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新课标卷,解析版)【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和2011年一样都没有命题,难度适宜,符合新课标地理高考特点和要求,是一套命题质量很高的试题。
客观选择题,命题紧紧抓住地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以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11道选择题中,1-3和8-9考查人文地理,剩余6道选择题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做题部分,难度相对较低,重点考查获取材料中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答案】1.B 2.A 3.D【解析】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I卷(选择题)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计算能力。
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2008年的总人口数分别约为13.44亿、3.09亿、11.86亿、1.28亿。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示资料显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
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不仅仅与煤炭的生产与消费量有关,因此据图示资料不能推算出来。
而能源种类较多,因此,仅根据煤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并不能确定能源的进出口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4.该支流流入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 000亿立方米。
2012年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解析)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1.(4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考点】98: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解答】解: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即可.2.(4分)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考点】96: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解答】解: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地区,理解即可.3.(4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考点】96: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粮食商品率是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即一个地区内的人地关系,例如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是因为该地区地广人稀,人少地多),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解答】解: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2012年高考全国地理卷清晰版(含自选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试题)第一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边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扩大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 能耗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第2题表 德班气候观测站:29º50′S ,31º2′E 海拔:5m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完成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3.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 .甲乙B .甲丙C .乙丁D .丙丁4.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 .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 .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 .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 .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自2011年7月开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
完成5~6题。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6.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C.运输条件优越D.劳动力价格较低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 .常绿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1.(4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4分)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4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4~5题.4.(4分)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4分)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完成6~7题.6.(4分)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4分)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如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8~9题.8.(4分)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4分)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10.(4分)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11.(4分)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答案】1B 2A
【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基本能力测试试题(地理部分)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基本能力测试试题(地理部分)解析第一部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完成1~2题。
1.“冬日至,画素侮一枚,为瓣八十有一。
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图1是“九九消寒图”,据图判断即将来临的节气是A. 立冬 B. 立春 C. 春分 D. 清明【答案】C【解析】考查“二四节气”、冬至后“数九”。
冬至后九九81天后即来年3月21、2春分,所以选C。
2.“九九消寒句”(图2)是与“九九消寒图”相似的日期记录方式,每日一笔,整幅写完则八十一天结束。
图2中缺的字最有可能是A. 内B. 外C. 前D. 下【答案】C【解析】考查提取信息能力,根据语境或根据笔画:9画,只能是“前”,即选C.28. 图6是某城市各月份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了该城市的典型气候特征,这个城市是A. 罗马B. 曼谷C. 北京D. 纽约【答案】A【解析】根据气温与降水柱状图判断为地中海气候:雨热反季、最低月温度在0°以上的亚热带气候、冬雨型等,选A.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图9。
完成40~42题。
40.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A. 3个月B. 6个月C. 9个月D. 12个月【答案】D【解析】由曲线发现在秋分(冬至前)到来年秋分(夏至后)间,刚好一年即12个月,选D.41. 图9中a点对应的节目可能是A. 端午节B. 劳动节C. 国庆节D. 元宵节【答案】C【解析】由曲线发现a在北半球、比较接近赤道(过秋分日不久),选C42. 在图9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A. 日本春光明媚B. 北极出现极夜C. 南非华人欢度春节D. 澳大利亚冬雪纷飞【答案】B【解析】过春分不久的,b在南半球、秋季,选B.44. 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A. 土壤条件B. 植被条件C. 气候条件D. 地形条件【答案】D【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李兴防【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2(000)017【总页数】6页(P39-43,64)【作者】李兴防【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256300【正文语种】中文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规律。
【思路点拨】由图可以看出,R附近由O→E横向变化依次为温带荒漠带→R→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推断R位于温带地区;由O→F纵向变化依次为高山草原带→山地草原带→R,地势逐渐降低,推断自然带为草原,因此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技巧点拨】判断自然带要根据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判读,决不能凭主观臆造。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自然带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影响变化的主导因素。
【思路点拨】由图可知,沿OF方向的自然带变化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高山草原带→山地草原带→R(温带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暗针叶林带→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可以看出,沿OF方向是地势逐渐降低引起的三种荒漠、草原、灌丛以及针阔叶林的变化,主导因素是热量。
如果是水分,自然带类型也会发生变化;风力、光照对自然带类型的影响不大。
【技巧点拨】判断横坐标OE、纵坐标OF变化的主导因素时,先假定一个要素确定,从自然带变化规律中寻找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切入点,考查内、外力对地层形成的影响。
2012年高考真题 地理(山东卷)(含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Ⅰ卷(必做)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必做部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山东卷)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命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取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小时C. 13小时D. 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标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1~3 题.1.(4 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4 分)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4 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 4~5 题.4.(4 分)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 a 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4 分)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C.湖泊分流B.河谷变宽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完成 6~7 题.6.(4 分)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A.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 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4 分)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如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 8~9 题.8.(4 分)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A.T 年工业基础雄厚B.T ~T 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00¯1C.T ~T 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 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1229.(4 分)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瀑布的落差为 72 米.据此完成 10 ~11 题. 10.(4 分)Q 地的海拔可能为( ) A .90 米 11.(4 分)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 .260 米 B .310 米 C .360 米 B .230 米 C .340 米 D .420 米 D .410 米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满分 46 分) 12.(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试卷总评】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
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
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
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题)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 .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B【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 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 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 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风力 D .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褶皱形成后沉积岩层Ⅱ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出现了沉积岩层Ⅰ,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岩层Ⅰ,故该区域先后发生了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高考山东卷文综地理高清(图片对照纠错版)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地理)卷及答案高清word版第Ⅰ卷(必做,共4分×8=32分)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示。
读图回答1-2题。
(原图)(修图)1,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3,图2为某地区域地质剖面图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修图)(原图)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修图)(原图)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② C ③ 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修图)(原图)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Ⅱ卷【必做部分】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试题(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综地理部分解析【试務总评】题型稔宦・选拘S难度较小・综汁曲难度适中’究出主I知识和生活中有川地理的M・试题设计比较规范.地理部分共出现阁我9个.求点考杳考空读图提服地理信总■分析地理信馬的能力.第I卷(必做,共100 分)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 水分C.风力D. 光照【浮案1 I B 2.A【瞬I ]1 •从图中横砸标町以吞出R地位na带.从橫叱标右处「草原帝.所以R所在地的自然带可能是si蒂草飓带,选项B m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r】然带依次为禹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因潸拔辱致的热啟的差异造成的,选顷A 11^.【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徉°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出61ri f沖」淋【';* *_ J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隸】DEMr 1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繼玻后沉积岩层11出现了侵蚀柞用'部分制8侵述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垠后岩浆疑入沉枳岩层If和沉积岩泾I ,故选1真■符合JS慮。
【雋点定位1地克物质循坏与地质构造•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 ②C.③D. ④2丸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 查询地理数据C.选取考察路线D. 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 小时C. 12小时【答案]4.C 5. A rra}D. 13 小时6.C丄|割屮显不出该区域出瑚『气旋活功.③^于低堆槽竝易脱咸啜擁过境・所以可呢出现连絃性降水夭气.财<7 I咏&遥匾梵通过趣育器这类对电耀波敏磁的仪器、弁远离胃杯和非按触冃标物体条件下摭测If标地物*茯収其应射*辆射戒散射的电磁疲佔总(如电场* 脱、琨險液 < 地蛊披零佔息X并皿行提収、判宦、加工处即*分析与应用的-门科学和技术林巧翻r简单说就屋遥远的感知. 进行获职图橡数据信馬*所沁顷A符合軀鳶-6■历时两个川的考察,4 Hl\ H邀H,即可推知2月2i F1出发* 2月21 I谕4 M 21 F11EW餐于存分H C3月21 H)对称.2月21日秋蜃长利4 21日的檢长相等’为11出甘”所以』月21日犠讎为U 〃咐・【粤点定僮]等卄戲图的、地理信忠技术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总冥中昼夜快矩的计篦*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第Ⅰ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
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1B2A【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II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II和沉积层I。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
于 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的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② C.③ 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答案】4.C 5.A 6.C【解析】4.从图中显示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所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5.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很敏感的仪器,在远距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条件下进行探测地物而获取数据信息。
6.历时两个月考察,4月21日返回,即可推知2月21日出发,2月21日和4月21日正好关于春风日(3月21日)对称,2月21日昼长和4月21日的夜长相等,为11小时,所以4月21日得长为13小时【考点定位】等值线(等压线)判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中昼夜长度变化。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答案】7.B 8.B【解析】7.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围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
8.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考点定位】人口金字塔图判读及分析。
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8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
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
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26.(24分)(1)(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答对一点即可)(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1)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注意其关键点即可;(2)注意抓住“水”“沙”二字分析,“水”多的原因需要考虑水的来源,“沙”多主要考虑含沙量的大小,从影响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分析;(3)本题的分析一般都考虑到水的减少,易漏掉地上河的形成条件极其影响;(4)(5)注意分析要点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河流的补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上河;河流工程建设以及影响;河流调水的意义。
27.(12分)图6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1)自1990年至2001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8分)【答案】27.(12分)(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解析】(1)从图中即可读出江苏省城市化的速度比贵州快,且水平高的特点。
(2)从江苏省和贵州省的位置、地形、交通、工农业、城市依托等方面分析。
附:丁坝找到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方案比选》(齐璞孙赞盈彭红)——一文中“莱茵河河道双岸整治景观图”,如下: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像,但是我裁剪压缩一番后发现,这就是原图。
这命题的知识迁移太厉害,时空大挪移。
【考点定位】城市化特点及其原因分析32.(10分)【地理—旅游地理】图8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6分)(2)针对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4分)【答案】(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从其价值高低、集群性、地域组合三个方面分析。
(2)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植被保护、游客数量控制在旅游环境承载量内、水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环境保护。
33.(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9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4分)(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6分)【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析】(1)注意本题设问是洪水发生的气候条件,所以本题分析原因是主要抓住什么月份降水多即可。
(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洪灾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4.(10分)【地理—环境保护】表3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调节表。
读表回答问题。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6分)(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4分)【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考点定位】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参考答案第一部分1. B2. A3. D4. C5. A6. C7. B8. B第二部分【必做部分】26.(24分)(1)(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答对一点即可)(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27.(12分)(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选做部分】32.【地理—旅游地理】(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答对两点即可)33.【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34.【地理—环境保护】(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