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摘要:一、引言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1.全民所有制经济2.集体所有制经济3.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关系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目的和任务2.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成绩与展望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1.优化资源配置2.提高经济效益3.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正文:一、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

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制度。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国家统一所有、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经济形式。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运行的高效、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地位;(2)国民经济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社会保障制度健全;(5)国家宏观调控有力。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1.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直属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等。

毛概考试内容

毛概考试内容

《毛m áo 泽z é东d ōng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成果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简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外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探索和回答的问题(简答)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03.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对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述0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简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05.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0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07.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0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0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10.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观主义的特征: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表现形式:教条主义(重理论不重实践)经验主义(重实践不重理论)11.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一>公有制是社会主意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生产目的:满足用户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须要;社会成员的关系就是公平劳动,迈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意义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2、集体经济,即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归属于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就是公有制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规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同时实现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充分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非政府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揽、出租等,都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公有制同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有制的多种同时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发展和健全<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包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贸经济它们都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的非公有制经济①个体经济,就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据生产资料,专门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轻易归属于劳动者所有和支配②私营经济,就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③外贸经济,就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创建出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含"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外贸经济就是经我国政府核准,在严格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成立和经营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挥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秉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维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推行鼓励、监督和管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首先,我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稳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只有秉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可以确保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可以逐步歼灭奴役,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至共同富裕②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第三,一切合乎"三个有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必须用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必须予以利用④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其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得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得的分配方式另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至确保促进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各种总收入,也属非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①首先,这就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终原因)②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建议④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就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含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经济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备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通常特征①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市场上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等价交换)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就是指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存有着广为的竞争(积极主动的:压力、推动、提升、优胜劣汰消极的:可能将导致寡头垄断)③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作用是: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就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半封闭的,全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及在一起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开放性就是市场经济的建议和内在属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①如果没平等性,竞争就无法进行;恰好相反,无法积极开展竞争就并无公平凌驾②法制既就是公平和竞争的维护,也就是公平的彰显③对外开放就是公平和竞争充份进行的前提,也就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二>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①不能调节的②不能让其调节的2、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的瑕疵:①市场调节具备自发性;②市场调节具备盲目性;③市场调节还具备滞后性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减少劳动力、稳定物价、维持国际手指均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足,共同形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居多,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可以在相同的社会制度下存有,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复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②推行市场经济,就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须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备自己的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存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就可以获得同时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同时实现共同富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避免两极分化,以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为显然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融合出来,秉持效率优先、兼具公平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引导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立国助推后富,就可以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在分配中搞出平均主义,就可以引致广泛贫穷另一方面,在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条件下,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总收入差距予以调节;否则,导致收入水平的过分旗鼓相当,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显然目的。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B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是:()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答案:D3、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是:()A、提高生产力B、实现共同富裕C、消灭剥削D、消除两极分化答案:A4、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A、发展生产力B、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C、实行按劳分配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答案:D5、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A、相互矛盾的B、互为条件的C、没有关联的D、相互独立的答案:B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案:A7、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制度D、自己的发展答案:D8、关于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发展是硬道理必须通过和平保证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是目的答案:A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B、科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D、科研、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轨道上来答案:C1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邓小平A、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C、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答案:B11、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工具D、劳动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A、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C、正确处理改革和建设的关系D、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E、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答案:A、B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E、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答案:A、B、C、E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E、实现共同富裕答案:A、B、D、E4、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包含的价值目标是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D、消除两极分化E、实现共同富裕答案:C、D、E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突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B、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C、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D、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E、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答案:B、C、D、E6、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答案:A、B、C、D、E7、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C、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答案:A、B、C、D8、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所以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C、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E、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答案:A、B、C、D9、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同步富裕B、同等富裕C、两极分化D、平均发展E、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答案:A、B、C、D三、判断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初二人教版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二人教版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二人教版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公有制经济。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国有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私人经济等方面介绍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有经济主要由国家所有和管理的企业组成,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可以对国家经济进行战略调控,推动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就业机会,承担社会责任等。

另外,国有企业也可以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保证国家在关键领域的经济安全。

二、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支配和统一分配的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私人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私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私人经济主要指个体户经济和私营企业经济。

私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私人经济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和私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私人经济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结果之一,通过私人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总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一系列的独特特点和优势。

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对我国经济制度的学习和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毛概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毛概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4)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而且 是边革命边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 乏深刻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 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三大改造的胜利来得 太快,太容易了。在党内,特别是许多领导 人中间滋长了骄傲情绪,以至过高地估计了 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发展生产问题上急 于求成,在改革生产关系问题上急于过渡。
其次,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 好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 “社会主义 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 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本质。‛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
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 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 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 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人民公社好!‛‚抓革命,促 生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中共八大确定,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 步前进。这个正确方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 1958年的‚大跃进‛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 重损失。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后来又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 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就使国民经济从1962 年到1966年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3)当时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 义,全党普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觉悟。安定 团结要靠民主和法制来保障。为此,必须克 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权力过分集中于领 导者个人的严重缺陷;必须反对个人崇拜和 个人专断现象。但在当时,我们党还没有认 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意义。相反在不断取得胜 利的情况下,个人迷信,骄傲自满,个人专 断的现象反而有些滋长,因此正确的决议和 国家的宪法与法律,也容易因领导者个人的决 断而被推翻或被臵之不理。

毛概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第五章试题及答案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创新B.实事求是C.发展D.廉洁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A.根本任务B.优越性C.根本目的D.发展动力4.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A.1992年南巡谈话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C.党的十三大D.党的十二大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增强综合国力D.发展生产力7.邓小平讲,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A.科技和教育B.经济和军事C.科技和经济D.资源优势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9.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B.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10.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靠自己的发展B.消灭剥削和压迫C.改革开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划分的两个阶段为()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B.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阶段2.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A.公有制为主体B.共同富裕C.四项基本原则D.改革开放3.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6.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A.实现共同富裕B.不存在两极分化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8.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是()A.共同富裕B.市场经济C.按劳分配D.公有制占主体9.实现共同富裕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10.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A.消灭剥削B.消除两极分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人的全面发展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我国多年来把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 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着归根结底没 有搞清“什么社会主义”,所以必须首先弄清 和回答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 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 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1956年八大报告
第一、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对斯大林关于社会矛 盾观点的重大突破,是对《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矛盾问 题的补充。
(三)曲折发展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 小平等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参见P115--116)。
(四)探索的意义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成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 严重的背离但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 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 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生产关系)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社 会主义的目标)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 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 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 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 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 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目的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目的

我国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的我国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容及⽬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可以更好的发展和解放⽣产⼒,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可以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发展。

依据这⼀理论,党确定了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标,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古⼈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的经济。

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

(2)原有⾼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产⼒⽔平⾮常低下、经济结构⽐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定的积极作⽤,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经济联系⽇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产、价值规律的作⽤;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式单⼀化。

由于存在这些弊端,所以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主权,企业吃国家的“⼤锅饭”,职⼯吃企业的“⼤锅饭”,企业和职⼯都缺乏⽣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程度上失去了活⼒。

(4)由于⾼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产⼒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充满⽣机和活⼒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产⼒,发展⽣产⼒。

2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产是建⽴在社会化⼤⽣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得到了深⼊⼴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仍然存在。

毛概期末考试题(含答案)及各章重点

毛概期末考试题(含答案)及各章重点

毛概期末考试题(含答案)及各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 C )A.陈独秀B.王稼祥C.毛泽东 D.刘少奇2.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三民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C )A.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战争前期D.抗日战争时期4.“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 D )A.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B.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C.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的D.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的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 B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B.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6.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C )A.战争与革命 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 D.改革与发展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D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 D )A.“科教兴国”战略B.“以德治国”基本方略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B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10.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是在党的( D )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11.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A )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与时俱进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廉洁奉公1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C )A.科教兴国B.统筹兼顾C.发展D.以人为本13.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D )A.科学发展观高于唯物辩证法B.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C.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法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C.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D.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15.在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 B )A.十六届二中全会上B.十六届三中全会上C.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D.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 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 B )A.刘少奇B.毛泽东C.邓小平D.王稼祥2.思想路线又称为( D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群众路线D.认识路线3.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 C )A.十三大B.十二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四大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 B )A.理论联系实际B.一切从实际出发C.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重视( A )A.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B.理论决定实践C.理论指导实践 D.理论对实践的基础作用6.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 C )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B.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C.实事求是 D.坚持真理,发展真理7.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D )A.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 )A. 实事求是B. 毛泽东思想C. 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B )A.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C.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10.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 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事物量变质变的统一C.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D.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B)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民族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A)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B.民兵是胜利之本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作了明确的概括,这就是(A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中国革命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B)A.北洋军阀 B.国民党新军阀C.日本帝国主义D.封建地主阶级5.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B)A.封建主义B.帝国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6.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D)A.农民阶级B.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7.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A)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B.政治协商制度C.“三权分立”制度D.国务院领导制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B.土地革命问题C.工农联盟问题D.武装斗争问题9.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B)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B.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坚持游击战D.把支部建在连上1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C)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我国建国初期(1949-1956)的社会性质属于(D)A.资本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主体是(A)A.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党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供了 (C)A.政治基础B.军事基础C.物质基础D.文化基础4.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B)A.国家资本主义性质B.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萌芽性质5.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A)A.和平赎买B.暴力没收C.强制改造D.自愿充公6.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B)A.帝国主义经济B.资本主义经济C.殖民主义经济D.社会主义经济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年份是(C)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A)A.制度基础 B.经济基础C.社会基础D.群众基础10.在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土地改革完成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B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 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D. 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2、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要(C )A. 走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B. 延续“第一次结合”的内容C. 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 走出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D )A. 前提条件B. 主要特征C. 经济实质D. 根本任务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D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 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B.生产工具C.生产关系D.先进思想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D )A.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最终取决于( D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程度的不断提高B. 按劳分配水平的不断提高C.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8、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A )A.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D. 实现按劳分配9、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D )A. 强大的人民政权B.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 强大的人民军队D. 自己的发展10、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D )A. 马克思和恩格斯B. 列宁C. 毛泽东D. 邓小平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 邓小平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C )A. 商品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B.生产力落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C.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人口多且人口素质不高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B )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3.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的是(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主要是由(A )A.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B.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C.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5.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进程中的(B )A.初级阶段B.初始阶段C.准备阶段D.奠基阶段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B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7.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C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三个有利于标准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A.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的矛盾B.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 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是(B )A.人民当家做主B.经济建设C.四项基本原则D.改革开放11.新时期正式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是(C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12.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提法是哪一年首次提出来的(B )A. 1978年3月B.1979年3月C. 1980年3月D.1982年3月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C.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4.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C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C.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多项选择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ABC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D.把马克思主义向全世界传播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BCD )A.建党以来的全党共识B.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D.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3.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必须始终坚持(AB )A.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B.正确区别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C.坚决维护、始终遵循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和指示D.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所以要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名词解释: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

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Political Economy )课程编号:162002总学时数:40学时讲课学时:40学时学分:2.5学分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顾海良、顾钰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参考书目:苏树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课程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揭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校所有本科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正确观察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分析新问题的能力。

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

总的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七章。

导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难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内容: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重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如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及货币的发展与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难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重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过程以及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难点: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第三章:资本的运行主要内容: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重点: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手段和政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基础难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第四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人分配制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分配制度及建立的客观必然性难点: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重点: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年4 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7 年2 月,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这些论断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13 单选)13.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答案:C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的统一。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重点: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2、“三个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难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动力。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预测1、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2、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取代无政府的盲目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4、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5、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6、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二)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与实际模式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设想①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②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③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④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⑵实际模式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3、50-7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和偏差(1)观念上的偏差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则当作教条;二是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会主义唯一的实践形式。

⑵主要表现:①所有制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②按劳分配下的平均主义加等级特权分配;③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济;④政治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必须继续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4、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特点:侧重于生产关系,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在安排社会生产时,只有遵循这一目的,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任何社会生产的目的都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625页),即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在生产中,劳动人民和生
产资料在公有制基础上直接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来的产品归劳动人民所有。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

斯大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61年版第62页)这种需要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还有劳动者整体的公共需要;既有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有维持生活存的需要,而且还有全面发展体力和智力以及享受科学、文化、艺术的需要。

这种直接满足劳动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具有客观必然性。

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最根本的区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就会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质。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朱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生产领域中的具体化。

我国一些企业将“利润”作为唯一的生产目的,甚至为了利润,不惜频频践踏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因此,不能再避讳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亟需从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上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直接目的是精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目的更抽象、更宏观、更长远,直接目的更具体、更微观、更现实。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应贯穿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全过程。

然而,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违反人类伦理等挑战,应完善分配制度并创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赢的体制机制,并从教育、法律、财政、行政、劳动者自身等方面作出耦合性的安排,引领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进行合理、合法、规范生产。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美好生活;科技向善;共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1]1而要实现中国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复兴,包括9191.4万名[2]中共党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中的绝大多数都应有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并践行这样的初心和使命。

当然,牢记并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的合法合理追求,因为共同利益总是由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利益所组成的,“在全部历史中‘普遍利益’都是作为‘私人’的个人创造的。

”[3]99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利益追求,甚至是在践踏别人利益的基础上来实现一己私利,最典型的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乱象。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引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此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以期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解。

1. 实现经济的社会化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实现经济的社会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生产力的不充分利用,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劳动者的剥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经济的社会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形式,将生产资料划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管理。

国有企业以公益性为主导,通过统一规划和组织,实现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家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对市场进行引导和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垄断行为的发生。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合作竞争、创新和发展,为社会提供各种优质商品和服务。

2.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还包括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全面需求和公共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不能以牺牲社会进步为代价。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优先发展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推进社会福利的改善,提高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权利,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必要性和依据。

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具体体现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依据和基本原则三、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关系教学重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具体体现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依据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教学时间:4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解上,首先要了解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建立的,然后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体现。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

这些理论在实践上无疑是20世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些理论本身也在这一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对自身否定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科学分析得出这一结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必然在以下两个方面创造出对自身否定的条件:一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条件;二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阶级条件。

正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造成的自我否定的客观条件,决定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的物质基础是咼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

公有制并不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基础上的。

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这种公有制同样要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或不同的实现方式。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社会公有制度,即由全体劳动者组成的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涵,也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个主要标志。

在这里,作为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以社会的名义来实现的。

所以,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时,劳动者个人在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时,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一种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也就意味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统一的,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劳动者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进行劳动,并共同占有劳动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般特征。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些基本思想,可以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理论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还不是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概括。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中,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公有制经济, 既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同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实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

从世界范围看,现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在新的形势下,列宁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这样的国家并一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是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从而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一个薄弱环节的国家。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论断是科学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中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同时也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一系列国内国际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圭寸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所处的国际条件和具体国情决定,中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的开端。

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完成了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任务,即三大改造”的根本任务,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是: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在我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可以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个部分。

对这两个不同部分的资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方式;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官僚资本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同封建主义相勾结,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它是旧中国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在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占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本总额的80%。

对这部分资本进行剥夺,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

与此相联系,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一面,又有拥护共同纲领、接受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一面。

因此,有必要和有可能对民族资本实行和平赎买。

我国对民族资本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我国对民族资本的成功改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在过渡时期,对个体劳动者不能剥夺,只能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教育和国家帮助,引导个体劳动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我国对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是通过采取建立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的。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来实现的。

先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组织,然后进入生产领域的合作,建立生产合作社。

对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各种完成,标志着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建立。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

其中,没收官僚资本主要是民主革命的任务,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

这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极小。

因此,以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为标志,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同时,也以此为起点,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基础上的,因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建立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不同性质和多层次的。

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所以,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除了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多种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实践证明,任何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纯而又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不允许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存在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脱离中国实际的,因而也是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第二,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

由于现阶段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们还不可能建立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现实中的公有制经济必须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等,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因而在这些经济中体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必然表现为多种形式。

因此,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只是表现在一种或两种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中,而是表现在多种实现形式中。

实践证明,任何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形式单一化的想法和做法,也都是脱离中国实际和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的。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质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曾作过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原来只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的视界,而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三方面的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为科学、更为全面。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也为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奠定了基础,拓展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认识视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