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三)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三)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对日本京都,当代作家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用笔对京都的一些艺术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繁荣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的也是一个民族融合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
《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暂住突现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人文景观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边远风光。
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西屯庄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
山上还有杜博韦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男主角,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所,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
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与世隔绝从小被母亲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
与她孪生的兄弟不知是姐还是妹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思念世上众所周知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大义总之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
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紫苞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居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
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婚姻关系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
“‘我不怎么喜爱那位有田先生。
’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老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
读古都人分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紧迫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从《古都》看日本的传统美与民族性格
从《古都》看日本的传统美与民族性格《古都》从春天的花季开始,一起写到冬天阵雨、雨雪交加时代的结束——川端康成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被美国占领期间,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重建。
而任何一个文明的生长都要在其传统中寻找土壤与养料。
此时的日本在物质社会重建的同时,也急需精神世界的滋养。
与此同时,自幼便孤凄的川端康成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上的归宿。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亲人相继离世。
这种童年的生活造就了他敏感而又孤独的性格,这从他早期的《十六岁日记》中便已显露一二,在十六岁这一年他又聋又哑的祖父也离他而去。
所以这种孤独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促使他“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这是他与日本的慰藉。
谈到《古都》的创作时他说:“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他以非常高超的叙事与细节描写展现了日本人的美学与生活实质。
1968年川端康成以《古都》、《雪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题词中说:“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康成作品的细腻与丰富直接影响了一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文学创作,在今天川端康成的作品也仍然是我们了解日本人的审美与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
而在这些作品中《古都》无疑是充斥这种日本传统最多的一部。
《古都》中日本的传统美小说以象征着千重子和苗子命运的两株紫花地丁开始。
老枫树干的紫花地丁开了花:打千重子懂事的时候起,那树上就有两株紫花地丁了。
上边和下边这株相距约莫一尺。
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到:“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川端康成非常擅长景物的运用,年少的经历促生了他的敏感,他对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力。
随着季节生长而彼此不相见的两株花象征着与千重子不相见的姐妹苗子,而用这样的方式在开头传递千重子的孤独,这种细微的孤独,因为千重子早已知道他是父母捡回来的弃儿,她的遭遇同年少的川端康成一样。
《古都》鉴赏
我以为,文章之所以美,是因为人向往文中的事物。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衬托了人的存在,《古都》中规整的松林、素雅的和服、幽寂的古刹都因人的存在而美丽,人创造了美,界定了美,再用美来衬托人。
好的文章,是能让人化身为文内的人物,并亲身感受文中的令人向往的一切。而令人居着两只相距一尺的紫花地丁。
川端康成所写的物往往象征所写的人,和诗经六义的比类似。紫花地丁正是千重子与年幼时失散的妹妹的写照。两人的父母在这对双胞胎很小的时候就相继去世了,在他们死之前,迫于生计,将千重子丢弃在和服店的门口,无子的太吉郎夫妇收留了她。考虑到千重子的感受,夫妇两一直未把千重子是弃儿的事说出,而声称千重子是他们抢来的婴儿。后来机缘巧合,姐妹相聚,千重子一直觉得愧对妹妹苗子,想让她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而最后苗子一声不响地离开了。
北山上的杉树是人精心栽培出来的。整齐种下一排排杉树,修理不和谐的枝干,剥去杉树的树皮,打磨杉圆木,这些都是人类的作为。杉木是用来建茶室的,是用来和醒人心肺的茶香作伴的。杉木的目的不止在此,整齐的杉树,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笔直的杉树带给人心灵的震撼。
应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服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的得主。文字含蓄,笔风优雅。和宫崎骏一样喜欢以少女为主人公。日本式的文章,日本式的性格,日本式的死法。有人读毕他的《伊豆的舞女》哭了一天,抑郁了一周。在他的作品中,《千只鹤》风致,《睡美人》病态,《古都》和煦。《古都》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自小分离,长大后重逢的故事。“文学是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而《古都》恰有深刻的哲思。
浅析《古都》中人物形象
浅析《古都》中人物形象摘要:《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小说以日本古都京都作为背景,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命运悲欢离合的际遇。
一对双胞胎姐妹,因命运的捉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的个性,命运让她们重逢,现实又让她们分离。
因为身份等级、门第殊隔和贫富差距她们注定不一样,千重子犹如枫树上的紫丁花,忧伤、孤独,而北山杉则是苗子的写照,纯朴、挺拔、生机勃勃。
全篇贯穿了写风物,它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千重子;苗子;人物形象;命运《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写的中篇小说。
主人公千重子是一个弃儿,是佐田太吉郎与阿繁夫妇认养的女儿,这对夫妇在京都开了一间店经营和服批发生意。
一次偶然千重子在八坂神社遇到了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苗子,从而得知自己身世,苗子是她孪生姐妹,也知道了亲生父母早已离世。
因为苗子跟千重子长得一模一样,让秀男把她误认为千重子,后来把对千重子的感情也转注到苗子身上。
最后千重子按照传统的媒妁之言相亲,与同业大店“水木商店”的长子水木龙助结婚,让龙助来帮忙维持家中早已经营不善的生意。
小说借由京都在战后的人事内外在的情事纠葛、失散姐妹的离合情怀、男女的爱恋、传统的媒妁婚姻,表现出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
作品中通过千重子,苗子的命运,通过姐妹之间、恋人之间的感情隔阂,甚至酿成人情冷暖和离别的痛苦,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着身份等级和门第殊隔,揭示了这一贫富差别和世俗偏见所形成的对立现实。
而不管人情世故如何的变化,有古都之称的京都,还是一如往常地随春夏秋冬的变化在历史中流转,就如作品结局“市街依旧在沉睡,大地一片岑寂”。
一、千重子1、多愁善感的性格千重子身处富门,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家闺秀生活,不需要为家庭的生计而忧虑,但失落感和悲情却时时袭上她的心头,因为“弃儿”身世。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传统的民间习俗观念,按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生不幸。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古都》是一部富有禅意的作品,通过描绘京都这座古老城市的人和事,揭示了生活中的无常和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京都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阅读《古都》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人性的深刻领悟,以及对时空变幻的敏锐感知。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古都》,我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学会了用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世事的起伏,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美好,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前行。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古都》是一部充满着哲思和禅意的作品,让人在沉静的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刻意义,启发人们用一颗宁静的心来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真谛。
《古都》人物形象浅析
《古都》人物形象浅析摘要: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的著名作家,凭借《雪国》、《古都》与《千纸鹤》这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淡淡的忧伤,这种朦胧的感觉是来自其特殊的描写人物方法,通过对外在环境、氛围等的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
本文通过作者关键词:古都,人物,形象,浅析,摘要,端康成,日本,当代,名作家,凭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的著名作家,凭借《雪国》、《古都》与《千纸鹤》这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淡淡的忧伤,这种朦胧的感觉是来自其特殊的描写人物方法,通过对外在环境、氛围等的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
本文通过作者对外在事物的描写,试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浅析千重子与苗子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古都;千重子;苗子;川端康成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与《千纸鹤》这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日本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1972年4月16日)出生于大阪市北区。
幼年时父母双亡,之后祖父母和姐姐又相继病故,他一生漂泊无依,心情苦闷忧郁,久而久之,形成了易感伤与孤僻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奠定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基调。
小说《古都》是从1961年10月8日至1962年1月27日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一部中篇小说。
以古都京都为背景,主人公千重子是纺织世家的大小姐,她在年幼的时候遭到遗弃,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继而抚养成人,她经常感叹自己的身世,促成其多愁善感的情绪。
有一日千重子在京都郊外的北山,遇见当地一个美少女,她正是千重子的孪生姐妹,苗子。
苗子虽然没有离开父母,但谁知双亲在其幼年便不幸离世,苗子反倒成了可怜的孤儿,她被一个贫寒家庭抚养,成为一名受雇于人的劳动者。
小说以春花为首,四季之中春季常被喻为生命的季节,作家通过对开花的紫花地丁、嫩绿的新叶、红色的垂樱等的描写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选择以富有生命力的春季开始,或许也是在暗示对于千重子来说这将是她新的开始。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川端康成中篇小说《古都》是有诗意的,秀男向苗子提婚,苗子敏锐的察觉力认为他只是把自己当作千重子的幻影、替身,就像秀男在时代节并不太关注华丽的服饰一样却只关注背景的色彩,虚幻的背景,关注的不是时代节的主体,书中写到这点与苗子所想似有关联。
当然苗子必需把这件事告诉千重子,千重子也感到惊讶,养父母愿将苗子收为养女,不过苗子还是认为不应如此,与秀男结婚的事她也不会答应。
看到最后,有种苗子是虚幻的感觉,好像是千重子的一个幻影。
苗子蘊含著什么呢?也许是千重子对于骨肉亲情的渴望,苗子满足了千重子这方面,因为她是弃儿,这可能是这类人想要填补人生空缺的渴望吧。
另外苗子还代表了千重子的爱情困境,苗子把秀男的求婚当作幻影,秀男、真一、真一的哥哥龙助都对千重子有求婚的愿望,如果苗子对秀男求婚的真实心持怀疑太度,那么千重子对他们三个男孩也会怀疑,毕竟苗子和千重子是一样的处于孤儿的境况,有一句话叫做“你儿时所空缺的,将耗尽一生去寻找。
”听起来够恐怖,何不是呢,长到二十岁的千重子缺少了生身父母的陪伴而养成忧郁的性格,从小知道自己是个“弃儿”,这事压在心中挥之不去伴随成长,亲生父母不在就幻想出一个苗子出来,苗子能告诉她父母是如何死的,父母是什么样的身份,住在什么样的破草屋里,千重子听到这些就伤心流泪,千重子屢次邀请苗子来养父母家,苗子一直不肯来,最后来了一次也是告别。
由此可想到,苗子作为千重子的一个精神幻想物,暗示着千重子其实是渴望骨肉亲情的,纵使养父母如何爱自己,她一想到自己是个弃儿,想到自己与养父母没有血缘关系,然后总是有点隔阂,总是不能亲密无间,千重子对苗子倒是亲密无间的。
对《古都》的总结:1.对日本传统文化作了一定的描写,也有对传统手艺消失的顾虑。
2.精神隔阂,如果连至亲骨肉之间没有了关爱,那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遗憾,将与世人相距越来越远。
任何亲都不如骨肉亲。
传统、亲情、爱情的困惑。
3.写作技巧上,可以把苗子当作与千重子一样真实的人物,也可以把苗子当作千重子的精神幻想人物。
浅析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迷惘
浅析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迷惘作者:张琨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3期摘要:《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从追求西方思潮回归日本传统的文学转变,通过对日本传统节日、建筑及自然风物人情的描写展现了日本传统在美国西化浪潮中所面临的危机。
同时,作者用幽玄的文字诉说着自己对日本传统发展方向的迷茫与困惑,这是东西文化汇合中产生的不和谐声音,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突破自身局限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迷惘留恋一、引言《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一部力作,描写了古都的现实生活与人们心理的转变。
日本的战败使日本各界痛定思痛,力求革新与突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然而,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传播对日本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工艺产生了挑战,面对着社会本土文化的逐渐解构,日本社会中的保守人士既痛心又无奈。
川端康成在《古都》以极其细腻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语言及人物对话描写展现了自己在日本文化转型时期的迷惘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二、古都的传统美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是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地方,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完全是日本妩媚秀丽的代表。
而像平安神宫、佛舍浮屠更是日本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结晶,体现了日本人民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艺术旨归。
在这样优美、玄静的环境中,人们对传统充满了依恋。
(一)传统节日古都保留了日本许多历史传统与独特的文化,传统节日即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日本特色之一,像葵节、祗园节、时代节、五山送火节都由来已久,在这些节日来临时,人们要举行盛大的祭礼,以表达对诸神的敬仰,祈求与之和谐共存。
当然,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这些节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的追念,人们多把它看成是大型的活动,例如在《祗园节》中,作者说:“在古神社、古寺院甚多的京都,可以说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节日。
翻开日历,整个五月份,不是这儿就是那儿,总有热闹可看。
献茶、茶室、郊游临时休息地、茶锅等,总有用场,甚至供不应求。
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
90川端康成《古都》日本传统文化之美薛雁文 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川端康成的名字,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了,其作品也被传颂已久。
这当然是因为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和强健的艺术生命力。
本文选取了川端康成发表于1962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古都》,通过对其中自然描写和审美情趣的分析,力图揭示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日本传统文化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康成世界里的东方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审美情趣;自然描写;传统文化《古都》是川端康成于1961年开始创作的作品。
由于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日本社会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动荡与变化加上美国驻军带来的欧美文化,以及美国驻军对日本古老文化风貌的损伤让川端康成更加依恋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追求。
川端康成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内心隐藏着莫大的悲哀。
于是川端康成经过长期的酝酿,把京都作为原型,以京都的文化风貌为北京写出了《古都》这一中篇小说。
《古都》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不仅集中体现了人情美、自然美,也将日本特别是东方的传统之美进行糅合。
川端康成对于自然之美非常敏感,十分敬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用那支带灵气的笔,把日本四季变化和主人公传统的内在气韵的美都在《古都》里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为此,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地将小说的故事,放置在京都的风物的画面上展开。
故事的背景就是古都四季变化更替自然风光,自然美为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俏丽。
而古都的风韵就体现在这初春风和丽日的复苏之美,夏天枝繁叶茂的活力之美,深秋果实累累的金色之美,寒冬白雪皑皑的纯净之美。
川端康成热爱自然的情怀同时也是生活在京都的人们的浓浓依恋。
一、《古都》的创作背景《古都》从1961年10月8日开始,到1962年1月27日为止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了107回。
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是从风和日丽的春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季这一年的京都,实际上,川端康成设定的时空背景,远远超越于此,川端康成康是把古都放置在美军占领日本的大时空的背景之下的,美军让日本古老文化风貌的损伤让内心隐藏着莫大悲哀的同时更加炽热的追求阐释出日本传统文化。
读川端康成的《古都》
读川端康成的《古都》作者:游文英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水在石隙之间,静静地流淌,听得汩汩之声,知其将要流到更深之处。
当美也如此沉静,如川端先生的《古都》,便也能洗去尘世的浮华,让人于纷杂中偶获片刻的宁静。
川端先生生于京都的大阪府,幼年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生活孤独、忧郁,但他深爱这承载着他痛苦与回忆的土地,当都城的静美、古雅渐被现代工业的喧闹所取代时,他劝好友东山魁夷画一下京都清秀的风景,当东山画成《东洛四季》后,川端写信给东山:“我在病房每次看到你的画,就觉得春光照到了身边,画中杉树的绿色也会发亮。
”但在流逝的时间里,美好的生命在静静的流逝,古雅的传统也不可挽回,似乎一切都已如静美的秋叶在宁静中消逝,是那样的沉寂,那样的“虚无”。
或许这“无”便是川端先生认为的最大的“有”了。
于是在《古都》中,便有了那颇具神性的文字绘成的诗意淡雅的京都风景;有了那渐行渐远的日本传统风情;有了那恬静柔美、纤细善良的少女;还有那无法诉说的美的极致。
一、文字的细致之美1、紫花地丁“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
”“在树干弯曲的下方,有两个小洞,紫花地丁分别在那儿寄生。
”“上边那株和下边这株相距约莫一尺。
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到:‘上边和下边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柔弱的生命开出了美丽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春光的明媚”的欣喜,然而“在这种地方寄生,并且活下去……”更让人怜惜。
让我们也同样疑惑:处于不同境地的生命会否相互认识、相互怜惜?在徐徐展开的画卷中,川端先生用他那纤细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画着:美丽柔弱的千重子走到老枫树下,走进了紫花地丁的生命。
于是,眼前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变幻成了千重子和苗子,紫花地丁寄生的命运与孤独的伤感也便成了她们的了。
“老枫树树干上那两株紫花地丁也依稀可见。
花朵已经凋谢。
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看样子,这两株紫花地丁以前不曾见过面,而今晚上是不是已经相会了呢?”小小的紫花地丁,终于相见、相识了。
浅析《古都》中的园林文化
一、作品中体现的园林文化
El本的园林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早期也受到中国园林 艺术的影响,但特有的环境造就来了不同的文化,作为传统文 化的代言人,川端在他的作品中对园林文化进行了描述。 (一)石灯笼 在川端《古都》的第一章“春花”中,主人公千重子的家里 “紫花地丁的下面、枫树的根旁”就竖着一个古色古香的石灯 笼。在书中后文也多次提到了这个石灯笼,在日本石灯笼被用 作是一种露天装饰物,广泛进入庭院装饰,可见在普通百姓家 也受着日本这种园林文化的影响。 (二)平安神宫 川端在第一章中就安排主人公千重子与其青梅竹马的玩 伴真一去平安神宫春游。平安神宫正殿里的神苑是日本池泉 回游式庭园的代表杰作。庭园内溪水环绕,绿树成荫,一年四 季鲜花盛开,正女n)ll端康成在书中描述的“更令人神往的是, 装饰着神苑的一簇簇红色垂樱。如今的确可以称得上除了这 儿的花朵,再没有什么可以代表京都之春的了。”它以池塘为 中心,将各个时代的庭院风格融于一体:石桥溪水、浪漫的樱 花、古朴的亭台楼阁……无处不流淌着自然和谐的美。・ (三)清水寺 书中第一章千重子在清水寺舞台的波形栏杆上~边“俯 瞰灯光璀璨的京都”一边向真一交代了自己的身世,说出了自 己是个孤儿。清水寺为平安时代之代表建筑物,以禅文化景观 著称的清水寺是传统庭院式公园,早已成为京都的象征和荣 耀。这里除了神庙辉煌,更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幽美园林,是一 座“悬造式”的建筑。
万方数据
浅析《古都》中的园林文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杨宇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LITERARY THEORY 201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sh201007003.aspx
川端康成于1968年以《雪国》、《千纸鹤》和《古都》这i部 作品,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作家。 川端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情韵之美,尤其在《古都》中体现得 更为明显。 川端创作《古都》的时期正是二战后,美国文化的入侵和 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使Et本民族文化面临着衰落的危境。这 种情况引起了一直追求日本传统美的川端的关注,正是出于 对传统美的切实追求。川端康成写了《吉都》。他借助了京都的 古城古韵,“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即追求一种日本 美。所以全篇写风物,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 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 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 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
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回想起第一次与《古都》的邂逅,已是在四年以前。
正是初三那个冲动而浮躁的年纪,很庆幸能在那个时候读到《古都》这部小说,读到川端康成的作品。
不同于我以往读到的任何作品,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没的画卷。
川端康成的文字吸收了西方文学现代主义的精华,却见不到西方作品中的那种汹涌澎湃、跌宕起伏;他也继承了传统的东方美学,却有不曾展现出晦涩的描写。
《古都》所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古香古色的梦一般恬美、悠远、宁静,仿佛清晨淡淡的阳光,恬淡、清新,有渗透着古典的余韵。
它的文字就仿佛一阵清风吹过心底,只泛起一层淡淡的涟漪,却久久无法散去。
这种无法言喻的宁静悠远的美的体验,使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
《古都》围绕着一堆自幼失散的双胞胎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展开,穿插着秀男、龙助对千重子、苗子含蓄的爱情。
被贫穷的双亲抛弃的幼婴千重子,由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商人太吉郞夫妇捡来,并按照日本古老的规矩抚养长大。
千重子是一个多愁善感、人品诚实的姑娘,她常常暗自怀疑自己的身世。
按照日本民间习俗的说法,弃儿会受到终生不幸地折磨,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所以多背负了一层耻辱的标志。
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与出身于京都郊外北山杉村的年轻貌美的姑娘邂逅,极为相似的相貌使她发现这个姑娘正是她的孪生姐妹。
虽然成长与不同的环境之中,但两人内心都有着温柔、善良、敏感并且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
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
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
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
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
川端康成《古都》推荐
品味《古都》——古都的文化、人情与愿景一本书即是一个现实与心灵交织的世界,品味川端康成清淡细腻笔触下的《古都》,品味日本古都的文化、人情与愿景。
品味《古都》中的文化,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在那春之花、夏的节日、深秋的姐妹与冬之花中自然流露,在“四季感”中感受古都自然景色下的浓郁文化气息。
对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眷顾,充满了对民情风俗的亲切体察,细细体会。
在那京都古迹之间,显示出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对自然、对环境的思考在那点点环境变迁中体会和衍生。
无疑,川端康成为我们描绘了一段古都京都的自然美与传统美。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从那自然画卷间展现出一幅日本社会风俗画卷,体味着日本民族的情趣生活,以一种现代人的感受去体会那一番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细细品味那一首古都的抒情诗,细细观赏那一卷古都的风景画,细细感悟那诗情画意处的种种情结。
品味《古都》中的人情,纯真、诚挚的人情在古都间静静流淌,那风雅的美感本质又融入了些许淡淡的哀愁,物哀的情绪,点点虚无与玄幽。
细腻深处,又有着那丝丝缥缈、缠绵,缕缕寂寞情绪。
真挚情感在那世事无常、飘渺无际之间渐渐升华。
古都下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见无不让人叹惋。
紫花地丁的惆怅、祗园节的感动、北山杉的牵引、窗外雪絮的冷寂,短短的几个片段将让那般真挚难得的姊妹亲情依托而出。
悲欢离合间拖出那片片人生寂寥之感,无不引起人们共同情感的感触,关注、同情与哀叹之意慢慢沉淀,重拾那片片感人至深的情愁。
在《古都》所描绘的旧人、旧事、旧物中,有着诸多的象征,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情感至深的思索、对时过境迁的感叹,无不带有着独特的情怀。
物本无情,人之有情,一切都在那人情之间流露而出,留予人们细细体味、慢慢思索。
品味《古都》中的愿景,一切在寂静中开始,又在寂静中结束。
紫花地丁惆怅犹在,却又添几分北山的情结,而这一切又只在那窗外雪絮中愈显孤寂哀伤。
但辛酸的身世亦不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心中都有着那一片愿景。
生活给了千重子、苗子无数困扰,美好的梦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破碎。
《古都》引人注目的真切情谊
《古都》引人注目的真切情谊《古都》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以“姐妹”为主题的作品,收录了《古都》和《花的日记》两部中篇小说。
这部作品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赞誉为“引人注目的作品”。
《古都》中的两对姐妹,千重子与苗子、直美与英子,在命运的捉弄下,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伤害,但她们之间真切的情谊却始终未曾改变。
小说中流露出的纯粹真情和动人祝愿,让人们感受到了姐妹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无私的付出。
在《古都》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通过对千重子、苗子、直美和英子四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了姐妹之间的真实情感和亲情关系。
千重子和苗子是两姐妹,她们的父母都去世了,只有彼此相依相伴。
千重子为了让苗子能够出嫁,不惜放弃自己的婚姻和幸福;苗子也为了千重子的幸福,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
直美和英子也是两姐妹,她们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
直美为了英子的幸福,不惜和英子的未婚夫牺牲自己的爱情;而英子也为了直美的幸福,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
四个姐妹之间的情感交织,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之深和无私之美。
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将姐妹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苗子在千重子的婚礼上,默默地为千重子做着一切准备工作,让人感受到了她对千重子的爱和关心;而直美和英子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份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了她们之间的默契和互助。
除了姐妹之间的情感描写外,小说中还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描绘和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京都的古色古香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日本古都的独特魅力;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人物的衣着和食物等细节,让人感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温馨和美好。
总之,川端康成的《古都》是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作品,它以姐妹之间的情感为主线,展现了真实的亲情关系和无私的付出。
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日本古都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温馨美好。
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亲情和人性的内涵。
两株美丽的紫花地丁——川端康成《古都》赏鉴
两株美丽的紫花地丁——川端康成《古都》赏鉴两株美丽的紫花地丁——川端康成《古都》赏鉴【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他生于大阪这座工业大城市,父亲是位颇有教养的医生,对文学也饶有兴趣。
由于双亲的骤然去世,川端先生成了孤儿,自幼即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由住在郊外、体弱多病、双目失明的祖父收养”。
“早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求学时,川端先生便立志要当作家。
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是置身文学之道。
而川端先生可谓范例。
二十七岁时,发表《礼赞青春》、《叙述一个学生的故事》的短篇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著有《伊豆的舞女》,并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故事梗概】:“川端先生的《古都》,也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完成于六年前,已译成瑞典文。
故事的梗概是,幼女千重子因双亲穷苦,遭到遗弃,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照日本传统的老规矩抚养成人。
千重子为人正派,对自己的身世已暗自怀疑,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绪。
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她常为此苦恼不已。
而且,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儿,所以多背负一层受人耻笑的标志。
有一天,千重子在京都郊外的北山,遇见当地一个美少女。
她发现那正是她的孪生姐妹。
娇生惯养的千重子同身材健美、自食其力的苗子,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情投意合,和睦相处。
由于两人容貌惊人的相似,闹出一些阴差阳错的误会。
故事的背景放在京都,描写了四季节庆的胜景盛事。
从樱花盛开的春天到白雪纷飞的冬季,历经一年的时日。
因此,东京这座古城自身便成为作品里的登场人物。
东京是日本的故都,天皇及其臣僚曾住在那里。
千年之后的今天,风流繁华的圣地,以其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保存下来,也是能工巧匠技艺精纯的发源地。
并且,现在以一个旅游城市而为人所爱。
川端先生以毫不夸张的感伤,动人心弦的手法,敏锐细腻的感觉,将那些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道,庭院建筑、植物园内种种风物,予以精心描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
看川端康成《古都》小说文本和电影改编的艺术差距
161于立杰很多小说中都包含有电影中的诸多因素,导演也试图将小说的内容改编成电影。
可是,无论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如何接近小说本身,拍摄出来的内容依旧只是对小说的解读,这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只能是无限地接近[1]。
而电影《古都》的拍摄几乎没有删除原作中的内容,把女性东方美的艺术形象完全塑造了出来。
本文通过比较小说《古都》和电影改编版的《古都》,以此进行艺术差距的分析。
一、由文学叙事转变成电影叙事(一)《古都》的背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小说和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段。
小说《古都》主要是以千重子遇到了和自己长相一样的苗子为线索展开叙事的。
小说《古都》中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在姐妹俩相遇的时候,插入了几对男女之间的感情。
真一和千重子很小的时候就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但是最终真一的哥哥却想要和千重子在一起,并去千重子家里提亲。
文中的织匠也是非常爱慕千重子的,但是由于苗子和千重子长得一模一样,他错把苗子当作千重子。
后来他觉得自己和千重子的身份差距过于悬殊,于是就决定追求苗子。
但是苗子在最后拒绝了织匠,因为她知道他并不是真心喜欢她,不愿意做千重子的替身。
在千重子的身上有着高雅的气质和优雅的风韵,从小到大父母对她都是万般的疼爱。
但是在千重子的心中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养女,常常暗自伤神。
千重子和苗子相遇了之后,她才真正体会到了亲情的无价。
但受身份的影响,她又不能和妹妹相认。
而和千重子一起长大的真一,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有小小的困扰。
苗子因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自小孤身生活在北山,所以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和淳朴、善良的品质。
(二)《古都》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古都》主要是以四季景物的变化为线索进行描写的,风景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情感之间的微妙变化。
人物的活动通常和季节的变化与京都的传统活动息息相关。
小说《古都》中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要表现古都景色的秀美[2]。
《古都》中不单单描写景物,还塑造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可谓一举两得。
看川端康成《古都》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57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2期1962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发表了中篇小说《古都》,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
川端康成文章独具特色,尤为擅长揭露人性的丑与恶,《古都》这部小说延续作者前期的笔调,用叙事的方式完成了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虽然小说采用的是叙事方式,但是平实的写作手法成功地描绘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和社会的人情冷暖。
[1]一、《古都》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的差别(一)文学叙事小说名字虽然是《古都》,讲述的却是一对孪生姐妹悲惨凄凉的人生命运。
小说以孪生姊妹的偶遇为线索进行故事叙述,情节简单,只是在孪生姊妹相认的过程中添加了几对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里,有三个同时喜欢小说主角千重子的男人,分别是真一、龙助和织匠秀男。
这三个男人中,织匠秀男觉得自己的地位与千重子不般配,心灰意冷。
但又在传统节日中偶遇苗子,于是对苗子展开了追求,苗子拒绝了他,因为她知道织匠秀男内心喜欢的是千重子,自己只不过是姐姐的一个替身。
[2]千重子是京都丝绸批发商的独养女,但是一个意外使千重子知道自己曾经是一个弃婴。
当她与孪生妹妹苗子相遇之后,感受到骨肉相连的亲情,因为种种原因,她又不得不与亲生妹妹分离。
妹妹苗子是一个孤儿,自小就自食其力、纯朴善良,喜欢劳动,因为在劳动中她可以忘记烦恼。
她能清楚地分辨爱情,因此拒绝了织匠秀男对自己的追求。
她为了不给姐姐生活带来麻烦,最终选择永远隐匿于山林之中。
(二)电影叙事电影《古都》的叙事不像小说那样松散,电影的叙事比较紧凑,每个角色在银幕上都有鲜明的性格描写。
小说对青年之间的爱情描写比较模糊,电影对爱情的描写则是直截了当,这从电影情节中龙助对千重子的追求过程可以看出。
在叙事结构上,电影完全打乱了小说的布局结构,对与千重子没有关系的叙事,一律做了删减,这点由小说中对佐田在京都古寺作画可以看出。
电影叙事对小说的情节也进行了较大改变,如求婚情节被放在电影后半场出现。
赏析《古都》 川端康成
赏析《古都》——重拾渐逝的古典美川端康成凭借着《雪国》、《古都》、《千纸鹤》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川端康成一直都致力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探索,他的作品常常饱含着对日本古典美的怀念与追求,《雪国》讲得是岛村与艺伎驹子发生在雪国的情与爱,《古都》写得是千重子与苗子姐妹之间的悲伤离合以及古都中的人对旧事物的依恋,而《千纸鹤》讲述得却是三谷菊治与太田夫人以及夫人女儿文子之间爱的纠葛。
在这三部作品中,每一部小说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样东西,《雪国》中的艺伎、《古都》中的和服、《千纸鹤》中的茶道,艺伎、和服、茶道这些代表日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都在明治维新的浪潮中慢慢淡化,川端康成的小说正是为了唤醒民族精神的觉悟。
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
川端的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那么美在何处?《雪国》中的驹子虽为艺伎,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以致岛村每年都会来到雪国,此时的艺伎也不在是形式上的艺伎,精神上高于艺伎,情感上真于艺伎,可谓红颜知己。
《千纸鹤》中,虽不乏乱伦内容,还有千加子左乳上巴掌大的黑痣,这些都不能算美,然而其中的情却是真的,如太田夫人对三谷菊治父亲的怀念致使错误的转移到菊治身上,还有文子为了不影响菊治,而把对菊治满满的爱埋在了心的最底层,选择了离爱最远的地方,只为守候心中最纯洁的爱。
同样《古都》中对美的诠释也比比皆是,《古都》也是我最为欣赏小说,下面我将重温《古都》,重拾古都中渐去渐远的古典美。
《古都》的语言读来并不华丽,到显得异常的平淡,小说中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居多,读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纯洁无暇的千重子、坚强耐劳的苗子、一心只为追古的太吉郎、吃苦耐劳有一定见解的秀男等众多形象都犹如眼前。
《古都》:记录真情、温暖人心
《古都》:记录真情、温暖人心《古都》是一部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小说,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这本小说以“姐妹”为主题,收录了《古都》《花的日记》两部中篇,展现了至亲姐妹间的真切情谊。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四个女孩子:千重子、苗子、直美和英子,她们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但是她们之间的情感却是非常深厚的。
小说中所选两篇故事讲述了姐妹之间为对方无悔付出、相互成全的感人情谊,纯粹真情无声流露,从细节处温暖人心。
第一篇故事《古都》中,千重子和苗子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千重子是一个温和而善良的女孩,而苗子则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
然而,命运却让她们在不同的城市度过了大部分的时光,直到千重子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她向苗子倾诉了自己的内心。
在千重子离开人世之前,苗子陪伴在她的身边,成为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姐妹之间的默契和真挚的情感。
第二篇故事《花的日记》中,直美和英子是另一对姐妹。
直美是一个平凡而温柔的女孩,而英子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年轻人。
然而,当英子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之后,直美成为了她的代言人,并为她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活。
在直美的帮助下,英子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姐妹之间的互相扶持和相互成全。
整个小说中,川端康成描绘了姐妹之间的真诚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纯粹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这种情感是深厚而又难以言说的。
这种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姐妹之间,它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川端康成通过这部小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总之,《古都》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通过对姐妹之间的情感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那种纯粹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这种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姐妹之间,它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读完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与人相处的每一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古都》
——重拾渐逝的古典美
川端康成凭借着《雪国》、《古都》、《千纸鹤》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川端康成一直都致力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探索,他的作品常常饱含着对日本古典美的怀念与追求,《雪国》讲得是岛村与艺伎驹子发生在雪国的情与爱,《古都》写得是千重子与苗子姐妹之间的悲伤离合以及古都中的人对旧事物的依恋,而《千纸鹤》讲述得却是三谷菊治与太田夫人以及夫人女儿文子之间爱的纠葛。
在这三部作品中,每一部小说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一样东西,《雪国》中的艺伎、《古都》中的和服、《千纸鹤》中的茶道,艺伎、和服、茶道这些代表日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都在明治维新的浪潮中慢慢淡化,川端康成的小说正是为了唤醒民族精神的觉悟。
余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川端康成的语言,说到川端的语言是所有文学家中最柔软的。
川端的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那么美在何处?《雪国》中的驹子虽为艺伎,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以致岛村每年都会来到雪国,此时的艺伎也不在是形式上的艺伎,精神上高于艺伎,情感上真于艺伎,可谓红颜知己。
《千纸鹤》中,虽不乏乱伦内容,还有千加子左乳上巴掌大的黑痣,这些都不能算美,然而其中的情却是真的,如太田夫人对三谷菊治父亲的怀念致使错误的转移到菊治身上,还有文子为了不影响菊治,而把对菊治满满的爱埋在了心的最底层,选择了离爱最远的地方,只为守候心中最纯洁的爱。
同样《古都》中对美的诠释也比比皆是,《古都》也是我最为欣赏小说,下面我将重温《古都》,重拾古都中渐去渐远的古典美。
《古都》的语言读来并不华丽,到显得异常的平淡,小说中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居多,读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纯洁无暇的千重子、坚强耐劳的苗子、一心只为追古的太吉郎、吃苦耐劳有一定见解的秀男等众多形象都犹如眼前。
读后我不禁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对自己生活过的厢西世界地追忆与再创造,写出了少男少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哪怕爱的结局是悲剧的,爱的希望在孕育中,正如文中结尾这样写到“也许这个人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但可怜的翠翠还是痴痴的等着------同样,《古都》也是川端康成对过
去生活的回忆,古都中着重刻画千重子、苗子两离散的姐妹,千重子成长于批发商之家,纯洁善良,但偶尔也会悲伤,苗子生长于北山杉的小村中,铸就了她坚强的性格,但在真爱来临之际又显得犹豫。
除此之外,古都也描写了众多节日的场面,以及部分人不愿革新,仍保持着许多固有的传统方式。
《古都》由九个小部分组成,叙事严密,如果以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说,小说讲述了千重子与苗子相知、相识的经过,如果以时间顺序来说,小说从春花写到秋色直到最后的冬天的花,两姐妹相认的经过均在一年的时间里得以完成,里面也产生了众多的误会,千重子与苗子虽生长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但作为双胞胎的两姐妹,无论外界环境怎样的磨炼,也无法改变其血溶于水的亲情,以致使秀男在祇园节上错把苗子当作千重子,还许下给她织腰带的诺言,以及后面苗子始终不愿承认秀男爱的是她,在她看来,她不过是千重子的幻影而以,因此,断定秀男爱得仍然是千重子小姐。
另外,在一次时代节上,水木真一看见秀男和千重子在一起而吃了一大醋,其实他看见的千重子却是苗子,此时的苗子正被秀男所追求。
这些误会也就导致了苗子始终不承认真实的自己,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千重子的幻影而以,本属于自己应得的东西在她看来也是千重子的,这些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古都》中描写下的人、事、物大多都为旧人、旧事、旧物,其中以批发商太吉郎最为典型,可以说在这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呈现着川端康成的影子,对旧事物的捍卫,对新事物的排斥。
如太吉郎在诉说古都之古时,这样说道:“没有比这古都的更古老了。
这么美的东西,却没人愿意去画,只是临摹”。
“就拿树来说吧,也没有什么古树比这京都的更古老的了,不是吗?”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太吉郎眼中的古都无疑是历史最为悠久的。
另外,他为了刺激自己的灵感来设计出新颖、华丽的画稿,曾借助麻药来摧残自己,为了改变平淡风格,他一人躲进了嵯峨的尼姑庵,也是为得到一些构图的灵感。
并不是他不能改变自己,而是他对古典美理解的太深,正如他自己所说“已经是秋竹萧瑟的时分了,土墙倒塌的倒塌,倾斜的倾斜,大部分都剥落了,就像我这副模样啊。
”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出太吉郎的放荡不羁,虽然年龄已老,但心不老,他还十分怀念年少时狎伎取乐的时候,因此两次去七轩茶馆,正如小说中这样写到:“太吉郎身上似乎依旧留有艺伎的香气,或许是艺伎的香水味。
他感到自己仿佛变得年经了。
”除些之外,古都中众多传统节日和寺院也可以说明古都之古,如祇园节、时代节、鞍马寺举行伐竹会和火节、京都“大字”篝火、下鸭
神社举行的越夏祭神等,寺院如:高雄的神护寺、槙尾的西明寺、栂尾的高山寺等。
在风俗习惯上,炉灶没有拆掉(大部分人家都保留着),也许是普遍信奉灶神——灶王爷的缘故吧。
各家的炉灶后面都供着镇火的神符,而且还排着布袋神。
即使这样,古都同样受到了明治维新的影响,哪些代表日本文化的符合或许正在消亡,如龙村本是以织品闻名,然而外国人来这里却是为了看小型收音机,织品是古文化的代表,而收音机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符号,这里的对比明显表达了传统文化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机器文化,也表达了川端康成对现实的悲哀。
《古都》中的环境是美的,如文中多次出现枫树,以及枫树上的紫花丁,植物园樟树林荫道,平安神宫的樱花,人们采茶,过葵节,赏樱花,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同样也是美的,美的单纯无暇,如千重子对水木真一说“我想从清水寺去鸟瞰京城的暮景,想看看日落时的西山天色。
”这种语言正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结,语言很细腻,又不乏少女的调皮与任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千重子的单纯、快乐。
水木真一在千重子看来只是画眉毛,涂口红的童男形象,当然这只是真一小时候,然而这种童真的形象却能一直留在千重子的心中,说明了虽然即将步入成人的世界,但他们的身心却依旧停留在少年。
又如秀男曾说千重子美极了,却把她比作京都最风雅的佛像。
一方面说明秀男对千重子狂热地喜欢,另一方面也反映新一代人的纯真,这样的比喻看起来不恰当,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是没有经过长久思考的结晶,是对爱最原始的呼唤。
《古都》中存在着大量的象征,其中也不乏对人生哲理性问题地思考。
小说的开始便描绘出枫树上紫花丁盛开的情形,千重子想“上边和下边的紫花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紫花丁“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呢?千重子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
又如饲养在古丹波壶里的金钟儿。
壶中有琼楼玉宇,到处是美酒和山珍。
金钟儿是千重子把它放进壶里的,可是紫花丁是怎样到这个如此狭窄的小天地来的呢?“那么,自己呢?------”这一连串的自问,是否暗示了千重子是一个弃儿,“相见”与“相识”是否又暗示了自己还有一个同胞姐妹不能相认呢,在这里都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深地思考。
我认为小说中最富魅力,理解最深的就要数《冬天的花》这最后一部分内容了,这部分内容始终围绕“幻影论”展开,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苗子所说得“我不愿意妨碍你的幸福,哪怕是一星半点。
”在苗子看来,秀男无疑是把自己当作了千重子小姐,如果与秀男结合,就阻碍了千重子的幸福,另外,在她看来,“我虽然寂寞,
但我埋头劳动,我这个人性格倔强,比谁都更能劳动,就是好哭”。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苗子虽不在大富人家长大,但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人格,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愿作千重子的化身,这既是怕妨碍千重子的幸福,也对自己的坚持。
当然,在这里节中也可以看出众多少女都具有的猜疑心里,如小说中就很明显得写到“睢你说的,那当然是和千重子小姐做姐妹啦,不过,只限于秀男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苗子其实已经爱上了秀男,只是鉴于秀男与千重子,千重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才这样说,虽然很假,但假的可爱,更反映了少女初尝感情羞涩的复杂心理,刻画得可谓十分细腻,传神。
川端康成在《古都》中,用细腻、温柔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洋溢着古典香的古都美景图,刻画了生活在古都里的人们的真、善、美。
不仅给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精神特质丧失打了一针镇静剂,也给正处于信息文明中的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的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