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 第二章 环境标准与环境目标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d2d4f1e2102de2bd960588f5.png)
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
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
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
•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0—4类。
•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制订工作方案;•第二阶段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手册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ac854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4.png)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手册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化概述 (2)1.1 标准化定义与意义 (2)1.2 环境保护标准化发展历程 (3)1.3 环境保护标准化体系建设目标 (3)第二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4)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4)2.2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4)2.3 环境保护标准化法律法规政策 (4)第三章环境保护标准制定与修订 (5)3.1 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原则 (5)3.2 环境保护标准修订流程 (5)3.3 环境保护标准制定与修订的技术要求 (6)第四章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体系 (6)4.1 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体系构成 (6)4.2 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体系框架 (7)4.3 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体系实施 (7)第五章环境保护标准实施与监督 (7)5.1 环境保护标准实施策略 (7)5.2 环境保护标准实施监督机制 (8)5.3 环境保护标准实施效果评价 (9)第六章环境保护标准化组织与管理 (9)6.1 环境保护标准化组织架构 (9)6.1.1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9)6.1.2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9)6.1.3 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9)6.1.4 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组织 (9)6.2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职责 (10)6.2.1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职责 (10)6.2.2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职责 (10)6.2.3 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职责 (10)6.2.4 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职责 (10)6.3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制度 (10)6.3.1 标准化政策制定制度 (10)6.3.2 标准化计划管理制度 (11)6.3.3 标准化技术审查制度 (11)6.3.4 标准化信息管理制度 (11)6.3.5 标准化培训制度 (11)6.3.6 标准化监督与评价制度 (11)第七章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 (11)7.1 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目标 (11)7.2 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流程 (11)7.3 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评价 (12)第八章环境保护标准化宣传与培训 (12)8.1 环境保护标准化宣传策略 (12)8.2 环境保护标准化培训内容 (13)8.3 环境保护标准化宣传与培训效果评价 (13)第九章环境保护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13)9.1 国际环境保护标准化概况 (14)9.2 环境保护标准化国际合作机制 (14)9.3 环境保护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4)第十章环境保护标准化创新与发展 (15)10.1 环境保护标准化创新趋势 (15)10.2 环境保护标准化发展策略 (15)10.3 环境保护标准化发展前景 (16)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标准化信息技术应用 (16)11.1 环境保护标准化信息技术概述 (16)11.2 环境保护标准化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16)11.2.1 环境监测 (16)11.2.2 环境影响评价 (16)11.2.3 环境管理 (17)11.2.4 环境宣传教育 (17)11.3 环境保护标准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17)11.3.1 互联网环保 (17)11.3.2 大数据技术 (17)11.3.3 物联网技术 (17)11.3.4 云计算技术 (17)11.3.5 人工智能技术 (17)第十二章环境保护标准化评估与改进 (17)12.1 环境保护标准化评估方法 (17)12.2 环境保护标准化改进措施 (18)12.3 环境保护标准化评估与改进效果 (18)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化概述1.1 标准化定义与意义标准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便于规范、协调和指导各类活动的过程。
环境管理条例
![环境管理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1f7d8b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d.png)
环境管理条例环境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以及在境内从事环境管理活动的外国企业、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四条国家制定环境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将环境影响考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第二章环境规划和评价第五条地方政府应制定环境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环境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为环境管理提供指导和支撑。
第六条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对新开工建设项目和重大改造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七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影响等因素,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充分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章预防污染和减少排放第八条所有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预防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九条工业企业和农业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条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生态保护和修复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应当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湿地保护是保护水源地和自然调节功能的重要手段,应当加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防止湿地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第十三条森林、水域、草地等生态系统应当加强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第五章环境监测和执法第十四条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的状况,并将监测结果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c5839c5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8.png)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范本一:【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以及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三条 国家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国家坚持预防为主,污染防治,标准严格,加强监管,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五条 国家建立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环境保护格局。
第六条 国家实施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条 国家采取措施,遏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并加强环境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第十条 国家加强对群众环境权益的维护和法律援助工作,支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并支持国际间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
第十二条 国家建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育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风尚。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第一节环境质量目标与标准第十三条 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环境质量目标,保护环境质量。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环境质量标准。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和实施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评估环境质量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第十六条 国家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制定和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电磁辐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第十七条 国家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制定和实施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和其他特定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节监测与评价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和实施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制度。
第十九条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具备真实、准确、可靠、连续、决策所需的相关指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监测数据。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制度,及时公开环境质量指数和环境监测结果。
环境影响评价 2 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 2 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70e2303be87101f69e3195e1.png)
2.2 环境目标
1 环境目标 2 环境容量
环境影响评价
2.2.1 环境目标
2.2.1.1 环境质量目标 环境质量目标中主要有大气质量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
噪声控制目标、景观和环境美学目标等。 2.2.1.2 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主要由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目标以 及区域或城市的污染控制目标构成。它规定了一个区域或一 个城市中各种污染物允许排放的总量。
2.1.3 中国环境标准现状
2.1.3.1 环境标准的种类比较齐全 2.1.3.2 对不同的功能区的环境标准予以保护 2.1.3.4 各级立法和执法部门责权清楚 2.1.3.5 标准的更新和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
2.1.4 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
2.2.2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指区域自然环境或环境要素对某污染物的容许
承受量或负荷量。
(2-1)
(1)
(2-2)
(2)
(2-3)
环境影响评价
Thank you
环境影响评价
2 环境保护标准和环 境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
2 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目标
1 环境保护标准 2 环境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
2.1 环境保护标准
1 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 2 中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3 中国环境标准现状 4 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
2.1.1 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
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 维护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污染源, 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国家级标准是指导标准,地方标准是直接执行标准。 ①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 ②凡颁布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污染 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未作出规定的,应执行国家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般严于国家排放标准。 ③根据评价区域环境功能区划选用相应标准。 ④国内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因子可参考国外标准。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2783eb2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8.png)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依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共享、科学治理、依法保护、综合治理、源头控制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方针,鼓励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管理,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第五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依法保护,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污染物减排,环境风险控制,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家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环境保护目标,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第七条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方面的标准。
第八条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及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标准。
第九条国家制定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确定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程序。
第十条国家制定环境监测标准,建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
第十一条国家制定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章环境保护管理第十二条国家建立环境保护目录制度,限制或禁止对特定区域、场所的环境污染。
第十三条国家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四条国家推行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度,设立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
第十五条国家设立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环境保护的组织、监测、评价和管理。
第十六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监察机关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环境保护监督与处罚第十九条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国家依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修复环境污染损害,追究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43a9697cd184254b3535b9.png)
一、名解环境: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
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环境标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其过程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
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功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2766bf83d049649b665875.png)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39d63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4.png)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 课后题答案第⼀章环境评价概述1、什么是环境、环境要素?环境有哪些功能?A环境:环境是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影响⼈类⽣命和发展的各种⾃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B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向⽽⼜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光、热、⽔、⼟、⽓、动植物以及这些⾃然要素与⼈类长期共处所产⽣的各种依存关系。
C环境功能有:⼀⽅⾯,它是⼈类⽣存和发展的最终物质来源;另⼀⽅⾯,它承受着⼈类活动产⽣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的结果2、什么是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有哪些价值?A环境质量:有⼈认为: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的优劣程度.是对⼈类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
也有⼈认为:环境质量是外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是能够⽤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B环境质量的价值:a⼈类健康⽣存的需要b⼈类⽣活条件改善和提⾼的需要c⼈类⽣产发展的需要d维持⾃然⽣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3、什么是环境评价?开展环境评价⼯作有什么意义?A环境评价:环境评价就是按照⼀定的标准和⽅法对环境质量给予定性或定量的说明和描述。
B开展环境评价⼯作的意义:环境评价是⼀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性强的学科,它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环境标准的制定、⽣态环境制定、⽣态环境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技术依据,为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信息,是环境保护的⼀项基础⼯作,是贯彻“预防为主、预防结合、综合治理“环境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同时,环境评价⼯作中,尤其是对⼀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建设项⽬进⾏环境影响评价时,必然要开展⼀些基础研究或专项研究,从⽽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4、环境评价的主要⽅法有哪些?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经济学评价法运筹学评价法5、简述环境评价的基本⼯作程序第⼀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作为研究有关⽂件,进⾏初步的⼯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等级,编制评价⼤纲;第⼆阶段为正式⼯作阶段,其主要⼯作为详细的⼯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作为汇总,分析第⼆阶段⼯作所得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6、什么是环境标准?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A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政府为保护⼈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从⽽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制定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张从版环境评价习题
![张从版环境评价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4d4b5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7d.png)
张从版环境评价习题环境评价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环境评价概述》一、概念1.环境质量2.环境评价3.环境标准4.环境质量标准5.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填空题1.环境质量的价值包括(经济)、(健康)、(生态)和(文化)。
2.环境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和价值)。
3.按照评价的时间,环境评价分为(过去)、(现状)和(影响)。
4.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家法律中肯定下来的国家是(美国)。
5.东欧与前苏联的环境评价主要侧重于(河流)和(地理)。
6.我国的环境评价经历了(尝试)、(探索)、(发展)和(评价)四个阶段。
7.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p=c/s )。
三、简答题1.环境评价的意义。
2.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
答: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
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确定评价的要素和影子;指数的选用与综合;质量分级4.简述专家评价法。
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构成是怎样的?6、某监测点数据如下(单位是mg/L),请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对其进行评价,BOD COD DO Cd Cr Cu As 石油酚15 10 9第二章《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一、概念1.特尔斐法2.专家二、简答题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
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确定区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污染治理和控制措施2.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公式。
3.环境背景值的含义。
4.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现场测量;摇杆发5.如何制定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确定检测范围;确定检测周期;确定监测点位6.大气监测项目有哪些?7.特尔斐法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8.大气监测频率9.地面水监测频率。
10.土壤监测的布点方法三、计算题1.某地区建有化工厂、纺织厂和家用电器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项目化工厂纺织厂家用电器厂评价标准(mg/l )污水量(万m 3/a) CODcr(mg/L)560 428 76 10 悬浮物(mg/L)62 25 75 50 挥发酚(mg/L)六价铬(mg/L)2.在某河的源头处采集的10个样品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如下表,据此计算水环境背景值。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标准与环境目标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标准与环境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ba52f88ee45c3b3566ec8b04.png)
(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在保障人体健康,维持生态良性 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产的基础上,并考虑技术经济 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 互独立、相互补充的环境规划指标所构成的有机 体。根据环境规划的目的、要求、范围、内容等 的不同,所建立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也不相同。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从内容上划 分有数量方面指标、质量方面指标和管理方面指 标;从控制指标划分有总量控制指标和浓度控制 指标;从层次和结构上分有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 标;从范围上分有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从作用 和地位上分有决策指标、评价指标和考核指标。
ⅱ、加权叠加
Wi---第i类分指标的权值; Ii--第i类分指标的分级评分值;n-
--分类指标的类别数;
I综-
--综合指标数值。
②、综合指标的分级: 三级:舒适、基本舒适、不舒适; 五级:很舒适、舒适、基本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
第三节 环境目标
一、环境目标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1、环境目标的定义
环境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 所想达到的水平和标准。
思考题
1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常选用哪些环境标准? 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几类几级?有哪些污染物? 3 何谓环境质量标准?何谓污染源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 Z60-71
名词术语、 采样、布 推荐性标 综合排放 原则导则、 点、保存、 准、强制 标准、行 量纲单位、 测试、统 性标准、 业排放标 图式标志 计、评价 现行标准、 准、地方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dbdcf8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6.png)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正)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保护当地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一项法规。
该条例自2015年12月27日起实施,旨在规范环境保护领域的行为和责任,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该条例内容的详细解读。
第一章总则该条例分为12章,共105条。
第一章规定了该条例的适用范围、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条例规定了保护环境优先、预防为主、治理和污染防治并重、法律法规为基础等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为后续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章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本章主要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中,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声音、土壤和固体废物五个方面。
该条例提出了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明确了不同污染性物质的排放标准,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三章环境监测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和工作要求。
条例规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范围、内容和程序,强化了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使用和管理。
同时,该条例还规定了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要求。
第四章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的污染防治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管理要求,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程序,同时加大对非法排放的惩处力度,推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环保事业。
第五章危险废物管理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的管理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危险废物的分类和管理制度,强化了危险废物的储存、转运、处置和利用等环节的监管,保障了环境和公共安全。
第六章环境应急管理本章规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该条例规定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要求,明确了应急监测、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的相关程序和责任,保障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安全和公共安全。
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4篇)
![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8bb07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9.png)
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生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活动的行为。
第三条环境保护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规范行为和管理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四条环境保护管理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共治、全民参与、源头预防、综合治理、依法行政、公开透明。
第五条所有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履行环境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第六条所有组织和个人在从事产生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活动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第七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的含量、分布和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监测分析。
第八条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对自身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第九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第十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第三章环境管理与控制第十一条在进行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
第十二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组织和个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
第十三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十四条组织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储存、运输和处置,确保废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五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第四章环境法律与责任第十六条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知识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4713c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3.png)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基本概念:A.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B.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C.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D.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对象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预测、选择、导向(核心)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A.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B.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79年) C.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环评制度D.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并于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E.2004年,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F.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综合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相关法G.《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它是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重要和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法规。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可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27f3fb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0.png)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部重要法律。
通过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环境保护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法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部分主要包括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等内容。
其中,立法宗旨是确定法律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基本原则包括了环境保护的预防、综合、全面、协调原则,以及污染者负有责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众参与等原则;基本要求则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部分主要围绕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用进行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部分重点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报告的编制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开展建设项目等活动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能够有效避免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第四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部分主要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严格施工和有效管理,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部分重点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要求,以及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
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7月21日第七次修正)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7月21日第七次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7d33df2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f.png)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7月21日第七次修正)范本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上海市的环境保护工作,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上海市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环境素质的稳定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上海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第二章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第四条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上海市应当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环境质量的长期、稳定、全面的监测和评价。
第五条上海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对全市环境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向社会公开。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第六条上海市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保障空气质量的达标要求。
第七条上海市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督和管理,促使企业和机构合法、合规运行。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八条上海市应当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和水质的良好。
第九条上海市应当加强对水污染源的管控和监督,进行水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推动水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五章噪声污染防治第十条上海市应当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噪声源的管控和监督,控制和减少噪声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第十一条上海市应当加强对城市噪声的监测和评估,制定噪声的控制标准,推动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二条上海市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第十三条上海市应当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与检索
1.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我国将环境标准分为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及 环境其它标准 六类;
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 三级。
(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在保障人体健康,维持生态良性 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产的基础上,并考虑技术经济 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大气质量标准、水质质 量标准、环境噪声及土壤、生态质量标准等;
14020-14029
14030-14039 14040-14049 14050-14059
WG1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 标
(备用)
14060
14061-14100
(3)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适用范围、目的 和意义
ISO14000的服务对象广泛,要满足职工、顾客、 政府、合同方、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内容侧重 点是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标准实施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和经济 目标的统一,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 ISO14000系列标准是近20年来环境保护思想、 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晶,体现了环境领 域的最新发展,合乎国际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立环境规划体系指标的原则 • • • • • 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三、区域性环境指标体系分类及内容
• 指令性指标 • 指导性规划指标 • 相关性规划指标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标体系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标体系从某种程度 上可反应出规划的基本思想; 城市环境规划指标大体上可分为:环境污染 指标,经济、社会结构指标,环境建设指标。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 互独立、相互补充的环境规划指标所构成的有机 体。根据环境规划的目的、要求、范围、内容等 的不同,所建立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也不相同。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从内容上划 分有数量方面指标、质量方面指标和管理方面指 标;从控制指标划分有总量控制指标和浓度控制 指标;从层次和结构上分有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 标;从范围上分有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从作用 和地位上分有决策指标、评价指标和考核指标。
该标准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在标准中 还分别列出现行标准和超前标准。
(3) 环境基础标准
这是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 代号、图式、量纲、导则等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制订其他 环境标准的基础。
(4) 环境方法标准
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以实验、分析、统计、计算、 测定等所作的规定作业等方法为对象而制订的标准。
ⅱ、加权叠加
Wi---第i类分指标的权值; Ii---第i类分指标的分级评分值; n---分类指标的类别数; I综---综合指标数值。
②、综合指标的分级: 三级:舒适、基本舒适、不舒适; 五级:很舒适、舒适、基本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
第三节
环境目标
一、环境目标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1、环境目标的定义
四、环境质量标准实例解析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五)地下水质量标准
第二节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一、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概述
1、环境规划指标含义
环境规划指标 是指能够直接反映环境现
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 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包括两层含义: ① 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 即规划指标的名称; ② 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是 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的数据。
环境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 所想达到的水平和标准。
2、确定环境目标的基本原则
ⅰ、选择恰当环境保护目标要考虑规划区环境特征、性 质和功能; ⅱ、选择环境目标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的统一;
ⅲ 、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ⅳ、充分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ⅴ、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要同步协调。
四、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从投资分析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2、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 的可达性;
3、从污染负荷削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思 考
1 2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常选用哪些环境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几类几级?有哪些污染物?
3 何谓环境质量标准?何谓污染源排放标准?
3、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关系
一般来讲,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目标的准绳。
二、环境目标的类型和层次
1、从层次的高低划分;
2、从时间上划分;
3、从空间上划分;
4、从行业上划分;
5、从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划分。
三、确定环境目标的方法
1、经验判断法; 2、最佳控制水平确定法 ⑴ 污染损失函数 ⑵ 污染控制投资函数
3. 分指标的综合及综合指标的分级
(1)指标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生态; 按指标的性质分:环境污染指标(环境质量指标和污 染控制指标)、社会经济环境指标、环境建设指标。
SSS
(2)分类指标的分级评分 (3)分类指标的综合及综合指标的分级
①分类指标的综合:
ⅰ直接叠加
I综---综合指标的评分值; I分---各分类指标的评分值; n---指标类别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标准,现行和超前 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 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 生的各种因素所做的控制。是国家根据技术上的可能性和 经济上的合理性,规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容许浓度或数 量。它直接起到控制污染源的作用,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 重要控制手段。
(5)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这是对环境标准物质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
(6) 环境保护其他标准
环保行业标准,是对在环保工作中还需统一协调的 如:仪器设备、技术规范、管理办法所作的统一规定。
2.环境标准的检索
表2-1 国家环境标准分类及代表号 基础标 方法标 环境质 排放标 标物标 其他标 准Z00- 准Z10- 量标准 准Z60- 准Z80- 准Z9009 39 Z5071 89 99 59 名词术 采样、 语、原 布点、 则导则、保存、 量纲单 测试、 位、图 统计、 式标志 评价方 法标准 推荐性 标准、 强制性 标准、 现行标 准、超 前标准 综合排 (水、 放标准、田、气) 行业排 化学样 放标准、品标准、 地方排 物理实 放标准 物标准
•
确定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方法: 1. 参数筛选
• 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和城市 环境管理经验筛选指标; • 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 专家咨询是一种以经验判断为主,并辅以数学处理的科 学分析方法。
2.分指标权值的确定
权值是指标重要性的确定。 (1)结合参数筛选时的专家咨询和国家“定量考核”标准, 采用经验判断法确定的参数,权值也应大。 (2)以环境效应调查分析为基础,根据效应大小确定权值; (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
(2)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基本内容
表2-1 ISO/TC207各分技术委员会标准编号分配
分技术委员会 任务 标准号
SC1
SC2
环境管理体系EMS
环境审核EA
14001-14009
14010-14019
SC3
SC4 SC5 SC6
环境标志EL
环境行为评价EPE 生命周期评估LCA 术语和定义T&D
第二章
环境标准与环境目标
第一节 环境标准 第二节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第三节 环境目标
第一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原则与作用 1. 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国家根据人群健康、
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 要素的组成所规定的技术规范。
2. 环境标准的制订原则
•确保人体不受污染危害原则;
•政策性原则;
•以环境状况为基础,要有科学依据;
•差异原则;
•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
3.环境标准的意义与作用
二、国内外环境标准化工作概述
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的简介
(1)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为消除由于各国、各地区、各组织制订的有关 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统一及各自实施一 套标准和审核办法的问题,消除将环保纳入贸 易所形成的一些国家制造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和新的贸易壁垒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第207 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定了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2、国内环境标准化工作简介与主要任务
1973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环境标准 -- 《工业 “三废”排放试行标准》;截止1995年底共颁布了各类 国家环境标准344件。初步形成了种类齐全、结构基本 完整的环境标准标准。 今后我国环境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健全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类分级制; 完善行业与综合相结合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 实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年限制; 建立部门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强化环境标准化管理; 提高环境标准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