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2流注理论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1-2章总结讲诉

绪论高电压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高压输电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电压、高场强下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物理现象;高电压试验在高电压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了解气体在高电压(强电场)作用下逐步由电介质演变成导体的物理过程掌握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及其提高方法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
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
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
自由行程长度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λ-=xexP令x=λ,可见粒子实际自由行程长度大于或等于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概率是36.8%。
带电粒子的迁移率k=v/E它表示该带电粒子单位场强(1V/m)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热运动中,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分布均匀化,这种过程称为扩散。
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扩散速度比离子快得多。
产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称为电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光电离i W h ≥νc λν=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碰撞电离附着: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电负性:一个无量纲的数,其值越大表明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带电粒子的消失1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带电粒子因扩散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3带电粒子的复合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高电压技术2流注理论

精品课件
14
1.1.5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 电
• 均匀电场是很少见的情况,工程中遇到的 电场大多数是不均匀电场,特别是极不均 匀电场。比如,高压输电线路线间的电场 或导线对地的电场。另外还存在一些稍不 均与电场。
• 由于极不均匀电场的种类较多,我们不能 一一进行讨论,只能选择典型的电场进行 研究,然后将结论加以推广。
二次电子崩在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带有统计性, 所以火花通道常是曲折的,并带有分枝
电子崩不致影响到邻近空间内的电场,不会影 响其它电子崩的发展精品,课件因此汤逊放电呈连续 13
2.放电时间 光子以光速传播,所以流注发 展速度极快,这就可以说明pd很大时放电 时间特别短的现象。
3.阴极材料的影响 根据流注理论,维持放 电自持的是空间光电离,而不是阴极表面 的电离过程,这可说明为何很大Pd下击穿 电压和阴极材料基本无关了。
精品课件
9
负流注
• 当间隙上所加电压较高,间隙中电场很强 时,电子崩在离开阴极不远就已经发展到 畸变电场的程度了。这种情况下流注将在 阴极附近形成并向阳极推进,最后击穿间 隙。我们称之为阴极流注或负流注。
精品课件
10
一旦形成流注,放电就进入了新的阶 段,放电可以由本身产生的空间光电离而 自行维持,即转入自持放电了。如果电场 均匀,间隙就将被击穿。所以流注形成的 条件就是自持放电条件,在均匀电场中也 就是导致击穿的条件
6
正流注向阴极推进
流注不断向阴极推进,且 随着流注接近阴极,其头 部电场越来越强,因而其 发展也越来越快
流注头部的电离放射出大 量光子,继续引起空间光 电离。流注前方出现新的 二次电子崩,它们被吸引 向流注头部,延长了流注 通道
流注发展到阴极,间隙被 导电良好的等离子通道所
国家电网考试高电压技术2(国网考试)

刷状放电
现象
电场极不均匀情况下,如电压继续升高,从电 晕电极伸展出许多较明亮的细放电通道。
电压再升高,根据电源功率而转入火花放电或 电弧放电,最后整个间隙被击穿。
特点
如电场稍不均匀,则 可能不出现刷状放电 ,而由电晕放电直接 转入击穿 。
沿面放电
沿气体和固体/液体表面发生的放电,如绝缘子闪络
滑闪放电
是 S 的函数。
汤森德气体放电理论
3.引用三个系数来定量的反映三种因素的作用
系数 α
系数 β
系数 γ
表示一个电子 由阴极到阳极 每1cm路程中 与气体质点相 碰撞所产生的 自由电子数
表示一个正离 子由阳极到阴 极每1cm路程 中与气体质点 相碰撞所产生 的自由电子数
表示一个正离 子撞击到阴极 表面时使阴极 逸出的自由电 子数(平均值)
热游离是滑闪放电的重要特征和条件。
33
34
二、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35
非自持放电
➢ 外施电压小于U0时,间隙内 虽有电流,但其数值甚小, 通常远小于微安级,因此气 体本身的绝缘性能尚未被破 坏,即间隙还未被击穿。而 且这时电流要依靠外电离因 素来维持,如果取消外电离 因素,那么电流也将消失。
n n0 exp 0xdx
对于均匀电场, 不随空间位置而变
n n0ex
相应的电子电流增长规律为
I I0ex
令x=d,得进入阳极的电子电流,此即外回路中
的电流
I I0ed
5.自持放电条件与表面电离系数γ
如果电压( 电场强度 )足够大,初始电子崩中的正离子 能在阴极上产生出来的新电子数等于或大于n0 那么即使除去 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放电也不会停止,即放电仅仅依靠已经 产生出来的电子和正离子(它们的数目取决于电场强度)就 能维持下去,这就变成了自持放电。
高电压技术总结

高电压技术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是XX最新发布的《高电压技术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
篇一:高电压技术总结第一章1.极化: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电场方向产生弹性位移现象和偶极子的取向现象。
类型: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
2.吸收现象:原因分界面上积聚起一批多余的空间电荷,这就是夹层极化引起的吸收电荷。
电荷积聚过程所形成的电流称为吸收电流。
3.介质损耗:定义: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总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包括由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某些有损极化(例如偶极子、夹层极化)引起的损耗。
组成:电导、有、无损极化。
影响因素:漏电、电压频率、温度、材料。
第二章1.气隙中带电质点的产生的方式:①气体分子本身发生游离②处于气体中的金属阴极表面发生游离。
消失方式:①与两电极的电量中和②扩散③复合2.击穿理论:①汤逊理论(电子的碰撞游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造成的表面游离所引起。
适用范围:低气压、短气隙。
)②流注理论[适用范围:高气压、短气隙。
流注通道:正负离子(浓度相等)、良导体、弱电场]。
3.电场:均匀、不均匀。
4.极性效应:对于电极形状不对称的不均匀电场气隙,极性不同时,间隙的气晕电压和击穿电压各不同。
极性效应是不对称的不均匀电场所具有的特性之一。
5.冲击电压标准波形击穿电压:指间隙上出现的最高电压。
放电时间的组成为:tb=t1+ts+tf。
6.提高气体间隙击穿场强的方法:①改善电场分布,使其尽可能均匀②改变气体的状态和种类。
7.沿面放电:定义:在大气中用绝缘子支撑或悬挂带电体,当绝缘子两级电压超过一定值时,绝缘子与空气交界面出现放电现象。
形式:干、湿、污闪。
污闪:沿着污染表面发展的闪络。
XX污闪过程:污闪层受潮→电导增大→泄漏电流增大→发热→形成干区→干区电阻大分压高场强高→放电形成→干区扩大→击穿。
污闪事故的对策:①调整爬距②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扫③涂料④半导体釉绝缘子⑤新型合成绝缘子。
高电压技术

1、电子崩:外界电离因素在阴极附近产生了一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电场强度足够大,该电子在向阳极运动时就会引起碰撞电离,产生一个新的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电离,产生更多电子。
依此,电子将按照几何级数不断增多,类似雪崩似地发展,这种急剧增大的空间电子流被称为电子崩2、自持放电: 当外加电压逐渐升高后,气体中的放电过程发生转变,此时若去掉外界激励因素,放电仍继续发展,成为自持放电3、非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压较低时,只有由外界电离因素所造成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而形成气体放 电电流,一旦外界电离作用停止,气体放电现象即随之中断,这种放电称为非自持放电。
4、流注:这些电离强度和发展速度远大于初始电子崩的新放电区(二次电子崩)以及他们不断汇入初崩通道的过程被称为流注。
5、极性效应:在电晕放电时,空间电荷对放电的影响已得到关注。
由于高场强电极极性的不同,空间电荷的极性也不同,对放电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极性的高场强电极的电晕起始电压的不同,以及间隙击穿电压的不同,称为极性效应。
6、50%冲击击穿电压:在工程实际中广泛采用击穿百分比为50%时的电压(U 50% )来表征气隙的冲击击穿特性。
实际中,施加10次电压中有4-6次击穿了,这一电压即可认为是50%冲击击穿电压。
7、伏-秒特性:同一波形,不同冲击电压峰值下,间隙上出现的最高电压和放电时间的关系曲线,称为伏-秒特性。
8、沿面放电: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介质构成并联放电路径时,放电总是沿着固体表面进行的,这种现象称为沿面放电。
9、闪络:当沿面放电发展到两极击穿时,称为闪络。
10、污闪:由于污秽导致产生的闪络11、极化: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其束缚电荷相应于电场方向产生了弹性位移或偶极子转向,对外显示出极性。
12、累积效应:多次加电压时,局部损伤会逐步发展,这称为累积效应。
13、介质老化:绝缘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致使其电气、机械和其他性能逐步劣化的现象。
高电压技术2流注理论

24
分裂导线
• 输电线路上旳电晕
25
• 扩径导线
26
六分裂导线
• 导线位于正六边形旳顶点
27
四分裂导线
• 导线间距450毫米
28
三分裂导线
29
• 二分裂
30
2. 极性效应
以棒-板间隙为例
1. 非自持放电阶段
当棒具有正极性时
在棒极附近,积聚起 正空间电荷,降低了 紧贴棒极附近旳电场, 而略微加强了外部空 间旳电场,棒极附近 难以造成流注,使得 自持放电、即电晕放
(c)km由流注转变为先导和形成流注mn;(d)流注头部电子崩旳形成;
(e)沿着先导和空气间隙电场强度旳分布
38
流注根部 温度升高
热电离 过程
电离加强,更为明亮
先导 通道
电导增大 轴向场强更低 发展速度更快
长空气间隙旳平均击穿场强远低于短间隙
39
4.主放电
主放电发展和通道中轴向电场强度分布图
当先导通道头部极为接近 板极时,间隙场强可达 极大数值,引起强烈旳 电离,间隙中出现离子 浓度远不小于先导通道 旳等离子体
10
一旦形成流注,放电就进入了新旳阶 段,放电能够由本身产生旳空间光电离而 自行维持,即转入自持放电了。假如电场 均匀,间隙就将被击穿。所以流注形成旳 条件就是自持放电条件,在均匀电场中也 就是造成击穿旳条件
11
流注理论旳自持放电条件
ed 常数
d 常数
经研究认为常数值约为20
12
3.流注理论对pd很大时放电现象旳 解释
f<2时,稍不均匀电场 f>4后,极不均匀电场
17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篇一:高电压技术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ss=txt>仅供参考第一章1.1、气体放电的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答:区别:①汤逊理论没有考虑到正离子对空间电场的畸变作用和光游离的影响②放电时间不同③阴极材料的性质在放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④放电形式不同范围:1.3、在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放电的极性效应是什么?答:带电体为正极性时,电晕放电形成的电场削弱了带电体附近的电场,而增强了带电体远处的电场使击穿电压减小而电晕电压增大;带电体为负极性时,与正极性的相反,正负极性的带电体不同叫极性效应。
1.4、什么是电晕放电?它有何效应?试例举工程上所采用的各种防晕措施答:(1)在极不均匀场中,随着间隙上所加电压的升高,在高场强电极附近很小范围的电场足以使空气发生游离,而间隙中大部分曲域电场仍然很小。
在高场强电极附近很薄的一层空气中将具有自持放电条件,而放电仅局限在高场强电极周围很小范围内,整个间隙尚未被击穿。
这种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
(2)引起能量损耗电磁干扰,产生臭氧、氮氧化物对气体中的固体介质及金属电极造成损伤或腐蚀(3)加大导线直径、使用分裂导线、光洁导线表面1.9、什么是气隙的伏秒特性?它是如何制作的?答:伏秒特性:工程上用气隙上出现的电压最大值与放电时间的关系来表征气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称为气隙的伏秒特性。
制作方法:实验求得以间隙上曾经出现的电压峰值为纵坐标,以击穿时间为横坐标得伏秒特性上一点,升高电压击穿时间较少,电压甚高可以在波头击穿,此时又可记一点,当每级电压下只有一个击穿时间时,可绘出伏秒特性的一条曲线,但击穿时间具有分散性,所以得到的伏秒特性是以上下包络线为界的一个带状区域。
1.13、试小结各种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并提出适用于何种条件?答:(1)改进电极形状,增大电极曲率半径,以改善电场分布,如变压器套管端部加球型屏蔽罩等;(2)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可以利用放电本身所产生的空间电荷来调整和改善空间的电场分布;(3)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作用,在极不均匀的气隙中放入薄片固体绝缘材料;(4)提高气体压力可以大大减小电子的自由行程长度,从而削弱和抑制游离过程;(5)采用高真空可以减弱气隙中的碰撞游离过程;(6)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1-2章总结讲诉

绪论高电压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高压输电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电压、高场强下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物理现象;高电压试验在高电压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了解气体在高电压(强电场)作用下逐步由电介质演变成导体的物理过程掌握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及其提高方法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
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
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
自由行程长度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λ-=xexP令x=λ,可见粒子实际自由行程长度大于或等于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概率是36.8%。
带电粒子的迁移率k=v/E它表示该带电粒子单位场强(1V/m)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热运动中,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分布均匀化,这种过程称为扩散。
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扩散速度比离子快得多。
产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称为电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光电离i W h ≥νc λν=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碰撞电离附着: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电负性:一个无量纲的数,其值越大表明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带电粒子的消失1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带电粒子因扩散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3带电粒子的复合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高电压技术综合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综合复习资料《高电压技术》综合复习资料2011年05月23日《高电压技术》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占40分)1、汤逊理论主要用于说明短气隙、低气压的气体放电。
2、“棒—板”电极放电时电离总是从棒电极起先的。
3、正极性棒的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棒的电晕起始电压高,缘由是正极性棒的空间电荷减弱了旁边的场强,而加强了电荷的外部空间的电场,负极性棒正好相反。
4、电力系统中电压类型包括工频电压、直流电压、雷电冲击电压和操作冲击电压等4种类型。
5、在等于 0.33 时同轴圆筒的绝缘水平最高,击穿电压出现最大值。
6、沿面放电包括沿面滑闪和沿面闪络两种类型。
7、电介质的电导包括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两种类型,当出现电子电导时电介质已经被击穿。
8、弱极性液体介质包括变压器油和硅有机液体等,强极性液体介质包括水和乙醇(至少写出两种)。
9、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有_电压形式的影响、温度、含水量、含气量的影响、杂质的影响油量的影响(至少写出四种)。
10、三次冲击法冲击高电压试验是指分别施加三次正极性和三次负极性冲击电压的试验。
11、变压器油的作用包括绝缘和冷却。
12、绝缘预防性试验包括绝缘电阻、介质损耗角正切、泄露电流的测量、局部放电测试和绝缘油的电气试验等。
高电压试验包括工频高压试验、直流高压试验和冲击高电压试验等。
13、雷电波冲击电压的三个参数分别是波前时间、半波时间和波幅值。
14、设备修理的三种方式分别为故障修理、预防修理和状态修理。
15、介质截至损耗角正切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西林电桥法和不平衡电桥法两种。
16、影响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性能劣化的主要是阻性泄露电流。
17、发电厂和变电所的进线段爱护的作用是降低入侵波陡度和降低入侵波幅值。
18、小波分析同时具有在时域范围和频率范围内对信号进行局部分析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电力系统局部放电的检测中。
电源的概念: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19、电力系统的接地按其功用可为工作接地、爱护接地和防雷接地三类。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1083 学年学季:20172*单项选择题*1、SF6气体具有较高绝缘强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1. 无色无味性2. 无腐蚀性3. 不燃性4. 电负性2、流注理论未考虑的现象是()1. 电荷畸变电场2. 碰撞游离3. 表面游离4. 光游离3、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的出现为特征。
1. F. 热游离2. 碰撞游离3. 光游离4. 表现游离4、交流特髙压一般指()及以上的电压1. 3000kV2. 1500kV3. 2000kV4. 1000kV5、下列哪种电介质存在杂质“小桥”现象()。
1. 气体2. 不确定3. 液体4. 固体6、GIS变电所的特点之一是()。
1. 绝缘没有自恢复能力2. 绝缘的伏秒特性陡峭3. 波阻抗较高4. 与避雷器的电气距离较大7、我国把年平均雷电日多于()日的地区叫强雷区。
1. 502. 1003. 1254. 908、雷击线路附近地面时,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与导线的()。
1. 悬挂高度成反比2. 电阻率成正比3. 悬挂高度成正比4. 电阻率成反比9、产生切除空载线路过电压的根本原因是()。
1. 电弧重燃2. 杆塔接地电阻过小3. 杆塔接地电阻过大4. 绝缘子发生闪络10、电力系统中出现的谐振过电压基本可以分为哪几类()。
1. 工频电压升高,线性谐振过电压,参数谐振过电压2. 铁磁谐振过电压,线性谐振过电压,参数谐振过电压3. 工频电压升高,铁磁谐振过电压,线性谐振过电压4. 工频电压升高,铁磁谐振过电压,参数谐振过电压11、雷电绕过避雷线直击于线路的概率()。
1. 与系统接地方式无关2. 与系统接地方式有关3. 平原地区比山区高4. 平原地区比山区低12、冲击系数是()放电电压和静态放电电压之比。
1. 75%2. 100%3. 25%4. 50%13、极化时间最短的是()1. C. 偶极子极化2. 空间电荷极化3. 电子式极化4. 离子式极化14、电力系统谐振可以分为哪几类()。
高电压技术简答题(重点理论)

③线路接好后,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摇把,摇动的速度应由慢而快,当转速达到每分钟120转左右时(ZC-25型),保持匀速转动,并且要边摇边读数,不能停下来读数。
1.汤逊放电理论
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2.流注放电理论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③防止雷击闪络后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④防止工频电弧后引起中断电力供应。
15.避雷线架设问题
35kV及以下线路一般不全线架设避雷线的原因:
①绝缘水平低,容易遭“反击”;
②35kV及以下系统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一相接地故障的后果并不严重;
③一相接地后,起相当于避雷线的作用。
16.发电厂、变电所防直击雷的基本原则
(4)引起波的衰减与变形。由于电晕要消耗能量,消耗能量的大小又与电压的瞬时值有关,故将使行波发生衰减的同时伴随有波形的畸变。
13.阀式避雷器的结构及作用
阀式避雷器是由装在密封瓷套中的多组火花间隙和多组非线性阀片电阻串联组成。它分普通型和磁吹型两大类。阀式避雷器是发电厂、变电所中设备对侵入波的主要防护装置。
防护措施:为了对付这种过电压,最根本的防护方法就是不让断续电弧出现,这可以通过改变中性点接地方式来实现。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第一章1—1 气体中带电质点是通过游离过程产生的。
游离是中性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称游离能)后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的过程。
根据游离能形式的不同,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有四种不同方式:1. 碰撞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与中性原子(分子)碰撞瞬时带电粒子所具有的动能。
虽然正、负带电粒子都有可能与中性原子(分子)发生碰撞,但引起气体发生碰撞游离而产生正、负带电质点的主要是自由电子而不是正、负离子。
2. 光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光能。
由于游离能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因此引起光游离的光主要是各种高能射线而非可见光。
3. 热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气体分子的内能。
由于内能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因此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才能引起热游离。
4. 金属表面游离方式严格地讲,应称为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电子,因这种游离的结果在气体中只得到带负电的自由电子。
使电子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的能量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能。
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有三种:1. 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运动而造成原区域中带电质点的消失,扩散是一种自然规律。
2. 复合复合是正、负带电质点相互结合后成为中性原子(分子)的过程。
复合是游离的逆过程,因此在复合过程中要释放能量,一般为光能。
3. 电子被吸附这主要是某些气体(如SF6 、水蒸汽)分子易吸附气体中的自由电子成为负离子,从而使气体中自由电子(负的带电质点)消失。
1—2 自持放电是指仅依靠自身电场的作用而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来维持的放电。
外界游离因素是指在无电场作用下使气体中产生少量带电质点的各种游离因素,如宇宙射线。
讨论气体放电电压、击穿电压时,都指放电已达到自持放电阶段。
汤生放电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用公式表达时为Y (e a S - 此公式表明:由于气体中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撞击阴极,此时已起码撞出一个自由电子(即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知识题目解析(部分)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吴广宁电子教案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 电子教案课题:1.1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2、掌握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重点、难点: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教具:教材粉笔教学方法:讲授法时间分配:回顾 10分钟授课 65分钟小结 10分钟作业布置 5分钟教学过程:1.1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
由于气体绝缘介质不存在老化问题,击穿后自愈能力强,且其成本廉价,因此气体成为了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绝缘介质。
气体击穿过程的理论研究虽然还不完善,但是相对于其他几种绝缘材料来说最为完整。
因此,高电压绝缘的论述一般都由气体绝缘开始。
1.1.1 带电质点的产生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1、气体中电子与正离子的产生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电离可一次完成,也可以是先激励再电离的分级电离方式。
(1)热电离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电离的概率极小。
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2)光电离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产生光电离。
(3)碰撞电离高速运动的质点与中性的原子或分子碰撞时,如原子或分子获得的能量等于或大于其电离能,则会发生电离。
(4)分级电离电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可跃迁到能级较高的外层轨道,称之为激励,其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
原子或分子在激励态再获得能量而发生电离称为分级电离。
2、电极表面的电子逸出(1)正离子撞击阴极(2)光电子发射(3)强场发射(4)热电子发射3、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1.1.2 带电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2.带电质点的扩散;3.带电质点的复合。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气体的绝缘特性1.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材料使用,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三类:气体电介质液体电介质固体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又分为:外绝缘: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介质(绝缘子)联合构成。
内绝缘:一般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构成。
2、一些基本概念:①气体介质的击穿——当加在气体间隙上的电场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间隙中的电流会突然剧增,气体介质会失去绝缘性能而导致击穿的现象,也称为气体放电。
②放电电压UF——在间隙距离及其它相关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加在间隙两端刚好能使其击穿的电压。
由于相关条件的变化,这个值有一定的分散性。
③击穿场强——指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之比。
这个参数反映了某种气体介质耐受电场作用的能力,也即该气体的电气强度,或称气体的绝缘强度。
④平均击穿场强——指不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之比。
3.大气击穿的基本特点固体介质中的击穿将使介质强度永久丧失;而气体和液体击穿发生击穿时,一般只引起介质强度的暂时降低,当外加电压去掉后,绝缘性能又可以恢复,故称为自恢复绝缘。
§1.1 气体介质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一、气体原子的激发与游离产生带电质点的物理过程称为游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1、几个基本概念①激发—-原子在外界因素(如电场、温度等)的作用下,吸收外界能量使其内部能量增加,从而使核外电子从离原子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上去的过程(也称为激励)。
②游离—-中性原子由外界获得足够的能量,以致使原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电子完全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即带正电的质点)的过程(也称为电离)。
2、游离的基本形式①碰撞游离a 、当带电质点具有的动能积累到一定数值后,在与气体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后者产生游离,这种由碰撞而引起的游离称为碰撞游离。
b 、发生条件:——气体分子(或原子)的游离能c 、碰撞游离的特点碰撞游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的极重要的来源。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部分)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
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
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
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
根据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
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2. 流注阶段
光电离、二次崩
当电子崩走完整个间 隙后,大密度的头部 空间电荷大大加强了 外部的电场,并向周 围放射出大量光子 光子引起空间光电离, 其中的光电子被主电 子崩头部的正空间电 荷所吸引,在受到畸 变而加强了的电场中, 造成了新的电子崩,
1—主电子崩 2—二次电子崩 3—流注
5
正流注的形成
U50% t
1-U100%
实际上伏秒特性具有统计分散性,是一个以上下 包线为界的带状区域。工程上,通常取“50%伏秒特 性曲线”来表征一个气隙的冲击击穿特性。
9
负流注
• 当间隙上所加电压较高,间隙中电场很强 时,电子崩在离开阴极不远就已经发展到 畸变电场的程度了。这种情况下流注将在 阴极附近形成并向阳极推进,最后击穿间 隙。我们称之为阴极流注或负流注。
10
一旦形成流注,放电就进入了新的阶 段,放电可以由本身产生的空间光电离而 自行维持,即转入自持放电了。如果电场 均匀,间隙就将被击穿。所以流注形成的 条件就是自持放电条件,在均匀电场中也 就是导致击穿的条件
18
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征
• 1.存在有局部放电现象 • 2.放点存在明显的极性效应
19
1.局部放电现象—电晕
• 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局部放电现象。 它既可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局部放电,也 可能是间隙击穿的第一阶段。
20
实验室内观察到的电晕
21
电晕放电现象及危害
电晕放电现象
电离区的放电过程造成。咝咝的声音,臭氧 的气味,回路电流明显增加(绝对值仍很小), 可以测量到能量损失
u / Um
1 0.9 0.5 0.3 0
0’ T1
T2
t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为: T1=1.2μs ±30% ;T2=50μs±20% 通常写成1.2/50μs。
(四) 标准雷电截波 用来模拟雷电过电压引起气隙击穿或 外绝缘闪落后出现的截尾冲击波,如 图。IEC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为: T1=1.2μs ±30% ;Tc=2~5μs 。可写成 1.2/ 2~5μs .
(a) 时间刻度T=125s
脉冲现象
(b) 0.7A电晕电流平均值
(c) 2A电晕电流平均值
22
电晕放电会引起线路周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 反应
物理效应:光、声、电风、噪声
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腐蚀性的物质
电磁脉冲:干扰无线通讯和广播电视信号
能量损耗:产生能量损耗,降低线路经济效益
有利方面:电晕可削弱输电线上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幅 值及陡度;利用电晕放电改善电场分布, 提高击穿电压 ;利用电晕放电除尘等
35
极性效应
实验表明: 棒—板间隙中棒为负极性时击穿电压比正 极性时高 U+(击穿)< U-(击穿)
36
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长间隙)
非自持放电阶段 流注发展阶段 先导放电 热电离
过程
主放电阶段
37
3.先导放电
正棒—负板间隙中先导通道的发展 (a)先导和其头部的流注km;(b)流注头部电子崩的形成; (c)km由流注转变为先导和形成流注mn;(d)流注头部电子崩的形成; 38 (e)沿着先导和空气间隙电场强度的分布
Eex—外电场 Esp—空间电荷的电场
32
极性效应
实验表明: 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 比负极性时略高 U+(电晕)> U-(电晕)
33
2. 流注发展阶段
当棒具有正极性时
流注等离子体头部的正电 荷减弱等离子体中的电 场,而加强其头部电场 (曲线2)
电场加强的流注头部前方 产生新电子崩 ,其电子 吸引入流注头部正电荷 区内,加强并延长流注 通道,其尾部的正离子 构成流注头部的正电荷
41
• 3.极不均匀电场: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电场不均匀度对击穿的影响减弱,极间距 离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增大。而且电场和电 压的形式不同,击穿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42
1.2.2 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 除了前述的持续作用的电压外,电力系统 中还会出现另外一种电压,称为冲击电压, 其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电压幅值较高。 • 冲击电压可分为雷电冲击电压和操作冲击 电压
电离加强,更为明亮 电导增大 轴向场强更低 发展速度更快
流注根部 温度升高
热电离 过程
先导 通道
长空气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远低于短间隙
39
4.主放电
主放电发展和通道中轴向电场强度分布图
当先导通道头部极为接近 板极时,间隙场强可达 极大数值,引起强烈的 电离,间隙中出现离子 浓度远大于先导通道的 等离子体 新出现的通道大致具有极 板的电位,在它与先导 通道交界处保持极高的 电场强度,继续引起强 烈的电离 高场强区(强电离区)迅
电场比较均匀的情况
放电达到自持时,在整个间隙中部巳达到相 当数值。这时和均匀电场中情况类似
电场不均匀程度增加但仍比较均匀的情况
当大曲率电极附近达到足够数值时,间隙中 很大一部分区域也都已达相当数值,流注一 经产生,随即发展至贯通整个间隙,导致间隙 完全击穿
电场极不均匀的情况
当大曲率电极附近很小范围内已达相当数值 时,间隙中大部分区域值都仍然很小,放电 达到自持放电后,间隙没有击穿。电场越不均
流注不断向阴极推进 ,且 随着流注接近阴极 ,其头 部电场越来越强 , 因而其 发展也越来越快 流注头部的电离放射出大 量光子 ,继续引起空间光 电离。流注前方出现新的 二次电子崩,它们被吸引 向流注头部,延长了流注 通道 流注发展到阴极 , 间隙被 导电良好的等离子通道所 贯通,间隙的击穿完成 , 这个电压就是击穿电压
13
2.放电时间 光子以光速传播,所以流注发 展速度极快,这就可以说明pd很大时放电 时间特别短的现象。 3.阴极材料的影响 根据流注理论,维持放 电自持的是空间光电离,而不是阴极表面 的电离过程,这可说明为何很大Pd下击穿 电压和阴极材料基本无关了。
14
1.1.5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 均匀电场是很少见的情况,工程中遇到的 电场大多数是不均匀电场,特别是极不均 匀电场。比如,高压输电线路线间的电场 或导线对地的电场。另外还存在一些稍不 均与电场。 • 由于极不均匀电场的种类较多,我们不能 一一进行讨论,只能选择典型的电场进行 研究,然后将结论加以推广。
保持一定的冲击电压波 形不变,而逐级升高电
u
3
压,以电压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 电压较低时,击穿一般 发生在波尾,取该电压 的峰值与击穿时刻,得 到相应的点 电压较高时,击穿一般 发生在波头,取击穿时 刻的电压值及该时刻, 得到相应的点
2
1
0
t
49
u
1 2
3-U0% 2-U50%
3
0
7
在电离室中得到的初始电子崩照片 图a和图b的时间间隔为110-7秒 p=270毫米汞柱, E=10.5千伏/厘米
初始电子崩转变为 流注瞬间照片 p=273毫米汞柱 E=12千伏/厘米
电子崩在空气中的发展速度约为1.25107cm/s
8
在电离室中得到的阳极流注发展过段的照片 正流注的发展速度约为11082108cm/s
1——主放电通道
2——主放电和先导通道的交界区 3——先导通道
40
1.2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 1.2.1 持续作用电压下的击穿 什么是持续作用电压? 1.均匀电场:无极性效应 击穿时间短 不同 性质电压作用下击穿电压基本相同,在间 隙不太长的情况下约为30 kV/cm。 2.稍不均匀电场:情况类似于均匀电场。
u / Um 1 0.9 0.3 0 0’ T1
Tc
45
t
2.放电时延
最低静态击穿电压U0
击穿时间tb
升压时间t0 、统计时延 ts 、放电发展时间tf 、放 电时延 tl
短间隙(1厘米以下) tf<<ts ,平均统计时延 较长的间隙中 tl主要决定于tf
tl t s t f
tb t 0 t s t f
34
当棒具有负极性时
棒极的强电场区产生大量 的电子崩,汇入围绕棒 极的正空间电荷,等离 子体层呈扩散状分布, 削弱前方电场 (曲线2) 在相当一段电压升高的范 围内,电离只在棒极和 等离子体层外沿之间的 空间内发展 等离子体层前方电场足够 强后,发展新电子崩, 其正电荷加强等离子体 层前沿的电场,形成了
15
最典型的极不均匀电场
• 尖板电场 尖尖电场
16
1.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划分
为了区分各种不同的电场,引入电场不均匀系数 f 表示各种结构的电场的均匀程度
E max f E av E av U d
f<2时,稍不均匀电场 f>4后,极不均匀电场
17
根据电场均匀程度和气体状态,可出现不同 情况
光电离形成二次电子崩,等离子体
2
1. 电子崩阶段
电子崩外形:
电子崩中的电子数: n=ex
例如,正常大气条件下,若E=30kV/cm,则 11cm-1,计算得到随着电子崩向阳极推进,崩 头中的电子数目
x /cm n 0.2 9 0.3 27 0.4 81 0.5 245 0.6 735 0.7 2208 0.8 0.9 1.0 6634 19930 59874
43
1. 雷电冲击电压的标准波形 • 雷电是自然界中最宏伟壮观的现象之一, 也是间隙最长的空气击穿现象。为了对雷 电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要规定雷电冲击波的 标准波形
44
( 三)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 用来模拟雷电过电压波,采用非 周期性双指数波。T1——视在波前时 间; T2——视在半峰值时间 ;Um— —冲击电压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