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实战演练:第三单元 2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解析:选C。
A.馁:饥饿;B.莫:没有什么人,没有谁;D.致:奉献,献出。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攻乎异端..(杂学,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解析:选A。
B.常师:固定不变的老师;C.切:切实;D.安:舒适。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解析:选D。
A.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均是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即使”。
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小人哉,樊须也A.馁在其中矣B.而亦何常师之有C.贤哉,回也D.何以谓之“文”也解析:选C。
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主谓倒装,与例句相同;D.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没有地方没有文武之道存在。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他老先生何处不学?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解析:选B。
应译为:这是向人家要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1 十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信大家不难猜出这位伟人的名字——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乘着他那充满睿智语言的时空飞船,与老先生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过完善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
孔子,一位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智者,天意使之成为一代圣人。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
后世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这一点。
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十学以致其道卡耐基说:“这个新时代充满了残酷的替代选择。
对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着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
”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
因为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学而变!知能拓智,智达慧远!也唯有学习,那些长灯相伴的夜晚、那些闻鸡起舞的黎明、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那些心灵碰撞的时刻才会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显得坚实而厚重。
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字音樊.迟(fán)襁.负(qiǎnɡ)切.问(qiè) 笃.志(dǔ)鄹.人(zōu)二、通假字1.女.为君子儒女,通“汝”,你2.君子食无.求饱无,通“毋”,不要3.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了4.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与,通“欤”,吧 三、一词多义1.致⎩⎪⎨⎪⎧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获得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到达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招致 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勤勉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迅速,敏捷③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思想敏锐,机智 3.或⎩⎪⎨⎪⎧①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代词,有人②或.师焉,或否焉 有的……③云霞明灭或.可睹 副词,有时 4.其⎩⎪⎨⎪⎧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代词,他②禄在其.中矣 代词,那③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词,表揣测 5.为⎩⎪⎨⎪⎧①古之学者为.己 介词,为了②请学为.圃 动词,做,种③无为.小人儒 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名词作状语,用襁褓2.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作名词,有德多才的人3.贤.贤易色 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 4.不迁怒,不贰.过 数词作动词,犯同样的 5.樊迟请学稼. 名词作动词,种庄稼 6.事父母能竭.其力 使动用法,使……尽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从事学习的人。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三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Word版含答案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高中 十 学以致其道论论语名师导航 选修 试题
十学以致其道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孔子一向以博学著称,然而孔子的博学是以他的好学为前提的,故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丘之好学也〞而已。
我们应该看到,孔子所讲的学习,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本知识,更不仅仅是坐而悟道,而是从社会人生的大背景,尤其是人们的社会理论中,去理解学习。
读书是学习,参加社会理论,乃至日常的行为标准,也是学习——学习是人生的有机组成局部。
在孔子看来,一切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甚至于认为,一个人假如在理论活动中可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即便这个人没有学习也已经如同学习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根底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馁.〔něi〕圃.〔pǔ〕笃.志〔dǔ〕2.通假字女.为君子儒〔通“汝〞,你〕今也那么亡.,未闻好学者也〔通“无〞,没有〕3.重要词语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诚,真诚〕居无求安.〔安闲〕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贤贤易.色〔轻视〕攻.乎异端〔治〕求之与?抑.与之与〔还是〕博学而笃.志〔确定的,引申为坚决〕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夫如是,那么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名词作状语,用襁褓〕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匡正〕贤.①贤.②易色〔①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②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德〕事父母能竭.其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用尽〕不贰.过〔数词活用为动词,重复出现〕6.成语积累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誉。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礼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宾语前置而亦何常师之有3.介宾短语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子禽问于子贡曰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4.主谓倒装小人哉,樊须也三、?论语?名句识记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学以致其道》课课练
《<论语>选读》课课练*10《学以致其道》【学生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攻乎异端..(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B.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C.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君子学以.致其道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D.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就有道而.正焉C.我非生而.知之者 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二)苏子瞻,智慧夙成。
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
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
髫年,便有论著。
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
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
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
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伴。
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
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
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
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
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
然而乡思益深矣。
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
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茶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
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
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
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
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
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课《学以致其道》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B )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B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 C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 D 、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 解析 B 项敏:勤勉.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就是( B )A 、{ 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B 、⎩⎪⎨⎪⎧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 C 、错误!D 、错误!解析 A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 项分别为语气词,表判断/代词,“……的人”。
C 项均为连词,表并列。
D 项均为语气词“了"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C )A 、诲女知之乎B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C 、就有道而正焉D 、今也则亡解析 A 项“女"通“汝”。
B 项“与”通“欤”。
D 项“亡”通“无"。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就是(A)A、夫子至于就是邦也,必闻其政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子闻之,曰:“就是礼也。
"解析A项“就是”代词,“也"表停顿。
5、名句填空。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就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学以致其道+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 学以致其道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以:来B.君子谋道.不谋食道:道义、学术C.贤贤.易色贤:贤人D.斯.害也已斯:代词,这解析:选C C项,贤:形容词,贤德。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意思。
(1)古之学者为己.己:______________(2)今之学者为人.人:______________(3)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4)贤.贤易色贤: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端正和充实自身(2)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别人卖弄(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定(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贤”,可译为“推崇”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博学..而笃志B.古之学者..为己C.有言者不必..有德D.未闻好学..者也解析:选D A项,博学:①古义:广泛地学习;②今义:形容词,学识渊博。
B项,学者:①古义:求学的人;②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不必:①古义:不一定;②今义:不需要。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解析:选D A项,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项,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项,均是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
5.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小人哉,樊须也A.馁在其中矣B.而亦何常师之有C.贤哉,回也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解析:选C A项,状语后置句,即“在其中馁”。
B项,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常师”。
C项,主谓倒装句,即“回也,贤哉”。
和例句相同,例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樊须也,小人哉。
D项,宾语前置句。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试题 2019.091,临之以庄,则敬;,;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曰:“如斯而已乎?”②我欲仁,斯仁至矣③为之,犹贤乎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下列对加点“以”字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孙以出之,信以成之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道”是“治理”之义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C.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D.忠告而善道之5,对下列句子中“过”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求无乃尔是过与?过:话说过头 B.且尔言过矣过:犯错C.是谁之过与过:过错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过错6,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不得己而去(一定) B.使民敬.忠以劝(勤勉努力)C.钟鼓云乎哉(说) D.克己复礼(约束)7,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己欲立而立人(自立) 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即使)C.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 D.三年之丧,期己久矣(一周年)8,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周监于二代C.女安,则为之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高考语文《论语-学以致其道》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语-学以致其道》专题复习㈠梳理积累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实词(解释并指出用法)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2、君子学以致.其道()3、君子忧道.不忧贫()4、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5、就有道...而正.焉。
()6、贤贤易...色()7、敏.于事而慎于言()8不迁怒,不贰过.()9、食无求饱.()10、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11、博学而笃.志()12、切.问而近.思()13、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实词(指出古义和今义)1、君子学以致..其道。
()2、古之学者..为己()3、古之学者为己..()4、无为小人..儒()5、夫子至于..是邦也()虚词(指出意义和用法)1、君子学以.致其道()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嫁()3、敏于.事而慎于言()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5、女为.君子儒()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7、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8、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9、攻乎.异端,斯害也己()10、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1、仲尼焉.学()12、魏公孙朝问于.子贡曰()13、莫不有文武之道焉.()14、夫子焉.不学()1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6、博学而.笃志()固定结构(指明意义)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1、敏于事而慎于言()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3、子禽问于子贡曰()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5、而亦何常师之有?()6、小人哉,樊须也!()(二)温故而知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句子中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B.敏于事而慎于言C.诲女知之乎?D.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耕也,馁.在其中矣(气馁)B.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C.事君能致.其身(获得)D.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市场)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学以致其道A.君子以文会友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D.好古,敏以求之也4、对下列句子“焉”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①②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同5、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博学而笃志A.敏于事而慎于言B.就有道而正焉C.我非生而知之者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贤.贤易色A.春风又绿.江南岸B.而耻.恶衣恶食者C.事父母能竭.其力D.就有道而正.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可谓好学..也已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求学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学案(含答案)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学案(含答案)第课第课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道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与国之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为政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有五而志于学,三而立,四而不惑,五而知天命,六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就像布匹一样,已织得斐然成章,可是还不知道如何来剪裁。
】B.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我呢,就能成功;不用我呢,就会被埋没,只有我和你才有这样的本领吧!】C.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都停不下来。
】D.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善终吧!】2,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①离坡:散乱的样子.(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
4,耕也,;学也,。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6,贤者识其大者,。
7, ,,仁在其中矣。
8,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之武城②不见宗庙之美③从我者,其由与?④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取材于《礼记·大学》)【注】《大学》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后人称之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八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坚定不移B.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C.欲齐其家者齐:完备D.致知在格物格:推究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章)B.皆以修身为本仁以为己任(《论语》十二章)C.欲治其国者请问其目(《论语》十二章)D.意诚而后心正人而不仁(《论语》十二章)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大学”的宗旨,并强调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B.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进而使自己意念真诚。
C.做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修身”。
D.只要天子和庶民都以“修身”为本,就一定可以治理好国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5.选文中的“三纲”与“八目”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
《学以致其道》同步练习
4.选岀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 .名作动B .名作状C .名作使动D .名作意动 E.形作名 F .形作动G .形作使动 H .形作意动I .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1 .选岀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 B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 C .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 D .事君能致.其身(获得)2. 选岀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攻乎异端(邪说)B .而亦何常师.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C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D .诲女知之乎(教导)3. 选岀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君子学以致其道《V 论语 > 选读》课课练*10《学以致其道》【学生版】)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 贤贤易色(轻视)不迁怒,不贰过(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 抑与之与(还是) 切问而近思(迫切)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A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B .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 D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A •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 •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 •选岀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A .①②同,③④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同6 .选岀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 .至矣A .敏于事而.慎于言B .就有道而.正焉C .我非生而.知之者D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7. 选岀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文武之道。
】B. 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C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求知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何处不学?而且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老师呢?】8. 选岀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课课练*10《学以致其道》【学生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
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
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
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
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
..(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攻乎异端
..(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
B.而亦何常师
..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
C.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
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
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君子学以.致其道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D.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就有道而.正焉
C.我非生而.知之者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文武之道。
】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
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求知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何处不学?而且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老师呢?】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学习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
B.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皇上喜欢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动用感情。
】
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来匡正自己。
】D.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惩治那些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啊。
】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⑵古之学者为己,。
⑶耕也,;学也,。
⑷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
⑸君子食无求饱,,,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⑹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⑻贤者识其大者,。
⑼,,仁在其中矣。
⑽,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选读》课课练*10《学以致其道》【教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 E.形作名
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耕也,馁.在其中矣(寒冷)
B.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不)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快)
C.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到)贤贤易.色(轻视)
D.事君能致.其身(获得)不迁怒,不贰过
..(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1.C【A馁(饥饿),B莫(没有什么人,没有谁),D致(献出)】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攻乎异端
..(邪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湮没)
B.而亦何常师
..之有(水平平常的老师)抑.与之与(还是)
C.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切.问而近思(迫切)
D.诲.女知之乎(教导)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全)
2.A【B常师
..之有(固定不变的老师),C切.(切实),D安(舒适)】
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君子学以.致其道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D.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B【B与例句均是介词,意思是“通过”;B连词,表目的,“而,来”;C连词,表原因,“因为”;D连词,表修饰,“而,地”】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攻乎.异端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夫子之.求之也C.女为.君子儒古之学者为.己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4.D【D均是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即使”;A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
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④仲尼焉.学?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5.C【①②均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③句首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严重“哪里,怎么”;④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处,哪里”】
6.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就有道而.正焉
C.我非生而.知之者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6.B【B与例句均是连词,表目的,来;A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C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D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文武之道。
】
B.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去求他们呢,还是他给他们呢?】
C.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先生求知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D.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先生何处不学?而且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老师呢?】7.B【应译为:是他去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讲给他听的呢?】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学习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
B.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皇上喜欢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动用感情。
】
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来匡正自己。
】D.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惩治那些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啊。
】
8.B【应译为:长官喜好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真心实意。
】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⑵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⑶耕也,;学也,。
馁在其中矣/禄在其中矣
⑷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敬/则民莫敢不服则民莫敢不用情
⑸君子食无求饱,,,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⑹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⑻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⑼,,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⑽,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