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合集下载

会计制度演变阶段(3篇)

会计制度演变阶段(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管理学科,其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

从古代的会计记录到现代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对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二、古代会计制度阶段1. 古代会计制度的起源古代会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夏商时期。

当时,人们为了记录财产、管理经济活动,开始采用简单的会计方法。

这一时期的会计主要服务于国家财政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体系。

2. 古代会计制度的特点(1)会计记录方式:古代会计记录主要采用实物记录、口头记录和账本记录。

实物记录是指用实物如石碑、陶器等作为记录手段;口头记录是指口头传授会计知识;账本记录是指将会计信息记录在账本上。

(2)会计职能:古代会计职能主要集中在财产管理、收支管理和财政管理。

财产管理是指对国家、家族或个人的财产进行登记、保管和核算;收支管理是指对国家、家族或个人的收入和支出进行记录、核算和分析;财政管理是指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核算、监督和调控。

(3)会计方法:古代会计方法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收付记账法是指以收付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单式记账法是指只记录经济业务的一个方面,如收入或支出。

三、近代会计制度阶段1. 近代会计制度的起源近代会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逐渐从国家财政管理转向企业财务管理。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形成。

2. 近代会计制度的特点(1)会计理论:近代会计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

(2)会计职能:近代会计职能从财产管理、收支管理和财政管理扩展到成本计算、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

(3)会计方法:近代会计方法更加科学,包括复式记账法、权责发生制、成本计算等。

(4)会计规范:近代会计制度开始出现会计规范,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概念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

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制度与准则的演变(一)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向会计准则方向发展。

从1992 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推出了“两则两制”,并于同年出台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

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使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入了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

基本准则的出台,充分说明会计规范体系的变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两则两制”于1993 年7 月1 日起在全国实行。

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

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

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当时没有《公司法》,也没有《证券法》,只有《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为此原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这个制度比“两则两制”更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

这个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所以上个世纪90 年代的会计制度,大多数企业采用“两则两制”,中外合资企业继续采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改组上市的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及经验总结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及经验总结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及经验总结【摘要】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变迁和完善的。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沿革,然后分析了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了未来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

在经验总结部分,总结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势和劣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持续优化的必要性。

文章通过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进行全面分析,为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变迁,经验总结,历史沿革,现状分析,改革方向,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持续优化。

1. 引言1.1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及经验总结会计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经历了计量单位变更、国有企业改制、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等重要阶段。

这些变革在不断完善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现状分析显示,我国会计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得到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矛盾、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的结合程度不高等。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当紧扣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对新兴行业和新经济形态的监管,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推动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不断与国际标准接轨。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经验总结包括适时调整会计政策、深化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变迁和经验总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撑,也为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希望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我国会计核算制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2001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

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

(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

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协调。

会计制度变更的历程(3篇)

会计制度变更的历程(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计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变革内容以及变革的影响等方面,对我国会计制度变更的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1. 早期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会计主要是以官府为主,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

到了秦朝,我国开始出现了以货币计量的会计制度,这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开始引入借贷记账法、成本计算等方法。

同时,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如《会计法》、《审计法》等,为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1950年,我国颁布了《会计制度准则》,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入了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

三、我国会计制度的主要变革内容1.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我国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形成。

2. 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1)借贷记账法的推广: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借贷记账法,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收付记账法。

(2)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如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 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会计制度在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1)加强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要求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

(2)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企业披露关联交易、重大事项等信息,以保障投资者权益。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我国近19年来经历了重大的演变和发展。

下面将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修订和标准趋向国际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会计制度1.金融会计制度在我国近19年来,金融会计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2024年中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会计准则》,分别适用于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完整的建立起来。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上市公司是我国会计制度的重点对象之一、2000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取代了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二、会计准则的修订1.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自2000年起,我国先后发布了8个修订本的《企业会计准则》。

这些修订主要涉及会计核算制度、报表格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2.金融会计准则的修订2024年,我国发布了新的《金融会计准则》,适用于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

这些准则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

三、标准趋向国际化1.公司会计准则趋向国际化我国自2024年起,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使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轨。

2024年,我国推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

2.金融会计准则趋向国际化我国金融会计准则也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更加强调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

中国会计标准强制收敛项目(CAS-IFRSs)的实施,旨在与国际金融报告准则更加一致。

总结来看,在近19年中,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金融会计制度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

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会计准则的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趋向于国际化,不仅在编制过程中参考国际会计准则,还积极推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国家会计制度改革历史(3篇)

国家会计制度改革历史(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古至今,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从原始的账簿记录到现代的会计准则,从简单的收支核算到复杂的财务分析,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我国国家会计制度改革的历史。

二、原始的会计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我国会计制度主要以实物核算为主,如田地、奴隶等。

当时,会计工作主要由官府负责,会计记录主要是通过简陋的竹简、甲骨等材料进行。

2.周朝周朝时期,会计制度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如“计官”、“司会”等,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同时,周朝还规定了会计记录的格式和内容,如《周礼》中记载的“会计之法”。

3.秦朝秦朝时期,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统一的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会计令”,对会计人员进行选拔和管理。

三、封建社会的会计制度1.汉代汉代时期,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国家设立了“会计寺”,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同时,汉代还规定了会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会计知识。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完善。

唐朝设立了“户部”,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宋朝则设立了“盐铁司”,专门负责盐铁税收的管理。

这一时期,会计记录开始采用纸墨书写,会计科目也日益丰富。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设立了“户部”、“工部”等机构,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清朝则沿袭了明朝的会计制度,并加以完善。

这一时期,会计记录更加规范,会计科目更加丰富。

四、近现代会计制度的改革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会计制度也面临着改革。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产生了影响。

我国开始学习西方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逐步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改革。

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前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制度也不断演进。

由最初的手工账目记录、机械化记账、计算机化会计到现在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会计。

在会计核算制度的演进中,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变化,更是理念的变革。

从单纯的数据统计到对经营管理的支持,再到对战略决策的辅助,会计核算制度不断在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历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手工账目记录最早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是手工账目记录,由会计师手工记账本进行各项收支计算。

这种方式主要基于人的计算,对于会计记录需要考虑的方面不是很全面,更多是基于应付应收款项的现实情况进行核算。

虽然手工记录会计核算方法已经过时了,但是在许多落后地区,许多传统工业企业和小企业依然使用手工会计记录的方法。

另外,对于手工公司而言,使用手工账簿进行会计记录有减少公司开销的效果。

机械化记账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工记账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求,机械化记账开始流行起来。

机械化记账指的是通过机器进行会计记录,以打印机、卡片机、电算机等为代表的机器设备。

与手工记录相比,机械化记账有着更快的速度、更精确的数据和更准确的财务分析,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流方式。

机械化记账的优势在于,通过设定预算和管理方案,实现企业税务、财务收支的有序流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机械化记账逐渐向计算机化转变。

计算机化会计计算机化会计是指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会计核算。

简单来说,就是使用专门的软件代替以前的机械化设备,处理会计核算中的各种账务处理。

计算机化会计可以通过软件快速处理账务,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准确的会计信息,比如利润、成本、资产等。

计算机化会计还可以利用软件帮助企业财务部门更好的完成报表、减少错误等不必要的成本。

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化会计技术是会计核算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数字化会计数字化会计是现代会计核算模式中较为流行的模式。

中国会会计制度变迁(3篇)

中国会会计制度变迁(3篇)

第1篇引言会计作为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会计制度同样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制度特点、改革进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沿革1. 传统会计时期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贵族和商人等社会阶层的需求。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以手工记账为主,会计方法简单,主要依靠经验进行核算。

(2)会计核算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方面。

(3)会计信息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对外披露较少。

2. 近代会计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会计制度。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方法逐渐完善,开始采用借贷记账法。

(2)会计核算范围扩大,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方面。

(3)会计信息开始用于对外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 现代会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进入现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

(2)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3)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扩大。

二、制度特点1. 法规体系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

这些法规为我国会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2. 核算方法科学我国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

同时,借贷记账法成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便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3. 信息质量提高随着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扩大,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会计)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财务会计)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一、序言会计核算制度是有关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规则的组合。

中国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及史料的完整性,为了达到理论分析上的专一性与深刻性,笔者进一步把分析对象具体化,即只限于工业企业范畴内会计核算制度的剖析。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并同时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

因此,我们对会计核算制度的研究也就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意识等环境因素。

在这里,笔者的主要思路是把会计核算制度置于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制度约束空间加以考虑,根据环境演进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影响来把握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规律以及不同时段下的特点。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第一,关于环境演变分析框架。

环境包括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意识形态环境等。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界定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政策。

主要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以文字形式发布的国家当前的主要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政策和方针。

(2)经济制度。

依据经济制度的客观存在,经济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某一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所有制为特征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一种社会形态与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例如,社会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区别。

第二层次常被称为经济体制,涉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与经济管理手段等的具体机理,如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层次是微观形态下的企业制度。

(3)示范效应。

这是在更大范围的环境之中考虑,对一种成功做法的借鉴、引进或移植。

第二,关于会计核算制度类型的分析框架。

会计核算制度的类型可通过以下几类因素标示,即有关会计核算观念的设定、报表体系的设定、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制度设定、企业资金管理的制度设定、成本核算的制度设定等。

文中把由于这些典型因素的不同而区别开的不同制度称为不同的制度类型或制度特点。

实际上,不同的制度类型和特点就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会计核算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会计核算制度对经济管理、信息披露和资源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进行探讨。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会计核算制度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主要以国家计划为导向,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管理需要为目标。

在这个时期,会计核算主要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采用了“总账核算”和“分业分类账核算”的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

总账核算主要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统计分析,而分业分类账核算则用于具体行业的经济管理和控制。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核算制度模式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在市场经济时期,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主要以市场需求和信息披露为导向,以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为目标。

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会计制度则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程序。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我国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三、现代化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建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现代化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建立成为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现代化会计核算制度模式中,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

会计软件的推出和电子数据交换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现代化会计核算制度模式还注重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通过信息披露的规范和加强监管,可以提高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结: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是与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相伴随的。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导向,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需求导向,再到现代化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建立,中国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步适应了经济的发展和需求。

核算制度历史变化过程

核算制度历史变化过程

核算制度历史变化过程前言核算制度是管理会计的基础之一,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核算制度也随之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我国核算制度的历史变化过程进行探讨。

初步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核算制度主要是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

这种制度以会计凭证、台账、账簿等为基础,进行会计记账和账务处理。

但是,这种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会计凭证单一,只能表达财务数据的货币量,不能表达财务信息的真实价值;台账和账簿体系较为复杂,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等,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这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了。

现代化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会计核算制度的不足之处,我国逐渐推出现代化的核算制度。

这种制度以现代管理手段为基础,将会计核算与现代管理手段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台账和账簿等繁琐程序,加强会计信息的价值表达。

例如,对数据的分析与统计,以及核算结果的分析与判断等。

另外,现代化制度还实现了会计核算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但是,现代化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没有被完全替代。

许多企业在使用现代化制度的同时,仍然保留传统的台账和账簿等制度,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过于复杂。

另外,现代化制度还存在数据管理不规范、信息保密性差等问题。

现代化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核算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为了解决现代化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不断推出改进措施,加强对核算制度的规范和监管。

例如,我们不断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推广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推进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化和规范化。

结语总之,我国核算制度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由传统核算制度向现代化核算制度的转变,这一过程也给我国企业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9年来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概念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

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制度与准则的演变(一)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向会计准则方向发展。

从1992 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推出了“两则两制”,并于同年出台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

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使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入了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

基本准则的出台,充分说明会计规范体系的变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两则两制”于1993 年7 月1 日起在全国实行。

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

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

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当时没有《公司法》,也没有《证券法》,只有《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为此原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这个制度比“两则两制”更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

这个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所以上个世纪90 年代的会计制度,大多数企业采用“两则两制”,中外合资企业继续采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改组上市的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的演进(3篇)

会计制度的演进(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紧密相连。

从最初的简单记录到现代会计制度的形成,会计制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进过程。

本文旨在回顾会计制度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规律,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会计制度的起源与早期阶段1. 会计制度的起源会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在那个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开始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产生了对经济活动的记录需求。

这一需求促使原始人开始使用结绳、刻契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记录。

2. 会计制度的早期阶段(1)古代会计制度古代会计制度主要集中在古代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国家的会计制度主要以实物计量和口头记录为主,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封建社会会计制度封建社会会计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以官府会计和民间会计为主。

官府会计主要负责国家财政收支,民间会计则服务于民间经济活动。

三、会计制度的近代阶段1. 工业革命与会计制度的变革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经济活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工业革命时期,会计核算方法逐渐从简单的实物计量和口头记录向较为科学的复式记账法转变。

(2)会计制度的规范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

各国开始制定会计法规,规范会计行为。

2. 会计制度的国际统一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增多,会计制度的国际统一成为迫切需求。

192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标志着会计制度的国际统一进程的开始。

四、会计制度的现代阶段1.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20世纪末,各国纷纷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会计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会计制度的重要特征。

最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三) 精品

最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三) 精品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三)请欣赏《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三》张天西、石少梅、杜小燕中国财经网六、中国会计核算制度对苏式会计的扬弃期1979—1992年一环境分析1从政府政策看,一方面是谨慎地恢复文革以前的一些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是探索如何借鉴西方工业先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

会计核算制度也是处于这种恢复和探索中。

2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允许进行少量的私有制试验,允许在一些不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发展私有经济。

乡镇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等非国有经济走进经济舞台。

在经济体制方面,虽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基本模式,但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审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

从1985年起,市场机制被重新引入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主要举措是实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

从企业制度看,1992年之前,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举措是对企业放权让利,企业按合同上缴利润包干或递增包干任务后,有权根据一定比例分配利润留成。

3从示范效应看,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明白了苏式体制的诸多弊病,开始将目光投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早走一步的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注重了解它们在对苏式体制扬弃或分道扬销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也注重吸收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经验。

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与以前的对苏式体制的全面移植和盲目模仿已有本质的不同,示范效应的作用在降低。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经过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冲击,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几乎荡然无存。

会计制度的修订和施行,陷入了一种从零开始的局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197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恢复了会计制度司的职能1982年5月,又改名为会计事务制度司。

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主持修订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文者后第一套会计核算制度,即《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套制度在1985年、1989年作过两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以后出现的新情况,现将其特点分述如下1981年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是1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方面,改变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负盈亏的状况,承认企业独立的经济利益。

最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二) 精品

最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二) 精品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二)请欣赏《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二》张天西、石少梅、杜小燕中国财经网五、中国会计核算制度与苏式会计决裂期1958—1978年一环境分析1从政府政策看,这个时期政府的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大跃进阶段,政府的主导政策是放手发动群众,打破各种科学的和现实的局限,超常规地发展经济;二是强调阶级斗争,强调路线正确,以政治挂帅否认经济发展,并进而发动和引导了文化大革命。

这一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主流是彻底批判苏联的会计核算思想。

2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制进一步增强,私有制经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处于退势;在经济体制方面,1957年10月,经过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的讨论和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公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适度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调整中央与地方和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适当放权,但随后不久又收权;在企业制度方面,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而且是一个政治单位,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政治运动。

综观这一时期,会计核算制度实际上走入不断为放权和收权政策进行修补的怪圈。

这种放权与收权方面的核算改革,丝毫没有改变会计核算制度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性质。

3从示范效应看,因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运动,因此没有示范样板可以参考。

这是一个对苏联的制度与经验荡涤的阶段。

从学习苏联到批判苏联,这个巨大的转折必然会给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1958年,国内影响很大也是国内惟一的会计专业刊物《工业会计》月刊①社论提出会计人员的迷信是很深、很多的,迷信外国,迷信书本,迷信制度,迷信专家。

这些迷信一定要破除,才能解放思想。

文化大革命中又提出反修放修的思想,苏联经验被喻为繁琐哲学或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被抛弃。

从1958年的中央主管企业部门工业会计报表格式②可以简略地概括出大跃进制度类型的特点1在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方面,受彻底放权的影响,企业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因此在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上也呈现出了新的格局。

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演进的研究

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演进的研究

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演进的研究摘要:中国建国以来,在会计制度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时至今日中国的会计制度还相对落后,本文以时间顺序,大体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在会计制度上的发展,并作出简要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反思我国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以后的进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会计制度;缓慢发展;会计政策一、概述关于会计核算制度所处的环境。

从建国到现今的21世纪,会计活动所处的环境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我们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简单的谈一下。

先来看政治环境,从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有非常巨大的变化,政治环境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改革开放为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政治环境较为僵硬,会计活动趋于停滞,会计活动只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这时的会计制度非常不健全,核算制度大都仿效苏联,很少有自己的发展。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国际上的会计制度较为先进,中国如果再是以前的模样,那么便不能和世界接轨,那么在国际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就处于下风,更会导致国家经济的停滞不前。

再来看看经济环境,还是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在这个阶段之前,中国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也相当死板,只是简单的进行记录,而对会计本身的其他职能进行忽视,例如:会计的监督职能,等。

这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会计制度的建设也处于一个相当低的发展水平。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改善了那种原有的计划经济,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中国走向世界,会计核算制度也逐步的得到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几位,这也导致了会计核算制度的快速发展。

最后来看看文化背景,还是以改革开放为界,在这之前,中国社会并不是特别的稳定,文化上能接受的新观念也特别少,新的会计核算制度,这种新观念,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加上中国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新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演变摘要:中国会计制度频繁变迁, 转轨时期尤其如此。

会计制度朝令夕改, 会计信息割裂失真, 会计制度的执行严重偏离制度本身, 不仅加大了财会人员知识更新的成本, 降低了工作效率, 更为别有用心之人操纵财务数据、套取社会资金大开了方便之门, 干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秩序。

研究表明: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之所以频繁变迁, 主要是因为中国缺少一个科学可行的会计制度质量标准, 会计制度的制订缺乏一个必要的社会基础, 会计制度的变迁没有与时俱进, 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执行上缺乏严肃性。

只有追根溯源, 对症下药, 才能革故鼎新, 迎来创新建设中国会计制度的春天。

关键词: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历史演变新准则主要内容新旧准则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新准则的优点1 会计制度历史演变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范,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法规。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十分频繁复杂, 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尤以转轨时期为甚。

客观分析这个曲折过程特别是转轨时期的失误和教训, 可以为创新中国会计制度, 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会计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为克服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困难局面, 借鉴前苏联的经验而制定的, 该会计模式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决算编审为主要内容。

1949- 1952 年是我国会计制度的初创期, 1953-1957 年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全盘苏化期, 1958-1978 年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苏式会计的决裂期,大跃进将会计报表大大简化, 文化大革命使会计核算制度名存实亡。

1. 1 理想的会计制度首先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会计制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是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会计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客观、相关、明晰、可比、一贯等质量特征而制定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1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一、序言
会计核算制度是有关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规则的组合。

中国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及史料的完整性,为了达到理论分析上的专一性与深刻性,笔者进一步把分析对象具体化,即只限于工业企业范畴内会计核算制度的剖析。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并同时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

因此,我们对会计核算制度的研究也就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意识等环境因素。

在这里,笔者的主要思路是把会计核算制度置于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制度约束空间加以考虑,根据环境演进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影响来把握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规律以及不同时段下的特点。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关于环境演变分析框架。

环境包括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意识形态环境等。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界定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政策。

主要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以文字形式发布的国家当前的主要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政策和方针。

(2)经济制度。

依据经济制度的客观存在,经济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某一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所有制为特征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一种社会形态与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2
例如,社会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区别。

第二层次常被称为经济体制,涉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与经济管理手段等的具体机理,如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层次是微观形态下的企业制度。

(3)示范效应。

这是在更大范围的环境之中考虑,对一种成功做法的借鉴、引进或移植。

第二,关于会计核算制度类型的分析框架。

会计核算制度的类型可经过以下几类因素标示,即有关会计核算观念的设定、报表体系的设定、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制度设定、企业资金管理的制度设定、成本核算的制度设定等。

文中把由于这些典型因素的不同而区别开的不同制度称为不同的制度类型或制度特点。

实际上,不同的制度类型和特点就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经过以上的阐述,笔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经过对环境变动的分析(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环境的变动将会导致环境与制度之间的不均衡,并衍生出新的制度),来归纳出在不同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初创期(1949—1952年)
(一)环境分析
(1)从政府政策着,由于中国的全境尚未全部被共产党政权所统治,政府的政策主要是力争在全国陆地彻底战胜国民党的军队,并力争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胜利,因此,它必须动员全国的力量为军事机器服务,同时为未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发展重工
3
业。

因此新中国第一个统一核算制度是1950年7月1日试行的<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机构统一会计制度>。

(2)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这个时期是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共同纲领>为经济政策的依据,对旧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僚资本实行了没收充公制度,并借此建立起来了初步的公有制体系。

在经济体制方面,50年代初期,政务院发布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其基本内容是统一财政收支,重点是统一收入。

伴随着财经工作统一的步伐,就奠定了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

在企业制度方面,国营工业企业的生产基本被纳入计划范围,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管理。

由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实施,大部分私营工业的生产被间接纳入了计划轨道,纳入了计划轨道的私营工业企业的产值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50年为29%,1951年达43%,1952年则上升到56%。

这样看来,国营企业作为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已成为计划部门的附属物,而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加工、订货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的实施也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这种环境要求对国营企业必须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而对于私营企业则采取放任态度。

(3)从示范效应看,这时能够借鉴的会计核算制度一方面是根据地时期的会计核算经验,另一方面是苏联的会计经验,可是限于中国当时在经济制度方面与苏联的差异,大规模地向苏联学习是不可能
4
的。

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制裁和封锁,这种敌对情绪也根本限制了中国向英、美等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学习。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
1950年3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草拟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训令>,要求中央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草拟各部门统一的会计制度。

紧接着各部门积极行动,在1950年年末中央各部门基本完成了对本部门会计制度的草拟工作,并报审批。

这一批会计制度被认为是中国统一会计制度的雏形。

1951年根据形势的发展又对1950年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

1952年10月,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在财政部的主持下又一次全面修订了全国统一的各行业会计制度。

从这一时期制定的会计核算制度来看,显示出了以下的特点:
(1)确定了由财政部制定全国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体制。

1951年之前是由财政部参加的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负责审定各部门拟定的会计制度,从1951年下半年起,改由财政部单独主持制定会计制度。

(2)在企业资金的管理制度方面,确立了资金观念,并严格限制不同类型的资产互相占用。

如1950年5月,重工业部颁发的<关于建设资金与生产资金严格分立的通知>规定:生产资金和建设资金必须分别筹划、运用和管理,各该项资金严格禁止互相移用。

国家投资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两项分列,分别代表国家对企业在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