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让研究与实践合一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生活中,生成教师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生成学生生活和生命和意义。
这样的教育生活将是一种智慧的生活,能提升生命的境界。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态度和方式进入教育教学裎之中去,让研究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让研究成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求教师从哲学的层面和教育学的层面,对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对每一堂课、对每一个概念、每一道题目进行反思,探寻其意义,寻找行为改进和完善的可能性。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应当是直接合一的。
成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工作中的探究意识和态度,把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
(2)实践中的理论引领和自觉,能自觉地把理论运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理论,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对于教师来说,行动是理论的结果,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
(3)研究能力和教育智慧的提升,形成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形成反思和不断改进的习惯,保持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从事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这三个基本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一、研究什么?就是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即研究自己的每一天工作,研究自己的每一堂课,研究自己的每一次思考和收获二、为什么研究?就是要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而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三、怎么研究?就是要坚持“反思实践+行为改进”的实践路径和基于这个操作的不断循环,这是最佳的研究方法。
用理论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反思和改进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
也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也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摘要:“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是当今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本单位实施的“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从实施背景、教师自身努力、学校采取措施等角度来进行全面阐述,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校本研修效率、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师阅读者研究者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
在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已由几千年流传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
这是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
但是,从当今的国际教育形势来看,教师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光是一名“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是一名“阅读者”,进而发展成为一名“研究者”、“行动者”。
其实,“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已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我国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也已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几年前,我们慈溪市宗汉街道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上确立了今后三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全面实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而且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拥护。
近几年来,我街道所属各校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现以本单位的“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为载体,谈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则是教育质量的生命之源。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从大局来看,如今教师学术地位不高,传统的教育制度又把许多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定位上。
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只能长期地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声誉的境地。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让教师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
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共5则范文)
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共5则范文)第一篇: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共)怎样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新课征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深入人心。
那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呢?第一,从问题入手。
对于教师来讲,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因此,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新1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研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大量的、鲜活的问题,倍觉是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系学习,在大阪和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搞好综合科课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开展发展心理学身体价,各种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去好教师要重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技术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
其中要求是:宜小不宜大,以小见大,做深做透。
第二,要有科学的方法。
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育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这就决定了在教育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互相印证。
针对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其上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对教师来讲看得见摸得着,接近教师的工作实际,也有注意教师通过个案将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各研究中,要求个案必须真实,观察搜集史料本报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是极的,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在概括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个案的认识和对理论观点的单发本报最后,寻找克尔特森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建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研究问题决不能道听途说、纸上谈兵。
教育理论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
教育理论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辨析作者:王艳霞王艳娟王绍瑞[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我国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
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实践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我国,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说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而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质疑,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以及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的质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熟练地掌握一些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以及一定的课堂管理技术。
他们的作用就是充当专家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即把理论付诸实践。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情,而教师由于在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和研究策略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不能进行教育研究,也就不能成为研究者,并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表示怀疑,给教育研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icher(周游或调查),它是指为发现和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周密的、系统的调查。
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与行动者所进行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有区别的。
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
重温经典CHONGWENJINGDIAN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①余文森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_、相关概念课例研究以课为载体,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
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但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相对封闭性和教师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却容易使得教师对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熟视无睹,当问题习以为常地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问题就无疑成为天方夜谭或曰痴人说梦。
课题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一虚构、有意义一无意义。
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
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
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
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到确定问题的过程,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二、课题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课题可被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这里主要讨论与教师研究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类课题——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
让教师成为新课改中真正的研究者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高层次、全新的要求。
教师要摆脱对教材、教参、教研员及专家的依赖,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要把自己塑造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师,真正转变成为一名研究者,逐渐步入学者型、专家型研究者行列。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研究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实是学校的一场教育重组活动,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和身份的转变。
而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者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视野下,学校教育者(领导和老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提高学校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水平。
因为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逐渐增多而且复杂,因此“让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教师成为真正研究者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方式没有质的飞越和改变,工作方式仍然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干劲有余,但是工作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不高。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思考研究不足。
多年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和转变。
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研究精神与能力,一些教师只凭自己的“经验”吃老本,只知道埋头苦干,却没有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工作有些成绩,找不出取得成绩的原因;工作有些失误,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去深入研究。
甚至也有靠苦干、靠加重学生负担来换取的所谓“高质量”,结果学生高分低能,师生、家长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忽视了作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意识,难以用研究和创新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总结提炼经验,巧妙地弥补不足。
二、让教师成为真正研究者的重要性新课改以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
本地区乃至全国都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的标准,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同小异。
最新新课改: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
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
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
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
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
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
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
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
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
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
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
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进行对话的人。
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
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
跑在时代的前列,那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了。假如你的目标还低,眼光只 对准教材、学生、课堂。那你就去研究本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精神 实质,研究你自己教育的学生对象,如学生的心理、生理、学识、能力、 品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问题;或者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渗透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学校提出的育人宗旨,为你后在的学校形 成“特色”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是你的目标更低,从事教育只是你的一种生存方式,那你就研究 在你一生中,青年时期、中壮年时期以及以后的各个阶段该怎么渡过, 你要怎样努力,才能将这种教书育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得更好,做一个自 己心情舒畅,别人对你敬仰的好教师,使你的劳动(教书育人)受到社 会的承认、赞扬。 三、教师研究如何选题 选择研究课题,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从多方面切入。 (一)反过去,是否是一个研究型教师? 对一个有着几年几十年教龄的教师来说,自己在忙忙碌碌的备课、 上课、批改、学生作业的反复循环中渡过了数年青春,到头来你究竟有 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对自己走过的历程研究过吗?如果你是刚刚参加工 作的教师,你对未来怎么走研究过没有?个人乃至人类社会,是在不断 的“总结——发展——再总结——再发展”的模式中前进的。要总结、 要反思,就要去研究。去研究过去、研究现在、研究将来。研究过去, 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处好现在提供借鉴;研究现在,是为了解决当前 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实现生存与发展;研究将来,是为了以后的路程 认准方向, 使自己不走或少走弯路。 总之, 不论是哪一级目标的研究者,
4
你都要面临这些问题,你为了过好你的人生,都得研究这些问题。 (二)确定目标,做哪一种研究型教师? 大千世界,种类繁多,构成了自然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立 世间,各有其志,对允许有不同的人生目标。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并不 是个个都是目标高远的人,也不乏低级目标者。这些都是现实,都是可 能接受的。为此,在芸芸众生之中,自己做哪一种人要反复考虑,确定 自己的目标。目标定了,才好向着目标前进。所以,做研究型教师,不 妨先从研究自己开始,自己有无清晰的发展思路,首先是有无目标? (三)框定级别,研究何层次问题。 在人生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建立自己人生的实施“坐标” ,制定问题 研究的路线、级别、层次,为自己拟一个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写 一个研究计划。当然,这个计划可以用“心”写,装在心里,不一定要 用纸写。不管是书面计划或者是心中计划,时时刻刻都要记在脑海里, 做一个清醒的人,别“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去用青春赌明天。 ” 1、初级研究者,可选身边的细小的课题,从简单的课题研究入手, 由易到难,贪大求洋。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会研究方法。如:怎 样选题、 课题选定之后如何制定规划、 在规划指导下如何撰写研究方案、 编制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建立档案、在遇到问 题时如何查阅资料、在阶段结果出来时怎样写出研究报告等。又如:本 次课程改革,是全国范围内的国家行为,你准备怎么做,思想上武装了 吗?观念上转变了吗?知识上充电了吗?行动上适应了吗? 2、中级研究者,可选与自己能力和所在条件相适应的课题,必要时 邀请志同道合的几位爱好者一道研究,共同解决一个中等难度的题目。 在研究过程中走向成熟,为自己成为更高层次的研究者作准备。如:自
成为研究者论文:教师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
成为研究者论文:教师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18-0012-02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任务、新挑战,逐步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研成长过程,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行动中去落实呢?一、扎根一线,开拓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作为工作在社会主流文化传播阵地的学校教师,理所当然要担负起创新的重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推进,只能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创新才能加以解决。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不仅因为他们是社会中的一员,更因为他们承担着特殊的社会使命。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在工作中使用的科学技术大多都是观念形态的,如原理、策略、原则和方法等。
当教师运用这些东西工作时,就必须结合自己工作对象的实际进行创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的道理。
因为哪一本《教育学》也不会告诉你某一节课该怎么教、某一个学生该怎么育,只有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湖北教师汪金权,22年扎根教学一线, 22年来,他安守清贫,“蜗居”山乡中学教书育人,为学生捧出一颗真心,年复一年地操劳,耗尽青丝。
他靠自己微薄的薪水,把无数学子送往梦想彼岸,给大山深处祖祖辈辈的脱贫梦想带来了希望。
汪老师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理论成果,但同样是优秀的专业人才,被人们盛赞为“大别山师魂”。
我们还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这一点,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明确要求。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
陶行知也告诉我们说,教学要合一,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
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小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近些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开展。
对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教师是变化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第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第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发生。
不使用统一规格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
第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第四,教学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第五,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
分数逐渐被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
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
在这种充满多样性、变动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能再是一位执行者和旁观者,而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育科研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又是课题的实践者,也是研究成果的推广者,对教师的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关键。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必须在工作和实践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已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整个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
结合部门承担的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研究与实验》,对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第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的。
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第二,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
由基本胜任到名师名家的成长,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与探索,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既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信息技术;专业发展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命题的提出早在1908年,就出现了使教师进入研究的努力。
20世纪初期,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
教师进行研究的早期倡导者Bukingham于1926年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曾将“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作为该年的主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教育作为走在人类社会变革前沿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再也不是以传递和继承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为主,教育从传递和继承人类文化本身,走向以人类文化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
也就是说,教师要承担的当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必须倡导校本研究,应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能会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才能提高教师工作成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当教师确立了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培养。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在与其他老师们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校本研究,应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才能会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当教师真正确立了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一、教师为什么缺少反思的能力第一,缺少反思的意识。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无怪乎,不少老师总是喊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
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
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
第二,缺少反思的氛围。
一方面,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说的都对,做起来却不行”。
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以权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
新课改需要研究型教师
新课改需要研究型教师导读:本文新课改需要研究型教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课改需要研究型教师广西省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瑶族乡甘洞村完小杨孟奇数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教学,全面的教育要求教学既要传授学科知识和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戴安邦先生的这段话也正体现了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探究中来,并根据所给的实际问题,联系所学知识,求证问题的学习经历。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究过程意味着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惑,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甚至要面对失败,这是一个人创新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种历练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够在成功中提升能力,也能够在失败中探寻原因。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老师和同学该怎样地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数学教与学的任务呢?作为青年教师,我在实践着新课改的同时,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与时俱进,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开拓进取的新型教师,对于新课改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研讨新课标、更新教法过去为了应试,我们教师逐渐变得急功近利了,总是希望自己讲过的东西学生全记住,要记不住就象对不起自己似的,不能原谅学生所犯下的这一“滔天大罪”,务必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真的错了,以后就会对老师所讲死记硬背,以免再次遭遇不测。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在他们应该开动脑筋,自我发掘,形成个性化答案的时候,我们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他们这一做法,使他们只能沿着老师给他们提前铺设好的道路走下去,这样的教,学生怎能不机械化啊?我们应该明白回避绝对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养成正视困难与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与问题的习惯。
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进步,要主动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自己的工作的进一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
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
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
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
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
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
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
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
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
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
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
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
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
人进行对话的人。
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
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
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
到底正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
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
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可以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
例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个命题,首先需要审题: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吗?然后要思考: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美国的GDP、民主进程、民众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国防能力等如何?接下来要进入研究阶段,就需要研究,现阶段影响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原因有哪些?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各种资源、人口的构成等都是原因。
从这些方面考虑,美国的确是一个发达国家。
研究的核心是思考,要通过问题和问题的假设去研究,研究需要论证,决不能用引证替代论证。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厚重、更有深度。
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人生没有彩排,时刻都在直播,如何才能尽快成长,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真诚期待老师们能够把思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由此提高思考能力,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条认知世界的
途径。
希望老师们时刻让自己置身于一种成长与进步的状态之中。