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九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特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古代农业发展·历程:㈠耕作制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㈡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㈢灌溉技术:·土地制度的演变㈠过程: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制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㈡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㈢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措施:①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②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小农经济㈠条件: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支持㈡缺陷: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①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1)古代手工业发展·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的突出成就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出现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又称水排)㈡制瓷业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明朝——出现五彩瓷,青花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清朝——出现珐琅彩㈢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出现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出现较大规模的织市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清——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时间:明中后期地点: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表现:“机户出资,技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并以商品盈利为目的的机房特点:规模小,仅局限于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发展非常缓慢历史地位:始终没成长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代表社会进步,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充足的货币条件②技术优势发展障碍:①自然经济的阻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2)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人大多善经商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隋唐时期——柜坊和飞钱出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纸币出现,出现娱乐性的机会场所(瓦子、勾栏等)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晋商等)·城市及其发展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政府对交易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唐朝——出现“草市”(乡村贸易场所)宋朝——打破了交易活动的时空限制;多个商业名镇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国家收入,巩固封建统治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行: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②西汉初年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经济政策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㈠历程两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贸易逐渐兴起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貌港口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对外贸易渐趋萎缩㈡特点:①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②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②客观原因:防止西方殖民侵略③直接原因:对付倭寇及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①限制民间外贸的发展②将沿海居民内迁③限制造船业的规模④减少外贸港口的开放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思想落后,不能与时具进⑤从根本上不能抵挡外国的殖民扩张1.古代农工商业的特点A38188 952C 锬27557 6BA5 殥26579 67D3 染37380 9204 鈄36933 9045 遅M38550 9696 隖8Wf29620 73B4 玴439974 9C26 鰦28281 6E79 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
2.古代经 济重心南 移的历史 因素
探规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5)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答案 B 解析 秦汉时期制定了保护牛、马等畜力的法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 重视,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对牛、马的保护,既有惩罚,也有奖励,排除 A项;题干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技术 更加成熟,排除D项。
易错点拨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和马是中国古代 主要的农业畜力,保护牛、马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知这是南方 深入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始于明清时期,A项错误;开 垦丘陵山区增加了土地供给,缓解了土地兼并,B项错误;人口南迁是开垦丘 陵山区的原因,而非结果,D项错误。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牛、马等畜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5.(2021·安徽淮北一模)秦朝《厩苑律》规定官府定期对饲养的牛进行评 比,优秀者奖励,低劣者处罚;汉朝有盗马盗牛律,“杀伤马牛,与盗同法”,处罚 重至死刑。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法律规定较为严酷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D.牛耕技术更加成熟
素养提升
2.(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 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 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
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
通的货币。
2.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 商品生产。如在苏州和杭州,机户开 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 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
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
及特点
1.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
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 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 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 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 场,以及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
的安危。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
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
长的主要原因。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 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 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 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说明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远洋开拓出现;“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航海技术先进;魏晋僧人“附商舶”“求法”,宋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说明以民间交流为主;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农 作物的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是自 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而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隋唐时期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 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为繁华的 工商业城市。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 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上海卷]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 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 C.隋唐
B.秦汉 D.两宋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下的文化。观察图示可知,诗人比较多的分布区是长江 中下游地区,而这种分布是与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中心地位 相联系的,因此判断D项正确。
专题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备考引擎
考情分析: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结合历年高考来看,本专题是命题密集区域。从近三年 的高考试题分析,对本专题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题型全面, 以选择题为主。以2011年高考为例,不但出现了不少考查农 业、商业、手工业的选择题,还以大题形式考查了古代经济 (农业)的发展特点,说明了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2)考查内 容集中。主要集中于历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与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时期(隋 唐、宋和明清)商业的发展、主要手工业部门(铸造业、陶瓷和 纺织业)发展表现、古代经济政策和隋唐及明朝赋税改革。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宋朝时期
➢ 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
农业
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
手工业
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广 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④“开元盛世”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 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突破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专题概览
考点2: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①“文景之治”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税负和徭役;
✓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 累了大量的钱粮。
➢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政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中外古代文明+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人教版)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 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 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拓展延伸】 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 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 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 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 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审题定位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辨析选项 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 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 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因而 “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 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选B项。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 的,不是客观影响,排除;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无关,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 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 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审题定位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 解题关键 据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 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 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A项正确。 答案 A
【拓展延伸】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落伍的表现及原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中外古代文明+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人教版)
文 政治制度 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
明 (3)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 现代欧美国家法律的源头
界潮流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
经
表 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工商业发
视角2 从发展角度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和目的 【考题4】 (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 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审题定位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 解题关键 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 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 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 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D
2.手工业 (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 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 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1)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 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 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 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 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大特征。
2013年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目录
【解题思路】
本题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
代商业发展中“市”的演变历程.解答此题关键是提取图片信 息,判断图片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状况,逐项分析.具体分 析如下: 选项 逐项分析 A “立九市”反映的是西汉时期 B 草市最早出现于南朝 C 夜市开始于唐末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 D 合图中北宋情形 【答案】 D 结论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影 响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 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具有规模小、水平 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1)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 积 主导地位(2)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 极 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3)在封建社 影 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 响 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型、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 极 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影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响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
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 长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治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历史意义
井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土地制度之一,对研究 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均田制
起源与背景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为封建社会土地 国有制度,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历史意义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
内容与特点
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只 有使用权,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 农民需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
地主土地私有制
起源与背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 主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 要土地制度。
内容与特点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出 租给农民耕种,从中获取 收益。农民则需向地主交 纳地租。
历史意义
地主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 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 化。
土地政策的影响
社会影响
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例如,井田制加强了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均田制 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商业逐渐从官府 控制中解放出来,私商逐渐兴起。
秦汉时期
实行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但同时也鼓励对 外贸易。
隋唐时期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局面。
宋元时期
商业政策更加宽松,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 展迅速。
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商业发展受 到一定限制。
重视民生福祉
古代税收政策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现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 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民生性。
加强税收监管
古代税收政策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对现代税收监管提供了启示,政府应 该加强对税收征管的监管力度,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02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中国古代史专题整合
政策 内容
羁縻 中国古代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任用少数
政策 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源于秦汉,兴盛于唐
和亲 联姻
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昭君出塞,恢复和亲 ②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③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 雄厚”,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后来,“州”性质的变化体现了地方第一级行政 区的重要性,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地方叛乱,故C项正确。“地 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是“州”性质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A项错误。B、D 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救济优抚 (1)救济: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国历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政府主要负责救灾, 民间组织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优抚:优抚老弱贫苦群体、尊重与赡养老人是中国的传统,中国历朝都 重视对老弱病残的优抚,以宣扬政府的合法性。
对应训练
1.(2023山东青岛模拟)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记的是宫廷卫兵和军队士卒 的个人身份资料。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登记单位、包括“广 土众民”的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 A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众负担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户籍制度相较于名籍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众的管 理和控制,有利于收取赋税和征派兵役,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故选A项; 户籍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途径,并未加重民众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 D两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
2.民族交往
交往 内容
民族间 民族之间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之 的战争 间的交往。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曾多次袭扰中原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1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中考链接
(2021·济南)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
B 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二、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
历代发展 农业的措
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4)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修建水利设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完成统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了大一 统局面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辽、宋夏、宋金并立;回族形成;经济重心南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皇权加强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康乾盛世;资 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政策
基本规律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 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逐渐转移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往往是在国家 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如魏 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 金对峙时期等)。 (3)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临安,对江南地 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目录考情分析1网络构建2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核心提炼·真题研析3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3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6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商业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3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现象16核心提炼·真题研析16知识点1 经济政策16_Toc751知识点2 经济重心南移19知识点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0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2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交通、人口迁徙与医学成就25核心提炼·真题研析25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和民居25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27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徙28知识点4 古代中国的疫病防治中医药学的成就2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9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核心提炼1.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核心提炼2.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书及特点【难点突破】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①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
②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③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⑤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利于农业的发展。
⑥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
【真题研析】1.(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
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
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
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 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及外贸(5年6考) 【再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 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 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典题精练】
1.(2018·南通三模)“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
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
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我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多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的吸收。
【拓展延伸】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
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 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 立专门管理机构(3分)
析设问 找关键
(2)至少4 条,每条1 所学知识 分。
(3)至少3
条,每条1 分。
③及所学 知识
得结论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 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 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 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 用白银支付(4分)
(4)对民族性格: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 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___________的 民族心理。
(5)对习俗: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 是男子,成为“_________”思想的根源。
狭隘、保守
重男轻女
二、古代传统手工业的特征
1.地位: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 2.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在众多领域长期领先世界。先进的手工业产品是中 华文化的象征,在中外交流中占重要地位。
错误。对外贸易决策权肯定是在皇帝手中,C错误。D在材料中未能得到体现。
4.(2017·江苏单科·T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 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 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 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①。在浙江湖州,每亩 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①,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
【解析】选B。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制定了“寸 板不许下海”的基本国策。在“海禁”时期,对外贸易 体系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在沿海倭乱基 本平定后,直到隆庆初年,明政府迫于压力开始部分开 放沿海贸易。从材料中可知,提出开放的大臣是福建巡 抚涂泽民,因此所谓的开放也是在福建一地部分开放,A
5.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观念和社会风气逐渐发生变化,“重农抑 商”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社会上形成拜金、重商和倡奢等风气。
二、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1.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 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 易的新纪元。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 展,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 兴盛。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
3.对外贸易发达:以_____________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成为了古代商业陆的上重丝要绸组之路 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类似银行的柜坊和类似汇票的飞 钱在唐代已经出现,北宋出现纸币“_____”,明朝形成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货币制度。
交子
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 _____,如晋商、徽商等。
3.经营方式:存在三种经营方式,即官营手工业、 ___________、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成就最高;家庭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民营手工业最 具萌活芽家力,推庭,并动手能了工后社业来会居的上进,步进。而在其内部诞生出资本主义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有草市;从时间上分早市、夜市等。 2.商业都会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 批工商业市镇。
一、中国古代农业
1.特点: (1)分散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小 农经济是_____________建立的根本原因。 (2)脆弱性:促使统治者实行_________政策。
中央集权制度
重农抑商
(3)自给自足:是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2.影响: (1)对古代科技发明: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 业生产相关的科技领域的发展,如农学、天文历法等, 使古代中国的科技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 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 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
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 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 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 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误。商业市镇的崛起是在宋元时期以后,B错误。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显然不符合 战国时期的史实,C错误。
2.(2015·江苏单科·T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 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 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解析】选D。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故A错误;宋朝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城市的商业活动, 但对不法商业会进行管理,故B错误;坊市制度在宋朝全面被打破,故C错误;题干中“开 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推知开封城市发展影 响市民生活,故D正确。
【解析】选D。由“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 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可知,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官 方垄断了商业活动;由“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 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可知,民间商人 通过纳税的途径取得了合法地位。由此可知,D正确。 题干的材料无法反映政府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
3.(2014·江苏单科·T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 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 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6.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_____ _的_商控__帮制__逐__渐_的减压少制,发,商展人艰的难社而会曲地折位。较低,但政府对商业
抑商政策
重农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构成的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 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 和画派。
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 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 系(3分)
【考向规律】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影响,特别是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 考查是重点,一方面重在考查明清时期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社会生活、 观念等方面的冲击,体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试图扭转一些传统 认识,即明清时期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开海政策”,对外贸易不是一开始就“海禁”。
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 白银的总量③,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③。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 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选D。“水乡成一市”是指吴江丝织业的繁荣,而非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故A错误;“罗绮走中原”是指丝织品的畅销,而非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故B错误; 明清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则体现在商 品经济繁荣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所以本题选D。
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是中国 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明清之际更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沉 重的赋役负担使小农经济非常脆弱,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也制约了 小农经济的发展。
实用性、实践性
(2)对科技创新: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决定了中 国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如自隋唐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就始终没有革 命性突破,而西方在19世纪中期已经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
(3)对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 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