阳气。

此之谓“春夏养阳”。

再者,地面以下的阳气因升浮而减少,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需重视补益中阳。

春分时节,天气稍热,若不注意而感冒风寒,则易出现发烧、咳嗽、头痛、鼻塞诸症。

特别是因天气突然变热,不少人贪热少衣而极易感冒风寒。

再者,春分之后,木火上浮,与天地之间热气相合而上灼于肺,易患咳嗽、咽喉干痛。

若证属此,都可用葛根汤合栀子豉汤调治。

其方:葛根30克,麻黄1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炙甘草10克,栀子10克,淡豆豉30克。

水煎服,日一剂。

小儿用量可减半。

按二十四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则春分到小满为二之气。

一般每年至3月20日前后春分开始,天地六气由厥阴风木变成少阴君火,即阳气由升发转变为上浮,此时“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同时加强,地面以上热气流行,万物生机勃勃,故称为少阴。

少阴主时,主升发,群阴渐退而阳气升浮于天地之间。

若阳气过于开泄升发则需适当酸以敛之,以使升发有度。

《内经》提出“君火以明”,其德为显,其应之于脏则在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神明亮则五脏六腑皆得安定。

对人来说,君火执时,人感其气,则心阴易伤而心火易浮,易出现体内阳气过升过散现象,表现为胸胁烦满、失眠多梦、心慌心悸、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故需调之养之,适当敛之,使阳气升发有度,勿过开泄,如此即是顺应四时变化。

可考虑用以下汤方:泻心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黄连阿胶汤、黄连解毒汤等,随证选用,当有良效。

清明木气上升,自地下阴位升出地面,渐而上浮,此时天地之间的大气由温变热。

厥阴风木一变为少阴君火。

厥阴风木上升之气即是太阳寒水中所藏的去年秋天下降的暑火,此火为天之阳气,收敛于地下,再由地下上升至地上。

阳热初升于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

经春分之后,再升于地面以上的天空,则阳光升腾,照临大地,光亮四达,清明一片,故称为清明。

此火又称为君火,君火以明为德。

谷雨阳气上浮,热达寒空。

水气蒸腾,降而为雨,是为雨水。

正种谷时节,故称为谷雨。

清明与谷雨时节,阳热升腾于地面以上甚多,地下阳根则渐少。

因此,若外感邪气而出现发热、咳嗽诸症,需考虑其病因多由浮火灼金所致。

火浮于上,而中阳不足,最需温补阳气。

春夏养阳,即是这个道理。

谷雨时节,受天地气机影响,人体木火招摇于上,而中阳最易亏虚。

有些人开始出现白天易于困倦乏力,晚上又失眠烦躁之象,皆缘由此。

治法有二,一则酸敛木火,二则兼扶中阳。

可用灸法,当灸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诸穴,尽量少灸上焦诸穴,以免引动阳气。

此时最忌过食寒凉,一旺内阳被损,易致诸病缠绵。

立夏去年秋天开始敛藏于地下的阳气自立春开始向上升发,至春分而达于地面,至清明、谷雨而升于地面之上,至立夏开始阳浮于天。

地面以下所封藏的阳气由升而浮,而成夏季。

立夏开始,地面阳热越来越多,也开始越来越温暖了起来。

人居天地之间,体内阳气亦升浮于上。

此时阳虽上浮但不热,是属君火。

心主君火,又主神明,火浮于上与心相应。

因此,立夏开始,心气最旺,神明最清,当养心养神。

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时节,阳气升浮。

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

其法,一则,早睡早起,与太阳同步。

二则,适当运动,以汗液透衣为度,以助阳气升发。

天地之间,至春而阳升,至夏而阳气浮于上,人当顺应天地自然规律,以助阳气升浮。

夏天最是运动的好时节,需适当运动,使汗出透,以养人体阳气之升浮。

运动产热,会使体温略升高,汗出的同时阳气亦浮散于外,如此正好顺应夏天的自然规律。

但不可过度汗出,汗出淋漓,阳气亦过于外散,反至内阳不足。

三则,若阳气过度升浮,易致烦躁,当清心静养。

若出现上热诸症,可适当食酸,以敛浮阳。

四则,阳气外浮则易内虚,故需忌食寒凉,以免伤损中阳。

五则,勿过度贪凉而伤外浮之阳。

六则,善养阳者,当于春夏养阳。

而立夏之时天地之间阳气呈升浮状态,最适合于扶阳养阳。

灸法养生也可从此时开始为佳。

以此推而论之,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