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防汛防洪方案、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大数据下的防洪防汛预报预警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防洪防汛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防洪防汛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7752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2.png)
项目总结与成果展示
防洪防汛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完成 ,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
能分析功能。
通过引进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云 计算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高效采
集、处理和存储。
平台能够及时预警洪水、暴雨等 自然灾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
能力。
项目推广与应用前景
防洪防汛大数据云平台在多个城市得到成功
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 包括洪水预测模型、气象 预警模型等。
数据可视化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 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 图形和图像,便于理解和 使用。
03
防洪防汛大数据应用开发
应用场景分析
城市防洪
针对城市防洪的需求,分析城市 排水系统、气象数据、地理信息 等数据,预测洪水风险,提前制
定防范措施。
。
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公众的防灾意 03 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项目目标
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存 储、处理、分析和展示于 一体的防洪防汛大数据云 平台。
提高洪水、暴雨等灾害的 预警和预测能力,缩短响 应时间,降低灾害损失。
实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 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 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 决策效率。
技术更新速度
防洪防汛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跟进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 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0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平台涉及大量防洪防汛数据,需要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
,以避免数据泄露和安全问题。
管理风险及应对措施
项目管理
防洪防汛大数据云平台建设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和团队,需要有效 的项目管理措施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质量管理
平台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平台的 质量和稳定性。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0fe67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d.png)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洪水成为了越来越多地区的常见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水灾害,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开始积极探索智慧防汛解决方案,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等方面。
首先,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河流水位、降雨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洪水。
其次,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潜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最后,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疏散人员、转移财产和提供救援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水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在实际应用中,智慧防汛解决方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在面对洪水灾害时能够更加快速地做出决策,并有效地降低了救灾成本和人员伤亡。
此外,智慧防汛解决方案也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为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智慧防汛解决方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建设和维护相关设施和系统。
其次,需要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操作和利用智慧防汛系统。
最后,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和环境。
总之,智慧防汛解决方案是应对洪水灾害的重要途径,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深入,相信智慧防汛解决方案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
![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6496c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1.png)
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份有效的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一、综述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影响,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在防洪防汛方面,我们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洪水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
这些方案应考虑到地形、水流特征、洪水历史等因素。
防汛的基本措施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加固、信息发布等。
力求提前预警,及时撤离并做好应急处理。
而在地质灾害方面,本方案将重点关注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防范工作。
通过开展地质调查、制定规范工程建设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来减少这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二、防洪方案1. 拓宽河道。
对于那些比较狭窄的河段,我们要通过疏浚、清理、拓宽策略来增加水流量。
2. 堤防加固。
在洪水即将来临之前,我们要通过加强堤防抵御洪水侵袭。
加固堤防的方法有加高、加重、加固等。
3. 加强监测。
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灾害监测系统,不断追踪洪水动态。
采用监测站点的实时对比数据分析与统计,给出洪水情况估计,提前做好调度和预警。
4. 自救互救。
加强群众自救互救意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大众防御能力。
三、防汛方案1. 信息公布。
通过形式多样化的信息发布,从多角度方面把灾害的风险传递给群众,约束群众行为,规范开展灾害防范行动。
2. 加强排涝能力。
及时清理积水,疏通排水渠道,确保民众居住地、公共交通、救援区域畅通无阻。
3. 预测预警。
通过收集各类预警信息,及时发布、传递,向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实事信息和保护措施。
4. 救援处置。
通过强化救援队伍,提高救援处置水平,急救在先,及时营救群众遇到洪灾困境,妥善安排收容、转移、安置等关键来改善其生活状态。
四、地质灾害方案1. 国土勘察。
通过对地形地貌、土壤情况、地质构造等进行勘探调查,并建立详细的地形图、地质图等。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67a0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5.png)
通过整合各类传感器和遥感数据,实现洪水、降雨等水情参数的 实时监测,为防汛应急指挥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决策支持与优化调度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防汛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洪 水演进模拟、预案生成与优化调度等功能。
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
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实现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多部门协同 联动能力,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技术选型
采用成熟的框架和组件,如Spring Cloud、Vue.js等,确保系统稳 定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存储
设计合理的数据库表结构,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高效查询,如使用 MySQL、Redis等。
信息化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大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应急事件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为决策提供支持。
物联网技术应用
水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与效果
多源数据融合
整合卫星、雷达、水文站等多源数据,提高水情监测的时空覆盖 率和精度。
预警模型与阈值设定
根据历史洪水和气象数据,建立预警模型并设定合理阈值,实现 洪水、暴雨等灾害的提前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
通过短信、APP、广播等多种渠道,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与 接收,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与调度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信息化工程有助于合理调配水资源,确 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化工程对水利行业的推动作用
01
转型升级
信息化工程推动了水利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
利的转变,提高了水利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02
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水利工程的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等功能,降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洪涝灾 害频发,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已无法满 足现代防汛应急需求,亟待通过信息 化手段提升水利管理水平。
智慧防汛系统设计方案,1200字
![智慧防汛系统设计方案,1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2cb22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8.png)
智慧防汛系统设计方案智慧防汛系统是集成了现代化科技手段的防洪抗灾系统,旨在提升防汛预警、减灾救灾和应急响应的能力。
下面将提出一种智慧防汛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系统架构设计智慧防汛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数据中心和应急响应平台。
1. 传感器网络:采用遍布防汛区域的多种传感器,包括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测流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水流情况和气象变化。
2. 数据中心:用于接收、存储和处理传感器网络传回的数据。
数据中心应具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实时监测水流情况、预测洪水发展趋势,并生成实用的预警信息。
3. 应急响应平台:根据数据中心提供的预警信息,可以及时启动防汛措施并调动相关资源进行抗洪救灾工作。
应急响应平台还可以提供一键报警、求助等功能给防汛人员和灾民使用。
二、关键技术实现为了实现智慧防汛系统的设计方案,需要使用以下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采用各种传感器对水位、雨量、流速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并能够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2. 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通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挖掘,预测洪水发展趋势,并生成准确的预警信息。
3. 无线通信技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传感器网络与数据中心之间的通信连接,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交互。
4. 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预警信息与地理信息进行集成,实现空间分布和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
5.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和模型训练,提高预测洪水的准确性。
三、系统功能设计智慧防汛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 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水位、雨量等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洪水预警,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送预警信息。
2. 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利用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洪水发展趋势,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3. 应急响应功能: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防汛措施,并调动相关资源进行抗洪救灾工作。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070a7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e.png)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防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防汛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城市防汛的需求,因此,智慧防汛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智慧防汛的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智慧防汛的概念智慧防汛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内涝和洪水等灾害的精确监测、预警和应对。
其目标是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智慧防汛的关键技术1.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数据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对防汛设施及环境参数的监测。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位、雨量和河道流量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水患风险。
2. 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是智慧防汛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可以处理和分析庞大的防汛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洪水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云计算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支持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智慧防汛中,云计算可以实现对防汛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4.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防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防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对城市防汛系统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智慧防汛的应用场景1. 智能排水系统智能排水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水位和雨量数据,自动控制排水设施的运行。
当水位达到预警值时,系统可以自动启动排水泵,实现快速排水,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
2. 智能雨水管理智能雨水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排放量和雨水渠道的状况。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优化雨水管理策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排水压力。
3. 智能预警系统智能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防汛数据,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送预警信息。
通过提前预警,可以减少防汛事故的发生,并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bc4f7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f.png)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目录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4)二、平台建设与技术架构 (5)2.1 平台建设内容 (6)2.2 技术架构 (7)2.2.1 数据采集层 (9)2.2.2 数据处理层 (10)2.2.3 数据存储层 (11)2.2.4 数据分析层 (12)2.2.5 应用展示层 (13)三、数据采集与传输 (14)3.1 数据采集方式 (15)3.2 数据传输方式 (17)四、数据处理与存储 (18)4.1 数据处理流程 (19)4.2 数据存储方案 (20)五、数据分析与管理 (22)5.1 分析方法与工具 (23)5.2 数据管理策略 (24)六、应用展示与服务 (25)6.1 应用场景 (26)6.2 服务模式 (28)七、平台运营与维护 (29)7.1 运营策略 (30)7.2 维护方案 (32)八、项目实施计划 (33)8.1 实施步骤 (33)8.2 时间安排 (34)九、项目预算与投资回报 (35)9.1 项目预算 (36)9.2 投资回报分析 (37)十、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8)10.1 风险评估 (39)10.2 应对措施 (40)十一、项目总结与展望 (42)11.1 项目成果 (43)11.2 未来展望 (44)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日益加剧,给居民生命财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严重损失。
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理念和技术,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的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对于提升城市防洪防汛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旨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一个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于一体的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的共享与协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42943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8.png)
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方案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逐渐失衡,城市内的排水系统被严重影响,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因此,建立一套先进的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城市防汛工作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智慧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方案。
一、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目标与基本原理1. 建设目标智慧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预测和预警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及时对灾害进行响应和应对;- 提高城市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2. 基本原理智慧防汛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从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搜集、分析和整合相关数据,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分析,并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各种信息采集手段实现动态监测,从而实现灾害预警、预测以及应急响应等功能的集成。
二、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流程智慧防汛预警系统的建设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 数据采集对城市内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与整理,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水文地质数据、气象雷达数据、水域水面数据、流量、水位和水位差等。
2. 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输管理系统进行压缩和编码,并通过网络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预警系统服务器中。
3. 数据处理对传输到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建模,以便进行更精准地数据预测,同时进行数据验证以保证结果可信。
4. 预测和预警依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洪涝灾害预测和预警,实现早期预警以及预警分级。
预警结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按可视化交互的方式展现,例如,考虑到城市网民的用户特点,可以采用公众平台、微信平台、短信、媒体发布、物联网终端、地图等方式进行信息发布。
5. 响应和应对在接到灾害预警后,需要实现应急响应和应对措施。
智慧防汛预警系统需要紧密配合与应急救援系统和其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快速响应、快速处置、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技术支撑智慧防汛预警系统建设需要依赖于以下技术支撑:1.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建模,采用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决策树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本(3篇)
![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本(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dc217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1.png)
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本一、背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提高防洪防汛和地质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提高社会应对灾害的组织和救援能力,保证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3.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三、工作重点1.完善防洪防汛体系(1)健全防洪防汛指挥体系,建立健全预防、应对和救援一体化的工作机制;(2)加强河道和水库的巡查和监测工作,做好水情报送和信息发布工作;(3)加强抗洪抢险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整治工作,尽量减少灾害的发生。
2.提高社会应对灾害的组织和救援能力(1)加强对灾害风险区域的规划管理,提高社区的应急响应能力;(2)完善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3)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组织社会志愿者力量参与防洪防汛和地质灾害救援工作;(4)加强对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加快重建进度,确保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3.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1)加大对防洪防汛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投入,提高预测预警能力;(2)加强遥感和地质勘察等技术的应用,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防洪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4)加强对灾后技术指导和援助,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实施措施1.加大投入(1)增加财政投入,提高防洪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保障;(2)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组织领导(1)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2)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督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本(三篇)
![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本(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afe63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7.png)
2024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本____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自然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对于确保社会安全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____年,我们将继续加强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提高灾害防控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本方案旨在制定____年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总体目标1. 提高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维护,提高洪水防范能力;3.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抗洪抢险能力;4. 提升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能力,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三、具体措施1. 加强防洪防汛预警和监测能力:a. 完善现有的防洪防汛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性和及时性;b. 强化气象、水文等监测手段,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c. 引进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加强水文监测和灾害监测,做好灾情预警工作;d. 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共享灾害监测信息,提高监测能力。
2.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维护:a. 加大对重点河流、堤坝等防洪设施的投入,提高其抗洪能力;b. 完善河湖治理和水域管理,保持通畅的河道,增加洪水冲击力;c. 定期检查、修缮和加固防洪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防范洪水;d. 加强堤坝巡查和水文观测,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防洪安全。
3.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a. 健全防洪防汛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群众的责任和任务;b.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效的应急队伍;c. 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应急救援的需要;d. 加强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4. 提升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能力:a.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监测准确性和及时性;b. 加强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c. 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的整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风险;d. 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f0b1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7.png)
线下推广
通过宣传册、海报等形式进 行线下推广,提高品牌知名 度和用户黏性。
04
技术实现与关键技术
技术路线选择与实现过程
确定需求
首先需要明确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 平台的业务需求,包括监测范围、数据采集、传 输、处理、存储、展示和分析等方面。
平台开发与实现
依据技术路线,开发并实现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 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部分的开发 和测试。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 发展
智慧城市防洪防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 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能够促进 城市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高城市的 整体规划和治理水平。
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
完善平台功能与 提高数据质量
进一步优化智慧城市防洪防 汛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的算 法和模型,提高数据的准确 性和实时性,同时完善平台 的功能模块,提升用户体验 和操作便捷性。
拓展市场应用与 商业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智慧城市防洪防汛 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商业 化应用模式。将平台建设与 运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创 新商业模式。拓展业务领域 和市场空间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数据挖掘与分析
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 和预处理,去除无效和错误数 据。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 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有 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04
结果可视化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 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决策 支持的直观性和便捷性。
数据共享与应用方案
监测手段落后
现有的防洪防汛监测手段多以传 统的人工巡查和定点监测为主, 缺乏实时、高效的监测手段,无 法满足现代城市对防洪防汛的需 求。
智慧防汛减灾防洪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
![智慧防汛减灾防洪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e01a75192e45361166f51a.png)
【智慧防汛】农村基层防汛防洪预报预警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X月目录第1章概述 (4)1.1 项目背景 (4)1.2 工程概况 (6)1.3 项目建设必要性 (8)1.3.1 防洪调度的需要 (8)1.3.2 改变测报现状的需要 (8)第2章系统总体设计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原则 (9)2.3 2.4建设内容 (10)2.3.1 系统总体结构 (10)2.3.2 系统特点 (11)2.3.3 某县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确定情况 (12)2.3.4 中心平台建设 (15)2.3.5 土建、供电、防雷 (16)2.3.6 数据库系统 (16)2.3.7 应用软件系统 (17)第3章系统详细建设方案 (18)3.1 站点信息采集系统 (18)3.1.1 系统概述 (18)3.1.2 站点布设 (18)3.1.3 通信网络建设 (19)3.1.4 系统组网方式 (20)3.1.5 系统功能要求 (20)3.1.6 工作体制说明 (21)3.1.7 电源供电 (23)3.1.8 系统设备组成 (23)3.1.9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4)3.2 雨情检测系统 (27)3.2.1 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27)3.2.2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28)3.3 预警系统设计 (30)3.3.1 信息汇集、查询子系统 (30)3.3.2 预报决策子系统 (32)3.3.3 预警子系统 (33)3.4 中心平台建设 (34)3.4.1 系统概述 (34)3.4.2 系统拓扑结构 (35)3.4.3 UPS系统供电建设 (36)3.4.4 接地建设 (37)3.4.5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37)3.5 视频会商系统 (40)3.5.1 技术方案建议 (40)3.5.2 系统基本功能 (43)3.5.3 系统特色功能介绍 (46)3.5.4 视频会议设备介绍 (54)3.6 中心软件系统 (60)3.6.1 总体功能结构 (60)3.6.2 系统软件 (60)3.6.3 数据库系统 (61)3.6.4 信息接收处理软件 (63)3.6.5 信息处理及报表输出软件 (64)3.7 水利大数据平台系统 (65)3.7.1 总体设计 (65)3.7.2 系统性能 (68)3.7.3 系统结构及功能 (71)3.7.4 水利综合数据库 (73)3.7.5 软件系统设计 (95)3.7.6 CIMISS气象平台接入系统 (149)3.8 土建工程 (155)3.8.1 雨量站 (156)3.8.2 水位站 (161)3.8.3 中继站 (167)3.8.4 中心站 (172)第4章投资预算 (174)4.1 总体预算清单 (174)4.2 分项预算清单 (174)第5章施工组织设计 (180)5.1 工程概况 (180)5.2 劳动力计划、主要设备材料、构件的用量计划 (186)5.3 施工进度计划及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189)5.4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 (196)5.5 专项工程施工方案、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及技术措施 (209)5.6 安全、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280)5.7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 (295)5.8 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304)5.9 施工配合及施工界面的划分 (326)第6章售后服务计划 (337)第1章概述1.1项目背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和对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尽快实现规划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018年至2020年适当开展农村基层洪涝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以不断完善洪涝灾害防御体系,提高综合防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文
![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6c27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f.png)
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范文一、背景与目标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水和地质灾害风险日益增加。
为了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需要加强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的工作。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综合性的防洪防汛及地质灾害工作方案,以确保减少洪水和地质灾害对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威胁。
二、组织与机构本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和机构,包括洪水防治指挥部、地质灾害预防指挥部等。
指挥部应包括政府部门、专家团队、救援队伍、社区组织等多方合作。
三、防洪防汛措施1.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洪水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水文、气象和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对易受洪水和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的防护工作。
2. 加强水库和堤防的管理:加强对水库和堤防的巡查和监管,确保其安全性。
对存在隐患的水库和堤防及时整治,确保其稳定性。
加强对流域的整治和维护工作,改善水文条件。
3. 梳理防洪河道:梳理并加固防洪河道,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
加强对乡村地区的防洪工作,完善排水系统,提高防洪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健全防洪抢险救援队伍,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对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确保队伍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灾害。
5. 加强社区宣传和培训:通过社区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防洪和自救能力。
加强对社区安全知识的普及,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1. 梳理地质隐患点: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梳理,确定地质隐患点。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加强对高风险区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危险地带的整治。
严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新的建设活动。
3. 加强土壤保持和治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土壤保持和治理工作。
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滑坡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通过社区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和自救能力。
3d智慧防汛指挥系统解决方案
![3d智慧防汛指挥系统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60bc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f.png)
汇报人:xxx 2024-03-18
contents
目录
• 项目背景与目标 • 3D智慧防汛指挥系统概述 • 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 • 决策支持与指挥调度功能 • 系统安全与稳定性保障措施 • 培训推广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CATALOGUE
项目背景与目标
防汛现状及挑战
预警信息生成
当实时监测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系 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 、影响范围、建议措施等内容。
应急响应与联动机制
应急响应流程
根据预警信息级别和影响范围, 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 应急会商、决策部署、资源调度
等环节。
部门联动与协作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与协 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 补、协同应对,提高防汛应急响
用户培训和操作指导服务
提供全面的用户培训
针对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操作,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培训服务 ,确保用户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导
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导,包括 系统安装、配置、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方便用户随时 查阅和学习。
提供在线支持和帮助
通过在线支持、帮助文档、视频教程等方式,为用户提供 实时的技术支持和帮助,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
02
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构建洪水预报、水库调度等决策支
持模型。
决策方案生成
03
根据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多种可行的决策方案,供
指挥人员参考选择。
指挥调度平台搭建及优化
1 2
平台架构设计
设计稳定、高效、可扩展的指挥调度平台架构, 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实时指挥调度的需求。
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
![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29f914f90f76c660371ae6.png)
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 V1.0 智慧防汛整体解决方案 ___ 水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 V1.0 目录 1、系统概述1 2、系统创新4 3、系统设计7 3.1 、系统拓扑7 3.2 、系统架构8 4、系统功能9 4.1 、GIS 管理子系统9 4.2 、工程管理子系统12 4.3 、管网管理子系统15 4.4 、防汛抗台指挥管理子系统 ..22 4.5 、统计分析^p 子系统24 4.6 、系统维护子系统26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 V1.0 第 1 页 1、系统概述防汛做为“城市数字水利”大平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
防汛的现代化管理,是关于国家水利部关于数字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响应。
建成后的防汛系统既可独立运行,辅助水利相关人员实现电子化的行政办公,又可融合至大数字水利战略发展中,用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分析^p 、研究、模拟、预测和管理各类防汛决策工作。
系统将集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p 、告警以及可视化查询、统计分析^p 预测、决策支持等强大功能于一身,涵盖信息监测与采集、信息传输、防汛会商决策支持、统计分析^p 与预测、可视化信息查询和办公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系统建成后,将为全面、迅速、及时、准确地掌握主要江河、大中型水库、大型水闸、重点堤围、重点地区、暴雨中心的雨水风情状况提供方便;为流域洪水预报、灾情评估提供及时的基础资料;具有在短期内对重点地点、地段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为实现水资自动化调度提供信息基础。
拟建成的系统包括能够自由查阅实时水情、历史水情、水利基本信息、防洪物资队伍人员、防洪预案、抢逃险路径以及自动化决策方案等录入与维护以及能够动态添加地图显示的地理信息,用户可以动态定制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数据表并自动生成录入界面,并可以将各种关键信息即时显示在地图或者统计图表上从而为水利信息管理、防汛信息化解决方案 V1.0 第 2 页用水决策和水利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将实现灵活的数据定义、输入、查询和可视化分析^p 等功能。
智慧防汛应急预案
![智慧防汛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19a37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a.png)
一、预案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我国防汛形势日益严峻。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提高防汛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准确地掌握汛情信息,提高预警预报水平。
2. 快速、有序地组织防汛救灾工作,降低灾害损失。
3.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防汛救灾工作。
2. 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防汛救灾工作,下设以下小组:(1)预警预报组:负责收集、分析、发布汛情信息,提供预警预报。
(2)应急抢险组:负责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3)物资保障组:负责调配防汛物资,保障抢险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通信保障组:负责确保通信畅通,为防汛救灾提供信息支持。
(5)后勤保障组:负责保障抢险救援人员的生活和医疗需求。
四、预警预报1. 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变化。
2.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群众做好防范措施。
3.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防汛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五、应急响应1. 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措施。
2. 紧急响应:发生洪涝灾害时,立即启动紧急响应,组织抢险救援。
3. 恢复重建:灾情稳定后,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六、抢险救援1. 指挥部根据灾情,迅速组织抢险救援队伍赶赴灾区。
2. 搭建临时安置点,转移受灾群众,确保其生命安全。
3. 修复受损基础设施,确保交通、电力、通信等正常运转。
4. 清理灾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七、物资保障1. 指挥部根据抢险救援需求,调配防汛物资。
2. 物资保障组负责物资的采购、储存、分发等工作。
3. 确保物资供应充足,满足抢险救援需求。
八、通信保障1. 确保通信畅通,为防汛救灾提供信息支持。
2. 建立应急通信网络,实现灾情信息的实时传输。
3. 保障抢险救援人员与指挥部的通信联络。
智慧防汛防洪大数据平台方案、防汛防洪减灾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防汛防洪大数据平台方案、防汛防洪减灾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f2aa132cc58bd63086bd77.png)
农村基层防汛防洪预报预警体系大数据平台整体建设方案XX有限公司2021年X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4)1.1项目背景 (14)1.2建设目标 (15)1.3建设任务 (15)第二章需求描述及分析 (17)2.1业务需求 (17)2.1.1灾害应急的现实需求 (17)2.1.2各级防汛办的管理需求 (17)2.2系统需求 (18)2.2.1功能需求 (18)2.2.2接口需求 (19)2.2.3性能需求 (20)2.2.4安全需求 (21)第三章总体设计 (22)3.1设计原则 (22)3.2设计依据 (23)3.3设计思路 (24)3.4网络系统设计 (25)3.5平台选择 (26)3.6标准规范设计 (27)第四章详细设计 (28)4.1架构设计 (28)4.2界面设计 (30)4.3预警指标 (33)4.4系统简介 (35)4.5系统结构 (36)4.6网络拓扑 (37)4.7监测预警系统 (37)4.8雨情监测系统 (37)4.8.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37)4.8.2站网布设 (39)4.8.3监测设施设备 (40)4.8.4设备技术参数 (43)4.8.5数据共享 (47)4.9图像监测系统及视频监测系统 (48)4.9.1图像监测系统 (48)4.9.1视频监测系统 (57)4.10监测预警平台 (77)4.10.1平台组成与功能 (77)4.10.2网络平台建设 (79)4.10.3机房建设 (86)4.10.4信息汇集 (89)4.10.5信息服务 (92)4.10.6 预警信息发布模块 (95)4.10.7 群测群防报警建设 (98)4.10.7.1 报警模块 (98)4.10.7.2群测群防实施部署方式 (98)4.9.8 移动预警平台 (101)4.10.9 数据库建设 (103)4.10.10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106)4.11异地会商系统 (108)4.11.1视频会商系统 (108)4.11.2大屏幕显示系统 (110)4.11.2.1大屏幕系统的组成 (112)4.11.2.2系统功能与显示模式 (148)4.11.2.3设备描述与技术指标 (154)4.11.2.4工程安装及环境要求 (189)4.11.3音频扩声系统 (212)4.11.3.1系统设计思路 (212)4.11.3.2扩声系统设计 (214)4.11.3.3会议系统设计 (218)4.11.4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221)4.11.4.1需求分析 (221)4.11.4.2技术体制分析及设备选型建议 (222)4.11.4.3系统构成 (224)4.11.4.4系统简介 (229)4.11.4.5 E4E-IP卫星视频系统 (229)4.11.4.6安全方案及网络连接 (248)4.11.4.7主要技术要求 (253)4.12预警系统 (257)4.12.1系统组成 (257)4.12.2预警方式 (258)4.12.3主要预警设备技术性能 (259)4.12.4预警流程 (259)4.12.5预警信息发布 (261)4.12.6预警通信设备 (262)4.12.7预警站点布置 (266)4.12.8无线视频监控 (266)4.13运行维护方案 (267)4.13.1运维服务架构 (267)4.13.2运维服务形式 (268)4.13.2.1例行操作服务 (268)4.13.2.2响应支持服务 (269)4.13.2.3优化改进服务 (270)4.13.2.4调研评估服务 (270)4.13.3运维服务内容 (270)4.13.3.1水文站、雨量站运行维护服务内容 (271)4.13.3.2水文信息中心运行维护服务内容 (281)4.13.3.3信息资产管理 (285)4.13.4服务资源 (286)4.13.4.1统一服务台 (286)4.13.4.2知识库 (287)4.13.4.3运维工具 (287)4.13.5.1服务台管理 (292)4.13.5.2事件管理 (294)4.13.5.3问题管理 (296)4.13.5.4变更管理 (298)4.13.5.5发布管理 (300)4.13.5.6配置管理 (301)4.13.5.7服务记录管理 (302)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 (304)5.5.1系统概述 (304)5.1.1编制依据 (305)5.1.2工程概况 (305)5.1.3系统组成 (306)5.2系统功能介绍 (307)5.2.1现场测量部分 (307)5.2.2远程数据采集终端单元 (307)5.2.3翻斗式雨量计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311)5.2.4翻斗式雨量计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311)5.2.5 自动监测系统 (312)5.3施工技术方案 (315)5.3.1雨量计安装 (315)5.3.2自动监测水位站 (317)5.3.3法兰的定位方向 (318)5.3.4调试 (319)5.4.1工程进度安排 (321)5.4.2项目管理机构的组建 (322)5.4.2.1项目管理层——工程项目经理部 (323)5.4.2.2施工作业层——直接参与施工的作业班组 (323)5.4.3施工组织机构 (323)5.4.3.1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23)5.4.3.2施工组的职责 (324)5.4.3.3工程组织 (325)5.4.3.4工作流程 (326)5.4.3.5规章制度 (326)5.4.4项目管理机制 (327)5.4.5施工项目的高效运作机制 (327)5.4.5.1明确项目经理部的责、权、利 (327)5.4.5.2树企业形象,创工程精品 (328)5.4.6保证施工项目高效运作的措施 (328)5.4.7工程施工准备 (330)5.4.7.1施工技术准备 (330)5.4.7.2主要施工工具准备 (330)5.4.7.3劳动力计划安排 (331)5.4.7.4施工的临时设施 (331)5.4.8材料组织与管理 (332)5.4.8.1仓库设置 (332)5.4.8.2设备采购、生产与入库 (332)5.4.8.3设备器材发放进场 (332)5.5.工程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 (332)5.5.1组织工作管理 (333)5.5.2进度控制管理 (333)5.5.3项目实施管理 (333)5.5.4风险管理 (334)5.5.5质量控制管理 (334)5.5.6项目文档管理 (335)5.5.7施工部署及组织管理 (335)5.7.1工程总体布置 (335)5.7.2施工技术准备 (336)5.7.3施工准备 (337)5.7.4施工项目做好与业主的配合措施 (337)5.7.5施工项目做好与监理的配合措施 (337)5.7.6施工项目做好与设计院的配合措施 (338)5.7.7做好与土建施工单位的配合措施 (339)5.7.8质量保证措施 (340)5.5.8质量检验及不合格品的控制 (344)5.8.1过程检验和试验 (344)5.8.2最终检验和试验 (345)5.8.3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管理 (345)5.8.4不合格品的控制 (346)5.8.5纠正和预防措施 (346)5.6.施工安全保护措施 (347)5.6.2项目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 (347)5.6.3安全保证计划 (350)5.6.4安全教育措施 (350)5.6.5特种作业人员上岗 (351)5.6.6机器设备安全防护 (352)5.6.7施工人员安全防护 (352)5.6.8安全标志牌 (352)5.6.9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处理 (353)5.6.10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354)5.6.10.1现场安全生产措施 (354)5.6.10.2消防保证措施 (355)5.6.10.现场保卫措施 (356)5.6.11防火措施 (356)5.6.11.1现场安全消防管理制度 (356)5.6.11.2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357)5.7.文明施工与环保措施 (358)7.1文明施工 (358)7.1.1文明施工纲要 (358)7.1.2文明施工管理机构 (358)7.1.3文明施工检查措施 (358)7.1.4文明施工标准 (359)7.1.5保证文明施工的措施 (361)7.2环保措施 (363)7.2.2控制光污染措施 (363)7.2.3线管保护措施 (363)7.2.4绿色施工保证措施 (363)5.8.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364)5.8.1进度要求 (364)5.8.2工期要求 (364)5.8.3施工进度控制 (364)5.8.3.1施工进度计划 (364)5.8.3.2施工进度安排 (365)5.8.3.3进度计划的实施 (366)5.8.3.4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367)5.8.4确保工期的措施 (368)5.8.4.1进度控制原理 (368)5.8.4.2进度计划控制 (370)5.8.4.3进度控制程序 (370)5.8.4.4进度计划检查 (371)5.8.4.5工程进度协调会 (371)5.8.4.6进度控制保证 (371)5.8.4.7进度组织原则 (371)5.8.4.8进度控制制度保证 (372)5.8.4.9进度控制经验保证 (372)5.8.4.10进度控制措施 (372)5.8.4.11协调保证措施 (374)8.4.12技术保证措施 (374)5.8.4.13其他保证措施 (375)5.8.4.14工期保障的主要内容 (375)5.9.施工中协调配合 (378)5.9.1配合管理的内容 (378)5.9.1.1项目各部分的协调配合 (378)5.9.1.2与施工工地各安装公司之间的协调配合 (378)5.9.1.3与土建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 (378)5.9.1.4与业主及监理单位的协调配合 (380)5.9.2工程配合管理 (380)5.9.2.1与建设单位的协调配合 (381)5.9.2.2与其他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 (381)5.9.2.3施工前的配合协调 (382)5.9.2.4不可预见的协调 (382)5.9.2.5协调配合方式 (382)5.9.3总包配合管理承诺 (383)5.9.4分包管理承诺 (383)5.9.5各系统施工工序之间的协调和时间表 (384)5.10.成品保护措施 (385)5.10.1成品保护责任及管理措施 (385)5.10.2原材料保护措施 (386)5.10.3施工前成品保护准备工作 (387)5.10.4安装工程主要工序成品保护措施 (388)5.10.5成品保护措施制度 (389)5.11人员培训计划 (392)5.12.售后服务方案 (394)5.12.1试运行及质保 (394)5.12.1.1试运行期责任 (394)5.12.1.2质保期责任 (394)5.12.2保修期外的服务方案 (395)5.12.2.1服务范围 (395)5.12.2.服务期限 (395)5.12.2.服务内容 (395)5.12.2.服务响应时间 (396)5.12.2.不承担的服务内容 (396)5.12.2.双方责任 (396)5.12.2.服务费用 (396)5.12.3售后服务方案 (397)5.12.3.1售后服务内容 (397)5.12.3.2售后服务措施 (399)5.12.3.3备品配件支持 (400)5.12.3.4故障响应时间 (400)5.12.3.5应急维护措施 (400)5.12.4售后服务承诺 (401)5.12.4.1交货承诺 (401)5.12.4.2安装调试承诺 (401)5.12.4.3工程、设备验收承诺 (402)5.12.4.4设备保修承诺 (403)5.12.4.5技术服务承诺 (404)5.12.4.6培训承诺 (404)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是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决策部署而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已列为国家对地方的考核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统建设方案北京XX有限公司2021年X月目录1.概述 (9)1.1.项目背景 (9)1.2.工程概况 (11)1.3.项目建设必要性 (13)1.3.1.防洪调度的需要 (13)1.3.2.改变测报现状的需要 (13)2.系统总体设计 (14)2.1.建设目标 (14)2.2.建设原则 (14)2.4建设内容 (16)2.2.1.系统总体结构 (16)2.2.1.系统特点 (17)2.2.2.某县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确定情况 (19)2.2.3.中心平台建设 (21)2.2.4.土建、供电、防雷 (23)2.2.5.数据库系统 (23)2.2.6.应用软件系统 (23)3.系统详细建设方案 (24)3.1.站点信息采集系统 (24)3.1.1.系统概述 (24)3.1.2.站点布设 (24)3.1.3.通信网络建设 (25)3.1.4.系统组网方式 (26)3.1.5.系统功能要求 (27)3.1.7.电源供电 (30)3.1.8.系统设备组成 (31)3.1.9.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32)3.2.雨情检测系统 (35)3.2.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35)3.2.2.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36)3.3.预警系统设计 (38)3.3.1.信息汇集、查询子系统 (38)3.3.2.预报决策子系统 (41)3.3.3.预警子系统 (41)3.4.中心平台建设 (43)3.4.1.系统概述 (43)3.4.2.系统拓扑结构 (43)3.4.3.UPS系统供电建设 (45)3.4.4.接地建设 (45)3.4.5.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45)3.5.视频会商系统 (49)3.5.1.技术方案建议 (49)3.5.2.系统基本功能 (53)3.5.3.系统特色功能介绍 (56)3.5.4.视频会议设备介绍 (64)3.6.中心软件系统 (72)3.6.2.系统软件 (72)3.6.3.数据库系统 (72)3.6.4.信息接收处理软件 (75)3.6.5.信息处理及报表输出软件 (76)3.7.土建工程 (78)3.7.1.雨量站 (78)3.7.2.水位站 (84)3.7.3.中继站 (91)3.7.4.中心站 (95)4.运行维护方案 (97)4.1.运维服务架构 (97)4.2.运维服务形式 (98)4.2.1.例行操作服务 (98)4.2.2.响应支持服务 (99)4.2.3.优化改进服务 (100)4.2.4.调研评估服务 (100)4.3.运维服务内容 (100)4.3.1.水文站、雨量站运行维护服务内容 (101)4.3.2.水文信息中心运行维护服务内容 (109)4.3.3.信息资产管理 (114)5.投资预算 (115)5.1.总体预算清单 (115)5.2.分项预算清单 (115)6.工程实施方案 (120)6.1.工程概述 (120)6.1.1.编制说明 (120)6.1.2.工程概况 (122)6.1.3.工程范围 (123)6.1.4.建设目标 (124)6.1.5.工期要求 (124)6.1.6.编制依据 (124)6.2.项目管理体系 (127)6.2.1.项目管理目标及承诺 (127)6.2.2.项目管理制度 (130)6.2.3.施工管理措施 (131)6.2.4.工程实施管理 (133)6.2.5.保密管理 (136)6.3.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38)6.3.1.工作流程 (138)6.3.2.施工阶段的划分 (139)6.3.3.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142)6.3.4.深化设计 (206)6.3.5.工程验收和移交 (220)6.4.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224)6.4.1.本项目的特点分析 (224)6.4.2.本项目施工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226)6.5.施工资源配置 (232)6.5.1.项目管理模式 (232)6.5.2.现场组织机构图 (232)6.5.3.拟派人员 (233)6.5.4.项目人员职责 (260)6.5.5.公司总部与现场组织机构的关系 (269)6.6.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 (271)6.6.1.施工进度计划 (271)6.6.2.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272)6.6.3.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286)6.7.劳动力、施工机具配备计划 (290)6.7.1.劳动力计划安排 (290)6.7.2.施工主要设备及进场计划 (292)6.8.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299)6.8.1.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299)6.8.2.质量保证体系 (300)6.8.3.质量保证措施 (308)6.8.4.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315)6.8.5.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9)6.8.6.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329)6.8.7.创优计划 (333)6.9.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338)6.9.1.文明施工措施 (338)6.9.2.环境保护措施 (340)6.10.四方配合方案 (347)6.10.1.与发包人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347)6.10.2.与监理单位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351)6.10.3.与土建总包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351)6.10.4.与各分包人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354)6.10.5.与设计单位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357)6.11.成品保护措施 (357)6.11.1.概述 (357)6.11.2.成品保护的目的及原则 (358)6.11.3.成品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358)6.11.4.成品保护责任及管理措施 (359)6.12.维保、售后服务计划 (363)6.12.1.售后服务内容 (363)6.12.2.售后服务组织机构 (364)6.12.3.保修期内的售后服务 (366)6.12.4.保修期后的售后服务 (372)6.13.培训计划 (373)6.13.1.系统培训 (373)6.13.2.培训对象 (374)6.13.3.培训目标 (374)6.13.4.培训分类 (375)6.13.5.培训流程 (375)6.13.6.培训组织实施与管理 (376)1.概述1.1.项目背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大幅度下降,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减少22.6%、75.6%、38.8%、13.2%。
“十二五”时期,较好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工作合力显著增强。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专家咨询、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完善。
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更加巩固,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制定、修订了一批自然灾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得到加强,高分卫星、北斗导航和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应急避难场所、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设防水河北省山洪灾害测报站运行维护项目技术文件平大幅提升。
三是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自然灾害处置有力有序有效。
大力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时启动灾害应急响应,妥善应对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
四是宣传教育更加普及,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升。
以“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防灾减灾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技能不断增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是国际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减灾外交”成效明显。
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向有关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实施了防灾监测、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援助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减灾框架谈判、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道主义决议磋商等,务实合作不断加深,有效服务了外交战略大局,充分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
一是灾情形势复杂多变。
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十三五”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破坏性地震仍处于频发多发时期,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有所增加。
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
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基层抵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尤为突出。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完全适应,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性立法和相关领域立法滞后,能力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期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都要求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国际防灾减灾救灾合作任务不断加重。
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防灾减灾救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更加关注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消除贫困的关系,更加重视加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同时,国际社会更加期待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1.2.工程概况某县水情测报系统站点布设图:某县位于某省某市XX镇境内,境内多山,曾发生连续滑坡,有一座中型水库,大坝坝顶高程947.5m,最大坝高57.5m,坝顶宽6~8m,坝顶长270m,正常蓄水位945.0m,相应库容2638万m3,总库容2801万m3,调节库容2536万m3,建设洪水位945.59m,校核洪水位946.22m,死水位910.5m,坝淤沙高程902.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