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游蒋山》苏轼(宋)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泊樟镇》杨万里(宋)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赠妇》秦嘉(汉)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于良史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唐)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

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雨窗消意图》牛应之(清)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

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通过作出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来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如图所示,S1是月亮S在水中所成的虚像,从S1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点,S2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月近人”的感觉。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那你知道民俗谚语里有哪些物理的小知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一)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

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

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8.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苏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物理

苏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物理

2016-09—17 苏格物理苏格物理,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

雨2。

露3。

雾4.雹5。

冰6.雪7。

霜8。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关于物理的诗句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关于物理的诗句及对应的物理知识

关于物理的诗句及对应的物理知识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其中古诗词、俗语、民谚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注重“学科渗透”这一新课程理念。

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尤其是中考题中关于古诗词、俗语、民谚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类题目也层出不穷。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下面就我搜集的有关古诗词、俗语、民谚归类如下:一、能量知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能量转化情况是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说明沸腾过程要继续吸热。

二、运动和力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其中“坐地”是人相对于地球静止,而“日行”则是地球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春江潮水连海平”、“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隐含连通器的原理。

“绳锯木断”因为细绳与木块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三、分子动理论知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光学(1)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凹凸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水面出现月亮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6)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7)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力学(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开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因为物作都具有质量,并且爬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要停在江心,就必须提前抛锚,等到江心再抛锚就晚了。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小小秤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古诗词竟然藏了物理化学知识

古诗词竟然藏了物理化学知识

古诗词竟然藏了物理化学知识一、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光学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光的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的反射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光的折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光的折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光的直线传播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光的直线传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光的直线传播2.声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声音的音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的传播、音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的回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声音的回声3.力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4.热学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凝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凝固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液化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液化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液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凝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融化二、诗词中的化学知识1.诗词中的化学物质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铁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石油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铜黄金万缕风牵细。

寒食初头春有味。

--黄金2.诗词中的化学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燃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燃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炸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分子的扩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的扩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分子的扩散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自燃。

初中物理常见谚语物理原理汇总(共55个)

初中物理常见谚语物理原理汇总(共55个)

初中物理常见谚语物理原理汇总一.运动及时空观1.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2.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二.力学5.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6.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7.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8.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9.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10.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11.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12.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3.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即使在空山中,声音也可以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水声可以传到人的耳朵里,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虫声透过窗纱传到人的耳朵里。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古诗词中蕴含了物理知识。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总之,古诗词中蕴含了很多物理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关于物理的趣味诗

关于物理的趣味诗

关于物理的趣味诗1、唐代-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2、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物理知识:分子热运动译文: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

3、——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物理知识:惯性译文:船要停在江心必须提前抛锚等到江心处再抛锚就已经迟了,到了悬崖处再勒马,马还要向前继续运动。

4、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声音是声源振动产生的(钟敲产生钟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到客船)5、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理知识:求船速分析:前两句诗字面上意思是诗人想“一日”之内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12小时的时间要行使2000里(1000公里=1000千米)的路程。

据此粗略的计算一下船速:v=s/t=1000千米/12小时≈83.33千米/时。

现代的内河轮船,船速也不过10~21.6千米/时,李白乘坐的这艘船未免太快了。

实际上,这正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6、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物理知识:平面镜分析:诗人暮投客栈,仍然兴致勃勃观赏起夜景来。

建德江的水如此清澈、平静,诗人以水为镜,皓月仿佛近在身边,今夜可以高枕无忧了。

明明是“平面镜”使得天上明月“成像”在水中了。

7、南宋-文天祥,曾在《扬子江》中誓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这里作者以磁针石隐喻自己抗金的决心。

物理知识:磁体的性质分析:磁体的性质之一是指南北,所以文天祥利用“磁针石指南北”的性质比喻抗金决心的坚决。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1. “小小秤砣压千斤”,这可真是神奇啊!就像在跷跷板上,一个小小的东西却能翘起比它重好多倍的物体,秤砣虽小,它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呢!
2.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得双方都有回应才吵得起来呀,要是只有一个人在那叫嚷,可吵不起来呢,不是吗?
3. “真金不怕火炼”,就如同那经过千锤百炼的运动员,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都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厉害吧!
4. “人心齐,泰山移”,这和拔河比赛一样呀,大家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使劲,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多了不起!
5. “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你看那软软的豆腐,可不就像一些没有骨气的人,怎么扶都扶不起来嘛!
6.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哎呀,这多像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很低调,而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其实没啥真本事呢!
7.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就好像一只小蚂蚁妄想撼动大象,这不是自讨苦吃嘛,嘿嘿!
8.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知识也能掌握,是不是很有道理呀!
9. “霜前冷,雪后寒”,这不就和冬天来了会先降温然后下雪之后
更冷一个道理嘛,大自然真奇妙啊!
10. “早虹雨,晚虹晴”,这就像个天气预报员一样,早上看到彩虹可能要下雨,晚上看到彩虹可能就晴天啦,多有意思!
我觉得这些谚语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生活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学习呀!。

物理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举例

物理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举例

中考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举隅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不少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就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并加以应用,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写出下面的句子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1)成语:1、坐井观天,立竿见影。

2镜花水月3海市蜃楼4水涨船高5叶落归根6孤掌难鸣7如坐针毡)8掩耳盗铃9入木三分10怒发冲冠(2)谚语:12身正不怕影子歪13响鼓还须重锤敲14真金不怕火炼15大树底下好乘凉墙里开花墙外香16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17磨刀不误砍柴工18虫蛀木断,水滴石穿19秤砣虽小压千斤20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3)歇后语:21唢呐里吹出笛子调,响(想)的不一样22蛤蟆坐井底,只看见碗大的天23猴子捞月一场空24戴眼镜喝热茶,越喝越朦胧25石头碰石头,一碰就发火26大象的屁股,推不动7啄木鸟打洞,全凭嘴硬28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29穿钉子鞋拄拐杖,稳上加稳30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3光的折射4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浮力,物体漂浮的条件5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振动发声7受力面积小,压强大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声音9扩散,分子热运动10合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光的直线传12增大振幅,响度较大13金的熔点高14防止热辐射,液体蒸发吸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15扩散,分子热运动16惯性,浮力1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提高效率18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19杠杆原理20重力势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势能转化为动能21声音的音色22光的直线传播23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24水蒸气液化,光的漫反射25通路,电流的磁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6质量大,惯性大2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8机械能相互转化29增大摩擦,力的平衡30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空气中水蒸气液化);2、霜后暖、雪后寒(霜凝华放热,雪熔化吸热);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音调与震动频率有关);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难于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压强大)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子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8、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无规则运动)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10、爬得高,跌得重。

(重力势能随高度升高而增大)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光滑,发生镜面反射)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

(平面镜成虚像)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光的反射成像,光的折射成像)15、小小竹排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

(参照物的选择决定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河岸,竹排)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声)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8、小小秤砣压千斤,四两拨千斤(省力杠杆)19、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距较大时,分子间力很小)20、人心齐,泰山移(各力方向一致,合力就等于各力之和)2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压力一定,受力面积小,压强大)22、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金的熔点高)23、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能绕过高强,而光沿直线传播)24、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利用温差来解释)2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平面镜成像是物像对称)26、水火不容(燃烧条件,水的比热容大,水蒸气隔断空气)27、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8、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暂时性与永久性)29、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0、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光沿直线传播)31、如坐针毡(受力面积小,压强大)32、瑞雪兆丰年(雪中有许多空隙,里面充满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和保湿作用)33、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凸透镜成像)34、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力相同,能承受的压强不同)35、纸包不住火(纸的燃点比火的温度低)36、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3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易冬(加快空气流动,加快蒸发,蒸发吸热)3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体受重力作用,方向竖直向下)39、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对流)40、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形成色散现象)41、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3、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且具有流动性)4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表面光滑,摩擦力小)45、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6、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厨房中的物理知识1、电饭锅煮饭,电炒锅炒菜,电水壶开水(电能转化为内能)2、排风扇,抽油烟机,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微波炉的优点: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1、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

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

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5、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

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

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6、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7、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8、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诗歌中得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就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得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得;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得三“人"其中得一“人”就是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形成得.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得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因为霜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形成得,并不就是来源于露,而露就是水蒸气形成得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得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就是指在盛水得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得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得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得就是( )A、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液化形成得B、就是水缸中得水蒸发形成得C、就是水缸中得水分子扩散形成得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得水渗到缸外形成得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得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就是每一个公民得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得就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得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得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诗中得名句,船上得客人听到寒山寺得钟声,这就是因为寒山寺得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得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得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得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得温度。

锅旁声音得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得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得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您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得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得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就是人造光源B、“皓月”就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就是反射形成得虚像D、“静影沉壁”就是折射形成得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物理学角度瞧,诗中得“月落”就是以作为参照物得.“钟声”就是由于钟得所产生得。

11、庐山以秀美得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瞧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学得角度来瞧,对这首诗得理解错误得就是()A、形成“烟”得过程就是吸热过程B、“烟”就是液化形成得C、“飞流直下”得水得动能在增加D、“飞流直下”得水得重力势能在减小12、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得“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得记忆,这种特征就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13、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得物理知识有与.14、“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就是:对熟悉得人,听到她得说话声就知道她就是谁了,判断了主要依据就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15、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得“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得原因就是()A、光沿直线传播B、景物经水面成像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得空气发生漫反射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得空气产生折射16。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得原因就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17、)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得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得著名诗句,诗中写得“倒影”就是由于光得现象形成得.清澈见底得漓江瞧起来比实际浅,就是由于光得现象形成得。

参考答案:1、凝华;吸2、影子 3、凝华;液化 4、C 5、A 6、B7、振动 8、95摄氏度;产生大量得气泡上升、变大,引起水发生剧烈得振动。

9、C 10、地面;振动11、A 12、C 13、平面镜成像;扩散 14、B15、D 16、C 17、反射;折射民谚、俗语、古诗中得物理知识一、力学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得原理。

2.软也就是水,硬也就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就是软得。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就是硬得.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得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就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得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得作无规则得运动。

这就是气体分子得扩散现象。

5。

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就是竖直向下得,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得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得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8。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得相对性,物体就是运动还就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得参照物。

9.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就是阻力臂得几分之一,则动力就就是阻力得几倍.如果秤砣得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就是完全可能得。

10。

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得方向一致,则合力得大小等于各个分力得大小之与。

1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2。

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得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得物体“走”得路程约为40003。

6千米,约8万里。

这就是毛泽东吟出得诗词,它还科学得揭示了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总就是相对参照物而言得。

13。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得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就是自然界中得一条客观规律,原因就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1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得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得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得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得相对论,在接近光速得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得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二、热学17.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得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将有大雨到来.1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得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得芳香分子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19。

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得熔点来瞧,虽不就是最高得,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得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得温度小于金得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20.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得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得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得盐分容易吸附潮湿得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2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与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2。

瑞雪兆丰年由于雪就是热得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得防止热传导与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23.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就是达到沸点,二就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吸收不到热量,便能制止液体沸腾.24。

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得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得水蒸气包围在燃烧得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与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25.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得夜晚,地面附近得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得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得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得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得感觉。

26.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得流动,使人体表面得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28.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比热容三、电磁学29.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与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得“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得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四、光学30。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1。

捞不到得就是水中月,摘不到就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与镜中成得像就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得池水就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得折射所以池水瞧起来变浅。

33.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得介质中就是沿直线传播得。

3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就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得规律,平面镜所成得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瞧到得像与自己一模一样,仍然就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就是人了"。

3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就是沿直线传播得,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得视野将很小。

36.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得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得像,小中见大.37.海市蜃楼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得空气产生折射.38.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反射红光.五、声学39.大得地震声音沉,小得地震声音尖。

这就是由于大地震得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得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得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42。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得人音色就是不同得。

六、物质结构43.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得做无规则得运动,墙内得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