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马故事
和动物有关的管理定律之分马定律
和动物有关的管理定律之分马定律经营管理02-21 1936前面讲的几个管理学定律都来源于国外,这次要介绍的管理定律可是正宗的国货,那就是“分马定律”。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可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
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终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
9+6+2等于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在大部分的场合,我们都把它作为一则趣味数学题来提高和拓宽数学能力、应变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可其实这则小故事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管理、经营和人生方面的体会呢。
体会1 有舍才有得假如我们稍微变动一下故事中的人物,不是智伯牵来一匹马,而是儿子们自己牵来了一匹马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够深刻体会到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在日常的工作中,懂得先期付出的人才会有未来更好的回报。
销售和经营人员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培养和客户的感情,也许最终能够做成一笔大单子。
在和大客户的初次交往中,通过降低利润甚至赔钱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大客户的长期合作机会,这样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临时牺牲一匹马,牵回来更多的马,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体会2 借力与助力有时候要做成一件事情,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有时候一个问题卡在某个环节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缺少某个或者某几个因素的支持,而所缺少的因素恰恰无法由自己提供,只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这个时候,善于借力就非常关键了。
现在所谓的供应链管理、分包这些做法,都是借用供应商和其他分包商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其实质也是一种借力的精神体现。
当然在懂得借力的同时,也要懂得助力,也要学会成全别人。
分马
分马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和准确地遣词用字。
2.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本篇节选自《暴风骤雨》的第二部,写了分马、换马两个事件,换马是分马的发展,两个事件紧密连贯。
分马,元茂屯三百来户都来参加,场面纷杂,人物众多;换马,则集中于解决一个问题。
本篇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欢腾,又在众多人物中写了十来个人物,并在其中着重描写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人物,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反映了分马给群众带来的欢喜,表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这个特点,培养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处理繁多材料,在纷杂场面中描写主要人物的能力。
本篇准确地遣词用字——特别是准确使用一些副词描写人物,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把关键语言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当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郭全海的高贵品质,培养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扣住关键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习作时准确地遣词用字的能力。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清结构层次,体会分马场面的热烈欢乐,分清主要、次要人物。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小说单元,引出《分马》(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第一段,大致了解《暴风骤雨》和课文前面的故事情节;参看注释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拴:shuān骒:kè弦:xiān相中:xiāngzhòng 瞅;chǒu撵:niǎn(马)圈:juàn夭折:yāozhé趟(地):tāng抠:kōu驹:jū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不又安上家了吗”。
要求读音准确。
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依据故事的发展,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又安上家了吗”,写分马;第二部分,从“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到篇末,写换马。
一匹出色的马课文原文|分马课文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分马这篇课文有什么内容呢?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分马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分马课文原文分马周立波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
小户一家能摊一头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都知道了。
就动手分吧。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
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添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郭全海说“现在分吧。
”说罢,跳下地来。
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
第一号是赵大嫂子。
她站在人身后,摇摇左手说“咱家没有男劳力,白搭牲口;省下给人力足的人家好。
”老初和老孙头都劝她要一头,可是她说啥也不要。
第二名是郭全海。
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常常觉得这个好,那个也不赖。
老孙头要他牵那匹青骒马,他就牵出来,拴在小学校的窗台旁的一根柱子上,回来再看别人分。
听到喊老初的时候,他早站在牛群的旁边。
他早就想要一头牤子,寻思着今年粮食不够,牤子劲大,晚上省喂,不喂料也行,不像骡马,不喂豆饼和高粱就得掉膘。
又寻思着,使牛翻地,就是不快,——过年再说吧。
他牵着一头毛色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
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
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张景瑞叫道“瞅老孙头挑匹瞎马。
”老孙头翻身骑在儿马的光背上。
小马从来没有人骑过,在场子里乱跑,老孙头揪着它的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面回答道“瞎马?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货色,多咱也不能瞎呀。
”小猪馆叫道“老爷子加小心,别光顾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两半!”老孙头说“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马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见我老孙头摔过交呀?”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
阿凡提“分马”到底是谁之过?
么 同 样 的 问 题 用 不 同 的 方 法 会 得 到 不 同 的 结 果 , 即 对 于 数学 的本 质没有 深入 分析 。而在 《 中小 学数学 》2 0 1 2年
生用 解法 1无 之过 。 同时 ,在江 老师 引导 下 ,学 生把 题
中 的 图 意 看 作 要 分 完 ,所 以学 生 只 能 用 按 比 例 分 配 的 方 法 来 解 决 ,解 法 2也 没 有 错 。 2 . 阿 凡 提 有 过 吗 ?再 看 阿 凡 提 有 错 吗 ? 没 有 。 因 为 阿 凡提用古典 的 “ 借 马 分 马 ”之 方 法 来 解 决 这 一 问题 。 解法 3 : 阿 凡 提 自 己牵 来 一 匹 马 ,说 加 上 他 的 这 匹 马
者把 数学故 事 “ 阿 凡 提 分 马 ”安 排 在 《 比的应 用 》的 目 的 , 是 要 求 学 生 用 比 例 分 配 的方 法 解 决 问 题 , 同 时 让 学 生 明 白利 用 分 数 的 意 义 去 分 马 是 不 正 确 的 。 在 《 中小 学 数 学 》 2 0 1 1年 第 9期 上 江 瑞 华 老 师 写 了
生根 据 按 分 数 的 意 义和 按 比例 分 配的 方 法 来解 决 ,都 没 有错 。 阿凡提 用 “ 借 马分 马 ” 的 方 法
巧妙 地 解 决 ,也 无 过 。 老 人要 表 达 的 真 实 意 思 是 非 常 确 定 “ 要 分完” 。如 果要 说 “ 谁之过 ” . 应 该是 后 人 把 故 事 的原 意 曲解 了 ,这 种 曲解 的 实质是 要 判 断 问题 本 身是 有 限 问题 还 是 无 限 问
北 师 大 版 义 务 教材 六 年 级 上册 第 四单 元 《 比 的 认
几 个 问 题 ,值 得 再 次 探 讨 。
借马分马的故事其中的道理
借马分马的故事其中的道理
摘要:
1.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
2.借马分马的过程描述
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分析
4.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5.总结:借马分马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借马分马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讲的是一位聪明的主人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马借给邻居,又如何在分马的过程中让邻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neighbor 的目的。
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主人名叫阿凡提。
他有一匹强壮的马,邻居都知道这匹马的价值。
有一天,邻居来向阿凡提借马,阿凡提答应了。
他知道邻居会因为骑马的快感而忘记归还,于是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阿凡提先将马借给邻居,邻居高兴地骑着马到处炫耀。
过了一段时间,阿凡提找到邻居说要分马。
邻居疑惑地看着阿凡提,心想:“这马明明是你的,为什么要分给我?”阿凡提解释道:“这匹马生了个小马,现在一共有两匹马,我们应该一人分一匹。
”邻居听后瞪大了眼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归还了借来的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邻居的错误,我们不能直接指责,而要巧妙地运用智慧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处
理人际关系,使彼此更加和谐相处。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朋友一直拖欠你的钱,你可以请他吃饭,然后在结账时说:“这次我请客,下次换你请。
”这样,你在不伤对方自尊的情况下,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总之,借马分马故事教会我们要善于用智慧去处理人际关系,让对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友谊,还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浅谈分马问题
浅谈分马问题问题1: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
在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个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
”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
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
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
不许杀马,不许流血。
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这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分马问题,这个问题中提到的马匹分配方法,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知道的,即三个儿子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借给他们一匹马,老人原有17匹马,加上智者借给的一匹马,一共18匹马。
于是三兄弟按照18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得到了9匹、6匹和2匹马。
9+6+2=17(匹)。
还剩下一匹,是智者借给三兄弟的那匹马,还给智者,我们称这种分配方法为古典分配方法。
一古典分配方法的合理性。
看到这个分配方法,许多人都会存在两点疑问。
疑问之一:遗嘱所说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都是相对于17匹马来说的,并不是对18匹马来说的,因而智者把自己的一匹马借给三兄弟再按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配马匹,不符合遗嘱的原意。
实际上只要我们全面分析老人的遗嘱,就会明白智者的分配方法是符合遗嘱要求的。
老人的遗嘱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把17匹马全部分给三个儿子;第二,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第三,不许杀马,不许流血。
老人自己家有17匹马,加上智者借给的一匹,一共十八匹马。
按18匹马的1/2, 1/3,1/9分给三个兄弟,三个兄弟所得的马匹数当然符合1/2∶1/3∶1/9的比例,符合遗嘱的第二条要求,而三个兄弟分别得到的9匹、6匹和2匹之和,恰好是老人的全部财产17匹马,符合上述第一条要求,又没让马流血符合遗嘱的第三条要求“不许杀马,不许流血。
”既然符合老人的三点要求,这就是正确的分配方法。
几千年来,人们都走入了一个相同的误区,即认为遗嘱所说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都是相对于17匹马来说的,只要撇开这个认识的限制,从全面整体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就会找出符合要求的分配方案,只要满足老人的三条要求,而不必细究具体的分配方法。
分马数学小故事
分马数学小故事
从前有个老汉,他有三个儿子。
老汉养了17匹马,那可都是好马呀。
有一天,老汉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把这17匹马分给他的三个儿子。
他立下了遗嘱,老大呢,要分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呢,要分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呢,要分总数的九分之一。
这可把三个儿子给难住了,17匹马怎么分才能按照老爹的遗嘱来呢?要是按照常规的算法,17乘以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都得不到整数匹马啊。
这时候呀,有个邻居骑马经过,看到三个小伙子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停下来问怎么回事。
三个儿子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跟邻居说了。
邻居一听,笑了笑说:“这事儿简单。
”
他把自己骑的那匹马也牵进了马群里,这时候马群就变成了18匹马。
老大按照二分之一来分,18乘以二分之一等于9匹马,开开心心地把9匹马牵走了。
老二按照三分之一来分,18乘以三分之一等于6匹马,也满意地牵走了6匹马。
老三按照九分之一来分,18乘以九分之一等于2匹马,也顺利地牵走了2匹马。
这时候三个儿子一共牵走了9 + 6 + 2 = 17匹马,正好把老汉留下的17匹马分完了,邻居再把自己的那匹马牵走了。
三个儿子都对邻居佩服得五体投地,邻居笑着说:“这就是数学的奇妙之处啊,有时候换个思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
分马定律
分马定律是一个数学原理,其来源是一个故事,故事是:有一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可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
17匹马的1/2是8匹半,但不能将马杀掉。
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终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
9+6+2等于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这则故事所反映的深奥数学原理只能由数学家们去解释,但它包含的生活道理却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
在古代的蒙古草原上,有一个商人拥有11匹价值连城的骏马。
商人临死前立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
遗嘱写明,他的11匹马全部留给他的三个儿子。
可是他的分配方法太奇怪了,遗嘱上把11匹马的一半分给大儿子,1/4分给二儿子,1/6分给三儿子。
看到这份遗嘱大家都感到迷惑不解。
11匹活生生的骏马怎么能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分成4分?6份?正当商人的儿子们正在为怎么个分法争论不休时,阿凡提——骑着他的枣红马来了。
他对三个小伙子说:“你们好啊!你们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我能帮忙吗?”
小伙子们向他诉说了原委,阿凡提便把他的马牵到了11匹马中间。
然后他问道:你们看这里有几匹马?那些小伙子一数,有12匹。
于是,阿凡提便开始履行遗嘱了。
他把这些马的一半,6匹给了老大。
老二得到12匹中的1/4,即3匹。
小儿子得到12匹中的1/6,即2匹。
阿凡提分完了以后说:“6加3加2正好是11。
余下的那匹,是我可爱的枣红马。
好了,小伙子们,再见吧!”说罢,他便跳上马向远方驰去。
分马定律
分马定律(一)分马定律的来源:有一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可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
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终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
9+6+2等于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二)分马定律带来的启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意是想要得到它,必须暂时付出。
这一思想也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从中国古代的智伯分马,到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再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若没有付出,也就不会收获。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会因为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某一个环节就让一个产品项目卡壳,这时就需要项目人有自己先拉出“一匹马”的勇气,促使该项目得以实施。
这“一匹马”可能会被分掉,但也可能为你赢回“几匹马”。
这就需要进行周密的测算,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如何运用分马定律:对个人来讲,要先付出,再收获。
要想吃到烙饼,先要翻地撒种种麦子,再加上浇水施肥除草等的田间管理,经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100多天的辛勤劳动,才会收获麦子,再经烘干磨粉后和面烙饼,才会吃到烙饼填饱肚子。
可见“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吃到肚里的烙饼的确是来之不易。
现在,企业中滋生出一种新的“啃企族”,别管我干不干活,创不创效益,上班一天就要给发一天钱。
这种只讲索取,不讲贡献,是“本末倒置”,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假如大家都这么想,都不种地,烙饼从哪里来?总之,先做事,后收获,取自己奉献之所得,该得到的不应少,不该得到的不应要,是职场人应树立的正确理念。
但遇到企业想侵吞你该得到的那一部分果实时,则应该当仁不让,拿起法律的武器保卫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
对企业来讲,要肯吃亏,求共赢。
分马_1
分马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和准确地遣词用字。
2.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本篇节选自《暴风骤雨》的第二部,写了分马、换马两个事件,换马是分马的发展,两个事件紧密连贯。
分马,元茂屯三百来户都来参加,场面纷杂,人物众多;换马,则集中于解决一个问题。
本篇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欢腾,又在众多人物中写了十来个人物,并在其中着重描写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人物,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反映了分马给群众带来的欢喜,表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这个特点,培养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处理繁多材料,在纷杂场面中描写主要人物的能力。
本篇准确地遣词用字——特别是准确使用一些副词描写人物,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把关键语言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当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郭全海的高贵品质,培养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扣住关键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习作时准确地遣词用字的能力。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清结构层次,体会分马场面的热烈欢乐,分清主要、次要人物。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小说单元,引出《分马》(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第一段,大致了解《暴风骤雨》和课文前面的故事情节;参看注释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拴:shuān骒:kè弦:xián相中:xiāngzhòng瞅:chǒu撵:niǎn(马)圈:juàn夭折:yāozhé趟(地):tāng抠:kōu驹:jū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不又安上家了吗”。
要求读音准确。
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依据故事的发展,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又安上家了吗”,写分马;第二部分,从“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到篇末,写换马。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故事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老汉,他有三个儿子。
老汉快不行的时候,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养了17匹马,现在我要把这些马分给你们。
老大呢,分二分之一;老二呀,分三分之一;老三嘛,分九分之一。
”说完,老汉就咽气了。
这可把三个儿子难住了,17匹马怎么按照这个比例分呢?要是把马杀了分肉,那多可惜呀。
这时候,聪明的阿凡提骑着他的小毛驴过来了。
三个儿子就把这个难题告诉了阿凡提。
阿凡提眼珠一转,说:“这好办呀。
我把我的小毛驴也算上,现在就有18匹马了。
”老大按照二分之一分,就得到了18×1/2 = 9匹马;老二按照三分之一分,得到18×1/3 = 6匹马;老三按照九分之一分,得到18×1/9 = 2匹马。
9 + 6 + 2 = 17匹马,刚好把老汉留下的17匹马分完了,阿凡提就骑着他的小毛驴走了。
这个故事里就藏着数学的奥秘呢,阿凡提巧妙地利用了分数的计算,解决了看似不可能的分马难题。
小熊开了一家鱼店,生意还不错呢。
有一天,狐狸来买鱼了。
狐狸说:“小熊啊,你的鱼怎么卖呀?”小熊说:“大的鱼10元一条,小的鱼5元一条。
”狐狸眼珠一转,说:“我想买你这儿所有的鱼,但是我有个特别的买法。
你把大、小鱼混在一起,平均每条鱼6元卖给我吧。
”小熊想了想,觉得好像很划算呢。
因为大的鱼10元一条,小的鱼5元一条,平均一下6元好像还不错。
小熊店里一共10条大鱼,10条小鱼。
如果按照原来的价格,一共能卖10×10 + 10×5 = 100 + 50 = 150元。
可是按照狐狸说的平均6元一条,总共20条鱼,只能卖20×6 = 120元。
小熊亏了30元呢,这时候小熊才知道自己上了狐狸的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买卖算价钱的时候,可不能随便求平均数,要根据实际的数量和价格好好计算,不然就像小熊一样吃亏啦。
分马
朱雁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学习《分马》一课。
作者是周立波,选自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
三、分析课文1、这篇文章虽然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
如按“分马前——分马中——分马后”的情节发展来划分文章结构,你看应该怎样划分,请跳读课文,标明起止。
投影展示本文主要情节如下:分马:(1)、赵大嫂子不要马。
(2)、郭全海随便牵了匹青骒马。
(3)、老初分到了黑牛。
(4)、老孙头到栗色小儿马玉石眼。
(5)、各家分到称心的牲口。
(6)、李毛驴物还原主。
换马:(1)、老王太太分到热毛子马不满意。
(2)、郭全海动员积极分子换马。
(3)、老王太太换走老田家的沙栗儿马。
(4)、郭全海到田家做思想工作并采取补救办法。
2、本文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围绕分马这件事,作者大大小小刻画了一二十号人物。
作者对这么多的人物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平均用笔墨。
那么作者着力刻画了哪些人物呢?3、详写一个人物就必须对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做细致的刻画。
下面就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进行语言、行动描写的。
投影展示有关老孙头的若干条语言描写:(1)“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
听到叫他的名字。
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表现出老孙头圆滑世故而又自私的性格特点)(2)“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哪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我老孙头摔过跤呀?”(表现出老孙头喜欢自吹的毛病)(3)老孙头走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
(表现他作为老车把式多牲口的极端爱惜的性格特点)(4)老孙头看老田头也愿意换,也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分马课文原文
分马课文原文分马课文原文:分马周立波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
小户一家能摊一头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都知道了。
就动手分吧。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
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添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郭全海说:“现在分吧。
”说罢,跳下地来。
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
第一号是赵大嫂子。
她站在人身后,摇摇左手说:“咱家没有男劳力,白搭牲口;省下给人力足的人家好。
”老初和老孙头都劝她要一头,可是她说啥也不要。
第二名是郭全海。
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常常觉得这个好,那个也不赖。
老孙头要他牵那匹青骒马,他就牵出来,拴在小学校的窗台旁的一根柱子上,回来再看别人分。
听到喊老初的时候,他早站在牛群的旁边。
他早就想要一头牤子,寻思着今年粮食不够,牤子劲大,晚上省喂,不喂料也行,不像骡马,不喂豆饼和高粱就得掉膘。
又寻思着,使牛翻地,就是不快,——过年再说吧。
他牵着一头毛色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
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
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张景瑞叫道:“瞅老孙头挑匹瞎马。
”老孙头翻身骑在儿马的光背上。
小马从来没有人骑过,在场子里乱跑,老孙头揪着它的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面回答道:“瞎马?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货色,多咱也不能瞎呀。
”小猪馆叫道:“老爷子加小心,别光顾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两半!”老孙头说:“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马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见我老孙头摔过交呀?”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
先借后还解题不难
先借后还解题不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靠常规的方法不容易解决,不妨换一下思维,先借一个数据,加入其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从前,有一个老汉,临死前对三个儿子说:咱们家只有十七匹马,我死后,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三分九分之一,但都必须分得活马.老汉死了,兄弟三人安葬了父亲,便来到马圈,按老人的遗嘱分马,但怎么分也分不开,兄弟三个一筹莫展.正在这时,邻居骑马路过,看到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便上前问道:兄弟仨这般发愁,为了何事?三兄弟把父亲的临终嘱咐和分马的难处告诉了他.邻居沉思片刻就想出了一个分马的好办法,三兄弟按老人的嘱咐分得了各自应得的马.同学们,你知道邻居是用什么办法把马分开的吗?该问题的关键是17匹马不能被3整除,邻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把自己的马借给了他们,这样共有18匹马,老大分二分之一,得到9匹;老二分三分之一,得到6匹;老三分九分之一,得到2匹;9+6+2=17,这时余下的1匹马正好是邻居原来的那匹马.还有这样一道问题:有一堆桃子,两只猴子平均分剩1个,三只猴子平均分剩2个,四只猴子平均分剩3个,五只猴子平均分剩4个,则这堆桃子至少有多少个?此题有多种解法,若采用先“借”后“还”的方法,就简便多了.由于这堆桃子所剩的个数恰好都比参加分配的猴子数目少1,若借来1个桃子参与分配,恰好每个猴子都能多分得1个桃子,没有余数,这说明这堆桃子的数目加上1是2、3、4、5的公倍数.因此这堆桃子至少有2×3×4×5-1=119个.亲爱的同学,上面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你有所启示吗?你能用先“借”后“还”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吗?1. 求1111111 248163264128++++++的值.2. 四个矿泉水空瓶可换1瓶矿泉水,现有15个矿泉水空瓶,若不交钱最多可以喝几瓶矿泉水?第1 页共1 页。
分马
分马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和准确地遣词用字。
2.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本篇节选自《暴风骤雨》的第二部,写了分马、换马两个事件,换马是分马的发展,两个事件紧密连贯。
分马,元茂屯三百来户都来参加,场面纷杂,人物众多;换马,则集中于解决一个问题。
本篇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欢腾,又在众多人物中写了十来个人物,并在其中着重描写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人物,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反映了分马给群众带来的欢喜,表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这个特点,培养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处理繁多材料,在纷杂场面中描写主要人物的能力。
本篇准确地遣词用字——特别是准确使用一些副词描写人物,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把关键语言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当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郭全海的高贵品质,培养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扣住关键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习作时准确地遣词用字的能力。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清结构层次,体会分马场面的热烈欢乐,分清主要、次要人物。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小说单元,引出《分马》(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第一段,大致了解《暴风骤雨》和课文前面的故事情节;参看注释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拴:shuān骒:kè弦:xián相中:xiāngzhòng瞅:chǒu撵:niǎn(马)圈:juàn夭折:yāozhé趟(地):tāng抠:kōu驹:jū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不又安上家了吗”。
要求读音准确。
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依据故事的发展,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又安上家了吗”,写分马;第二部分,从“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到篇末,写换马。
分马的故事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
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
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
老人的马是17匹,老娘舅的一匹马临时借出 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
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
又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
最后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
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 借用的那匹
分马的故临终前对儿子们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 们,三个人分。”
“分马的时候, 老大呢,出力 最多,得总数 的二分之一。”
“老二嘛,得总数的三 分之一。”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
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决定执 行遗嘱。
老娘舅赶来了,听完事由,眉毛一扬,说: “我来分。”
牧民分马的故事
牧民分马的故事
有一则著名的牧民分马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牧民,他有一些马,与邻近村庄的人家交换农作物和生活必需品。
有一天,一匹野马自由自在地跑到了他的牧场上,村民们纷纷表示祝贺,认为这是个意外的好运气。
牧民却说:“也许这是好事,也许不是。
”
他的儿子喜欢上了这匹野马,决定驯服它。
但在驯马过程中,他不慎摔下来,摔断了腿。
村民们再次表示遗憾,认为这匹马带来了厄运。
牧民依旧说:“也许这是厄运,也许不是。
”
不久后,国家爆发战争,征召年轻男子参军。
大多数年轻人都被征召去打仗,而牧民的儿子因为腿伤而免于被征召。
村民们再次表示祝贺,认为这是意外的幸运。
而牧民仍然说:“也许这是幸运,也许不是。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总是表面看上去那样。
它们的结果有时候无法被简单的表象所预测。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控制一切,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每个事件的态度和回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
他在临终前对他的儿 子们说:“我已经写 好了遗嘱,我把马留 给你们,你们一定要 按我的要求去分。”
遗嘱:“我把十七匹马全留给三个儿子。 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 九分之一。不许流血,不许杀马“
17÷2=8.5
? 17÷3=5.6666…
不许杀马 不许流血
17÷9=888…
于是他们就去请教当地一位公认的智者。
我借给你们一匹马,去 按你们父亲的遗愿分吧!
答案: 老大取走一半(即9匹) 老二取走三分之一(即6匹) 老三取走九分之一(即2匹)。 最后剩下1匹还给智者
计算: 老大得:18×1/2=9 老二得:18×1/3=6 老三得:18×1/9=2
还给智者: 18-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