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应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培养综合素质。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研究来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研究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探索和实践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评估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的影响和效果;- 提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践研究:1. 文献综述: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经验进行综述和分析,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2. 课程设计与实施:选择适合的校本课程主题,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实施;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和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4. 结果评估与讨论:对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估和讨论,并分析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缺点。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得到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不足,需要增加教师培训和支持;- 评价体系与标准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研究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2. 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3. 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结论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且具有前景的教育改革举措。

本研究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了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研究的积极影响。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编号JXKT-ZH-04-004课题开题及中期检查情况本课题自2014年9月17日批准立项以来,在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取得大量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进行研讨论证,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征求专家意见,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在县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县课题指导专家蔡凤琴、陈玉玲、徐月枝等人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4年11月29日在县崇岗九年制学校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县教体局领导、县教研员、课题组成员、崇岗九年制学校全校教师共有80多人参加了会议。

课题主持人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教研室专家蔡凤琴老师、徐月枝老师和陈玉玲老师对课题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指导,并与课题组成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答辩。

专家提出意见如下:1.选题好,有研究价值。

安全教育无小事,对安全教育的抓手和载体进行开发和研究,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能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本课题以研究我校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起点,在分析当前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已有研究理论脱离实践指导的现状,力图优化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构建有效安全教育的多种策略,并将之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从而为学校开展中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保护工作和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研究思路清楚;开题报告重点说明了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技术线路;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的设计、主要措施(分阶段与步骤)、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落实、可能有创新的地方。

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所遇困难及解决方法。

并对完成课题的难度做出客观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得到专家或同行的帮助,找出解决办法。

课题执行方案: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1) 全面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培训实验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第一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总结

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总结

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
施课题研究总结
简介
本课题通过对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开发了一套适合各个学段的校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健康饮食惯的养成和发展。

调研结果
通过对中小学生健康饮食现状的调查,发现学生的饮食偏好和惯比较不健康,容易导致肥胖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此外,部分学校在饮食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训练,存在着师资力量、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的缺陷。

课程开发
本课程的开发团队涵盖了教育学、营养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多次讨论和研究,最终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各个学段的
校本课程。

课程包括饮食调查、食品安全、营养均衡和烹饪实践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培养合理的饮食惯和饮食文化,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实施效果
通过对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评价的调查,发现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饮食知识的研究和养成,改善学生的饮食偏好和惯。

部分学生也表现出了对烹饪实践环节的浓厚兴趣,同时对饮食文化的认知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结论
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应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和现实生活,也具有教材和内容的选择和调整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学科深度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3月30日,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问题。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眼神,一个快球、快攻,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必须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必须建立完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题界定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

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

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摘要】花样跳绳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活动项目有其特殊的优点,并且符合新课程的有关规定与需要,使用方便,对场地没有很高要求,开展十分灵活,个人和群体都可以进行练习,不但有显著的健身效果,还能够提升运动者的心肺功能和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同时又富有观赏性,是体育校本开发的优势项目。

花样跳绳是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开展小学花样跳绳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第一指导思想相符;利于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特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益求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探究引言对于藏区小学的社团活动中可以实施项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可以把这项运动当作校内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日常活动项目,在练习时老师要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指导学生开展跳绳锻炼,本文对《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育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一、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体育课堂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课堂需要不断地创新,在藏区传统体育发展下,进行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地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强身健体。

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更多的是对体育课堂的理解与积极实践,从而提升思考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去不断探索新事物。

藏区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还可以加强创新能力,教育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了文化的传递,也为藏区小学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小学的教学模式比较散,放养式教学。

所以,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为少数民族培养更好的下一代。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小学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众多的藏区民族中都有不同的特色体育教学项目。

这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代表着整个民族发展下去的希望。

进行小学《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还能增强经济发展。

文化的弘扬是中国的传统,在体育項目中进行新项目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民族文化,也可以提升发展空间,开拓视野。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课题组一、研究背景综述:(一)现实背景:本世纪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给予比较大的空间和指引,目的是希望改变“万人一本,千人一课”的局面,在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拓展学生视野和学识。

我校对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日趋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为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办出特色,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开始的。

大同二小新建于2006年8月,作为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校,在开学以来的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快走上正轨,我们主要进行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基本质量的保证,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在最初阶段,我们借用大同本部的“篮球”与“模型”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但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声誉的不断扩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目前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作为芙蓉区教育的一所新的名校,我们在思考:在继续实施借用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完善本校校本课程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能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给了我们新的启发:20世纪初,国外兴起了课程选修制,选修课也成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英国一直坚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法、日、俄等教育权制国家对重必修轻选修的课程建设进行总结和反思,扩大选修课比例,强化选修课程的评价要求,试图通过增强课程选修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达成个性发展与潜能的培养;1987年原苏联,教育部公布新的实验教学计划用“校选课”和选修课的形式来改组现行的教学计划,这两类课程大体上属于校本课程;1998年,日本发布了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改变了无校本课程的状况,并逐步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社区教育”。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培养出具有知识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单一国家统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已经脱离了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推行了课程改革政策,正式确定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真正赋予了学校、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对学校、教师既是机遇,同时更是挑战。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真正的与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开设和安排。

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根据设定的校本课程目标研究制定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案,并利用学校能提供的一切有力条件真正的开展校本课程,这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点与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中,应凸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学习方式与过程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自主意识,改变被动接受,鼓励主动探索。

因此,我们的视角主要着眼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主性的课程及其生成模式。

其本质是现代教育中课程与学习主体(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是教学课堂、师、生教学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学习要素及学习能力的重构。

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就不能目中无人(学生),必须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传播,使他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充满自信,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呈现出迅速觉醒的状态,自我概念水平较高。

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希望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尤其崇尚民主,渴望自主,他们追求新的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追求能在学习中扬己所长,用己所长。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更大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然而,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有必要开发符合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开发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1. 课程设计: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 教材编写:结合课程设计,编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材。

3.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需求和期望。

3. 实验研究:选取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实验前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变化。

4. 课程修订:根据实验结果和反馈意见,对校本课程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研究结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成功开发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并进行了实践检验。

结果表明,该校本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此外,该课程还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广泛好评。

六、结论与建议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成果,我们建议: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推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

4. 定期对校本课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设计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设计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课题,经xx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xx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

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

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

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

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

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

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素质。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颁发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件,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其基础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而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在课程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全新的开发)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立足点是: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

这个课题的提出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新课程改革中广泛以校为本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课题的假设及理论依据1、研究假设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学校本课程,从而研究和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让校本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

新课程方案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新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即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状况而开发的课程,相比必修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探索校本课程如何规划、如何开发、如何实施的做法;探究实施后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有多大的效力,对全国教育界同仁自觉执行新课计划能提供有力的实践依据。

此研究对学生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形成我校办学特色,对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也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价值校本课程实施在全国刚刚起步,这方面的实践很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实施校本课程的第一步。

资源丰富了、形式多样了、质量上乘了,学生的素质才能在校本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得以提高。

寻求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行之有效的作法,对我校和兄弟学校都具有实际价值。

在研究中运用科学发展观,调协好必修课与选修之间的合力关系,知识与能力的互作关系、校内学习与社会影响的共振关系、共性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辩证关系,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三、研究目标1(探寻开发校本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2(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影响作用及程度。

四、研究内容1(操作层面研究:对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实施研究。

寻求开发校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

2(评价层面研究:研究校本课程的推行,对学生素质有哪些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从而筛选好课程、完善好课程。

五、主要观点1(开发校本课程是项系统工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主张各有机体之间的和谐,各环节之间的共振,各促进因素的合力是开发好校本课程的关键。

(包括:领导、教师开发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与创新;必修课与选修课;传授与实践;人文素养与科学技能;教师启发与学生体验;评价与发展;学校与社会……)2. 开发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要有层次,因材施导,这样有助于有效提升学生素质。

13(开发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才有光明前程。

校本课程的开展 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展 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阶段报告2020。

07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鲜明的特色。

特色教育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成果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

我校在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收到一定的实效,突显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思路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

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我校认真研究,挑选精英、骨干人员,在原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一步将校本课程系统化、理论化。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

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本课题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代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即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

根据《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内容的不足。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个性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本研究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农村美术校本课程。

其次,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们成功开发了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农村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研究探索内容和信息。

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提高了学校美育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校本课程也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魔方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魔方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魔方与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东市街课题组黄胜波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拓展了课程的认识,鼓励地方和学校为基础,设置和开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魔方与数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突出学校的办学特殊,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的成长,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素质教育,同时它在促进传统数学课程向现代模式改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张景中先生在《好玩的数学》丛书的序言中说“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如果没有特别的介绍,幕后工作者总是不被观众所知。

同样的道理,由于缺乏对数学内涵的挖掘,很多人对,魔方爱不释手,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玩数学,甚至包括一些数学老师。

“魔方与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通过挖掘魔方中的数学元素,让小学生在玩魔方的过程中,教会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魔方、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释魔方,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玩魔方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

因此,“魔方与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现行数学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一〕课题的概念界定魔方是一个娱乐性很强的益智玩具,它的发明与发展貌似与数学教育没有联系,多数人甚至是魔方玩家也没意识到它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家长和小孩也都把它当做开发智力的玩具。

但事实上魔方与数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魔方是一个可以变化的空间立体图形,在玩魔方的过程中它可以使小学生形成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并对一些数学概念如变换、群、坐标、组合等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方便日后的数学学习。

魔方的构造及操作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因素,这一点也是玩魔方具有很丰富的层次感和技能技巧性的原因所在。

“魔方与数学”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教小学生技巧性的复原魔方,更重要的是借助魔方让小学生在玩中体会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增进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改善数学学习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课题名称: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

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

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

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

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过去实施的“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

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必须根据本校、本年级及任课教师的具体情况,开发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校本课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将语文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由此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

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点,是底线,而不是全部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特点,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

年秋,我校成为及我们所属市成为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标准将全民推行实施,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成为直接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决策方面的责任感,切实研究,认真探索,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切实推进基础课程改革,也为在实验结束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提供材料。

(二)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从教材中挖掘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样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封闭的,教条的,没有生机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中结果轻过程,中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填充式的,这样势必会抑制师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即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京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2006.12一、京剧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和意义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民族,如何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我校多年来本着“让每一位学生在‘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策略,以“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聘请了梅兰芳再传弟子执教,在省内率先建立了校办少儿业余京剧班。

十多年来,小京班出人出戏,成绩斐然,享誉大江南北。

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频频蟾宫折桂。

迄今参加各种纪念、慰问、汇报及同国际友人交流的演出300多场次,前后培养了乐器演奏员和生旦净角色演员600多人。

涌现出李祖威、毛佳卿、贡昕君、凌晨等一批优秀的小演员。

这些小童星有的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有的被南京戏剧学院录取。

她们如雨后的春笋,竞相争辉,成为引人瞩目的新星。

学校的京剧教育得到了市领导的关注与厚爱,在大力支持下,“小京班”荣幸地成为“小杜鹃少儿京剧团”的分团。

“少儿京剧”这朵奇葩花香四溢,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校园内充溢着浓郁的国粹芬芳。

京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集中华文化为一体,融生活和艺术为一体,也是联系学校、社会、家长的纽带。

为此,我们作了一个思考,为何不利用学校十多年来的京剧教育资源,让学校在扎扎实实地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呢?开发京剧校本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

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

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普遍的探索意义。

(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论与经验,造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盲目与无措。

本课题就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上述背景,我校以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着力点,开展以社会资源为载体、以教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创建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服务城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全面科学地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

其次,对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地域教育资源进行准确调查分析,拿出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供课程开发决策参考。

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分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两类《校本课程纲要》、《开发建议》等,组织编写校本课程资源包,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开发过程中的普遍性、代表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开发策略的研究。

第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拿出实施建议,然后在全校展开,全面实施校本课程,针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方法问题,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定位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形成具有东亭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该课题2006年5月8日经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论证会。

学校首先调整组建了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建章建制;然后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地域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资源进行梳理,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针对两类校本课程模块内容的设定,对学生进行了需求以及水平的调查评估。

此后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先后进行了开发策略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一)研究确立了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开发与实施研究总体方案》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秉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宗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主体。

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经验和成长特点,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社会生活实际,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特长与综合素质得以逐步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校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使研究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制定详实的开发与实施方案是重要前提。

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它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性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二)根据研究的总体方案,对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校本课程的资源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基于社区。

为了充分发挥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教育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为此,课题组在实施开发前,就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和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参考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湖史话》的基础上,对学校所处地域——东湖风景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

这是我校特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依据。

同时,校本课程是一门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就是我们开发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形成之后,开展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调查分析”,为我们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各个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三)研制了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为资源包的编写提供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必须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国家与地方课程有课程标准,校本课程也应有课程标准,当然,在不够成熟时可称为课程纲要,我校暂定名为《课程纲要》。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课题组于2007年9月制定了特色必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

2008年元月,学校课题组在参照上述精神,考虑教师特长、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学硬件设备)、学生兴趣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兴趣选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

这两个纲要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五个部分,分别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分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学及评价方法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两个纲要的制定给教师进行具体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指南。

(四)研究撰写了《校本课程资源包》,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模本与素材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从调研分析和需求报告可以看出,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浩瀚如海,学生的需求包罗万象。

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收集线索引导,将是无法完成的。

于是由课题组核心成员担任组长,拟定了两类课程模块资源包的编写建议(大纲性质),《建议》从编写原则、编写结构、编写体例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资源包的编写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与《资源包编写建议》,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了多种板块的资源包。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历经了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特色必修科1——9年级共五大板块、90个主题、302个课时的《资源包》;兴趣选修科3大板块19个主题,285个课时的《资源包》。

板块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素材、教师指导建议以及教学设计参考等。

在资源包里,内容以教育专题的形式呈现,以给教师提供参考素材为主。

这一设想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实施教师的再开发潜能,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完善,同时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资源包的内容需要不断加以补充、修改、调整、完善和更新,因而校本课程的资料就不能以固定的教材形式呈现。

为了适应这一态势,我校开发出的资源包是以活页式“资源包”的形态出现的。

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精神,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定要求的。

(五)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必需考虑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预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若干对应的方案,再根据开发工作的推进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完成开发任务,达成开发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成效。

我们探讨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是: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了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发与实施,由科研室策划,学校成立了以行政校长、书记和教学校长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的14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并组成为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

2、全员培训,建设队伍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与主导力量,离开了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社区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及学生家长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